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贾亚丽
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和资源相对缺乏的省份,其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省地方高校不仅在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上占了绝大多数,而且为河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是推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建设河南创新体系的骨干和支撑力量。

“十一五”以来,河南省认真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加快创新河南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同在,发展也总是与矛盾共存,应该客观地看到,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河南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急需寻找对策加以解决。

1 河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是一个高等教育大省,但绝不是强省。

河南的部属院校相对较少,在项目扶持和资金支持上主要靠本省的力量。

但是无论从本科院校数量还是博士点数量,无论从三大检索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还是项目和科研奖项数量上,河南高校明显落后于北京、江苏、山东等地区,河南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层次都还比较低,科技创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校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1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优势学科不突出
河南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由于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多以传统专业为主体,在专业结构与学科结构上都较为单一。

经过近几十年的建设在学科的纵向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扩展,但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对于新兴交叉的边缘学科的建设却显得举步维艰。

近年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原有的专业和学科难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致使其成为提升河南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瓶颈与核心问题。

1.2 科研与教学的定位不准确、科研方向不明确
高校的发展定位不是“空中楼阁”,河南不少高校不顾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盲目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现象突出。

片面追求论文、项目和成果,导致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难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方向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河南有些地方高校缺乏科研发展的整体规划,校级重点科研方向不明确,科学研究处于一种自发的、分散的状态,缺乏长期的目标
导向。

1.3 科技创新团队的实力相对较弱及高校科研团队存在的问题
河南高校的科技创新团队实力相对较弱,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多数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导致科技创新团队不稳定,不能围绕政府目标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组建高水平的科研攻关,在国家大的项目和基金申请上处于不利局面。

高校科研团队存在许多问题。

目前高校科研人员中一些人占有并垄断了资源, 但不让拥有创新观念的人利用其资源去大胆尝试, 而一些人拥有一些好的想法, 由于自己的能力所限而不能及时把它转化为现实成果, 但又由于怕别人超过自己因而不与他人交流。

这样一方面自己没能搞出成果, 另一方面又错过了和别人合作搞出成果的机会。

现代的科学研究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如果不能及时地利用资源把好的想法转化成成果, 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失败。

1.4 科技创新的评价体系及高校人才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当前河南大多高校对科研创新的成果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科技创新评估体系不完善, 机制不健全,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性不高。

由于目前在对高校的评估中, 没有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评估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指标, 对科技产业、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问题认识不到位, 害怕产业冲击或影响教学、科研活动。

高校人才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求, 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要求高校人才资源社会化。

1.5 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政府宏观调控不足
目前大多河南高校都存在科研资金难以到位的尴尬。

在市场经济下,没有资金就无法吸引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就难以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就难以在科技创新中积累优势。

如何争取政府、企业等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保证是今后一段时间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1.6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投产难
河南高校的纵向科研合作大多停留在高校之间学术会议的层面上,缺乏更深层的科研合作,科技人员重论文、重评奖, 不重视市场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上往往无法形成“拳头”的力量,不但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也制约了众多地方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

高校科技成果出现“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局面。

2 完善河南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2.1 以国家创新体系为导向,结合地方特色,形成自主创新体系
地方高校应按照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布局,面向当地科技前沿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制定科技创新计划,围绕国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科学问题,根据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用“两条腿走路”,实现“国家创新体系和地方实际相结合”,创建符合地方特色的自主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本土化”,从服务地方中获得活力和动力,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我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一直是薄弱环节。

高校应从传统的专业对口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到创新人才培养中,应努力提倡交叉性、自主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学习方式。

高校要以新思想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校制度创新体系,按照前瞻性和国际化的要求,按照学科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构建合理的通识教育结构,引导学生在研发中学习,形成积极的创新空间。

2.2 重视科研立项,科技创新要和学科建设相结合
近年来, 各高校对科研项目的立项都非常重视, 往往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争取项目立项和科研经费上, 而对科研项目的实施及完成情况则重视不够。

因此, 重视项目按时完成率及研究成果的质量, 抓好前期的立项开题工作、中期项目的实质性进展及后期的成果落实、鉴定和项目结项等工作, 并调整、完善现行的科技项目立项制度, 尽量减少不正常的人为干扰, 并能较高强度地支持一定的自由研究, 是保证项目持续不断获得及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措施。

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原本就是相辅相成的。

高校在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确定本校的科技创新目标同时,不能忘记自身的教育功能,必须把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

地方高校应科学运用管理科研的行政权力,营造宽松的研究氛围,通过学科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的方式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政策上的导向作用,但对具体研究不做过多干涉。

2.3 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
要把“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做,从计划制定、团队培养、项目支持多个细节上下工夫。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学科
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在高度综合,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使得个人很难有十分广泛而又深入的涉猎,仅靠个人的力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科学研究的要求,必须围绕学科建设这个龙头,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通过学科建设组建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挖掘人才资源,冲破人才、部门的属性, 用市场的机制合理、有序地配置人才资源。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中争得一席之地。

2.4 形成科学合理的创新激励机制和人事管理制度
高校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应坚持如下原则:(1)科学化原则。

高校应当建立科学的、易操作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2)公平化原则。

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必须坚持公平和公正。

(3)以人为本的原则。

科研政策中应突出对高层次人才和科研骨干长远发展的扶持,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重视原有人才队伍的稳定。

加大激励机制, 调动科技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管理体制适当与否是决定科技工作者的关键因素, 制订相应的政策, 推进、支持和稳住一批基础研究队伍的同时,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在职称评定工作中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量化互换关系,改革科研人员的聘用和晋升制度,形成竞争激励的用人机制。

2.5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增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法律保护
高校科研开发的资金短缺,极大影响了一部分有广阔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的开发和转化。

因此政府有必要增加投入,设立基金拨出专款给予支持。

国家应有的放矢地设立多种基金拨款资助高校科研开发和产学研合作,其主要方式有:(1)项目基金,重点重投。

即根据国家经济计划的重点和高新技术领域的重点确定相应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并纳入国家预算中重点资助。

(2)匹配基金,抛砖引玉。

即政府与企业以一比一或一定比例,共同资助产学研合作项目。

(3)种子基金,孵化技术。

即政府认准某项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价值,便提供一定的创办性资金,帮助进行技术开发和推向市场。

(4)风险基金,勇于扶持。

即对那些可以产生重大技术突破,但又风险大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在企业界不敢问鼎的情况下,政府出面承担风险给予阶段性资助。

(5)青年基金,造就人才。

即向年轻有为的科研人员提供资助,鼓励其从事研发工作,为产学研合作做出贡献。

(6)转赠资产、雪中送炭。

将国家拥有的一部分财产出售,以其收入资助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给予支持的方式。

最后,作为高校一方面要为每年科技创新经费做好预算,科学高效地使用这些经费,另一方面要拓宽融资渠道,争取
政府扶持之外更多的经费支持。

政府的宏观调控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律保障。

注重专利法律机制的建设与实施,提高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家为专利申请和专利使用提供方便和保护,对专利申请的条件作出明文规定。

从意识提高到制度完善,从组织构建到科学运营,通过政策、法律、组织、经济等多种手段,建立起一个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激励的功能体系。

2.6 探索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创新成果转换成物质成果。

(1)企业是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这一观念,企业和高校既要紧密结合,又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承担不同的任务。

高校要加大成果转化的培育力度,掌握培育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提高可供转化成果的成熟度,造就一大批高新技术的种子企业,研究了解市场,加快科技产业化的进程。

(2)高校应尽快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中介服务机构就像科技成果的营销部门,其经营方式是成果“转化”,目标是要取得最佳的转化效益和为成果方获取最高的回报。

(3)地方高校要牢牢抓住区域发展优势,要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是促进和加快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理想孵化器。

通过对河南高校科技园建设和发展, 使大学科技园真正成为河南高新技术的创新源、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4)结合河南地方特色,加强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河南是农业大省,但非农业强省。

要实现由农业大省变为农业强省进而走上工业强省之路,“科教兴农”仍是关键战略。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河南农业高校和综合大学中的农、林、畜牧专业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要研究出更多更好更具实效性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还必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把创新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3 结束语
高校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除以上途径外,还有诸多领域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而言之,提高我省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同时需要长时间的发展,不可一蹴而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信经过多方的努力,高校能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提供更多优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