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老师讲《四圣心源》之天人解一:阴阳五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者老师讲《四圣心源》天人解一:阴阳五行
这是黄元御先生对伤寒论的重要贡献的体现,我们先学习天人解,这样更有利于理解黄元御先生对这个先后天,气血生化的观念是比较有利的。
黄元御先生呢,他这个对阴阳六气,还有五行的理解。
以前看过河图的人都知道,就是说,基于生化的角度,就是说五行顺生,生化的角度来理解。
应该前面就是:“阴阳未判,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
清则浮升,浊则沉降。
自然之性也。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
阴阳异位,两仪分焉。
清浊之间,是为中气。
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这是黄元御先生,就是说,关于阴阳变化分判,做的一个简单的陈述。
关于阴阳如何分判呢?这一点,就是说,是一个比较难于理解的过程。
需要靠大家仔细的思维,精思达到一定的境界,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真正体会到。
我们先这样,通理上给大家讲讲。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这是什么?就是说,我们这个纷纭的世界之中,如我们思维变化,然后是周围事情纷杂的状态之中呢,都属于万物千奇百变的这种状态之中。
这已经是一种万物奔腾的状态,要能归纳到阴阳,这之间需要有过程。
内经上讲,“大之可外,小之一十百千”,这是阴阳的变化之道。
阴阳呢,是我们先贤先圣对事物一个分判的方法。
其实,就是说分判的一个名词吧。
在周易《系辞》中,就讲到这样,“圣人立阴阳以类万物之情。
”这个万物纷杂各有不同,我们去用什么理解它?我们去用我们这个一心,我们用我们的意念,体会万物的不同情状,怎么去体会呢?就是说,简单分判为阴阳来体会。
阴阳对事物初期的进行分判。
这个阴阳的分判,不是对事物的分判,而是对我们一心的分判。
这比如,我们体会这事物,怎么样体会?以事物相应合产生相应和产生共鸣,同气相求。
另外呢,是一股寒气,你体会的时候,你也是一股收束之气来感应它。
感应之后,然后这就是,我们是一个纯净的状态,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或者是一潭静水一样,来感应外在的变化。
这时外在开散的变化,我们就会受到开散迹象的影响,也会有开散的波动。
所以呢,这个阴阳是对从我们以一意测万物的角度来进行分判的。
所以说,取类比象,开始对万物有所感应,然后去取类比象。
“一气混茫,阴阳未判”,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的状态。
我们认识事物的状态能达到“一气混茫,阴阳未判”,这是一种泯灭了对事物的分别与差别的判断。
把我们平常对事物差别的这种判断,还有这种分别之心,先逐渐安藏起
来,静息下来。
这个时候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静象,是根净之象,没有动静,也没有阴阳。
如果大家受过惊吓的话,受到猛的一件事情刺激的话,大家会脑子突然空一下,是不是呀?处在这种空空的状态之中呢,这种状态是我们每个人都体验的。
今日今生没有体验,就是说,很多事也没体验过的。
有体验过的,它就不会忘。
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之下呢,我们对周围的事情也观察的一清二楚。
周围的事情碰碰擦擦,什么各种状态,我们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但我们没有随着它去运动,没有去进行运作。
这种状态就叫做真静,就是一气混茫。
这种一气混茫的状态呢,是万物自现,是佛法所说的“圆”。
圆明,一派圆明的状态。
这时候呢,万物自现,各自的形象百千万种,但是你的心没有动,没有去应和它,这叫做阴阳未判。
你去应和它,一动,这就是你有所取象,你有所取象的话,你这取象就有盈就有缩。
有盈有缩之间就判出阴阳。
盈缩之间呢,黄元御先生就判出清浊,其实这个不必要。
一盈一缩之间就有向背,有向背就判出阴阳了。
有向背,也就是谁在判别向背呢,是由一个中的坐标点,它来判断是向还是背?是正还是负?是阴还是阳?这一点就是天地人之间的中气。
这是我们观察事物的本位,所以我们中国历来天文观象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本位。
不是地心说,也不是日心说,也不是无穷宇宙之间的识辩,当下就是天心,当下观察事物,然后呢,再在天象之中找一点不动的,这就是所谓的天心。
在这点,首先假如自己不动。
“枢轴运转,清气左旋,升而化火。
浊气右转,降而化水。
化火则热,化水则寒。
”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五行啊,五行金木水火土讲的是四象,四种现象。
行者,行也。
行就是运行的意思。
五行是五种运行状态。
什么叫火?火曰炎上,就是这种炎上开散的状态。
木气呢?就是这种升发条达状态。
水呢?水就叫做闭藏。
记得上学的时候,什么叫肾气?没有肾气。
就是闭藏之气就叫做肾气。
同样收敛之气就是金气。
所以就没有肾气。
五行呢,就代表五气,五种运行状态。
这五气呢,就是一气。
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它是元气运行的不同状态,分判出来五气。
其实这五气就是一气。
我为什么在论坛之中我以前提到过阴极就是阳呢?阴极就是阳,为什么?阴气阳气都是形容元气运行的状态。
就象我们经常说的春夏气机生达,秋冬气机敛降。
春夏阳气生达,秋冬阴气敛藏。
春夏阳气生达,秋冬阳气敛藏,你说这秋冬你也可以说是阴气敛藏也可以说阳气敛藏。
其实这里面不只过是一个阳气。
有时候阴气阳气指得是升降的状态,有时候阴气阳气指的是本体的元气。
所以大家在看内经和伤寒的时候,对这点有分别。
如果没有分别的话,就会产生混乱以至于自己困惑以后。
很多历代医家自己困惑以后又用来约束别人。
也不知道自己之间的关系,然后对经文
乱讲。
这个都是屡见不鲜的。
所以说阴阳五行这种气实则是一气,就是我们讲的化生的角度。
好的中医谈中医,不谈辨证,谈什么?谈气化。
这一气是怎么变化的。
辨证都是小儿科的事,辨证容易出现很大的误区。
很多辨证的东西,你一辩出来就僵化掉了。
你自己,可能就是说,始作俑者。
你这个谈的人知道,你的徒弟或外行人或后学者听,好象拿着辨证分析,按图索骥。
这样来搞,其实不能打成一片,不能圆融,形成很多僵化。
所以你说,从明清以后,景岳的书出来了,然后《脉因证治》出来以后,医学就越趋下流了,越来越僵化掉了。
可能大家就是说,五脏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整个都是僵化掉了。
所以说,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四圣心源》呢,就是把所有的名象全部贯穿起来,然后知道气化的真正原因。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
四象即阴阳之升降。
阴阳即中气之浮沉。
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
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这个就是讲的是气化的关键。
大家这一点要好好地读。
你至于领会到以后,当然啦,内经里说:“学医之道,虚静为宝”。
学医有道,虚静为宝。
这个宝呢?就是韬光养晦,在虚静的状态之中来体会阴阳的变化,来体会病人的病情。
变化之妙,成乎一心。
怎么成乎一心?你没有这个虚静的状态,你去临证。
即使你的医学达到一定的程度,你如果今天的状态非常差,很多变化,很多病人的状态都给你漏了。
但是有一点例外了,你临证非常丰富了。
很多已经成系统了。
这个时候,你可能不会出现常规性的错误。
但是疾病在复杂的情况下,没有这个虚静的状态的话,不会有神来之笔,也不会跟疾病一下子相应合。
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也就是这个意思。
易经上曾经说过:“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讲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可以给大家讲下一个古代经常讲的小故事。
有两则故事。
过去古人来阐述“寂然不动”。
我们看病的时候,寂然不动,不但与病人相互感应,与天地万物都可以感应。
明朝有朱顺水这个名人。
当时呢,朱顺水渡海去日本讲学。
当时呢,遇见大风浪。
那个时候的船只差些,所以呢,大家都惊慌万分呀,觉得凶多吉少。
这个时候呢,朱顺水用一个黄纸写了四个字“沉静天地”。
写完了以后,烧掉扔在海里。
然后随即风平浪静。
这是什么?他这种庄重之气一下子与天地相互感应,外在的动象一下子就被镇住了。
就是说,小则看病,大则与天地相感应。
还有宋代有一名大禅师。
当时在当地是久旱,国家是久旱,没有雨水。
都三年了。
他当时就是祈雨。
祈雨的时候做了一坛法就下雨了。
当时问怎么去祈雨的?他回答就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所以这里面都有很多奥秘。
在论语里面说:“至诚可以通神”。
至诚,诚是什么?我们的心态不诚呀。
为什么?真正诚直的人,他心态是如一的,定力非常高。
真正达到至至诚这种状态。
至诚之道可以先知,可以通神。
所以呢,我们学中医要学的好呢,要有至诚的心,对待事物,对待人,大家尽量少一点心眼,尽量把自己弄的简单化些。
这样的话,你自己在学医的过程中,就可以少给自己设一些障碍。
然后感应事物的时候,就可以感应很亲切。
这就是“至诚之道可以通神”对中医的诠释。
在辨证的过程之中,用最简单的,就象内经里说的:“独守阴阳,无与众谋”。
什么意思?也是这个意思,持简御繁。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会察万事万物的交汇点,共通点。
而不是察事物的差别与变化不同而分门别类,这是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讲究乾坤之道以御万物,而不是讲究追求万物,然后去征服世界,然后去探索世界。
这个不是。
智者察同,同在哪?同在内,就是说万物还是有差别的,你这个心不要有差别。
你观察万物不要戴有色眼镜,是以一视同仁,一样的心态去观察万物。
这个时候你找到了同一点,你就会发现事物的真象,你就会容易把事物沟通起来。
如果你的心态看每件事都不一样的话,那就会自设障碍,所知障。
因为自己对事物有了解以后,对自己无形之中产生障碍。
反而不如,婴儿般地对事物观察更加细微。
下面讲五行生克。
五行啊,五种状态,它直接互相牵制。
这牵制呢,就是克。
互相变化承接就是生。
黄元御先生讲的就是以气,而不以质。
因为我们中医讲的是一个气化的过程。
因为我们中医先讲气化,再讲形质。
这是两点不同的。
跟西医讲形质不一样。
因为为什么?形质跟气化之间还是有沟通的。
就象冰化为水,水化为气,逐渐有个变化的过程。
形质吧,它也参与相生相克,但是由于形质的相克受到流动变化的影响,形质的相克就比较局限。
这不如气化感应的非常快。
你说形质有没有相克?绝对有,怎么没有呢?
金气收敛,真正形成金气,是肃杀之气。
它已经内含了,但是它这个气是成型了以后,敛聚了一块,不能动。
它受外在的感应就比较差。
凡是成型的东西,它都是质。
它已经是收敛成型的。
这一点我以后会讲。
中医先讲气化再讲形质,形质之后就得谈精的问题。
在天地之位,北寒而南热,东温而西凉。
这一看就知道,我们中国的祖先呢,是基于我们现在这块土地而创造了这个医学,直接创造了先后天八卦来运用。
都是立于我们这块土地,只要我们中国人还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还有太阳,还有月亮,中医就不会消亡,中医就会是适应发展。
除非天地发生变化,大陆架整个发生变化。
这个“北寒而南热,东温而西凉”也发生变化。
因为你换了地图,所以中医是移形换位,换过位以后自然知道变化。
下面讲的是六气的化生。
六气之中,寒热温凉四气。
寒热温凉各隶属于木火金水。
所以呢,四
气的变化产生于中土,就形成了二气。
这就是燥湿。
燥呢,是什么?是木火之气燥。
木火之气升达,金水之气清。
木火之气欲升达而不得升达,这产生什么?产生湿。
金水之气欲敛降而不得敛降,则会形成燥。
所以呢,湿虽然为阴邪,但是多易化热。
所以你看很多病人一有湿马上化热,因为湿气它是木火之气不得升达,湿气容易化热。
而燥气呢,燥为金水之气欲敛而不敛。
燥气,湿多协热,燥多协寒。
很多病人出现燥气的话,因为为什么?燥气的这个状态,金水不得敛藏。
元阳之气很容易耗伤。
湿气的状态,木火之气不得升发,元阳之气容易闭郁。
这是两者。
所以呢,很多临床医家鉴于这点,化湿多兼清热。
而见于燥邪呢,多用温法,不能过于寒凉,在临证上用火神派用的很多。
湿虽然为阴邪,但一定注意要疏达,要用辛凉之品。
如果不然的话,你光用温中燥湿之品,湿邪愈加弥漫。
这时候可能产生热深厥也深的情况,这也有。
在临床上,很多病人,明明是寒湿之证,用完附子理中丸以后,痞满益盛。
中焦脾胃胀满,出现这种情况,在于很多火神派医生用法不是少见了。
我以前经常有这种失误,也经常看到别人有这种失误。
所以在治疗湿热情况下,一定要注意透达。
在治疗燥邪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温化,温固元阳。
再一点讲的是相克。
相生之路,这个都好理解。
相克之路。
五行之中有生化,有制化。
生化呢,精化气,气化神。
制化之道,就是多用于敛藏之道。
生化呢,多于化气;制化呢,有归精。
有生化,有制化,精气才能化生,才能够真正达到归经的目的。
在我们临床之中呢,就是六气生化,木生火,火生金,金生土。
这是一个气化的过程。
精化气,气化神,这个时候呢,如何达到气归精,精归化这种角度呢。
这在内经也强调,我们后天饮食产生的这种水谷精气。
这种精气呢,周游经络之中,敛藏于脏腑之中,再归于肾中,然后归于奇经八脉。
这个精气是如何归化的?这个精气归化是制化生的,怎么制化呢?在于我们后天,水火立位,君火当政,相火温化全身的气化。
这个时候呢,君火一定旺。
君火怎么旺呢?君火,苍天者。
内经上写着:“苍天者,清净则志意治。
”什么是清净?苍天就是讲的君火,就是我们的君主。
君主一定要清净,什么清净?是我们五志的相火一定要下潜,君火之令才能下达,君火一定要克住相火,相火才不会上逆,然后运化周身以后,精气才能够敛。
左路,脏腑,大家可以用生达去理顺一下;右路,是制化,无论是胆胃之气要下降,还是金火之气要练化,都是从克化的角度来进行收藏的。
这里面牵扯到道家练功的道理。
但是总体的原则,不外乎是练己,就是说,达到一种清净凝定的状态,气机自然就会生化,然后是归于制化。
在临床之中,火神派多喜欢用生化的角度,对于制化的角度,理解的少一些。
在临床之中,有寒凉派,很多寒凉派,逢人就用苦寒清热一派。
苦寒肯定伤阳呀,败阳气,对于气化来说是不利的。
相反,气化过多了以后,元气会耗散,精气得不到补充。
而制化呢,使周身相火之气得到敛藏,这使元气容易归根。
所以说呢,气化和归精这是治疗上的两个角度。
如果过多气化的话呢,你看很多病人为什么会讲,吃一段时间中药,身体会软?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我们临床用的草木之品,木气都属于升发,都属于条达的,它都是助气化的。
但是呢,很多医生呢,在运用草木金石的时候,他不取其气,寒凉派有很多人,把药煎煮的时间很长,就是水开了以后煎煮四五十分钟以上。
这个时候呢,苦寒药就会发生变化。
它寒气就会散了,苦味就留下来了。
苦能坚阴呀,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观察了很多苦寒派的大夫用药,很多虚损的病人,然后是怕冷。
经过这样用苦寒药治疗后,慢慢地感觉身上能暖起来,而且感觉有精神。
这和它潜在的能达到归精的道理是暗合的。
他们是不是这样意识到的呢?不一定。
但多少年他们用这路用顺了,有它的道理。
对这点理论上运用和阐述,有一定借鉴价值的书,大家可以看看朱丹溪先生的《格致余论》。
相生相克,这个生化和克化,黄元御先生讲的还不是很详细。
金性收敛,温之以火,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
这是黄元御先生这样理解,他理解就是五行之间的互相制衡,气化的制衡不离元气,有时候五行失治以后,金气过敛或者是火气过发的时候,都不离一点,就是中焦的土气不足了。
这有时候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黄元御先生讲的脏腑生成,大家可以看一看。
脏腑生成就是五行的生化,没有什么特别的。
就是把五行呢,然后根据天干阴阳化为十天干,分判了一下脏腑。
因为这以后黄元御先生在讲六气解的时候,他变化到了。
因为为什么呢?六气的变化呢,六气为阳,六气本来就属于天的变化。
所以呢,用天干来表达六气之间的变化。
讲厥阴风木之气,少阳相火之气,在这之中就是五行跟六气的交织吧。
气血原本,肝藏血,肺藏气,气源于卫,血源于脾,他这个讲的我觉得是营卫本源,而不能概括整个气血本源。
肝藏血,肝主要是藏营,营气生动。
肺藏气,就是肺藏到卫。
他对于气血的解释,有一点比较好的就是,凡在于脏腑则为气,凡在于经络则为卫;凡在于脏腑则为血,凡在于经络则为营。
他这点讲的非常有见识。
因为人呢,外而经络,内而脏腑。
外而经络,讲的是气化;内而脏腑呢,脏腑是藏神的,藏精的。
你就得讲精血,将精血归化,外而六气,就讲气化。
所以一般的病,先讲气化;久病重病,然后如何复原,你就得讲归精。
所以说两种治法。
由于治大病重证或者是危急之证,先讲气化。
这个久病
慢性病,如何康复,如何复原,如何达到老而益壮?这种呢,就要讲如何归精。
“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
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肝木即肾水之温升也。
“大家看吧,三阴右降,则为肺金;三阳左升,则为肝木。
意思是什么呢?阳气要升达,必然经过厥阴这条路。
虽然本在中土之升斡旋,但是肝木是非常关键的。
这个肝木一抑制的话,就会产生什么?第一点,太阳之气不化了;这样,阳明之气不化了。
这三点呢,在下呢,第一点,膀胱经,膀胱经会有湿热,这是因为厥阴经不能升达。
第二阳明经,阳明经大肠,大肠会有湿热。
第三,少阳经,少阳经胆腑。
所以呢,要治疗这三阳病,比如说,慢性结肠炎,肠道湿热;慢性泌尿系的感染,膀胱经的东西;还有胆囊曾经出现问题,皆在厥阴经不能升达。
现在临床上很多人一见膀胱经,一见大肠经,一见胆腑,一见这些热呢,就是要清。
当然你清了会减轻症状啊。
“先其所因,伏其所主”,伏其所主,你做到了啊,就是湿热,这三经的湿热。
木气上不去了,这脾气的湿气也上不去了,湿气肯定下流了。
这个时候呢,一定要升达厥阴经的阳气。
厥阴经的阳气升达不上去,这个病根本不能除根,治不好,只能说暂时有所改善。
相反一方面,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
很多病人产生上焦的失眠,心悸以及这种种的变化。
下为三阳,这个三阳就是从腑的角度;上为三阴,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你从这几个角度来看的话,这肺气要敛降的话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呢,三阴之气敛降。
心火有余,心肺之气不降的话,先得降胃,阳明胃气一降,上焦之气跟着降。
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一些失眠病人用酸枣仁汤,里面有知母,知母就是清降上焦肺气,清降肺胃之气。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要问的。
关于这个治疗失眠嘛,肺心之气要敛降,这是必然的。
胃不和则卧不安,首先胃气要降,胃气跟着降,三阴之气就降。
入夜才能阳入于阴。
在临床上,有人就用一味药,用百合来治疗失眠。
百合为什么能治疗失眠呢?有些人上焦心肺燥热不得潜降,百合呢,可以清降肺经,夜卧则合。
百合这味药呢,它有它的特性。
白天呢,张着;晚上呢,百合就会收起来。
这是百合特有的特性。
百合在治疗失眠中,辨证随机运用的话,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也可以说,百合是味引经药。
至于说夜交藤啊,酸枣仁啊,这些药,有时候你看看。
如果是心肝精血不足的话,你用酸枣仁,用多点可以。
如果心肝有邪热的话,你过多用酸枣仁一点也没用。
精神化生。
“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
”这些东西呢,看起来很简单。
觉得呢,一看很好理解,这个一目了然。
但是呀,我劝大家把这些东西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念。
什么时候你一念到这句话的时候,你就感觉非常顺。
你都不会体会它是什么意思,就感觉是这么一回事。
念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态特别静。
这就行了,就像是自己说的一样。
这理所当然,需要达到这种状态。
“水之寒者,五脏之悉凝也,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火之热者,六腑之尽发也,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
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
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
”下面这个精神化生。
还是以前面五行里面的木火金水,木火金水,分属于四方,分是精神魂魄的变化。
这个换了一下名词。
精神魂魄呢,讲的是五脏。
凡是很多病,影响到五志的时候,它这个病一定是源于内伤,它这个病比较深。
影响到六经气化来说,很大一部病人就是说,来源于比较表浅,跟外在的风寒暑湿燥火有关系。
天行六气,人亦有六气。
天之气,有盛有衰,人之六气亦随之而感应。
就象每一年五运六气有司天在泉,太过不及。
今年寒水之气太盛,太过的话,我们人体寒水之气也跟着太过。
所谓的寒水之气太过,是什么?是我们今年的元气收敛的程度多一些,升发的少一些。
就像一个人一样,今年不精神,过于蜷缩起来。
过一年呢,如果是相火司天比较盛,就会产生一些火热的现象,这个人呢,平时就会比较躁动一些。
所以呢,根据人的元气状态,也就会以散漫的状态,也就是说发有余而收不足。
就像我们平常一样不会生病,天有和气,它有太过不及的话,我们人体也有感应,不司其政。
但是有虚邪贼风呢,突然来一股寒气,寒气过盛的话,一下把人体的元气闭藏住了。
所以就会产生了伤寒,伤寒就是说,寒气以至外在的寒水之经呢,感应以后阳气不能升达了。
所以这时候伤在表一层,这叫做伤寒。
因为太阳居于一身之表,总统营卫,一身毫毛腠理,三焦膀胱毫毛之腠理皆应乎于太阳之经。
所以说,外感病,六经病,以伤寒命名,以伤寒为统。
伤寒论,这三个字很有深意在里面。
为什么不叫伤风,为什么不叫伤热?
“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
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大家仔细读,这话仔细读,多读几遍。
这前面脏腑生成,气血原本,精神化生以及五行生克,形体结聚这些,全是黄元御先生在破执,什么叫破执?所以名词才能贯穿起来,叫你理解,不外乎中气之变化,不外乎一气之变迁,只是不同的现象。
当然领会到什么叫万化随心,什么叫医者意也。
黄元御这种方法象以前我们过去禅宗学习方法有点类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