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部系统的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关系史专著_评_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研究_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牵制欧美列强 ( 另一方面 ! 日本利用中国与欧美列 强的对立激化的机会 ! 利用中国牵制欧美列强 0 欧 美列强则利用中国与日本的对立激化的机会利用 中国牵制了日本 ( ++ 这时期的中日外交正是在 这样的双重关系 的 框 架 内 展 开 的 &$- 前 言 & 第 & . &% 页 ’( 在 1 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关系史研究 2 中 ! 自 始自终贯穿着上述 % 双重外交关系 & 理论 ( 俞先生 的以上观点和结论 ! 可以说充满了矛盾的普遍性 和特殊性 * 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 ! 是相当精辟的 ( ,( 不 拘 泥 于 以 往 的 % 通 说 & 和 % 定 论 &! 对 大 量 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绵密分析的基础上 ! 对以往的 % 通说 & 和 % 定论 & 提出了大胆质疑 ( 在书中俞先生并不拘泥于 % 通说 & 和 % 定论 &!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 ! 对大量史料进行细致入微 的 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 ! 对辛亥革命是帝国主义联 合绞杀的 % 通说 & 和 % 定论 &! 提出了质疑 ( 俞先生指 出 ) 辛亥革命时期 ! 日本与欧美列强之间的关系并 非铁板一块 ( 日本和欧美列强在维护在华既得权 益时 ! 采取协同一致的外交政策 ! 而围绕扩大新的 权益 ! 则采取了相互争夺 * 相互牵制的政策 ( 即便 是在同一个日本 ! 日本政府外交方针与军部 * 特别 是陆军的态度相比较 ! 两者之间虽然有共同点 ! 但 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 比如 ! 两者虽然均强调扩张权 益 ! 但在规模和狂热性上军部远比政府强烈 ( 在达 到目的的手段上 ! 陆军主张出兵干涉 ! 海军主张出 动部分军舰 ! 保持中立 ! 政府和外务省则回避这个 问题 ( 陆海军均强调对列强采取先发制人的措施 ! 主张同列强争夺权益 ! 但政府和外务省则主张协 调外交 ( 陆军主张先制定政略 ! 然后据此制定相应 的战略 ! 但是政府制定的外交方针显然不是陆军 所要求与期望的东西等 (% 日本的对清外交是在政 府* 外务省和陆海军之间调整和摸索中推行的& $ 第 -’. -, 页 ’( *( 对 辛 亥 革 命 史 研 究 界 长 期 争 论 的 问 题 提 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 对日本参谋本部通过 三井 物产向南京临时政府提供武器的问题 ! 俞先生指 出 ) 日本提供武器的目的是 % 日本政府和军部以支 援革命为名 ! 实际上想扩大日本在中国南方的势 力范围和权益 &! 而且日本所提供的武器和武器交 易中也存在着种种问题 ( 日本的行为 % 与革命军及 其政府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希望提供新式武器的要 求大相径庭 ( 然而 ! 在其他列强拒绝提供武器与借 款的情况下 ! 即便是这样的旧枪 * 旧炮也并非全属 无用 ! 在客观上也不能不称其为 3 援助 4&$ 第 !’’ . !’* 页 ’( 类似的论述在有关第二次革命时期的中 日 关 系 的 分 析 $ 第 ,*- 页 ’ 及 第 三 次 革 命 和 护 国 战 争时期的中日关系的分析中也同样看得到 $第 $./ . $.’页 ’( 对湖北军政府承认列强的既得权益问题 ! 俞 先生一反学界认为这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 局限性的一种表现观点 ! 认为 ) 革命政权一时承认 列强的既得权益的措施 ! 从当时的力量关系来看 !
*日 本 学 论 坛
度看 ! 辛亥革命时期发生的外交上的 " 国际关系上 的诸问题 ! 未能在第二次革命中获得解决 ! 一直延 续到!"!#年$月袁世凯死去为止 #$%前言 &第%%页 ’( 俞先生又把上述 % 辛亥革命时期 &! 以第一次 世界大战的爆发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 认为 )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 日本以对孙 * 对袁借款与满 蒙政策为中心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推进了对中国 的外交 ! 但未能取得令人注目的进展 ( 可是大战的 爆发大大改变了围绕中国的国际关系 ! 给日本创 造 了 大 肆 推 进 对 中 国 外 交 的 机 会 $% 前 言 & 第 %& 页 ’( 俞先生指出 )% 日本是军国主义国家 ( 其外交 的本质在于战争外交 ( 通过对德开战 !+, 军事占 领为背景掌握了对中国政策的主导权 ! ,, 积极 展开 ,, 对中国外交 ! 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 ! ,, 为 最 大 限 度 地 扩 大 日 本 在 中 国 的 权 益 做 准 备 &$- 前言 & 第 %& . & 页 ’( ’(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 !运用 -矛盾论 &*-国家 利益论 & 和其特有的 - 双重外交关系 & 理论 ! 阐释和 把握了当时的日本 *欧美列强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 俞先生从矛盾论和国家利益论出发认为 ! 辛 亥革命以后 ! 中国的政体问题一直成为 - 中 日外交 与国际关系的焦点 &( - 对日本与欧美列强来说是 和 国 家 利 益 直 接 相 关 的 问 题 &( 从 意 识 形 态 的 角 度 !虽 然 -日 本 支 持 立 宪 君 主 制 !欧 美 列 强 则 同 情 共 和 制 &! 但 是 在 实 际 对 中 国 的 外 交 中 ! 他 们 都 超 越意识形态采取了相反的态度和政策 ( 即 !- 日本 支援主张共和制的孙文 ! 欧美列强则支持主张帝 政的或立宪君主制的袁世凯 &( 出现这种矛盾现象 的原因 ! 在于 - 日本与欧美列强围绕如何维持和扩 大各自在中国的国家利益而展开的相互争夺 &( 俞 先 生 从 国 家 利 益 论 出 发 认 为 )- 围 绕 第 二 次 革 命 ! 日本与袁 * 孙以及英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复杂多 样的 ! 但其核心皆是各国各自的利益 ! 各国皆以其 利益得失决定了相应的对应之策 &$ 第 )*+ 页 ’( 俞 先 生 从 双 重 外 交 关 系 论 出 发 认 为 !- 辛 亥 革命时期 & 中国社会围绕政体问题形成南北 分裂 * 对峙的局面 ( 从一开始的清政府与包括南方立宪 派在内的革命势力的对立到第二次革命中的袁世 凯一派与孙文革命党一派的对立 ! 再到护国战争 中的袁世凯帝政与孙文革命党及西南诸省的反帝 政 * 反袁势力的对立等 ! 对立与分裂的不断反复是 这一时期的一大特征 ( 孙 * 袁对日本和欧美列强的 姿态和外交政策与日本和欧美列强的对孙 * 对袁 政策是相对应的 ( 这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基本上 是以双重外交关系的形式展开的 ( 那么什么是 - 双 重外交关系 & 呢 / 俞先生认为 !- 日本和欧美列强在 维护中国的既得权益时 ! 则采取协同一致的外交 政 策 !而 围 绕 扩 大 新 的 权 益 !则 采 取 了 相 互 争 夺 * 相互牵制的政策 ( 中国与列强的关系虽然处于被 侵略和侵略的关系 ! 但是由于围绕侵略中国的问 题 ! 日本与欧美列强之间存在竞争与对立 ! 所以中 国时而利用欧美列强抵制日本 ! 时而又利用日本
是为取得革命的胜利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 该措施 换来了 " 日本和列强对湖北军政府的存在与权威 的承认 # 排除了列强的武力干涉 # 使列强保持了中 立 ! 这是对外政策上的成功 $% 第 !! 页 &! 对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争论比较大的南京 临时政府和孙中山以汉冶萍公司 ’ 江苏铁 路公司 为抵押向日本借款问题及招商局借款问题 # 俞先 生指出 (" 辛亥革命是打倒清朝统治的革命运动的 同时 # 也是反对列强侵略中国的反帝运动 ! 武昌起 义的导火线是反对引进外国资本 # 对铁路实行国 有化的保路运动 ! 在这个意义上辛亥革命首先是 反对向外国借款的运动 ! 然而 # 南京临时政府为解 决财政困难 # 维持革命军队和新政府 # 却不得不向 日本借款 ! 这是一种与革命的性质相矛盾的现象 ! 所以 # 当秘密进行的借款谈判泄漏于外时 # 自然引 起了人们的反对 $% 第 !"# 页 &! 对中外学术界争论比较多的孙中山与满洲 租界问题 # 俞先生认为 ( 在南京临时政府财 政陷入 极端困境的情况下 # 为新政权的生存和发展 # 孙中 山想尽一切办法筹措资金 #" 其主观动机是好的也 是可以理解的 ! 但是日本利用南京临时政府的财 政危机趁火打劫 # 胁迫孙文租界或割让满洲 ! $ 在 日本胁迫租界 ’ 割让满洲的情况下 #" 孙文采取了 优先取得国内革命的胜利 # 待革命获得成功以后 逐步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战略 $! 这种战略并非孙中 山独创 ! 不过孙中山的满洲租界案不能说与他对 当时形势的错误判断毫无关系 % 第 $%! 页 &! 对 争 论 比 较 大 的 !&’( 年 孙 中 山 访 日 期 间 对 日言论和对日认识问题 # 俞先生指出 (" 孙文的对 日认识是二元性的 ! 孙文在各地呼吁振兴产业和 建设铁路时赞扬日本的对外开放 ’ 引进外资等政 策带来的产业的近代化 # 号召向日本学习 ! 但是在 另一方面也谴责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 $! " 孙文 的这种二元性的对日认识 # 似乎相互矛盾 # 但是这 正是日本社会结构自相矛盾的产物 ! 日本具有对 内引进欧美各国的文明与资金 # 建成近代化国家 # 在对外则作为军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 ’ 朝鲜的双 重性 ! 因此 # 孙文的日本认识也是双重性的 # 矛盾 的 ! 这是对日本的正确认识 $% 第 )%*) )+& 页 &! 关 于孙中山访日期间对日言论 # 俞先生认为 (" 孙文 是代表中国正式访问日本的 ! 这属于国与国之间 的国际关系 ! $ 并认为 # 孙中山访日期间言论是在 特定环境下发表的 " 外交辞令 $#" 是其对日态度的
国内第一部系统的辛亥革命 时期中日关系史专著
’ --评& 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研究
安成日
! 黑龙江大学 国际问题研究所 # 黑龙江 哈尔滨 &#""*" "
由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俞辛焞教授著 #日本东方书店出版发行的 &辛亥革命时期中日 关系史研究 ’日文版于!""!年 ’月 &&日正式与大家见面了 % 该书是俞先生近年推出的又一 部有关近现代中日关系史研究方面的力著 # 是国内第一部主要利用中日两国的档案资料 # 系统地 $高密度地研究有关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及中日关系的学术专著 % 俞先生的新著 & 辛亥革命时期中 日 关 系 史 研 究 ’ 一 书 # 由 ( 前 言 ) 和 八 章 内 容 及 人 名 索引组成 # 共计 +(* 页 # 日文洋洋 +" 余万言 ! 中文约 (" 万字 "% 这本书不是单纯的中日外交 史著作 # 它所涉及的国家 $ 人物众多 # 事件纷繁复杂 # 内容极为丰富 % 纵观全书 # 视野开阔 # 整 篇 著 作 的 叙 述 条 理 极 为 清 晰 #且 不 时 有 颇 为 精 彩 $恰 当 的 分 析 和 评 论 #反 映 出 作 者 极 高的史学理论修养和史料驾驭能力 % 全书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突破 % &, 从资料方面突破了国内以往辛亥革命史研究方面的局限 % 长期以来 # 国内的辛亥革命史研究 # 主要依赖于 & 孙中山全集 ’# 革命党人的回忆录 # 早 期 革 命 参 加 者 的 史 著 #编 译 的 部 分 英 $俄 外 交 档 案 #中 国 第 一 $第 二 历 史 档 案 馆 的 档 案 # 辛亥革命时期的部分国内报刊等资料 % 由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 历 史 事 件 #国 内 研 究 者 众 多 #能 够 挖 掘 和 利 用 的 新 资 料 已 经 微 乎 其 微 #研 究 处 于 高 水 平 状态下 ( 停滞 ) 状态 % 要想打破这种状态 # 首先必须在资料方面有所突破 % 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为了避开清政府的迫害 # 革命党人往往利用列强 在 华 ( 租界 ) 或 ( 附属地 ) 特殊地位 # 进行各种革命活动 % 对此 # 日本和欧美列 强 的 外 交 机 构和谍 报网 # 从维护和扩大自己的殖民利益的角度出发 # 对革命党人的 活 动 给 予 了 极 大 的 ( 关心 )# 甚至给予了 ( 帮助 ) 并留下了相关纪录 % 这些成为我们今天研究辛亥革命及研 究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资料 % 因此 # 有人戏称 *( 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发生 的许多事件 # 虽然事件发生在中国 # 但资料却在国外 )% 也许这也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历史的一大特征 + 改革开放以后俞先生利用到日本参观 $ 访问和学习的一切机会 # 广泛收集资料 % 不 仅 收 集 到 了 已 经 公 开 的 新 闻 报 刊 $档 案 资 料 和 学 者 们 的 研 究 著 作 #而 且 #更 可 贵 的 是 还 收集 到了新的从未公开的档案资料和个人珍藏的资料和手稿 % 这些 资 料 为 俞 先 生 在 辛 亥革命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史及中日关系史研究方面的新突破 # 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 !, 从 ( 外 交 史 $ 国 际 关 系 史 ) 的 新 角 度 出 发 考 察 和 研 究 了 ( 辛 亥 革 命 时 期 ) 的 中 国 政 治 $ 经济和对外关系 % 以往国内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多集中在该时期中国政治 $ 思想 $ 人物等的研究方面 # 对 该时期中国社会 $经济 $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 % 特别是对该时期中国对外关系 的研究 #长期处于半空白状态 % 俞先生从对外关系史的角度出发 #认为 *辛亥革命 (本来是 中国的内政问题 #,, 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国是日本及欧美列强的半殖民地 # 所以才成了国 际问题 )% 因此 #俞先生从 (中日外交史 $国际关系史的角度出发 )!(前言 ) 第 -页 "认为 * 外交 史和国际关系史意义上的 ( 辛亥革命时期 )# 应为 &’&& 年 &" 月武昌起义到 &’&( 年 ( 月袁世 凯猝死 #黎元洪当选大总统为止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 因为 (从中日外交及国际关系史的角
国 内 第 一 部 பைடு நூலகம் 统 的 辛 亥 革 命 时 期 中 日 关 系 史 专 著
#&
! 收稿日期" !""#$"%$&" ! 作 者 简 介 " 安 成 日 !&’()$ " 男 # 黑 龙 江 尚 志 人 # 黑 龙 江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国 际 问 题 研 究 所 教
授 $ 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