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原子结构cz201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的基础:经典物理学,采用宏观物体 运动的固定轨道概念
3.1.2 微观粒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
17世纪末,牛 顿和惠更斯 分别提 出了光的粒子性和 波动性。
粒子性:运动时具有动量和动能,称为粒子性 波动性:微粒流在运动中表现出“波”的特性 微观粒子运动有时表现出粒子性, 有时呈现出波动性—波粒二象性。
第三章 原子结构
§3.1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性 §3.2 氢及类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3.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4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性 §3.5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3.1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性
研究原子结构,主要就是研究原子核外电子 的运动。量子力学研究表明,原子核外电子的运 动主要有两大特征: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1924年, 法国物理学家de Broglie: 电子等微观粒子除具有粒子性外,同样具 有波动性。这种波被称为物质波 (德布罗 意波)。
质量为 m ,运动速度为v 的粒子,相应的波长为:
h h
P mv
1927年,Davission 和 Germer : 根据电子衍射图计算得到的电子波 的波长与de Broglie 公式计算出的 波长一致。
氢原子可见光谱有四条颜色不同的谱线 H、H、H、H 频率 分别为:
4.571014 s-1, 6.171014 s-1, 6.911014 s-1, 7.311014 s-1
氢原子光谱仪示意图和氢原子可见光谱
Balmer 经验公式:
3646.00
(
n2 n2
) 4
n = 3, 4, 5, 6时可以算出 分别等于实验中 得到的氢的4条谱线的频率。
3. 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核外空间较大。
经典核原子模型解决了原子的组成问题: 质子
原 原子核 中子 子
电子
究竟原子中核外电子如何分布?以及 运动状态如何?
2. Bohr的原子结构理论
Bohr 根据
Rutherford 核原子模型
M. Planck 量子论 A. Einstein光子学说
建立了Bohr 理论
具有波动性的微观粒子和宏观物体有着完
全不同的运动特点,不可能同时而又准确的测 量微观粒子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和动量(速度)
氢原子的光谱实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lanck的量子论: 物质吸收和发射能量是不连
续的,即量子化的。吸收和发 射能量最小的单位是光量子。
Einstein的光子学说: 光既是一种波,但又具有
粒子性
Bohr 理论的三点假设
关于固定轨道的概念:核外电子只能在具有确定 半径和能量的特定轨道上绕核运动。 这些轨道的角动量要满足一定的量子化条件:
除了可见光的Balmer线系,后来又发现了 氢 原 子 紫 外 光 谱 Lyman 线 系 , 红 外 光 谱 的 Paschen线系,Bracket线系,Pfund线系。
氢原子光谱的实验事实与经典电磁理论不符
经典电磁理论:
• 绕核高速旋转的电子将不断从原子发射 连续的电磁波,原子光谱应是连续的;
基础化学
Fundamental Chemistry
(3)
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微观决定了宏观物 质的性质。
化学的特点: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及 变化,也研究物质微观上的组成和结构,宏观 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学科最特征的思维方式。
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起变化的只是 核外电子。要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有必要先了解原子结构,特别是核外电子的运 动状态。
物质波的意义
• 波粒二象性是所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 电子的粒子性与波动性定量的联系起来。 • 任何运动质点,包括宏观物体都可以按照 de
Broglie 公式计算它们的波长。
3.1.3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宏观物体:可用准确的位置和动量描述运动(经典力学) 微观粒子:?
1927年, Heisenberg 提出了测不准原理:
量子化特征和波粒二象性
3.1.1 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连续光谱
光是电磁波 = c :频率; :波长,c:光速
不连续光谱
气体原子 被激发而产生 的光,分光后 产生的是分立 的、有明显分 界的不连续光 谱或线状光谱
由激发态原子发射出来的光谱叫原子光谱。
氢原子光谱
mvr n h (n 1, 2, 3, ......)
2
m 为电子的质量 v 是电子运动的速度 r 是轨道的半径 h 普朗克常数 n 是量子数
在一定轨道中运动的电子具有一定的能量,称为定态
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有不同的能量(能级)。 正常情况下,氢原子中的电子尽可能处在离核最 近的轨道上 (n=1),即原子处于基态。当原子获得 能量,电子可以跃迁到离核较远的高能轨道上去, 原子处于激发态。
• 而且由此,电子的能量逐渐降低,最后 坠入原子核,使原子不复存在。
玻尔理论
1.经典核原子结构模型 1911年,卢瑟夫根据 粒子(He2+)散射实验,
创立了关于原子结构的 “核型原子模型 ”。
1. 原子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它集中了原子全部的正 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
2. 带负电的电子于核外空间绕核高速运动;
(1)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事实; (2)提出了能级(轨道)的概念,确定了Balmer公式中 n1、n2的物理意义:代表不同能量的轨道(能级)的序号; (3)提出了核外电子运动时物理量的量子化特性。
Bohr 理论的局限之处
• 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 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在磁场中的分裂 • 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的光谱
r 52.9n2 pm 波尔半径
E
2k 2 2mZ 2e4
n2h2
13.6 n2
eV=
2.179 1018 n2
J
n 为量子数 (1, 2, 3…),当 n = 时,电子完 全脱离了原子核的束缚,能量 E = 0
这种不连续性——量子化, 即电子的运动是量子化的。
玻尔理论的成功之处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不稳定,可以跃迁到其它轨道上, 同时释放或吸收光能。光能的频率决定于两个轨 道的能量差。
h = E2 - E1
E2:离核较远的轨道的能量(高能级) E1:离核较近轨道的能量(低能级) :光的频率 h: Planck 常量,6.6210-34 J·s
Bohr 根据经典力学原理和量子化条件:
3.1.2 微观粒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
17世纪末,牛 顿和惠更斯 分别提 出了光的粒子性和 波动性。
粒子性:运动时具有动量和动能,称为粒子性 波动性:微粒流在运动中表现出“波”的特性 微观粒子运动有时表现出粒子性, 有时呈现出波动性—波粒二象性。
第三章 原子结构
§3.1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性 §3.2 氢及类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3.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4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性 §3.5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3.1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性
研究原子结构,主要就是研究原子核外电子 的运动。量子力学研究表明,原子核外电子的运 动主要有两大特征: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1924年, 法国物理学家de Broglie: 电子等微观粒子除具有粒子性外,同样具 有波动性。这种波被称为物质波 (德布罗 意波)。
质量为 m ,运动速度为v 的粒子,相应的波长为:
h h
P mv
1927年,Davission 和 Germer : 根据电子衍射图计算得到的电子波 的波长与de Broglie 公式计算出的 波长一致。
氢原子可见光谱有四条颜色不同的谱线 H、H、H、H 频率 分别为:
4.571014 s-1, 6.171014 s-1, 6.911014 s-1, 7.311014 s-1
氢原子光谱仪示意图和氢原子可见光谱
Balmer 经验公式:
3646.00
(
n2 n2
) 4
n = 3, 4, 5, 6时可以算出 分别等于实验中 得到的氢的4条谱线的频率。
3. 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核外空间较大。
经典核原子模型解决了原子的组成问题: 质子
原 原子核 中子 子
电子
究竟原子中核外电子如何分布?以及 运动状态如何?
2. Bohr的原子结构理论
Bohr 根据
Rutherford 核原子模型
M. Planck 量子论 A. Einstein光子学说
建立了Bohr 理论
具有波动性的微观粒子和宏观物体有着完
全不同的运动特点,不可能同时而又准确的测 量微观粒子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和动量(速度)
氢原子的光谱实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lanck的量子论: 物质吸收和发射能量是不连
续的,即量子化的。吸收和发 射能量最小的单位是光量子。
Einstein的光子学说: 光既是一种波,但又具有
粒子性
Bohr 理论的三点假设
关于固定轨道的概念:核外电子只能在具有确定 半径和能量的特定轨道上绕核运动。 这些轨道的角动量要满足一定的量子化条件:
除了可见光的Balmer线系,后来又发现了 氢 原 子 紫 外 光 谱 Lyman 线 系 , 红 外 光 谱 的 Paschen线系,Bracket线系,Pfund线系。
氢原子光谱的实验事实与经典电磁理论不符
经典电磁理论:
• 绕核高速旋转的电子将不断从原子发射 连续的电磁波,原子光谱应是连续的;
基础化学
Fundamental Chemistry
(3)
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微观决定了宏观物 质的性质。
化学的特点: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及 变化,也研究物质微观上的组成和结构,宏观 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学科最特征的思维方式。
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起变化的只是 核外电子。要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有必要先了解原子结构,特别是核外电子的运 动状态。
物质波的意义
• 波粒二象性是所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 电子的粒子性与波动性定量的联系起来。 • 任何运动质点,包括宏观物体都可以按照 de
Broglie 公式计算它们的波长。
3.1.3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宏观物体:可用准确的位置和动量描述运动(经典力学) 微观粒子:?
1927年, Heisenberg 提出了测不准原理:
量子化特征和波粒二象性
3.1.1 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连续光谱
光是电磁波 = c :频率; :波长,c:光速
不连续光谱
气体原子 被激发而产生 的光,分光后 产生的是分立 的、有明显分 界的不连续光 谱或线状光谱
由激发态原子发射出来的光谱叫原子光谱。
氢原子光谱
mvr n h (n 1, 2, 3, ......)
2
m 为电子的质量 v 是电子运动的速度 r 是轨道的半径 h 普朗克常数 n 是量子数
在一定轨道中运动的电子具有一定的能量,称为定态
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有不同的能量(能级)。 正常情况下,氢原子中的电子尽可能处在离核最 近的轨道上 (n=1),即原子处于基态。当原子获得 能量,电子可以跃迁到离核较远的高能轨道上去, 原子处于激发态。
• 而且由此,电子的能量逐渐降低,最后 坠入原子核,使原子不复存在。
玻尔理论
1.经典核原子结构模型 1911年,卢瑟夫根据 粒子(He2+)散射实验,
创立了关于原子结构的 “核型原子模型 ”。
1. 原子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它集中了原子全部的正 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
2. 带负电的电子于核外空间绕核高速运动;
(1)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事实; (2)提出了能级(轨道)的概念,确定了Balmer公式中 n1、n2的物理意义:代表不同能量的轨道(能级)的序号; (3)提出了核外电子运动时物理量的量子化特性。
Bohr 理论的局限之处
• 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 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在磁场中的分裂 • 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的光谱
r 52.9n2 pm 波尔半径
E
2k 2 2mZ 2e4
n2h2
13.6 n2
eV=
2.179 1018 n2
J
n 为量子数 (1, 2, 3…),当 n = 时,电子完 全脱离了原子核的束缚,能量 E = 0
这种不连续性——量子化, 即电子的运动是量子化的。
玻尔理论的成功之处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不稳定,可以跃迁到其它轨道上, 同时释放或吸收光能。光能的频率决定于两个轨 道的能量差。
h = E2 - E1
E2:离核较远的轨道的能量(高能级) E1:离核较近轨道的能量(低能级) :光的频率 h: Planck 常量,6.6210-34 J·s
Bohr 根据经典力学原理和量子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