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利刃轮第5-6课研讨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心利刃轮第5-6课研讨题
研讨题:
1.自己的闻思修行重要,还是帮助他人重要?二者应如何取舍?你是怎么做的?
答:(1)帮助别人重要。

对学习佛法的我们来说,帮助他人很重要,特别是大乘佛教徒,不仅要帮助人类,还应帮助所有众生。

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让众生获得暂时的和究竟的快乐。

《入行论》所云:“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

”若能如此行持,即生自己的所需很快就会圆满。

(2)平时末学一般能知道该怎么做,但真要是遇见事,往往还是考虑自己。

尤其是以前,在闻思的过程中,始终觉得自己背诵、辩论最重要,别人再怎么穷苦,也置若罔闻。

但现在看来,这是闻思过程中的最大错误。

若那时就帮助他人,到现在已经帮助了不少的人,而自己的闻思也不会受到特别大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一课,末学又有了新的认识,今后将把利他放在首位。

2.在佛学会的平台内,学员在未经相关管理人员开许,不得私自利用学会平台组织与佛学会教学安排无关的活动,这种行为算不算“于胜事造违缘”?如何理解?
答:不算。

“于胜事造违缘”是指对他人做非常殊胜和盛大的佛事,比如弘法利生的事业,造佛塔、佛像等制造违缘,这往往是由于嫉妒心所导致的,因此,有很大过失。

而学会的纪律是管理的需要,因为学会是闻思修行佛法的平台,主要的任务是闻思修行,不能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影响。

我们应当遵照上师的开示,不说他人过失,因为这会毁坏自己的功德,也毁坏菩萨律仪,而恒观清净心,对自他的事业和善行都不会有障碍。

《佛子行》中说:“以惑谈他菩萨过,则将毁坏自功德,故于大乘诸士夫,不说过失佛子行。


3.作为在家居士,在红尘中边生活边修行,特别是在大城市,生活条件优越,如何修持才是“为法而苦行”?
答:即生遭遇病痛、愚钝、睡眠重等痛苦,是前世对佛法制造违缘和障碍的果报现前,于今生,应为了闻思修行佛法而努力苦行。

无论在六道轮回中的哪一道都是痛苦的,生活优越等等都是暂时的,因此,我们要学会以佛法来对治。

在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心情快乐时,很多人都无暇领略佛法的价值。

一旦受到他人呵斥、诽谤,身心遇到难以排遣的痛苦时,若没有修炼佛法的功德,则不可能像前辈大德一样轻松面对。

在藏传佛教中,完整而系统地保存着前辈大德给我们留下来的,对治痛苦的方法、教言、窍诀,而且无数人在运用的过程中,
都领略到了它的无穷魅力。

要不断在自己的身心、行为、语言当中去串习,尤其是在遇到痛苦时,一定要以它获得全胜。

简答题:
1.“唐捐必需用品时,是蔑他人之所需,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成办他之需”问:“唐捐”的含义以及出自哪部经典?“蔑他人之所需”的含义包括哪些?
答:(1)唐:徒然,空;捐:舍弃。

唐捐是虚耗、废弃的意思。

出自《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

(2)“蔑他人之所需”的含义包括:钱、车、笔、地基、院子、房屋、法本、作业本、录音机等生活必需品。

2.《楞严经》中说,“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问:如何判断讲法者是否为邪师?如果阻止其他人到这位讲法者面前听闻,这种行为算不算“于胜事造违缘”?
答:邪,不正。

邪师指传授错误知识的老师。

佛教指传授作恶、或有漏不能超越六道生死轮回的法门,以及歪曲侮辱诽谤佛法、借佛法行骗的"老师"。

阻止其他人到这样的讲法者面前听闻,有功无过。

3.“自患痼瘤水肿时,是无戒肆耗信财,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断夺信财等。

”问:文中提到,佛陀在讲享用信财有过患时,五百比丘都不愿再当出家人,还以“善哉善哉”来赞叹他们,这个公案是否说明信财不可用?不出家是不是更好一点?
答:《宝蕴经》中讲:有一次,释迦牟尼佛讲享用信财的过患,有五百比丘听后特别害怕,都不愿意再当出家人。

佛陀不但没有反对,反而以“善哉善哉”来赞叹他们的行为。

这个公案说明:作为出家修行的人,在享用信财方面一定要小心。

没有清净的戒律,没有闻思修行的功德,享用信财的果报是非常可怕的!《大宝积经》中云:“世有二人应受信施。

何等二?一者勤行精进,二者得解脱者。

”意思是说,世间可以接受信众供养的只有两类人:一、戒律清净,精进闻思修行者;二、自相续像阿罗汉一样,已经获得解脱者。

《戒律花鬘论》中云:“无学道者主人享,有学道者授受享,具有禅定能力者,得到开许而享用。

”意思是说,已经摧毁一切烦恼的诸阿罗汉众以主人的方式享受信财,诸如预流果位的有学道者以接受信士供养的方式享受信财,具足清净戒律并精进闻思修行的僧人们以世尊开许之方式享用信财。

所以,在享用他人信财时,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尤其享用僧众的财物,更应引起注意。

僧众的财物无论多少,都不要随意浪费、损坏,否则来世的果报极其可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