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村镇建设规划导则汇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村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成都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0.4
1、编制导则的背景 2、编制导则的目的
主要内容
3、成都市村镇发展的现状格局 4、成都市村镇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5、成都市村镇规划导则的思路和内容 6、导则的创新特色
1、编制导则的背景
z
z 顺治6年(1649年),清政府颁布《垦荒令》,命令各级政府 “凡各处逃亡民人,不论原籍、别籍均广加招徕,编入保甲,使 之安心乐业,查本地方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 种,永准为业。俟耕至六年后,有司官亲察成熟亩数,抚按勘 实,奏请奉旨,方议征收钱粮”。 z 顺治10年(1653年)特别规定,“四川无主荒地听凭百姓垦 种,永占为业,并免田赋5年”。雍正6年(1728年)三月,户部下 令“入川人民众多,酌量安排,以一夫一妇为一户,给水田三十 亩或旱地五十亩”。 z 从1661年至1812年的150余年间,四川地区人口由50万增加 到2070万。
----《绵州竹枝词十二首》。陆箕永 注:川地多楚民,绵邑为最。地少村 市,每一家即傍林盘一座,相隔或半 里或里许,谓之一坝。
2. 镇村基本情况
¾至2008年末,成都市已纳入各级城区规划区之外的镇乡共有198个,村委会2732个。 ¾城镇分为重点镇和一般镇两个等级,其中重点镇34个,一般镇164个(含27个乡)。 ¾全市共有大小林盘聚点共14.11万个。 ¾共有农村人口516.7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46.5%,乡村劳动力人均耕地1.28亩/人。
0.69
0.66
1.01
0.21
坝区
丘区 地形分类
山区
¾
大小林盘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座,平均每
聚落
座林盘用地7.2亩,居住人口约32人。农村聚点建 设占地较大,人均可达155平方米。
¾ 大于10户以上的大中型林盘共1.06万座,密度 每平方公里1.59座,每座林盘平均用地21亩,居 住人口约100人,人均建设用地可达138平方米。
最佳人居环境的体现,是深 厚历史文化的传承地。 生产功能:
服务功能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的关键环节,是体现城乡融 合的新型城乡形态的重要区 域。
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依托,是城 市服务业重要的拓展区。 生态功能: 提升城市品质的保证,是迈向 国际化的基础
中心城
村镇规划导则旨在“统一认 识、解放思想“,按照”实事求 是,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创造 性的开展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力 争统一以下思想理念:
规划编制质量管理难以实现。
(1)规划本身的质量难以甄别,统一衡量标准; (2)村镇规划之间难以协调,统一的规划平台难以建立。
3.成都市村镇发展的现状格局
1. 成都市村镇的历史形成
¾先秦早期
形成了“聚-邑-都”的原始聚居体系,聚和邑就是 早期村镇的聚居形态.
z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 z “一年居所而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历史起源
2、公众参与不够源自文库对建设主体需求呼应不足
规划部门:
落实上层次规划要求,划 定禁建、限建区,公共服 务、环境保护、生态保 育,高标准,严要求。而 又缺乏相应的补偿机制。 “自上而下”的 规划与“自下而 上”的发展之间 的矛盾
镇政府:
本镇的发展是第一要 务、增加收入、发展致 富,降级发展门槛吸引 投资。——产业政策、 土地指标。
2产
3产
1产
3产
2产 1产 〉 〉 3产 〉
2产 〉
3产 〉
3产 〉
1产 〉
〉
〉
1产
1产
2产
2产
地形分类
3产
坝
丘
山
总平均数
〉
〉
0
2产 〉
1产
¾
镇村聚点规模小,密度大,用地不集约。
平均镇域人口1.6~2.4万人,平均镇区现状面积约0.43平方公里,平均镇区现
状实际居住人口0.2~0.4万,人均建设用地150平方米. ¾ 平均每百平方公里约1.8个小城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6倍,是四川省城镇密度 平均水平的4.6倍,是小城镇密集地区江苏省平均水平的1.7倍。
中等城市 (县城)
小城市 (重点镇)
发展理念 保护理念 特色理念 集约理念
小城镇 (一般镇)
农村聚居点 (农村新型 社区)
3. 规范我市村镇规划编制成果
规范对成果形式界定相对模糊,成果差异较大;
(1)深度差异较大; (2)成果表达的形式多样;
原有村镇规划成果表达形式多样;
(1)各区县政府在村镇规划编制过程中,发展诉求差异较大; (2)各编制单位对村镇规划编制的认识水平、内部图文表达形式,成果管理水平差异较大;
院落
镇村发展滞后,特色缺失
¾人均GDP约12000元,不足全市人均水平的40%,普遍缺乏产业支撑. ¾镇村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差。 ¾村镇特色不突出,千村一貌,千镇一面现象普遍,村镇建设小区化园区化明显。
4、成都市村镇规划编制 存在的问题
1、规划针对性不强,缺乏特色
¾ 编制单位在有限的编制时间、经费条件下,按照国家规定,规划编制追求面面俱到,重 点不突出,针对性差,有效内容的质量不高。 ¾ 规划未能与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充分结合;没有找准村镇发展的核心竞争 力,充分发挥地方优势资源等原因,规划缺乏量身定做的特色。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形成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目标。科学的村镇规划,是引 导村镇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村镇建设的龙头,是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 前提和方向。
z
2003年,成都市开始实施城乡统筹、提出“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
战略,推进“三个集中”,引导产业在城乡优势互补,人口在城乡有序 流动,实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在城乡一体化配置。
1.8 1.8 1.6 1.4 1.2 1 0.8 0.6 0.39 0.4 0.2 0
成都 江苏 省 山东 省 重庆 市 浙江 省 安徽 省 广东 省 四川 省 全国
镇密度
镇 密 度 (个 /百 平 方 公 里 )
3 2.5 2 1.5 1 0.5 0
2.79 2.23
1.05 0.78 0.76 0.75
1.成都市小城镇概况
前
言
的地位和作用
中心城
2. 小城镇在全域成都城乡体系中
处于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点; 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的关键环节; 是体现城乡融合的新型城乡 形态的重要区域。
中等城市 (县城)
文化意识
土地政策
自然条件
社会关系
¾清代中期以后
移民潮逐渐平息,成都的农村开始新的自然演 进和人口增殖,新的宗族势力不断发展蓄势,几户 十几户的林盘聚居构成了近现代成都地区乡村聚落 的基本形态和聚居文化. 有些条件较好的聚落逐步发展聚集成为场镇.
村墟零落旧遗民, 课雨占晴半楚人。 几处青林茅作屋, 相离一坝即比邻。
z 道路过宽 z 绿化过多 z 维护成本过高 z 农房舒适度和方便性不足
5、成都市村镇规划导则 编制的思路和内容
成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 主要内容
前言 1.成都市小城镇概况 2.小城镇在全域成都城乡体系 中的地位和作用 3.编制导则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编制重点及要求 1.1 注重产业支撑 1.2 突出鲜明特色 1.3 完善配套设施 1.4 坚持安全适用 1.5 考虑经济省地 第二章 编制内容及深度 2.1 规划名称 2.2 规划年限 2.3 内容及深度 附则 附录
安),相差近27倍。
¾小城镇产业分化明显,差异拉大。农业型小城镇数量占41%,工业型小城镇数量占 34%,商贸旅游型小城镇数量占25%。
平均幅员面积 120 平 均 幅 员 面 积 (平 方 公 里 ) 100 80 60 44.9 40 20 35.79 50.19 98.84
168个镇各类产业结构比较 35% 30% 25% 20% 15% 10% 5% 0% 31% 19% 10% 15% 16% 9%
1. 完善我市城乡规划管理
2003年以来,成都市在长期统筹城乡规划和全域成都规划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在5.12 灾后重建中,这些经验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力有效的指导了村镇灾后重建的规划建设工作, 使得村镇规划管理工作即使是在突发灾难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有序进行。 而灾后重建提出的 工作原则和方法, 也进一步丰富了成都村镇规划工作的经验。 2009年11月,成都市颁布《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进一步确立了我市城乡规划管理 “城市(含重点镇)、城镇和农村”的三级结构体系。为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村镇规划管 理急需一个强有力的抓手。 在国家开发银行的大力支持下,成都市规划部门全面总结城乡统筹和村镇规划的经验方 法,构建了成都市统筹城市、镇、农村地区“一规定三导则”的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
¾ 规划强调空间布局,轻产业谋划; ¾ 规划(部门)不能解决制约城镇发展的主要矛盾,不能呼应镇政府千方百计谋发展的愿望。 ¾ 不能呼应建设主体的实际需求;不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导致有限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
3、规划内容与深度不够,可实施性较差
¾ 规划层次较多,规划编制的财力、人力不足,大多仅编制 了总体规划,建设规划缺乏。 ¾ 即使编制和总规、控规、修详,但由于编制背景、时间等 多方面原因,规划之间难免存在冲突和脱节。 ¾ 规划刚性有余,弹性不足;致使在实施中困难重重。
。
“一规定三导则”
《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中心城城市设计导则》 《小城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建设技术导则》
2. 统一我市村镇规划编制的思想理念
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在全域成都城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城镇 新农村
生活功能: 联系功能
处于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点, 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
1、规划针对性不强,缺乏特色
¾ 与村镇自身资源、周边环境结合不够。 a、与农村地区衔接不够;一般按照方格网形式布局。 b、与山体、河流的相互融合不够;显山露水不够。 c、与原有城镇机理融合不够,城镇规模贪大。 ¾ 按照城市模式手法规划村镇,村镇应由的尺度、氛围、特 征挖掘不够。不少规划存在跨马路、大广场等现象。 ¾ 对村镇不同历史时段建筑的保护意识薄弱。
¾ 成都市城乡统筹实践对村镇规划提出了很高要求。 ¾ 灾后重建规划进一步丰富了村镇规划的经验积累。 ¾ 国家规范与成都实际的结合为探索成都特色村镇规划模式提供良机。
成都提出了构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宏伟目标, 对村镇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亟待对村镇规划建 设的理论方法进行总结。
2、编制导则的目的
z
2007年, 国务院批准设立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总体方案》 。
z
2009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签订
了《城乡统筹村镇规划合作框架协议》,开创了国内银行和政府在城 乡规划领域合作的先河。
丰富的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实践为成都市总结村镇发展模式和规划建设 经验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主要体现在:
前
言
2008年末,除重点镇和城关镇外,共有一般镇乡164个(含27个乡),其中坝区98个,丘 区41个,山区29个,总人口400万人,其中非农人口76.2万人,城镇化水平19% 。 小城镇具有一下特点: 1.1 分布广、差异大 1.2 密度大、规模小 1.3 发展滞后、特色缺失
平均密度
120 平均幅员面积(平方公里) 100 80 60 44.9 40 20 0 坝 丘 地形分类 山 总平均数 35.79 50.19 98.84 平均幅员面积
¾汉唐宋时期
长期人口繁衍过程中,成都有可能出现成规模的 宗族势力和乡村聚落。
z 传统农耕经济自然发展的过程中,宗族血缘关系是乡村聚落 的基本社会结构。
¾明末清初
移民入蜀的鼓励政策使衰败的农业生产得以逐步恢复,而以户为单位的 分田垦荒构成了成都农村散居形态最主要的政策性原因。
影响农村聚落形态的主要因素
重点镇
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通达 资源优势比较突出,产业发展各具特色 建立保障机制,形成造血能力 规划编制已参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开
展;
3. 镇村基本特点
镇村聚点量大面广、差异大 ¾一般镇乡总面积总计约840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68%。 ¾镇域用地最高海拔5364米,最低海拔387米,相差约5000米。 ¾最大镇域面积344.5平方公里(都江堰虹口),最小镇域面积12.5平方公里(温江寿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成都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0.4
1、编制导则的背景 2、编制导则的目的
主要内容
3、成都市村镇发展的现状格局 4、成都市村镇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5、成都市村镇规划导则的思路和内容 6、导则的创新特色
1、编制导则的背景
z
z 顺治6年(1649年),清政府颁布《垦荒令》,命令各级政府 “凡各处逃亡民人,不论原籍、别籍均广加招徕,编入保甲,使 之安心乐业,查本地方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 种,永准为业。俟耕至六年后,有司官亲察成熟亩数,抚按勘 实,奏请奉旨,方议征收钱粮”。 z 顺治10年(1653年)特别规定,“四川无主荒地听凭百姓垦 种,永占为业,并免田赋5年”。雍正6年(1728年)三月,户部下 令“入川人民众多,酌量安排,以一夫一妇为一户,给水田三十 亩或旱地五十亩”。 z 从1661年至1812年的150余年间,四川地区人口由50万增加 到2070万。
----《绵州竹枝词十二首》。陆箕永 注:川地多楚民,绵邑为最。地少村 市,每一家即傍林盘一座,相隔或半 里或里许,谓之一坝。
2. 镇村基本情况
¾至2008年末,成都市已纳入各级城区规划区之外的镇乡共有198个,村委会2732个。 ¾城镇分为重点镇和一般镇两个等级,其中重点镇34个,一般镇164个(含27个乡)。 ¾全市共有大小林盘聚点共14.11万个。 ¾共有农村人口516.7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46.5%,乡村劳动力人均耕地1.28亩/人。
0.69
0.66
1.01
0.21
坝区
丘区 地形分类
山区
¾
大小林盘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座,平均每
聚落
座林盘用地7.2亩,居住人口约32人。农村聚点建 设占地较大,人均可达155平方米。
¾ 大于10户以上的大中型林盘共1.06万座,密度 每平方公里1.59座,每座林盘平均用地21亩,居 住人口约100人,人均建设用地可达138平方米。
最佳人居环境的体现,是深 厚历史文化的传承地。 生产功能:
服务功能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的关键环节,是体现城乡融 合的新型城乡形态的重要区 域。
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依托,是城 市服务业重要的拓展区。 生态功能: 提升城市品质的保证,是迈向 国际化的基础
中心城
村镇规划导则旨在“统一认 识、解放思想“,按照”实事求 是,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创造 性的开展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力 争统一以下思想理念:
规划编制质量管理难以实现。
(1)规划本身的质量难以甄别,统一衡量标准; (2)村镇规划之间难以协调,统一的规划平台难以建立。
3.成都市村镇发展的现状格局
1. 成都市村镇的历史形成
¾先秦早期
形成了“聚-邑-都”的原始聚居体系,聚和邑就是 早期村镇的聚居形态.
z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 z “一年居所而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历史起源
2、公众参与不够源自文库对建设主体需求呼应不足
规划部门:
落实上层次规划要求,划 定禁建、限建区,公共服 务、环境保护、生态保 育,高标准,严要求。而 又缺乏相应的补偿机制。 “自上而下”的 规划与“自下而 上”的发展之间 的矛盾
镇政府:
本镇的发展是第一要 务、增加收入、发展致 富,降级发展门槛吸引 投资。——产业政策、 土地指标。
2产
3产
1产
3产
2产 1产 〉 〉 3产 〉
2产 〉
3产 〉
3产 〉
1产 〉
〉
〉
1产
1产
2产
2产
地形分类
3产
坝
丘
山
总平均数
〉
〉
0
2产 〉
1产
¾
镇村聚点规模小,密度大,用地不集约。
平均镇域人口1.6~2.4万人,平均镇区现状面积约0.43平方公里,平均镇区现
状实际居住人口0.2~0.4万,人均建设用地150平方米. ¾ 平均每百平方公里约1.8个小城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6倍,是四川省城镇密度 平均水平的4.6倍,是小城镇密集地区江苏省平均水平的1.7倍。
中等城市 (县城)
小城市 (重点镇)
发展理念 保护理念 特色理念 集约理念
小城镇 (一般镇)
农村聚居点 (农村新型 社区)
3. 规范我市村镇规划编制成果
规范对成果形式界定相对模糊,成果差异较大;
(1)深度差异较大; (2)成果表达的形式多样;
原有村镇规划成果表达形式多样;
(1)各区县政府在村镇规划编制过程中,发展诉求差异较大; (2)各编制单位对村镇规划编制的认识水平、内部图文表达形式,成果管理水平差异较大;
院落
镇村发展滞后,特色缺失
¾人均GDP约12000元,不足全市人均水平的40%,普遍缺乏产业支撑. ¾镇村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差。 ¾村镇特色不突出,千村一貌,千镇一面现象普遍,村镇建设小区化园区化明显。
4、成都市村镇规划编制 存在的问题
1、规划针对性不强,缺乏特色
¾ 编制单位在有限的编制时间、经费条件下,按照国家规定,规划编制追求面面俱到,重 点不突出,针对性差,有效内容的质量不高。 ¾ 规划未能与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充分结合;没有找准村镇发展的核心竞争 力,充分发挥地方优势资源等原因,规划缺乏量身定做的特色。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形成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目标。科学的村镇规划,是引 导村镇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村镇建设的龙头,是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 前提和方向。
z
2003年,成都市开始实施城乡统筹、提出“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
战略,推进“三个集中”,引导产业在城乡优势互补,人口在城乡有序 流动,实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在城乡一体化配置。
1.8 1.8 1.6 1.4 1.2 1 0.8 0.6 0.39 0.4 0.2 0
成都 江苏 省 山东 省 重庆 市 浙江 省 安徽 省 广东 省 四川 省 全国
镇密度
镇 密 度 (个 /百 平 方 公 里 )
3 2.5 2 1.5 1 0.5 0
2.79 2.23
1.05 0.78 0.76 0.75
1.成都市小城镇概况
前
言
的地位和作用
中心城
2. 小城镇在全域成都城乡体系中
处于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点; 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的关键环节; 是体现城乡融合的新型城乡 形态的重要区域。
中等城市 (县城)
文化意识
土地政策
自然条件
社会关系
¾清代中期以后
移民潮逐渐平息,成都的农村开始新的自然演 进和人口增殖,新的宗族势力不断发展蓄势,几户 十几户的林盘聚居构成了近现代成都地区乡村聚落 的基本形态和聚居文化. 有些条件较好的聚落逐步发展聚集成为场镇.
村墟零落旧遗民, 课雨占晴半楚人。 几处青林茅作屋, 相离一坝即比邻。
z 道路过宽 z 绿化过多 z 维护成本过高 z 农房舒适度和方便性不足
5、成都市村镇规划导则 编制的思路和内容
成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 主要内容
前言 1.成都市小城镇概况 2.小城镇在全域成都城乡体系 中的地位和作用 3.编制导则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编制重点及要求 1.1 注重产业支撑 1.2 突出鲜明特色 1.3 完善配套设施 1.4 坚持安全适用 1.5 考虑经济省地 第二章 编制内容及深度 2.1 规划名称 2.2 规划年限 2.3 内容及深度 附则 附录
安),相差近27倍。
¾小城镇产业分化明显,差异拉大。农业型小城镇数量占41%,工业型小城镇数量占 34%,商贸旅游型小城镇数量占25%。
平均幅员面积 120 平 均 幅 员 面 积 (平 方 公 里 ) 100 80 60 44.9 40 20 35.79 50.19 98.84
168个镇各类产业结构比较 35% 30% 25% 20% 15% 10% 5% 0% 31% 19% 10% 15% 16% 9%
1. 完善我市城乡规划管理
2003年以来,成都市在长期统筹城乡规划和全域成都规划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在5.12 灾后重建中,这些经验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力有效的指导了村镇灾后重建的规划建设工作, 使得村镇规划管理工作即使是在突发灾难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有序进行。 而灾后重建提出的 工作原则和方法, 也进一步丰富了成都村镇规划工作的经验。 2009年11月,成都市颁布《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进一步确立了我市城乡规划管理 “城市(含重点镇)、城镇和农村”的三级结构体系。为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村镇规划管 理急需一个强有力的抓手。 在国家开发银行的大力支持下,成都市规划部门全面总结城乡统筹和村镇规划的经验方 法,构建了成都市统筹城市、镇、农村地区“一规定三导则”的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
¾ 规划强调空间布局,轻产业谋划; ¾ 规划(部门)不能解决制约城镇发展的主要矛盾,不能呼应镇政府千方百计谋发展的愿望。 ¾ 不能呼应建设主体的实际需求;不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导致有限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
3、规划内容与深度不够,可实施性较差
¾ 规划层次较多,规划编制的财力、人力不足,大多仅编制 了总体规划,建设规划缺乏。 ¾ 即使编制和总规、控规、修详,但由于编制背景、时间等 多方面原因,规划之间难免存在冲突和脱节。 ¾ 规划刚性有余,弹性不足;致使在实施中困难重重。
。
“一规定三导则”
《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中心城城市设计导则》 《小城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建设技术导则》
2. 统一我市村镇规划编制的思想理念
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在全域成都城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城镇 新农村
生活功能: 联系功能
处于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点, 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
1、规划针对性不强,缺乏特色
¾ 与村镇自身资源、周边环境结合不够。 a、与农村地区衔接不够;一般按照方格网形式布局。 b、与山体、河流的相互融合不够;显山露水不够。 c、与原有城镇机理融合不够,城镇规模贪大。 ¾ 按照城市模式手法规划村镇,村镇应由的尺度、氛围、特 征挖掘不够。不少规划存在跨马路、大广场等现象。 ¾ 对村镇不同历史时段建筑的保护意识薄弱。
¾ 成都市城乡统筹实践对村镇规划提出了很高要求。 ¾ 灾后重建规划进一步丰富了村镇规划的经验积累。 ¾ 国家规范与成都实际的结合为探索成都特色村镇规划模式提供良机。
成都提出了构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宏伟目标, 对村镇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亟待对村镇规划建 设的理论方法进行总结。
2、编制导则的目的
z
2007年, 国务院批准设立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总体方案》 。
z
2009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签订
了《城乡统筹村镇规划合作框架协议》,开创了国内银行和政府在城 乡规划领域合作的先河。
丰富的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实践为成都市总结村镇发展模式和规划建设 经验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主要体现在:
前
言
2008年末,除重点镇和城关镇外,共有一般镇乡164个(含27个乡),其中坝区98个,丘 区41个,山区29个,总人口400万人,其中非农人口76.2万人,城镇化水平19% 。 小城镇具有一下特点: 1.1 分布广、差异大 1.2 密度大、规模小 1.3 发展滞后、特色缺失
平均密度
120 平均幅员面积(平方公里) 100 80 60 44.9 40 20 0 坝 丘 地形分类 山 总平均数 35.79 50.19 98.84 平均幅员面积
¾汉唐宋时期
长期人口繁衍过程中,成都有可能出现成规模的 宗族势力和乡村聚落。
z 传统农耕经济自然发展的过程中,宗族血缘关系是乡村聚落 的基本社会结构。
¾明末清初
移民入蜀的鼓励政策使衰败的农业生产得以逐步恢复,而以户为单位的 分田垦荒构成了成都农村散居形态最主要的政策性原因。
影响农村聚落形态的主要因素
重点镇
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通达 资源优势比较突出,产业发展各具特色 建立保障机制,形成造血能力 规划编制已参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开
展;
3. 镇村基本特点
镇村聚点量大面广、差异大 ¾一般镇乡总面积总计约840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68%。 ¾镇域用地最高海拔5364米,最低海拔387米,相差约5000米。 ¾最大镇域面积344.5平方公里(都江堰虹口),最小镇域面积12.5平方公里(温江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