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白红细胞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价值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白红细胞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价值探讨

摘要目的分析少白红细胞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价值。方法行输血治疗的患者6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3例。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输血,研究组患者予以少白红细胞技术输血治疗。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其后另选20袋血液,采用少白红细胞技术进行处理,并实施血细胞检测,对白细胞去除前后血液检测结果予以详细记录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比例为6.1%;参照组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比例为27.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455,P<0.05)。去除白细胞前后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而血小板和白细胞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和白细胞去除率分别为65.88%、99.60%。结论少白红细胞技术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输血安全性,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关键词少白红细胞技术;输血;价值分析

在临床抢救患者和治疗疾病中主要使用的手段为输血治疗,但是在输血期间患者容易出现多种症状,如:溶血和发热,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呼吸窘迫,临床上将其称之为輸血不良反应[1]。通常情况下,患者在输血前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因此很少发现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和寒颤。据相关资料显示,输注血液中包含血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机体出现免疫反应[2]。为此,此研究分析少白红细胞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价值,抽取选择本院自2015年7月~2016年5月行输血治疗的患者66例,现将研究结果进行如下叙述。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抽取输血治疗的患者66例均为本院2015年7月~2016年5月收治的,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33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为21:12,年龄最大70岁,最小35岁,平均年龄(50.4±4.1)岁。参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为19:14,年龄最大68岁,最小34岁,平均年龄(5

2.4±4.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一步分析与探究。

1. 2 方法研究组患者予以少白红细胞技术,实施交叉配血试验,将符合的血液利用白细胞输血器滤除白细胞,待完成后将血袋内空气排出,对血袋导管进行热合,予以标记将其置放在冰箱内。参照组患者输血时选择常规输血技术。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不良反应诊断依据: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2 h内体温升高在1℃以上,且出现皮肤潮红、休克、恶心呕吐等。而后另选血液20袋,采用少白红细胞技术进行处理,并实施血细胞检测,最后将去除白细胞前后血液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分析。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组患者予以少白红细胞技术,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比例为6.1%;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输血技术,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比例为27.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455,P<0.05)。

2. 2 去除白细胞前后血液结果分析去除白细胞前后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而血小板和白细胞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和白细胞去除率分别为65.88%、99.60%。见表1。

3 讨论

输血在临床抢救和危重中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临床输血期间,输血不良反应也较为常见,若反应较为严重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输血不良反应受到了临床的高度重视。输血不良反应与输入异体白细胞存在相关性。

通常情况下,在ABO和Rh血型鉴定中溶血性输血反应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症状以发热、过敏为主,以上症状均相对较轻,经过处理后可自行消失。患者在输血期间较易产生异常反应,但是对其血型鉴定后不会引发溶血反应,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以白细胞引发为主,主要因素与白细胞表明存在抗原、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存在相关性[3]。通常情况下,患者输血在2次以上会提升不良反应发生率。近年来,患者在输血期间常选择少白红细胞技术,不仅使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降低,输血治疗安全性也可以得以保证。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分别予以不同方法输血,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同参照组对比明显较低(P<0.05),去除白细胞前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无显著变化(P>0.05),血小板和白细胞被滤除比例分别为65.88%、99.60%,这一研究结果与既往的报道存在一致性[4]。与此同时,充分体现了少白细胞血液技术可以将红细胞中的大部分白细胞进行滤除,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同时可使血液在15 d内具有显著的效果。一旦白细胞将白细胞介素(IL)-1、IL-6和IL-8进行释放后,白细胞滤器不能将炎性细胞因子滤除,从而增加输血反应危险性。

综上所述,少白红细胞技术可以将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降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青春. 少白红细胞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效果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79):149.

[2] 李景兰. 不同输血方法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对比分析. 河南医学

研究,2015(8):136.

[3] 巴若华. 两种红细胞制品输注后发生非传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比较. 中国保健营养,2016,26(7):120.

[4] 莫石贤. 不同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及预防措施. 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3):16-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