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国平散文看哲学与文学的关系
阅读周国平散文
阅读周国平散文阅读周国平散文知道周国平,纯属偶然。
那是一次孩子生病住院,为了打发在医院的闲暇时光,就在医院隔壁的书店,想随便买一本书来看。
在书架上看到了一本不太厚的书,书名叫做《迷者的悟》,也没有多想,就买了下来。
买回来就在儿子睡着的时候,随便翻翻看看,没有想到书中的内容竟然很合我的胃口,看的竟然上瘾,这一下也记住了书的作者——周国平。
周国平是1945年人,大学时代学的是哲学,后来便研究起了哲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所以也可以称他为哲学家。
但人们对他的了解和认识,好像不是因他这个哲学家的称号,而是因他充满哲理智慧的散文。
也就是说,人们先知道他是一位作家,进而才知道他还是一位哲学家。
我对他的认识就是如此。
大凡对于哲学家,人们都是充满敬仰和迷惑。
敬仰是因为他们有深邃的思想,迷惑的则是难以理解他们深邃的思想。
正因如此,绝大多数普通人便和哲学家拉开了距离。
人们都知道哲学的美妙,可体验不到哲学美妙的味道。
周国平改变了这一状况,他用普通人都能看懂的文章,以散文的形式,把哲学美妙的味道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竟然获得了人们的一致认可和赞叹。
这也许是周国平不同于别的哲学家的一种哲学智慧吧。
他的散文,以文学的形式,哲学的内核,把世间事人间事,娓娓道来。
文学的形式给人以美的吸引和享受,哲学的内核再给人以精神的升华。
把一切都看得透,说得清,说的人还爱听。
这些文章识字的人都能看懂。
这也难怪,他的书在书店里,好像比别的哲学家的书,更畅销一些。
他的文章影响了大多数不懂哲学的人们。
这些人读着他的文章,不但知道什么是好文章,更是潜移默化的知道和认识了人生这门哲学。
当然,同时也认识了周国平。
生活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感触。
有人认为生活是痛苦的,有的人却认为生活是幸福的。
在周国平的眼里,生活只是丰富的。
在丰富的环境里,就有着许许多多的可能。
可能是喜,也可能是悲,也可能是不喜不悲的平淡。
对这一切,作为一名哲学家,他对生活有细致和透彻的思考和研究,通过一篇篇散文给人们表述出来,让人们从中可以对照找出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为什么自己对生活的感触,就和别人不太一样呢?那本《迷者的悟》自从几年前买到,就一直放在我的手边。
安静读后感_2
安静读后感安静读后感1《周国平的《安静》读后感》是一篇关于读后感安静周国平的__。
浮行的。
丰富是拥有了内在的精神宝库。
”他对安静的理解不正切合了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吗?——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同为当代智者的文化大师余秋雨也在其代表作《文化苦旅》的自序中说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气是以尚未悟得历史定位为的,一旦悟得,英气也就消了大半。
”“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
”这个不正也是国平先生说道来的安静吗?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
也正是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少年时代的周国平有幸进多少人所梦寐以求的北大,在那如此深沉丰盈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下成长。
在中国最的十年时期,他又有幸在深山里安静思考,与圣贤先哲交流,和花草虫鱼对晤,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下,他完成了对思想的构建,对灵魂的提炼。
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和从容又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本身的超越性的突破。
凭着他思考者的身份,他可以随意逡巡于任何国度的思想界,穿梭古今,吞吐千年,与尼采,与苏格拉底、斯宾诺莎,与柏拉图、帕斯卡尔完成心与心的对晤。
他甚至纯碎可以以父亲的身份对自己逝的女儿哭歉:“在这个时代,平庸的哲学家太多了,而杰出的父亲太少了。
”“你短促而美丽的生命是我最真实的宿命。
而我在人世苟活只是一个幻影。
我抱着你小小的尸体,拒接受任何哲学的安慰……”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智者,顿时让我们感觉到他是多么的真实和贴切啊!智者是人,不是神,哲学也并不是无所不能。
搞哲学研究的周国平能写出如此丰富深刻的散文,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
质朴平实又不失诗的光华,畅达深邃渗透着哲学的。
正是这样一种风格,使他摆脱了纯学术的艰涩而实现了对哲学本身的突破。
时光如梭,岁月荏苒,从童年到青年,从意气风发渐渐步人生的暮年,一路走来,生命如同一曲终将谢幕的长歌,在击节处倾听周国平六十载人生回首,一个向死而生的人站在上帝的心灵独白:岁月改变了曾经的脸,性情在岁月中宁静致远。
《周国平散文》读书心得1000字5篇汇总
《周国平散文》读书心得1000字5篇汇总周国平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周国平散文》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国平散文》读书心得篇1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布置读书的任务。
好像是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
当然,假期所读的书与平时读的完全不在同一档次,毕竟,谁有本事在读完一本科幻小说或是漫画之后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于是乎,我的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只放在书架上冲样子的名着读了起来。
我却幸运得多了。
多亏我的未雨绸缪,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
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
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
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着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
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着。
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
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
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
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
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
不过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
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
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
敢于孤独的勇气读后感
敢于孤独的勇气读后感《敢于孤独的勇气》是作家周国平写的散文集,这本书集合了他毕生所写的散文。
它以融汇文学与哲学的美妙,带领我们去重新审视那些直面灵魂的问题,重新思考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态度。
作者指引我们去认识自己的禀赋与价值,保持内心的丰盈、敏感与活跃,建立强大的灵魂世界,过简单而富足的生活,享受生命本身。
作者说:当你拥有敢于孤独的勇气,你便掌握了人生真谛。
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细细品味,无不给人以心灵的启迪。
书中作者讲了个古希腊脍炙人口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这个故事说的是当时古希腊最有名的两个人,一个是武功赫赫的世界征服者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另一个是靠乞讨为生,寄身于一只木桶里,被市民称作狗的穷哲学家第欧根尼。
据说有一日,亚历山大巡游某地,正巧遇见正懒洋洋地躺着晒太阳的第欧根尼,这位世界之王上前自我介绍:“我是大帝亚历山大。
”哲学家依然躺着,也自报家门:“我是狗儿第欧根尼。
”大帝肃然起敬,问:“我有什么可以为先生效劳的吗?”哲学家的回答是:“有的,就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据说亚历山大事后感叹道:“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就愿意做狗儿第欧根尼。
”一个世界之王,拥有权力、名声、财富等一切世人所看重的东西,却羡慕一个淡泊自由、能做自己王的穷哲学家。
这句“不要挡住我的阳光”经典的名言,透着哲人自由的生命状态,即我们可以安心地躺在土地上晒太阳,享受身体和心灵的自由,回归生命的本真和纯粹,不让世俗的功利、习俗挡住人的本性。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俭朴的生活方式,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
这不是讴歌贫穷,赞美清贫,让我们过苦行僧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我们追求自由人生的种种享受是需要好的心境的,而贫困会剥夺人们好的心境,足以扼杀生命的大部分乐趣,所以人们都知道富足生活的重要性,特别是要有钱,有钱意味着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生活,给人带来极大的自由,然而在物质方面,人们常常因贪欲迷失了自我,无尽地追逐财富,不断物化,人际关系上也夹杂着不尽的利益纠葛,因而烦恼不断,如果一个人太注重物质的追求和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陷入精神的空虚无聊,甚至痛苦中,一个人灵魂饱满,精神富足,心境会更加豁达,拥有幸福的能力也会强。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哲学边缘书人生.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哲学边缘书人生2018-02-23哲学边缘书人生――读周国平有感我们的语文我喜欢读一些散文作品,因为不需要鼓捣繁琐不堪的文法。
我也喜欢哲学,但对于枯燥抽象的逻辑思辩,仍不免心怀恐惧。
幸而,徜徉在文艺与哲学间,我找到了比较适宜的地方,那就是周国平的哲理散文。
说到散文,很多人都会想起朱自清等大师的作品。
其实,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在当代散文界亦占有一席之地,具有较高的精神价值和文学水准。
《安静》、《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在图书市场上的辉煌业绩很能说明这一点。
桌边案头放上几本,闲时信手一拈,读上几段,对我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这种享受来自于周国平散文中透射出的思想光芒,也来自于对他哲学边缘书写人生的认同。
老子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好象世间的道理和真谛都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描述,都是非空非有的。
周国平却以一个智者的清醒目光审视、搜寻和探求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用自己的笔端记录着生命中的喜怒哀乐,用一颗细腻的心灵去感受万变的世界,诠释自我、他人、生命的真正意义。
我觉得,他把哲学的反映和文学的感应有机结合起来,颇有中国古代“格物致知”的意味。
生活是永远大于文学的,生活也永远泛于哲学。
不能说他一定找到了所有的生活真谛,但是,我却分享了他记下的那些人生境遇和感悟,感受了他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领略了他更加闪放的自我个性光华。
这是一种体味,一种享受,一种美。
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家,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来帮助我们解析生活的元素。
读周国平散文作品,自然不自然地向往起他那种丰富的安静。
“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
”从他的字里行间,透出那种站在哲学边缘书写人生的文人的特殊气质。
人生最好的境界便是丰富的.安静。
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所以变得丰富;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所以又能得到安静。
周国平散文艺术特色
周国平散文艺术特色以下是unjs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欢迎借鉴与阅读!周国平散文艺术特色周国平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哲理散文”家,他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用其一生来给世人担当着“智者”这一引路人的角色。
他的写作台柱上永远刻着大大的“人生”二字,富有诗意与文采的哲理语言也始终围绕着这根台柱来进行诠释和阐解。
大学里流传过一句话:“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
”其实,不仅在大学,周国平作品的受读者更是面向大众的。
一、哲学领域的个人取向裁决了写作的文体及语言风格周国平虽以散文的形式来表述人生的哲思,可在读者的眼里,他的第一身份仍以“哲学家”而显现。
在他的世界里,哲学是他生命本真的爱好。
不断地求索、追问和思考人生、世界等恒久不衰的话题,是他一生的独特生活方式。
但在哲学这一宽泛深邃的领域里,周国平最终选择了这条道路:“把哲学当做对人生一些根本问题的感悟和思考,并以合适的方式把这所悟所思表达出来。
”[1][137] 从这些年他所出的作品来看,对于学术研究,他先后搞过苏联哲学、人的问题和尼采思想的研究。
其余时间,他都在这条路上默默地辛勤耕耘着。
而要把自己对人生这些根本问题的感悟和思考用恰当完满的语言充分表达出来,即借助一种达到表达自我内心感受的最佳载体,在这方面,周国平选择了散文。
没有选择小说,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始终无法与事情拉开一个写小说所必须的距离,成型不了一个虚构和想象的空间。
有时候他也会写一些随笔,偶尔写一部以叙事为主的作品,但本质上,它们的表达途径与语言组织方式其实是没有差异的。
他的目标就是要使文章写得流畅质朴而且独特,使用规范化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所以,周国平的文章,总能给人一种接近艺术家的感觉,显得比较质朴。
语言丰富简洁、深刻平淡,不做作、不堆砌辞藻、不故弄玄虚、不刻意雕琢,因为他深信,浮夸的东西只会扰乱心灵,质朴的语言最能感触读者的内心。
所以,他也最看重主体内心的真体验和真感觉,文章也就自然具有真实性。
一个哲学家的哲学人生——读周国平的哲理散文
一
时I 。 司
之后的 3 0年 间 , 兰 不 但 提 高 了学 生 的音 乐 素 养 . 霍 而 且 还 用 爱 心 、信 任 和 理 解 赢 得 了大 伙 的 尊 敬 和 爱 戴 。
个 难 堪 的下 马 威 。霍 兰 的信 心 遭 到 了 打击 。 校 长 杰 女
克 布也 多 次 向他 提 出善 意 的批 评 。 丈 夫 的工 作 遇 到 挫 在
和 生 命 的 诞 生 与 消 亡 相 关 的 过 程 ,理 性 而 睿 智 地 辨 析 了人 生 的意 义 和情 爱 的 真 谛 ,倾 诉 了 身 为 父 亲 的 满 腔
哀情 与愁肠 , 充满了对生命 的悲欢离合 的哲学 思考 。 周 国平在 《 妞妞 》 新版 自序 中说 : 我还想说 : 然我所 遭 “ 虽
应 , 必 完 蛋 无 疑 。 在 思 索 与安 静 已成 为奢 侈 品 的浮 躁 我 ” 的 年 代 里 , 国平 仍 愿 停 下 来 , 细 感 受 生 命 中 的轻 与 周 细
重 , 注 永 恒 里 的 生 与 死 , 远 以智 者 的 孤 独 与 平静 , 关 永 跋 涉于思想的坎途上 。
只要他的女儿活着 , 随便什么哲学死 去都好。女儿的诞
生 与 死 亡 带 给 作 者 的 不 仅 仅 是 投 入 地 做 了一 回 父 亲 , 更
到 了一 份 音 乐 教 师 的 工 作 。 这 么 做 完 全 是 退 而 求 其 次 他 的无 奈 之 举 ,家 庭 生 活 的 重 担 使 得 他 不 得 不 面对 现 实 。 他 到 学 校 上 课 的第 一 天 , 乐 基 础 极 差 的学 生 便 给 了 他 音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周国平散文读后感范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1最近,读了周国平的散文集,里面优美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它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叫《等的滋味》的文章。
文章以“人生有许多时光是在等中度过的”开头。
的确,从我们成为胚胎的那一刻,我们就等着出生;从我们出生后我们就等着长大;从我们长大后,我们就等着接触新的事物。
我们无时无刻在等。
等的滋味同样也是不同的。
或幸福,或悲伤,或烦闷。
但唯一相同的是,等的人都是处于被动的一方。
等的可拍就在于此,对于自己等的事完全不能支配,对于其他的事又完全没有心思。
等在不同的角度上也不同。
等在命运之门面前,等的是生存和死亡;等在生计之窗面前。
等的是柴米油盐。
因此人们对不同的等的感觉也不同。
其实,我们等的最终就是死亡,但是人们似乎忘了这一点而在等着别的什么。
就是这种思想,才让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去创造,去开拓自己的人生。
使自己在等待死亡的时间里有是可做。
所以,等不仅是排着队向前走,它同时也在催促着我们去做更多的事。
在这本书里还告诉我许多,生与死的意义,生命的名字,失去的价值。
它使我更加理解人生,更看透生命的本质。
我也在读这本书中,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我相信,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了解更多。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吧,我们的生活也一定能在此中得到充实。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2开始认识周国平,是从一次老师推荐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本书中,了解到他有个早夭的女儿,是个颇有名气的作家。
但真正了解他,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的人格,还是要说到这本《周国平散文》。
毕业于哲学系的他,不仅语言文字功底深厚扎实,而且所作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哲理和让人信服的感觉,其中也不失情感的流露和真诚的诉说。
我小心翼翼的揣摩着,觉得周国平之所以能成大家,在于他思考的比我们多,比我们深。
周国平文章读后感
周国平文章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周国平文章读后感(一)阅读周国平对我来说就是如此。
周国平的哲理散文热销,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先是《尼采:在世纪转折点上》,然后是《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
我知道周国平的名字是在一本杂志上,介绍他当时的新作《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以后一直喜欢读他的文章,喜欢他的真诚。
周国平对读者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他对尼采着作的研究与翻译。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尼采曾是当时年轻人最喜欢的哲学家之一。
那时候形成一股比较强烈的“尼采热”。
读尼采不仅仅是人们内在的需要,还是一种时尚。
他曾经把一个鲜活的尼采引入了中国读者的视野,在这个时候,周国平的《尼采:在世纪转折点上》等书对改变读者的精神结构,曾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更多读者了解周国平,是他的深入生活的哲理散文。
与众多同时代的哲人不同,周国平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性为一体,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摆脱了学术的艰涩,虽然质朴无奇,却异常地贴心、动人。
他曾在《守望的距离》再版序言中这样写道:“为自己写作,就是为每一个与自己面临和思考着同样问题的人写作,这是我所能想象的为人类写作的唯一可能的方式。
”他没有想着自己的作品能够为后代带来什么,只期待阅读他文字的人们一点思考也就足矣。
周国平认为新思想无非是看事物的一个新角度,仅仅是一个角度,“有时思想孕育于沉默,而靠淡泊催产。
有时思想孕育于淡泊,而靠沉默催产”。
当然必须警惕的是:“谎言重复十遍就成了真理,真理重复十遍就成了谎言。
” 他的作品是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认真思考,用真诚一点一点表现出来。
“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
”我觉得这简直说到我心里去了,这正是我内心的一种追求,同时也是我所恐惧的,我害怕自己一无所成反倒忘记了回家的路。
周国平还告诉我们:“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
关于哲学散文对生命与人生真谛的探究
关于哲学散文对生命与人生真谛的探究资料来源:大学生教育资源摘要:哲学家们在批判早于自己的哲学体系时往往充满怀疑精神,一旦构筑自己的体系却又容易陷入独断论。
相比之下,周国平以散文的形式传达哲学思想就更能保持多义性、不确定性、开教性,并不孜孜于给生命和人生之谜一个终极答案,从而形成具有生活化、展现真性情、自我消费性、探究生命和人生真谛等个人特色的文学艺术形式。
关键词:周国平;哲学散文;艺术特色1 探究生命和人生的真谛周国平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充实,不管你感到的是痛苦还是幸福,人生应该是有内容的、充实的人生。
”于是,他用文字记录了自己一段段人生经历。
周国平的散文中满溢着对生命的敬畏感,他鼓励人们要积极地面对人生,要饱含热情地好好活着。
他认为人生或许是徒劳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以改变的只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
正因为这样,回过头我们再来看《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时,生命的悲欢离合,借助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以妞妞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凄美娇艳的生命得以深刻地表现了出来,这不仅仅是痛苦,实际上是对生命的一种永恒的渴望。
周国平不过是用文学的方式在谈哲学,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中,所表达的感悟仍是围绕着那些古老的哲学问题,例如生命的真谛、人生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和超越等等。
人生的意义、生命的真谛与哲学的关系,这是周国平一生所追求的;而生与死,正是这两种思想的终极命题,让周国平更加深刻地看到了人生和生命过程中的哲学意义。
把情感升华至哲学的高度,把哲学融入情感世界之中以文学散文的形式阐释出来,如果用泡一壶茶来做比喻的话,哲学散文是那沸腾的水,其间所包含的思想就是那浓郁的茶香。
这样的表现方式,使得哲学思想增强了理趣,哲学也将变的深入浅出,人生的意义得到升华,生命也因此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惜。
2 生活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周国平写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等书对改变读者的精神结构曾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不过,使周国平的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他以诗和哲理一样的文笔,深入生活的哲理散文:充满了对生活的悲欢离合的哲学思考,荡涤着人们的心灵。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周国平散文》读后感1我读周国平写的__,有的就像他对尼采的作品产生一种无比的喜悦一样,我对他的一些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周国平对人生的指导思想很简单,第一条是快乐。
我对人生的看法和他是一致的。
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要珍惜我们的生命,去享受我们的人生,这中间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快乐。
生活中不免有许多困难挫折,对待它们,我们当然要选择乐观的面对,而不是痛苦的不敢面对。
我们正值青春年华,这是人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快乐是天经地义的。
周国平写道,他最讨厌那种说教,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仿佛青春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将来的成功而苦苦奋斗。
是啊,我们总是想到以后会幸福,只要现在付出自己的全力去苦苦奋斗。
生命本身就是很神奇的,为什么总要一味地把幸福向后推,而要放弃享受现在生命的美妙呢?我们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拒绝幸福的做法。
人只有一个青春期,要享受青春,也只能是在青春期。
有一些享受,过了青春期诚然还可以有,但滋味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快乐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做,整天荒废生命,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快乐也充盈在我们每天奋斗的那份充实感中。
这就牵出了第二条指导思想,那就是“可持续的快乐”青春终究会消逝,如果只是及时行乐,毫不为今后考虑,倒真会"老大徒悲伤"了。
“可持续的快乐”就要求我们既要珍惜真实的今天,也要适当的考虑快乐的持续性,如此,我们必须靠我们的双手来打下我们明天快乐的基础。
重要的是,要使快乐本身不但是快乐,而且具有生长的能力,能够生成新的更多的快乐。
什么叫做更多的快乐呢?它应是精神上的享受,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读好书。
我们倘若能够通过读书、艺术形成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身上就拥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
这种快乐时不会变成虚无,它始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
这两条指导思想是相辅相成的。
周国平哲理散文的语言风格研究
周国平哲理散文的语言风格研究摘要: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力求把哲学和文学之间的沟壑填平,用文学化的语言描述哲学思想。
文从词汇风格要素、句法风格要素、修辞风格要素三个方面详细分析其作品语言风格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周国平;哲理散文;语言风格;风格要素作家作品语言风格研究在风格学的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家的语言表现手法不同,语言风格也就不一样[1]。
作家在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时,有着自己惯用的语音、词汇、句式、语法,修辞手法及谋篇布局等,并且会在这些方面保持一种统一的相对稳定的语言格调和色彩,于是这种格调和色彩就会明显地打上作家自己的烙印,构成作家个人独有的语言应用风格。
一.周国平哲理散文语言风格特点周国平的散文表达的感悟基本是围绕那些古老的哲学问题,例如生命的真谛、人生的意义、灵魂与超越等。
他的哲理散文采用独特的表达方式,把哲学学术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把对生活的感悟通过哲理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又不同于别的学者散文,很少独断性的说理与评价。
具体说来,他的散文语言风格有:一是:周国平哲学研究的出身,使其散文语言中充满了同时期的其他作家很难企及的哲理思辨色彩。
在散文中他大量使用了“灵魂”“自由”“生命”等抽象词,使语言充满了浓重的哲学意味。
二是:他注重语句的凝练和准确,表达准确,凝练,深刻且中肯的格言式语句较多,句式严谨慎密,句与句之间的意义连接逻辑性强,大量使用长句和复句,关联词语用得较多,使得语言表现风格质朴淡雅,简练明朗。
三是:周国平智慧洒脱,冷静超脱,化高深的学理为平实的意识,其哲理散文语言中充满哲学与文学、灵感与理性的宁静邃远之美,既有哲学的深度和智慧,又有诗性的情感和灵魂,但他化高深的学理为平实的意识,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而浅出。
二.周国平哲理散文风格要素(一)词汇风格要素1.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中大量地植入了表现感知和心理感受的词语。
如“死亡”、“灵魂”、“自由”、“真实”、“存在”等,这些词语抽象而含蓄,大量应用会赋予语言以浓重的哲学意味。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精选22篇)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1周国平说:新年伊始,我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愿望。
我希望在离城市很远的地方有一间自己的屋子,里面只摆几件必要的家具,绝对不安电话,除了少数很亲密又很知趣的朋友外,也不给人留地址,我要在那里重新学会过简单的生活。
周国平的话,道出了我的心声,也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虽然,这种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对自己而言不太容易实现。
但却可以随心所欲的大小变通。
譬如,现在正值大年初二,就可以放弃回自己的安乐小家,强烈要求在娘家多值班几天。
利用春节的几天大假,过一个简单安静的生活。
这几天里,就干脆放弃和朋友一起喝酒聚会,放弃一起去豪情的唱歌,也放弃自己最近最喜欢的呱呱读书,就这样专心陪伴最亲爱的妈妈,和妈妈说说话聊聊天,陪妈妈看看电视做做家务。
待妈妈休息时,自己还可以静下心,弥补前段没写的读书感想。
何乐而不为。
这会儿,初二晚上九点。
白天孩子都回娘家,人的大聚会,整整热闹了一天。
现在妈妈躺床上休息了。
我也可以欢欢喜喜写读书感想了。
妈妈家好安静啊!真好。
我本来就属于不喜热闹的人。
有时虽然处在热闹的人群中,但人在心不在,思想却不知游离在何方?心远地自偏,喜欢安安静静做好本职的工作,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闲暇时光去欣赏自己想欣赏的人和事。
从不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不喜欢把人和事复杂化。
喜欢简单的做人,喜欢专一认真的做事和生活。
此刻,手捧着浓浓的咖啡,呆呆的望着妈妈家的天花板,自己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也认真读着自己灵魂的这本书,更寻求着心情的宁静。
这时候看起来自己很寂寞,但,其实不!这简单的生活,即使算是寂寞,那么,这种寂寞的感觉,真好。
突然想起一首歌:寂寞使我如此美丽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2好久不读书,或者说好久没有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读完过一本书。
终于,我把周国平的《安静》读完了,并且还想再读一遍。
读过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但我更喜欢《安静》。
序言中,周国平表示了对世俗名利的拒绝。
作者散文性的哲学评判文章
作者散文性的哲学评判文章
周国平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充实,不管你感到的是痛苦还是幸福,人生应该是有内容的、充实的人生。
”于是,他用文字记录了自己一段段人生经历。
周国平的散文中满溢着对生命的敬畏感,他鼓励人们要积极地面对人生,要饱含热情地好好活着。
他认为人生或许是徒劳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以改变的只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
正因为这样,回过头我们再来看《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时,生命的悲欢离合,借助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以妞妞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凄美娇艳的生命得以深刻地表现了出来,这不仅仅是痛苦,实际上是对生命的一种永恒的渴望。
周国平不过是用文学的方式在谈哲学,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中,所表达的感悟仍是围绕着那些古老的哲学问题,例如生命的真谛、人生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和超越等等。
人生的意义、生命的真谛与哲学的关系,这是周国平一生所追求的;而生与死,正是这两种思想的终极命题,让周国平更加深刻地看到了人生和生命过程中的哲学意义。
把情感升华至哲学的高度,把哲学融入情感世界之中以文学散文的形式阐释出来,如果用泡一壶茶来做比喻的话,哲学散文是那沸腾的水,其间所包含的思想就是那浓郁的茶香。
这样的表现方式,使得哲学思想增强了理趣,哲学也将变的深入浅出,人生的意义得到升华,生命也因此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惜。
从周国平散文看哲学与文学的关系
从周国平散文看哲学与文学的关系燕山又飘雪现在周国平的散文比较受欢迎。
到目前为止,周国平出版过《守望的距离》《岁月与性情》《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哲理美文》《各自的朝圣路》等散文。
凡是读过周国平散文的人,无不为他敏锐的思考、超强的洞察力和智慧所打动。
有的读者概括为“智慧散文”是有一定道理的。
周国平的散文之所以在众多散文家之中独树一帜,在于他首先是一个哲学家,其次,他才是散文家。
他是中国社科院的哲学所的研究员。
他在《岁月与性情》中说:“我的专业是哲学,而我所写的多数作品完全没有离开哲学的范畴。
在我的散文中,我的思考和写作始终围绕着那些最根本的哲学问题,例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时间与自我、爱与孤独、苦难与幸福、灵魂与超越等。
在现代商业化的社会里,这些问题由于被遗忘而变得愈发尖锐,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
我想,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我的作品才会获得比较广泛的共鸣。
”他是用文学的方式谈哲学。
如果他单纯讲枯燥的哲学,不会有那么多读者;换言之,如果他的散文没有哲学底蕴,也不会有那么多读者。
他的散文大多是哲理散文,靠思想的深刻赢得大众。
周国平散文给广大网络写手一个很好的启示:网络文学创作更需要哲学的指导。
我在天涯社区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很醒目:为什么我们写不出精品?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除了缺少生活积累外,我看最主要的是缺思想,思想的贫乏导致文章的苍白。
还有的作者提出散文创作不要哲学,把哲学还给哲学家的口号。
这似乎是在保持散文的纯洁性,其实,这是一种误导。
世界上真的可以有不思不想的散文吗?散文真的可以不承载哲学思考吗?答案是相反的。
自古以来,文史哲不分家。
山东大学还办了一份杂志叫《文史哲》,在全国高校和学术界很有影响,是国家级核心期刊。
自唐代韩愈提出“文以载道”以来,散文的使命一直是时代先进思想的承载者和创建者。
哲学追求的是真理、抽象、理性、普遍,文学则崇尚虚构、形象、情感、特殊。
正是在它们彼此竞争融合的过程中,哲学与文学共同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山又飘雪现在周国平的散文比较受欢迎。
到目前为止,周国平出版过《守望的距离》《岁月与性情》《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哲理美文》《各自的朝圣路》等散文。
凡是读过周国平散文的人,无不为他敏锐的思考、超强的洞察力和智慧所打动。
有的读者概括为“智慧散文”是有一定道理的。
周国平的散文之所以在众多散文家之中独树一帜,在于他首先是一个哲学家,其次,他才是散文家。
他是中国社科院的哲学所的研究员。
他在《岁月与性情》中说:“我的专业是哲学,而我所写的多数作品完全没有离开哲学的范畴。
在我的散文中,我的思考和写作始终围绕着那些最根本的哲学问题,例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时间与自我、爱与孤独、苦难与幸福、灵魂与超越等。
在现代商业化的社会里,这些问题由于被遗忘而变得愈发尖锐,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
我想,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我的作品才会获得比较广泛的共鸣。
”他是用文学的方式谈哲学。
如果他单纯讲枯燥的哲学,不会有那么多读者;换言之,如果他的散文没有哲学底蕴,也不会有那么多读者。
他的散文大多是哲理散文,靠思想的深刻赢得大众。
周国平散文给广大网络写手一个很好的启示:网络文学创作更需要哲学的指导。
我在天涯社区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很醒目:为什么我们写不出精品?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除了缺少生活积累外,我看最主要的是缺思想,思想的贫乏导致文章的苍白。
还有的作者提出散文创作不要哲学,把哲学还给哲学家的口号。
这似乎是在保持散文的纯洁性,其实,这是一种误导。
世界上真的可以有不思不想的散文吗?散文真的可以不承载哲学思考吗?答案是相反的。
自古以来,文史哲不分家。
山东大学还办了一份杂志叫《文史哲》,在全国高校和学术界很有影响,是国家级核心期刊。
自唐代韩愈提出“文以载道”以来,散文的使命一直是时代先进思想的承载者和创建者。
哲学追求的是真理、抽象、理性、普遍,文学则崇尚虚构、形象、情感、特殊。
正是在它们彼此竞争融合的过程中,哲学与文学共同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首先,哲学与文学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都属于上层建筑,都受其经济基础的制约,又都反过来指导和影响经济基础。
任何时代的思想大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任何统治者又都特别注意思想的统治。
当年满清入关也是特别注意思想的教化和统治。
在欧洲,古希腊哲学哲学特别繁荣,柏拉图甚至提出要哲学家做国王。
当时的哲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而后数学、物理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等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西方许多大语言学家本身又是哲学家,如莱布尼茨、乔姆斯基、索绪尔、洪堡等等。
在中国,自有文字以来,文学和哲学就产生了,较早的经典著作可能要数《诗经》《易经》和《尚书》了。
这三部著作,一部是文学,一部是哲学,两一部是应用文书。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争的是经世致用的哲学,而载体却是文学。
哲学的产生不但对文学是个促进,而且还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对那个时代的文学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哲学是以抽象的概念反映客观存在,文学则以具体的、生动的形象反映客观存在。
也就是说,文学是借助形象来表现的初级真理,哲学是借助文学而表现的高级真理。
其次,哲学与文学又有一定的区别和特点。
哲学理念仅仅分化出能与艺术形象契合无间的一小部份把美生产出来。
还有许多更加深刻的真理天生敌视感性显现,如法律在本质上就涂着浓厚的超个人色彩,法律反思的成熟之日必定是原先被当做法律化身的个人的毁灭之时。
文学之所以过时,其原因仍在于文学无法像哲学般的让绝对精神尽数在场。
文学离开哲学就会迷失方向。
这就是文学必须接受哲学指导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古代,一些文论学者认为,哲学与文学是难解难分的。
王国维从康德、叔本华那里吸取了一些美学观念,并竭力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在分析中国古典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主张,从而开中国近代美学之先河。
对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他说,儒家之经典如《系辞》上下传与《孟子》、戴《记》乃为“最粹之文学,若自其思想言之,则又是纯粹之哲学也。
”周、秦诸子以至濂溪、横渠、朱子、阳明,“凡此诸子之书,亦哲学,亦文学。
”如舍其哲学思想而欲全解其文学,“是犹却行而求前,南辕而北其辙”(《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
在西方,文学与哲学也难分难解。
读培根《论人生》,你怎么能够区别它是哲理还是文学呢?就拿哲学大师萨特来说,萨特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作品既不是纯文学的,也不是纯哲学的,而是一部介乎两者之间的作品,萨特定名为《真理传奇》。
不过在萨特自己看来,它应该属于文学作品,它是一部小说。
但它又不是通常意义的小说,因为里面没有人物的个人主观感受,没有连贯的情节,而有大段大段的抽象议论;萨特试图在其中表达的是他所体验到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理,是自己关于世界的独特感受,虽然这种表达不是使用一般概念和带有普遍性的词语,而是使用华丽而讲究的文学语言。
文学和哲学就像一对形影不离、难舍难分的孪生姊妹那样追随着他。
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萨特同文学、哲学形成了一种三角关系。
他一生中固然有不少影响很大、成就斐然的纯文学作品和纯哲学作品,而更多的是几乎无法归类的这种“几不象”。
即使他的纯文学作品,也往往透出一股极浓厚的哲学气息;而他的纯哲学著作,其中也充斥着大量形象思维的东西。
20世纪,特别在下半叶,哲学与文学的关系发生了一个深刻的转变,两者之间的等级对立被渐渐地消解,而代之以一种新的交织关系或亲缘关系。
在这个时代里,哲学家身兼文学家或者文学家身兼哲学家已成常态。
寒山石有首诗,谈及哲学与诗的关系,对我们正确理解哲学与文学的关系同样有益。
他在诗中写到:“人类有一棵常青的智慧之树,那就是哲学;诗就是这棵智慧之树上盛开的花朵。
哲学深入人生,深入到社会,深入到大自然,深入到人的思想内心,哲学无所不在;诗也抒写着人生,抒写着社会,抒写着大自然,抒写着人的思想内心,诗同样无所不在。
哲学是含蓄的诗,诗是形象的哲学;哲学是人类智慧的诗章,诗是人类思维的灿烂花朵。
哲学不是玄学,哲学是一汪清泉;诗不是精神贵族的养料,诗是大众的面包。
”笔者曾经说过大诗人就是大哲学家、大预言家,也是说诗与哲学的辩证关系。
也就是说,诗离不开哲学的引导,哲学需要诗的语言来表达。
二者都是以研究人及人生为宗旨的。
研究对象的一致,把哲学与文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它们分工不同,目标却一致。
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
哲学管思维,文学管形象,二者都是研究人的精神与灵魂的。
有人说:“文学是哲学最默契的朋友。
”而我认为它们不仅仅是朋友关系,同时也有夫妻般的互助与默契。
那么,哲学对文学有哪些作用呢?首先,哲学是指导文学创作的原则。
一个作者写什么,怎样写?在文章构思之前,不可能不思考。
而思考的过程,就贯彻了你的思想。
即便是即兴创作,也必须思考一番。
什么也不想就信笔涂鸭的东西,充其量是文字的堆积,或是文字的垃圾。
一个作者思想可能不正确,既有唯物主义者,也有唯心主义者,还有机械唯物主义者或神秘主义者。
但你不可能没思想。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总认识。
周国平的散文之所以耐读,就因为他对哲学的精深研究,使他具备了洞察世事入木三分的眼光,也就是说他比一般作家看问题要深刻得多,当好多作家为表面现象所迷惑时,他已经象佛祖一样早就看得一清二楚。
与其说是散文这种文学形式帮助他成为了哲学家,不如说是哲学帮助他成为了文学家。
可惜我们现在的散文家,象周国平这样的同时具备哲学家头脑的人太少了。
所以,散文越写越苍白,读起来味同嚼蜡。
恩格斯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个时代如果没有自己的哲学家,就不能站在时代精神的最高峰;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哲学家,就不可避免艰苦跋涉在精神的迷谷;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哲学作指导,就等于没有灵魂。
有人也许会说,我没学过哲学,也不懂什么哲学,不也写出好作品吗?问题是,好作品的标准是什么?虽然你不懂哲学,但在你的作品里不可能没有思想感情,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那就是你的世界观。
你可能不懂什么主义,但你自觉不自觉地会打上那个主义的烙印。
你是个农民,可能会有小农意识,你是自由人,你可能会有无政府主义的想法。
这些带有思想或意识的东西,会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到作品中来,这就是创作的原则。
文学作品价值大小在于指导原则是否正确而深刻。
文学接受哲学的指导,不是降低文学的价值,而是提高文学的价值,增加文学的生命力。
其次,哲学对文学选材有影响。
文学创作在题材的和素材的选材上,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一定的世界观的影响。
素材和题材浩如烟海,需要有哲学头脑去鉴别,去粗取精,优化组合。
同样的素材或题材,在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手里,其作用是大不一样的。
有是美玉无瘕,有的则成石头;同样是一棵树,有的作者描写为游龙,有的则描写为老汉。
同样是农村题材,有的视农民兄弟为衣食父母,有的则称之为流氓无产者。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但在不同的作者笔下,有的是朝三暮四的游龙戏凤,有的则是生死相许的不变真情。
有的描写爱情含而不露,有的则张扬所谓的下半身。
因此,在题材和素材的选择上,无不受思想感情的支配。
不同的作者,其思想意识和思想方法是不一样的,当他们对题材或素材进行取舍时,会选择不同的角度,或出现不同的看法,都是很正常的。
但是,作品成功与否,在于选材的思想是否正确。
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心理素质和思想意识低下的人,怎么又能奢望他们会写出思想水平高又能传世的作品?再次,哲学直接影响作品的主题。
主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和灵魂。
主题的提炼和确定,直接受世界观的支配。
一是主题正确不正确?二是主题深刻不深刻?这一方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也反映了思想认识的程度不同和质量高低。
古今中外,那些传世的作品,都不是凭零星的感觉和印象,信手拈来,一挥而就的。
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提炼,经过高度概括加工,而确定为主题的。
同样是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杜牧的《阿房宫》通过对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富丽及宫中声色繁华的描绘,揭露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指出了由此而来的灭亡后果,从而告戒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勿蹈亡秦覆辙。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而汉代贾谊的《过秦论》则认为是诸侯王坐大而秦国又不能施仁政的结果。
显然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文学不但要“文以载道”,还要产出“道”,才算是完成了文学的根本任务。
文学作品通过形象的塑造和抒情叙事,从中得出哲理,这种哲理又能指导人们的行动。
文学活动的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
哲学不但指导文学,而且要到文学中去检验。
一方面哲学通过文学借以表达,另一方面,在文学中不断产生新的哲理,然后再上升总结为哲学。
从这个角度来讲,文学又是哲学的“母鸡”。
鸡生蛋,蛋烰鸡,生生不息。
这大概就是二者的实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