《学校德育概论》部分术语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德育概论》部分术语解释
第三章:
德育目标:即以德育的根本目的为指引,是各级各类教育在人的品德素质方面具体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个人本位论:把德育目标定位于个体幸福、人生意义方面,注重个体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
社会本位论:把德育目标定位于社会的改造和社会共同体的形成方面,强调培育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中所要传授的具体的道德价值、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及其体系。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条件。
集体教育:集体教育是使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关系准则的教育。
品格教育:主要是指良好的人格品质以及其他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包括诚实、守信、正直、宽容、有同情心、自尊自爱、自信等等。
第四章:
德育手段:通常地,人们把教育者借以表达教育要求或意向、传授或呈现德育内容所依赖的工具、载体,如语言、榜样、情境、环境与氛围、纪律和规则、奖励和惩罚等,称为德育手段。
德育方法:是为了达成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方式(程序、策略等)的总和,称为德育方法,包括教师影响学生、促进其品德形成的方法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教育的方法。
道德情境:经由教育者选择、组织或编排,体现社会生活和人际互动的教育载体,包括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演示情境(角色扮演、游戏、媒体演示、文学题材等)说服法:借助语言或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学习者的思想意识的方法。
道德故事讨论:围绕道德故事(包括道德判断情境故事和亲社会两难情境故事)展开有关道德问题的讨论,以求促进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
情境体验法:是自觉地发现和创设教育情境,通过儿童直接或间接的道德体验,使他们在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的方法。
行为训练法:是从一定的行为礼仪或活动规则出发,经常、反复地训练言行举止的方法,旨在让学生懂得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礼仪、礼节、礼貌,并养成相应的行为方式并逐渐成为习惯。
社会学习法:即观察学习法,主要是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或者是在预设的教育情境(如后果情境、冲突情境等)中,通过儿童的观察、观摩来获得道德经验的方法。
第五章:
徳目主义:主要是通过设置专门的道德课,按照学科课程的基本形态进行课程编制和实施教学。同时,也包括各种围绕专门的德目进行的行为礼仪和规范举止的训练。由于主要围绕德目而展开,因此又称德目主义。
全面主义:将道德价值广泛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活动和其他环境因素之中,间接传递道德价值,体验道德情感,培养道德实践能力。
德育模式:在一定德育理论或观念指导下对德育过程(即品德培养过程及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操作程序、实施策略、评价机制等)进行的构建,包括
(1)关于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理论观点;
(2)促进道德发展和组织德育过程的基本原则;
(3)以及德育过程展开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操作手段或策略、评价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