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晨读材料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晨读材料(六)
【成语积累】
61、感同身受:的意思是心里很感激,像自己亲身受到一样,一般用于代别人向对方表示感激和谢意。

62、鬼斧神工:形容技艺的精巧。

对象为建筑、雕塑。

63、擢发难数:形容坏事和罪恶多。

64、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像棋子一样排列,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

适用于空间范围较大的地方。

如,这片土地上有着最美的风景,湖泊星罗棋布,植物生机勃勃,动物欢快奔跑。

65、望其项背:比不上或赶不上,多用于否定。

对象只能是人。

66、如火如荼:形容气势旺盛、热烈。

对象只能是气势。

67、日暮途穷:对象只能是一个团体或集团,一派势力。

68、莫衷一是:大家的看法不一,不能得出一致的意见。

69、不知所云: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

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70、乳臭未干:①形容人幼稚不懂事理(含讥讽意)。

②表示对年轻人的轻蔑或不信任。

【诗词欣赏】
暮归山中
蓝仁
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

衡门栖鹊定,暗树流萤乱。

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

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

【译文】
黄昏时回家,山里已经昏暗,涧水里冼洗脚,月影在水中出现。

简陋的横木门上,喜鹊归巢入眠,黑暗的树林中,萤火虫乱画弧线。

老婆孩子都等候我归来,挑亮油灯一同饱尝粗茶淡饭。

我伫立在松树、桂花间纳凉,遥望疏朗的星星远隔着河汉。

【创作背景】
蓝仁基本上是一位布衣,出仕的时间很短,亦没有任过高职,一直隐居家乡崇安山中。

此诗即写作者山居生活片断,具有浓厚的田园风味。

从诗中景物看,诗作描写的是一个秋初的傍晚,诗人刚好外出归来的情景。

【赏析】
这首古体诗写诗人的一个平常的生活片断。

诗人按照行动的足迹,安排了连续的四个场面。

全诗没有奇思妙语,没有汹涌的生活波澜。

诗人只是拣取身边日常琐事,平淡的生活场
景,略加点染,流露出恬淡的生活旨趣,给人以情真语切的感觉。

先写归家途中的情景。

“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

”暮色苍茫,乱山昏暗。

崎岖的山道上,诗人信步归家。

在诗人的感觉中,溪涧潺谖,淙淙作响;明月初升,清辉撒冷;涧水清澈,月影流布。

空山是这样的清幽,这样的寂寥。

身在其中,濯足清流,别有一番情趣。

“濯足”暗用了《楚辞·渔父》的故实,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身份、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

起句擒题,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无不是“暮归”,无不是“山中”。

随着诗人的脚步,眼前出现了一座山间陋室。

“衡木栖鹊定,暗径流萤乱。

”其屋横木为门,简陋如此;鹊栖其上,冷落可知。

再以小径幽暗,流萤乱飞加以渲染,景象的荒芜,氛围的凄清,家境的贫寒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诗人的感情通过“衡门”作了隐隐的透露和巧妙的暗示。

衡门虽然简陋,但如果自己不以为陋,也可以游息其间。

贤者乐道忘忧,虽身处陋室,而不以为苦,反能自得其乐。

这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尽管这种态度的背后也有悲哀和痛苦。

诗人就是以这样的贤者自居,甘处衡门,自得其乐。

从“栖鹊”、“流萤”等景物看,较一、二句所写事物已有一段时间间隔,这时夜幕降临已很久了。

“栖鹊定”与“流萤乱”,这一“定”一“乱”,一静一动,相映成趣,下字十分准确,是句中字眼。

接下来便是叙写家人团聚的情景。

“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

”天色已晚,灯火已明,粗菜淡饭已具,妻子儿女坐等诗人归家。

和乐融融的山乡田家生活显得真切而自然。

最后以诗人伫立松桂之下,仰望浩渺星空作结,意蕴幽远,含蓄深沉。

“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

”夜已很深,万籁俱寂;晚风习习,凉意袭人。

诗人久久伫立,徘徊松桂之下。

仰望天空,只见疏星点点,明月高悬,勾起了诗人无限的遐想。

诗人似乎有所失落,有所追寻,而失落追寻的究竟为何物,又显得倘恍迷离,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可供想象的无限空间。

全诗采用移步换景之法,层层推移,步步腾挪,使诗歌跳脱而有变化。

诗人用疏淡的笔触,通过平凡生活事件的叙述和特定环境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有对山问恬淡生活的热爱,也有人生失意后的淡淡哀愁。

诗中的溪涧幽泉,青松佳桂等意象,透露出山野闲人那种清高隐逸的旨趣。

而暗径幽深,流萤乱舞,又烘托出诗人烦乱茫然的情绪。

诗的基调是较为明快自然的,但也多少笼罩了一层轻柔的迷惘和淡远的惆怅。

诗人运笔古拙,洗脱铅华,纯用白描,以平实直朴取胜,而不以夸饰渲染为工。

初读起来似觉有些乏味,但细加玩赏,便又能感觉到语虽淡而味终不薄。

这也许就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光明时评】
患白血病女生险遭退学,大学精神何在
胡欣红
2018年对于20岁的静静(化名)而言,是命运多舛的一年。

高考前夕,一向健康的她突然查出了白血病,带病高考好不容易被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录取,上学时又因患病差点被要求退学。

记者就此事联系该校了解情况,学校相关负责人称,退学有相关规定,但考虑到具体情况,他们愿意给女孩上学的机会。

在计划办学时代,出于对学生是否有足够能力完成学业的考虑,以及就业所需的身体素
质要求,对学生的健康做出硬性规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患有严重血液疾病者,学校可以不予录取。

正是按照这份文件,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一度要求静静退学。

然而,随着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推进,大学早已不再负责毕业生的就业分配,在市场机制就业、自主择业中依然固守原先的规定,未免太僵化落后了些。

更何况,大学被视为“精神高地”,应当体现人文关怀,退学虽符合规定,却也有悖人情。

其实现在大多数高校,都非常注重对特殊学生的关爱。

例如去年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魏祥,校长信中那句“人生实苦,有爱不孤”,成为流传甚广的佳话。

又如今年暑假,浙江省丽水市高考第一名的郑烨,被查出患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领导获悉此事后,特地去医院看望,并表示学院会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本人意愿,为他量身定做课程计划,全力帮助他完成学业。

相比之下,面对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此前要求静静退学的举动,应该拷问一句,大学该有的人文精神去哪儿了?
面对舆情,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愿意给女孩上学的机会,但我们也有必要以个案为基础,进一步追问高校管理者,还会不会出现因身体原因遭遇退学危险的学生?是不是每一次相似事件都需要媒体曝光,才能使事情获得转圜余地?
目前,不合时宜的《意见》当然应该与时俱进地进行合理修改,高校管理者更应该切实转变观念。

或许有人认为,对于特殊学生过于强调人文关怀,一旦他们不能完成学业或者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将会前功尽弃。

这样的担忧,实际上是有些狭隘的。

只要高校做到信息公开,对特殊学生的求学、就业等提出前置建议,如果学生明知有无法完成学业及顺利就业的风险,依然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等决定就学,那么,他们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就应该尊重。

说到底,上大学不仅有就业的功利考量,还有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非功利价值。

更何况在市场化就业的背景下,学生的就业并不一定要局限于专业对口,完全可以实现灵活就业。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并尽力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才是大学应该做的事情。

【精彩美文】
莫高窟的挣扎
蒋方舟
【导读: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
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

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

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的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幕,我好激动,马上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現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饭馆
的霓虹灯闪烁。

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穿越之感,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

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

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

”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地排队的旅客。

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叫,都吵着要回家。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

四百多个洞窟只开放了二十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种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种磨难来自于自然。

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

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

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于宗教变迁。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

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

”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

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

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

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辨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

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

绝美的壁画的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玻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

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

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

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

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

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

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

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

到了“文革”,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

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

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