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潘集二矿采矿毕业实习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理工大学潘集二矿采矿毕业实习报

篇一:采矿专业实习报告总结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交通位置

丁集矿井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西北部,距淮南市洞山约50km,行政区划隶属淮南市潘集区和凤台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3′16″~116°42′37″,北纬32°47′26″~32°54′31″。

凤台~蒙城公路穿越井田中部, 且与凤台~淮南等公路相接,沿凤蒙公路至凤台港与淮河水运相接,淮南~阜阳铁路从井田南缘通过,矿井中心距凤台车站约10km,该车站东到蚌埠约110km,西至阜阳约100km,分别与京沪、京九铁路相接。矿区铁路专用线和矿区公路在矿井南部经过,交通极为便利,交通位置见图1-1-1。

二、地形与河流

丁集矿井地处淮河中游,属淮河冲积平原,区内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21~+23m,西北高,东南低。架河在本区由西北流向东南,注入淮河,河床宽30~40m,两岸地势低洼,雨季淮河水位上涨易成内涝。淮河水位标高一般为+15m,历史最高洪水位为+(1954年7月29日),1991年为+,

两岸筑有大堤,最大堤距3000~3500m,右堤顶高+,左堤顶高。此外区内遍布人工开挖的渠道,用以灌溉、防洪、排涝。

该地区百年一遇内涝水位标高为+。

三、气象

本区属过渡带气候,为季风温暖带半湿润气候,季节性明显,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据凤台县气象局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1959年8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 ℃(1966年1月31日)。年平均降雨量,最大(1954年),最小(1966年)日最大降雨量,小时最大降雨量,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约占全年的40%。

年平均蒸发量(水面),最大(1958 年),最小(1980年)。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潮湿系数近似。相对湿度最大78%,最小%,平均为74%。

初雪一般在十一月上旬,终雪在次年三月中旬,雪期72~127天,最长138天,最短26天,最长连续降雪6天,日最大降雪量16cm。

冻结及解冻无定期,一般夜冻日解,冻结深度4~12cm,最大冻结深度30cm。春季多东南风,夏季多东南及东风,秋季多东风,东北风,冬季多东北风,西北风,风速一般为~/s,平均/s,最大风速22m/s (1978年8月8日,南风)。

四、地震

根据国家标准GB50011-XX《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本区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五、矿区开发情况

淮南煤田是我国东部最大的矿区之一,淮南矿业集团现有生产矿井(公司)9对,设计总能力/a,核定能力 Mt/a,XX 年实际产量3095万吨。矿区分为老区和新区,老矿区分布在淮河以南,开发历史较久,先后建有大通、九龙岗、新庄孜、谢一、谢二、谢三、李一、李二、毕家岗、李咀孜、孔集等11对矿井,其中大通、九龙岗、谢三、毕家岗等四对井先后已报废或并入它矿,由于生产系统复杂,资源不足等原因,一部分矿井批准破产、重组,现有生产矿(公司)为:新庄孜矿、谢一矿、谢李公司(谢二井、李一井、李二井),孔李公司(孔集井、李咀孜井)。潘谢矿区为新区,分布于淮河以北,七十年代开始建井,现有潘一、潘三、谢桥、张集、张北、顾桥六对大型生产井和潘东公司(原潘二矿)。正在建设的还有顾北、潘北等矿井。

六、矿井水源、电源及其他情况

1、水源

本井田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新生界含水层水质均符合饮用水标准,含水组砂层较厚,水量丰富,水质优良,可作为矿井饮用水等生活用水水源;另外,矿井井下排水量较大,正常涌水量为480m3/h,经深度净化处理后也可满足矿井生产用水的要求。

2、电源

供电电源可靠:矿井地面设110kV变电所1座;其2回供电电源1回接自芦集220kV区域变电所,另1回接自丁集220kV区域变电所。淮南矿业(集团)公司已与淮南供电部门签订了供电协议。因此矿井供电电源可靠。

3、建筑材料

矿井建设所需钢材、木材、水泥及其它土产材料,均可由当地供应。

4、村庄及土地占用情况

本区地处冲积平原,土地比较肥沃,村庄较多,农副业生产比较发达。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及稻谷。

从目前矿井开采情况来看,只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合理规划和安排,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下,占地和地面村庄对煤炭开采的影响问题将会得到妥善解决。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地层

本区地处黄淮平原。淮南煤田位居广阔的平原之中,全部被第四系覆盖,唯有煤田南北两翼边缘的低山残丘,出露前震旦系变质岩,震旦、寒武、奥陶系等古老地层。丁集井田属全隐蔽含煤区,地层由下而上依次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第三系和第四系。

(一)奥陶系中下统(O1+2)

根据邻区资料,所见石灰岩由浅灰、浅紫红色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隐晶致密~细晶结构,夹角砾状灰岩和紫红、灰绿色页岩,水平、缓波状层理,下部裂隙溶洞发育。

(二)石炭系

1、中统本溪组(C2)

根据邻区资料,本溪组平均厚。主要为浅灰绿色铝铁质泥岩及泥岩,含较多黄铁矿。本溪组假整合于奥陶系之上。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

太原组平均厚。由13层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泥灰岩与泥岩、砂岩组成,含不稳定薄煤层7层,不可采。太原组整合于本溪组之上。

(三)二叠系

二叠系平均总厚,分上、下统四个组,其中山西组、上、下石盒子组为

含煤地层,平均厚,含煤29层,总厚27m,含煤系数为%,可分7个含煤段。上部石千峰组为非含煤地层。底部以灰岩与太原组分界。二叠系整合于太原组之上。

1、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h)

第一含煤段:平均厚,含1、3二层可采煤层,含煤系数为5%。底部为灰黑色海相泥岩,1煤下以细砂岩为主,互层状,水平层理,缓波状层理发育,3煤上以细中砂岩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