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张德部分)
组织行为学(张德)第八章(1)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张德)第八章(1)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50de18f524ccbff0218402.png)
交流。“跳板原则” 。有利/不利的一面
• 斜向沟通:组织内非属同一层次的个人和群体之 间的沟通。职能部门经常斜向沟通,交流业务 活动中的各种信息,以进行指导和协调。
1.2 正式沟通的网络
• 沟通网络:信息流动的通道 • 正式沟通网络:遵循权力系统,与工作
• 星式(全通道式):民主气氛,关系融洽,充分
交流,协商解决问题。速度慢,不易集中控制。
• Y链式:轮和链式优缺点,即速度快,“筛选”
失真,上下距离,士气低。“秘书专政”,傀 儡。
小群体网络有效性指标
• 标准 速度
链式 次快
轮式 快
准确性 高
高
领导者出
次高 不显著 高
第八章 行为的有效性
• §8.1 有效的信息沟通 • §8.2 对组织变革的有效管理 • §8.3 组织发展
§8.1 有效的信息沟通
一、沟通概述 二、沟通过程 三、信息流动的方式 四、信息沟通的障碍 五、信息沟通的改善
一、沟通概述
• 信息交流--人与人、群体、 组织之间的信息
交流过程。人际沟通是最基本的 • 沟通指人、群体、组织之间传递信息并达到共
1.正式沟通及其网络
• 正式沟通:由正式组织系统的渠道进行的沟通 • 非正式沟通:在组织正式规定的渠道之外进行
的信息交流和传递
• 1.1 正式沟通的分类:按信息的流向分类,下行沟通、 上行沟通、平行沟通和斜向沟通。
• 1.2 正式沟通的网络
1.1 正式沟通的分类
• 下行沟通,在群体或组织中自上而下的沟通;一个水 平流向更低水平的沟通。下达指示;了解工作任务和 其他任务关系;给下属提供资料;向下属反馈绩效; 阐明目标,增强任务感和责任心。协调各层次活动。
组织行为学(张德)x
![组织行为学(张德)x](https://img.taocdn.com/s3/m/6fb99e255f0e7cd1842536de.png)
资料
一些研究者曾对100多对刚出生就分离开,并在不同 地域成长的同卵双胞胎进行了研究。如果遗传在决定人格 方面所起的作用很小,那么,在这些分开抚养的双胞胎身 上将很难发现相似性。但研究发现他们在很多方面是共同 的。比如,一对双胞胎分离了39年,在相距72.4千米的两 地成长,但研究者发现他们驾驶型号和颜色完全一样的汽 车,抽同一商标的香烟,给自己的狗起相同的名字,而且 常常去距离各自2413.9千米以外的海滨度假。
一、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1、研究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 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2、研究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 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研究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领导者改进方法, 掌握领导艺术,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4、研究组织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更好的适应 环境,进行组织变革,增强组织活力,提高组织 绩效。
低分者特征 平静、放松、不情 绪化、果敢,安全、自 我陶醉
好社交、活跃、 健谈、合群、乐观、 好玩乐、重感情
谨慎、冷静、无精 打采、冷淡、厌于做事、 退让、话少 习俗化、讲实际、 兴趣少、无艺术性、非 分析性 愤世嫉俗、粗鲁、 多疑、不合作、报复心 重、残忍、易怒、好操 纵别人
好奇、兴趣广泛、 开放性 有创造力、有创新性、 评鉴对经验本身的积极寻求和欣赏;喜 富于想象、非传统的 欢接受并探索不熟悉的经验 心肠软、脾气好、 宜人性 信任人、助人、宽宏 评鉴某人思想、感情和行为方面在同 大量、易轻信、直率 情至敌对这一连续体上的人际取向的性 质
还是来自环境?是在个体与周围 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 一个成人的人格是由遗 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组 成的,同时还受到情境 条件的影响。
一、人格的概念
第一章导论(组织行为学 张德)
![第一章导论(组织行为学 张德)](https://img.taocdn.com/s3/m/f130363083c4bb4cf7ecd1a7.png)
21
行为的特征: 行为的特征: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自发的( 自发的(Autonomous) ) 有原因的(Caused) 有原因的( ) 有目的的( 有目的的(Purposive) ) 持久的( 持久的(Persistent) ) 可改变的( 可改变的(Changeable) )
2011-10-23 OB Copyright by Yu Shujun 22
2011-10-23 OB Copyright by Yu Shujun 29
现代组织观念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组织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 组织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 现代组织的特点: 现代组织的特点: 1)组织内部不仅是由专业技术分工而形成的层次结构系统, 组织内部不仅是由专业技术分工而形成的层次结构系统, 而且包括心理、社会和管理的系统,故称社会技术系统。 而且包括心理、社会和管理的系统,故称社会技术系统。 2)组织是不断与外界发生信息与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 组织是不断与外界发生信息与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 3)组织是个复杂的整合系统,组织的作用就是整合各子系 组织是个复杂的整合系统, 统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使整个组织达到恰当的协调与适应, 统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使整个组织达到恰当的协调与适应, 从而使投入----产出达到最佳效益。 ----产出达到最佳效益 从而使投入----产出达到最佳效益。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组织行为学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主讲人:余淑均 主讲人:
参 考 书 籍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inth Edition) (Stephen P. Robbins)清华大学出版社 )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Stephen P. Robbins)中国人民 ) 大学出版社 组织行为学( 赫尔雷格尔 赫尔雷格尔、 斯洛克姆、 组织行为学(D.赫尔雷格尔、J.W.斯洛克姆、 斯洛克姆 R.W.伍德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伍德曼) 伍德曼 管理心理学 王重鸣 人民教育出版社 组织行为学 唐 荷尔瑞格等著 东北财经大学 出版社 管理沟通 苏勇 罗殿军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 社
大学_组织行为学第三版(张德著)课后答案下载_1
![大学_组织行为学第三版(张德著)课后答案下载_1](https://img.taocdn.com/s3/m/33fce3cc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7e.png)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张德著)课后答案下载组织行为学第三版(张德著)课后答案下载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论学习目标1.1 组织行为学定义1.2 人性假设与管理1.3 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学科1.4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1.5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2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学习目标2.1 心理过程与管理2.2 态度与管理2.3 个体决策与管理2.4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管理 2.5 归因理论与管理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3章个体差异与管理学习目标3.1 能力差异与管理3.2 人格差异与管理3.3 价值观差异与管理3.4 胜任力模型与管理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4章激励学习目标4.1 内容型激励理论4.2 目标设置理论4.3 过程型激励理论4.4 激励理论的综合运用 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5章群体5.1 群体概述5.2 群体活动规律5.3 群体的形成、发展与凝聚力 5.4 群体决策5.5 团队与团队建设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6章沟通学习目标6.1 沟通概述6.2 沟通过程6.3 沟通形式和种类6.4 沟通管理__小结关键概念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7章领导学习目标7.1 领导概述7.2 领导的特质理论 7.3 领导的行为理论 7.4 领导的权变理论 7.5 领导理论的新进展 7.6 领导力提升的技术 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8章组织结构与设计学习目标8.1 组织结构概述8.2 组织结构分类8.3 组织理论8.4 组织结构设计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9章组织变革与发展学习目标9.1 组织变革概述9.2 组织变革的过程理论9.3 组织变革的策略与方法9.4 组织发展与方法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第10章组织文化学习目标10.1 组织文化的历史与内涵10.2 组织文化的要素及建构10.3 组织文化建设的机制与主体 10.4 组织文化建设案例__小结关键概念单项选择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推荐阅读资料网上资源附录:章后客观题参考答案参考文献组织行为学第三版(张德著):内容简介第一,试图体现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
组织行为学(张德)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张德)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b78aa0e65fbfc77da269b183.png)
五. 群体规模
• 国外学者对于小群体规模的研究往往是在实验 室条件下进行的,孤立地比较不同规模的群体 在完成一些实验课题时的工作效率。 • 实验室小群体人数的上下限 :詹姆斯研究指出, 小群体的人数一般为2-7人,主张小群体的下限 为2人;一些人认为下限3人,2人不算群体, 纯感情关系,发生意见分歧或冲突时不可能自 行解决,须第三者仲裁;上限意见更为分歧, 多数认为7人为佳,也有主张20、30甚至40人。 有人提出应为72。
• 地位公平:相信地位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 地位和等级秩序,激励因素。
23
四. 凝聚力
• 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群 体成员彼此之间的“粘合力”。 • 影响因素:态度和目标一致性,外部威胁,规 模和异质性,奖酬体制,班组的组合,与外界 的隔离,绩效,领导作风。 • 作用:满意感,沟通,群体意识,生产率。 • 生产率与凝聚力的关系:结果互相矛盾,主要 因素是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是否一致。
6
1.群体角色的种类
• 角色:是指成员在群体中都表现出自己 特定的行为模式 。 • 群体角色的三种典型表现:
–自我中心角色 、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对群体绩效起消极作用;任务、 维护角色和群体绩效之间有正比关系。
7
自我中心角色
• 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成员。 • 包括:(1)阻碍者,在群体通往目标的道 路上设置障碍的人;(2)支配者,试图驾 驭别人,操纵所有事务,不顾对群体有 什么影响;(4)逃避者,对群体漠不关心, 似乎与自己毫无关系,不做贡献;等。
10
2.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 群体发展不同阶段角色的重要性:
–在形成阶段,监督者和建议者的角色有助于群体奠 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前者可以使每个成员都增强主 人翁责任感,后者可以为群体提出努力方向。 –在风暴阶段,总结者、信息加工者、协调者和折衷 者的角色可以帮助群体解决不可避免的冲突,顺利 进入正常化阶段。 –在群体正常化和发挥作用阶段,任务角色和维护角 色都很重要。
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张德版
![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张德版](https://img.taocdn.com/s3/m/3badff7f168884868762d6be.png)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要点----张德版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一是在组织内部的组织行为,即怎样的组织行为才能更好的、更有效的组织管理;二是对组织外部的组织行为,即怎样的组织行为才能使组织在社会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概括起来,及组织中的个体、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
组织:含义:是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使命,一些人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构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具有什么功能?答:1、能够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许多需要。
2、能够形成比单独个人力量简单相加的强大得多的整体力量,完成单个人完成不好的任务。
3、组织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良好组织所具有的特点:1、通个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把组织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
2、通过科学的分工和有效的协调来合法完成任务,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管理和人的管理有何区别?答:组织管理包括对物(组织财产)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但人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对人的管理是组织管理的核心。
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通常而言,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三个方面。
技术技能是指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战士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如工程师。
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能力。
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尤其重要。
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工事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科学现代化:组织行为学对管理科学现代化的影响:1、从忽视人的作用变为重视人的作用。
2、管理由以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3、由注重“纪律”变为注重人的“行为”的研究。
4、由“监督”管理发展为“激励”管理。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已达到组织既定目标。
第二章: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一:需要与行为问题:男女之间为什么会有相互表达爱慕的行为?这些行为为什么又因人、因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答:1、生物本能论:行为是个体的生物本能,2、环境决定论:强调行为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
组织行为学第六版张德案例答案富士康跳楼事件
![组织行为学第六版张德案例答案富士康跳楼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eb2b234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2b.png)
组织行为学第六版张德案例答案富士康跳楼事件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及答家【篇一纠1《组织行学/课案例夯祈提示】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案例分析:2010年5月富士康跳楼事件1.就富士康跳楼事件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导致富士康跳楼事件的背后原因有哪些?分析提示:1)讨论形式:先由同学课后查阅资料,然后进行讨论;2)富士康跳楼事件的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可以从工作与生活的冲突、多元化背景下员工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满足、组织边界模糊化导致组织需要与员工需要的不平衡问题以及组织的道德难题等视角进行分析。
2.富士康跳楼事件中,个体、群体、组织的行为有哪些特点?请用组织行为学的一般模型进行分析。
型的大致原理,分析富士康跳楼事件中个体、群体、组织的特点(自变量)与“跳楼”行为(因变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3.富士康跳楼事件是个别现象吗?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秊飨暴恩鑫豮桑命局慧鸟失酒张亚帮有丞得提高,但为什么当分析提示:霍桑试验有四条基本结论1)职工是“社会人”,企业应注意从社会心理角度调动职工的积极性;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管理者应当给予足够重视;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而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以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4)新型的企业领导应具备两方面的能力即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中国今天部分企业之所以没有重视霍桑试验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发现的问题,与经济发展阶段、企业管理理念、“人”的工具性价值与主体性价值选择等因素有关。
4.富士康跳楼事件给组织行为学提出了什么样的新问题?我们该如何用科学的理论进行解释,并提出相关建议。
分析提示:如企业内部的组织生态环境建设,如何更好地平衡组织的绩效目标与员工的幸福等内在冲突。
可以用积极组织行为学与组纲态学符程的神有分析。
案例分析:个性差异和管理1.这几位员工分别属于何种气质类型?分析提示:个性类型理论根据人的某一特征或者特质将人分成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组织行为学 重点知识 张德
![组织行为学 重点知识 张德](https://img.taocdn.com/s3/m/5cf8b3f77c1cfad6195fa714.png)
#组织的含义: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条件;1人组成的集合2成员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3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实现目标组织和环境:环境: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策、经济。
不同组织对其依赖程度不同;组织和环境二者相互作用。
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组织和管理关系1任何组织度需要管理2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3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4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组织管理中人的因素:1管理职能中人的因素:因人成事2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技术、概念、人际3管理角色中人的因素: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4成功管理要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应对人事。
#组织行为1个体:价值观、知觉、归因、态度、个性、意志、情感2群体:特征、行为、凝聚力、团队3组织:结构、效率、文化、领导、变革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的演进与发展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社会人”理论、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现代管理理论: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权变理论、文化管理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眏。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眏。
社会知觉的分类:对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一知觉者主观因素(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知识经验.个性特征)二知觉对象的特征(人们会对对象特征进行整合组织,包括接近率.相似率.闭锁率.连续率。
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度高低运动状态)三直觉的情景因素(适应.对比.敏感化.感受性降低)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对比效应.与我相似效应.严格宽大与平均效应.定型效应)归因理论;1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2社会推论问题3行为的期望与预测判断个体行为的原因: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人格的特征:1整体性和层次性2独特性和一致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生物体的高级神经活动特点对个性的影响就是生物制约性气质(自然属性)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组织行为学(第五版)张德PPT全套课件
![组织行为学(第五版)张德PPT全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ffa5cb977232f60dccca179.png)
27
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
• 权变理论:管理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简 单化的、普遍适用的方案并不存在,按照 对象和情景具体情况,选择对策。
• 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寻找关键性变量,探 讨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规律性。
• 科学的工作分析 • 通过心理测验、行为研究来改进雇 员
的甄选、培训、激励 • 丽莲·吉尔布雷斯对工人心理研究。
21
5.人群关系到组织行为
• 霍桑实验:1924--27,照明;27--32继电器装配工
人小组试验,访谈,接线班接线工作室试验
• 梅奥“人群关系理论”:工人是“社会 人”,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非正式组 织活动机制;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
• 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 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领 导和控制,以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 程
• 管理的效果:组织效率,组织效能 • 组织效能:“做正确的事” • 组织效率:“正确地做事”
8
5. 管理中的人事因素
•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控制,激励, 领导
• 管理技能----技术、人际、概念 用专业领域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任 务能力;处理人事关系(理解、激励 共事)的技能; 综观全局、洞察环境 影响之复杂性-------关联性关键
序装配机器;建立详尽的生产统计记录;按
机床、部门进行成本利润核算;培训工人
与管理人员;按成果支付工人工资;工人福
利由工人管理,等等。
17
2.工业革命时期行为研究
• 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公理制;自由,民主,
平等.
• 欧文(1871—1858) “人际关系之父”改善
组织行为学资料张德组织行为学张德
![组织行为学资料张德组织行为学张德](https://img.taocdn.com/s3/m/ea92b34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4.png)
【组织行为学资料张德】组织行为学张德1、人性假设中的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答:“经济人”假设(1)一般人的天性是厌恶工作,一有可能就逃避工作。
管理部门必须抵制人的这种逃避工作的天性。
(2)因为人的特性是厌恶工作,必须对大多数人实行强制,监控指挥和用惩罚作威胁,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作出适当的努力。
(3)一般人宁愿受指挥,一心逃避责任,相对来说没有进取心,要求安全高于一切。
“社会人”假设(1)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
(2)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
(3)在群体中除“正式组织”外,还有“非正式组织”。
后一种组织有某种特殊的规范,影响到群体成员的行动。
(4)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
领导者在了解人们合乎逻辑的行为的同时,还必须了解不合乎逻辑的行为,要善于倾听员工的意见,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2、需要及其特点?答:需要就是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指向性、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可变性、社会制约性。
3、马斯洛需要的五个层次?答:1.生理的需要,指衣食住饥渴等方面的生理机能需要。
2.安全的需要,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就自然会有安全的需要。
3.社会的需要,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相应满足后,就会产生社会需要。
4.尊重的需要,尊重需要可分为自尊需要和他尊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希望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当的工作,使潜在能力充分发挥,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
4、成就需要的基本内容?答:人的需要分成三种:成就需要、友情需要和权力需要。
成就需要论的基本要点:第一、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把个人的成就看得比金钱重要。
第二、具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对企业和国家都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人们需要用实验来发现高度成就需要的人并对他们进行分析。
第四、高成就需要的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
5、正确对待挫折和受挫折的人?1、提高人们对挫折性质的认识,增强挫折容忍力2、对受挫折者的攻击行为要有容忍的态度3、改变情景4、采取精神发泄的方法6、群体的分类?如何对待非正式群体?答:1、按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组织行为学——张德主编
![组织行为学——张德主编](https://img.taocdn.com/s3/m/4af4fbc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01.png)
组织行为学——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含义:(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的规律性,但不是研究人的一般行为规律,而是集中研究在各种工作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等一切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来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
(3)组织行为学不是孤立地,而是系统地研究一个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
(4)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掌握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还要在对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准确地预测人的行为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引导人的行为,控制人的行为。
2.能力能力指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它是对个体现在所能做的事情的一种评估。
一个人的总体能力可以分为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两大类。
3.学习学习指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学习是无法直接观察的,可以看到的是行为的改变。
学习的特征:学习包含了变化——这种变化应该是相对持久的;变化一定是行为上,态度和观念的变化不算;学习必须包含某种类型的经验。
4.行为塑造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指导个体的学习,塑造个体的行为,这一过程被称为行为塑造。
行为塑造有四种方法: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忽视。
5.组织行为学校正典型的组织行为学校正方案是一个包括五个步骤的问题解决模型:识别关键行为、开发基线数据、确定行为结果、开发并实施干预策略、评估绩效改善状况。
6.价值观1.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其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1)价值观决定了事物或行为对于个人是否有意义及重要程度如何。
(2)价值观具有个体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会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 为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 组织行为学 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 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 组织行为学的 研究对象是 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 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 的目标。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的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组织行为学的独立却是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标志是霍桑研究。
第七节 意志与行为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一、意志的内涵 意志就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 意志 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对行为的影响 意志品质可归纳为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控性。
第八节 情感与行为
一、情感的内涵 情感 人类社会中产生的人对一定事物的态度体验,人们通过知觉、 思维等反映客观事物,这是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伴随着认识过程, 人们还会产生喜、怒、哀、惧、爱、恶等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就是情 感。 二、情感的形态
一、态度的内涵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 倾向。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和意向。 二、态度的测量 主要有三种方法:调查、专业测量和整理资料,采取相应的管理措 施。 三、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1、态度影响认知与判断。 2、态度影响行为结果。 3、态度影响忍耐力。 4、态度影响相容性。 5、态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三、激励机制 (一)激励的概念 激励就是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 (二)激励的三种模式 1、模式一 刺激(内外诱因) 个体需要 反馈 2、模式二 需要(愿望、动机、动力) 反馈 行为 目标 动机 行为 目标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3、模式三 心理紧张 (愿望、驱动力) 动机 目标 导向 未满足 的需要 反馈 产生新 的需要 需要满足 紧张消除 目标 行为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一)能力及其类型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 1、一般能力 2、特殊能力 (二)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三)能力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智力商数=心理年龄/生理年龄×100 即 IQ=(MA/CA) ×100 2、能力类型的差异 3、能力发展早晚差异 (四)能力与组织管理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三、中国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中国古代的人性、人的需要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层次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需要、 第三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与行为 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 需要 状态。 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映, 行为 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卢因1951年提出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 B=f(PE) 其中,B——行为,P——个人,E——环境,f——函数关系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三、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第四节 知觉与行为
一、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 感觉 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 知觉 中的反映。 二、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 社会知觉 对象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人的知觉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根据情感的发生速度、强度、持续性、和对人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四 种基本形态:心境、热情、激情和应激。 三、情感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群体的概念 群体的特征 群体内行为 群体间行为 委员会与群体间行为的协调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第一节 关于人的理论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四)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来的。认为人是复杂的、 多变的,不能用以往的人性假设,如经济人、社会人等将所有的人归 为一类。复杂人的假设和“超Y理论”共同构成权变学派的理论基础。 二、需要层次理论(影响最大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一)需要层次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 审美需要 求知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马斯洛的需 要层次图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二)主要论点 马斯洛认为,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些需要由低到高排成一个阶梯, 在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 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 马斯洛还认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各个需要层次的分布和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不发达国家,生理、安全需要占主导人数的 比重大,高层次需要的比重小;发达国家情况相反。同一国家的不同 地区、不同时期人的需要层次结构,也因生产力水平变化而异。 (三)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两重性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其科学性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 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其局限性。如过于强调个人需要、自然 需要等等。
第六节 个性与行为
一、个性的内涵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个性是由需要、动机、态度、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组成的个 个性 性倾向和由能力、气质、性格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机结合而成的。 个性倾向是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行为的积极性特征。 个性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是在人的个性差异中比较稳定的、经常的、具有决 个性心理特征 定意义的部分,它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 二、气质与行为 (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 气质 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也有可塑性。 (二)气质的类型与特征 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三)气质在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三、性格与行为 (一)什么是性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四)规范的诱导与控制 (五)群体规范分析法 三、地位 地位是指个人在群体中所占有的社会位置。 地位 四、凝聚力 凝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凝聚力 (一)影响群体的凝聚力的因素 信息沟通 群体规模 群体地位 群体目标 群体凝聚力 群体环境 群体规范 群体领导 群体成员
第一章 导论
组织的类型 1生产组织 2互利组织 3强制组织 4小型组织 5营利组织 6公有组织 政治组织 商业组织 功利组织 中型组织 非营利组织 整合组织 服务组织 规范组织 大型组织 模型维持组织 公益组织 巨型组织 公共组织 私有组织
二、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所有 组织行为 行为。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动机原意是引起动作。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 动机 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 强 度 优势动机
A
B
C
D
E
动机类别
动机结构与强度示意图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可达到目标(方向)
刺激
需要
意向
愿望(驱动力)
动机
需要与动机的转化关系示意图 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1、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行为。 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动机。 3、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5、错误的动机有时外表被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第一章 导论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 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分类 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其中包括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 服务性研究、行动性研究) 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其中包括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 因果性研究) 以可控性分类的研究(其中包括案例分析、现场调查、实验室 实验、现场实验)
第一章 导论
组织行为的种类: 微观组织行为 宏观组织行为 正向组织行为 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 组织变革 组织发展 组织学习 态度 人格 能力 动机 压力 宏 观 组 织 行 为
组 织
群体动力 人际沟通 领导行为 权力 政治行为 冲突 谈判
个体行为
人际与群体行为
微 观 组 织 行 为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 性格 定的心理特征。 (二)性格的类型 1、机能类型说 2、向性说 3、独立——顺从说 (三)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四)性格对组织管理的作用 四、兴趣与行为 (一)兴趣及其意义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 兴趣 (二)兴趣的种类 (三)兴趣在人的学习、工作和活动中有重要的意义。 五、能力与行为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
一、群体的定义 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 群体 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群体的类型 (一)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三)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第二节 群体的特征
一、角色 (一)群体角色的种类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 一、组织 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 组织 放系统。
环境
输入
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