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沿革
中国历代政权更替示意图
![中国历代政权更替示意图](https://img.taocdn.com/s3/m/cdf31e21482fb4daa58d4bae.png)
中国古代史 综合复习
中国历代政权更替示意图 春秋 战国
十六国 东晋
夏
商
西周 西晋 辽 宋 夏 金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 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 答问题。 太尉 • 材料一 皇帝 丞相 御史大夫 枢密院 • 材料二 皇帝 中书省 御史台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郡
县
中书省直辖 行中书省
• 材料三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 的三司,分管民政、行狱和军政,在中央, 的三司,分管民政、行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 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 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新疆
• 公元前 年,西汉建立西域都护,是新疆地 公元前的开始。 •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秦朝、西汉、明朝、 秦朝、西汉、明朝、清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 取了哪些措施? 取了哪些措施?
秦朝 西汉 明朝 清朝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行八股取士 大兴文这狱
秦
西汉 北朝
南朝 唐
魏 东汉 蜀 吴 五代
十国
隋
元 明 清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 共和国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史上结束分 裂割据局面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名称。 裂割据局面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名称。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年表,附地图(完整珍藏版)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年表,附地图(完整珍藏版)](https://img.taocdn.com/s3/m/83d305d8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86.png)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年表,附地图(完整珍藏版)1、夏朝,起讫年代:约公元前2146-1675年,都城:安邑,现今地于山西夏县,统治民族:华夏族,开国皇帝:禹2、商朝,起讫年代:约公元前1675-1029年,都城:毫,现今地于河南商丘,统治民族:华夏族,开国皇帝:汤3、西周,起讫年代:约公元前1029-771年,都城:镐京,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华夏族,开国皇帝:周文王姬昌图:春秋列国形势4、东周春秋、战国,起讫年代:约公元前770-221年,都城:洛邑,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华夏族,开国皇帝:周平王姬宜臼图:战国形势5、秦朝,起讫年代:约公元前221-207年,都城:咸阳,现今地于陕西咸阳,统治民族:华夏族,开国皇帝:始皇帝嬴政图:秦时期疆域6、西汉,起讫年代:约公元前206-公元8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高祖刘邦图:西汉时期疆域7、新朝,起讫年代:公元9-23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王莽8、东汉,起讫年代:公元25-220年,都城:洛阳,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9、曹魏,起讫年代:公元220-265年,都城:洛阳,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魏文帝曹丕10、蜀汉,起讫年代:公元221-263年,都城:成都,现今地于四川成都,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汉昭烈帝刘备11、孙吴,起讫年代:公元222-280年,都城:建业,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吴大帝孙权图:三国时期地图12、西晋,起讫年代:公元265-316年,都城:洛阳,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图:西晋时期地图13、东晋,起讫年代:公元317-420年,都城:建康,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14、前赵、汉赵,起讫年代:公元304-329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匈奴族,开国皇帝:高祖光文皇帝刘渊15、成汉,起讫年代:公元306-347年,都城:成都,现今地于四川成都,统治民族:巴氐族,开国皇帝:太宗武皇帝李雄16、前凉,起讫年代:公元314-363年,都城:姑臧,现今地于甘肃武威,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高祖明王张寔17、后赵,起讫年代:公元319-351年,都城:襄国,现今地于河北邢台,统治民族:羯族,开国皇帝:高祖明皇帝石勒18、前燕,起讫年代:公元337-370年,都城:龙城,现今地于辽宁朝阳,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19、前秦,起讫年代:公元351-394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氐族,开国皇帝:世宗明皇帝符建20、后秦,起讫年代:公元384-417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羌族,开国皇帝:太祖武昭皇帝姚苌21、后燕,起讫年代:公元384-407年,都城:中山,现今地于河北定州,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22、西秦,起讫年代:公元385-431年,都城:苑川,现今地于甘肃榆中,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烈祖宣烈王乞伏国仁23、后凉,起讫年代:公元386-403年,都城:略阳,现今地于甘肃平凉,统治民族:氐族,开国皇帝:太祖懿武皇帝吕光24、南凉,起讫年代:公元397-414年,都城:西平,现今地于青海南宁,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烈祖武王拓跋乌孤25、南燕,起讫年代:公元398-410年,都城:广固,现今地于山东益都,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世宗献武皇帝慕容德26、西凉,起讫年代:公元407-421年,都城:酒泉,现今地于甘肃酒泉,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太祖昭武王李暠27、胡夏,起讫年代:公元407-431年,都城:统万城,现今地于陕西靖边,统治民族:匈奴,开国皇帝:世祖烈武皇帝赫连勃勃28、北燕,起讫年代:公元407-436年,都城:和龙,现今地于辽宁朝阳,统治民族:高句丽,开国皇帝:燕惠懿帝高云29、北凉,起讫年代:公元397-439年,都城:张掖,现今地于甘肃张掖,统治民族:卢水胡,开国皇帝: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东晋十六国时期地图30、南朝*宋,起讫年代:公元420-479年,都城:建康,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31、南朝*齐,起讫年代:公元479-502年,都城:建康,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32、南朝*梁,起讫年代:公元502-557年,都城:建康,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梁武帝萧涎33、南朝*陈,起讫年代:公元557-589年,都城:建康,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陈武帝陈霸先34、北朝*北魏,起讫年代:公元386-534年,都城:洛阳,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魏道武帝拓跋珪35、北朝*东魏,起讫年代:公元534-550年,都城:邺,现今地于河北临漳,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魏孝静帝元善见36、北朝*西魏,起讫年代:公元535-556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魏文帝元宝炬37、北朝*北齐,起讫年代:公元550-577年,都城:邺,现今地于河北临漳,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齐文宣帝高洋38、北朝*北周,起讫年代:公元557-581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周孝闵帝宇文觉图:南北朝时期地图39、隋朝,起讫年代:公元581-618年,都城:大兴,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隋朝地图40、唐朝,起讫年代:公元618-907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图:唐朝地图图:唐朝地图41、后梁,起讫年代:公元907-923年,都城:汴,现今地于河南开封,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梁太祖朱晃42、后唐,起讫年代:公元923-936年,都城:洛阳,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唐庄宗李存勖43、后晋,起讫年代:公元936-947年,都城:汴,现今地于河南开封,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晋高祖石敬瑭44、后汉,起讫年代:公元947-950年,都城:汴,现今地于河南开封,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汉高祖刘暠45、后周,起讫年代:公元951-960年,都城:汴,现今地于河南开封,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周太祖郭威46、前蜀,起讫年代:公元891-925年,都城:成都,现今地于四川成都,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高祖王建47、后蜀,起讫年代:公元925-965年,都城:成都,现今地于四川成都,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高祖孟知祥48、杨吴,起讫年代:公元892-937年,都城:扬州,现今地于江苏扬州,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太祖杨行密49、南唐,起讫年代:公元937-975年,都城:金陵,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烈祖李昇50、吴越,起讫年代:公元893-978年,都城:杭州,现今地于浙江杭州,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武肃王钱繆51、闽国,起讫年代:公元893-945年,都城:长乐,现今地于福建福州,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太祖王审知52、马楚,起讫年代:公元896-951年,都城:长沙,现今地于湖南长沙,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武穆王马殷53、南汉,起讫年代:公元905-971年,都城:兴王府,现今地于广东广州,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高祖刘龑54、南平,起讫年代:公元907-963年,都城:荆州,现今地于湖北荆州,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武信王高季兴55、北汉,起讫年代:公元951-979年,都城:太原,现今地于山西太原,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世祖刘崇56、北宋,起讫年代:公元960-1127年,都城:开封,现今地于河南开封,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图:宋辽时期地图(宋朝地图)57、南宋,起讫年代:公元1127-1279年,都城:临安,现今地于浙江临安,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高宗赵构图:宋金时期地图(南宋地图)58、辽国,起讫年代:公元907-1125年,都城:皇都,现今地于辽宁,统治民族:契丹族,开国皇帝:太祖耶律阿宝机59、大理,起讫年代:公元937-1254年,都城:太和城,现今地于云南大理,统治民族:白族,开国皇帝:太祖段思平60、西夏,起讫年代:公元1032-1227年,都城:兴庆府,现今地于宁夏银川,统治民族:党项族,开国皇帝:景帝李元昊61、金,起讫年代:公元1115-1234年,都城:开封,现今地于河南开封,统治民族:女真族,开国皇帝:金太祖阿骨打62、元朝,起讫年代:公元1206-1368年,都城:大都,现今地于北京,统治民族:蒙古族,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图:元朝地图63、明朝,起讫年代:公元1368-1644年,都城:北京,现今地于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图:明朝地图64、清朝,起讫年代:公元1616-1911年,都城:北京,现今地于北京,统治民族:满族,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图:清朝地图图:清朝顺治七年(1650年)疆域与现在对比图下图是简要汇总表。
中国政权的更替
![中国政权的更替](https://img.taocdn.com/s3/m/0a2b52a4dd3383c4bb4cd251.png)
2、经济重心南移 阶段:①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方得到开发 ② 唐末五代 以来,南方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 两宋时期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原因: 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③南方统治者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⑤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太湖流域 成为全国重要粮仓,出现新农具 秧马 ; 表现: 江西 景德镇 成为著名瓷都;有专门娱乐场所 瓦肆 北宋四川地区 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秦朝灭亡 1、时间:BC206年 陈胜吴广起义 2、根本原因:秦朝暴政导致农民起义 ①时间: ---大泽乡 BC209年 ②地点: ③特点: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④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 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农 民起来反抗暴政 秦朝疆域 (西:临洮 东:辽东) 长城 陇西 东海
奴隶社会(BC2070年---BC476年)
阶段 朝代 时间 建立者 最后一个国王 禹 奴隶社会的建立: 夏 BC2070年 汤 BC1600年 奴隶社会的发展: 商 周武王 奴隶社会的繁荣: 西周 BC1046年 奴隶社会的瓦解:春秋时期BC770年 桀 纣 周幽王
春秋争霸
原因: 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支配他国 的权力而展开战争 战争特点:是争霸战争,规模小,往往一战定胜负 春秋五霸: 齐桓公 (第一个、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晋文公 (退避三舍、城濮之战)、楚庄王 (问鼎中原)、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
南海
西汉(BC202年;建立者:刘邦;都城:长安) 东汉(公元25年;建立者:刘秀;都城:洛阳) 汉武帝大一统 颁布推恩令,削夺列侯爵位 ①政治: (加强了中央集权) 2、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创办太学,大兴儒学教育 (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统治地位)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 ③军事: 的威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④民族关系: 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河西走廊 今新疆地区 长安 丝绸之路1、路线: 出发 大秦 (古代罗马) 到达中亚、南亚、西亚 2、特点: 我国与欧洲的最早联系通道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演变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1f8c251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3b.png)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历史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过程,涉及多个朝代和时期。
以下是简要概述:一、夏、商、西周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政权,由启建立,持续了约500年。
商朝接替夏朝,创造了著名的青铜器文化,持续了约600年。
西周时期,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封建制度,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基础,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并确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这一时期,政治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善。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诸侯国的崛起,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
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官僚制度、郡县制度、法律制度等都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汉武帝时期推行察举制和征辟制,选拔人才进入官僚体系。
同时,汉朝还加强了思想控制,推崇儒学,强化了皇权专制。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各大政权并立,但政治制度仍有发展。
例如,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西晋建立五省六部制,东晋出现门阀政治等。
南北朝时期,北魏和北周推行府兵制和均田制,对后来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隋朝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政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唐太宗时期推行贞观之治,使唐朝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盛世。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更迭频繁,但政治制度仍有发展,例如后周的殿试制度等。
六、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晚期,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达到巅峰。
宋朝推行文官政治,建立了严密的监察制度;元朝则推行行省制度和蒙古传统的部落组织制度;明朝建立内阁制和厂卫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清朝则沿袭明朝政治制度,并推行密折制度和奏折制度等。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bc70cf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9.png)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中国历代政治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辛苦的历程,从古代的封建王朝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体,经历了很多的起伏和变革。
以下是主要的历史节点和政治动态: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政治制度和组织形式主要以氏族联盟为基础,君主制虽已确立,但仍鲜明带有阶级性。
夏朝时期实行色考制度,加强了对各族的管辖。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形成了以甲骨文为特点的文字,其政治制度也沿用了夏朝的制度,同时逐渐形成了贵族阶层的趋势,政治因素逐渐减弱,社会呈现分化的局面。
3.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采取了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实行列祖列宗的制度,确立了封建君主制度;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国家呈现分裂局面。
4. 秦朝(公元221年-公元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单一统一政权,形成了初步的中央集权制度,取消了分封制,所以被誉为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但由于统治手段凶残,使得秦朝很快崩溃。
5. 汉朝(公元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代表之一,实行中央集权制度,采用“三公九卿”的政府组织形式,加强了国家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同时也不断发展科技和文化。
6.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制的后期,政治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多数政权的割据和南北对峙。
尽管君主专制仍然统治着国家,但人民对它的支持已经动摇。
7.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实现了较高水平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
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比较稳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出现了科举制度。
8.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具有较高水平的政治和文化发展。
宋朝在政治和文化上有着显著的特点,如颁布的“靖康之耻”法令,实行贞观政治;教育制度发展,提升了文化素质。
中国历史政权简表
![中国历史政权简表](https://img.taocdn.com/s3/m/d95f51ee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b.png)
中国历史政权简表- 秦朝(221BC-206BC)-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政府,开创封建专制制度。
- 汉朝(206BC-220AD)- 西汉- 继承秦朝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推行科举制度。
- 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繁荣。
- 刘邦创立的朝代。
- 东汉- 社会政治动荡,农民起义频繁。
- 经济衰退,地主阶级逐渐崛起。
- 曹操建立魏国,结束了东汉。
- 三国时期(220-280AD)- 三国鼎立,分为魏、蜀、吴三个政权。
- 隋朝(581-618AD)- 隋文帝统一南北朝,恢复中央集权。
- 进行重要的军事改革和建设。
- 长江流域经济得到发展。
- 唐朝(618-907AD)- 高度发展经济、文化和科技。
- 相对稳定的政权,边境安全。
- 张居正开展的新法政策对国家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 五代十国(907-960AD)- 北方政权多次更迭,时期动荡不安。
- 北宋(960-1127AD)- 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文化发达。
- 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
- 南宋(1127-1279AD)- 北方被金朝统治,南方建立南宋政权。
- 经济相对繁荣,但处于战乱状态。
- 元朝(1271-1368AD)- 蒙古帝国建立的政权。
- 实行中央集权,统治中国。
- 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军事、文化和政治改革。
- 明朝(1368-1644AD)- 推行官僚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 通过海禁政策,促进国内贸易发展。
- 清朝(1644-1912AD)- 清初实行满洲贵族的专权统治。
- 逐渐实行封建集权制度。
- 中华民国(1912-1949AD)-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政权。
- 推行共和制度,国家政权发生转变。
-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 由中国建立的政权。
-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点是高度集中统一的权力和计划经济。
该表格旨在提供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政权简要概述。
历史:朝代与政权更替
![历史:朝代与政权更替](https://img.taocdn.com/s3/m/434d9d1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1.png)
清朝的文化:推 崇儒学,编纂 《四库全书》, 开创了康乾盛世 的局面
政权更替事件
朝代的兴起与衰落
兴起原因:政治、 经济、文化等多 方面因素的综合 作用
衰落表现:政治 腐败、社会动荡、 经济萎靡等
历史教训:必须 不断改革创新, 顺应时代发展潮 流
政权更替事件: 战争、政变、革 命等手段导致的 政权更迭
历史事件:永乐盛世、万历中兴、 土木堡之变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建立者:朱元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化成就:永乐大典、四书五经 等
清朝
清朝的建立: 1616年努尔哈 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 改国号为清
清朝的统治:实 行满汉蒙藏四族 共治,推行剃发 易服、圈地占房 等政策
清朝的疆域:继 承和发展了明朝 的疆域,是当时 世界上最辽阔的 国家之一
新的政权往往带 来新的经济政策 和措施
经济繁荣和衰败 是影响政权更替 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化交流与融合
政权更替事件促进了不同文化间 的交流与融合。
政权更替事件为文化交流与融合 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化交流与融合有助于丰富和发 展各民族的文化。
文化交流与融合有助于增进民族 间的相互了解和认同。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建立者: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重要事件:启继承禹的位置,成 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君主
商朝
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商汤
重要事件:盘庚迁殷,奠定了 商朝的基业
灭亡时间:公元前1046年
周朝
建立时间:公元 前11世纪
建立者:周武王 姬发
近现代历史时期的中国政府
![近现代历史时期的中国政府](https://img.taocdn.com/s3/m/2d9e51a0f121dd36a32d82df.png)
近现代历史时期的中国政府【政权顺序版】近代时期【清政府】(古代-1840年-1912年2月12日)(合法政府)国家名称: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旻宁(道光皇帝)1820年-1850年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皇帝)1850年-1861年爱新觉罗·载淳(同治皇帝)1861年-1875年爱新觉罗·载湉(光绪皇帝)1875年-1908年爱新觉罗·溥仪(宣统皇帝)1908年-1912年2月12日首都:北京国歌:《普天乐》(1880年出现,非官方,代国歌)《李中堂乐》(1896年出现,非官方,代国歌)《颂龙旗》(1906年出现,大清陆军军歌,非官方,代国歌)《巩金瓯》(1911年出现,正式国歌)国旗:三角黄龙旗(1862年出现)黄龙旗(1888年改“黄底蓝龙戏红珠图” 即黄龙旗为国旗)近代时期【太平天国】(1851年1月11日-1864年7月)国号:太平天国中央政府:太平天国政府国家元首:洪秀全(天王)首都:天京(南京)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1911年10月11日-1912年1月1日)国号:中华民国地方政府: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驻地:武昌地方元首:黎元洪(都督)军旗:铁血十八星旗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1913年10月6日)(合法政府)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国家元首:孙中山(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袁世凯(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6日首都:南京(临时首都),1912年3月迁至北京国歌:《五旗共和歌》(临时国歌)《卿云歌》(1913年出现,临时国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北洋政府】(1913年10月6日-1928年6月3日)(合法政府)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1927年6月18日改为北洋军政府(或安国军政府)国家元首:袁世凯(第一任大总统)1913年10月6日-1916年6月6日【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年)】黎元洪(大总统)1916年6月6日-1917年7月1日冯国璋(代理大总统)1917年7月12日-1918年10月10日徐世昌(第二任大总统)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年)】周自齐(国务总理摄政)1922年6月2日-1922年6月11日黎元洪(大总统)1922年6月11日-1923年6月13日高凌霨(国务总理摄政)1923年6月13日-1923年10月10日曹锟(第三任大总统)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1月2日黄郛(国务总理摄政)1924年11月2日-1924年11月23日【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年)】段祺瑞(临时执政)1924年11月23日-1926年4月20日胡惟德颜惠庆杜钖圭顾维钧(国务总理先后摄政)1926年4月20日-1927年6月16日张作霖(陆海大元帅)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临时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1915年出现,正式国歌)《卿云歌》(1919年出现,正式国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12月12日-1916年3月25日)国号:中华帝国中央政府:中华帝国政府国家元首:袁世凯(洪宪皇帝)首都:北京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国旗:五色叉字旗护国运动时期【云南护国军政府】(1915年12月25日-1916年6月)国号:中华民国地方政府:云南护国军政府地方元首:唐继尧(都督)第一次护法运动时期【中华民国军政府】(1917年9月1日-1918年5月4日)国号: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军政府驻地:广州元首: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张勋复辟】(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国号: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溥仪(宣统皇帝)首都:北京国歌:《巩金瓯》国旗:黄龙旗第二次护法运动时期【广东军政府】(1921年4月7日-1922年8月)国号:中华民国政府:广东护法军政府元首:孙中山(非常大总统)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北伐战争时期【广州国民政府】(1923年3月2日- 1926年12月5日)国号:中华民国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1925年7月1日改组为广州国民政府元首:孙中山(大元帅)1923年3月2日-1925年3月12日胡汉民(代理大元帅)1925年3月12日-1925年7月1日汪精卫(主席)1925年7月1日-1926年6月5日谭延闿(代理主席)1926年6月5日-1926年12月5日国歌:《国民革命歌》(1926年出现,非官方)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北伐战争时期【武汉国民政府】(1927年2月21日-1927年8月25日)国号:中华民国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元首:汪精卫、谭延闿、孙科、徐谦、宋子文五人共同负责(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1949年4月23日)(合法政府)(1928年12月31日取得合法地位)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南京国民政府,1938年-1946年期间改为重庆国民政府元首:胡汉民(国民政府主席)1927年4月-1928年2月谭延闿(国民政府主席)1928年2月-1928年10月蒋介石(国民政府主席)1928年10月-1931年12月林森(国民政府代理主席)1931年12月-1932年1月林森(国民政府主席)1932年1月-1943年8月蒋介石(国民政府代理主席)1943年6月-1943年10月蒋介石(国民政府主席)1943年10月-1948年5月蒋介石(总统)1948年5月-1949年1月李宗仁(代理总统)1949年1月-1949年10月首都:南京,重庆(陪都)国歌:《国民革命歌》(非官方)《中华民国国歌》(即《三民主义歌》)(1937年定为正式国歌)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苏区政府】(1931年11月7日-1937年9月6日)国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5年改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国家元首:毛泽东(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主席)首都:瑞金,1935年迁至延安国歌:《国际歌》国旗:红底白色五星,镰刀斧头旗抗日时期【伪满政府】(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5日)国号:(伪)满洲国,1934年改称(伪)满洲帝国中央政府:满洲政府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溥仪(政府执政,1934年改称康德皇帝)首都:新京(长春)国歌:《满洲国国歌》国旗:黄底“红蓝白黑条”旗闽变时期【中华共和国】(1933年11月22日-1934年1月13日)国号:中华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福建人民政府)国家元首:李济深(政府主席)首都:福州国旗:上红下蓝,中嵌黄色五角星旗抗日时期【伪蒙政府】(1936年5月12日-1945年)国号:(伪)蒙疆国中央政府:蒙古军政府1937年改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1939年改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1年改为蒙古自治邦国家元首:云端旺楚克(云王)1936年5月12日-1938年3月23日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1938年3月23日-1945年首都:呼和浩特1939年迁至张家口国旗:蓝底“红黄白竖条”旗1937年改为蓝底“红蓝黄白横条”旗1939年改为黄底“蓝中白细条两边均有,红粗条中心”旗抗日时期【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或【伪北京政府】(1937年12月14日-1940年3月30日)国号:(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国家元首:王克敏(主席)驻地:北京国旗:中间火把,“和平反共建国”,红黄蓝白黑条“五色旗”抗日时期【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1938年3月28日-1940年3月30日)国号:(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国家元首:梁鸿志(行政院长兼交通部长)驻地: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中间火把,“和平建国”,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抗日时期【伪南京国民政府】(1940年3月30日-1945年8月16日)国号:(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家元首:汪精卫(主席)首都:南京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上方加上三角黄旗“和平反共建国”1943年改为青天白日满地红【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至今)(合法政府)【时间顺序版】【1840-1850年】国家名称: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合法)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旻宁(道光皇帝)首都:北京国歌:无国旗:无【1850-1861年】国家名称: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合法)国家元首: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皇帝)首都:北京国歌:无国旗:无【1861-1875年】国家名称: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合法)国家元首:爱新觉罗·载淳(同治皇帝)首都:北京国歌:无国旗:三角黄龙旗(1862年出现)【其中包括】(1851.1.11-1864.7)国号:太平天国中央政府:太平天国政府(太平天国运动政权)国家元首:洪秀全(天王)首都:天京(南京)【1875年-1908年】国家名称: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合法)国家元首:爱新觉罗·载湉(光绪皇帝)首都:北京国歌:《普天乐》(1880年出现,非官方,代国歌)《李中堂乐》(1896年出现,非官方,代国歌)《颂龙旗》(1906年出现,大清陆军军歌,非官方,代国歌)国旗:三角黄龙旗黄龙旗(1888年改“黄底蓝龙戏红珠图” 即黄龙旗为国旗)【1908年-1912年2月12日】国家名称: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合法)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溥仪(宣统皇帝)首都:北京国歌:《颂龙旗》(1906年出现,大清陆军军歌,非官方,代国歌)《巩金瓯》(1911年出现,正式国歌)国旗:黄龙旗【其中包含】(1911.10.11 -1912.1.1)国号:中华民国地方政府: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 (辛亥革命地方政权)地方元首:黎元洪(都督)军旗:铁血十八星旗【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合法)国家元首:孙中山(临时大总统)首都:南京(临时首都)国歌:《五旗共和歌》(临时国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6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合法)国家元首:袁世凯(临时大总统)首都:北京国歌:《五旗共和歌》(临时国歌)《卿云歌》(1913年出现,临时国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13年10月6日-1916年6月6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国家元首:袁世凯(第一任大总统)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临时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1915年出现,正式国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其中包含】(1915.12.12 -1916.3.22)国号:中华帝国中央政府:中华帝国政府(袁世凯复辟帝制)国家元首:袁世凯(洪宪皇帝)首都:北京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国旗:五色叉字旗(1915.12.25-1916.6)国号:中华民国地方政府:云南护国军政府(护国运动政权)地方元首:唐继尧(都督)【1916年6月6日-1917年7月1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皖系)国家元首:黎元洪(大总统)首都:北京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其中包含】(1917.7.1 -1917.7.12 )国号:大清帝国中央政府:清政府(张勋复辟帝制)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溥仪(宣统皇帝)首都:北京国歌:《巩金瓯》国旗:黄龙旗【1917年7月12日-1918年10月10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皖系)国家元首:冯国璋(代理大总统)首都:北京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其中包括】(1917.9.1-1918.5.4)国号: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军政府(广州)(第一次护法运动政权)元首: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皖系)国家元首:徐世昌(第二任大总统)首都:北京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卿云歌》(1919年出现,正式国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22年6月2日-1922年6月11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直系)国家元首:周自齐(国务总理摄政)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22年6月11日-1923年6月13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直系)国家元首:黎元洪(大总统)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其中包括】(1921.4.7-1922.8)国号:中华民国政府:广东护法军政府(第二次护法运动政权)元首:孙中山(非常大总统)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1923年6月13日-1923年10月10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直系)国家元首:高凌霨(国务总理摄政)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23年6月13日-1924年11月2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直系)国家元首:曹锟(第三任大总统)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24年11月2日-1924年11月23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直系)国家元首:黄郛(国务总理摄政)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24年11月23日-1926年4月20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奉系)国家元首:段祺瑞(临时执政)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26年4月20日-1927年6月16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北洋政府,奉系)国家元首:胡惟德颜惠庆杜钖圭顾维钧(国务总理先后摄政)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其中包括】(1923.3.2-1925.7.1)国号:中华民国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北伐战争前期政权)元首:孙中山(大元帅)胡汉民(代理大元帅)(1925.7.1-1926.12.5)国号:中华民国政府:广州国民政府(北伐战争政权)元首:汪精卫(主席)谭延闿(代理主席)国歌:《国民革命歌》(1926年出现,非官方)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北洋军政府(或安国军政府)(合法,北洋政府,奉系)国家元首:张作霖(安国军陆海大元帅)首都: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其中包括】(1927.2.21-1927.8.25)国号:中华民国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后期政权)元首:汪精卫、谭延闿、孙科、徐谦、宋子文五人共同负责(国民政府常务委员)(1927.4.18 -1928.2)国号:中华民国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后期政权)元首:胡汉民(国民政府主席)首都:南京国歌:《国民革命歌》(非官方)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1928.2-1928.10)国号:中华民国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后期政权)元首:谭延闿(国民政府主席)首都:南京国歌:《国民革命歌》(非官方)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1928年10 月-1931年12月】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合法)元首:蒋介石(国民政府主席)首都:南京国歌:《国民革命歌》(非官方)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1931年12月-1943年8月】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合法),1938年迁至重庆国民政府(合法)元首:林森(国民政府代理主席,1932年1月起担任国民政府主席)首都:南京,1938年迁至重庆(陪都)国歌:《国民革命歌》(非官方)《中华民国国歌》(即《三民主义歌》)(1937年出现,正式国歌)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其中包括】(1931.11.7-1937.9.6)国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5年改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苏维埃政权)国家元首:毛泽东(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主席)首都:瑞金,1935年迁至延安国歌:《国际歌》国旗:红底白色五星,镰刀斧头旗(1933.11.22-1934.1.13)国号:中华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福建人民政府)(闽变政权)国家元首:李济深(政府主席)首都:福州国旗:上红下蓝,中嵌黄色五角星旗【1943年8月-1948年5月】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重庆国民政府(合法),1946年迁回南京国民政府(合法)元首:蒋介石(国民政府代理主席,1943年10月担任国民政府主席)首都:重庆(陪都),1946年还都,南京国歌:《中华民国国歌》(即《三民主义歌》)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其中包括】(1932.3.1-1945.8.15)国号:(伪)满洲国,1934年改称(伪)满洲帝国中央政府:满洲国政府(伪日政权)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溥仪(政府执政,1934年改称康德皇帝)首都:新京(长春)国歌:《满洲国国歌》国旗:黄底“红蓝白黑条”旗(1936.5.12-1945)国号:(伪)蒙疆国中央政府:蒙古军政府(伪日政权)1937年改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伪日政权)1939年改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伪日政权)1941年改为蒙古自治邦(伪日政权)国家元首:云端旺楚克(云王),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1938年接任)首都:呼和浩特,1939年迁至张家口国旗:蓝底“红黄白竖条”旗1937年改为蓝底“红蓝黄白横条”旗1939年改为黄底“蓝中白细条两边均有,红粗条中心”旗(1937.12.14-1940.3.30)国号:(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伪日政权)国家元首:王克敏(主席)驻地:北京国旗:中间火把,和平反共建国,红黄蓝白黑条“五色旗”(1938.3.28-1940.3.30)国号:(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伪日政权)国家元首:梁鸿志(行政院长兼交通部长)驻地:南京国歌:《卿云歌》国旗:中间火把,和平建国,红黄蓝白黑“五色旗”(1940.3.30-1945.8.16)国号:(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伪日政权)国家元首:汪精卫(主席)首都:南京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上方加上三角黄旗“和平反共建国”1943年改为青天白日满地红【1948年5月-1949年4月23日】国家名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合法)元首:蒋介石(总统),李宗仁(1949年1月任代理总统)首都:《中华民国国歌》(即《三民主义歌》)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1949年10月1日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历史政权变迁
![中国历史政权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9026cd03186bceb19e8bbcb.png)
伪满洲国(爱新觉罗溥仪)
伪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
(二)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
隋(杨坚)
许(宇文化及)
郑(王世充)
夏(窦建德)
魏(李密)
汉(刘黑闼)
吴(李子通)
唐(李渊)
武周(武则天)
大齐(黄巢)
(五)五代十国
1、五代:
后梁(朱温)
后唐(李存勖)
后晋(石敬瑭)
后汉(刘知远)
后周(郭威)
2、十国:
吴(杨行密)
吴越(钱镠)
南唐(李昪)
前蜀(王建)
后蜀(孟知祥)
闽(王审知)
楚(马殷)
东汉(刘秀)
仲家(袁术)
(二)魏晋十六国
1、三国两晋:
曹魏(曹丕)
蜀汉(刘备)
东吴(孙权)
西晋(司马炎)
东晋(司马睿)
2.十六国:
前赵(刘渊)
后赵(石勒)
成汉(李雄)
前燕(慕容儁)
前秦(苻健)
后秦(姚苌)
后燕(慕容垂)
南燕(慕容德)
北燕(冯跋)
前凉(张茂)
后凉(吕光)
南凉(秃发乌孤)
西凉(李暠)
北凉(沮渠蒙逊)
南汉(刘䶮)
南平(高季兴)
北汉(刘崇)
3、其他:
殷国(王延政)
燕国(刘守光)
北平(王处直)
赵国(王镕)
岐国(李茂贞)
(六)宋辽金夏
北宋(赵匡胤)
南宋(赵构)
大楚(方腊)
楚(张邦昌)
齐(刘豫)
辽(耶律阿保机)
金(完颜阿骨打)
西夏(李元昊)
大理(段思平)
西辽(耶律大石)
中国历史政权顺序表(全)
![中国历史政权顺序表(全)](https://img.taocdn.com/s3/m/b09852c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68.png)
中国历史政权顺序表(全) ---古代-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戰國七雄(公元前453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中世纪- 三国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魏(220年-265年)- 蜀(221年-263年)- 吴(222年-280年)- 东晋(317年-420年)- 刘宋(420年-479年)- 南朝- 南齐(479年-502年)- 南梁(502年-557年)- 南陈(557年-589年)- 北朝- 北魏(386年-534年)- 西魏(535年-556年)- 北周(557年-581年)- 北陈(557年-589年)- 隋朝(581年-618年)- 唐朝(618年-907年)-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 五代- 后梁(907年-923年)- 后唐(923年-936年)- 后晋(936年-947年)- 后汉(947年-950年)- 后周(951年-960年)- 十国- 南汉(917年-971年)- 吴越(907年-978年)- 吴(907年-937年)- 客厅(902年-924年)- 南唐(937年-975年)- 吴(936年-978年)- 闽(909年-945年)- 普腊(892年-965年)- 楚(901年-951年)- 南平(907年-963年)- 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近现代- 南宋(1127年-1279年)- 辽朝(916年-1125年)- 金朝(1115年-1234年)- 西夏(1038年-1227年)- 元朝(1206年-1368年)- 明朝(1368年-1644年)- 清朝(1644年-1912年)-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以上为中国历史中重要的政权顺序表。
中国古代史的帝王和政权更替
![中国古代史的帝王和政权更替](https://img.taocdn.com/s3/m/96c5314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5.png)
中国古代史的帝王和政权更替中国古代史的帝王和政权更替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夏朝开始,历经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各个朝代的更迭,构成了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
1.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始于公元前2070年,终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
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他通过治水有功,被封为夏后氏,后来建立了夏朝。
夏朝的中心地区位于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2.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始于公元前1600年,终于公元前1046年。
商朝的建立者是汤,他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商朝。
商朝的中心地区位于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
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是纣王,他因其暴政而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3.西周: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始于公元前1046年,终于公元前771年。
西周的建立者是周武王,他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西周的中心地区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一带。
西周时期,实行了封建制度,将土地封给诸侯,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4.东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朝代,始于公元前770年,终于公元前256年。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形成了七雄并立的局面。
战国时期,七雄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最终秦国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
5.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五个朝代,始于公元前221年,终于公元前206年。
秦朝的建立者是秦始皇,他通过征服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
秦朝的中心地区位于今天的陕西咸阳一带。
秦朝实行了中央集权的制度,推行了统一的法律、货币、度量衡等。
6.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六个朝代,始于公元前206年,终于公元220年。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汉朝的建立者是汉高祖刘邦,他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建立了汉朝。
汉朝的中心地区位于今天的河南洛阳一带。
汉朝时期,实行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推行了科举制度,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中国政治历史时间表
![中国政治历史时间表](https://img.taocdn.com/s3/m/d46046c733d4b14e852468f8.png)
公元前8000年:史前社会公元前4000年: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公元前3000年多)公元前3000年:传说中的炎、黄、尧、禹时期(约前3000-前2000)禹建立夏朝(约前2070)公元前2000年:商朝建立(约前1600)武王伐纣,灭商建周(前1046)西周推行宗法分封制度(前1046-前771)公元前1000年: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公元前500年:战国时期(前475-前221)诸国改革争霸(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前356)秦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前221)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推进大一统公元1年:魏晋南北朝(220-589)三国鼎立与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484)500年:隋统一中国(589)隋唐时期(581-907)推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979)1000年:宋辽澶渊之盟(1005)王安石变法(1069-1085)元朝大一统(1279-1368)朱元璋建立明朝(1368)废除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集权(1380)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1500年:张居正改革(1572-1582)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清军入关(1644) 1700年:乾隆盛世(《尼布楚条约》的签订、闭关政策、专制集权的加强等) 1800年: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洋务运动(60-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戊戌变法(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1900)清末新政(1901)辛亥革命(1911)中华民国成立(1912)五四运动(1919)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北伐战争(1925-1928)抗日战争(1937-1945)解放战争(1946-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1950年:抗美援朝(1950-195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文化大革命(1966-1976)1970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1971)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华(1972)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一国两制"方针(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1989)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1997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1998)中国、俄罗斯等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2002年11月)。
中国历史政权更替简表
![中国历史政权更替简表](https://img.taocdn.com/s3/m/b696ed36a32d7375a41780b2.png)
北周
公元557—581年
长安
封建社会的繁荣
隋朝
公元581—618年
长安
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唐朝
公元618—907年
长安
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玄宗
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五代十国
后梁
907—923
开封
朱温
后唐
923—936
洛阳
李存勖
后晋
936—947
公元8—25年
长安
王莽
东汉
公元25—220年
洛阳
光武帝刘秀、明帝、章帝、献帝
封
建
国
家
的
分
裂
和
民
族
大
融
合
三国鼎立
魏
公元220—265年
洛阳
(曹操)、曹丕
蜀
公元221—263年
成都
刘备、刘禅
吴
公元222—280年
建业
孙权
西晋
公元265—316年
洛阳
司马炎
东晋十六国
东晋
公元317—420年
建康
司马睿
十六国
公元304—439年
南
北
朝
南
朝
宋
公元420—479年
建康
刘裕
齐
公元479—502年
建康
萧道成
梁
公元502—557年
建康
梁武帝萧衍
陈
公元557—589年
建康
陈霸先、陈叔宝(后主)
北
朝
北魏
公元386—534年
盛乐、平城、洛阳
中 国朝代顺序完整表归纳整理完整版
![中 国朝代顺序完整表归纳整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f89e6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7.png)
中国朝代顺序完整表归纳整理完整版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朝代更迭频繁。
为了清晰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下面为大家整理出一份中国朝代顺序的完整表。
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约公元前 1600 年)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相传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
夏朝的中心区域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商朝(约公元前 1600 年公元前 1046 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是有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第一个朝代。
商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定都于亳。
商朝的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如司母戊鼎等。
西周(公元前 1046 年公元前 771 年)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西周,定都镐京。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有效地巩固了统治。
周成王、周康王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史称“成康之治”。
东周(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256 年)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霸主。
战国时期,各国兼并战争更加激烈,最终秦国逐渐强大,统一了六国。
秦朝(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7 年)秦始皇嬴政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由于秦朝的暴政,引发了农民起义,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西汉(公元前 202 年公元 8 年)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击败项羽,建立了西汉,定都长安。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期,加强了中央集权,派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使西汉的国力达到鼎盛。
新朝(公元 8 年公元 23 年)王莽篡汉建立了新朝,但新朝存在时间较短,由于改革失败,引发了社会动荡。
东汉(公元 25 年公元 220 年)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推翻了新朝,建立了东汉,定都洛阳。
东汉初期,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中国历史概述从远古到现代
![中国历史概述从远古到现代](https://img.taocdn.com/s3/m/d09da01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0f.png)
中国历史概述从远古到现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
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文化的繁荣。
本文将从远古时期一直概述到现代,呈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
1.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中原地区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
周朝的国都设在今天的西安,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框架。
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混乱但又充满活力的阶段。
这个时期有众多小国的兴起,而且儒家、道家、墨家等重大思想流派也诞生了。
3.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由秦始皇创立。
秦朝统一了七雄之地,实行了很多改革和制度,比如行政区划、货币统一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4.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共历时400多年。
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统一与分裂、政治稳定与动荡的复杂过程。
汉朝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繁荣时期。
隋朝和唐朝都是由北方王朝建立的,统一了全国。
这个时期的政治稳定和繁荣,使得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6.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连续的封建王朝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经济逐渐繁荣。
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有了很大的发展。
7. 近代以及现代:1840年至今从1840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与西方列强相接触的时期,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重要事件。
1912年,清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迈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逐渐提高,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朝代更迭解析中国历史上的政权转变
![朝代更迭解析中国历史上的政权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6c572786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9.png)
朝代更迭解析中国历史上的政权转变中国历史上的政权转变,即朝代更迭,是一个重要而且值得深入探究的话题。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经历了数十次政权更迭,每一次更迭都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长期的历史演变、社会因素、外部冲突等方面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权转变进行解析。
一、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国的政权转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开始。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开启了中国政权更替的序幕。
而后商朝和周朝的更迭,反映了社会制度及政治体制的发展和变革。
而从此后的秦、汉、三国、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更迭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权更替的周期性,每一次更替都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二、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政权转变往往与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矛盾的激化、统治阶级的衰落和崛起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权的稳定与转变。
例如,隋唐之交,隋朝因内外因素的影响而衰落,而唐朝的崛起则得益于社会矛盾的得到解决、统治阶级的改革等因素。
而到了元代,蒙古统治者因民族政策和社会不公等问题而导致政权的崩溃,明朝得以成立。
三、外部冲突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政权转变往往与外部冲突密切相关。
外部侵略和战乱往往会使得一个朝代的政权发生转折。
例如,秦朝的建立与六国的战争有着密切关系,而随后的汉朝的衰落与外族的入侵有关。
而隋唐之间的政权更替,正是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了唐朝的动荡以及来自外部的侵略。
再例如,明末清初的政权更替,正是由于明朝的内忧外患,以及由满族领导的后金入侵的结果。
四、历史教训与启示中国历史上的政权转变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历史教训与启示。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政权稳定与转变的规律,认识到社会因素和外部冲突对政权稳定的重要影响。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中学习,警惕着当今社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尽可能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总结一下,中国历史上的政权转变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议题。
从长期的历史演变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再到外部冲突的影响,这些方面都对中国政权更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政权年表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政权年表](https://img.taocdn.com/s3/m/0cc12215cc1755270722084b.png)
D
北狄
西汉
在
匈奴
在
南越
去帝号
越
在
A C C C C
西汉
并越
匈奴
在
A
以东北为 主
以东北为 主 以西南为 主 以西南为 主 以西南为 主 以西南为 主
B
西戎
C
以西南为 主
D
北狄
B
西戎
D
北狄
西汉
占取北朝鲜
匈奴
在
A A A
以东北为 主 高句丽建 国 高句丽为 主
B
西戎
D
北狄
西汉
在
匈奴
在
B
西戎
D
北狄
新
王莽篡位
C
以西南为 主
D
北狄
东汉
在
北匈奴
匈奴南北分裂
高句丽为 主 高句丽为 主 高句丽为 主
B
西戎
C C
D
北狄
以西南为 主 以西南为 主
东汉
在
X
北匈奴西迁,鲜 卑人檀石槐崛起
B
西戎
D
北狄
东汉
166
东汉
在
X
东汉欲封檀石槐 为王,遭拒绝
A
高句丽为 主
B
西戎
C
以西南为 主
D
北狄
东汉
181
东汉
在
X
檀石槐亡,鲜卑 分裂
B
西戎
D
北狄
西晋
怀帝崩
成汉
在
前赵
在
X
鲜卑分裂
B
西戎
D
北狄
西晋
在
成汉
在
前赵
政权更替大事表
![政权更替大事表](https://img.taocdn.com/s3/m/01c9de5e852458fb770b5628.png)
时间 朝代 170—20万 年前 约公元 约公元 约公元 公元 约7000— 约4500年 公元前475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25 公元 公元420年前2070 前1600 前1046 前770 公元220年 公元317年 4500年前 前 年 221年 202年 年 265年 589年 年 年 年 年 史前文化 东周 两晋 夏 商 西周 秦 西汉 东汉 三国 南北朝 早期人类 原始农耕 禅让时期 春秋 战国 西晋 东晋十六国 封建社会 铁器时代 统一全 国 《吕氏 春秋》 简、绢 、帛 小篆 隶书 武帝文 军阀割 统一全 北方国多战乱 天下三分 国少稳定 治武功 据 国 《西汉 《东汉 《资治通鉴》 《三国演义》 演义》 演义》 简、麻纸、蔡侯纸 草书、楷书、行书 毛笔
秦王嬴 政、吕 不韦、 丞相李 斯、宦 官赵高 、秦二 世胡亥 、陈胜 、吴广 、项羽 、刘邦 、将军 蒙恬 汉高祖 刘邦、 汉武帝 刘彻、 董仲舒 、张骞 、苏武 、司马 迁、刘 向、王 昭君 (落 雁)、 赵飞燕 汉献帝 刘协、 班超、 甘英、 袁绍、 蔡伦、 张仲景 、华佗 、张衡 、孔融 、蔡文 姬、貂 蝉(闭 月)
曹操、曹丕 、曹植、诸 北魏孝文帝 葛亮、刘备 拓跋宏、贾 、关羽、张 思勰、郦道 祖冲之、花 飞、赵云、 司马炎 元、王羲之 木兰、刘义 阿斗刘禅、 、陈寿 、王献之、 庆、陶弘景 孙权、周瑜 顾恺之、陶 、吴均 、黄盖、诸 渊明、谢灵 葛瑾、卫温 运 、诸葛直、新石器时代 金 工具 青铜时代 旧石器时代 石并用 时代 群居生活 第一个 盘庚迁 多国 部落联盟 国情 分封制 多国争雄 狩猎采集 王朝 殷 争霸 史学 《夏商 《左 《中国神话传说》、《史记》 《封神演义》 《战国策》 名著 野史》 传》 龟甲 甲骨 青铜 石器 陶器 竹简、羊皮 书籍 绳 兽骨 青铜 竹简 甲骨文 刻画符号 金文、大篆 文字 绳结 、金文 书写 树枝、石块、陶片 木炭、刀 刀、木笔 手打结 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时代特点:政权分立、民族融合 十 魏 六 国
东 汉
蜀 吴
西 晋
前 秦
十 六 国
东
北齐
晋
北 朝 南 朝
北 魏
东魏 西魏 齐
北 周 梁
陈
隋
宋
背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实行屯田
官渡 之战
三 国 鼎 立
赤壁 之战
三国 鼎立
时间: _________ 200 年 曹操 与________ 袁绍 交战双方 _______ 以少胜多 特点:_______________ 曹操胜利 结果:_________________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 年 208 交战双方 _______ 曹军 与________ 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特点: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 曹操失败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献帝 称帝,建立魏国 220年,曹丕废掉_______ 洛阳 定都_______ ; 汉 ,史称_____ 蜀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____ 吴 ,定都_____ 建业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_____
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 的农学著作,世界农 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地 郦道 著有《水经注》 优秀的地理著作, 又具有很高的文学 一书 元 理 和史学价值 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
项 目
人物
成就
地位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书 法 绘 画
王羲 《兰亭序》 之
顾恺 《女史箴图》 代表了东晋绘画艺术 《洛神赋图》 的最高水平,是古画 之
中的珍品
雕 塑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 就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定都咸阳。 秦统一的条件(原因):(1)战国以来,统一成 为大势所趋.(2)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最强(3)长 平之战后,六国无力御秦。 秦统一的作用: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 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 一个崭新的阶段。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喊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建立了张楚政 权。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 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夏朝
商朝
西 周
东 周
春秋时期 秦朝统一 战国时期 五胡 十六国 东 北朝 晋 隋 朝 统 一
西汉
东汉
魏 蜀 吴 东魏
西 晋 北齐 北 陈
前秦
北魏 西魏
宋
齐
梁
南朝
南 北 朝
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大一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政权分立,民族汇聚(融合)
我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巨鹿之战、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 1.古代主要政治制度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中央集权制:秦朝开创, 包括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 2.称号与人物 神农氏:炎帝;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大禹 医圣:张仲景;神医:华佗;书圣:王羲之 3.人物与成就 :李冰:都江堰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局面; 汉武帝巩固发展了大一统格局;张骞:出使西域 ; 蔡伦:改进造纸术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 ; 司马迁:《史记》;祖冲之:圆周率 贾思勰《齐民要术》 郦道元:《水经注》;王羲之:《兰亭序》;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1、北人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 南方 原因 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 2、南方社会安定,自然条件优越 。 经济 3、南方统治者有利的政策。 发展 表现 麦稻兼做、双季稻、蜀锦、灌钢法、 青瓷烧制技术、建康城。
东汉末年,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 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背景:
北 目的: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 魏 (原因) 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孝 1、迁都洛阳 最能显示他改革的决心 文 内容 说汉语 帝 2、实行 穿汉服 改 汉化措施 与汉人通婚 革 采用汉姓
知 识 点
大 秦朝 一 的统 统 一 的 秦 统一的意义:结束了________, 汉 将中国历史推进到__________。 帝 秦始皇 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 国 加强中 经济文化上:1、2、3、4、
央集权 的措施
1 、 ________________ 统一 原因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 秦朝 建立者:_______ 建立 都城:________
作用: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改革促进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富 启示: 民强国之路
秦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简表 医圣 絮纸 类别 人物 蔡伦 医学 数学 张仲景 华佗 时代 西汉 东汉 东汉 东汉 东汉 东汉 司马迁 成就
改进了造纸术 蔡侯纸
造纸术
最早发明了纸
《伤寒杂病论》
制成"麻沸散"
宗教 史学
雕塑
《九章算术》 道教出现
西汉末年 佛教传入中国 西汉 《史记》 秦汉时期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项 目
人物
成就
地位
在世界上是第一次把圆周率 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 欧洲早一千年
把圆周率计算到 祖冲 数 小数点后第七位 学 之 农 贾思 著有《齐民 学 勰 要术》一书
背景 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稳定 目的 为了躲避战乱 人口 开始 东汉末年 南迁 高潮 西晋后期 南 分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在岭南
方 前秦与东晋 时间:383年 双方: 经 阻止了游牧民族南 意义: 济 淝水 结果:前秦大败 的 之战 以少胜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下使南方经济发展 发 多战役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进程未被打断 展
军事上:_________,_______。 思想上:实行_____________。
大 一 统 的 秦 汉 帝 国
西 汉 的 统 治
思想上实行 "____ 、 ____" 汉武帝巩 1、_________ 固大一统 的措施 政治上 2、_________ 时间:前138年 张骞出 目的:______________ 使西域 作用:1、__2、___3、__ 造纸术:西汉___,东汉____ 张仲景《_________》 秦汉 科技 医学 华佗:发明“______” 数学:《九章算术》 文化 史学:司马迁与《____》 成 雕塑艺术:___________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