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案教学设计.doc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ec3bf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d6.png)
《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成语“自相矛盾”及其含义。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学会通过举例说明成语的含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诚实、自信的品质,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
(2)引导学生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并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难点:1. 学会通过举例说明成语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诚实、自信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由来。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归纳总结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体会故事道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举例说明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成语。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吸取教训,培养诚实、自信的品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交流心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成语“自相矛盾”的理解。
2. 举例说明成语“自相矛盾”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其含义。
3. 写一篇关于诚实、自信的小短文,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正确运用,并在生活中体现出诚实、自信的品质。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课成语故事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课成语故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9d8ba327284b73f3425096.png)
矛 盾楚 锐壁逼 韵
chuō sāi sēng hǔ
戳 腮 僧 唬
(2)出示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矛盾 锐利 神韵 戳穿 墙壁
腾空 俸禄 楚国 逼真 推辞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惊叹不已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张牙舞爪
(3)默读课文,按照“时间 人物 事情经过 结果”简单讲讲课文内容。
四、引读导悟《自相矛盾》
1、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故事《自相矛盾》。
2、借助课文插图,认识“矛”和“盾”
3、会讲故事:用上“矛 盾 锐利 坚固 夸口 张口结舌”连词成句讲故事。
4、明白道理:(讨论)
(1)“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2)“张口结舌”的意思。刚刚还“夸夸其谈”的楚国人,为何“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5、联系生活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五、检测反馈
(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成语完成句子。
自相( )盾 画龙点( ) 滥( )充数
张口结( ) 电闪雷 ( ) 惊叹不( )
1、小明被问得( ),半天说不出话来。
2、此人前言后语( ),令人啼笑皆非。
(二)《自相矛盾》中的楚国人之所以张口结舌,是因为
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读课文,按照“时间 人物 事情经过 结果”讲讲三个成语故事。
3明白《自相矛盾》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三、预习检查
1、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案设计.doc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案设计.doc](https://img.taocdn.com/s3/m/9c855cb258f5f61fb73666e0.png)
8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则故事,都是由古籍的故事改变而来,《自相矛盾》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滥竽充数》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
《画龙点睛》抓住描写点睛前和点睛后的语句让学生体会“点睛之笔”的神奇。
《成语故事》以短小的篇幅和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三则耐人寻味的故事,并将深刻的道理融入其中,让我们在赏读故事、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生字,正确识读4个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等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成语故事,想象文中所描写的情景,在反复品读、回味、表演中,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做人。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要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通过教师的层层诱导,学生讨论交流。
采取默读、圈划、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表演课本剧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理解成语所表达的意思。
3.借助拓展小练笔,发挥学生合理想象力,会仿写、续写小故事。
【教师准备】1.搜集到的和本课有关的资料。
2.本课的ppt课件。
【学生准备】1.搜集成语资料。
2.排练课本剧。
3.预习课文。
3课时。
第1课时整体设计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文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自相矛盾》,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43f612fe4733687e21aabc.png)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语文教案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引入课文,板书课题,简介矛与盾(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
)随机动画展示。
2、播放《自相矛盾》的动画。
二、精读《自相矛盾》。
1、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指名读课文,正音。
2、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3、夸口什么意思?(说大话。
)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师: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4、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指导读好问话。
(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5、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张口结舌?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6、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
(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寓言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韩非子简介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f68a72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9.png)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及其寓意。
(2)能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心理。
(2)学会通过成语故事来感悟生活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诚实、谦虚的品质。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错误,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自相矛盾”这一成语及其寓意。
(2)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心理。
(2)通过成语故事来感悟生活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
(2)引发学生对成语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心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造句。
(2)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所学,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写一篇小短文。
2. 调查周围同学,了解他们是否遇到过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分享彼此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自相矛盾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自相矛盾的现象。
2.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加深对自相矛盾的理解。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遇到的自相矛盾的情况,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处理自相矛盾的问题。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62ec6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77.png)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故事内容和寓意,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用法。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矛盾重重的话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自相矛盾》的故事内容和寓意,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用法。
2.2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运用成语“自相矛盾”进行实际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用法。
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由来,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好奇心。
4.2 故事讲解: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
4.3 案例分析:分析故事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成语“自相矛盾”进行判断。
4.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成语“自相矛盾”的用法和寓意。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抄写成语“自相矛盾”及其解释。
5.2 运用成语“自相矛盾”写一个句子。
5.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自相矛盾》故事的理解和对成语“自相矛盾”的掌握程度。
6.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成语“自相矛盾”的运用能力和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情况。
6.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师自我评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如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方面。
7.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及建议。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e1aea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5.png)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自相矛盾》,让学生了解自相矛盾的现象及其特点。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度。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逻辑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学重点1.学会借助上下文的线索理解词语和短语的含义。
2.理解课文《自相矛盾》的内容,并学会归纳总结。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关注逻辑思维的发展。
教学准备1.课文《自相矛盾》的教材和课件。
2.学生的教材和作业本。
3.预先准备好的习题和活动。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引入课题《自相矛盾》,让学生猜测这个词的意思,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的猜测。
2.对学生的猜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的含义。
第二步: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自相矛盾》。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对关键词进行解释。
第三步:针对课文的要点进行讲解1.注重学生对语文干扰的理解和归纳总结。
2.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上下文的线索理解词语和短语的含义。
3.引导学生发现文中自相矛盾的现象,并分析其逻辑关系。
第四步: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讨论与思考1.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自相矛盾的词语和句子,并提出解决办法。
第五步:巩固课文内容1.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题等,让学生巩固课文的内容。
2.让学生分组进行竞赛,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六步:拓展与延伸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其他自相矛盾的例子,并进行归纳总结。
2.引导学生运用自相矛盾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自相矛盾的概念,掌握课文中自相矛盾的表达方式,并且能够运用自相矛盾的逻辑关系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提高了思维敏捷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下一节课中,可以设计相关的拓展活动,让学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应用自相矛盾的逻辑关系。
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doc
![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doc](https://img.taocdn.com/s3/m/2d22c986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6.png)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认识“吾、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读懂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道理。
2.教学难点:明白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阅读材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如:守株待兔、拔苗助长、亡羊补牢。
说说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寓言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做《自相矛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指导朗读,感知全文1.这篇文言文选自《韩非子·难一》,师简介作者。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代表作《韩非子》。
2.结合图片,介绍“矛”与“盾”。
3.出示文言文,学生自读。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yù)之曰:“吾(wú)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能应也。
夫(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初读课文。
(2)生字学习。
(3)读含有生字的句子。
4.听朗读(课件随即出示文言文与音乐),学生边听边画出节奏。
5.指导朗读文言文的技艺与方法。
朗读文言文要讲究“断句”,读时应作适当停顿,速度较慢,注意抑扬顿挫。
(1)学生自己练读。
(2)集体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1.复习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2.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的第1句话,理解其句意。
3.逐句理解课文的第2至第5句话的意思。
4.说说故事大意。
词句的意思,我们读懂了,你能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这个故事大意吗?四、推测思维,领悟道理1.推测楚人“弗能应也”的思维过程。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8c5155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e.png)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自相矛盾;•能够分析文章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感悟语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正确理解自相矛盾的概念和特征;•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文章理解并找出其中的自相矛盾。
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通过教材上的篇目《自相矛盾》,向学生传达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学会区分自相矛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知识讲解•什么是自相矛盾:自相矛盾指的是在同一件事情中,出现了相互矛盾的事实或者说说法。
•如何判断自相矛盾:通过判断对比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实或说法,能够判断出自相矛盾的存在。
3.示范指导•老师出示教材《自相矛盾》的篇目,向学生阐述自相矛盾的表现以及如何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找到具体的自相矛盾。
•老师带领学生找出篇目中出现的自相矛盾,并向学生解释其存在。
4.实践演练•让学生分别自己阅读另外两篇篇目,找出其中的自相矛盾,并将自己分析的结果写在书面作业上。
5.总结回顾•老师引导学生复习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此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区分自相矛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从讲解基础概念开始,注重讲解过程中对篇章中的具体自相矛盾的发现,也可以以对于学生的操作回答答疑。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自我发现,并在实践中让学生通过找到信息,进行分析,有较好的促发效果。
完整的学习过程也需要与家长相互配合,增加了思考和分析的技能训练,提升学生阅读之外的素养能力。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a6ddd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a.png)
《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及其含义。
(2)能够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故事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事件来理解故事的寓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2)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承认错误,改正缺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并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及其含义。
2. 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难点:1. 深入解读故事内容,分析人物、事件与故事寓意之间的联系。
2. 运用批判思维,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教师提问: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他们分别做了什么?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2)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反馈。
5.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故事中的问题,培养批判思维。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互动交流。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写一个句子。
2. 结合故事内容,谈谈你对诚信、勇于承认错误、改正缺点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并培养优秀的学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案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626d6802020740be1e9bac.png)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案教学内容8.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1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资源《自相矛盾》的原文预习设计2.想一想第一则成语讲了一件什么事,给你什么启发?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3分钟)1.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2.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0分钟) 1.学习理解生字。
(1)学生读准词语。
(2)多种形式理解词语意思。
▲戳: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学生做“戳”的动作。
▲说大话。
学生读句子。
▲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哑口无言。
2.学生自读故事。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
(16分钟)学程单:1.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
(1)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感受。
(2)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评价。
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
指名反馈表演读。
3.嘲笑讽刺。
4.因为别人问,用他的矛戳他的盾结果会怎么样,他不知道怎么回答好。
5.学生各抒己见。
6.学生联系实际交流。
7.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
(10分钟)学程单:1.学生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学生结合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1分钟)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
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526358a8114431b90dd8a4.png)
《自相矛盾》教案一、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里面的一则寓言故事。
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互相抵触,自相矛盾,言过其实。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对于初学者,特别是我们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好它不是一件易事,老师要在学习方法上多给以恰当地指导,并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他们以前已学过一些寓言故事,对寓言故事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我发现他们对寓言故事相当感兴趣。
每次只要我一谈到故事,特别是寓言故事时,他们都相当激动,在下面议论纷纷、滔滔不绝,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针对我班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我觉得要给学生上好《自相矛盾》这一课,重点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去学。
难点是怎样才能让理解能力这么差的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从中受到相应的启发和教育。
如果上课时能把这两个问题处理好,那么其它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猜字谜吗?好,那你能猜出这些图代表哪些成语吗?(课件出示),指名学生回答(表扬学生知道的成语可真多!)师:1、在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像生动,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
前面我们图中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自相矛盾,其实就是一个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2fc904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8.png)
《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及其含义。
(2)能够分析并解释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中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会通过举例、分析等方式,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他们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2)引导学生明白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及用法。
2. 分析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中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成语“自相矛盾”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成语“自相矛盾”的典故、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等。
2.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典故,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其含义。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自相矛盾的情况呢?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理解故事内容。
(2)提问: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 分析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成语“自相矛盾”在故事中的具体运用。
(2)让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成语“自相矛盾”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4. 实践练习:(1)让学生运用成语“自相矛盾”进行句子练习。
(2)让学生尝试用成语“自相矛盾”写一段话,描述一个生活中的场景。
(2)引导学生明白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类似的成语,如“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等,并分析它们的含义及用法。
七、课堂小结:2. 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学会运用成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成语“自相矛盾”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一个生活中的场景。
《自相矛盾》教案
![《自相矛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8b3039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d.png)
《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自相矛盾》的寓意,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判断真伪的能力。
2.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自相矛盾》的寓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2.讲解课文(1)介绍作者:韩非,战国时期韩国的公子,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2)讲解课文内容: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3)分析课文结构: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楚人鬻盾与矛;第二部分介绍楚人誉盾与矛;第三部分写他人质疑,楚人无言以对。
3.分析课文寓意(1)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本文通过楚人鬻盾与矛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讲究事实,不能自相矛盾。
(2)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避免自相矛盾?4.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现实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进行讨论分析。
(2)汇报成果: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共同评价。
(2)学生反思: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做到说话、做事不自相矛盾。
四、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自相矛盾》的感悟。
3.收集其他关于说话、做事要注意事实的成语或故事,下节课分享。
五、课后拓展1.深入了解韩非及其作品。
2.学习其他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现象,学会辨别是非、判断真伪。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通过具体例句让学生识别文中的矛盾点,例如:“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与“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之间的逻辑矛盾。
(2)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练习如何用现代汉语表达文言文中的意思,并解释成语“自相矛盾”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
五年级自相矛盾教案(3篇)
![五年级自相矛盾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c6bf41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9d.png)
第1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相矛盾”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
2. 掌握“自相矛盾”的用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自相矛盾”的深层含义。
2. 学会正确运用“自相矛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成语“自相矛盾”,提问:你们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自相矛盾是指说话或行为中存在矛盾。
二、学习内容1. 教师讲解“自相矛盾”的来源和含义。
2.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含有“自相矛盾”的句子,分析句子中的矛盾之处。
3. 学生讨论:如何避免在说话或行为中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几个句子,让学生判断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
2.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每个句子中的矛盾之处,并改正。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正确使用成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和用法。
二、深入学习1. 教师讲解“自相矛盾”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话或行为中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出现自相矛盾的原因。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几个情景,让学生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进行描述。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避免自相矛盾。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正确使用成语和避免自相矛盾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成语“自相矛盾”,让学生了解了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自相矛盾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自相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d21f7c7710661ed9ad51f376.png)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自相矛盾教学目的:知识目的: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情感目的:通过浏览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
能够联络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能力目的:朗诵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2.老师引导学生:低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粗浅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
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阅读,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精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精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
“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标题。
老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习题。
3.老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领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终究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老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
”“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
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舞。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领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炫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四周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7b3c5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b4.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故事,分析其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底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好品质,明白说话办事要言行一致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故事,分析其寓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自相矛盾》,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故事。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分析。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寓意,明白说话办事要言行一致的道理。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课后练习题,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每个生字词写5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相矛盾”的小故事。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表达出课文中的情感。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学生能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故事,分析其寓意。
4.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抄写生字词认真,小故事内容丰富,符合课文主题。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三篇.doc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三篇.doc](https://img.taocdn.com/s3/m/36a0c5c73c1ec5da51e27039.png)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的比喻意思。
3、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个别字的意思并指导书写。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理解寓言的比喻意思。
教学方法: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生活着一个才华横溢的哲学家,他主张“依法治国”,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就是韩非子。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寓言《自相矛盾》。
2、教师模拟文中情境,自夸手中的笔锋利无比,什么纸都能刺穿;手中的纸非常坚固,什么笔都刺不穿。
看学生反映,导入新课。
二、引导探学:1、学生自读课文,并及时处理文中生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及时正音。
3、教师指导古文的读法(速度慢,节奏缓)并范读。
4、学生结合课*释解释文中重点字词。
5、全班交流对文中其他词句的理解。
誉:称赞。
吾:我。
子:你。
莫:没有什么。
陷:刺穿。
或:有人。
曰:说。
6、教师引导学生翻译全文。
7、设问:楚国人听了别人问他的话,为什么“——因为他的话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8、设问:你怎么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三、开导活学:1、有感情朗读全文。
2、背诵课文(教师指导背诵方法)。
3、小组表演这则寓言。
4、设问:学习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示?篇二教学要求:1.理解故事内容;2.懂得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3.理解寓意,懂得言行要前后一致。
教学重点:理解寓意教学板书:①我的矛锐利得很,无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夸口②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戳穿盾:①对②错用矛戳盾戳不穿盾:①错②对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1.检查预习情况。
2.复习生字词语。
(略)二、新授1.组织学生自由地读寓言。
2.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
3.领读课文。
4.组织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5.交流小结。
6.组织学生讨论:卖矛和盾的人是怎样向人夸口的?用矛戳盾,会出现怎样的结果?他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7.组织交流,并进行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则故事,都是由古籍的故事改变而来,《自相矛盾》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滥竽充数》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
《画龙点睛》抓住描写点睛前和点睛后的语句让学生体会“点睛之笔”的神奇。
《成语故事》以短小的篇幅和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三则耐人寻味的故事,并将深刻的道理融入其中,让我们在赏读故事、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生字,正确识读4个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等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成语故事,想象文中所描写的情景,在反复品读、回味、表演中,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做人。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要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通过教师的层层诱导,学生讨论交流。
采取默读、圈划、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表演课本剧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理解成语所表达的意思。
3.借助拓展小练笔,发挥学生合理想象力,会仿写、续写小故事。
【教师准备】1.搜集到的和本课有关的资料。
2.本课的ppt课件。
【学生准备】1.搜集成语资料。
2.排练课本剧。
3.预习课文。
3课时。
第1课时整体设计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文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自相矛盾》,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小练笔,体会不同人的不同看法。
【教学重点】理解《自相矛盾》,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难点】小练笔,体会不同人的不同看法。
1 新课导入方法一一、图猜成语,创情导入。
1.今天,老师准备考考大家,看看咱班的同学谁最聪明,有信心吗?好,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想,根据画面描绘的意思来猜成语。
随机出示设计好的图片课件,学生观看,逐一回答(闻鸡起舞、守株待兔、叶公好龙、坐井观天、狐假虎威、负荆请罪、对牛弹琴、三顾茅庐)。
[设计意图:怎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运用教法,巧妙设计导入语,既要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要联系到所学的内容,做到一箭双雕。
]2.那么,谁能告诉老师,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么区别?指名说,教师随机出示课件进行补充。
(及时引导、解决部分孩子心中的困惑是十分必要的)3.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出示课题《自相矛盾》,齐读。
启发学生质疑:看到题目谁有什么疑问?指名说。
(质疑的问题:什么是矛、什么是盾?课文围绕着“自相矛盾”主要写了什么故事?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了什么启发?)结合收集到资料,分组交流:什么是矛、什么是盾?选派代表汇报,教师随机出示课件,补充介绍矛与盾的形状、演变过程等。
明确:矛是用来进攻的兵器,盾是用来防守的兵器。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鼓励孩子们自主学习,积极质疑,要比教师提问题牵着孩子走,更容易开启孩子的智慧,课堂应该是孩子的课堂,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孩子做学习的主人!]方法二一、导入揭题:1、师:(左手拿钢笔,右手拿消字笔)孩子们,请大家看我手里的这支钢笔,写字特别的清晰,任凭什么样的消字笔都消不干净;我这只手里有一支消字笔,功能特别好,任凭什么笔写的字都能消得干干净净。
生:(七嘴八舌地议论)2、师:聪明的同学马上就发现了我刚才那番话的毛病——自相矛盾,什么是“自相矛盾”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吧。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教师直接的演示和语言,一下就让同学们找出了问题所在,对自相矛盾就有了更清晰地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2 新知构建一、初读课文、圈画生字词(让学生自由读《自相矛盾》,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将生字词用笔圈画出来。
)1.检查生字出示生字【学习活动】找一找:自读课文,圈画出生字,并明确所在哪些词语中。
读一读:自己认读后,再读给同为听。
同位之间互相正音。
认一认:老师把生字上方的拼音去掉,让全部学生一起拼读。
写一写:用钢笔描红这几个生字。
【巩固活动】说一说:(1)哪些生字容易写错?(2)哪些字和生字是形近字或同音字?预设: 比较易错的:矛(少一撇,容易写成“予”)炊与歇(右部分“欠”容易写成“攵”)形近字分析:矛与予锐与说盾与眉楚与禁(这个分享可以从音、形、义等不同方面进行,还应鼓励那些已经学会弄懂这些字的学生介绍方法“从哪里我知道了什么?”还可以是哪些字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理解词义出示有生字组成的部分词语【学习活动】读一读:不借助拼音自读。
(“戳”是翘舌音;)说一说:借助于词典,了解下词语的大意。
(“夸口”:说大话。
“张口结舌”的近义词是:瞠目结舌、哑口无言)【巩固活动】找一找:上面的几个词语中,哪些词语的比较难写,容易写错?(戳穿“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
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戳穿:刺穿。
教师用实物进行演示。
)议一议:上面的几个词语中,有没有成语?(自相矛盾、张口结舌)[设计意图:完成生字的识读是本课时的重要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己梳理,自己分享的知识点往往记得很牢固。
]3.检查对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1)自由练习读词。
(2)指名读、开火车读。
适时指导。
(3)齐读词语。
4.检查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文,师随机纠正字音。
注意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感知故事内容。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检查。
然后教师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正音。
(3)放课文录音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做到把文章读正确、流利。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尊重了他们的意愿,张扬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也便于孩子接受,能用心地去读书、自主学习。
](4)读完文章:简单交流一下,《自相矛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说。
(引导:先说说故事中写了哪些人、事、物?再概括主要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由浅入深,引导孩子去探究、解决问题。
)过渡:让我们走进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一起去看个究竟吧!三、精读感悟,品味成语故事1.精读课文思考:谁在夸口?他是怎样夸口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预设:(1)课件随机出示句子“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指导朗读:谁来当当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读的不好,评论: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的还不够。
谁来帮帮他?读的好,予以表扬。
)指导:要读出夸耀的语气,通过读,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过分炫耀的形象体现出来。
(2)交流第二句话“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随机出示课件。
楚人夸耀他的矛锋利无比。
(板书:矛——锐利的很)谁来读读这句话,夸夸他的矛?引导学生思考:楚人为什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他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楚人的内心。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体会楚人的用心。
)(3)引导: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谈。
听了楚人的吆喝,当时的围观者有什么反应?他们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并把所想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交流中,达成共识:楚人说的话产生了冲突,不切实际,前后矛盾。
)(4)那么,围观者又会说些什么?指名说。
随机出示“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当你听出了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引导学生用质问的语气朗读。
谁来质问质问楚国人?在读书时可以适时加上手势。
(5)体会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后的反应。
指名说,你是怎样弄懂这句话的?大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楚人吗?(尴尬、难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
)大家积累的词语可真多!老师这里还有几个词,大家看合适吗?(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
)四、品读课文,体会寓意师引导: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谁来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了?指名说。
(教师引导:说话、做事不讲逻辑,前后抵触。
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自相矛盾)。
假如你是他的好友,怎样劝他改正错误呢?(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前后抵触、自相矛盾。
)看来你真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劝人实实在在。
五、表演配音,品读课文师:老师这里有《自相矛盾》的动画,可惜没有声音,想请大家担任配音工作。
大家根据配音的要求(随机出示要求),看着动画,小组合作,分角色配动作表演,看哪个小组表演得好,指派优秀小组上台表演。
让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卖矛和盾的楚人、围观的人、叙述人,进行配音,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复各种形式的朗读、品味课文语句,大胆地展开想象,配合动作朗读,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深入理解了故事的内容。
】六、小练笔,身临其境师:同学们,我们来一次穿越:(一)你身处古代,你就是围观的人,就请以“围观的人看见眼前这可笑的一幕,心想:”写下去。
(二)你身处古代,你就是围观的人,就请以“楚国人看见眼前笑成一团的围观者,心想:”写下去。
要求: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合理的想象。
【设计意图:这里借用“写想法”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写作欲望。
“写想法”与“懂得了什么道理”其实是一回事,但是形式不同,效果也不同。
帮楚国人写想法形式新颖,学生乐于去做。
】3 课堂小结师:我们一边游戏,一边学习,老师看得出大家很开心。
谁给大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明白了什么道理?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回顾课文,大胆交流)4 作业设计1.火眼金睛(看准字形,再分别组词)。
矛()盾()楚()锐()买()予()眉()禁()说()卖()2.把下列词语中意思相近的写在一起,再选择合适的填空。
夸口坚硬尖锐坚固夸耀锐利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1)这把锁非常(),不会被人轻易打开的。
(2)这只蝈蝈的触须一动一动的,好像在()它的胜利。
(3)老鹰有一双()的眼睛,任何猎物都不会逃过它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