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_何南观

合集下载

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和作用

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和作用

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和作用作者:缪菁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0年第02期摘要:重大突发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和影响。

随着媒体在国际社会和重大事件中的参与度、融入度日益提升,其作用更加凸显,舆论战越演愈烈。

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报道为例,分析主流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和作用,据此对国内媒体报道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媒体报道;新冠肺炎一、重大突发事件定义及特征重大突发事件通常指突然发生的,已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的,需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紧急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其发生将会影响一个地区、国家甚至更大区域范围内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节奏,若应对处理不当,将产生严重后果。

重大突发事件有以下特点:一是突发性,事件暴发突然,扩展迅速,令人猝不及防。

二是紧迫性,需要有关部门或个人第一时间反应,迅速应对。

三是复杂性,因果关系环环相扣,涉及当事人复杂多样。

四是破坏性,直接或间接造成人员财产损失,引发社会动荡风险高。

五是持续性,贯穿人类文明进程和发展史,只可应对,从未停止。

二、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和作用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曾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晾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媒体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渠道和载体,是公众认知世界的窗口,是国家与公民之间沟通的桥梁。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媒体应积极主动履行其社会责任和使命。

一是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将掌握的权威信息通过有效途径第一时间、全面真实地展现给公众,避免产生无谓猜测和恐慌。

二是代表公众行使监督权,代表公众对社会履行监督职责。

三是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作为“政府的发言人”“国家的喉舌”,媒体在开展真实、客观、公正报道的同时,还要维护国家利益,引导舆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对政务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分析

对政务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分析

对政务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化,政务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日益凸显。

政务新媒体作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其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能力对于事件的处理和舆论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政务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政务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政务新媒体是政府向公众传达信息、开展宣传、提供服务的重要渠道,它拥有及时性强、覆盖面广、在公众中具有公信力等特点。

在突发事件中,政务新媒体能够通过发布权威信息、指导舆论方向、回应公众疑问等途径,对事件进行及时、全面的舆论引导。

政务新媒体可以通过发布权威信息及时通报事件的最新进展和处理情况,增强公众对事件的了解和掌握。

政府可以通过政务新媒体积极引导舆论方向,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事件,减少谣言和恐慌情绪的蔓延。

政务新媒体还可以通过回应公众疑问,提供安抚和建议,增强公众对事件的信任和安全感。

二、政务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问题虽然政务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能力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对措施和信息发布不够及时和透明,导致公众对事件过度恐慌和猜测,增加舆论的不稳定性。

政务新媒体在舆论引导中存在的单向宣传和信息传递模式,缺乏对公众情绪和需求的深入理解和回应,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

政务新媒体在处理舆论引导中常常过于理性和传统,缺乏对公众情感和个体需求的关注,影响了舆论引导的效果。

政务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能力对于事件的处理和舆论的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务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其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能力,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安全感。

政府也需要加强对公众情感和需求的关注,更加平衡和全面地进行舆论引导,增强其效果和公信力。

相信在政府和公众共同努力下,政务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

浅谈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
( 四 济体制 改革 和社会 结构 转型 的关键 时期 , 社会 矛盾 冲突 问题 日益 凸显 , 公 共安全 突发事 件频 发 , 对社会 和谐 稳定 、 经济 可持续 发展 带来不 利影 响 。新 闻媒体 作 为社会 舆 论 的重要 引 领者 , 应 当掌握 主动 权 , 通 过 正确 的 宣传 和 弓 I 导, 将 公共 安 全突 发事 件 的危 害 降到最 低 , 维 护社 会稳定 。 新 闻媒 体 的 舆 论 导 向 作 用 新 闻媒体 的舆论 导 向作用具 有双 向性 , 积极 正面 的引导 能够 向公众传播正能量 , 使事件 向着有 益社会 的方向发展 。反 之, 消极负 面的引导可能会激 化社会矛盾 , 破坏社 会的和谐稳 定, 甚 至带来严 重的危害。 在公 共安 全 突发事件 中 , 新 闻媒 体 的舆 论 导 向作 用对事 件 的发展有 着重 要 的推动作用 , 正 面 的舆 论导 向能够 促使事 件得 到快速应对 和妥善解决 。一是 新闻信息 的权威性有 助于 消 除公众 的心理 恐慌 。新 闻媒 体 , 特别 是官方 新 闻媒 体在 报 道公共 安全突发 事件时 , 发 布及时 、 准确 的新 闻信息能够 有效 消除社会公众 因对事实真相不 了解而 引发 的恐 慌心理。此外 , 利用 政府名义或是借 助官方权威 渠道发布信 息更能够提 升新 闻信 息的可信度 , 将事件 真相呈现在公 众面前 , 抑制谣言 的散 布 。二 是合理 的新 闻应对措施 能够降低事件 的危害 。面对公 共安 全突发事件 , 新 闻媒 体除 了对事 件的进展情况 进行报道 , 还会 对 事件 的起 因、 预期 结果 、 应对 举措 等方 面进行说 明, 客 观 的技术 说 明不仅 可以获得 公众 的信任 与支 持 , 还能指 导和 帮助公众 采取有 效应 对措施 抵御 事件带 来 的危 害 , 将不 良影 响降至最低 。三是畅通 的新 闻传播渠道 有助于破 除谣 言 。公 共安全 突发 事件一 般影 响范 围广 , 信 息在传 播过 程 中容 易混 入 杂音 , 造 成信息失 真 , 谣 言的肆意传播 可能造成严重 的社会 影响, 威胁 社会稳 定。新 闻媒体 通过保 障信 息传 播渠道 的畅 通, 能够有 效净化 新 闻信息 , 为社 会公 众还原 事件 原貌 , 破除 谣言 , 同时可 以迅 速将党和政府 的 “ 声音 ”传 播到 民众 中 , 有 助于提振民众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信心 。 新 闻媒体 在 报道 公 共安 全 突发 事件 时一 般 处 于危 急状 态, 一 些隐 瞒真 相 、 夸 大事 实的不 当报 道也容易将事 件的舆论 导 向引 向负面 。出现 这种情况 , 一般包括 两方面 的原 因 : 一方 面是 官方信 息发 布得不够 及 时透 明, 官方新 闻媒 体代表 政府 发声 , 因此对公共 安全突发事件 的报道较 为谨 慎 , 事 件的发展 情况很 难在 第一 时间对 外发 布 , 新 闻报道 的 时间差 问题 给谣 言 滋生 预 留了空 间 ; 另 一方 面 , 新 闻媒 体没 有 主动 掌握 话语 权, 对 社会舆论 引导不足 , 公共安全 突发事件发生 时常常 已经 出现 了较 为严重 的后果 , 新 闻媒体 为 了防止社会 恐慌 而 以遮

论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导向

论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导向

论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导向[摘要]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中,媒体的舆论引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以5?12汶川地震为例,阐述媒体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尤其在突发事件中如何正确、有效地作好媒体舆论引导工作,并对媒体在事件中如何提高舆论导向能力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媒体;危机事件;舆论导向1 前言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系现实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

它往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打乱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并造成生命、财产等方面的巨大损失,其表现大致可划分为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两种情形。

前者主要涉及地震、洪水、台风、海啸等各类天灾;后者则主要涉及战争、恐怖事件等各类人祸。

也有两种情形兼备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如矿难、瘟疫等。

从历史上看一场损失惨重的突发事件往往更适合归咎于“天灾+人祸”。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区别于日常活动,特别是预先安排的所谓“仪式性”活动的基本特点,在于它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具有很强的不可预知性伴随着极大的风险或灾难,常常造成重大甚至持久的悲剧,因而备受公众关注。

欧洲人权法院对“公共紧急状态”的定义是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

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这里所谓的“公共紧急状态”大致等同于我国所称的突发性公共危急状态。

2006年1月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公共危机事件往往具有巨大的破坏性,损失严重,影响巨大。

例如汶川的5?12特大地震造成8万多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的巨大损失。

正因为公共危机事件的巨大破坏性,致使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有效应对,力求最大限度降低此类事件对社会和公众造成的损失。

作为政府与公众中介的媒体对危机事件的应对策略成为遏制危机扩散、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澳大利亚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RobertJ.He ath)将媒体的作用概括为:第一,提供信息指导公众在不同的危机情境中行动;第二,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第三,危机发生时警示公众;第四,为危机管理者提供信息,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情绪,使之理解和分析更大危机的来临;第五,提供有关做什么、去哪里、联系谁及采取什么措施的信息,以控制并解决危机。

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引领主流舆论、创造主流价值的实践探析——以河北主流媒体抗疫报道工作为例

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引领主流舆论、创造主流价值的实践探析——以河北主流媒体抗疫报道工作为例

037文艺评论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引领主流舆论、创造主流价值的实践探析主流媒体在引领主流舆论、创造主流价值方面角色关键、地位重要,作用不可替代。

主流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政治性强、权威性高、影响力大、信任度好,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具有其他传播渠道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在引导舆论、澄清谣言、稳定人心、稳控全局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一锤定音作用。

新时代主流媒体已发展演变为新型主流媒体,更应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主动引导主流舆论,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回顾近年来发生的数次公共卫生领域突发事件,每次重大疫情的暴发都会伴随虚假信息的传播。

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强、变化速度快、对公众心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冲击性大等特点,这些都对主流媒体的报道提出新的挑战。

如何在突发事件中更好地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减少其对公众的心理冲击和对社会秩序的损害,使主流舆论在社会上形成压倒性优势……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不断总结探索新闻传播规律。

在此次河北省抗疫报道工作中,河北日报等主流媒体迅速反应,主动作为,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舆论支持,同时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彰显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彰显公信力,精准把握“时度效”,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疫情报道工作指出,要“让群众更多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对坚定全社会信心、战胜疫情至为关键”。

主流媒体只有精准把握“时度效”,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现场,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才能引导社会舆论、回应公众关切、澄清网络谣言,牢牢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李 傲1 马 丽2 陈 龙3(1.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河北石家庄 050013;2. 肃宁县融媒体中心 甘肃沧州 062350;3. 河北广播电视台 河北石家庄 050000)摘 要: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对媒体而言是一次大考。

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_何南观

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_何南观

2011年第1期总第295期近些年来,我国突发公共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如贵州瓮安事件、邓玉娇事件、云南孟连事件、湖北石首事件、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四川广安110事件、四川大竹117事件、河北定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吉林通钢事件等等。

这些事件已经危及到公共安全,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在极个别地方甚至动摇了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政权的根本权威。

本文试图从媒体责任、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的角度出发,对突发群体性公共事件的预防、疏导和解决,作一简陋之论述。

基层政府的冷漠和网络围观,是新时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要成因我国当前处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社会转型期,潜藏在社会底层的矛盾比较多,如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导致的仇富心态、官员贪渎导致的仇官心态、城市发展和众多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等。

平时由于诉求渠道不畅等原因,这些问题和矛盾潜藏在社会的许多角落。

党中央和国务院特别强调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

但到了基层,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大打折扣,GDP 成为衡量政府政绩的主要甚或是唯一的指标,以破坏环境、以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比比皆是。

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提高道路的通行等级和通行能力,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征地、拆迁、补偿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要么成为房地产商的利益代言人,要么严重侵害农民的利益,他们不知道土地这一根本性生产资料的丧失对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讲究工作方法,不站在利益受损一方思考问题,靠一时的哄骗欺瞒或强硬手段保证工程的进行,但诸多矛盾和隐患就潜藏下来了。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信访渠道“肠阻梗”,使矛盾和问题不断升级为埋藏在心底的“民怨”。

由于地方调解机制和法制的不健全,由于基层政府和官员对民众利益的漠视,“上访”成为我国特殊的一种诉求现象。

一遇大的节庆或重要会议,各级信访部门官员都“如临大敌”,都会派去信访干部或便衣警察到省会城市和北京进行“截访”,要么进行空口承诺,要么强行带回,但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不到认真对待,更谈不上妥善的解决。

全媒体时代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中主流媒体如何强化舆论引导和社会服务作用

全媒体时代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中主流媒体如何强化舆论引导和社会服务作用

138传媒实务参考文献:[1] 黄归兰,张芳琳,郑贤,等.新媒体在气象信息传播中的应用研究[C].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8:35.[2] 张爽.新媒体在气象服务中的优势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7,37(24):221-222.[3] 姜殿荣,刘锋,何雪杨.新媒体平台在公众气象服务上的优势探讨[J].农业灾害研究,2018,8(06):121-122.[4] 石永怡.气象信息的新媒体传播[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7(10):100-103.作者简介:胡康(1982—),男,江西南昌人,本科,气象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融媒体传播等。

 胡小羽(1990—),女,江西南昌人,本科,气象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融媒体传播等。

 王磊(1977—),男,江西南昌人,本科,气象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融媒体传播等。

全媒体时代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中主流媒体如何强化舆论引导和社会服务作用李金聪(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 广州 510000)摘 要: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主流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面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时,应遵循全局性、以人为本、专业性等应对原则,研究如何体现出主流媒体的社会价值,探讨通过哪些路径策略可以不断强化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社会服务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主流媒体;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社会服务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3-0138-02在全球化、全媒体的大背景下,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容易引起群众的恐慌情绪,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国际局势。

主流媒体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遵循应对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发挥和强化舆论引导和社会服务作用。

一、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定义及特点按照国务院发布并实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在突发事件传播中担起主流媒体的职责

在突发事件传播中担起主流媒体的职责

声屏世界2021/11实践与创新采编经纬随着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主流媒体的传播话语权不断被过度分化和严重去中心化,呈现逐渐走向式微的态势,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受到撼动,因此实现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2021年8月2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1]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和接收信息。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新媒体平台为了追求时效和“吸睛”效果,往往会弱化把关环节,这给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带来了极大挑战。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突发公共事件共分为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灾难以及社会安全事件。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往往可以理解灾难和事故的发生,却无法容忍相关信息的隐瞒。

因此,主流媒体不仅要保证突发事件宣传的时效性,还要在舆论场上占据主导权。

做好突发事件的正向舆论引导,及时、权威、准确发布相关动态消息,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防止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扩散,做到疏导公众情绪、减少对抗、减少次生灾害,维护社会稳定。

突发事件中主流媒体信息传播的特征权威性高,公信力强。

主流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应对突发事件形成了一套严谨的策划流程,完整的审核体系,权威性和客观性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在突发事件的舆论宣传初期,各种新闻层出不穷,此时主流媒体“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优势最为突出,不仅起到正声的作用,还是公众辩伪的依据。

例如,2020年度的十大假新闻中,《国务院:暂停武汉红十字会的工作》就是虚构了《人民日报》电子版截图的谣言,只需用鼠标一点去《人民日报》网站核实一下就立知真假。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浅析突发事件中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浅析突发事件中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广 州 社 会 主义 学 院 学报
J U N FG N Z OUI S 1 U E O O I LS O R ALO UA G H N rT T FS C A IM l
21年第 2 ( 第 2 期 ) 00 期 总 9
N . 0 0 S f l o22 1 ( e a i No2 ) .9
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的传播已日益呈现多通道 、 全方位的特点 , 特别是手机 、 网络等非传统媒介的出 现与快速普及 , 更是将世界带人信息化、网络化时
度, 使我们的主流媒体继而关注了这一事件。 而事件 发生之后 , 杭州市交警 队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 , 说 明当时肇事车的时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 码 , 0 这一说法公布出来后 立即引起 了广大网友更为强烈的关注 ,包括 目 击者 在 内的公 众产 生质 疑 , 为如果 只有 7 的时速 是 认 0码
突发事件包括 自然界突发性的灾难和人类社会 内部 突然 发生 的紧 急事件 。突发事 件 总 的来 说是 在
较短 时 间 内急 速爆 发 的 , 有 一定 普 遍性 的社 会 危 具 机 。那 些造 成 了重大 人员 伤亡 或重 大影 响或 可能 产 生 重 大后 果 的 自然 灾 害 、 安全 事 故 、 大 刑事 案 件 、 重
媒体报道的热点和重点。第三 , 呈现非常规性 , 且破 坏 性 大 , 众 的应 变 能 力 弱 , 公 易造 成 流 言形 成 恐 慌
I l J

突发事件对人们 的生产生活可 以造成很大的影 响 , 们 日常 的生 活模 式 可 能被 这 样一 些 突 然 发生 人
的事件 所 打乱 , 事件 的突然 性 会 使人 们 有 种来 不 及
政府和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该做好舆

浅谈公共突发事件中媒体舆情引导作用

浅谈公共突发事件中媒体舆情引导作用

浅谈公共突发事件中媒体舆情引导作用作者:石磊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19年第04期摘要: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舆情的引导是比较重要的,这也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基于此,本文先就新媒体时代下公共突发事件特征以及和媒体舆情关系加以阐述,然后就公共突发事件媒体舆情引导的挑战以及发展措施详细探究,希冀能从理论层面的深化探究,为媒体舆情引导提供有益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公共突发事件;媒体舆情;引导作用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造成的,在进行处理的时候如果采用了不当的方法,必然会造成社会的动荡,甚至可能会转变成政治事件。

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是多样化的,其中在媒体舆情的引导方面是比较关键的,所以,相关部门及人员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学运用,做好媒体舆情的引导工作,从而保障公共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

一、新媒体时代下公共突发事件特征以及和媒体舆情的关系(一)新媒体时代下公共突发事件特征处在当前新的发展时代背景下,公共突发事件也呈现出新的特征,这是和时代发展的特点有着紧密联系的。

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共突发事件随着自媒体开放以及自由的言论空间,民众在掌握信息的话语权方面有着较大的空间,自己的一些不满情绪等能得到充分自由的表达,这就使得公共突发事件高频化的特点愈来愈突出。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比较迅速,公共突发事件所涉及到的范围更为广泛,所产生的危害也更大,在对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也更为严重。

公共突发事件的特征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也使得公共突发事件的国际互动性特征比较显著地呈现出来。

(二)新媒体时代下公共突发事件和媒体舆情的关系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共突发事件和媒体舆情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紧密,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理性和非理性交织并存的关系比较显著。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人们摆脱了现实世界的束縛,民众的个人意见以及想法能得到自由表达传播,这就会使得个人的自由产生膨胀,脱离了现实的束缚在网络中的言论比较偏激,产生了诸多非理性言论,通常这样非理性的舆情在事件开始的时候会容易形成一边倒的发展态势,民众的理性受到非理性情绪的影响,这就比较容易形成网络暴力事件,舆情也会朝着愈来愈坏的方向发展。

面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与媒体应对

面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与媒体应对

试论汉语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汉语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语言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学习和关注。

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汉语教学方法。

第一,交际法。

交际法是现代汉语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该方法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语言交际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交际法着重强调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强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运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际交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第二,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设计一系列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言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任务的完成,学生可以发现和解决问题,巩固和扩展语言知识和技能。

此外,任务型教学法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第三,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通过真实情境模拟和再现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场景,如购物、旅游、用餐等,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通过情景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增加语境和语言运用的感知和理解。

第四,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指利用多种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汉语教学的方法。

教师可以运用电脑、投影仪、录音机等多媒体设备提供丰富的视听材料,如录音、视频、图片等,使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知识。

第五,个性化教学法。

个性化教学法强调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学习水平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通过个性化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第六,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和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一系列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活动,如听力训练、口语对话、阅读练习等,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运用汉语。

通过完成各类任务,学生可以提高语言技能和运用能力。

新闻媒体应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

新闻媒体应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

新闻媒体应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作者:赵静来源:《活力》2017年第08期[摘要]突发事件可能会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传播相关信息,使公共舆论朝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有利于公共利益方向发展。

现今社会信息来源渠道越来越复杂,传播途径多样化,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效率是刻不容缓的。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论导向;正能量突发事件通常是毫无准备和预见性的,是偶发性的,也是任何社会制度都不可避免的。

突发事件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

因为容易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和社会不稳定性,所以需要采取适当的应急处理措施,以减少不良影响。

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是通过新闻媒体等传播途径对公众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在新闻报道中,让公众人群接收到一个正确、积极向上的影响,使公众舆论朝着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向发展,让新闻报道起到宣传正能量,对人民群众和社会起到一个好的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有利于消除社会上不必要的恐慌,维护社会稳定,对社会公共情绪有一个良好的安抚作用,减少突发事件对社会的不良影响,降低突发事件对社会的伤害,对缓解公共的不安情绪和恐慌心理也有很大的帮助,也会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

一、顾全大局,及时全面突发事件如果不能及时的做好信息发布工作,那人们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求自己心目中的事情“真相”,往往得到的都是一些谣言和虚假信息。

这种情况下不但不能很好地进行舆论引导,还会造成谣言的传播,反而可能会出现社会动荡,激化社会矛盾。

谣言产生的原因,是人民无法通过正规渠道及时有效的获取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也有可能是别有用心的人在借机恶意制造谣言。

面对谣言,要及时准确的披露事件的真相,把真实有效的信息及时的传播出去。

所以要求新闻媒体要有大局观,要本着科学民主的精神,及时有效地进行宣传。

在事件持续的发展过程当中,多角度、全面地进行深度报道,及时掌握事件的发展走向,能够全面的做出有质量、有水准的新闻报道,达到最好的宣传目的。

自媒体传播在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

自媒体传播在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

自媒体传播在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自媒体传播在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自媒体传播在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舆论引导起着积极的作用。

自媒体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中的独特性和影响力。

通过自媒体的传播,人们可以即时获取信息、表达观点、进行互动,从而对事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回应,有效地引导舆论。

首先,自媒体传播具有实时性的特点。

在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发生的当下,自媒体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手段迅速传达信息。

相比传统媒体,自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更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即时新闻的需求。

人们可以通过自媒体的传播了解到事件的最新情况、进展和措施,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采取相应的行动。

其次,自媒体传播是多样化的。

自媒体包括博客、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每种媒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受众群体。

在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中,不同形式的自媒体可以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和观点,满足不同人群对于信息的需求。

这样可以避免单一媒体的片面性观点,提供更全面、客观的资讯。

再次,自媒体传播具有互动性。

与传统媒体一样,自媒体也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进行社交互动。

人们可以通过自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质疑和建议,促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在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中,人们可以通过互动评论来评价和反馈相关信息,以达到对事件加深理解、准确把握事件动态的目的。

最后,自媒体传播是底层的。

相比传统媒体,自媒体的门槛更低,参与者更广泛。

在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中,自媒体可以给更多的人机会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声音。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加信息的多样性,还可以让公众更加参与到事件中来,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然而在舆论引导中,自媒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信息真实性的问题。

自媒体的门槛低、参与者广泛的特点,也导致了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可能散布不实信息,对公众产生误导。

因此,自媒体从业者需要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发布真实可靠的信息,提高信息的可信度。

突发事件中的媒体管理与舆情引导

突发事件中的媒体管理与舆情引导

突发事件中的媒体管理与舆情引导在现代社会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而媒体以其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巨大的影响力,成为舆论场的重要参与者。

在突发事件中,媒体的管理与舆情引导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突发事件中的媒体管理措施以及舆情引导的有效方法。

一、媒体管理措施1.消息来源的审查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媒体应该对消息来源进行审查和核实。

确保所传播的信息真实可靠,以避免不实谣言的传播,并保护公众的权益和利益。

媒体机构可以建立专门的查证团队,对收到的信息进行校对和验证,然后再发布。

2.信息发布的时效性突发事件需要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以便公众了解事件的进展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媒体应该与相关行业、政府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及时发布出来,以消除公众的疑虑和恐慌,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

3.媒体的专业态度媒体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争取第一时间进入现场,进行现场采访报道,为公众提供真实的情况和状况。

媒体人员要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避免个人情感和立场的干扰,将事实真相传递给公众。

二、舆情引导的有效方法1.正面信息的传播在突发事件中,积极传递正面信息对舆情引导至关重要。

媒体可以报道事件中的积极因素,如英雄事迹、救援进展等,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善力量。

同时,媒体还可以及时公布相关部门的权威发布来自民众关心的问题的回复,增加公众对当局的信任和支持。

2.科学、客观的解读与评论舆情引导需要媒体通过科学、客观的解读和评论来消除公众的恐慌和焦虑感。

媒体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事件的分析与解读,准确传达事件的实际情况和可能的影响,以提供公众更为全面的信息,降低不必要的恐惧。

3.危机公关策略的运用突发事件可能引发公众的负面情绪和争议,这时媒体应该采用危机公关策略来管理舆情。

媒体可以通过在专业媒体平台上播放官方发布的有效信息、通过社交媒体回应公众疑问、发布定期的事件进展情况等方式来引导舆论,减少负面效应。

三、媒体管理与舆情引导的挑战1.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突发事件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方案和策略

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方案和策略

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方案和策略
1. 突发事件引导:针对重大突发事件,主流媒体会通过大量报道和评论引导舆论,塑造事件的真相、影响及相关人物形象。

2. 聚焦热点话题:针对热点话题及事件,主流媒体会重点报道并发表评论,引导舆论的方向并塑造相关人物形象。

3. 话语权争夺:主流媒体力图争夺话语权,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借此影响舆论。

4. 特别报道:主流媒体会进行特别报道,以博取读者的关注和参与,进而影响舆论。

5. 选题导向:主流媒体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和时事热点,选择不同的选题和报道方向,以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总之,主流媒体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引导舆论,主要目的是影响社会大众的看法和评价。

论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论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论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在处置突发事件报道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舆论引导力度,以做好党和政府的组织者和宣传员,是新闻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所在。

只有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才能发挥舆论监督引导的重要作用。

一、在突发事件中媒体要正确发挥引导作用新闻媒体对舆论的引导,尤其是对处置突发事件中群众舆论舆情的引导直接关系到坚定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社会的长治久安以及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保证社会良性运作的重要力量。

突发事件报道要及时准确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

正确报道突发事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针砭时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做好处置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有助于人们减少各种猜测、传言和谣言,稳定人心;有助于使人们正确理解政府和有关部门为处置事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使事件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

无论是发生的西藏3.14打砸抢暴力案件、汶川5.12大地震,还是奥运火炬在国外传递受干扰,我们国家的新闻工作者们都及时准确,公正的报道,引导舆论,疏导情绪,解答群众的疑惑,使人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

公开报道,对稳定人心、鼓舞士气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种方式,把真实的情况第一时间传播出去,体现了我国政治的开明程度以及新闻传播思维的成熟,树立了中华民族及中国执政党的良好形象。

媒体的舆论引导是以客观发生的新闻事实为基础的,但对新闻事实的报道角度和价值判断却会影响着新闻舆论的导向。

所以舆论导向不仅要有良好的动机和明确的方向,还要讲究引导艺术,以使舆论引导和调控收到最佳的效果。

⒈坚持党性原则,树立大局意识,是报道好突发事件的保证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

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与政府应对突发性事件中的传播策略

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与政府应对突发性事件中的传播策略

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与政府应对突发性事件中的传播策略全媒体时代是信息传播方式和媒体形式多元化、互动性强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突发性事件往往会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而媒体与政府在突发性事件中的传播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突发性事件的传播涉及到信息的准确性、透明度、公众情绪的引导等诸多方面,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公众信任度具有重要作用。

底下我们将分别从主流媒体与政府两个角度来谈谈他们在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策略。

一、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策略1.信息准确性信息准确性是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传播策略的核心。

在全媒体时代,社交平台和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提升,而这也意味着不准确的消息更容易传播开来。

作为主流媒体,要确保所播发的消息准确无误,必须对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和甄别,避免不实信息对公众产生误导和恐慌。

2.及时性突发事件往往需要公众能够第一时间获知相关信息,因此主流媒体传播策略应该注重消息的及时播发。

在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播信息,包括电视、报纸、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

不同的媒体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增强信息的传播力和触达率。

3.情绪引导突发事件往往会引发社会公众的情绪波动,包括恐慌、焦虑、愤怒等。

主流媒体在传播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公众的情绪,避免不良情绪的扩散,通过平稳、理性的语言,引导公众对事件进行冷静的分析和应对。

避免过度渲染情绪化的报道,以免加剧公众的紧张情绪。

4.立场中立在传播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主流媒体应该保持立场中立,客观报道事实。

不受政治、商业等因素的干扰,不进行不实报道和恶意渲染。

在报道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主流媒体要维护公众利益,对事件的起因、发展、影响进行全面而客观的报道,维护社会舆论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5.加强互动在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和紧密,传播策略中需要加强与受众的互动。

主流媒体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开展互动交流,与受众进行信息沟通,获取受众的反馈和需求,及时调整传播策略,提升传播效果。

媒体如何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媒体如何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媒体如何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作者:焦红瑞来源:《活力》2012年第10期[关键词]媒体;突发事件;引导作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是衡量一个新闻媒体综合实力、组织指挥水平和新闻队伍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报道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形象,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

由于公众的高度关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在国内外媒体的报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那么,媒体在对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中,在突发事件面前,将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以更为专业和有效的传播方式引导舆论呢?希望通过本文,笔者能把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的舆论导向引向一个正确的领域。

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应及时准确地向公众报道事件信息,是媒体负责任的重要表现。

公众对突发事件的知情权往往是通过传媒及时、准确、全面的报道来实现的。

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要快速及时还要真实准确、客观公正。

新闻报道的及时、新鲜是新闻的本质属性要求之一,因此新闻报道具有先天不可比拟的优势。

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常伴随很多危险,因此新闻报道不应影响突发事件的处理。

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第一时间前往现场的精神固然令人感动,但记者在采访时首先应做的是不妨碍、不影响事件的处理。

尤其是在抢险救灾的报道中,当新闻采访工作与人的生存权、生命权相矛盾时,首先要尊重生命,尊重人格尊严,报道要人性化。

这是在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过程中新闻记者必须做到的,也是社会环境要求做到的。

记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有的时候会表现出自己特定的立场和思想倾向。

即在政治上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思想上赞成什么,排斥什么。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对新闻报道倾向性是会对新闻的真实传播产生影响的。

记者倾向性是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新闻表现出来的,它往往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

记者人为倾向性首先通过对某些事实报道或不报道来体现。

这是许多新闻机构常用的方法。

但是在新闻传播技术日益发达的情况下,新闻竞争十分激烈,重要的新闻事实不可能秘而不报,因此,对于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突发公共事件应迅速报道,在真实、全面、及时反映客观情况的基础上体现倾向性。

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与政府应对突发性事件中的传播策略

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与政府应对突发性事件中的传播策略

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与政府应对突发性事件中的传播策略随着全球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全媒体时代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时代,媒体已经不再只是传递信息的渠道,而是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成为了舆论引导和社会影响的重要力量。

而政府与主流媒体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如何应对传播策略则显得更加重要。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与政府在应对突发性事件中的传播策略。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传播策略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媒体及政府在信息传播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

在全媒体时代,传播策略变得更为重要,因为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力之广,使得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

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主流媒体与政府需要在传播策略上进行密切合作。

主流媒体需要对事件进行公正客观的报道,而政府需要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这种合作,可以加强信息的有效传播,并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在这一合作中,政府需要充分信任媒体的报道,而媒体也需要保持独立客观的立场,不偏不倚地传递信息。

主流媒体与政府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来进行信息传播。

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政府与主流媒体需要在这些平台上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发布信息,回应民众关切,引导舆论,建立起信息传播的立体网络。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能够及时了解真实的情况,避免谣言的传播和感染性事件的蔓延。

主流媒体与政府需要在传播策略上注重人文关怀和情感引导。

在突发性事件中,民众往往会受到恐慌和焦虑的影响,这时候,主流媒体与政府需要通过信息传播,给予民众更多的安抚和鼓舞。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疏导热线,提供免费咨询和服务,而主流媒体可以通过报道一些暖心故事和正能量信息,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情绪,让大家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突发性事件,消除干扰,保持稳定的心态。

主流媒体与政府需要关注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1期总第295期近些年来,我国突发公共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如贵州瓮安事件、邓玉娇事件、云南孟连事件、湖北石首事件、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四川广安110事件、四川大竹117事件、河北定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吉林通钢事件等等。

这些事件已经危及到公共安全,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在极个别地方甚至动摇了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政权的根本权威。

本文试图从媒体责任、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的角度出发,对突发群体性公共事件的预防、疏导和解决,作一简陋之论述。

基层政府的冷漠和网络围观,是新时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要成因我国当前处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社会转型期,潜藏在社会底层的矛盾比较多,如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导致的仇富心态、官员贪渎导致的仇官心态、城市发展和众多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等。

平时由于诉求渠道不畅等原因,这些问题和矛盾潜藏在社会的许多角落。

党中央和国务院特别强调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

但到了基层,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大打折扣,GDP 成为衡量政府政绩的主要甚或是唯一的指标,以破坏环境、以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比比皆是。

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提高道路的通行等级和通行能力,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征地、拆迁、补偿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要么成为房地产商的利益代言人,要么严重侵害农民的利益,他们不知道土地这一根本性生产资料的丧失对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讲究工作方法,不站在利益受损一方思考问题,靠一时的哄骗欺瞒或强硬手段保证工程的进行,但诸多矛盾和隐患就潜藏下来了。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信访渠道“肠阻梗”,使矛盾和问题不断升级为埋藏在心底的“民怨”。

由于地方调解机制和法制的不健全,由于基层政府和官员对民众利益的漠视,“上访”成为我国特殊的一种诉求现象。

一遇大的节庆或重要会议,各级信访部门官员都“如临大敌”,都会派去信访干部或便衣警察到省会城市和北京进行“截访”,要么进行空口承诺,要么强行带回,但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不到认真对待,更谈不上妥善的解决。

如此一来,上访群众不断的上访,地方干部不断的“截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这种现象的造成,除了基层干部对群众利益的漠视,更重要的是我国所谓维稳机制对上访群众的不正确认识和不正确对待。

在这个机制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察中,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到京城和到省会城市上访群众的次数和人数控制得如何。

为了应对这个机制的考量,一些地方政府不是立足于解决上访群众的诉求,而是立足于单纯控制上访数量。

于是,特殊群体的特殊诉求渠道就被死死地堵住了。

一般而言,有利益诉求的群众是算得清诉求成本的,如果地方上能解决其诉求,解开其心里疙瘩,他们又何必舍近求远跑到省会城市乃至于北京呢?他们的诉求渠道被彻底堵死后,会放弃他们的诉求,但心里疙瘩从此结下了,“民愤”、“民怨”就是这样形成的。

综观近年我国诸多的突发公共群体性事件,都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酿成。

在小事向大事发展的过程中,网络起到了极不好的发酵作用。

曾几何时,几乎是一夜之间,中国的网络媒体覆盖全国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镇,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

但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显然缺乏对网络媒体的管理经验,对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许多网站缺乏网络道德,对那些不实不良的信息的传播缺乏社会责任感,一条信息上传网上后,众多网友先是网上围观,继而网上起哄,激起一种莫名的网络民愤,这种可怕的情绪像疾病一样迅速传播,进而转化为现实社会的街头围观,从而演变成为打砸抢烧甚而围攻基层政府的恶性突发群体事件。

贵州瓮安事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2008年6月28日,瓮安县三中初二(六)班女生李树芬溺水窒息而亡。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而单纯的事件,却因谣传而使事件真相变得愈来愈扑朔迷离。

在各种版本谣言的纠集下,在声势强大的网络围观下,死者家属纠集众人上街讨说法,在平时对当地政府不满的群体的掺和下,事件开始演变成一起针对政府部门的打砸抢烧的恶性事件。

导致瓮安县委大楼、县政府大楼104间办公室被烧毁,县公安局办公大楼47间办公室、4间门面被烧毁、刑侦大楼14间办公室被砸坏,42台交通工具被毁、被抢走电脑数十台,骚乱共造成150余人受伤。

事后,瓮安县委书记、县长、县公安局政委、局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何南观(达州日报社,四川达州635000)传媒研究622011年第1期总第295期传媒研究长均被免职。

主流媒体,突发群体性事件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声音近年发生在我国的众多群体性事件,在其形成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主流媒体的声音缺失。

正因为主流媒体声音的缺失,才任由各种谣言甚嚣尘上,任由网络围观、围攻,一件件小事情才不断发展为一件件恶性事件。

是什么导致主流媒体声音的缺失?笔者认为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地方党政部门对主流媒体管得太死,新闻监管体制没有与时俱进。

重大新闻事件报告制,本是没错,但当前的信息爆炸时代与过去一个地方“一报一台主天下”的格局有着天壤之别。

当一件重大新闻事件的报告还摆放在领导的案前等待审批时,网络上各种信息已传得满天飞,而且事件的真相被传得支离破碎。

二是地方个别领导思想不开放,解决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欠缺。

辖区内一发生不好的事件,就惊惶不安,对待新闻媒体如临大敌,对各种信息实行堵塞政策。

出于自身的利益,各级政府和官员想尽一切办法不让上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知道。

正因如此,有许多可以化解的事情,由于错过了最佳处置时机,使事件的发展走入“起因都很小—基层反映迟钝—事态升级爆发—基层无法控制—震惊高层—迅速处置—事态平息”的怪圈,集中暴露出应急处突能力的薄弱。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曾指出:“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置得不当,往往是对我们伤害最重的。

”它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我们政府的形象毁坏到极点,把我们平时做的大量正面宣传一笔勾销。

长期以来,在全能政府理念之下,我国的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仅仅存在于政府行政系统之中。

这种一元性的危机应急反应结构强调的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抗击公共危机进行全面地安排,而各类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公众以及舆论处于被动处境之中,从而使抗击公共危机实际上变成了政府内部的事务。

主流媒体的及时介入,还有利于改变突发群体性事件中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消除信息危机。

突发事件的信息危机起于谣言和小道消息,盛于社会恐慌,终于信息的公开、透明。

信息越公开、越充分、越及时越好,越有利于尽快妥善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

而解决突发群体性事件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提供、坚持和把握正确的舆论,疏通突发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发布渠道,尽最大可能消除流言蜚语、小道消息、谣言传言的生存空间和传播空间。

2010年6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删出了此前针对新闻媒体的相关罚款规定,对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者代之以新的处罚性条款。

政府解除突发事件应对管理过程中原来对媒体设定的禁令,为主流媒体在突发群体性事件中发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必要的条件,同时彰显了主流媒体作为社会守望者的重大责任。

主动有为,提升突发公共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力突发公共群体性事件中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是应对危机、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影响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由于突发公共群体性事件的特殊性,媒体舆论引导区别于常态。

其次,媒体环境和媒体自身特点也对舆论引导提出了要求。

其三,媒体必须在与政府、受众以及其他媒体的互动中产生共鸣,如此方能形成舆论合力。

相对于网络、手机等新兴传播手段而言,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有其传统优势,广大受众对权威主流媒体的信任度暂时是无法替代的。

所以,在突发公共群体性事件中,主流媒体要主动出击,主动有为,占据舆论制高点,为阻止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向恶性事件发展作出最大的努力。

1.遵循新闻规律,提高报道的时效性和内容的透明度,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在信息化加快、传媒多元化的时代,遇有重大突发事件,“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

主流媒体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封闭的新闻理念的束缚,把握政策空间,争取第一时间、第一空间、第一现场、第一高度,抢占第一落点,掌握舆论主动权。

2007年1月17日下午4时许,四川省达州市辖下的大竹县因一酒店女员工不明原因死亡,引发一起群体性突发事件。

事发时酒店被抢砸烧,消防车被砸,谣言四起,不少市民不明真相纷纷起哄,网上对此事也吵得沸沸扬扬。

事件给达州和大竹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事态发展的关键时刻,亲临现场指挥的达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果断决策,要求达州日报社立即开办《达州晚报·大竹特刊》,迅速占领舆论阵地,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把事件的真相及时、准确、全面地告诉公众,有针对性地把道理讲明白、说清楚,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达州日报社主要领导亲自组织10多名精兵强将,兵分多路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一线,采写了大量第一手客观翔实的稿子。

与此同时,报社大本营也组织了一批最优秀的编辑,加班出版《达州日报·大竹特刊》。

参与此次特别报道的采编人员,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凭借过硬的业务水平,在极短时间内高密度地出版了28期《达州晚报·大竹特刊》。

不仅报道事件的真相、事件的进展以及中央和省、市领导对事件的关注,还以大篇幅刊载了最近几年来大竹县取得的可喜成就。

特刊采用消息、通讯、特写、图片等多种报道方式,获得了图文并茂、主题突出、导向鲜明、通俗可读的宣传效果。

当代表党委政府权威声音的《达州晚报·大竹特刊》,以最快的速度送达大竹后,一时“洛阳纸贵”。

广大竹城市民通过特刊及时地了解了整个事件的真相,看到了党和政府为事件处理付出的努力,也懂得了珍惜大好发展局面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理性的回归,围观群众逐步散去,事态逐步得到控制,事件最终得以平息。

可以说,达州日报社大规模、全方位、有深度的强势舆论引导,为这次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顺利处置争632011年第1期总第295期媒体舆论监督的现状与趋势□张启民刘雪燕(通辽日报社,内蒙古通辽028000)得了主动。

事后,达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向志对报社的编辑、记者们说:“你们办一张特刊,真的是帮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忙,胜过千军万马。

”2.贴近舆情和民情,增强热点引导重大事件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如果不及时对发布不正确的消息加以引导,就会扰乱人心和社会,干扰整个工作部署。

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波特说:“流言传播的速度=问题的重要性×公众不了解的程度。

”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作为主流媒体,一是不失语,二是不失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