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必考】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填空题(共15空,每空2分,共30分)1.东汉末年镌刻的,是太学的标准教科书。
2. 是西晋年创立的,是门阀世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放映。
3.唐六学是国子学、、四门学、、和算学。
4.宋代三次兴学分别是领导的庆历兴学、王安石领导的和领导的。
5.“”是清朝地方官学督促学生学习、对学生实行动态管理的制度。
6. 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创办了,这是我国官办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校。
7.教会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是,我国自行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是。
二、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学记》2.学而优则仕3.开成石经4.九品中正制5.陶行知三、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唐代科举考试的类别、科目及方法。
2.北宋三次兴学的主要内容。
3.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
四、论述题(20分)1.试分析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质、结构、内容、原则方法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教育史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熹平石经2.国子学、咸宁二年3.太学、书学、律学4.范仲淹、熙宁兴学、蔡京、崇宁兴学5.六等黜陟法6.1862、京师同文馆7.宁波女塾、经正女学二、名词解释题1.《礼记》中的一篇,成书于战国末年,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
2.《论语》记载孔子学生子张提出的教育观点,反映了孔子及其儒家的教育目的观。
3.唐朝开成年间刊刻的儒家经典,共十二经,现保存与西安碑林。
4.三国时曹魏实行的州设中正官,其职责是将地方人才评定为九等上报中央,然后按等次高低授予相应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是门阀士族享有特权在政治上的反映。
5.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思想。
三、简答题1.常科与制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帖经、口试、墨义、策问、诗赋。
2.(1)改革太学,推行新法;(2)改革科举制度;(3)发展地方学校;(4)发展专科教育。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一、原始社会教育1.起源(1)勒图尔诺(生物学角度):生物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2)孟禄(心理学):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产生的基础(3)苏联教育研究者:教育起源于劳动(4)本书观点: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构成(1)生产生活:工具、取火(燧人氏)、渔猎、种植、原始手工业(2)宗教:自然崇拜、两性交往(3)体格训练与军事教育3.特征(1)教育目的单一(2)内容原始,局限于原始的生产的生产劳动(3)形态原始,未独立,无专门的教师与机构。
在生活中进行,没有独立于生活,以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为主要手段。
(4)教育目的一致(5)教育权利平等4.方式方法(1)言传身教,口耳相传(2)行为模仿二、夏商西周的教育1.奴隶社会教育核心:奴隶主贵族垄断政权,为培养子弟成为统治人才的需要而设置教育机构,形成学校制度。
2.奴隶社会教育特征:(1)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学校制度开始形成。
(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
文字、典籍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开始轻视体力劳动,形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对立。
(5)教育方式崇尚书本,强迫体罚,棍棒教育(6)官私并行的教育体制(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育组织形式。
(这一段书上和笔记都没有,百度到的)3.六艺教育构成(1)礼乐:“礼”指的政治礼仪、道德伦理教育。
“乐”包括诗歌音乐舞蹈教育。
(2)射御:“射”指的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指的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射御”合指军事训练项目(3)书数:“书”指的是文字读写。
“数”指的是算法。
“书数”合指文化基础知识技能。
4.六艺教育特点:学在官府5.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1)官学:层次有别、主体不一、称谓不一、等级不一(2)私学6.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内涵及其原因(1)内涵: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是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复习题(答案仅为参考用)一、填空、选择:30分1)商代开始有成熟的文字可作教育手段。
2)在文化教育上,西周是典型的“学术官守”。
3)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4)孔子的理想人格/教育目的:君子。
5)在人性论上,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
6)墨子的理想人格:兼士,贤士。
7)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8)太学的设立是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9)太学设立于公元前124年。
10)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而法家则主张绝对的性恶论。
11)《大学》里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
八条目则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2)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鸿都门学。
13)三纲五常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14)秦代设立“学室”作为教育机构以培养刀笔小吏。
15)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士。
16)汉代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17)重视师法、家法是汉朝经学教育,特别是今文经学传授的特点之一。
18)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另外设立了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国子学。
这也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19)曹魏时期,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是律学的创办。
20)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是《颜氏家训》,作者是颜之推。
21)在隋朝,国子寺和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成为独立部门的时代了。
22)隋朝大业二年(606年),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产生。
23)唐代时,在地方设置医学,这在教育史上是一大创新。
24)韩愈认为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25)韩愈的《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
26)王安石编注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太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是太学的重要改革。
教育学专业《中国教育史》期末考点
4、孟子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求放心
(2)教育的目的——明人论
所谓“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论道德教育:
(3)论教育内容:
——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4)教学原则:
1.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因材施教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这一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教学中自然不能没有同意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资质、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求,实现共同目标。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但孔子的教育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故南宋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
(6)长善救失
4.教学方法
(1)问答法 (2)讲解法 (3)练习法 (4)类比法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1、汉武帝的文教政策:
(一)“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兴教化,正万民 3.兴办太学,改革选士制度
(二)为确保儒术“独尊”,采取了以下几项主要措施:
1.设五经博士 2.建立博士弟子制 3.统一经学 4.开设太学,专门学习儒家经典 5.完全确立察举制,以儒术取士 6.尊孔——对孔子倍加推崇
《中国教育简史》考前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简史》考前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秦朝时期主要教育政策为( C )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D ) D.见闻为与开心意3.察举制度人才选拔的特点是首先凭士人在当地的声名及,即( A )A.社会舆论4.韩愈“弟子不必不如师”之说,是强调( C )C.能者为师5.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创立( D ) D.“三舍法”6.明太祖定都南京,重建国学于鸡鸣山下。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国子学为( B ) B.国子监7.外国传教士在中国领土上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 B ) B.马礼逊学堂8.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教育变革标志为( B ) B.官学衰落,私学兴起9.荀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B ) B.闻、见、知、行10.科举考试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 D ) D.试卷成绩11.韩愈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 B ) B.传递儒家道统12.北宋的庆历兴学的主持人是( A )A.范仲淹13.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 B ) B.“致良知”说14.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A )A.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1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 D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6.《中庸》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C )C.学、问、思、辨、行17.科举考试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 D ) D.试卷成绩18.朱熹认为小学的学习重点是( D ) D.“学其事”19.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 D ) 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20.洋务运动时期创立的最早的电报学堂是( B ) B.福州电气学塾21.中国最早的一所教会女学是( C ) C.宁波女塾二、填空题1.西周“国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等四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
2.“不治而议论”的办学方针,使稷下学宫真正体现了办学自主、学术自由,管理民主的特色。
3.王充以为教学过程包括“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中国教育史复习
中国教育史复习一、1、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的不同状况2、孔子关于招生、教育内容、学习过程、教师的论述3、墨子在教育上与儒家的不同点4、孟子关于人性论及教育的作用5、荀子关于人性论、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6、《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7、吏师制度与焚书坑儒8、汉代的文教政策及其影响9、三纲五常10、汉代私学1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12、国子学的产生13、科举制的产生14、唐代的中央官学15、唐代的科举16、宋代书院17、朱熹编写的的教材18、元代国子学19、书院学田20、明代的书院21、中国古代的蒙学教材22、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23、王夫之的人性论、理欲观与教育思想24、明清的科举考试25、魏源学习西方的观点26、近代教会学校的产生与发展27、洋务派开办的新式学堂及其教学28、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29、《劝学篇》与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30、近代学制31、康有为的著作与教育思想32、20世纪20年代西方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33、黄炎培创办的教育组织及主张二1、鸿都门学、2、师法与家法、3、苏湖教法、4、朱子读书法、5、监生历事、6、京师大学堂、7、庚款兴学、8、爱国学社、9、马礼逊学堂、10、西南联合大学三1、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主要观点。
2、《学记》在教学思想上的主要贡献。
3、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那些主要见解?4、隋唐科举制度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5、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的主要内容。
6、宋代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7、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主要特点?它的意义何在?。
8、评析王安石关于“教、养、取、任”的人才思想。
9、宋代为防止科举考试作弊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0、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11、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12、简析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新的教育方针。
考试题型:1、填空题2、选择题3、判断题4、名词解释5、简答6、论述。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二选填题1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2 六艺教育指:礼乐(中心)、射御、书数3 世之显学:儒、墨4 我国第一部刑法法典:李悝《法经》5 《大学》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 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地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7 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之推《颜氏家训》8 学田作为一种制度被确定下来,实始于宋朝。
9 我国书院发展史上纲领性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10 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记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11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一部划时代的民主主义思想专著《明儒学案》——我国学术史上第一部学术思想史专著12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13 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英华书院(校址:马六甲)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马礼逊学校(因纪念马礼逊得名)14 近代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正规女子学校——经正女学(经元善)15 近代中国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建构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严复16 严译八种:亚当斯密《原富》、约翰穆勒《群己权界论》、斯宾塞《群学肆言》、甄克思《社会通铨》、孟德斯鸠《法意》、穆勒《名学》、耶芳苏《名学浅说》17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宗旨:王国维18 杨贤江——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代表作《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晏阳初——平民教育定县实验梁漱溟——乡村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陈鹤琴——幼儿教育奠基人鼓楼幼稚园(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五指教育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题词)晓庄学校19 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20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21 《中庸》学习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22 王充教育目标:培养“文人”和“鸿儒”23 傅玄——经济决定论,道德教育必须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经济的发展能促进道德的培养。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教史复习一,宋朝(一)北宋三次兴学,广设学校1,第一次兴学——范仲淹——庆历兴学(1)主要内容:其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接受学校教育;其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其三创建太学,推行“分斋教学”制度。
2,第二次兴学——王安石——熙宁兴学(1)主要内容其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①扩增太学校舍,保证工作生活用房。
②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保证教学质量。
③创立三舍法。
(A)主要内容: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等级,太学生分为三个等级:初入太学者经考试合格入外舍,人数不限每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公试),一二等者结合平时行艺升入内舍→ →内舍人数规定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优平等者结合平时行艺升入上舍→→上舍人数规定1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考试(方式同科举的“省试法”,太学官员不参加,朝廷另委考官),平时行艺和考试都为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授官—一优一平中等者免去礼部试,直接参加殿试—一优一否下等者免去贡举,直接参加礼部试。
(B)评价:其1: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度力求做到与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其任职使用相结合,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
其2: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相结合,融养士和取士于太学,提高太学地位。
其3:“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不仅对宋朝学校教育产生积极作用,对元明清的教育的影响也深远。
其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重视地方教育。
其三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使北宋专科学校教育得到发展。
其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统一思想。
3,第三次兴学——蔡京——崇宁兴学主要内容:(1)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2)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3)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4)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法和画学等专科学校。
(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4,评价:(1)三次兴学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深入研究中国教育的过去对于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古代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在这个阶段,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社会的传统文化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儒家教育开始兴起。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仁爱”、“礼仪”等价值观念,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在古代,士人教育成为社会精英的象征,科举制度也逐渐形成。
二、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的子弟,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
官学成为封建社会中的主要教育机构,它们培养了大量的士人,为封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统治力量。
此外,宗教教育也在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佛教、道教等宗教机构成为教育的中心。
三、近代教育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清朝末年,西方的近代教育开始传入中国,西方教育思想和制度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等教育家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理念,他们主张“教育救国”,呼吁改革传统教育制度,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新式学堂、私塾等新型教育机构开始兴起,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现代教育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了全民教育制度,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教育资源。
此外,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教育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实施,为中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国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教育史复习 (自动保存的)
中国教育史复习1、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的不同状况:“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春秋战国教育变革,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在春秋初期至中期.各国开始改变西周的学制,并制订各自的教育政策.第二阶段,约在春秋中期至战国初期.诸侯国为了争霸或保持霸主地位而重用人才,器用人才,私学兴起,“师”的地位确立.第三阶段,约在战国初期至战国中期.诸侯国间的分裂和兼并日益剧烈,私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不同学派,统治者逐渐给私学以政治影响,官学开始恢复.第四阶段,约在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历史发展的潮流趋向统一,分散的私学已不能发挥作用.官学的地位已超过私学,师资力量多向官学集中.执政者通过官学扶植统治力量,官学扩大,最后,实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2、孔子关于招生、教育内容、学习过程、教师的论述:①招生:打破常规,首创私学,广收门徒。
实行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文化学术的下移,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权利②教育内容:首先是重视道德教育,其次是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品行,忠诚,信实③学习过程:学、思、行结合;好学、实事求是,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④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以身作则;教学相长;爱护学生;启发诱导式教学。
3、墨子在教育上与儒家的不同点:①儒家则认为性本善,墨子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于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②墨家着重于培养具有知识技能、思维论辩和高尚道德“兼士”,③墨子除了主张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识教育之外,还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而儒家着重于学习“六艺”4、孟子关于人性论及教育的作用: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者萌芽,教育的作用在于找回失散的善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5、荀子关于人性论、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嫉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信等先天道德品质。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一、二、名词解释1.孔子提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举一反三”这一成语的由来强调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2.学田就是属于学校的田产,开始出现在北宋时期,来源有朝廷直接赐给,地方政府拨款购置,学校自筹经费购置和民间捐助等。
学校把学田租给附近的农民,收取的田租用作办学的经费。
3.1912年颁布,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体现了蔡元培的教育观点4.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稷下学官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其灵活的教学管理、学术研究,使先秦学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5.“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教育思想的核心。
“越名教”就是批判和否定儒家“名教”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任自然”的教育主张,让人像自然界万物生长一样,自然而然的发展。
这对于促进教育领域中的百家争鸣,全面认识教育的属性,是有积极意义的。
6. 1934年1月由毛泽东提出,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三、简答题1.答:韩愈的《师说》,是我国第一篇专论教师的名作。
(1)关于教师的作用,他认为人没有生而知之者,谁都会有不解的问题,如果不从师学习,就永远不会弄懂。
他以此来论述教师是社会上必不可少的,指出众人“耻学于师”,就会愚者更愚。
(2)关于教师的任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其次,教师的任务在于“授业”,再次,教师的任务在于“解惑”。
韩愈关于教师任务的概括,是他主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
(3)关于择师的标准,韩愈认为,有道者即可为师,“道”是韩愈择师的根本标准。
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只要有“道”,就可以为师。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填空题(共15空,每空2分,共30分)1.东汉末年镌刻的,是太学的标准教科书。
2. 是西晋年创立的,是门阀世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放映。
3.唐六学是国子学、、四门学、、和算学。
4.宋代三次兴学分别是领导的庆历兴学、王安石领导的和领导的。
5.“”是清朝地方官学督促学生学习、对学生实行动态管理的制度。
6. 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创办了,这是我国官办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校。
7.教会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是,我国自行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是。
二、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学记》2.学而优则仕3.开成石经4.九品中正制5.陶行知三、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唐代科举考试的类别、科目及方法。
2.北宋三次兴学的主要内容。
3.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
四、论述题(20分)1.试分析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质、结构、内容、原则方法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教育史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熹平石经2.国子学、咸宁二年3.太学、书学、律学4.范仲淹、熙宁兴学、蔡京、崇宁兴学5.六等黜陟法6.1862、京师同文馆7.宁波女塾、经正女学二、名词解释题1.《礼记》中的一篇,成书于战国末年,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
2.《论语》记载孔子学生子张提出的教育观点,反映了孔子及其儒家的教育目的观。
3.唐朝开成年间刊刻的儒家经典,共十二经,现保存与西安碑林。
4.三国时曹魏实行的州设中正官,其职责是将地方人才评定为九等上报中央,然后按等次高低授予相应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是门阀士族享有特权在政治上的反映。
5.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思想。
三、简答题1.常科与制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帖经、口试、墨义、策问、诗赋。
2.(1)改革太学,推行新法;(2)改革科举制度;(3)发展地方学校;(4)发展专科教育。
3.(1)改革科举制度;(2)改革传统教育制度,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3)提倡中西兼学;(4)翻译出版新式教科书四、论述题1.(1)“教人成人”的德育本质;(2)“立志本仁约礼”的道德教育内容;(3)“好学自省克己力行主动”的德育过程、原则方法;(4)“修德讲学统一”德育与智育关系;(5)现代价值。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纪录,对于考生而言,掌握中国教育史的要点是备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一、古代教育
1.诞生于战国时期的两个特点教育思想:儒家和墨家
2.格致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受到重视的古代教育内容有经学、文学、音乐、书法等
二、封建时期教育
1.通过科举制度推动儒学的流行
2.私塾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出现及其特点
3.寺庙教育的兴起及其作用
4.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局限
三、近代教育
1.近代教育的起源:西方教育传入中国和教育的推动
2.中国的近代教育思想和代表人物: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等
3.晚清教育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4.清末教育的几个重要事件:戊戌变法、康梁变法、戊戌政变等
5.新教育的兴起和代表人物:严复、黄炎培、陈独秀等
四、现代教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制度和方针政策: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
2.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划:德育为先、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等
3.教育和发展:教育产业化、大众化、国际化等
4.教育困境和问题: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五、后现代教育
1.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冲击和改变
2.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3.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化教育的兴起
4.跨文化教育和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希望能够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尽量详细地掌握这些要点,加上课堂笔记和相关教材的复习,相信你一定能够顺利备考,并取得好成绩。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一、中国教育史的学科特点时段划分: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一)古代教育——独立形成、发展1、教育制度:学校教育体制:官学(中央与地方)、私学、书院考试制度(选士制度与学校考试):察举制与科举制度2、教育思想与实践(1)儒家教育思想家(以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守仁等五位主要代表)(2)道家教育思想家(3)墨家教育思想家(4)法家教育思想家(二)近现代教育——中西教育结合1、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1)洋务教育(2)留学教育(3)教会教育2、四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戍学制、戊辰学制3、国民政府的教育:教育方针、教育发展与管理措施4、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干部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二、《大学》中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庸》中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三、《学记》中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原则(4个):豫(预防)、时(及时)、孙(顺序)、摩(观摩)方法(4个):问答、讲解、练习、类比四、传说中的古代学校的萌芽1、明堂2、成均(教音乐的地方)3、庠(乡学)4、序和校(军事教育)五、商代的四种学校:1、庠:道德伦理教育、习射2、序:习射、武舞3、学:右学—大学;左学—小学4、瞽宗:原是宗庙,高等学校(同“右学”、“辟雍”:学习礼乐。
)六、西周小学入学年龄古代小学的年龄不是很严格,一般是八到十五岁。
(西周小学强调的是德行教育,重视以道德来教育贵族子弟)七、辟雍(太学)的概念:位置居中。
习射练武、举行盛典之所。
由三公(太师、太保、太傅)负责。
“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记·王制》八、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1.学术官守,也称“学在官府”。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得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 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 “官守学业”得局面, 政教一体, 官师合一, 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 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得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就是著录于史册得最早得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得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 最早提出建议得就是容闳。
6.1877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 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 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 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得“最重要”原则。
1890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 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得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 序、庠、学、瞽宗西周: 国学(辟雍、泮宫)与乡学(塾、庠、序、校)汉代: 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 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 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 古代地方官学得一种。
元代首创, 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 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 利用农闲空隙时间, 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 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 初等私学(书馆、学馆, 村学、村塾、冬学, 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得教育思想:墨家得教育内容以“兼爱”得基本思想为主, 同时重视文史知识得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 还注重实用技术得学习, 也重视武艺与自然科学技术得教育, 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得范畴, 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与审美力方面所产生得作用。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其创设是一“招致贤人、“得士以治之”为目的,主要的任务是讲学、著述和育才。
它是战国时期思想、学术自由发展的体现、是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缩影,也是古代教育容纳百家、思想自由的体现。
2、六艺六艺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是孔子为栽培德才兼备、能文能武的从政君子而选择的教学内容。
它是孔子对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的批判继承,虽沿袭“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做了调整,充实了内容。
它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灌输道德观念,为道德教育服务,对人的思想教育有重要价值。
3、有教无类“孔子的私学以“有教无类”为办学方针,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杂收弟子。
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少数贵族弟子,而大多数出生贫贱。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垄断的局面,把教育对象从贵族转移到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适应了当时“士”阶层的崛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
同时,这一主张千百年来成为社会下层人士追求平等教育权利的思想武器,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明人伦“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所谓“人伦”,是指人与人这间的相互关系。
在封建社会,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这“五伦”中最基本的是“父子”和“兄弟”两伦。
要求子对父孝,弟对兄悌。
家庭中的“孝”和“悌”应用到社会上,便是臣对君要忠,民对官要顺。
两千多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明人伦”。
5、虚壹而静荀子认为,“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
首先,心能接受与储藏来自外界的知识,这是藏;但又不能让已获得的只是成为成见,妨碍新知识的接受,这就是虚。
其次,心能辨别差异,同时兼知多种事物,这是两或多;但心一旦专注于此物,就不能被为心所感的他物干扰思索,这就是壹。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第⼀部分考试类型及要点1、填空题(要求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史实)2、选择题(要求辨析基本史实与概念)3、名词解释(要求掌握基本概念与⼀些重要的教育制度或学校)4、简答题(要求掌握重要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5、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分析重要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第⼆部分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由养⼠制度发展演变⽽成的教育机构,保持了充分尊重⼠⼈之所学,不加⼲涉与限制的风范。
是⼀所集讲学、著述、育才为⼀体并兼有咨议作⽤具有学术⾃由⾼等学府。
)2、六艺(出⾃《周礼?保⽒》:“养国⼦以道,乃教之六艺:⼀⽈五礼,⼆⽈六乐,三⽈五射,四⽈五驭,五⽈六书,六⽈九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乐:⾳乐射:射箭技术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书法(书写,识字,⽂字)数:算法(计数)3、有教⽆类孔⼦的私学以“有教⽆类”为办学⽅针,不分华夷,⽆别贵贱,杂收弟⼦。
在孔门三千弟⼦中,有少数贵族弟⼦,⽽⼤多数出⽣贫贱。
孔⼦“有教⽆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主贵族对⽂化教育垄断的局⾯,把教育对象从贵族转移到平民,扩⼤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才来源,适应了当时“⼠”阶层的崛起及⽂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
同时,这⼀主张千百年来成为社会下层⼈⼠追求平等教育权利的思想武器,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明⼈伦(明⼈伦是由孟⼦提出教育的⽬的。
⼈伦是指⼈道,⼈类本质的表现。
具体⼈伦就是五对关系:⽗⼦有亲,君⾂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虚壹⽽静(荀⼦提出了“虚壹⽽静”的“解蔽”⽅法。
荀⼦所谓“虚”,指不以已有的认识妨碍再去接受新的认识;“壹”,指思想专⼀;“静”,指思想宁静。
荀⼦认为“⼼”要知“道”,就必须做到虚⼼、专⼼、静⼼。
)5、三纲领⼋条⽬(摘⾄于《⼤学》三纲领:明明德,亲民,⽌于⾄善;⼋条⽬:格物、致知、诚意、正⼼、修⾝、齐家、治国、平天下)6、豫时孙摩(出⾃于《学记》,豫,就是预防性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的产生】一、氏族公社末期的学校萌芽,经过了“成均之学”“虞庠之学”标志着我国学校的萌芽。
二、学校的雏形。
“庠”:掌握在奴隶主贵族中的统治工具。
“序”武士的教育意义。
“校”十分严格的考核,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
三、商代正式学校“庠序”发展,“学”“瞽宗”的创新,标志着我国学校正式形成。
【夏商周学校的特征】文化教育完全为奴隶主贵族垄断,奴隶根本无法享受文化教育权利。
具体特征如下:一、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的国家机器直接操纵控制。
二、只朝奴隶主贵族子弟开放。
三、只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
四、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需要的武功。
【原始社会教育特点】1、教育权利平等2、生活教育紧密联系3、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4、教育是口耳教授。
【私学产生的原因、特点、意义】一、1社会原因:生产的发展和政治斗争的需要、直接原因:士阶层的出现和“文化下移”二、特点:自由讲学,学有所宗;教师教学以知道学生自学和组织研讨为主;教育活动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私学教学往往无固定场所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三、意义:1、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2、不仅是对西周旧教育制度的否定,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国家高度垄断教育的格局,而且使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有力的推动了学术下移运动。
3、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学者、教育家等。
4、不仅促进了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这种私人办学的形式一直保持在我国学校教育之中。
【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
私学空前发展的标志。
(尊师重道、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他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因材施教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启示作用是:第一,要了解教育对象,要深人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
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育,使各尽其才,发挥开发人才的作用3、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疑惑不解。
他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
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
4、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启发”一词即从此而来。
“举一反三”成语亦从此而来。
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5、学以致用孔子教授学生学以致用,是使其各有专长,能从事政治活动。
孔子带领子路等弟子们周游列国,拜见国君,接触隐士、耕夫,经受过围困、饥饿、冷落的困窘。
这种“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使他的弟子们经受不少苦难磨炼,得到了锻炼,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为他们以后从政理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学问结合孔子认为学生要获得只是就要不会责问,不知则学,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二、德育思想:孝悌;爱人;复礼;忠恕。
立志有恒;安仁乐道;克己内省;改过迁善三、为师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民主平等师生关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墨子的教育思想】一、延续继承了政治和道德教育。
二、科学和技术教育:数理;力学;光学;形学;心理学。
特点是:体现了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特点;教学内容先进丰富;教学内容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科学精神。
发扬了我国古代朴素的整体观,创造了独特的教学方法,科学实验;形象直观。
三、逻辑思维教育:形成了“墨辩”【对比孟子、荀子教育方法区别】【《学记》教学原则】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启发诱导;“预、时、孙、摩”原则。
【秦汉时期儒教政策】一、秦代“崇法排儒”政策:焚书坑儒颁“挟书令”和“禁私学以吏为师”;“书同文,行同伦”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推行统一文字、规范社会伦常的重要措施。
;“设三老一掌教化”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客观原因:政治需求。
自身原因:宣扬扶阳抑阴,有秩序),它的影响:推动了汉代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为封建制学校体系奠定了基础;确立了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
【秦汉时期教育制度】一、秦代吏师制度和博士官的设置,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二、汉代的学校教育体系:A中央官学-1、太学(汉武帝):学习儒家经典的高等学府;2、官邸学(东汉明帝):供太子功臣子弟学习儒家经典的贵族学校。
3、鸿都门学(东汉末):学习辞赋、小说、绘画书法等,是中国世界上最早的一所专门学习文艺的高等学府。
B地方官学-设置在郡国、县、乡聚的管办学校。
C私学-专经深造阶段;专经准备阶段;蒙学教育阶段。
【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1太学实行五经课试法2初立国子学3立四馆4建立州郡学校教育制度【董仲舒教育思想】一、政策:1、兴太学以养士2、重选举以取士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教育:1、孔孟基础上,明确了三纲五常。
三、德育:1、正谊明道不计功利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3、积小致巨以微致显。
四、教育方法:贱二贵一;形静志虚;事在强勉。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一、论家庭教育:1家教提早进行2、家教主要内容是语言道德立志。
3、家教处理好爱于教的关系。
二、论治学方法:端正学习目的;正学学习态度;学习靠勤奋;学习要珍惜时光。
【选举制度】1. 察举制: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即察举制,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两汉的察举,主要是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察科目,所以人们也常说“举孝廉”。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随着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2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
三国时开始实行,隋朝时被废除。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由于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等级森严的局面。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度虽然在当时看起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试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
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韩愈的师生观】认为谁先值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
"由于对"道”:的某方面的造诣不同,由于对"业"的某方面的专攻不同,也许学生不一定不如教师,教师也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
这破除了对教师的盲目迷信;而且还反映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师与生之间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
提倡人们要向德行高尚、学有专长的人学习,提倡互相为师,"教学相长"的含义。
他的这一思想有利于扩大师资的来源,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宋代三次兴学】一、“庆历兴学”:范仲淹,其主要内容1、州、县立学并改进太学和国子学。
2、科举改革。
庆历兴学时间维持不久,因范仲淹罢出朝而告吹。
二、“熙宁、元丰兴学”:王安石发动领导的1、整顿地方观雪和实行太学“三舍法”2、改革科举制度,废罢明经试科而增加进士名额3、创办和恢复各种专科学校4、设立了经义局,对《诗、书、周礼》进行心得注释和讲解。
取得成就较大。
三、“崇宁兴学”:学校取士、停废科举。
意义:在社会造成了重视学校教育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学校对科举制的依附,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朱熹的朱子读书法】认为教育宗旨是“明人伦,存天理,灭人欲”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静虑4、切己体察(悉心体会作品,不应先入为主妄臆猜测)5、著紧用力(反对心不在焉,要求学生有一种紧迫感)6、居敬持志(所谓~,就是精神专一全神贯注理想坚定意志顽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一、批评死记硬背和滥用体罚:那种“督以句读,责其检束”和“鞭挞绳缚”的做法会导致师生间关系紧张,造成教学和道德教育的失败。
二、主张教育儿童应该从积极方面入手:必须适合儿童心理、生理的特点,符合儿童成长发展规律,因势利导使其日有长进。
三、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诗歌、习礼、读书”起到美育、德育、智育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
【蒙养教材种类、编写特点】一、种类:1、识字教学的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名著2、诗文教学的课本:《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等,既能培养儿童的文学才能,又培养学生的高尚志杰。
3、历史教学:《历史蒙求》5、道德教育的,一直是传统启蒙教材的核心内容。
二、特点:1寓思想教育和其他各种教育于识字教学之中,使儿童在识字同时收到教育和增长知识。
2、考虑儿童的兴趣特点3、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4、重视汉字的特点【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创建时期,教学特点】白:天下书院之首,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40年)。
岳:湖南岳麓山下,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具有一定的官办性质教学特点:1教学与研究相结合2“百家争鸣”与“门户开放”:允许不同学派之间进行辩鸣3以学生个人钻研为主: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4师生间关系融洽感情深厚:书院制度是由私学发展而来的,尊师爱生优良传统充分体现。
【洋务学堂的种类】1、外国语学堂:“方言教育”,主要有1862年创设的京师同文馆1863的上海广方言馆。
2、技术学堂:1865的上海江南制造局(最早)1866年福州马尾船政局3军事学堂:1880年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最早)和1866年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4综合性学堂1866年改设的京师同文馆1874年创办的上海格致书院,1866年增设科学馆,教授天文算学,成了一个综合性学堂。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标志,是近代教育的开端。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对科举改革的影响】清末教育学制、民国初年学制、1922年学制特点宗旨,七项标准【康有为的大同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探索人类社会远景问题的一部著作,1902年康有为避居印度撰写的。
他认为这个“大同世界”是“至平”“至公”“至仁”“至治”的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