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传播:又称汁液传播,这类传播作用通常只发生在病 毒存在于表皮薄壁细胞里的花叶型病毒病上。 植物无性繁殖器官的传播:病毒是系统性侵染的,在被侵 染的植株各部位都可能含有病毒,包括鳞茎、球茎、根系、 接穗和插条。病毒可通过这些繁殖材料产生的新植株或者 通过人们的栽培和贸易活动传到各地。 种子和花粉传播:有些病毒在植株体内也可以进入种子和 花粉,能以种子传播的以花叶病毒为多。 介体传播:传播植物病毒的介体生物中最重要的是昆虫, 其次是线虫、螨类、真菌,还有菟丝子。昆虫介体中以蚜 虫最重要,其次是叶蝉,此外还有飞虱、粉虱、粉蚧、蓟 马等。植物病毒对就介体的专化性很强,通常由一种介体 传播的病毒就不能由另外一种介体传播。
二、细 菌 p30-32
植物病原细菌(杆状)
细菌边毛的着生方式 1.单极毛 2、3.极毛 4.周毛
细菌一般是以裂殖的方式进行繁殖的,即细菌的 细胞生长到一定限度时,在菌体中部产生隔膜, 随后分裂成2个基本相同的新个体。 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在适宜条件下,每小时可 分裂1次至数次,一个细菌一昼夜繁殖数10亿个, 这是细菌性病害发生迅速而严重的原因。 植物病原细菌都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培 养基上的酸碱度以中性或微碱为宜。 细菌种类不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形状和颜 色也不同,常有圆形、不规则形,白色、黄色或 灰色。
细菌培养的适宜温度为26-30℃,在50 ℃下处理 10min后多数会死亡。 病原细菌大多都是好气性的。 细菌个体很小,通常要经过染色才能在光学显微 镜下观察到。 不同的细菌对染料的反应不同,最重要的染色方 法是革兰氏染色反应。细菌用结晶紫染色和碘液 处理后,再用酒精或丙酮冲洗,不褪色的是革兰 氏染色阳性反应,褪色的为阴性反应。
(一)细菌的一般性状 细菌属原核生物界,单细胞,有细胞壁,无真正的 细胞核。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包有一层胶状的粘液 层,通常称为荚膜,便于忍受暂时的干燥。某些细 菌的细胞内可以形成休眠的芽孢,以渡过不良环境。 细菌的形状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植 物 病 原 细 菌 都 是 杆 状 菌 , 一 般 大 小 为 1~3 μm×0.5~0.8 μm,通常没有荚膜,也不形成芽孢。 绝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生有鞭毛,能在水中游动。 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的鞭毛,称极毛;生在菌体周 围的鞭毛,称周毛。鞭毛的有无、着生位置和数目 是细菌分类的重要依据。
病毒是活养生物,只存在于活体细胞中,病毒具有很高 的增殖能力,它的增殖方式不同于细胞的繁殖,而是采用核酸 复制的方式。 病毒主要通过叶蝉和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病健株之间 的接触、嫁接等栽培操作活动及种苗调运等方式进行传播。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传染性;增殖性;寄生性; 变异性;对环境具有稳定性。 致死温度:把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不同温度下处 理10min,在10min内使病毒失去传染力的处理温 度,称为该病毒的致死温度。 稀释终点:将病株组织的榨出液用无菌水稀释, 超过一定限度时,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稀释 度称为稀释终点。 体外保毒期: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室温(20-30℃) 下能保持其侵染力的最长时间,称为病毒的体外 保毒期。
(二)植物病毒病的传播和侵染
病毒是活养生物,不能在活细胞以外生存,所以 它的传播方式不能依靠自身的主动力量传播,也 不能借气流、雨水和流水帮助传播。 病毒的传播可分为非介体传播和介体传播两大类。 非介体传播是指通过感病植物或带毒体本身的无 性繁殖材料或有性繁殖材料来完成的。 介体传播是指由带毒的或本身受感染的其他生物 介体来完成的传播方式。
三、病 毒 p33-35
病毒是一种极小的、非细 胞形态的专性寄生物。 在几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 可以看到病毒粒子的形态 为杆状、球状、纤维状3种。 病毒粒子由核酸和蛋白质组 成。蛋白质在外形成衣壳, 核酸在内构成心轴。 植物病毒的核酸绝大多数为 病毒基本粒子形态 单链RNA。
1. 杆状病毒 2. 球状病毒 3. 纤维状病毒
(三)植物细菌病害的诊断及防治 植物细菌病害的特点:症状有斑点、溃疡、萎蔫、 穿孔、腐烂、畸形等,症状共同的特点是病状上 多表现急性坏死型;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边缘常 有褪绿的黄晕圈。病症方面,气候潮湿时,从病 部的气孔、水孔、皮孔及伤口处溢出粘稠状菌脓, 干后呈胶粒状或胶膜状。 如美人蕉芽腐病、鸢尾细菌性叶斑病、栀子花叶 斑病、榆叶梅穿孔病、樱花细菌性根癌病等。
菌脓
穿 孔
根癌
细菌病害的诊断:症状观察;对于新的或疑难病 害,需进行分离培养接种才能确定。 细菌病害的防治:重点是清除侵染来源(选用无 病种子、苗木插穗等繁殖材料;注意苗圃、庭园 及花坛、绿地的卫生,及时清除病株残体,进行 土壤消毒等);做好种苗消毒;选育抗病品种; 加强栽培管理;在地区之间,应严格执行植物检 疫措施,防止病区扩大。发病时用抗菌素(链霉 素、波尔多液)进行药剂防治。此外,应避免形 成伤口,及时保护伤口,防止细菌侵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病原细菌的分类必须根据培养形态、鞭毛的性状、革兰氏染色 反应,还必须结合生理生化反应做出鉴定。伯杰氏提出的分类 系统将主要的植物病原细菌分归以下 5个属:棒杆菌属、假单 胞杆菌属、黄单胞杆菌属、野杆菌属、欧氏杆菌属。
(二)植物细菌病害的侵染循环
植物病原细菌没有直接穿透寄主表皮而侵入的能力,它们主要 通过寄主体表的自然孔口(气孔、皮孔、蜜腺等)和伤口侵入。 侵染最主要的条件是高湿度,所以只有在自然孔口内外充满水 分时才能侵入寄主体内。 植物病原细菌的田间传播主要是通过雨水的飞溅、灌溉水、介 体昆虫和线虫等,有些细菌还可通过田间作业活动传播,有些 则随着繁殖材料的调运而远距离传播。 传播途径:雨水传播;人为传播;昆虫传播。
植物病原细菌没有特殊的越冬结构,必须依附于 感病植物,不能离开感病植物而独立存活。因此, 感病植物是病原细菌越冬的重要场所,病株残体、 种子、球根等繁殖材料,以及杂草都是细菌越冬 的场所,也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 侵染来源:种苗及无性殖繁材料 ;植物的病残体; 多年生寄主和其它寄主;土壤;昆虫等。 一般高温、多雨,尤以暴风雨后,湿度大、施氮 肥过多等环境因素,均有利于细菌病害的发生和 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