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每课一练(岳麓版选修一)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6【同步练习】《北宋王安石变法》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6【同步练习】《北宋王安石变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同步练习1、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2、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保马法 B 将兵法 C 保甲法 D 省兵法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 、青苗法B 、募役法C 、市易法D 、方田均税法4、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宋神宗态度动摇B 、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遭到反对D 、王安石本人的动摇5、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

”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 )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A 、二者都对B 、二者都错C 、前对后错D 、前错后对6、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这是因为( )A 、严重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B 、对农民剥削国重C 、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D 、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

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

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

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枢密副使富弼上疏材料二北宋时,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设置了平行的机构,出现了“一官三人共之”的现象:一人在职,一人刚去职,已经又有一个人在等待这个职位。

宋仁宗时,官员总数比宋真宗时增加一倍多。

——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三宋朝实行恩荫制度,这是当时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

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门客等享受此特权。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我们会发现二者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以下关于二者相同点的表述,不恰当的是()A. 都注重破格使用人才B. 都重视农业生产C. 都加强对人民的控制D. 都改变了旧的土地制度2.王安石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由此可见他()A. 主张儒佛合一B. 抨击当朝统治C. 抨击科举制度D. 注重经义策论3.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这主要是因为变法()A. 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 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4.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A. 辽、西夏经常进攻宋B. 财政入不敷出C. 土地兼并严重D. 宋太祖过分集权5.宋仁宗时,“天下田畴半为形势(指官僚地主)所占”,对此宋代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 均田制B. 农田水利法C. 青苗法D. 方田均税法6.熙宁四年(109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回答:“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这段君臣对话说明北宋中期社会改革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是()A. 皇权受制于士大夫B. 士大夫反对任何变革C. 改革损害官僚集团利益D. 改革未能兼顾国家与百姓7.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有()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 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8.(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岳麓版版)同步练习: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岳麓版版)同步练习: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Word版含解析

6.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北宋诗人孙舜卿曾这样描述“终日游嬉廛市间,以鬻伎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的哪一社会问题() A.冗官B.冗兵C.积贫D.积弱【解析】材料意指北宋军队纪律涣散。

B项主要指数量巨大,与材料意思不符;A、C两项在材料中亦无体现;D项是指军队战斗力低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经常战败,故选D项。

【答案】 D2.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北宋“三冗”问题是指“冗官”“冗兵”和“冗费”。

结合所学知识及所给的选项可知,出现这三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官僚机构和军事体系的庞大、战争费用高。

【答案】 D3.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其关键问题是()A.辽、西夏的威胁B.军队战斗力弱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解析】A、B、C、D都是社会危机的表现,但其中最关键的应是由于“三冗”问题导致的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问题,故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措施是理财,C正确。

【答案】 C4.针对王安石变法,苏辙曾提出批评:“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

”苏辙批评的变法措施是() A.均输法B.青苗法C.募役法D.保甲法【解析】由“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可判断符合青苗法的内容。

故选B。

【答案】 B5.王安石所言的“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的变法措施是() A.青苗法B.市易法C.保甲法D.免役法【解析】从信息“役”“用募”“农归于畎亩”等可知是雇人服役,保证了农时,即免役法。

【答案】 D6.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C.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D.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解析】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尤其是理财措施,严重触犯了大官僚、大商人、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因此主要矛盾是D。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单元第6课 王安石变法(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单元第6课 王安石变法(练习)

第6课王安石变法(练习)1.《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敞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这表明此官员()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 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 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答案】C2.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有()①地方官强制农民借贷②遭到大地主的强烈反对③利息偏高,农民负担沉重④触及了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答案】D3.下列选项分别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其内容最为相近的一组是()A.户籍什伍制、保甲法B.重农抑商,募役法C.奖励军功、将兵法D.奖励耕织、青苗法【答案】A4.下列变法措施中,最能体现王安石变法指导思想的是()A. 青苗法B. 保甲法C.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D. 改组太学【答案】A5.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意在“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的措施是()A.青苗法 B.市易法 C.保甲法 D.农田水利法【答案】B6.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 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答案】C7.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以政府借贷方式收取一定的利息的有()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B.青苗法、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青苗法D.市易法、募役法【答案】B8.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这是因为()A.严重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B.对农民剥削严重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D.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答案】A9.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叹日:“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

据此推断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B.宋神宗态度摇摆不定C.改革急于求成 D.措施过于激进【答案】C10.“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告终,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强烈的反对 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C.支持变法的皇帝过世,他们失去了支持 D.保守派当政,坚决反对新法【答案】A11.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

高中历史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 时间: 25 分钟满分: 50 分)基础达标36分1.公元 997 年,宋廷岁收 2 200 多万缗,进出相抵还余大部分;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 11 000 多万缗,进出却亏 1 500多万缗,“民困穷食”而反。

造成这类统治危机的主要原由是() 。

A.经济衰败 B .起义屡次C.兵力不足 D .“三冗”问题分析这类统治危机主假如财政危机,依据收入增添能够清除经济衰败,依据北宋的国情可知是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的积贫。

答案 D2.王安石上谏宋神宗:“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由此推行了 ()。

A.青苗法 B .募役法C.市易法 D .方田均税法分析此题考察学生理解剖析的能力。

提取资猜中的重点信息“官薄其息”,联系所学,王安石鼎力推行青苗法,由政府取出必定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从前以低息贷给农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答案 A3.以下对于募役法实行后起到的作用,表述有误的是() 。

A.能够使广大公众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增添了政府的收入C.富户交的免役钱比从前增添了很多D.完全减少了农民的负担答案 D4.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示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假如为了()。

A.停息农民的抗争斗争B.打击朝廷的腐败权力C.稳固自己的权力地位D.抵抗辽和西夏的攻击分析依据资料重点信息“寇乱息”能够判断,古代称农民为寇。

答案 A5.司马光曾说:“中户以下大略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挞缧绁生怕不迨。

”对上述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

A.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否认态度B.有些地方官借变法之机强行敛财C.司马光公正地反应了小农的心声D.王安石变法冒犯了百姓的利益分析从资料能够看出在新法实行过程中,地方官为追求政绩,强迫贷款,这反应了在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用人不妥的问题,但也有夸张成分,并不是“公正”。

答案 C6.庆历新政时,范仲淹要求严格“恩荫”制。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同步练习卷: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同步练习卷: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同步练习卷: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1.王安石变法时期,〝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

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哪一措施的实施() A.保马法B.将兵法C.保甲法D.精简军队【答案】C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剥削以紧张社会矛盾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答案】A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处置的共同效果是()A.抑制土地兼并B.限制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C.处置政府财政困难D.减轻农民的赋役担负【答案】C4.〝痒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干,父兄不保任其行义〞,王安石针对这种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A.贯彻择优录取的原那么,支持〝恩荫〞B.开设武学,增强军队的素质C.废弃〝恩荫〞,用早先之士取代旧官僚D.用〝将兵法〞取代〝更戍法〞【答案】A5.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效果是()A.辽、西夏的要挟B.土地荒芜、水利旷费C.国度财政绰绰有余D.官僚地主躲藏田产逃税【答案】C6.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结合资料判别,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国度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有B.缓解国度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C.添加政府支出,增强军队实力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顺应士大夫呼吁革新的要求【答案】B7.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效果资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资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

……免役之法成,那么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那么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1)北宋〝积贫〞缘由,除资料一中触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为哪一项什么?(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资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资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同步练习卷: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育文档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同步练习卷: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育文档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1.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

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哪一措施的实施()A.保马法B.将兵法C.保甲法D.精简军队【答案】 C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答案】 A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抑制土地兼并B.限制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C.解决政府财政困难D.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答案】 C4.“痒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王安石针对这种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A.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反对“恩荫”B.开设武学,增强军队的素质C.废除“恩荫”,用新近之士取代旧官僚D.用“将兵法”取代“更戍法”【答案】 A5.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A.辽、西夏的威胁B.土地荒芜、水利荒废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官僚地主隐匿田产逃税【答案】 C6.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答案】 B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

……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高中历史北宋王安石变法 同步练习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北宋王安石变法 同步练习岳麓版选修1

北宋王安石变法同步练习●训练测评一、选择题1.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评价正确的有①防止了武将夺权和地方割据②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③降低了政府办事效率④造成了中央财政困难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 D.机构臃肿3.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战国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宋代王安石变法4.王安石变法的第一要务是A.精简政府机构B.增加财政收入C.增强军队战斗力D.改革科举弊端5.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A.青苗法 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6.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与唐代的“庸”的作用有相似之处的是A.青苗法 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7.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 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8.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之处是①减轻了农民的负担②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①②③9.王安石变法的突出效果是A.政府财政大大增加B.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C.军事实力有所增强D.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10.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A.官僚地主 B.中小地主C.农民 D.皇室11.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B.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宋神宗态度犹疑,摇摆不定D.冗官冗员的现象仍继续存在12.对王安石军事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把精简军队作为军事改革的第一要务B.把提高军队战斗力作为改革的目标C.改将兵法为更戍法以提高军队战斗力D.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军队编制13.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精选2019-2020年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岳麓版练

精选2019-2020年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岳麓版练

精选2019-2020年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岳麓版练习题六十第1题【单选题】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朱熹尝论”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在朱熹看来,王安石令人失望的原因是( )A、改革内容偏颇、用人不当、改革致乱B、性格固执、偏听偏信、资金不足C、言行不一、朝廷猜忌、性格偏执D、触犯利益既得者、同僚倾轧、急于求成【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梭伦因改革而被流放。

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民谣,这是因为(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行均输法。

九月行青苗法。

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

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

四年二月改革科举。

十月行募役法。

行太学三舍法。

”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哪个原因(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B、变法推行操之过急C、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D、变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11世纪中期进行的“庆历新政”的核心措施是( )A、整顿吏治B、限制特权C、发展生产D、加强军队【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有(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 )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B、逃避保甲法的义务C、逃避免役法的义务D、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高中历史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练习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练习岳麓版选修1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二十岁即位的宋神宗,是个血气方刚总想做些事情的志向非凡的皇帝。

他自幼痛心于对辽国和西夏的屈辱退让,焦心于国家的财政紧蹙和朝廷的萎靡不振。

他多次对臣僚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

”又说:“国之要者,理财为先,人才为本。

”熙宁元年四月,神宗问王安石,要治国,何为先?王答:“择术为先。

”于是有了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其历史作用?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背景1.“三冗”问题,导致了积贫、积弱,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 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

4.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革新。

二、主要内容:核心是富国强兵三、新法的局限与变质1.局限。

(1)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2)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

然而执行不善,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2.结果:宋神宗死后,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起用司马光等,逐步废除了全部新法,变法派成员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元祐更化”。

3.变质:宋哲宗亲政,逐步恢复王安石的部分新法。

新旧两派斗争激烈。

宋徽宗时期,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王安石变法原有的精神已经完全改变。

♨温馨提示:改革的实质就是政治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因此也必然遇到阻力。

改革要想成功,除了需要变革的决心勇气外,还需要统治者的支持、措施的配套、用人恰当等。

总体来看王安石变法是失败的,但不能因此否定变法。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评价时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命题视角一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历史岳麓版1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课堂练习

历史岳麓版1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课堂练习

1.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解析:选A.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生产、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选A项。

2.“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王安石这一变法措施的作用不包括(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给予了农民人身自由D.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解析:选C。

材料是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募役法的评价,“以钱代役",保证了农民劳动时间,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限制了他们的特权。

土地所有制下农民对地主有严格人身依附关系,故C项错误.3.王安石变法中,立足于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控制市场的政策是( )A.市易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解析:选A。

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抑制大商人控制市场的政策是设置市易务,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对市场操控,也就是市易法。

4.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解析:选B.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

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变法选拔人才注意实用性,选B项。

5.理财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尝以谓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

新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

新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课程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历史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1.“三冗”问题(1)北宋增设大量______________,官员数量大增,形成“冗官”的弊端。

(2)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

(3)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战争耗费和______________都给北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2.“两积”局面(1)“三冗”问题使国家出现了严重的______________,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调兵权,导致军队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的局面。

3.“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4.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坚强,又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二、主要内容:核心富国强兵1.理财:农业上实行青苗法、____________、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税法;流通上实行____________、均输法。

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效。

2.强兵:针对冗兵问题实行“________”措施以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强兵措施有____________、保马法、将兵法等。

王安石的军事改革,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官制: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反对“______________”,要求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

三、变法结局1.失败(1)原因: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反对。

(2)失败:1085年,宋哲宗继位,司马光等废除了新法,史称“______________”。

2.变质:____________时,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

知识点一“三冗”与积贫积弱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1.导致北宋中期出现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A.辽、西夏的进攻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D.财政入不敷出解析:本题考查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原因。

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出现有各方面的原因,但根源在于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选B项。

A、C两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源,D项是表现。

答案:B2.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的比较。

据所学知识可知,范仲淹认为吏治不是“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因而“庆历新政”主要侧重于澄清吏治。

答案:B3.为克服军队中“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带来的弊端,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是( )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更戍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王安石变法中强兵措施的认识。

王安石改更戍法为将兵法,达到了“使兵识其将,将练其士卒”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答案:C4.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B.市易法、均输法C.青苗法、免役法D.保甲法、保马法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青苗法和免役法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却在实行过程中加重了百姓负担,因此争议很大。

故选C项。

答案:C5.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影响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B.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C.从根本上减轻农户的劳役和赋税负担D.强兵措施一定程度上扭转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解析: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没有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作任何调整,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故未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户的负担。

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每课一练(岳麓版选修一)
一、选择题
1.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
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A.冗官B.冗兵
C.积贫D.积弱
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打击了官僚贵族特权,又增加了政府收入和保障了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
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
3.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4.针对王安石变法,苏辙曾提出批评:“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

”苏辙批评的变法措施是() A.均输法B.青苗法
C.募役法D.保甲法
5.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奏弹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6.据史书记载,经过王安石变法,“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②缓解了财政危机
③彻底扭转了积贫局面④缓和了社会矛盾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相信藉在中国西北用武而恢复国威,是王安石政策中打动君心的要点,因为王安石当政时曾在西北由中国发动战争数次,其中有数次胜利,一次惨败。

为了继续作战,皇帝需要金钱,为了筹款,国家财政制度必须改变。

——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王安石基本上最关心的是充裕国库,增加国家财富的意思,也就是提高政府的税收。

王安石看得很清楚,富商与地主正以自由企业方式获利,他不明白政府为什么不应当把他们的利润抢过来而由政府自己经商,自己获利。

那结论是可想象而知的。

他用的名称的确很够新奇,他要用资本削减垄断,叫“钱平”;他要取之于富归之于贫以求均富;他要阻止农民向地主高利贷款。

在春耕期间由政府借款予农民,在收割后由农民归还政府,自然是仁善之举。

——林语堂《苏东坡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其目的。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都是宋徽宗的年号——本书注)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

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

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
(1)分别概括上述材料中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你认为影响改革变法成败的因素还有哪些?
答案
1.D2.B3.A4.B5.D6.A
7.(1)原因:为了扭转西北的战局,改变军队积弱的现象,支持国家的持续战争。

(2)具体做法:实行青苗法。

目的: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
政府财政收入。

8.(1)材料一: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使社会动荡,甚至导致金兵南下。

材料二: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的一面,性格粗暴。

(2)改革的目标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改革的措施是否与社会发展水
平相符;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改革是否稳步、有序地进行;是否有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和一批严格执行、科学贯彻变法措施的改革者;改革者的心态对改革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