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西厢记的表演风格

西厢记的表演风格

西厢记的表演风格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元曲四大名剧之一,其表演风格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戏曲表演:《西厢记》属于戏曲剧种,通常采用咏唱的方式进行表演,以唱念做打为主要形式。

表演时需要注重音调、节奏和声腔的运用,使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声音的表达得以传达。

2. 唯美浪漫:《西厢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优美的爱情故事之一,因此其表演风格强调唯美浪漫的情感表达。

演员通过优雅的动作、柔美的舞蹈和细腻的唱腔,展现出故事中的爱情与憧憬。

3. 细腻婉转:《西厢记》的故事情节相对温婉细腻,表演风格也体现了这种特点。

演员在表演中注重细致入微的动作、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以展现角色之间的微妙感情变化。

4. 优雅舞台布景:《西厢记》的舞台布景通常以简洁、雅致为主,注重通过布景、道具和灯光的运用,营造出浪漫的氛围和富有诗意的场景。

5. 古典文化元素:《西厢记》作为一部古代经典戏剧,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古典文化元素。

演员在表演中需要熟悉并准确地展现出这些元素,例如礼仪、服饰、乐器等,以体现出剧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总体而言,表演《西厢记》时需要注重唯美浪漫、细腻婉转的表达,将爱情故事和古典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展现出典雅、优美的表演风格。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一、词章华丽:《西厢记》中的词章非常华丽,充满了文人的浪漫主
义情怀。

曾经有文艺评论家称之为“一生之中,只会说一次的情话”,这
体现了剧中人物的高尚情操和精致的表达能力。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词句,用极其精炼的语言
表达了爱情的深沉和内涵。

三、对白音韵优美:《西厢记》的对白中常常使用排比、对仗等修辞
手法,使人对具体情节和角色映像更加深刻。

同时,利用韵文的特点,使
剧中对白更加婉转动人。

例如,“鼎湖冲溜岸分横,半美与香分窥卿”、“终岁轻魄难论长,从他鸾镜共传祥”等,通过对音韵的处理,使语言更
加美妙动听。

四、以白描写景:《西厢记》中对景的描写往往以白描的方式进行,
不做太多修饰,力图展现出真实的环境和情感。

例如,“插翠欹千岛,含
芳云态宿麦,胧桧碧花囊”等描写,使读者或观众能更加逼真地感受到剧
中场景的美丽和意境。

五、妙用比兴:《西厢记》中的比兴运用得非常巧妙,通过对自然界
事物的比喻和象征,表达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例如,“相见
亭亭如带砂,相思浓浓如溪波”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更
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西厢记》在语言艺术上表现出了词章华丽、用典独特、
对白音韵优美、以白描写景和妙用比兴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该剧的语言
更富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也成为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西厢记读后感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西厢记读后感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西厢记读后感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篇一西厢记读后感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西厢记》这本书,读完之后,那感觉真是五味杂陈,就像吃了一顿豪华大餐,啥滋味都有!要说这思想内容,它可真不是一般的大胆!在那个封建礼教严格的时代,崔莺莺和张生居然敢冲破束缚,追求真爱,这简直就是对传统观念的一记重拳!也许在当时的人看来,这就是离经叛道,可我觉得,这恰恰是对人性自由的呐喊。

他们的爱情故事,让我不禁想问:难道门当户对就一定能带来幸福吗?未必吧!再聊聊这艺术特色,哇塞,那叫一个绝!作者的文笔简直妙不可言,就像一位超级大厨,把各种调料恰到好处地撒在文字里,让人读起来那叫一个过瘾。

比喻、拟人、排比,各种修辞手法用得那叫一个溜,把人物和场景都描写得活灵活现。

比如说,把崔莺莺的美貌比作盛开的花朵,这一下子就让我在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娇艳欲滴的美人形象。

还有啊,这情节的设置也是一波三折,一会儿让你紧张得心跳加速,一会儿又让你甜得像吃了蜜。

我觉得自己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心情随着故事的发展起起伏伏。

这书中的人物性格也是鲜明得很,张生的痴情,崔莺莺的娇羞,红娘的机灵,每个人都好像从书里走出来站在我面前一样。

不过,我也在想,这样的爱情故事在现实中真的能存在吗?可能是我太现实了,总觉得这种美好有点像童话。

但不管怎么说,《西厢记》确实给了我很多的感动和思考。

篇二西厢记读后感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西厢记》,这书可真是不简单!先说思想内容,它就像一把利剑,狠狠地刺向了封建礼教的心脏。

在那个啥都讲规矩的年代,莺莺和张生居然敢爱得那么轰轰烈烈,这难道不是对所谓“规矩”的一种挑战?我觉得吧,这就是告诉咱们,爱情这玩意儿,有时候就是能让人不顾一切,啥门当户对,啥礼教束缚,都得靠边站!它的艺术特色,那可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作者就像是个超级魔法师,用文字把整个故事变得绚丽多彩。

那些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仿佛能钻进人物的心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比如说莺莺心里对张生的那种又爱又怕的纠结,写得简直太逼真了!还有那情节的安排,哎呀妈呀,就像个迷宫一样,一会儿把你绕进去,一会儿又给你指条明路。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名剧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一。

其语言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优美精炼:《西厢记》的语言优美、精炼,字词妙趣横生,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剧中对话虽短小,但点睛之处处处体现了作者的精心安排和深思熟虑。

这种优美精炼的语言使得整部剧脱离了平淡的对话,给人以美的享受。

2. 以白描为主:《西厢记》不像其他古代戏剧那样以演唱为主,而是以白描为主,即以对话和描述为主要手段来展现情节和人物。

白描的特点是语言质朴真实,以平实的笔墨描绘人物的表情、心情和环境,给人以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

3. 唱词与白描的结合:虽然《西厢记》以白描为主,但其中也穿插了一些唱词,这使得剧中的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唱词多用于表达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思想,通过音乐的韵律和抒情的词句,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深沉和细腻。

4. 幽默风趣:《西厢记》中融入了大量的幽默元素,通过幽默的对白和行动,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尤其是潘金莲这个角色的出场,她机智幽默的语言和行为给整部剧增添了一抹亮色。

5. 字句独特:在《西厢记》中,作者王实甫运用了许多独特的字句和词语,使得整个剧本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比如,对于爱情的描写中,使用了许多富有江南特色的词语,如“轻云薄雾”、“湖山秀丽”等,给人以一种富有画面感的感受。

总之,《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特点,刻画了人物形象,展现了爱情故事,使得整个剧本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美感。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名剧之一,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唯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自由、平等、进取的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其对待自由和平等的态度上。

剧中的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是一个地位低下的贫穷学子和一个有高尚家庭背景的贵族女子,他们的爱情跨越了社会阶级的差异。

在封建社会中,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婚姻是被严格限制和禁止的,张生和崔莺莺不顾这些禁止和限制,坚守自己的爱情,最终赢得了幸福。

这种对待自由和平等的态度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独立、开放和进取的精神,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尊严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剧中还展现了女性独立自主的思想内容。

崔莺莺是一个聪明、勇敢、有主见的女性形象。

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愿随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勇敢地和张生私奔。

《西厢记》中塑造的这样一个女性形象,突破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具有非常先锋的意义。

通过这个形象,作者宣扬了女性独立自主的观念,呼唤女性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真爱,具有鲜明的女权主义色彩。

在艺术特色方面,《西厢记》采用了明快、流畅、富有韵律感的曲调和唱词。

唱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动听,非常适合大众传唱。

剧中角色性格鲜明,塑造细致入微,对话幽默风趣,让观众忍俊不禁。

剧情设置紧凑,情节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剧中还穿插了大量的舞蹈和音乐,丰富了舞台表现形式,增加了舞台艺术的魅力。

这些艺术特色使得《西厢记》成为了元曲中一部极富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经典之作。

《西厢记》是一部思想内容独特、艺术特色鲜明的戏曲作品。

它通过爱情故事展示了自由、平等、进取的思想内容,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角色形象,采用了流畅、优美的曲调和唱词,以及丰富多样的舞蹈和音乐,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西厢记》的经典地位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通过艺术手法对社会思想的影响和启示。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1.《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人物形象丰满,语言艺术细腻。

2. 该剧中的语言描写充满诗意,隐喻和暗示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

3. 剧中角色之间的对白流畅而生动,展现了各种人物性格和情感状态。

4. 语言的运用在剧中创造了场景的氛围和气氛,使观众身临其境。

5. 《西厢记》以典型的情感交锋为主题,通过精妙的语言艺术表现了爱慕、羞怯、幽默等复杂的情感。

6. 剧中使用的对偶和排比手法使语言更加雍容华贵。

7. 作者通过虚实结合,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增加了剧情的多层次性和深度。

8. 对话中的对仗和押韵让语言更加优美动听。

9. 《西厢记》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贵族社会中的风雅和婉约。

10. 该剧中的语言艺术巧妙地融入了文化和历史背景,使得观众更易理解其中的意涵和思想。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一、语言生动,感情丰富《西厢记》这部戏,光从语言上来说,就已经让人爱不释手。

书中人物的对话,真是生动得像是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一样。

你看,那些充满机智与幽默的对话,活像现在的网络语言,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比如,张生一见崔莺莺,心里那个悸动,嘴上可就没个停。

当时的他,眼睛一亮,话还没开口就已经有了七分情感。

你说,怎么能不让人看了心生涟漪?他用的词汇既古典又不失生活气息,就像现在我们聊个天,说点儿俏皮话,马上就能把气氛点燃起来。

再看崔莺莺这个角色,话说她可不简单,既有书香门第的矜持,又能随时展现出自己机智的风采。

她和张生的对话,时而温柔似水,时而锋利如刀,一点儿也不腻。

你看她对张生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句话,古人说得好,简直是道破了人类最真实的情感。

你也能感受到她那种含蓄又不失激情的语言魅力。

听到这,你是不是也有点动心了?因为她说的,就是每个人心底最深的那个愿望——那种不知从何而起,却早已深入骨髓的爱。

二、比喻与修辞,妙趣横生说到《西厢记》里的语言艺术,不得不提到它的比喻和修辞手法,真的是让人拍手叫绝。

你看,书中的人物常常通过一些非常生动的比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哪怕是描述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能让你感受到浓烈的情感色彩。

比如,崔莺莺在描写自己心中的孤寂时,居然把自己比作一个“寂寞的梧桐”。

这比喻真是一针见血,梧桐树不就是那种孤独的树吗?它虽然挺拔,但常年没有人依靠,仿佛在诉说着她的内心世界。

你想想,这种比喻用得多妙啊,既能让人一眼看明白,又能让人感同身受。

除了比喻,这部作品里还有好多俚语和成语被用得恰到好处。

你像那段张生求婚时的表白,他并没有单纯地说“我爱你”,而是说“我情愿为你死,生死不渝。

”这不就是“生死不渝”的经典用法吗?而这句话一出口,不仅增强了张生的忠诚,还让整个场面立马提升了一个档次,听了让人想哭又想笑。

再说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句,简直是爱情的金句,不仅有哲理,还带着点儿幽默感。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1. 引言1.1 《西厢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爱情戏曲,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故事情节动人,表现了爱情的真挚和坚贞,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爱情、婚姻和自由的思考。

通过对爱情和婚姻的探讨,作品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缺陷。

《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引领着观众思考人生和愿望,启迪着人们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

《西厢记》不仅仅是一部戏曲作品,更是一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杰作。

2. 正文2.1 作者生活时代背景及创作背景作者生活时代背景及创作背景: 《西厢记》的作者是元代杂剧大家王实甫。

王实甫生活的时代是元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多元、昌盛繁荣的时期。

在元代,南宋被元朝征服,统治者是蒙古族,社会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王实甫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西厢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王实甫创作《西厢记》的背景主要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元代社会风气比较浮躁、开放,对爱情和婚姻观念也产生了一些变化。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王实甫创作了《西厢记》,这部作品中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对婚姻的思考,以及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

王实甫是一个卓越的戏剧家和文学家,他通过《西厢记》这部作品,创造了富有表现力和生动性的人物形象,塑造了许多鲜活的角色。

他深刻地描绘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在《西厢记》中,王实甫不仅仅是展示了爱情的甜蜜和悲剧,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和对话,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2.2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作品中展现了封建社会家庭伦理观念对个人命运的束缚。

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受到了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阻碍,尤其是封建礼教对婚姻的限制,使得两人无法在一起。

简述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简述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简述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明时期的一部经典传世剧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瑰宝之一,具有许多艺术成就。

首先,《西厢记》的剧情紧凑、情节曲折,展现了一段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

故事以济公廉颇与杜丽娘之爱情为主线,流露出深情与纯真,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给人以温馨而感人的亲切感。

剧中的描写细腻而真实,人物形象生动可爱,表现了浓郁的人情味。

其次,《西厢记》注重塑造女性形象,对中国古代戏剧的女性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剧中的李娘子、崔莺莺等女性形象独立自主、聪明睿智,展示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气,对当时的封建思想进行了一定的颠覆。

这种对女性的赞美和塑造,为以后的戏剧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影响了后世的文学作品。

此外,《西厢记》在戏剧结构和技巧上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剧中采用了双线结构,在主线爱情故事的基础上穿插了多个支线故事,使情节更加复杂丰富,增加了戏剧的张力和观赏性。

同时,王实甫在语言、表演和舞台布景等方面的处理也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才华。

总体而言,王实甫的《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艺术气息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古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它在情节、人物形象、女性形象以及戏剧结构和技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艺术成就,为后世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明代崔宗之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它描写了一个宫廷女子与一个书香门第子弟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深入的情感描写、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和优美的艺术语言,展现了明代社会的一部分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来浅谈《西厢记》的价值。

一、思想内容1.宣扬“婚姻自由”思想《西厢记》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它倡导的一种人性观和婚姻观上,即认为婚姻是自愿的,应该以双方感情为本,不受封建礼教和家族集体的束缚。

在小说中,主角张生和莺儿之间的爱情,既难以遵循婚姻制度,也几乎破碎于世俗利益和礼教观念。

但作者将他们终成眷属,主要原因是要宣扬个人自由、婚姻自由的思想,反对封建礼教的婚姻观念。

2.献扬女性独立自主思想《西厢记》中女性形象的独特刻画在全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女主角莺儿是小说中的一位坚持自我、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

她明白自己的追求目标是张生,对于世俗的礼教约束毫不在乎,义无返顾地奔向自己的目标。

通过莺儿这一形象的描绘,作者不仅抨击了当时的男尊女卑思想,更为国人树立了独立自主、自信自强的女性形象。

3.反映整个社会变化和转型《西厢记》以描摹社会文化现象为基础,并以朝廷、官场、贾宅和书香中至上贵族的行动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变化和转型。

经过全书的描绘,人们可以看到明代后期社会底层的转型和中、下层阶层的抗争。

小说表现出了官宦新贵的兴起所带来的历史变迁,以及书香门第的衰弱和贾宅豪门的衰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发展。

二、艺术特色1.描写细腻入微的人物形象在《西厢记》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描写和行为举止的描写,赋予了小说形象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如张生是个文静俊秀的青年,他才气横溢,却又时常悲愁郁结,观感深邃;而莺儿则是个任性、娇俏的女孩,理性冷静,却又常常鬼鬼祟祟,动感十足。

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被作者细腻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不仅能够了解这些人物的表面形象,更能够感觉到他们内心的细微波动。

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特色《西厢记》是中国明代戏曲文学的一部杰出作品,是王实甫的代表作之一。

它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的瑰宝,不仅具有故事情节的吸引力,还展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巧妙地利用了妇女的文化。

在明代,女性地位相对较低,妇女文化一直受到限制。

然而,《西厢记》却以自由恋爱和婚姻为题材,强调女性智慧和力量。

剧中的女主角李娟,不仅具有出色的才华和美貌,还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和勇气。

她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展示出了女性独立自主的精神。

这种强调女性力量的艺术特色,使得《西厢记》成为了妇女文化的一种表达和反映。

其次,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注重个人情感的描写,并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他巧妙地塑造了李娟和张生之间的爱情,展示了爱情的纯真和美丽。

整个剧情以爱情为主线,通过李娟和张生的追求与抗争,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

王实甫用诗意和细腻的文学描写,将爱情的美好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观众能够产生共鸣并被深深打动。

此外,王实甫还在《西厢记》中赋予了许多人物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形象。

不同于一些传统戏剧中角色定性模糊的表现方式,《西厢记》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质。

比如,擅长绘画的张生是一个温文尔雅、充满才情的文人;西门庆则是一个暴戾傲慢、喜欢欺压人的恶霸。

这种对人物形象的精心塑造,使得剧中的每个角色都变得具有立体感和可信度,增强了戏剧的吸引力。

最后,王实甫在《西厢记》中运用了大量的音乐元素,并将其与戏剧情节相结合,增加了戏剧的艺术效果。

剧中的《西厢记》曲调优美动人,旋律流畅婉转。

王实甫采用了复调和对位的形式,使得音乐在剧中能够与对白相得益彰,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

音乐同时也起到了引导观众情绪、增强戏剧氛围的作用。

通过将音乐与剧情相结合,王实甫创造了独特的戏剧风格,使观众更深入地融入剧情之中。

综上所述,《西厢记》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通过强调女性力量,描写个人情感,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运用音乐元素,王实甫成功地创造了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戏曲作品。

《西厢记》艺术特色赏析

《西厢记》艺术特色赏析

《西厢记》艺术特色赏析《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四大戏剧之一,而这个剧本的思想和艺术成就都是高超的。

苏州的艺术特色在于它有“慢郎中”、“书卷气”的情趣。

明代著名学者顾起元说:“吴人演剧,最有韵致。

…平、上、去、入诸声,随字转折,无不如意。

”在这里,我想说几点关于《西厢记》艺术特色的赏析。

第一,人物塑造上,人物心理刻画十分细腻,人物性格非常突出。

如王实甫笔下的张生,其突出的个性便是含蓄蕴藉。

《西厢记》虽然多处写到爱情主题,但人们不会感到作品的庸俗浅薄,因为作者所赋予的都是“闺情”,而非“男女之情”,并且这种恋爱在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卑贱的。

可以说,《西厢记》并没有受到“礼教”的束缚。

正因为如此,《西厢记》更能展示出封建社会“才子佳人”的婚姻悲喜剧。

如果说关汉卿笔下的张生具有某种性格上的内向,那么在马致远的《西厢记》里则变得更加活泼开朗,他的话语很多,笑声也时常响起,情感的表达也相当直率,看似粗犷,却很合乎生活逻辑,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是“接地气”吧。

而且《西厢记》的作者是“第一才子”,他将张生塑造成既幽默风趣,又有学问的谦谦君子形象,可谓“雅俗共赏”。

从中,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

曹雪芹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也非常出色。

一开始我们就见到他的幽默与机智,一旦进入正题,那些讽刺手法就毫不掩饰地显现出来。

比如说张生自恃清高的自私和虚伪,红娘对张生的利用和埋怨,崔老夫人的固执和偏见,老夫人对红娘的看法等等,每一次的矛盾冲突都有反抗的一方,都有“唱词”来表达。

另外,《西厢记》在中国小说史上影响也非常大。

它提倡“现世报”的思想,并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写爱情故事,强调“情”是真正的美学。

它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的丑恶,也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同时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促进了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丰富了文学的创作。

除此之外,还有明末清初著名小说家冯梦龙编撰的《警世通言》、清初吴伟业的《圆圆曲》等,均是优秀的短篇小说集,艺术价值很高。

《西厢记》鉴赏

《西厢记》鉴赏

《西厢记》鉴赏综合评价《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它与《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一起被誉为“四大古典名剧”。

其有如下艺术特色:1.剧情曲折,结构巧妙合理。

全剧安排了两条线索来展开剧情: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为副线,二者相互交错、制约,极富戏剧性,矛盾冲突环环相扣,使文章波澜起伏。

2.手法多样,人物个性鲜明。

《西厢记》的人物并不多,但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十分丰满。

因为每一个人物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性格又具有多重性,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得到了多角度的刻画。

首先,作者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现其性格特点,如老夫人的赖婚、张生的犯傻、莺莺的作假、红娘的泼辣等,从而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更加巧妙合理地结合,使人物形象生动起来。

其次,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烘托人物个性。

譬如《长亭送别》一折写莺莺、张生离别之情,没有就情写情,而是把这种令人伤感的离情别绪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加以渲染。

3.雅俗相济,语言功底深厚。

综观《西厢记》语言的艺术成就,最突出的是把典雅的文学语言与白描性的白话口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了一种既文采斐然,又朴实淡雅的风格。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善于化用唐诗、宋词中的语言,翻出新意,拓宽意境,给人以新鲜之感。

二是借助夸张、对比,刻画人物心理。

三是用比喻来形容“愁”,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供欣赏的对象,饶有新意,独具特色。

四是语言尚俗,大量方言俗语入曲。

如“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等。

形象分析红娘红娘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人。

莺莺、张生的自由婚姻,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是大逆不道的。

但红娘作为一个老夫人派来“看守”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揭发,反而推波助澜,是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人。

在这场叛逆的婚姻中,红娘不畏被老夫人责打,几次三番周旋于莺莺、张生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晓夜奔走、传书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以及对封建礼教的反叛。

简述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简述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简述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西厢记》是明代作家王实甫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作,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言喻。

首先,《西厢记》的创作形式独特,采用了“怀抱式”的叙事结构,通过演出、诗词、咏史、说话等多种手法,表现出对古代文学、
音乐、舞蹈等文化传统的强烈倾慕,这种叙事结构的运用不但极大地
提高了小说的审美价值,而且也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其次,《西厢记》的情节紧凑,人物形象丰满,特别是对心灵的
描写准确生动。

作品以官场为背景,通过官场上与私人感情之间的冲
突与纠葛,表现了夫妻之间的爱情和爱情与官场的斗争。

其主人公张
生与敏敏的感情,表现了婚恋的真挚和执着,以及对爱情的高度追求。

而对于男女之间的关系也刻画得非常细致,塑造出了一批个性鲜明、
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深刻而细致地描写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多
姿多彩。

最后,王实甫在小说的写作上,追求了文学的完美和艺术的最高
境界。

他善于运用诗歌、歌曲、武术、骗局等各种艺术形式,丰富和
巧妙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和气氛,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综上所述,《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品,它提高了小
说的审美价值,刻画了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及其深入的思想深度和文
学形式的完美,成为了中华文化珍贵遗产中的一部分。

西厢记艺术特色

西厢记艺术特色

(三)吸收借鉴,修辞丰富
“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待月西 厢下,迎风户半开(诗词意趣 )
“牛郎织女”、“金屋银屏”、“窃玉偷香” (雅 俗共赏)
“听得一声去儿,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 了玉肌”(夸张、 借代 )
《西厢记》艺术特色
贾仲明“天下夺魁”之作,代表 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准。
(1)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
五本二十一折 多角色司唱
五本二十折组成的大型连台杂剧。打破一人主 唱到底的成规,必要时一折双线 复合结构)
主线:莺莺、张生、红娘同老夫人的冲突 辅线: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冲突。 线索:有主有次,并行交织,展开矛盾,推动发 展,丰满性格。 悬念:编织情节(“赖婚”、“酬简”、“哭 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莺莺:妩媚蕴藉 张生:文雅热烈 红娘:鲜活泼辣 王世贞称《西厢记》是北曲的“压卷”之作,王实 甫也确实堪称文采派的典范。
《西厢记》语言特色
(一)妙语如珠,情境交融
【正官·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 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二)刻画形象,以形传神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 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3)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戏剧典型: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
◇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人物性格与戏剧冲突完
美统一。
◇心理活动描写:揭示人物性格,惟妙惟肖,纤
毫毕现。
◇动作描写:揭示出人物的精神状况和心理态势,
蕴涵有丰富的潜台词。
(4)语言自然而华美,典雅而富丽,具有诗 意浓郁、情趣盎然的独特风格。

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王实甫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他的代表作品《西厢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经典之一,具有以下艺术成就:独特的创作手法:《西厢记》采用了改编的方式,以元曲《脱帽子记》为蓝本,融合了传统戏曲的元素和新的创新,独具一格。

通过对唐代杜丽娘与宰相李密的爱情故事进行改编,王实甫创造了一个浪漫而动人的剧情。

深入描绘人物心理:《西厢记》塑造了一批丰满而真实的人物形象,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特别是对杜丽娘和张生的爱情描写,表达了深情厚意和忠诚的爱情观。

丰富的艺术手法:王实甫在《西厢记》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包括对白、唱词、音乐、舞蹈等,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同时,他还注重舞台表演的效果,通过布景、服装等元素来营造逼真的戏剧氛围。

传承和创新:《西厢记》不仅传承了中国古代戏曲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创新和突破。

通过对妇女地位的关注和对爱情的追求,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

总体来说,《西厢记》通过其独特的创作手法、深入的人物描写、丰富的艺术手法以及传承和创新的特点,展现了王实甫在文学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成为中国戏曲文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巧妙的矛盾设置、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精炼的语言技巧。

《西厢记》主要两条线索贯穿戏剧的始终。

一条是以老夫人为一方同以崔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之间的冲突线;另外一条是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冲突。

这两个矛盾冲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戏剧紧凑合理的结构框架。

莺莺、张生同老夫人之间的冲突的实质,是反对封建礼教、藐视门阀观念、追求婚姻自主的封建制度叛逆者,同维护封建礼教、维护门第利益的封建制度代表人物之间的矛盾斗争。

这一冲突,贯穿全剧,有时表面化,造成强烈的戏剧动作;有时又以潜在的状态,制约着戏剧情节的发展。

作者从地点和时间的安排上下手,地点试在六根清静的佛寺。

而此时莺莺的父亲也刚好还在佛寺里搁着,这让故事的发生构成了强烈的矛盾,这也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嘲弄,是整个戏剧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

莺莺有思念张生而又无法与之交流的痛苦,而被莺莺看来是奉老夫人之命对自己实行“行监坐守”的丫环红娘使她不得不有所防范,从而无法对她坦诚相对,这种强烈的心理冲突推动者情节曲折地向前发展。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最终是在妥协中得到解决的:老夫人方面,维护门第利益,不招白衣女婿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张生、莺莺方面,在执着相爱的基础上,终于结为夫妻,也得到了满足。

《西厢记》的人物并不多,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十分丰满。

这主要是因为每一个人物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多重性,就是说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得到了多侧面的刻画。

张生的戏剧动作,主要是执着地追求与崔莺莺的爱情。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他黑去掉在功名利禄面前的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儒。

而突出了“志诚种,甚至是“傻角”的个性特征。

张生出场时,作品还强调了他的“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志”的情志;通过他的眼睛,对九曲黄河壮观景色的描写,也表现了他的胸襟。

这样,张生就不是某一概念的化身,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崔莺莺的形象也是如此,她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作为一个相国小姐而能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主的婚姻,同时,作品也十分真实地表现了这位相国小姐在反抗封建礼教过程中的动摇和矛盾,这也就是她的“假意儿”的实质。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首先,西厢记的语言形式多样。

全剧采用了淮剧的韵文舞曲,韵文韵律优美、抑扬顿挫,既有规律的押韵,又兼顾了一定的自然性。

另外,王实甫还巧妙地运用了散文折叠、韵文嵌入等手法,使语言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再次,西厢记的语言寓意深厚,富有哲理。

剧中融入了大量的寓言、警句和歌词,以及一些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对于人生、爱情、家庭、社会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例如,在剧中有许多说教式的唱词,如“只要新人和旧人迷情,便是花样年华”,这些语言深入人心,使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得到了思考和启迪。

此外,西厢记还采用了对白、插唱、独白、歌唱等多种艺术手法,使语言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例如,杜十娘和崔员外的对白,展现了二人的性格和感情;红娘和韩丽娘的独白,将剧情推进发展;而杨充和蒙挚的唱词,则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西厢记的语言运用了大量的音乐元素,体现出了戏曲的独特魅力。

剧中插有多首歌曲,旋律优美,形式多样,有咏史抒怀的、夸赞英雄的、夜行舟词的等等,给戏剧增添了音乐的陪衬和烘托,提升了整个剧目的艺术品质。

总结起来,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多种形式的语言、细腻动人的描写、寓意深厚的寓言、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及丰富的音乐元素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西厢记在戏曲艺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经典之作,引领了后续文学、戏曲创作的方向,对于后世的文化和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明代戏曲家王实甫所著的一部话本剧,该剧以唐代文学家元稹与李端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展现了士人儒雅之情和女性的独立自主。

该剧以寓言的方式表现了社会的不公和女性的艰难处境,同时又赞美了纯真的爱情和人性的真善美。

下面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对《西厢记》进行浅谈。

该剧还强调了对纯真爱情的追求。

王实甫通过元稹和李端的故事,表达了对真爱的向往和追求。

元稹与李端之间的爱情是纯洁的、真实的,他们的爱情超越了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考虑,体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通过这种对爱情的赞美,王实甫呼吁人们追求纯洁的爱情,超越封建礼教和利益的束缚。

《西厢记》还展现了女性的独立自主和自主性格。

剧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拥有独立意识和主动性格。

李清照是一个才女,她积极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表达自己的爱情和主张。

她不愿意被传统的礼教束缚,坚持自己的个性和追求。

而且,她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也展现了坚强的一面,她敢于反抗家族的压迫,坚守自己的爱情。

从艺术特色来看,《西厢记》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和优美的诗意。

该剧融入了许多民间曲艺的元素,如评弹唱段、说唱等,使得剧情更加生动有趣。

这些曲艺元素使得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表达了神秘的东方魅力。

而剧中的对白和唱词也充满了诗意,运用了大量的韵律、修辞和意境,使得整个剧目如诗如画。

该剧还融入了大量的音乐和舞蹈,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舞蹈的动作表达了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心情变化。

《西厢记》通过展示女性的独立自主和对纯真爱情的追求,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和礼教的束缚。

该剧以民间特色和诗意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剧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该剧在表现小人物形象和现实社会问题的又给人以美好的希望和思考,堪称明代话本剧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红娘:剧中最光彩的人物,也是反封建礼教最为坚决、
二、语言特色
《西厢记》的语言,文辞优美,诗意浓厚,优雅自然,既借助 诗词的格律,又吸取口语的自然;既化雅为俗,又化俗为雅,做 到了雅俗共赏。既便于观看欣赏,又便于案头阅读。同时,情景 交融,寓情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无与伦比。 综观《西厢记》全剧语言的艺术特色,最突出的是把典雅的 文学语言与白描性的白话口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下一种既 文采华丽,又朴实淡雅的风格。如果说“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 离人相”富有浓郁的文学语言色采,那么,同是第四本第三折中,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霎时间杯盘 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则显然又是充分的白话口语,二 者自然熔为一炉,正是《西厢记》的风格。 此外,《西厢记》的词章之美也是为人称赞的,在语言上, 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 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剧中的唱词 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
《西厢记》艺术特色赏析 西厢记》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典范 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 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 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它表达了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 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 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作 品里描写的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简 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三、结构
《西厢记》的结构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 前的。 1、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 、根据内容的需要, 构体制。 构体制。 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由四折发展到五折; 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 了旦本、末本的界限。旦本,女主角独唱到底; 末本,男主角一唱到底。《西厢记》各自独唱, 旦、末也可交互对唱。 它突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 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它 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 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
3、《西厢记》设置了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 西厢记》设置了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 张生和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势力和礼 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 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 两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 节的发展。 王实甫在两组矛盾的基础上,安排老夫人 “赖婚”,推动了矛盾的激化。通过“酬简”, “拷红”造成泰山压顶之势,红娘巧言善辩, 以“四两拔千斤”解决了矛盾,《西厢记》恰 到好处地处理了一次又一次的戏剧冲突。
谢谢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一节:《西厢记》的作者及莺莺故事的创新 一、王实甫生平 名德信,大都人。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二、《西厢词》的成书 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宋代秦观、毛滂作【调笑转踏】 赵令畤又作10组【蝶恋花】鼓子词 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 三、《西厢记》诸宫调与王实甫《西厢记》的联系与区别 (一)、文化心理不同。 (二)、戏剧结构不同。 (三)、 反对封建婚姻的深刻程度不同。 (四)、 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同。 四、《西厢记》艺术形式上的革新。 (一)、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 (二)、篇幅虽长而结构严谨,剧情虽多双线并举,进展曲折,关目自然,富于变化。 第二节:《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一、剧情梗概: 二、主题思想: 剧本塑造了崔莺莺与张生两个封建礼教叛逆者形象,歌颂了他们为追求自由爱情、自主婚姻的斗争精神,同时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对青年爱情和婚姻的摧 残。 三、《西厢记》设置了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和红娘为一方的矛盾,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 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第三节:《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一、人物塑造 (一)、张生:志诚种、懦弱、傻气。 (二)、崔莺莺:执着于自由爱情的追求,但由于出身、教养等诸方面的原因,在爱情过程中格外感到悒郁和痛苦。 (三)、红娘:见义勇为,热情直爽,又具有胆识才干。对张生坦率;对崔莺莺讲分寸;对老夫人背义忘恩的行为,抓住要点,击中要害。 三、《西厢记》艺术特色: (一)、《西厢记》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并完成了莺莺、张生和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 (二)、人物性格和情节开展得到了高度的结合,成功地表现了事件的曲折复杂过程。 (三)、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了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四)、善于选择和熔化古代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华美的曲词。 四、剧本中《长亭送别》一折的艺术特色是: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五、《西厢记》的影响对戏剧的影响如:《东城记》、《刍梅香》、《倩女离魂》 对小说的影响如:曹雪芹《红楼梦》、巴金的《家》、《春》、《秋》
2、篇幅虽长而结构严谨,剧情虽多双线并举,进展 、篇幅虽长而结构严谨,剧情虽多双线并举, 曲折,关目自然,富于变化。 曲折,关目自然,富于变化。 《西厢记》就全面剧情安排情节,一方面是波澜壮 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方面是巧妙曲折的情景 安排。根据内容的需要,为了表达莺莺与张生悱恻缠 绵的爱情纠葛在一折中设置了种种场景。诸如,设在 秋深长亭景色;离别的场景安排,落日疏林的描写等 等,这些场景的安排设置,更好地表现人物内心活动, 情景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西厢记》篇幅虽长,写来却一点也不松懈,一气 呵成,结构谨严,场次洗炼,每一折都是一个整体中 的有机部分。从崔、张二人佛殿巧遇、月下联吟、写 信退贼、赖婚、长亭送别等到最后的“有情人终成眷 属”,结构安排巧妙,情节跌宕起伏,富有吸引力。 结构的巧妙设置也是该剧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王叔晖

此外,作者还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 此外,作者还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 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了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西厢记》的心理描写, 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了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西厢记》的心理描写,不仅在 曲词中,而且在人物的对话、动作中,也往往有着丰富的潜台词 也往往有着丰富的潜台词,间接地表现人 曲词中,而且在人物的对话、动作中 也往往有着丰富的潜台词 间接地表现人 物的内心活动。 物的内心活动。 例:对着盏碧荧荧短檠灯,倚着扇冷清清旧帏屏。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 对着盏碧荧荧短檠灯,倚着扇冷清清旧帏屏。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 窗儿外淅零零的风儿透疏棂,忒楞楞的纸条儿鸣;枕头儿上孤另, 窗儿外淅零零的风儿透疏棂,忒楞楞的纸条儿鸣;枕头儿上孤另,被窝儿里寂 你便是铁石人、铁石人也动情。 静。你便是铁石人、铁石人也动情。 ——第一本第三折〈拙鲁速〉 第一本第三折〈 第一本第三折 拙鲁速〉 人间看波,玉容深锁绣帏中,怕有人搬弄。想嫦娥,西没东生有谁共?怨 人间看波,玉容深锁绣帏中,怕有人搬弄。想嫦娥,西没东生有谁共 怨 天公,裴航不作游仙梦。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 天公,裴航不作游仙梦。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 寒宫。 寒宫。 ——第二本第五折〈小桃红〉 第二本第五折〈 第二本第五折 小桃红〉 前一支曲子很好地衬托了张生“坐不安,睡不宁”的初恋心情。 前一支曲子很好地衬托了张生“坐不安,睡不宁”的初恋心情。后一支曲 子写赖婚之后,莺莺看月时的情景。作品在许多与此类似的描写里, 子写赖婚之后,莺莺看月时的情景。作品在许多与此类似的描写里,为全剧酝 酿了爱情剧的气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量。 酿了爱情剧的气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量。
红娘
最无顾忌的人物。 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 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张、崔的自由恋 爱穿针引线。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 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她的思想性格在撮合崔、张二人婚事和抨击封建礼 教中得到很好的展示。为了促成相国小姐和白衣秀才本 来无望的婚事,她要蒙蔽威严而又多疑的老夫人,又要 鼓励软弱而常常不知所措的张生,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 对待心细如发、顾虑重重、敏感的莺莺;她对张生是热 心坦率的,对小姐是忠诚大度的,而在与老夫人的斗争 中,红娘虽是一个地位卑贱的丫环,但她机灵、聪慧、 勇敢,最终取得斗争的胜利。在这一整个过程中,作品 细腻地写出她的坚定、勇敢以及最终获得胜利的喜悦, 同时也写出了她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恐惧、气愤 以及蒙受委屈时的痛苦,这样也就塑造了一个成功的文 学形象。这一形象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
张生: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精心塑造了一 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张生 。 前人评论张生的形象常用“志诚种”三个字来 概括。剧中主要表现为其执着追求崔莺莺,对 崔莺莺热烈诚挚而又矢志不渝。张生在普救寺 初见崔莺莺便一见钟情,之后为了接近崔莺莺, 将“云路鹏程”抛在脑后,毅然在普救寺住下。 在他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有时表现得很机灵, 如请求附斋追荐,写信退贼等;但有时他又是 憨厚的,甚至有些傻气和懦弱,如初见红娘他 就详细地自报家门,对老夫人的赖婚和莺莺的 “赖简”却“志竭思穷”,束手无策。正是张 生的这种憨气、傻气和他的风流才俊相得益彰, 才使得人物形象才更显饱满。
莺莺:她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热情而又冷静, 聪明而涉狡狯。作为一个相国小姐而能够冲 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主的婚姻。同时,作 品也十分真实地表现了这位相国小姐在反抗封 建礼教过程中的动摇和矛盾。正因为作品充分、 细致地表现了莺莺性格的复杂性,这一形象才 具有了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 。 在追求的过程中,她的心理始终是复杂矛盾的。 在红娘面前,一方面她想瞒着自己内心的情感, 另一方面又借助红娘与张生互通衷曲。由于受 思想性格特点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特点的制约, 她在争取婚姻自由的道路上曲折而艰难,从矛 盾痛苦逐渐走向勇敢而坚定。莺莺的复杂性正 体现了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