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目的-最新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目的

新课程改革旨在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与过去强调知识、学科本位的课程价值观相比,在课程目标上注重人的自我价值,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很多前辈学者都在关注它的进展并对它进行反思。本文试图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主要观点来反思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助我们在改革浪潮中保持正确的方向。

(一)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社会背景

新课程改革旨在改革过去重视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重视课程学习而忽视学生情感意志养成、重视教师单一传授与讲解而忽视师生互动的局面。在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原有的课程体系凸显出了一些弊端,如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社会适应能力差等,这些都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于是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便为时势所趋。

(二)我国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目的的继承与发展

1.新课程旨在改变原来那种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应试教育的局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具有“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在知、情、意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真正能够表达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的实质、具体内容和确定意义的。

2.新课程提倡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人格的发展。它提倡教学过程中的探究式学习,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及研究式学习;提倡学生间的合作与师生的互动;增加了综合实践课程的比重,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新课程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知识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注重对学生情感、意志、价值观的培养。笔者认为这种理念是积极的,但在具体实施上不应一味批判过去科学主义的教育目的价值观。

毕竟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培养都要以知识为基础,甚至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知识的形式进行传授的。没有认知基础,情感、态度、道德观、审美观等都会变成无本之木。即使是实践课,有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都要以知识为

载体进行传授。

(三)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目的的反思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定社会的具体成员,人的个性及发展的程度是由他们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指人在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在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和教育实际,对教育目的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使其更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1.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并重。科学主义教育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教育要适用于个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倡导以自然科学为出发点和方法论来解释和解决一切教育问题,它表现为教育中充斥着以科学为中心的种种功利性教育目的。而人文主义教育则认为,教育应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幸福。它在教育中表现为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提倡人性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提倡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看到了过去我们不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一味进行知识灌输的教育方式的弊端,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合作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等,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人文知识的比重,注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些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能以此来淡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课程的本质是教学的客体,即人类认识的成果――知识,而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知识打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去主动认知并积极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最后通过行为、态度、价值观表现出来。因而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根本不存在“过于”的问题。

尤其是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因而老师的讲解与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课程体系中必须处理好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关系,既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知识的积累,又兼顾人文精神的陶冶。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

2.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并重。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从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历程来看,对个性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建国初期我国教育致力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偏重社会性,长期以来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而今逐渐增加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对人性的崇尚与赞扬,正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人是社会中的人,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但人更重要的是要发展自我,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一个有着高远理想、完整人格、顽强意志及高尚情操的人,因而新课程改革中对人主体性的关注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在完善人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人的劳动技能,形成自立谋生的劳动素养。

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应一概把以往的教育冠以“应试教育”而大加抨击,我国应试教育的目的仍是人的全面发展,只是在过去的实际操作中不自觉地偏离了教育目的。要理性看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地予以分析和解决,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得以落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