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物量的研究概况
林分生物量测定
第11章林分生物量测定[本章提要]本章在介绍森林生产量、生产力、生物量及森林生物量的组成与结构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林木生物量及林分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11.1森林生产力和生物量11.1.1概述森林生产力(Forest Prductivity)是表示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所以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其他的生命(包括人类),也就没有生态系统。
森林生产力的大小是森林中植物(乔灌木和草本植物)和其他生物(动物、微生物等)、土壤(土壤质地、营养元素等)、气候(如光、温度、湿度和降雨等)以及人为干扰等状况的一个综合反映。
森林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研究都靠生产力的测定提供基础资料,即从生产力的测定开始研究各种森林群落中物质与能量及其固定、消耗、分配、积累与转换的特点;因此,森林生产力的调查是正确认识、管理和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
森林生物量(Forest Biomass)是森林植物群落在其生命过程中所产干物质的累积量,它的测定以树木生物量测定最为重要。
森林的生物量受到诸如林龄、密度、立地条件和经营措施的影响,其变动幅度非常之大。
就同一林分内即使胸径和树高相同的林木,而其树冠大小、尖削度及单位材积干物质重量也不相同。
在同龄林内,由于林木大小不同,根、干、枝叶干物质量对全株所占比率也不相似。
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森林生物量构成的多样性,一方面给生物量调查造成了许多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使得森林生态系统形成长期稳定的森林结构,这为测定和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其功能都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
因此,采取怎样有效的方法调查森林生物量,显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数量特征。
它既表明森林的经营水平和开发利用的价值,同时又反映森林与其环境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上的复杂关系。
中国西南地区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综述
中国西南地区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综述摘要:在参考前人大量的研究结果基础上,按不同林分类型和林分起源对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 的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进行了总结概述。结果显示,西南地区的森林生物量为162.15 t/hm2;若按不同的林分类型来划分,则阔叶林的森林生物量(178.08 t/hm2) 大于针叶阔叶混交林(164.63 t/hm2)和针叶林(145.18 t/hm2) 的;若按不同的林分起源进行划分,则天然林的森林生物量(210.58 t/hm2) 大于人工林(110.65 t/hm2) 的。西南地区的森林净生产力为11.98 t/(hm2·a),若按不同的林分类型来划分,则阔叶林的森林净生产力12.75 t/(hm2·a)大于针叶林的12.13 t/(hm2·a) 和针叶阔叶混交林的9.61 t/(hm2·a);若按不同的林分起源进行划分,则天然林的森林净生产力13.38 t/(hm2·a)大于人工林的10.56 t/(hm2·a)。同时对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关键词:森林;林分类型;林分起源;生物量;生产力;中国西南地区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气候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1-3]。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生物量的测定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自然界环境要素循环的基础工作[4],森林生产力作为陆地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定森林碳源(汇)和调节生态过程的主要因子[5]。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特征是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要素之一[4,5],并且生态系统的能量和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首先也依赖于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数据[6]。森林的生物量积累和生产力发展是生态系统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动态决定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7],因此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对人类进行森林的管理与利用也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考虑到森林及其变化对陆地生物圈的重要性,推算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便成为生态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还可为系统研究森林植被碳库及其变化提供基础数据。在充分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课题组对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森林的主要优势树种林型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汇总,旨在为该地区的森林生产力监测与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森林净生产力有关的信息查询、分析评价、辅助决策等提供综合服务。1森林净生产力概念及计算方法净生产力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有机物的净生产量[8]。用净生产力确定林分的总生产量比较困难,所以在研究评价林分的净生产力时,往往采用其年净生物量作为衡量指标,即求算现有林分的年生长量、植物凋落和枯损的量、被采食(伐)量三者之和。但因后两者的量值很小,以往的研究几乎都将其忽略,因此所计算的森林年净生物量要比实际情况略低一些。森林年净生物量计算公式为:ΔW=(Wa-Wa-n)/n;式中,Wa为森林单位面积现存的生物量,Wa-n为n单位时间前森林单位面积的生物量,n为从Wa-n到Wa的时间跨度(单位:年);若Wa-n为0,则森林年净生物量ΔW为n年的平均净生产量(Wp),否则为连年净生物量。2西南地区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2.1西南地区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研究现状本研究收集了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自1986年以来,在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研究领域里发表的相关研究结果[2,3,5,8-53],包括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分析、汇总[54,55],其中涉及的树种有辐射松(Pinups radiata D. Don)、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aranch.)、海南五针松(P. fenzeliana Hand.-Mzt.)、油松(P. tabulaeformis Carr.)、华山松(P. armandii Franch..)、马尾松(P. massoniana Lamb.)、思茅松[P. kesiya Royle ex.Gordon var. langbianensis(A.Chev.)Gaussen]、高山松(P. densata Mast.)、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Lamb.)Carr.]、红杉(L. potaninii Batalin)、峨眉冷杉[Abies fabri(Mast.)Craib]、长苞冷杉(A. georgei Orr.)、云南紫果冷杉[A. recurvata Mast. var. salonenensis(Botd Zres-Rey et Gaussen)C. T. Kauan.]、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紫果云杉(P. purpurea Mast.)、油麦吊云杉[P. brachytyla(Franch.)Pritz. var. complanata(Mast.)Cheng.]、墨西哥柏(Cupressus lusitanica Mill.)、柏木(C. funebris Endl.)、桤木(Alnus cremastogyne Burk.)、黄背栎(Quercus pannosa Hand.-Mazz.)、辽东栎(Q. liaotungensis Koidz.)、灰背栎(Q. senescens Hand.-Mazz.)、桦木(Betula spp.)、红桦(B. albo-sinensis Burk.)、黄毛青冈[Cyclobalanopsis delavayi(Franch.et)Schottky]、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楠木(Phoebe zhennan S. Lee.)、光果西南杨[Populus schneideri(Rehder)N. Chao var. tibetica(C. K. Schneid.) N. Chao.]、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Sieb. et Zucc.)、竹(Bambusoideae)、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Dehnh.)、元江栲(Castanopsis orthacantha Franch.)、短刺栲(C. echidnocarpa Miq.)、木果石栎[Lithocarpus xylocarpus(Kurz)Markg.]等;其中针叶林的各树种生物量和净生产力汇总情况见表1,针叶阔叶混交林的各树种生物量和净生产力汇总情况见表2,阔叶林的各树种生物量和净生产力汇总情况见表3。2.2西南地区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资料汇总综合表1、表2、表3结果进一步汇总可以得出,中国西南地区的森林生物量为162.15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148.41 t/hm2,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所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91.53%、2.93%、1.46%和 4.08%;森林净生产力为11.98 t/(hm2·a),其中乔木层净生产力为10.64 t/(hm2·a),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所占总净生产力的比例分别为88.80%、6.04%和5.16%。2.2.1不同林分类型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若按林分类型来划分,则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的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汇总情况见表4,由表4可知,各林分总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阔叶林总生物量、针叶阔叶混交林总生物量、针叶林总生物量。针叶林的林分总生物量为145.18 t/hm2,其中乔木层的生物量为126.15 t/hm2,占针叶林林分总生物量的86.89%,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占针叶林林分总生物量的3.36%、2.96%和6.79%。阔叶林的林分总生物量为178.08 t/hm2,其中乔木层的生物量为166.84 t/hm2,占阔叶林林分总生物量的93.69%,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占阔叶林林分总生物量的3.20%、0.66%和2.45%。针叶阔叶混交林的林分总生物量为164.63 t/hm2,其中乔木层的生物量为160.17 t/hm2,占针叶阔叶混交林林分总生物量的97.29%,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占针叶阔叶混交林林分总生物量的0.64%、0.82%和1.25%。从表4还可知,各林分的总净生产力大小顺序为阔叶林总净生产力、针叶林总净生产力、针叶阔叶混交林总净生产力。针叶林的林分总净生产力为12.13 t/(hm2·a),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10.74 t/(hm2·a),占针叶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88.54 %,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净生产力分别占针叶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 5.19%和6.27%。阔叶林的林分总净生产力为12.75 t/(hm2·a),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11.33 t/(hm2·a),占阔叶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88.86%,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净生产力分别占阔叶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7.69%和 3.45%。针叶阔叶混交林的林分总净生产力为9.61 t/(hm2·a),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8.63 t/(hm2·a),占针叶阔叶混交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89.80%,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净生产力分别占针叶阔叶混交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1.46%和8.74%。2.2.2不同林分起源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若按林分起源来划分,则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的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汇总情况见表5,由表5可知,天然林的林分总生物量大于人工林的。天然林的林分总生物量为210.58 t/hm2,其中乔木层的生物量为196.09 t/hm2,占天然林林分总生物量的93.12%,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占天然林林分总生物量的 3.04%、1.15%和2.69%;人工林的林分总生物量为110.65 t/hm2,其中乔木层的生物量为97.84 t/hm2,占人工林林分总生物量的88.42%,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占人工林林分总生物量的2.34%、2.08%和7.16%。各林分的天然林总净生产力也大于人工林的。天然林的林分总净生产力为13.38 t/(hm2·a),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11.96 t/(hm2·a),占天然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89.39%,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净生产力分别占天然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7.55%和 3.06%;人工林的林分总净生产力为10.56 t/(hm2·a),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为9.24 t/(hm2·a),占人工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87.50%,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占人工林林分总净生产力的3.31%和9.19%。3西南地区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影响因素谷晓平等[56]研究了近20年来的气候变化对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地区总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与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海拔高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从年际变化来看,这些地区总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有上升趋势;蒙吉军等[57]也对近20年来西南喀斯特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植被指数年际变化与气候因子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区域差异比较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度和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均呈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王兆礼等[58]对珠江流域(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时空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近20年来珠江流域植被净生产力整体上呈现减少的趋势,单位面积减少了约0.6%,不过差异不显著;这个结果同谷晓平等[56]和蒙吉军等[57]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行政区划范围的不同造成的。杨亚梅等[59]和王玉娟等[60]分别研究了季节变化对贵州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前者研究结果表明,在1981~2000年期间,春季和秋季的植被净生产力都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而夏季和冬季的植被净生产力都呈减少的趋势,春季是植被净生产力增加速率最快的季节,夏季是植被净生产力减少速率最快的季节;后者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的净生产力大小顺序为春季净生产力、秋季净生产力、冬季净生产力。4小结1)在总结前人大量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的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按不同林分类型和林分起源进行了总结概述,结果显示,该地区的森林生物量为162.15 t/hm2,净生产力为11.98 t/(hm2·a),这比于维莲等[54]的研究结果[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湖南省,1989~1993年平均总森林生物量为148.66 t/hm2,净生产力9.64 t/(hm2·a)]和方精云等[55]的研究结果[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森林生物量为101.43 t/hm2,净生产力为9.67 t/(hm2·a)]稍高;就是按不同林分起源来划分,同于维莲等[54]的研究结果[天然林林分生物量为156.65 t/hm2、人工林林分生物量为84.51 t/hm2,天然林林分净生产力为8.93 t/(hm2·a)、人工林林分净生产力为10.20 t/(hm2·a)]也存在一些差异。产生以上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所选参考文献的范围、年限等不一致造成的,也可能是计算方法上的差异造成的,其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查找分析。2)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发现不同林分类型乔木层的净生产力及灌木层、草本层的净生产力计算方法差异较大,主要是在林龄的确定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丁贵杰等[8]认为,林龄8、12、18、22、30年的马尾松林分松针叶龄应分别取1.4、1.5、1.7和1.8年;吴兆录等[29]对林龄40和100年的高山松林分松针叶龄取的则是3.5年;宿以明等[14]对35年生的峨眉冷杉林分针叶叶龄取的是5年,林内灌木层和草本层林龄分别取的是5年和4年,而在“川西采伐迹地早期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动态初步研究”一文中,草本层的年龄取的则是1年[45];潘攀等[35]在对杜仲人工林生产力研究中,草本层的林龄取的则是林分年龄7年;江洪等[11]对云南松林分松针叶龄取的是林分年龄18年等。基于以上种种差异,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根据不同林龄、不同林分类型等来划分,统一其林龄或叶龄取舍及其计算方法。3)本研究共收集了有关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相关文献60篇,但针对针叶阔叶混交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的研究文献仅有7篇,60篇文献中只有13篇的林分净生产力包括了枯落物,其他的文献则没有。基于此,笔者认为,今后对针叶阔叶混交林林分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林分枯落物的净生产力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另外,收集的60篇相关文献中,有多达34篇是2000年以前发表的,由此可反映出西南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森林净生产力的相关研究还是相对滞后的。参考文献:[1] 方精云. 中国森林生产力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 植物生态学报,2000,24(5):513-517.[2] 刘彦春,张远东,刘世荣,等.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梯度的变化[J]. 生态学报,2010,30(21):5810-5820.[3] 刘彦春,张远东,刘世荣. 川西亚高山次生桦木林恢复过程中的生物量、生产力与材积变化[J]. 生态学报,2010,30(3):594-601.[4] 郑征,刘宏茂,刘伦辉,等. 西双版纳原始热带季节雨林生物量的研究[J]. 广西植物,1999,19(4):309-314.[5] 夏焕柏. 茂兰喀斯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估算[J]. 贵州林业科技,2010,38(2):1-8.[6] 何海,乔永康,刘庆,等.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生物量和材积动态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5):748-752.[7] 罗辑,杨忠,杨清伟.贡嘎山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2000,24(2):191-196.[8] 丁贵杰,王鹏程. 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变化规律研究Ⅱ.不同林龄生物量及生产力[J].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5(1):54-60.[9] 潘攀,慕长龙,牟菊英,等. 辐射松人工幼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2005,26(1):22-29.[10] 宿以明.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95,16(3):36-42.[11] 江洪,林鸿荣.飞播云南松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系统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1985,6(4):1-10.[12] 张家贤,袁永珍. 海南五针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8,12(1):63-69.[13] 周世强,黄金燕. 四川红杉人工林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1,15(1):9-15.[14] 宿以明,刘兴良,向成华. 峨眉冷杉人工林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2000,21(2):31-35.[15] 鄢武先,宿以明,刘兴良,等. 云杉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1991,12(4):17-22.[16] 潘攀,李荣伟,向成华,等. 墨西哥柏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2):133-136.[17] 杨洪国. 长江上游柏木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07(1):17-19.[18] 王江. 桤柏混交幼林群落特征及生物量调查[J].四川林业科技,1993,14(1):66-69.[19] 杨韧,邓朝经,覃模昌,等. 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生物量的测定[J]. 四川林业科技, 1987,8(1):21-24.[20] 江洪. 紫果云杉天然中龄林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6,10(2):146-152.[21] 马明东,江洪,罗承德,等. 四川西北部亚高山云杉天然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净生产量和碳贮量的初步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2007,31(2):305-312.[22] 江洪,朱家骏. 云杉天然林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1986,7(2):5-13.[23] 张治军,王彦辉,袁玉欣,等. 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生物量的结构与分布[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29(5):37-43.[24] 吴兆录,党承林. 云南普洱地区思茅松林的生物量[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4(2):119-127.[25] 吴兆录,党承林.云南普洱地区思茅松林的净第一性生产力[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4(2):128-136.[26] 吴兆录,党承林. 云南昌宁县思茅松林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4(2):137-145.[27] 石培礼,钟章成, 李旭光. 四川桤柏混交林生物量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1996,20(6):524-533.[28] 吴兆录,党承林,王崇云,等. 滇西北高山松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20-224.[29] 吴兆录,党承林,王崇云,等. 滇西北高山松林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25-228.[30] 党承林,吴兆录. 黄毛青冈群落的生物量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05-209.[31] 党承林,吴兆录. 黄毛青冈群落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10-213.[32] 党承林,吴兆录,王崇云,等. 云南中甸长苞冷杉群落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14-218.[33] 吴兆录,党承林,和兆荣,等. 滇西北油麦吊云杉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30-234.[34] 吴兆录,党承林,和兆荣,等. 滇西北油麦吊云杉林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40-244.[35] 潘攀,李荣伟,覃志刚,等.杜仲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1):71-77.[36] 马明东,江洪,杨俊义. 四川盆地西缘楠木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的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1989,10(3):6-14.[37] 彭培好,彭俊生,王成善,等. 川西高原光果西南杨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J]. 林业科技,2003,28(4):14-18.[38] 刘文耀. 昆明北郊水源保护区圣诞树人工林林分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J]. 广西植物,1995,15(4):327-334.[39] 孔维静,郑征. 岷江上游茂县退化生态系统及人工恢复植被地上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研究[J]. 山地学报,2004,22(4):445-450.[40] 方向京,李贵祥,张正海. 滇东北不同退耕还林类型生物生产量及水土保持效益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09,16(5):229-232.[41] 林伟宏,陈克明,刘照光. 川西南干热河谷赤桉人工林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含量[J]. 山地研究,1994,12(4):251-255.[42] 宿以明,慕长龙,潘攀,等. 岷江上游辽东栎天然次生林生物量测定[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7(6):107-109.[43] 吴兆录,党承林,和兆荣,等. 滇西北黄背栎林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45-249.[44] 吴兆录,党承林. 昆明附近灰背栎林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35-239,244.[45] 宿以明,王金锡,史立新,等. 川西采伐迹地早期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动态初步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1999,20(4):14-21.[46] 唐建维,张建侯,宋启示,等.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1998,22(6):489-498.[47] 唐建维,张建侯,宋启示,等.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净初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2003,27(6):756-763.[48] 郑征,冯志立,甘建民.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下种植砂仁干扰对雨林净初级生产力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2003,27(1):103-110.[49] 党承林,吴兆录. 元江栲群落的生物量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195-199.[50] 党承林,吴兆录. 元江栲群落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16(3):200-204.[51] 党承林,吴兆录.季风常绿阔叶林短刺栲群落的生物量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4(2):95-107.[52] 党承林,吴兆录. 季风常绿阔叶林短刺栲群落的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108-118.[53] 谢寿昌,刘文耀,李寿昌,等. 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1996,20(2):167-176.[54] 于维莲,董丹,倪健. 中国西南山地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比较[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 5(2):25-30.[55] 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J]. 生态学报,1996,16(5):497-508.[56] 谷晓平,黄玫,季劲钧,等. 近20年气候变化对西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07,22(2):251-259.[57] 蒙吉军,王钧.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地理研究,2007,26(5):857-866.[58] 王兆礼,陈晓宏.珠江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时空格局[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6):106-110.[59] 杨亚梅,胡蕾,武伟,等. 贵州省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9):123-128.[60] 王玉娟,杨胜天,吕涛,等. 喀斯特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遥感动态监测及评价——以贵州省中部地区为例[J]. 资源科学,2008,30(9):1421-1430.。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深入分析其分布格局、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将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森林植被的实际状况,综合运用生态学、林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森林植被生物量的估算方法、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以及森林植被净生产量的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和提升途径等。
本文期望通过系统研究和综合分析,为我国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我国森林植被分布及特点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这为森林植被的多样化分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我国的森林植被类型丰富,各具特色。
东北针叶林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地,以针叶林为主,如落叶松、红松等。
华北落叶阔叶林区:包括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以及部分山地,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如杨、柳、榆等。
华中华南常绿阔叶林区: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如樟树、楠木等。
西南高山针叶林区:位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以高山针叶林为主,如冷杉、云杉等。
热带季雨林区: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台湾岛和云南的南部,以热带季雨林为主,如橡胶树、椰子树等。
生物多样性丰富:我国森林植被类型众多,每种类型中又包含大量的物种,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地理分布不均:受地形、气候等条件的影响,我国森林植被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特点,东部和南部的森林覆盖率较高,而西北部的森林覆盖较低。
植被垂直带谱明显: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森林植被类型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形成明显的垂直带谱。
人工林比重较大: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成为我国森林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分析进展
森林生物量地研究进展-生物论文森林生物量地研究进展摘要: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地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研究许多森林问题和生态问题地基础.建立森林生物量模型地目地是制定全国森林植被(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生物量地计量标准,为评价我国森林生产力和森林质量,以及监测我国地森林固碳释氧能力提供基础依据.关键词:森林;生物量;生态系统1 森林生物量生物量是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一种或数种生物有机体地总重量,或者一个群落内所有生物有机体地总重量,前者是种地生物量,后者是群落地生物量.生物量实质是绿色植物在单位面积上通过同化器官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地有机物和能量.群落生物量地多少,反映了群落利用自然潜力地能力,是衡量群落生产力地重要指标,也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地基础.森林生物量是近代林学中发展起来地一项新内容,它是指各种森林在一定地年龄、一定地面积上所生长地全部干物质地重量,它是森林生态系统在长期生产与代谢过程中积累地结果.森林生物量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地基本数据,主要有3个研究目地:一是在全球或区域地尺度上通过对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地地理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与气候因子、植物群落分布之间关系地研究,可以估算地球生物圈地承载能力.森林具有减缓温室效应地作用,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地研究与森林碳汇功能紧密结合起来,使森林地生物量和生产力成为新地研究热点.二是在生态系统地尺度上,某一森林生态系统生物产量地分布格局和机理可用来揭示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环境地相互关系,探索维持持久林地生产力和健康森林生态系统地内在生理要素和外在生态条件,为评价森林地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三是森林生物量作为可再生地生物能源,通过生物技术措施来提高短轮伐期能源林地生物产量和生产力水平、能源林收获与加工贮存以及能源转换利用等技术,均是森林生物量地主要研究内容.2 生物量地研究进展最早有关生物量和生产力地研究报道,德国几种森林地枝叶掉落物和木材重量地测定.后来在研究森林自然稀疏问题时,探讨了森林地初级生产量.1944年,Kittredge利用叶重和胸径地拟合关系,成功地拟合了白松等树种预测叶量地对数回归方程.但这些研究都是局限于少数树种局部地段针对某项目地独立研究,总体上来说,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地研究并未引起人们地重视.到了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关心生态系统到底能为人类提供多少有机物,世界上开始重视对森林生物量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碳循环研究得到重视,研究者将以往在斑块水平地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和生物量数据,扩展到景观、区域乃至全球地空间尺度上,从而科学地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大气中发挥地碳源和碳汇地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地研究.我国生物量研究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初,少数学者在部分地区对为数不多地树种开展了生物量测定和研究工作,以后地数十年里发展迅速.潘维俦等对杉木人工林地研究,冯宗炜对马尾松人工林地研究,以及李文华等对长白山温带天然林地研究,使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地研究在人工林和天然林两个方面得到了发展.冯宗炜采用特征木调查与分层切割等方法,对湖南省会同县森林群落地生物量及生物生产力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全国不同森林类型地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目前,在我国有关研究者对几十种树种地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研究最多地是杉木、松类、栎类、桉树类、其它阔叶树以及竹类和灌木等.3 林分生物量地测定方法生物量地传统研究方法有二氧化碳平衡法、微气象场法和收获法.二氧化碳平衡法是将森林生态系统地叶、枝、干和土壤等组分封闭在不同地气室内,根据气室内CO2浓度变化计算各个组分地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进而推算出整个生态系统二氧化碳地流动和平衡量.微气象场法则与风向、风速和温度等因子测定相结合,通过测定从地表到林冠上层CO2浓度地垂直梯度变化来估算生态系统CO2地输入和输出量.前2种方法地优点在于可直接测定森林群落地总初级生产力和净初级生产力;缺点在于设备昂贵、尺度转化复杂,而且难以将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地呼吸量从土壤呼吸量中分开,因此难以估算地下部分地净第一性生产力.直接收获法是全球普遍采用地研究方法,也是对陆地群落和森林最切实可行地方法.森林收获法可以大致分为3类:皆伐法、平均木法和相对生长法.皆伐法是将一定单位面积内地林木,逐个地伐倒后测定其各部分(树根、树干、枝、叶)地鲜重,再换算成干重,将各部分地重量合计,即为单株树木地生物量.将每个单株生物量相加,得到林分地乔木层生物量,林下植物地生物量测定常在一定范围地样方上采用这个办法,皆伐法地精度高,但花费时间和人工多,一般很少采用,可结合伐区作业进行.平均木法是根据样地每木调查地资料计算出所有立木地平均胸高断面积和平均树高,选出代表该样地最接近这个平均值地数株标准木,伐倒后求出平均木地生物量,再乘以该林分单位面积上地株数,得单位面积上林分乔木层地生物量.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林木大小具有小地或中等离散度地正态频率分布地林分,例如人工林,平均木法是相对粗略地计算方法,因为根据不同地测树因子(树高、胸径、断面积和干材积)所选取地平均木是不一样地,由此可以得出许多不同地林分生物量.相对生长法指地是在样地每木调查基础上,根据林木地径级分配,按径级选取大小不同地标准木,一般是在株数较多地中央径级选取2~3株,其他径级各选取1~2株,对两端地径级特别是最大地径级至少要选1株标准木,比较前述地标准木调查方法,测定林木地各种生物量,再根据林木地各种生物量与某一测树学指标之间存在地相关关系,利用数理统计配置回归方程.在森林群落中,胸径是最容易测定地因子通常都尽量利用这个因子作自变量来推算其他因子.此方法可用于径阶差异较大地混交林和天然林,但需要研究人员具有一定地经验和数学知识.(收稿:2016-04-16)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b5E2R。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概况
生态学专题
三、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相对生长法 在样地每木调查基础上,根据林木的径级 分配,按径级选取大小不同的标准木,一 般在株数较多的中央径级选取2~3 株,其 他径级各选取1~2 株,对两端的径级特别 是最大的径级至少要选一株标准木,按前 述的标准木调查方法,测定林木的各种生 物量,再根据林木的各种生物量与某一测 树学指标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利用数理 统计配置回归方程。
生态学专题
三、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地下生物量的测定可根据地上部分资料求 算。根据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之比, 由地上生物量求算地下生物量。 通过遥感技术(RS) 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 等先进手段可以测定从林分到区域等不同 空间尺度的森林生物量。
生态学专题
四、森林经营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生态学专题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概况
招礼军
生态学专题
主要内容
一、森林生物量研究的重要性 二、生物量的研究历史 三、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四、森林经营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五、今后的发展趋势
生态学专题
一、森林生物量研究的重要性
可以反映群落利用自然潜力的能力,衡量 群落生产力的高低。
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础。
我国森林生物量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后期。
最早是潘维俦等对杉木人工林的研究; 冯 宗炜对马尾松人工林以及李文华等对长白 山温带天然林的研究; 刘世荣、陈灵芝, 党承林、薛立等先后建立了主要森林树种 生物量测定相对生长方程, 估算了其生物 量; 冯宗炜等总结了全国不同森林类型的 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
生态学专题
三、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2、微气象场法
与风向、风速和温度等因子测定相结合, 通过测定从地表到林冠上层CO2 浓度的垂 直梯度变化来估算生态系统CO2 的输入和 输出量。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森林植被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对于我国的生态、经济和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就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政策和决策提供参考。
我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全国森林面积达到0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
其中,天然林面积41亿公顷,人工林面积67亿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到6%,森林蓄积量达到45亿立方米。
我国森林植被类型多样,包括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等,其中针叶林是我国主要的森林类型。
森林植被生物量是指森林植被中有机质的总量,包括树木、枝叶、皮渣等。
我国森林植被生物量丰富,根据研究,全国森林植被生物量达到170亿吨。
其中,树木生物量占据主导地位,达到150亿吨,其余为枝叶、皮渣等生物量。
我国森林植被生物量的分布情况与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天然林生物量占据主导地位。
森林植被净生产量是指森林植被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所积累的有机物质总量。
根据研究,我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达到44亿吨。
其中,树木净生产量占据主导地位,达到54亿吨,其余为枝叶、皮渣等生物量的净生产量。
我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的分布情况也与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天然林净生产量占据主导地位。
而且,不同树种的净生产能力差异较大,有些树种的净生产量较高,如落叶松、樟子松等,而有些树种的净生产量较低,如云杉、冷杉等。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都十分丰富,这为我国生态、经济和环境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然而,在保障森林植被的可持续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采伐、环境污染等。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保障森林植被的可持续利用。
需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打击非法采伐和环境污染行为。
需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经营,采取科学合理的采伐方式和经营模式,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天山云杉林生物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
天山云杉林是喀喇沁族自治区中的重要森林资源之一,其生物量与变化规律的研究对于更好的管理和保护天山云杉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天山云杉林生物量变化规律的方法主要有:
森林清查:通过对天山云杉林进行清查,统计树木数量、高度、胸径等信息,计算出森林总生物量。
样方法:在森林中选取样方,对样方内的树木进行测量,从而计算出样方的生物量。
模型方法:建立生物量模型,通过对树木的特征参数进行建模,估算出森林总生物量。
通过对天山云杉林生物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以了解天山云杉林的生长状况,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天山云杉林提供科学依据。
红树林植物生物量研究进展_朱远辉
的重点对象之一[7]。在京都机制框架中,红树林被 认 为 是 森 林 清 洁 发 展 机 制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的选择方案 。 [8] 红树林植物生 物量的定量化研究是理解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的基础,能够反映群落利用自然的能力,有助于分 析热带和亚热带海岸带碳储量的分布格局,对评 价红树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探讨全球生态系统碳 循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指导未 来与红树林相关的规划、修复和管理[9]。
研究已经证明植被指数与叶面积指数之间植被指数与生物量之间具有相关关系但是缺乏探讨叶面积指数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研究6064目前大部分红树林植物生物量遥感估算参数仅仅依靠光学遥感数据的光谱特征包括植被指数和雷达遥感数据的后向散射特征等信息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红树林植物生长参数叶面积指数树基于遥感数据的一些红树林植物生物量研究文献的信息tablesomeresearchesmangroveforestsbasedremotesensingdata遥感数据源landsatetmikonosquickbirdikonosquickbirdradarsat1tmsrtm辅助icesatglaslandsatetmsrtm辅助usgssofiadem数据和机载激光雷达数据icesatglas分辨率30多光谱244m全色061多光谱24430m90亚像元分析象元灰度数植被指数通过地形数据校正后取植物冠层高度通过地形数据校正后获取植被冠层高度估算模型进行反演基于傅里叶变换提取的纹理特征对生物量进行回归分析quickbird数据的混合象元分解为亚象元用于监测量化红树林植物冠层郁闭度并在此基础上估算红树林植物生物量基于分水岭分割法提取每单棵树木的冠幅利用quickbird色波段灰度值监测冠幅大小并基于异速生长方程研究植物生物量的分布利用单极化后向散射系数植被指数以及结合二者分别建立回归方程并基于遗传算法确定回归方程的系数估算红树林植物生物量icesatglaslandsatetm等数据对srtm数据进行校正估算红树林植物冠层高度
不同林分林下植被的多样性特征及生物量研究
不同林分林下植被的多样性特征及生物量研究摘要:对承德市山区土壤含水率与不同林分林下草本层植物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种森林群落类型中,土壤含水率的高低顺序为油松-落叶松混交林>落叶松中龄林>落叶松幼龄林>油松成熟林>油松幼龄林,其林下草本层的地上生物量表现为油松-落叶松混交林大于油松纯林、落叶松纯林,在纯林中也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生物量增大。
对土壤含水率与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林下草本植被在林分处于幼龄林时期,土壤含水率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林分的成熟,土壤含水率虽然增加,但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促进作用逐渐丧失。
在油松-落叶松混交林中土壤含水率虽然较高,但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却产生了抑制作用。
关键词:林下植被;土壤含水率;生物量;多样性Abstract:TherelationshipofsoilmoisturewithbiomassandspeciesdiversityofundergrowthvegetationinmountainousareaofChengdecitywasstudi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soilmoistureinthe5foreststandsrankedfromhightolowasLarixgmelinii(Rupr.)Rupr.-PinustabulaeformisCarr.mixedforest,middle-agedforestofL.gmelinii,youngforestofL.gmelinii,matureforestofP.tabulaeformis,youngforestofP.tabulaeformis.TheabovegroundbiomassofunderstoryherbaceouslayerinL.gmellini-P.tabulaeformismixedforestwasgreaterthanthatinpureP.tabulaeformisforestorL.gmelliniforest.Thebiomassincreasedwiththeincreaseofsoilmoistureinpureforests.Correlationanalysisonsoilmoistureandunderstoryherbaceousspeciesdiversityshowedthatsoilmoisturepromotetheincreaseofonunderstoryherbaceousspeciesdiversityduringyoungforestperiod.Soilmoisturewouldincreaseastheforestmatured;however,itseffectonunderstoryherbaceousspeciesdiversitymightgraduallylose.SoilmoisturewashighinL.gmellini-P.tabulaeformismixedforest,butit had inhibitoryeffect on theunderstoryherbaceousspeciesdiversity.Keywords:underforestvegetation;soilmoisture;biomass;diversity土壤水分是土壤物质循环和流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进行水分代谢的水源基地。
九万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物量及碳贮量研究的开题报告
坤泰胶囊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坤泰胶囊是一款中成药,主要有白芍、阿胶、茯苓、熟地黄等名贵中草药合制而成,对于滋阴清热,安神除烦有一定疗效,尤其适合阴虚火旺的人服用,能治疗患者本身出现的各种不适,但是阳虚的人一定要注意务必慎重服用,极有可能导致病情更加严重,最后得不偿失!
★一、坤泰胶囊有什么功效与作用呢?
坤泰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熟地黄、黄连、白芍、芩、阿胶、茯苓等纯中药配方,坤泰胶囊是胶囊剂,内容物为黄褐色或棕褐色的粉末,味苦。
其中熟地黄补血滋润,益精填髓,对月经不调有明显的作用。
黄连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
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
阿胶更是公认的女性滋补圣品。
茯苓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还能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所以,坤泰胶囊能够滋阴清热,安神除烦,对阴虚火旺患者作用尤佳。
可以有效的改善潮热面红、自汗盗汗、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对于妇女卵巢功能衰
退更年期综合征更是有明显的疗效。
★二、阳虚的人吃了坤泰胶囊会有什么后果?
而坤泰胶囊是专门针对阴虚的患者,而阴虚的症状表现为阴虚主症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
同阳虚相对,两者常互相影响。
阳虚的人吃了坤泰胶囊的后果就是得不到任何效果,虽然中药安全度高,但是严重的阳虚患者吃了有可能导致病情更加严重。
所以患者在服药期间看清说明和注意事项,虽然在西药方面并没有阴阳之分,但是中药却把阴阳、虚实分的很清楚,所以在购买中成药的时候,如果患者对药品并不熟悉就要询问医师为您知道
用,以免用错药物带来的不便。
我国的森林生物量研究
第22卷 第5期世 界 林 业 研 究Vol.22 No.5 2009年10月World Forestry Research Oct12009我国的森林生物量研究3马 炜 孙玉军(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摘要:论述了我国森林生物量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对乔木层、林下植被、凋落物、粗木质残体、根系以及区域尺度的生物量研究进行了总结,概述了直接收获法、回归模型、平均换算因子法等常见的森林生物量估测方法。
最后提出当前我国在研究重点分布、基础数据采集以及空间尺度转换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森林生物量研究在遥感监测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森林生物量,模型估算,粗木质残体,尺度转换,遥感反演中图分类号:S7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41(2009)05-0071-06Forest B i oma ss i n Ch i n aMa W ei SunYujun(The Key Laborat ory for Silviculture and Conservati on of M inistry of Educati on,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jing100083,China)Abstract:Forest bi o mass has great research and app licati on value in f orest ecol ogical syste m.Con2 cep ti on,significance and devel opment hist ory of China’s f orest bi omass were exp lained.Extra e m2 phasis was p laced on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forest bi omass in China.An intr oducti on was made on the researches including dom inant s pecies,vegetati on,litter,coarse,r oot and regi onal scale bi omass esti m ati on as well.Some common forest bi omass esti m ati on methods were su mmarized, such as harvest,regressi on model,and bi omass-expansi on-fact or equati on.There still existed s ome shortages in forest bi omass research in China,i.e.in dis p r oporti on of study field,the collec2 ti on of basic data and the scaling-up of measure ment.Finally,the devel opment trend of forest bi o2 mass was pointed out.Key words:forest bi omass,esti m ati on model,coarse woody debris,scaling-up,re mote sensing inversi on 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近十几年来,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基础数据用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以及揭示森林生态系统能量平衡和养分循环等功能过程的变化规律[1-2]。
森林油松生物量测定方法
森林油松生物量测定方法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3年第7期王明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研究森林生态问题的基础。
测定森林生物量不仅为建立森林生物量模型提供基础数据,而且为评价森林生产力和森林质量,以及监测森林固碳释氧能力提供基础依据。
文章以油松为例简述乔木树种的生物量测定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森林孕育了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同时为各种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为人类提供了必需的生产资料。
森林生物量是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数据。
森林生物量包括林木的生物量(根、茎、叶、花果、种子和凋落物等的总重量)和林下植被层的生物量,通常以单位面积积累的干物质量或能量来表示。
1 森林生物量调查概况近年来,开展了以油松为代表的针叶树种森林生物量调查工作,通过油松样本现地采集,测定生物量,为后期的乔木树种生物量模型研建做好技术准备,为全面评价天津市森林生产力,监测森林固碳释氧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2 测定方法2.1 样木选取根据油松生物量测定样本的分配要求,选定胸径和树高两项主要因子进行控制,分别取样,径阶按不同的树高等级选取标准样木。
选择的标准样木,应为没有发生断梢和分叉的生长正常的树木,且其冠幅和冠长也基本具有代表性,原则上尽量不选林缘木和孤立木。
油松按10个径阶区间抽取,每个径阶区间分别抽取15株样木,共抽取150株样木,其中50株样木要测定地下部分生物量。
10个径阶区间的胸径分别为:1.5—2.5cm; 3.5~4.5 cm;5.5~6.5 cm;7.5~8.5 cm;11.0~13.0cm; 15.0—17.0 cm;19.0~21.0 cm;23.0-25.0 cm;27.0~29.0cm;31.0cm以上。
2.2 样木采伐油松样木采伐前,要认真确定地面以上(树干基部裸露或异常膨大时,从根颈处起算;斜坡时按上坡方向)1.3m处位置,准确测量胸径,同时测定根颈处直径(地径);然后再分南北、东西 (或最宽和最窄)两个方向测量冠幅。
不同林龄油茶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研究
不同林龄油茶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研究蒙青松(贵港市覃塘林场,广西贵港537100)摘要本文以贵港地区陆川油茶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建立其生物量模型,分析幼林期(林龄3年)、初产期(林龄6年)和盛产期(林龄9年)3种林分生物量,并探索生物量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幼林期、初产期、盛产期油茶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11.20、41.83、95.56t/hm 2,总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其占比表现为盛产期>初产期>幼林期。
不同林龄油茶林分根系的生物量均以根桩为主体,占全根系生物量的59.51%~76.76%。
细根的生物量占比最小,为3.61%~4.65%。
不同林龄油茶林分根系各部分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根系生物量的占比依次为根桩>粗根>中根>细根。
幼林期、初产期、盛产期油茶林分林下生物量分别为3.02、2.30、3.46t/hm 2。
林下生物量各指标间占比差异不大,占比为19.65%~44.51%。
关键词陆川油茶;生物量;分配特征中图分类号S7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21-0107-05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3.21.02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Biomass and Al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mellia oleifera Stands of Different AgesMENG Qingsong(Guigang Qintang Forest Farm,Guigang Guangxi 537100)Abstract This paper took the artificial forest of Luchuan Camellia oleifera in Guigang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established its biomass model,analyzed the biomass of three kinds of stands in young forest stage (forest age was 3a),primary production stage (forest age was 6a)and full production stage (forest age was 9a),explored the variationregulation of biomas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biomass of Camellia oleifera stands in the young forest stage,primary production stage and full production stage was 11.20,41.83,95.56t/hm 2,respectively.The total biomas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est age,and its proportion was manifested as full production stage>primary production stage>young forest stage.The root biomass of different ages of Camellia oleifera stands was mainly composed of rootpiles,accounting for 59.51%-76.76%of total root biomass.The proportion of fine root biomass was the smallest,ac-counting for 3.61%-4.65%.The biomass of each part of the root system in Camellia oleifera stands of different forest ages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est age,and the proportion of root biomass was in the order of root pile>coarse root>medium root>fine root.The understory biomass of Camellia oleifera stands in the young forest stage,primary production stage and full production stage was 3.02,2.30,3.46t/hm 2,respectively.The proportion difference amongvarious indicators of understory biomass was not significant,accounting for 19.65%-44.51%.KeywordsLuchuan Camellia oleifera ;biomass;allocation characteristic第一作者蒙青松(1978—),男,本科,工程师,从事森林培育研究工作。
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相对 容 易获取 , 其研 究方 法及技 术也 相对 比较成熟 , 相关 研究 也 比较多 。而地 下生物 量 的研 究相 对 比较
薄弱 , 由于地下 空 间的异质 性及 生态 系统 的复杂性 ,
使得 不 同树 木 间 的根 系生 物 量存 在 着 很 大 的差 异 ,
对于 地下生 物量 的定 量 研 究 困难 重 重 , 内外 一 直 国
K e wo d fr s o s ;m eh d;m o l y r s:o e tbima s to de
森林 生物 量 作 为森 林 生 态 系 统 的基 础数 量 特 征 和森林 生态 系统 性质 、 状态 的重要 指示 特征 , 是研
究许 多林业 问题 和生 态 问题 的基 础 , 是 森林 生 态 也 系统碳 储量 的重要 数据来 源 和全球碳 循环 的重要 组 成部分 , 准确 获取 森林 生 物量 数 据 在 森林 经 营 管 理 和监测 、 评价 过程 中显得极 为重要 。 目前 , 国内外相关 学者 在个体 、 群落 、 生态 系统 、
没 有一 个较 为普遍 认 同的 方法 来 估 测 地下 生 物 量 ,
所 以根 系生物 量 , 其 是 细 根 生物 量 一 直是 研 究 的 尤 热 点及 难点 问题 。 同时 , 由于 缺乏 对 根 系 生物 量 与
区域等 多尺度 层面 上对森林 生物 量进行 了相 应 的研 究 。对 于森林 生态 系统 中单 个元 素生物 量 的研 究趋
Absr c Ba e n s t a t: s d o umma zn oh i tr to a n o si e e r h me h d lg e i r i g b t n enain la d d me t rs a c t o o o is,a d t e a v n e n c n h d a c si bima smo es a p i ain,t e i o s d l p lc t o h mpa tfc o s h i iu te n t e e a tr s a c n h e e o me ttn — c a tr ,t e df c lis i he r lv n e e r h a d t e d v lp n e d f
林分生物量测定
林分⽣物量测定园林⽣态综合实验调查报告-1城市森林林分⽣长调查和⽣物量估测吴怡上海交通⼤学农业与⽣物学院园林系2011年12⽉⼀、前⾔1、森林⽣物量测定的意义森林⽣物量是森林植物群落在其⽣命过程中所产⼲物质的累积量,是森林⽣态系统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森林⽣物量的测定是正确认识、管理和利⽤森林⽣态系统的前提,是研究许多林业问题和⽣态问题的基础,如森林碳储量计算、森林⽣产⼒的测定等。
2、林分尺度上林⽊⽣物量测定⽅法主要有皆伐实测法、标准⽊法、回归估算法等三种⽅法。
①皆伐实测法通过在⼩⾯积内所有乔、灌、草等皆伐,测定总⽣物量,进⽽推算出全林分⾯积的⽣物量,⽐较准确,但花时间和⼈⼯多,⼀般很少采⽤,仅适合灌、草所占⽐例较⼤的林分⽣物量的测定。
表达式为:i W SAW ∑=式中:A ——全林分⾯积 S ——皆伐林地⾯积W i ——所测⾯积内所有植物的⽣物量 W ——全林分⽣物量②标准⽊法指通过将以⼀定依据选择出来的标准⽊伐倒称重,然后⽤标准⽊的平均值乘以单位⾯积上的⽴⽊株数,从⽽计算出单位⾯积林分⽣物量总值。
表达式为:-=W N W式中:N ——单位⾯积上的⽴⽊株数 -W ——标准⽊⽣物量的平均值W ——单位⾯积上的林分⽣物量③回归估算法通过构建林⽊⽣物量模型,即反映树⽊各分量⼲重与其他测树因⼦之间内在关系的表达式,达到⽤树⽊的胸径、树⾼等易测因⼦的调查结果来估计不易测因⼦的⽬的。
主要分为线性模型、⾮线性模型、多项式模型,⾮线性模型应⽤最为⼴泛,其中相对⽣长模型最具有代表性,是所有模型中应⽤最为普遍的⼀类模型,本次估测即使⽤该类模型。
本次实验采⽤林⽊胸径(D )、树⾼(H )等测树因⼦建⽴林⽊⽣物量回归估计⽅程:W=aD b W=a(D 2H)b 式中:W ——林⽊⽣物量D ——林⽊胸径 H ——林⽊树⾼ a 、b ——回归常数3、⽔杉⼈⼯林碳储量在上海的重要性全球⽓候变暖已成为21世纪⼈类共同⾯临的严峻挑战,通过构建森林来实现间接减排,是⽬前应对⽓候变化最经济、有效的重要途径。
生物森林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生物森林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目前,生物森林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森林中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以及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这项研究可以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2.森林生态功能:研究森林对水源保护、二氧化碳吸收、土壤保持和气候调节等功能的影响。
这项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森林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3.森林生态过程:研究森林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动态变化。
这项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森林保护与管理:研究如何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这项研究可以为森林保护政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生物森林学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将可能是:1.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森林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可能会发生变化。
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入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适应策略。
2.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包括遥感技术、基因组学、生态模型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
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对这些新技术在生物森林学中的应用。
3.城市森林生态学的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森林逐渐成为重要的生态系统。
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城市森林的物种组成、功能和服务,以及城市森林与城市环境的相互作用。
4.生物森林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融合:未来的生物森林学研究需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探索如何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这需要跨学科的协作和合作,以解决森林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复杂问题。
总之,生物森林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包括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探索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应用新技术开展研究,关注城市森林生态学,以及实现生态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森林生物量研究方法综述
的测定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 已成为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的热点 。本文根 据 森林 生物 量研 究 的发 展 ,叙 述 了 国 内外森林 生物量主要研究方法 ,分析了其 中的优点和 不足 ,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 了展望 ,希望能对森林生 物 量 的研 究 和应用 有所 帮助 。
收集、3 S新技术应用及模型森林生物量动态模拟将是今后研 究的热点和趋 势。
关键词 : 森 林 生 物 量 ;研 究 方 法 ;进展 ;趋 势
中图分类号 : T M9 3 8 . 8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2 0 9 5 — 0 8 0 2 一 ( 2 0 1 4 ) 0 6 — 0 1 0 2 — 0 3
潘维俦等对杉木 人工林 的研究 ,随后迅猛发 展 , 目 前 ,国内在不 同尺度 上 对森 林 生 物量 的研 究 较 多 ,为 中 国的森 林 生态 系统 碳循 环 研 究 提供 了基础 资 料 。根 据森林 生 物 量 的研 究 历 史 ,国 内外 森 林 生物 量 研究 方 法 主要包 括实 测法 、模 型法 和遥感 法 。
Ke y wo r d s :f o r e s t b i o ma s s ;r e s e a r c h me t h o d s ;p r o g r e s s ;t r e n d
0 引言
森林 生物 量 ,指 各种 森林 在 一 定 的年 龄 、一 定 的 面 积上所 生 长 的全 部干 物质 的重 量 ,反 应 了森林 生态 系 统最 基 本 数 量 特 征 ,是 森 林 固碳 能力 的重 要 标 志 , 也 是森林 生态 系统 研究 的基 础 _ 】 ~ 。当前 ,森林 生 物量
2 0 1 4年第 6期 ( 总第 1 0 5期 )
广西速生桉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广西速生桉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摘要本文对广西7年生速生桉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测定和研究,按径级标准本法测定了速生桉器官生物量。
据调查材料,建立了估测林木各器官干重(w)与胸径树高(D2H)关系的优化回归方程,方程相关系数均达到紧密,具有实用价值,为计算速生桉各器官生物量和全林生物量提供可靠的经验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广西7年生速生桉人工平均生物量为129.39t/hm2,主要集中在14、16径阶林木,占林分的58.12%。
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序列及百分数为:干材(71.69)>根(14.21)>皮(7.99)>枝(4.71)>叶(1.40),速生桉是一个生物量积累较快的树种。
关键词速生桉生物量人工林据最新分类,按属约有900多个树种[1],它们绝大多数产于澳大利亚及邻近岛屿。
桉树特别地良种桉的优良元性系,干形好,生长快,产量高,用途广,全球已有上百个国家引种桉树,桉树人工林面积超过1344万hm2,成为世界3大造林树种之一。
中国引种桉树始于1890年,80年代后,发展迅猛,目前全国桉树人工林面积超过460万km2,广西桉树人工林面积200万km2以上,居世界第2位。
随着桉树种植规模的扩大,轮伐期的缩短和连载次数的增加,出现了地力衰退,林分产量有所下降的趋势。
为了揭示桉树人工林地方衰退和林分产量下降的原因,实现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展长期生产力研究,而生产力研究离不开生物量的测定,同时也为生产单位计算林分干材重量提供可靠的经验模型。
1 研究区的自然条件及林分概况1.1 自然条件研究区选择于广西田东县祥周镇联雄村,地处东经107°3′45〞-107°16′53〞,北纬23°44′30〞-23°45′00〞。
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9°c,最低气温-2—-3°c,年降雨量1000—1400mm,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6~8月,其降雨量已占全年降雨量的51.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伐后,林下空间环境发生显著改变,有 利于林下灌草层和地被物层的生长,林下 植被的生物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生态学专题
四、森林经营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3、混交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合理的混交有利于提高林分总生物量。
通过把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树种适当地进行 混交, 林木能够比较充分地利用空间; 同 时林内温度变幅较小,湿度相对大而稳定; 有数量多、成分复杂的枯枝落叶,经林下 微生物的分解, 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 提高林地土壤肥力,促进林分生长。
生态学专题
三、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平均木法
是根据样地每木调查的资料计算出全部立 木的平均胸高断面积,选出代表该样地最 接近平均值的数株标准木,伐倒后求出平 均木的生物量,再乘以该林分单位面积上 的株数,得到林分乔木层的生物量。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林木大小具有小的或 中等离散度的正态频率分布的林分, 例如 人工林。
生态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题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概况
招礼军
生态学专题
主要内容
一、森林生物量研究的重要性 二、生物量的研究历史 三、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四、森林经营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五、今后的发展趋势
生态学专题
一、森林生物量研究的重要性
可以反映群落利用自然潜力的能力,衡量 群落生产力的高低。
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础。
生态学专题
二、生物量的研究历史
目前,在我国有关研究者对几十种树种的 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研究最多的是杉木, 对松类、桉树类、其他阔叶树种和竹类也 有较多的研究。
我国森林群落的生物量地带分布规律为: 暖温带< 寒温带< 温带< 亚热带< 热带;
生产力分布规律为:寒温带< 温带< 暖温 带< 热带< 亚热带。
评价树种的生产力及提高营林水平和综合 利用其产品。
准确估计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测定森 林系统的碳储存密度、吸收二氧化碳量的 研究基础。
生态学专题
二、生物量的研究历史
Ebermeryer最早于1876 年在德国进行几 种森林的树枝落叶量和木材重量的测定。
1910年,Boysen Jensen 在研究森林自然 稀疏问题时,研究了森林的初级生产量。 1929~1953 年,Burger 研究了树叶生物 量和木材生产的关系。
1、连栽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国内的一些研究大多表明多代连栽会导致 林地生产力下降,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在 于随着连栽代数增加,林分总生物量明显 下降。
生态学专题
四、森林经营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2、间伐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林分间伐后,由于林木株数的减少,林分 总的生物量有所降低;随着年龄的增加, 林分生物量有明显的提高,不同的树种出 现的林分生物量增大的时间会不同。
生态学专题
二、生物量的研究历史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世界上开始重视对 森林生物量研究。
在IBP (国际生物学计划)和MAB (人与生 物圈) 的推动下,生物量的研究发展迅速, 有关学者研究了地球上主要森林植被类型 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估算了地球生物圈的 总生物量。
生态学专题
二、生物量的研究历史
生态学专题
五、今后的发展趋势
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引起的森林生态系统总 生物量变化;
估计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CO2 的能力;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对潜在生物量的估算;
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总有机物量和净生产量 以及对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模型的研究。
生态学专题
三、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皆伐法
是将一定单位面积上的林木, 逐个的伐倒 后测定其各部分(树干、枝、叶、果和根系 等) 的鲜重,并换算成干重,将各部分的 重量合计,即为单株树木的生物量。 将各个单株生物量相加,得到林分的乔木 层生物量。 林下植物的生物量测定常在一定面积的样 方上采用此法。
生态学专题
三、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相对生长法 在样地每木调查基础上,根据林木的径级 分配,按径级选取大小不同的标准木,一 般在株数较多的中央径级选取2~3 株,其 他径级各选取1~2 株,对两端的径级特别 是最大的径级至少要选一株标准木,按前 述的标准木调查方法,测定林木的各种生 物量,再根据林木的各种生物量与某一测 树学指标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利用数理 统计配置回归方程。
我国森林生物量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后期。
最早是潘维俦等对杉木人工林的研究; 冯 宗炜对马尾松人工林以及李文华等对长白 山温带天然林的研究; 刘世荣、陈灵芝, 党承林、薛立等先后建立了主要森林树种 生物量测定相对生长方程, 估算了其生物 量; 冯宗炜等总结了全国不同森林类型的 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
生态学专题
三、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生物量的传统研究方法有二氧化碳平衡法 (气体交换法) 、微气象场法(昼夜曲线法) 和收获法。
生态学专题
三、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1、二氧化碳平衡法
是将森林生态系统的叶、枝、干和土壤等 组分封闭在不同的气室内, 根据气室内 CO2 浓度变化计算各个组分的光合速率与 呼吸速率,进而推算出整个生态系统二氧 化碳的流动和平衡量。
生态学专题
三、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地下生物量的测定可根据地上部分资料求 算。根据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之比, 由地上生物量求算地下生物量。 通过遥感技术(RS) 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 等先进手段可以测定从林分到区域等不同 空间尺度的森林生物量。
生态学专题
四、森林经营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生态学专题
三、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2、微气象场法
与风向、风速和温度等因子测定相结合, 通过测定从地表到林冠上层CO2 浓度的垂 直梯度变化来估算生态系统CO2 的输入和 输出量。
生态学专题
三、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3、直接收获法
是全球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是对陆地 群落和森林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收获法中 被讨论最多的内容是取样方法和相对生长 方程的建立。 森林收获法可以大致分为3 类: 皆伐法、平 均木法和相对生长法。
生态学专题
四、森林经营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4、造林密度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在一定密度范围内林分生物量随林分密度 的增加而增加。 随着林分的生长,密度大的林分积累生物 量的速度减慢,而密度小的林分积累生物 量的速度较快。 林分经过充足的生长后不同密度的林分的 最终生物量接近一个常数,这就是“最终 收获量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