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汇总.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https://img.taocdn.com/s3/m/6a1430e6551810a6f5248623.png)
后循环缺血后循环(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PCI的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肢体或头面部的麻木、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构音或吞咽障碍、跌倒发作、偏盲、声嘶,Horner综合症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PCI的特征表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ositionalparoxysmalvertigo,BPPV)是与头部或身体姿势变动相关的短暂的眩晕发作,是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性疾病。
50~70%属于原发性,亦称特发性,无明显病因;30~50%属于继发性,常继发或并发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外伤,偏头痛,梅尼埃病发作期,突发性耳聋,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
二、BPPV的临床类型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前半规管BPPV。
以上3类,均可双侧发病。
三、诊断的BPPV变位检查(1)Dix-Hallpike检查:也称为Barany检查或Nylen-Barany检查,是确定后或上半规管BPPV常用的检查。
(2)滚转检查(rollmaneuver):是确定水平半规管最常用的检查。
四、BPPV的眼震特点:可用VNG观察,根据眼震方向确定侧别与类型;没有VNG也可肉眼观察。
BPPV的眼震有以下共同的特点:短潜伏期(一般1~5秒);反复置于诱发位置反应减弱(眼震有疲劳性)(1)后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受累半规管为向下耳时出现向下耳的垂直向上的扭转性眼震,回到坐位眼震变为向对侧耳的垂直向上的扭转性眼震。
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嵴帽结石症持续时间>1min。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48a8466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5.png)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一、什么是后循环缺血?说到后循环缺血,很多朋友可能会皱眉头,心想:“这又是啥新名词?”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简单来说,后循环缺血就是指大脑后部的血液供应出了问题,导致脑部某些区域的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影响脑功能。
大脑就像一台超级复杂的机器,它需要源源不断的血液和氧气才能保持正常运行。
而当血液供应出了问题,大脑就会受影响,出现一系列症状。
比如眼花、头晕、走路不稳,甚至出现突然的失语、肢体麻木等症状。
你可以想象一下,车子缺油了,发动机就不转了,大脑缺血也是如此,功能就受限,连带着我们的身体机能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不过呢,这种“缺油”的情况发生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大脑的后部。
大脑的后循环指的就是脑部后方的血液供应系统,主要由脊髓和一些脑血管组成。
这个区域控制着我们的平衡、视力、听力等功能。
如果血液供应不畅,缺氧的区域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病变,症状也会随之显现出来。
所以说,后循环缺血绝对不容小觑,虽然它不像前循环那样容易被大众所熟知,但它的危害可一点不亚于前者。
二、后循环缺血的原因那后循环缺血到底是咋回事呢?原因其实有很多,就像你车子抛锚了,可能是油路堵了,也可能是发动机坏了。
后循环缺血的成因也不简单,涉及到血管狭窄、栓塞、血流不畅等多方面的因素。
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看看是哪儿出了问题。
血管狭窄是一个大头。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会逐渐硬化,血管壁变厚,管腔变小。
想象一下原本宽敞的大马路,现在变成了窄巷子,车子走得就很不顺畅了。
大脑的血管一旦变狭窄,血流就受阻,后循环区域的血液供应就会不足,直接导致缺血。
然后,就是血栓的问题。
血栓就像是血管里的“石头”,它们会堵塞血管,阻止血液的流通。
这种情况就像你家水管里被一块大石头卡住了,水根本流不进去。
血栓往往来自心脏或者颈动脉,一旦它们“离家出走”堵住了脑部的血管,后循环缺血也就随之而来了。
再有,动脉硬化也是一个罪魁祸首。
当动脉壁发生硬化时,血管弹性变差,血流速度下降,结果血液无法顺畅地送到脑部后方。
后循环缺血共20张PPT精选课件
![后循环缺血共20张PPT精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4a8be4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ad.png)
虽然头晕/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晕/眩晕的常见病 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
PCI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颈椎骨质增生仅是 大脑(dànǎo)后动脉
鉴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发现约半数的后循环TIA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与脑梗死的界限(jièxiàn)越来越模糊,因此用PCI涵盖后循环的TIA与
罕见的情况; 脑梗死,有利于临床操作 。
基底(jī dǐ)动脉
PCI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 诊断明确者应进行抗栓治疗。
• 颈椎的影像学检查不是首选或重要检查。
第十八页,共20页。
急性期治疗(zhìliáo)
• 目前仍缺乏专门针对PCI的大样本随机对照 研究结果,因此对PCI的急性期处置与前循 环缺血性卒中相同。应积极开展卒中单元 的组织化治疗模式。对起病3小时内的合适 患者可以开展静脉rt-PA溶栓治疗。有条件 者行动脉溶栓治疗,治疗时间(shíjiān)窗可 适当放宽。对所有不适合溶栓治疗且无禁 忌征者,应予以阿司匹林100-300mg/d治疗。 其他治疗措施可参考国内外相关的治疗指 南
要注意了解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
无论是临床或影像学检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即非正常又 要注意了解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
将此概念引伸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概念。
非缺血的状态; 发自锁骨(suǒgǔ)下动脉,经枕骨大孔入颅后,左右椎动脉渐靠近,多在脑桥下缘会合成基底动脉。
《后循环缺血》课件
![《后循环缺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7d937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14.png)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 将有更多针对后循环缺血的精准
治疗手段。
针对后循环缺血的预防措施将更 加普及,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 用,将为后循环缺血的研究提供
更强大的支持。
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 制,为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方 案。
探索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提 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
04
后循环缺血的预防与康 复
预防措施
健康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 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高脂肪 食物的摄入。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危险因素,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 、游泳等,以增强心肺功能和代谢水 平。
戒烟限酒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避免对血管造 成损伤。
02
03
04
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 程度加重,后循环缺血的风险
增加。
血压
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
血脂
高血脂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 进程,增加后循环缺血的风险
。
吸烟
吸烟可引起血管痉挛和动脉粥 样硬化,进而导致后循环缺血
。
03
后循环缺血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通过手术建立颅内外动脉的通路,改 善脑部供血。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通过手术剥离增厚的颈动脉内膜,恢 复颈动脉通畅。
其他治疗方式
康复治疗
针对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调整
如戒烟、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等, 预防后循环缺血的复发。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要点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d7a471c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4.png)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要点后循环缺血(Post-Circulatory Arrest)是指心跳骤停后,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进行期间或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全身器官缺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
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危急病情,对患者而言,及时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后循环缺血的护理要点,并分享一些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后循环缺血的护理要点1. 快速复苏:在出现心跳骤停后,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尽快恢复血液循环。
快速而有效的复苏可以减少后循环缺血对机体的损害,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 维持氧供:后循环缺血时,由于心跳骤停导致全身血液供应中断,机体组织缺氧,维持氧供成为护理的重要目标。
通过给予患者氧气吸入或机械通气等方法,确保组织细胞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
3. 控制体温:后循环缺血后,机体处于代谢紊乱状态,体温往往失去正常调节。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如使用冰毯或加温设备,以及合理调节室温等,保持患者体温在合适的范围内。
4. 监测循环功能:后循环缺血时,循环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尿量等指标,及时评估患者的循环情况,并调整护理策略,维持循环的稳定。
5. 预防并发症:后循环缺血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再灌注损伤、脑损伤、肺损伤等。
护理人员需要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控制再灌注速率、维持良好的氧合状态、翻身护理等,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6. 心理支持:后循环缺血对患者及其家属来说,是一次极其可怕和紧张的经历。
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和家属充分的心理支持,提供情绪安慰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应对并度过这个困难的时刻。
二、观点和理解后循环缺血作为一种危急病情,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快速反应和应对。
在护理过程中,我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快速复苏是非常关键的。
在发现心跳骤停后,护理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确保复苏措施的有效性。
后循环缺血的相关知识汇总
![后循环缺血的相关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e9cad6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b.png)
后循环缺血的相关知识汇总后循环(PCI)缺血的相关知识汇总后循环缺血的概念是什么?后循环又叫椎基底动脉系统,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当这些部位因为椎管狭窄、动脉硬化、或栓塞性疾病引起小脑、脑干、丘脑、枕叶、以及颞叶、上段脊髓缺血的一组疾病。
等同概念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后循环的病因是什么?危险因素有哪些?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心房疑为纤颤和冠状动脉疾病。
与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相同,均为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饮食、活动缺乏肥胖,以及多种心脑血管的高危因素。
但颈椎病绝不是PCI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其特点;占缺血性卒中的20-25%,有的报导达40%,仅表现为短暂性或轻微的脑干缺血症状,或首发昏迷、四肢瘫、较前循环缺血难诊断;复发率高于前循环,尤其是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复发率增加三倍。
后循环缺血会引起哪些症状?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头痛,肢体无力、面部及或肢体的感觉障碍,眼球活动障碍,复视,跌倒发作,短暂的意识丧失,行走不稳,一侧脑神经损伤,另一侧肢体的感觉或运动障碍的交叉性病变,共济失调、视野缺损,声嘶等症状。
后循环缺血需要与哪些疾病相鉴别?眩晕需与耳部的疾病相区别,常见的有良性位置性眩晕、迷路炎、美尼埃病、中耳炎,需常规行耳科检查,除外耳部疾病,全身疾病引起的症状,需关注有无脱水、低血容量、心律失常、感染、高血压等,有无体位性低血压、妊娠,有无用药史,有无精神疾病。
头部外伤等需除外。
颈部检查并不作为常规检查。
后循环缺血都有哪些综合症?延髓部位:延髓背外侧综合症WallenBerg综合症(汪伦贝尔综合症)是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外侧延髓动脉闭塞导致,延髓内侧综合症是椎动动及其分支闭塞。
延髓背外侧综合症,其临床症状:损伤的是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交叉性的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的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束、前廷神经核(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以及疑核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同侧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咽反射消失)、绳状体损害(共济失调同侧)、交感神经下行传导束(霍纳氏综合症: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https://img.taocdn.com/s3/m/09ca581c6edb6f1afe001f03.png)
1: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的概念是1953年由梅奥 临床中心提出。 • 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 一是在临床上:指后循环的短暂性缺血发 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 ,TIA ),强调椎 一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的缺血症状(不只是 眩晕); 二是在病因上: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 所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
2:常被误认为是后循环缺血的临床 表现
• 脑干结构的致密和血管支配与神经结构的非一一 对应特点,决定了绝大多数的PCI呈现为多种重 叠的临床表现,极少只表现为单一的症状或体征。 如在NEMC-PCR中,仅不到1%的患者表现为单 一的症状或体征。单一的症状或体征,如头晕、 眩晕、头昏、头痛、晕厥、跌倒发作和短暂意识 丧失等,多由全身性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前庭 周围性疾病和精神障碍所致,很少由PCI所致。 在NEMC-PCR中,没一例患者表现为不伴其他 表现的单纯跌倒发作,因此单纯跌倒发作并不是 PCI的常见表现
2: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
•
• • • •
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如新英格兰医 学中心的后循环缺血登记研究,NEMC-PCP)和 研究技术的发展,对PCI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 重要认识: (1)PCI的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是 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罕见的情况。 (2)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 (3)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 (CT,TCD,MRI,SPECT或PET)都无法可靠地界 定“相对缺血状态”。 (4)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晕 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 基于以上共识,国际上已用PCI概念取代了VBI概 念。
后循环缺血原因
![后循环缺血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abf4bf44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4.png)
后循环缺血原因
后循环缺血是指大脑后循环区域的血液供应不足,可能由以下原因所导致: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后循环缺血的最重要原因,它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进而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
此外,椎动脉起始部也是发生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部位。
栓塞:这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
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由于椎动脉起始部之前的锁骨下动脉闭塞,椎动脉血液向锁骨下动脉逆向分流。
颈椎疾病:如颈椎不稳定或颈椎病,这些疾病可能会导致颈椎的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或颈椎错位等,压迫、缩小、阻碍椎动脉,导致大脑后循环区域血流不足。
心血管疾病:如心房颤动、心绞痛等,心脏功能障碍或者循环系统疾病会导致大脑后循环区域的血流不足。
动脉瘤破裂:颈内动脉壁薄弱,形成动脉瘤,当动脉瘤破裂时,血液会涌入脑内,引起外伤后遗症。
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可能会导致血液黏稠
度增高,脂质代谢异常,从而导致脑血管病变。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https://img.taocdn.com/s3/m/010ede85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7.png)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摘要:
1.后循环缺血的概念与原因
2.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3.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名称与治疗方法
正文:
后循环缺血是指椎- 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
它主要供应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等重要部位。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
诊断后循环缺血需要仔细了解病史,检查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并对脑神经和共济运动进行全面检查。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对于急性病变,弥散加权(DWI)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则容易漏诊。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名称主要包括“眩晕”、“头痛”、“脑络痹”等。
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和拔罐等。
中药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原则,常用的药物有丹参、红花、川芎等。
针灸治疗则选取相关的穴位进行治疗,如百会、太阳、风池等穴位。
拔罐疗法通过对局部部位的刺激,达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目的。
总之,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运用西医和中医的方法。
在预防方面,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
酒,消除病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律失常等)。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问题及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7b293a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a.png)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问题及措施引言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常见于老年人及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该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是由于冠脉狭窄、堵塞、血栓形成等原因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进而影响到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液供应。
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了解后循环缺血的护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供患者最佳的护理。
护理问题后循环缺血患者常常面临以下护理问题:1. 心绞痛心绞痛是后循环缺血最典型的症状之一。
当心脏供血不足时,患者会感到胸闷、胸痛、气短等不适症状。
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给予硝酸甘油等药物缓解症状。
2. 运动耐量下降由于后循环缺血,患者的心脏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患者的运动耐量下降。
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制定适当的运动计划,并对其进行监测,以确保患者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行运动,避免过度疲劳。
3. 血压不稳定后循环缺血患者常常会出现血压不稳定的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并及时记录和反馈给医生。
对于血压过高或过低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给予降压药物或调整体位。
4. 心律失常后循环缺血患者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心室早搏等。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和心律变化,并及时报告给医生。
对于心律失常较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电复律等操作。
护理措施针对上述护理问题,护理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给予药物治疗针对心绞痛症状,可以给予硝酸甘油等药物进行缓解。
对于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降压药物或增压药物。
对于心律失常较严重的患者,可以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电复律等处理。
2. 监测病情变化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指标,并及时记录和反馈给医生。
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可以进行心电监测,以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率和心律变化。
3. 疼痛管理对于出现心绞痛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采取相应的疼痛管理措施,如给予镇痛药物、提供舒适的环境等。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https://img.taocdn.com/s3/m/07c61f2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3.png)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中医学中,后循环缺血可能涉及到脏腑的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情况,常涉及到心脏、肝脏、肾脏等脏腑的功能失调。
在中医诊断中,具体的诊断名称可能因个体差异和具体病情而异。
以下是可能涉及到的一些中医诊断名称:
1.心血不足:心脏血液供应不足,可能导致后循环缺血的症状。
2.肾气虚损:肾脏是中医中的先天之本,肾气虚损可能影响到全
身的气血运行,包括心脏的血液供应。
3.肝郁气滞:肝气郁结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到全身各个
脏腑的功能。
4.血瘀阻滞: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凝滞,可能出现后循环缺
血的情况。
5.阳虚阴盛:阳虚阴盛可能导致全身气血运行不畅,特别是心脏
功能可能受到影响。
请注意,中医诊断是综合考虑症状、舌脉、病史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对于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医生,进行详细的诊断和辨证施治。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https://img.taocdn.com/s3/m/0e684f7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e5.png)
后循环缺血
心脏后循环缺血是指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心脏后壁的心肌缺血。
这种缺血通常由主要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
症状
后循环缺血在许多情况下没有特定症状。
然而,当有症状时,常见表现包括:•背部疼痛
•肩膀疼痛
•乏力
•呼吸急促
风险因素
有许多因素可能会增加患后循环缺血的风险,包括:
•冠心病家族史
•高血压
•高胆固醇
•糖尿病
•中年或老年
•吸烟
•肥胖
•缺乏体力活动
检查与诊断
一旦怀疑患者患有后循环缺血,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测试来确认诊断:•电心图(ECG)
•心脏超声检查
•核磁共振成像(MRI)
•CT扫描
治疗
治疗后循环缺血通常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选项:
•药物治疗:例如血管扩张剂、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等;
•改变生活方式:如改善饮食和运动;
•手术治疗:如心脏支架、球囊扩张术或冠脉搭桥手术。
预防
预防后循环缺血的最佳方法是通过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减少风险。
例如:•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保持健康的体重;
•保持良好的饮食和营养;
•多参加体育运动;
•定期进行体检和检查。
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会对患者的身体和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了解症状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及早治疗和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患病风险,并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病情。
后循环缺血(1)
![后循环缺血(1)](https://img.taocdn.com/s3/m/10dafa951eb91a37f0115c97.png)
后循环缺血
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A)
(一)适用对象
单纯脑供血不足无合并症或合并轻微无需特殊处理的合并症
(二)诊断依据
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或体位改变时;
2、头晕、行走不稳有时呈发作性,部分可有头痛、呕吐、短暂晕厥.
3、TCD提示
(三)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
2、TCD提示椎基底供血不足;
(四)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
2、TCD无异常
(五)治疗常规
1、内科综合支持治疗,应特别注意血压调控
2、改变脑循环
3.中药活血化瘀治疗
4.抗动脉硬化治疗
(六)标准住院日:10—15天
(七)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头晕减轻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合并症,发展为脑梗塞,不能出院
2、患者拒绝出院
脑梗死临床路径单A。
《后循环缺血》课件
![《后循环缺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f8438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9.png)
03 后循环缺血的治 疗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预防血栓形 成,降低脑梗塞风险。
降血脂药物
如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 样硬化斑块形成。
降血压药物
对于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减少血管压力,降低脑缺血发作风险。
神经保护剂
如胞磷胆碱、吡拉西坦等,用于保护脑细胞 ,减轻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
影像学表现
CT或MRI检查发现脑部缺血 灶或梗塞灶。
危险因素
患者可能存在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鉴别诊断
01
02
03
前循环缺血
患者可能出现单侧肢体偏 瘫、感觉障碍等症状,但 眩晕、复视等症状较少见 。
脑梗塞
患者可能出现偏瘫、感觉 障碍等症状,但眩晕、恶 心等症状较少见。
脑出血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但眩晕、t课件
目 录
• 后循环缺血的概述 •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 • 后循环缺血的治疗 • 后循环缺血的预防与护理 • 后循环缺血的案例分析
01 后循环缺血的概 述
后循环缺血的定义
定义
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系统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一系 列神经系统症状的疾病。
解释
后循环系统包括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和椎动脉,它们负责向脑干、小脑、丘 脑和枕叶等部位供血。当这些血管发生病变时,会导致相应区域的缺血和功能 障碍。
由于大脑后动脉供血不足,可 能导致对侧肢体的偏瘫或感觉 障碍。
视觉障碍
如视力模糊、复视等,可能与 枕叶缺血有关。
言语不清、吞咽困难
由于脑干受累,可能出现言语 不清、吞咽困难等症状。
后循环缺血2指南
![后循环缺血2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d0b4bd5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55.png)
目录
CONTENTS
• 概述 • 临床表现 • 诊断和评估 • 治疗和管理 • 预防和康复 • 研究进展和未来方向
01 概述
CHAPTER
定义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由于后循环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导 致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认知功能评估
通过认知量表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 如记忆力、注意力等。
04 治疗和管理
CHAPTER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 预防血栓形成,降低缺血性脑血
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降脂药物
如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血脂水 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
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降压药物
针对高血压患者,合理选用降压 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病史
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如高血 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以及
家族史和用药情况。
体征
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如 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等。
影像学检查
通过头颅MRI或CT检查,观 察后循环缺血的病灶位置和大
小。
鉴别诊断
前庭神经炎
与后循环缺血的眩晕症状相似,但一般无神经系统体征,且多有 病毒感染史。
脑干梗死
病因和病理生理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栓塞、动脉炎等,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 最常见的病因。
当后循环血管狭窄或闭塞时,血流灌注不足,导致相应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 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后循环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血流动力学异常、微栓塞形成、血管痉挛等。
02 临床表现
CHAPTER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https://img.taocdn.com/s3/m/a68c04ec941ea76e58fa048c.png)
Glass TA, Hennessey PM, Pazdera L (2002). Outcome at 30 days in the 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 posterior circulation registry. Arch Neurol 59:369-376.
动 脉 夹 层
少 见 原 因
颞动脉炎、纤维肌肉发育不良、纤维韧带 压迫、动脉瘤、锁骨下动脉盗血、颅内感 染(真菌性及结核性脑膜炎、梅毒)、 偏头痛、口服避孕药、自身免疫性疾病、 凝血异常
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
不可调节因素
• • • • • • 性别 年龄 种族 遗传背景 家族史 个人史
可调节因素
• 生活方式(饮食、吸烟、 活动缺乏等) • 肥胖 • 高血压 • 糖尿病 • 高脂血症 • 心脏病 • 卒中/TIA病史 • 颈动脉病变 • 周围血管病 • 高凝状态
• • • • • • • •
SA (subclavical artery) 锁骨下动脉 ECVA (ex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颅外段椎动脉 ICVA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颅内段椎动脉脉 BA (basilar artery) 基底动脉 AICA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小脑前下动脉 PICA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小脑后下动脉 SCA (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 小脑上动脉 PCA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大脑后动脉
栓塞主要发生于SCA/2),AICA几乎都是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
临床后循环缺血疾病介绍、主要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措施、常规护理及预防措施
![临床后循环缺血疾病介绍、主要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措施、常规护理及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4b9839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d4.png)
临床后循环缺血疾病介绍、主要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措施、常规护理及预防措施后循环(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
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和部分颗叶叶及脊髓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l rculat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定义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的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
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l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⑴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主要的血管病理表现。
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
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⑵栓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10猊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3)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四)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系统缺血相似,除不可调节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外,主要是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肥胖及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后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域动脉病及周围血管病等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以往认为转头、颈可使骨赘压迫椎动脉,导致后循环缺血,由于前庭神经核对缺血敏感,故而产生头晕/眩晕。
这种以假设代替证据的模式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混乱的重要原因。
临床表现1.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码、行走不稳或跌倒。
2.后循环缺血的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得、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综合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上定义共同点:诊断标准都强调症状的 短暂性,都限定要有脑干的症状或体征, 都提出单一的眩晕不能诊断 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是指后 循环的TIA,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 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
Caplan L.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then,now,and tomorrow.The Thomas Willis Lecture000.Stroke,2000,31:2011-2023.
国内知名专家对PCI的争论
王拥军 2006年 支持PCI: 1. VBI=“垃圾筐”,出现持续24 h甚至数天 的VBI诊断 颈椎病=眩晕 3. VBI=历史产物 4. 共识≠指南
李承晏 2008 不宜诊断 VBI 也不太支持PCI 1.国际疾病分类中已没有“VBI”这个病名 2.按“VBI”的诊断标准事实上就是椎基底动脉系统 的TIA或脑梗死,VBI多此一举 3.目前临床上很多VBI并不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疾 病 4.单一的眩晕不是由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或脑梗 死引起 5. PCI的概念很明确;VBI的概念相当模糊 6.临床上用PCI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和梗死足 够,没有必要用“PCI”来替代“VBI”
苏镇培质疑 “共识”,认为多余(2007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
1. 美国医学文献分板和检索系统增强网 (Medlineplus):椎基底循环疾病(Vertebrobasilar circulatory disorders),同义词是VBI和PCI PCI没有取代了VBI 2. 国际上无PCI共识或指南,国内无必要再搞一个 后循环缺血共识 3. 中国“共识”,要有中国的资料:“栓塞是后循 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欧美是这样,中国是 如此? 4. 基本内容源于Caplan的2篇文章(2000年) 5. 个别几个专家的共识
MV 偏头痛性眩晕(migrainous vertigo)
我们想了解的问题???
VBI与PCI关系
头昏=供血不足=PCI? PCI与CCCI关系
VBI历史沿革
VBI是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Zulch教授通过血 液动力学基础上提出。人们将此概念引申到 后循环,产生了VBI的概念
VBI历史沿革:国外情况
VBI历史沿革:国内情况
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 血管疾病分类(1995)第三项中,增加了VBI, 但未列出相应诊断标准
VBI历史定义
1988年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提出的VBI标准 1989年WHO提出的短暂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 足诊断标准 2005年有学者(罗毅)提出了一个初步确诊 VBl的诊断标准
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 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 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 脑梗死、延脑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 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 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运动性轻偏瘫、共 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一拙手综合征、 纯感觉性国外报道有1%PCI患者可以仅表现为孤 立性眩晕和(或)头晕或听力减退,均说明尚 有一部分后循环缺血时间已超过TIA的时 限而又无脑梗死证据,属于PCI的特殊状态, 类≈可逆性脑缺血发作,可能为缺血持续时 间较长的低灌注现象。
CCCI
CCCI(慢性脑供血不足) ICD-167.8 其它明确的脑血管疾病 脑缺血(慢性) 日本厚生省慢性脑供血不足研究班拟订了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①由于脑的循环障碍引起的各种自觉症状(头 重感、头晕等)波动性稍长;②不出现脑的局灶体征;③ 多数伴高血压;④眼底动脉呈动脉硬化性改变;⑤在脑灌 流动脉可听到血管杂音。(2)CT所见:未见血管性器质 性脑病变(希望MRI检查无血管性器质性脑病变,则诊断 更为确凿)。(3)其他:①脑血管造影或颈部TCD检查 等显示脑灌流动脉闭塞或狭窄改变;②脑循环测定示脑血 流减低;③年龄基本在60岁以上;④确切地排除可以引起 上述自觉症状的其他疾病。
本文专有名词缩写
PCI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BI 椎基底动脉缺血(vertebrobasilar ischemia)和椎基底动 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fufficiency) BPPV 良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但当随前循环缺血的病因和机制都被明确, 颈动脉供血不足这一概念被摈弃,VBI概念 仍被广泛使用
国内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 既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导致VBI概念不 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
VBI
PCI
2006年: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背景:(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而颈椎骨质增生仅是罕见的情况;(2)后循环缺血 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3)无论是临床或影像学检 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既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4) 虽然头晕/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但头晕 /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后循环缺血。(5)国 际疾病分类中已不再使用VBI
黄如训等2009年建议
缺血性脑血管病原因包括血流量减少和血 管壁损害,VBI和PCI指前者而不包括后者, 两者都不全面和确切
如果强调责任血管,VBI更好反映病理实质 分类:脑梗死,TIA,可逆性脑缺血发作
(>24h,类似RIND,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
1987年国际疾病分类2神经病学分册(ICD-9)的脑血管疾病 分类中,在短暂性脑缺血(435)项下有颈、基底椎动脉供 血不足
1990年ICD-10神经系统疾病中,在TIA和相关综合征(G45) 项下有椎基底动脉综合征(G 45.O),无“VBI”的病名
1997年ICD-9临床修订版一脑血管疾病,在短暂性脑缺血 (435)项下,有椎基底动脉综合征,无“VBI”的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