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

合集下载

冯世纶《外台》茯苓饮医案

冯世纶《外台》茯苓饮医案

冯世纶《外台》茯苓饮医案导读:冯世纶教授系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曾先后师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中医大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载,学验俱丰,崇尚方证对应,擅长运用经方,疗效卓著。

现将冯教授应用《外台》茯苓饮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理论基础《外台》茯苓饮组成: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本方载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附方:“《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条文论述了《外台》茯苓饮证的病机、临床特征及其方的功效。

冯教授认为,“心胸”是指胃;“气满”是指胸满、心下痞或腹胀;“不能食”有两层含义,即食欲不振,或畏惧进食诱发或加重呕吐、气满而不敢进食或多进食。

依据条文,胃虚停饮为本证病机,呕吐、气满、不能食为本证特征,健胃利饮为本方功效。

然而,条文对其方证的表述并不完整,应加以充实和完善。

从药物组成而言,本方涵盖枳术汤、橘枳姜汤与橘皮汤,则该三方的方证特征亦归本证所有。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30条:“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6条:“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22条:“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因此,本证尚见心下坚满、胸闷、短气、干呕、呃逆、手足厥冷等临床表现。

从病机角度来讲,本证除胃虚停饮外,还存在气郁、气逆及饮逆的病理因素。

由病机又可引申、扩展出本证的部分特征。

胃虚,可见进食后胃脘不适、神疲乏力等症状。

胃中停饮,体检及辅检可见胃振水音、胃镜下胃内水液潴留等。

水饮上犯、下注,则见头晕、头痛、晕车、清涕、心悸、水肿、大便稀溏、小便不利、白带清稀量多等。

气逆、饮逆,可见恶心、嗳气、反酸等。

从药物作用分析,方中茯苓、白术温中健胃、利水祛饮;人参健胃除痞;枳实行气除满并止痛;陈皮理气,又同生姜一起降逆化饮。

冯世纶运用六经辨证治疗耳鸣经验

冯世纶运用六经辨证治疗耳鸣经验

冯世纶运用六经辨证治疗耳鸣经验马家驹1 ,张广中2 ,陶有强3 (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 3.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三医院,北京 100141)摘要: 经方诊治耳鸣,辨证不出六经,临证时当遵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的原则,详细审明六经归属,辨明表里寒热虚实,方可不犯原则性错误。

耳鸣多见邪气上扰清窍,其中属少阳半表半里热者居多,但太阴病水饮上犯者亦不少见,对属于半表半里证的少阳热扰所致耳鸣,给予和解少阳之法常可获效; 对于太阴里虚寒,水饮上逆所致耳鸣,则当治以温胃降逆利饮之法。

关键词: 耳鸣; 六经辨证; 冯世纶; “先辨六经再辨方证” 本文引用: 马家驹,张广中,陶有强.冯世纶运用六经辨证治疗耳鸣经验[J].河南中医,2013,33( 8) : 1223 -1225.中图分类号: R764.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 -5028( 2013) 08 - 1223 - 03耳鸣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它是耳内或者颅内有声音的主观存在,是听觉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常见症状。

近来耳鸣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但现代医学对于其治疗疗效多不理想[1]。

中医对耳鸣的认识,传统多从脏腑、经络角度作解。

后世医家对耳鸣细分研究,分为风热上扰、肝火上炎、痰火郁结、气滞血瘀、气血不足、肝肾阴虚等证型,甚至细分至耳鸣如蝉、耳鸣如潮的区别。

一般认为耳鸣多属热证,治则多用清热之法,如龙胆泻肝之属,或养阴潜阳,如耳聋左慈之类。

临床治疗耳鸣,多实则泻肝清火,虚则补肾养阴。

然临证治疗效果欠佳。

对耳鸣的认识基础源自《伤寒论》,其条文中涉及耳部症状的有两条,即第 264 条的“两耳无所闻”,第 75 条的“两耳聋无闻”。

经方名家冯世纶教授临床治疗耳鸣,不用脏腑辨证,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强调辨证论治,因而疗效显著。

现将冯世纶教授治疗耳鸣经验介绍如下。

1 从少阳论治耳鸣张仲景认为耳朵属于孔窍,乃轻清之府,稍受外邪则纷扰不宁,受热扰则鸣不止。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黄连阿胶汤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黄连阿胶汤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汤,是治疗阴虚火燥、动血伤津的代表方。

其中黄连黄芩同用,可清心除烦,可解火邪引起的心下痞闷。

白芍、阿胶、鸡蛋黄可滋阴润燥、凉血解毒,配合黄连黄芩有清上滋下、交通心肾的作用。

先生总结本方的运用指证是:因为虚热内扰而表现心中烦悸、睡眠不安,或手足心发热、久痢脓血、失血等证者,皆可使用。

神经官能症关某,男,45岁。

素有神经官能症,每年都发作一两次,持续时日不等。

这次发作已近七十天,日甚一日,家人及其本人都很苦恼。

诊时证见:神清语乱,词不达意,舌质光红,舌面无苔,脉弦细数。

问其所苦,不能说明。

后由家人代述,方知近日由于家事不顺,病人情绪被扰,痼疾复发。

又因治疗不当,病人更加烦躁,所以病情恶化。

近几天,饮食减少,睡眠不安,甚至整夜不眠,白天做事则神不守舍,经常不能完成手中的工作。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坐不了几分钟。

并自觉屋室狭小,欲奔走于外。

结合上述症状,先生辨为火邪内扰、心肾不交,予黄连阿胶汤泻火除烦、交通心肾。

黄连 10克、黄芩15克、白芍20克、阿胶15克、鸡蛋黄3个冯老师根据仲景原书所载,嘱咐患者把阿胶烊化最后兑入。

鸡蛋黄需待药液稍凉后搅匀倒入,目的是,不可使其过熟,以确保疗效。

结果:上药只服十剂就基本正常了。

两个月后其病再次发作,转用甘草泻心汤而收功。

体会:神经官能症,临床上颇为常见。

病症表现千姿百态,很难有一个理想的治疗方法。

这例病人能够收到良好的疗效,主要是方证辨的准。

仲景方中与黄连阿胶汤作用相似的方剂还有栀子豆豉汤、猪苓汤、三黄泻心汤。

四个方剂的共同点是:都可以用来治疗火邪内扰所引起的心烦、不眠、如狂等神经症状。

但栀子豆豉汤主要治疗火邪郁于上焦、扰乱心胸而导致的“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

一般并未伤及心肾津液,所以只用栀子、豆豉两味清清宣散胸间的郁热即可,如果加入阿胶等品,反添滋腻,不利于郁热的宣散。

猪苓汤虽然也可以治疗虚烦不得眠,但因其病机是热与水结、伤及阴血,所以一定会有“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或淋漓尿血等证。

冯世纶教授:经方辨治干燥综合征

冯世纶教授:经方辨治干燥综合征

冯世纶教授:经方辨治干燥综合征导读: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以淋巴细胞增殖和进行性外分泌腺损伤为特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见口干、眼干、严重龋齿、乏力、低热、关节疼痛等。

目前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为主,但对干燥、疼痛、疲乏或脏器损害的疗效,尚不能令人满意。

本病属中医“燥痹”范畴,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治疗本病,常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本期为大家分享冯老验案二则,供诸位同道参考。

柴桂干姜加龙骨合当归芍药散方证李某,女,55岁,2011年3月30日初诊。

患者诉确诊干燥综合征已3年,服用糖皮质激素两年,口干欲饮无唾液,眼干无泪,鼻子干,左脚大小拇趾晚上痛,手关节痛,后背痛,乏力,胃脘不适有不消化感,手脚白天凉,晚上手脚如冒火伸出被外,无汗,纳少,早上痰多吐不出,小便可,夜尿1~2次,大便1日2~3行,质稀,偶尔成形。

舌红瘦少苔,脉沉弱无力。

辨六经属厥阴太阴合病证,辨方证为柴桂干姜加龙骨合当归芍药散证。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12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桂枝10g,干姜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苍术10g,茯苓12g,泽泻10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龙骨、牡蛎同煎,日1剂。

结果:左脚大小拇指及手关节痛减,体力增,手脚凉减,睡觉手脚冒火感减,大便1日1~2次,半成形。

按语:脉症合参,患者症状寒热错杂、复杂多变,病在半表半里,为半表半里厥阴证:口干欲饮无唾液、眼干无泪、鼻子干、晚上手脚灼热、无汗、舌红瘦少苔,为半表半里上热证,虚热伤津所致,手关节痛、后背痛、胃脘不适有不消化感、手脚白天凉,为半表半里寒下证;早上痰多,夜尿频,大便次数多、质稀,脉沉弱无力,为血虚水盛之太阴证。

患者见四肢厥冷、口干、胃脘不适有不消化感,正是柴桂干姜汤的适应证,因血虚水盛合用当归芍药散。

关于柴桂干姜汤加龙骨和当归芍药散的合用:通过对《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的理解可知半表半里病证,机体多已血弱、气尽。

冯世纶应用五苓散经验

冯世纶应用五苓散经验

冯世纶应用五苓散经验2012-05-14 10: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我要评论(热)[导读] 《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临床中医大家如胡希恕、恽铁樵、章太炎,必是精通此书而后有所建树。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共有260余方,其中约50个方子临床应用频率最高,其中就包括五苓散方,所以有必要熟悉和掌握其适应证,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笔者有幸侍诊《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临床中医大家如胡希恕、恽铁樵、章太炎,必是精通此书而后有所建树。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共有260余方,其中约50个方子临床应用频率最高,其中就包括五苓散方,所以有必要熟悉和掌握其适应证,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笔者有幸侍诊当代经方名家、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半年来亲历冯老临证应用五苓散,信手拈来,疗效卓着。

那么五苓散临床究竟对哪些疾病有效呢?冯老又是如何应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冯世纶教授应用五苓散方的经验。

冯世纶医案1.夜里阳强易举某男,65岁,2011年9月23日初诊。

刻证:夜里阳强易举10多年,每夜最多阳强13次,需要小便或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常态,患者苦不堪言,夜尿3次,口偶干,偶腰酸,大便日1~2行,汗出不多,纳可,舌暗,苔白略腻,脉弦细。

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五苓散加知母汤方证。

处方:桂枝1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猪苓10克,苍术10克,知母15克,七剂,水煎日二服。

2011年9月30日二诊,阳强从每夜13次减少到1~2次,夜里口干,大便日2~3行,但成型,早晨腰酸,服药前阳强需要小便后方能缓解,现醒后即可缓解,无阳强时不起夜,苔白略腻,脉弦细。

处方:上方加生山药10克,七剂。

结果:显效。

解析:初诊时患者主诉夜里阳强,据口偶干,夜尿频,苔白腻,脉弦细,冯老辨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五苓散加知母汤方证。

冯老讲,阳强亦为阳性证,属阳明,是里饮化热而致。

口偶干是由于里饮内停,新水不得吸收。

机体欲排出内停水毒,故小便数。

冯世纶运用经方治疗男科疾病的经验

冯世纶运用经方治疗男科疾病的经验
2 经 方 辨 证 — — 方 证 对 应
诊 。患 者 尿 频 、余 沥 不 尽 1年 余 。 曾经 多 家 医 院 检 查 ,诊 断为慢 性非 细菌性 前 列 腺 炎 。经 西 医治 疗 ,疗 效 不满 意 ,故 慕名 而 求 诊 于冯 老 。刻下 :尿频 ,白天
1 余 次 ,夜间 1 0 ~2次 ,伴 有余 沥不尽 , 口干 ,汗 出 ,
于方 证对 应 的谙 熟运 用 。如 治疗 慢性 前 列 腺炎 常 分 为
外寒 内饮 之五 苓 散 方 证 ; 久津 血 阴液 亏虚 而 水 湿 内 病 盛之 猪苓 汤方 证 ; 营卫 不 和 、 寒 内饮 , 外 病久 精 血 虚 而 水饮 盛 , 湿久郁 而生 热 , 扰 神 明之 桂枝 龙 骨牡 蛎 汤 合 上 猪苓 汤方 证 ; 里寒 饮停 之小 建 中汤方 证 ; 虚寒 之 寒 湿 里
煎温服 ,每 日 2次 。禁 酒 ,忌 辛 辣 刺 激 之 品 。7月 2 日复诊 : 上 药 后 , 服 尿频 明 显 减 少 , 天 小 便 6 7余 白 ~
冯 老认 为 :治 病 ,尤其 是 治疗 一 些 久治 不 愈 的疾 病 ,一 定要落 实到 大经 大法 上 ,先分 清病 在 六 经 中 的
醇后 6小 时 内 阴道 出血 量 少 ,观 察 2 4小 时 后 仍 未 见
妊 娠囊 排 出 ,B超示 子宫 内妊娠 囊存 在 ,须清宫 。 3 2 治 疗 结 果 :治 疗 组 8 . O例 ,显 效 7 7例 ,有 效 3
例 ,无 效 0例 ,显效 率 为 9 . 5/;对 照 组 8 6 2 9 6 0例 ,显
意疗 效 ,现介 绍 如下 。 1 一般 资料 1 0例 均 为尿 妊 娠试 验 阳性 ,停 经 小 于 4 6 9天 ,B 超 确 诊为 宫 内 妊 娠 的健 康 妇 女 ,年 龄 1 ~4 8 O岁 ,出

冯世纶:关于经方在类风湿疾病中的临床运用

冯世纶:关于经方在类风湿疾病中的临床运用

冯世纶:关于经方在类风湿疾病中的临床运用冯世纶,1938年5月出生于河北。

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现任主任医师、教授。

12月16-18日,在长沙中天大酒店,将举办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指导,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湖南省中医药大学主办,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承办、泓仁医馆协办的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四年一次的换届会议以及糖尿病的健康管理培训班。

会上,我们有幸邀请到经方界三大巨头之一的冯世纶老先生为大家讲《关于经方在类风湿疾病中的临床运用》专题讲座。

冯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现已近耄耋之年,却依然孜孜不倦地为经方学术的继承、推广做出巨大的贡献,他特别重视中医的继承和发扬工作,先后师承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中医,其中胡希恕先生对其影响深远,令其感到有责任将胡希恕先生研究经方成果进行传播、弘扬,在其带领下,成立了一支优秀的经方团队,不仅承办或协办经方学术会议,发表经方学术论文,同时也申办北京市中医管理局3+3中医薪火传承计划,已经建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作为一个经方的医教研学术基地。

冯教授在继承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的前提下,有着更多自己对经方的独立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破解了多个学术困惑,指出经方是有独特理论体系,不同于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脏腑经络辨证体系。

“我在探讨六经形成上下了一定功夫,特别是对伤寒的千古之谜——‘半表半里‘理论进行了不断探究。

”在经方的理论体系指导下,冯教授从90年代开始研究类风湿,获得了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冯教授表示,很多疾病在发展过程中都容易表现为太阳病,常见的类风湿就是其中一种。

“治疗太阳病应该采取发汗的方法,帮助人体把外邪排出体外,但是不要发大汗,应该发小汗,发大汗反而会伤害我们的正气。

”至于经方如何指导类风湿疾病的临床治疗,欢迎大家届时与会聆听冯教授的讲座,机会难得,错过可惜!。

冯世纶教授: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冯世纶教授: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冯世纶教授: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经方与后世方相比,因理论体系不同,故而用药也有所不同。

如后世方认为桂枝、附子等不能用于热证,而经方常用于热证;后世方认为升麻升提,而经方认为主清里热;后世方用黄芩解表,而经方用其清半表半里、里热……因此,欲掌握经方用药,必先清楚经方的主要理论,分而述之不过以下三要点。

认识六经实质欲知经方用药规律,必先明确六经实质。

经方的六经实质,至今仍莫衷一是。

《伤寒论》原序有王叔和所谓的误导为重大原因之一,使后世认为张仲景根据《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

这样,经方的六经便是《内经·热论》的六经,而与《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不符,遂使经方六经实质扑朔迷离。

其实,了解经方的形成史,六经的实质也自然明白。

经方的起源,当追溯于上古神农时代。

人们认识、适应大自然,即用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认识疾病、药物亦用八纲。

有病时,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其证在表。

长期实践得知,病在表用发汗的药物可治愈,于是积累了生姜、葱白、麻黄、桂枝、蜀椒等治表证经验。

然而,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经治疗亦未愈而病入于里,此时不应再用发汗治疗,而应下治里之药。

因里证分阴阳,里热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

经验代代相传,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

《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这一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证,用什么药治疗,积累了疾病的证和治疗该证的药的证药对应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

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

冯世纶治胃病医案

冯世纶治胃病医案

冯世纶治胃病医案
冯世纶是当代经方大家,尤其在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以下是他治疗胃病的一个医案:
患者女,47岁,反复胃脘疼痛,伴口苦、吐酸、暖气,查体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

曾服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治疗,效果不明显。

冯世纶认为该患者胃痛日久,中气虚弱,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故见胃脘疼痛、暖气;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酸分泌过多,故见吐酸;中气虚弱,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故见口苦。

因此,他采用调和脾胃、疏肝和胃的方法进行治疗。

具体方药为: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黄芩10g,黄连6g,干姜10g,桂枝10g,半夏10g。

水煎服,日一剂。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这仅仅是一个病例的简要描述,每个人的病情和体质都不同,如果需要治疗,还需找医生详细辩证分析。

冯世纶经方治疗内分泌失调

冯世纶经方治疗内分泌失调

冯世纶经方治疗内分泌失调冯世纶经方治疗内分泌失调案例王某,女,47岁。

2010年4月21日初诊。

近2月来面部起斑,左侧乳房胀痛不舒,周身酸困乏力,脘腹时有胀气。

纳食尚可,大便偏稀,小便较频,口干不喜饮,双目干涩,睡眠尚可,无四逆。

停经2年。

舌苔白润,脉细。

辨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合病。

辨方证属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去泽泻加红花方证。

处方:柴胡12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茯苓12克,苍术12克,桂枝10克,桃仁10克,牡丹皮10克,红花12克。

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28日二诊:乳房胀痛明显减轻(患者用“特明显”三字形容),胃脘无不适,尚有腹胀(患者说“胀气往下走”),周身仍困乏,腰部尤甚,口干不喜饮。

舌苔白润,脉细。

辨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合病。

辨方证属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合甘姜苓术汤加狗脊方证。

处方:柴胡12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茯苓10克,苍术12克,桂枝10克,泽泻12克,炮姜6克,狗脊15克。

7剂,水煎服。

2010年5月5日三诊:周身轻松许多,精神明显好转,左乳已无不适,脘腹已无胀气,尿频已无,面色明显润泽,斑色变淡,腰酸、双下肢沉困乏力尚明显,口干不喜饮。

舌苔白,脉细。

辨六经属厥阴、太阴合病。

辨方证属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合甘姜苓术汤加红花方证。

处方:柴胡12克,天花粉12克,黄芩1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苍术10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红花10克。

7剂,水煎服。

2010年5月12日四诊:面斑基本消退,腰无不适,双下肢尚沉困。

舌苔白,脉沉细。

上方干姜改为10克,苍术改为15克,泽泻改为18克,茯苓改为15克,去红花,加狗脊15克。

7剂,水煎服。

药后无不适,停药。

体会内分泌失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临床见症也较复杂。

本案患者女性,年届“七七”,月经闭止,面斑,乳胀,周身不适,当属“内分泌失调”无疑。

冯世纶老师经方运用经验

冯世纶老师经方运用经验

冯世纶老师经方运用经验1、太阳风燥(荨麻疹)郑某,男,21岁,2006年7月6日初诊。

颈部及上肢泛发红色皮疹1年余,经西医打针输液未愈,现在多阴天或着凉时发作,有时运动后汗出亦发,且汗出则瘙痒更甚,诊见口中渴,舌淡苔白,切脉细滑、寸浮,冯老认为病虽一年多,但病位仍然在表,且有汗出加重的表现,所以当属太阳夹燥,与桂枝加荆防汤合当归赤小豆散: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蒺藜15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生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生地炭12克,槐米10克,生姜12克二诊,三剂后皮疹退而未已,瘙痒大减,服药后口中和,无内热之象,苔白脉细,仍宗前法,与桂枝加荆防汤合当归赤小豆散: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蒺藜15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生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蛇蜕5克,槐米10克,生姜10克结果:服药七剂,诸证皆平。

按:桂枝加荆防汤取法于麻黄桂枝各半汤,鉴别的关键是后者多无汗、瘙痒、面部隐隐赤热,而本方多见汗出恶风或汗出后瘙痒明显。

体会:荨麻疹病因病机十分复杂,而且容易复发。

该患虽经西医常规治疗,但疗效不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重视整体调节,而整体调节恰恰是中医的一个特点。

本案由于表现为营卫不和,汗出痒甚等症状,所以从方证辨证来讲,正符合桂枝加荆防的治疗范围,冯老临床常合用苡仁败酱散或当归赤小豆散等方,则疗效更优。

值得一体的是冯老经常根据患者“口中和”否?来判断内热的有无,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2 太阳夹饮咳嗽(气管炎)王某,女,58岁,2007年1月8日就诊。

曾引外感后乏力,便干在我处服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淡苁蓉七剂而愈,后遗心悸、舌灼热等证与炙甘草汤半月遂平。

近几日感冒,来诊证见咳嗽,头痛,口干思饮,有少量白稀痰,舌苔白,脉浮细弦,病在表,属太阳夹饮,与桂枝加杏子厚朴汤合半夏厚朴汤:桂枝10克,白芍10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茯苓12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苏子10克,桔梗10克,炙枇杷叶10克,浙贝母10克,诃子肉6克,牛蒡子10克二诊,三剂后,头痛已,仍有咽痒,咳嗽,但痰不多,乃表解里未和,与半夏厚朴汤法调理:清半夏15克,厚朴10克,苏子10克,茯苓12克,生姜18克,射干10克,诃子肉6克,远志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炙枇杷叶10克,桔梗10克按:病邪初感,以在表的机会为多,但兼夹变证尤多,故仲景原书醇醇告戒,反复辨证。

冯世纶教授经方辨治胸水一例

冯世纶教授经方辨治胸水一例

冯世纶教授经方辨治胸水一例史某,男,85岁,2019年6月11日初诊一月前体检发现,胸积水(血性)、肾积水、支扩、肺大泡。

(他处服中药1月无效,求治于冯师)咽憋、左胸闷气粗、口干苦,(白天)汗出少,盗汗,纳可,尿频,导尿管留置20天,大便干,手足温。

苔白腻脉浮弦,左关沉,尺大滑。

处方:柴胡12黄芩10姜半夏30党参10炙甘草6桂枝10茯苓12猪苓10泽泻18生白术60赤小豆15当归10自加生姜三片,大枣四枚,七剂。

2019年6月18,二诊症变化不大,咳痰少,大便干好转(日一行)。

苔腻,脉寸浮弦尺大。

上方加防己10,七剂。

2019年6月25,三诊胸闷喘,汗出,口苦(甚,口渴),大便日一行,盗汗,双手胀、下肢肿,咳右胁疼(纳减、腹胀)。

苔白腻,脉弦细。

处方:柴胡12黄芩10姜半夏30枳实10白芍10桃仁10桂枝10丹皮10茯苓15大黄6生苡仁30自加生姜三片、大枣四枚,七剂。

2019年7月2日,四诊手足肿减,盗汗短气,(夜醒发喘憋约20分钟,需要吸氧缓解),大便日一行,(偶)日2一3行,口干苦(患者说口很苦,夜里口很干),咳减。

苔白脉弦细。

处方:柴胡12枳实10白芍10姜半夏30黄芩10川椒目10防己10大黄6葶苈子10茯苓15自加生姜三片、大枣四枚,七剂。

2019年7月9日,五诊近三晚未吸氧,仍(上楼)喘,汗出,手足肿消,午后较重,大便如常,盗汗,咳少,少量白痰(口干苦减)。

苔白腻,脉弦细右寸浮。

上方加细辛6漏芦10,七剂。

2019年7月16日,六诊手足肿消,近三天咽干声沙哑,无咳,但汗出,走路喘,盗汗,右耳聋,(近一周均未吸氧,口干苦减,大便日1,微结)。

苔白腻,脉细弦。

处方:柴胡12姜半夏60党参10炙甘草6黄芩10桂枝10茯苓15猪苓10泽泻18生白术50生苡仁30桔梗10自加生姜三片、大枣四枚,七剂。

2019年7月23日,七诊气短喘息,晚上已不需吸氧,拔除导尿管仍尿不利,复插,汗出不多,盗汗,口苦,大便可,晚上口干。

冯世纶经方临证实录–经方派

冯世纶经方临证实录–经方派

冯世纶经方临证实录–经方派李某,男,4岁。

2010年3月6日初诊。

患儿自出生10月左右开始反复发热,经多方中、西药物治疗,但一直未能控制高烧。

为了给孩子治病,全家由农村搬到北京居住。

每隔三五天可以没有任何原因就发烧,而且一发病就是高烧,又特别难以控制。

经多家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检查,皆考虑呼吸道炎症性病变。

来诊时诉昨晚无明显诱因,又出现发热,体温38.6℃,服“退热药”汗出热退,今晨体温又上升至39.6℃,遂慕名就诊于冯世纶老师门诊。

刻下症见:发热,鼻塞,流涕,四肢厥冷。

舌尖红,舌苔白,脉浮紧数。

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大青龙加薏苡败酱石膏汤证。

处方:生麻黄18克,桂枝10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6克,桔梗10克,生薏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生石膏4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1剂,水煎服。

嘱当晚先服四分之一量,温服后盖棉被。

见微汗,停后服;无汗,继服四分之一量。

停用其他药物。

2010年3月8日二诊:上方第1次服药后未见汗,但小便增多,体温有所下降(仍然39.4℃)。

继服第二次、第三次皆未见汗,待第4次给患儿服下最后的四分之一,即一剂药服尽,午夜汗出,体温恢复正常。

患儿安睡,次日白天玩耍如常。

至晚上体温又开始上升,达38.8℃,未服退热药。

刻下症见:发热,咽干,口干欲饮水,纳食减少,大便尚调,鼻流浊涕,精神欠佳。

舌质红,口唇红如妆,舌苔白,脉细滑数。

辨六经属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小柴胡加石膏汤证。

处方:柴胡24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6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1剂,水煎服。

服法同前。

2010年3月10日三诊:服药后仍有发热,但只用中药,不需用退热西药即能控制。

发热前有恶寒,精神明显好转,纳食尚可,鼻流浊涕。

舌苔转黄,脉浮弦数。

辨六经属三阳合病,辨方证属柴胡桂枝汤合白虎汤证。

处方:柴胡24克,黄芩12克,清半夏15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生白芍10克,生石膏100克,知母12克,生山药10克,党参10克,桔梗10克。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冯世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是已故中医学家胡希恕先生的高徒。

冯先生教学、临床近半个世纪,学验具丰。

他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早为海内外人士所肯定。

笔者有幸待诊于左右,受益匪浅。

先生不但教给我诊治疾病的方法,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体会病人的疾苦和怎样做人,这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今仅就先生辨证风格,谈一下他对经方的认识和运用。

1.真武汤 真武汤,又名玄武汤。

先生认为本方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

其中茯苓淡渗利水,主治心下动悸。

白术健脾去湿,主治小便不利。

附子辛温燥热,可以温通十二经络,有振奋元阳,除痹止痛的作用。

生姜止呕散饮,祛寒健胃。

白芍可以滋阴利水,和营除痹。

这五味药互相配伍,互相监制,不但可以协同发挥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而且相互之间避免了彼此的副作用。

先生曾对真武汤的适应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也就是说,临床上无论见到什么样的疾病,只要符合上述真武汤的适应症,就可以大胆运用。

起初由于听起来很新鲜,所以对老师的话将信将疑。

后来经过先生的不断教导以及自己在临床上小心谨慎的验证,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先生临证中所积累的宝贵心得。

一、肾下垂治疗后遗症 张某,男,48岁,司机。

有腰痛史近二十年。

久经中西医治疗,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去年公出,在哈尔滨医大二院确诊为肾下垂伴肾积水,经过腰穿注射硬化剂奎宁,病情一度得到缓解。

但是,三个月前,由于过度劳累,腰痛再次复发。

刚开始可以通过休息,使腰痛得以减轻。

到后来就需借助止痛药来缓解病情了。

诊时证见:腰酸腰痛,自觉腰部肿胀、发热,而又怕冷。

无头晕目眩,但常于起立时眼前发黑。

心悸纳少,胃脘恶寒。

左足背上有手指肚大一块麻木而失知觉。

大便时结时溏,小便有时可见血尿。

口干不思饮,舌淡胖,苔白润。

切腹呈心下痞状态,切脉沉弦。

证属阳虚停饮,治以温阳化饮,予真武汤化裁: 炮附子10克、白芍15克、茯苓30克、苍术15克、生姜10克、阿胶10克、白术15克、茜草10克 结果:服上药七剂后,已经看不到血尿,腰痛也大为减轻,肿胀失,局部发热感无。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冯世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是已故中医学家胡希恕先生的高徒。

冯先生教学、临床近半个世纪,学验具丰。

他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早为海内外人士所肯定。

笔者有幸待诊于左右,受益匪浅。

先生不但教给我诊治疾病的方法,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体会病人的疾苦和怎样做人,这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今仅就先生辨证风格,谈一下他对经方的认识和运用。

1.真武汤真武汤,又名玄武汤。

先生认为本方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

其中茯苓淡渗利水,主治心下动悸。

白术健脾去湿,主治小便不利。

附子辛温燥热,可以温通十二经络,有振奋元阳,除痹止痛的作用。

生姜止呕散饮,祛寒健胃。

白芍可以滋阴利水,和营除痹。

这五味药互相配伍,互相监制,不但可以协同发挥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而且相互之间避免了彼此的副作用。

先生曾对真武汤的适应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也就是说,临床上无论见到什么样的疾病,只要符合上述真武汤的适应症,就可以大胆运用。

起初由于听起来很新鲜,所以对老师的话将信将疑。

后来经过先生的不断教导以及自己在临床上小心谨慎的验证,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先生临证中所积累的宝贵心得。

一、肾下垂治疗后遗症张某,男,48岁,司机。

有腰痛史近二十年。

久经中西医治疗,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去年公出,在哈尔滨医大二院确诊为肾下垂伴肾积水,经过腰穿注射硬化剂奎宁,病情一度得到缓解。

但是,三个月前,由于过度劳累,腰痛再次复发。

刚开始可以通过休息,使腰痛得以减轻。

到后来就需借助止痛药来缓解病情了。

诊时证见:腰酸腰痛,自觉腰部肿胀、发热,而又怕冷。

无头晕目眩,但常于起立时眼前发黑。

心悸纳少,胃脘恶寒。

左足背上有手指肚大一块麻木而失知觉。

大便时结时溏,小便有时可见血尿。

口干不思饮,舌淡胖,苔白润。

切腹呈心下痞状态,切脉沉弦。

证属阳虚停饮,治以温阳化饮,予真武汤化裁:炮附子10克、白芍15克、茯苓30克、苍术15克、生姜10克、阿胶10克、白术15克、茜草10克结果:服上药七剂后,已经看不到血尿,腰痛也大为减轻,肿胀失,局部发热感无。

冯世纶教授六经辨治男科病经验

冯世纶教授六经辨治男科病经验

冯世纶教授六经辨治男科病经验胡希恕经方医学男科病从六经论治理论依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明确提出男科病(证)采用经方论治的不多,只有狐惑、失精、房室伤、阴狐疝等几种。

但张仲景提出的六经辨证乃“为百病立法”,通治诸病。

正如《伤寒论》序中言:“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其实,与男科有关的“小便不利”,张仲景已示人从六经论治。

如从太阳论治见于《伤寒论》第71条(五苓散方证);从阳明论治见于《伤寒论》第223条(猪苓汤方证)、《伤寒论》第236条(茵陈蒿汤方证);从少阳论治见于《伤寒论》第96条(小柴胡汤方证);从太阴论治见于《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第13条(栝蒌瞿麦丸方证);从少阴论治见于《伤寒论》316条(真武汤方证);从厥阴论治见于《伤寒论》147条(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的辨证论治定义概括为“是于患病人体一般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就是说,张仲景把常见病(急慢性病、外感内伤等)发病后的症状进行归纳总结,归为六类证即为六经病,即是说,人患病后,不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不论是外感、杂病,其症状反应为六类证,临床上据患者症状先辨明六经证,再进一步辨明具体方证,有是证,用是方而治愈疾病。

如冯老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常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论治,分别用五苓散、猪苓汤、柴胡桂枝汤、肾着汤、真武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疗效显著。

男科病经方辨治特点男科病经方治疗的特点是非辨病论治,也非专方论治,而是方证对应论治,即根据症状反应进行辨证,用八纲分析症状,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

1.析八纲、定六经胡希恕先生明确指出,六经是“基于八纲的说明,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属病位的反应。

则所谓的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病情的反应……由于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故无论在表、里、半表半里的病位上,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的为证反应,这样三个病位,两种病情,亦即所谓六经者是也”。

冯世纶教授: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

冯世纶教授: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

冯世纶教授: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冯世纶教授: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导读胡希恕先生通过长期研究《伤寒论》,并结合多年临床体会,率先提出经方治病辨证主要依据症状反应。

《伤寒论》书中处处可体现“随证治之”,这也是我们中医“法象”思维的体现。

本期为大家分享冯世纶教授于今年发表于《中华中医药》杂志的文章《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部分内容,供诸位参考学习。

症状反应内涵《伤寒论》所称“随证治之”,即指依据症状反应辨证治病。

人患病是因外邪(风寒暑湿燥火)、内邪(五脏六腑虚损)与人体正气相互作用的结果,病后出现的症状即称之为症状反应。

症状反应主要指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还包括病后舌质、舌苔、脉象的变化,亦包括病后的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宿食、瘀血等症状。

经方的理论,即主要是根据症状反应总结的治病规律。

20世纪60年代,胡希恕的教学笔记就论述道:“中医治病,辨证而不辨病,故称这种治病的方法,谓为辨证施治,亦称辨证论治”,笔者认为称辨证施治为妥。

中医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这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中医的发展远在数千年前的古代,当时既没有进步科学的依据,又没有精良器械的利用,故势不可能有如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的因素,以求诊断和治疗,而只能凭借人们的自然官能,于患病机体的症状反应上,探索治病的方法”。

由这一论述可知,胡希恕提出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是源自于经方发展史和仲景书的主要内容。

是说经方治病不是直接面对致病的因素,而是以“法象”思维辨证治病,即依据正邪相争所致之病出现的症状进行辨证治疗。

经方发展史主要在症状反应许多考证说明,经方起源于上古神农时代,古人生活于大自然环境中,逐渐适应环境、认识大自然,体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

天(自然环境)有白天、黑夜、寒、热、温、凉阴阳变化,人体亦有相应变化。

从生活上认识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阴阳之理,即以八纲为基础理论。

生活中难免疲劳受寒,引起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疾病,若遇在表的证,用相对应的解表发汗药物,如生姜、葱白、麻黄、桂枝等,积累了治表证的经验;进一步观察到,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未愈而病入于里,这时不能再用发汗治疗,而是应用治里的药物,因里证分阴阳,里热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即又积累了治里证的经验。

【名医医案】冯世纶:经方治重度抑郁症一例

【名医医案】冯世纶:经方治重度抑郁症一例

【名医医案】冯世纶:经方治重度抑郁症一例【典型验案】卫某,女,56岁,2013年10月10日初诊。

主诉:失眠1月余。

患者在综合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症”,一直服用“三辰”等安眠药,每晚仅能睡2小时左右,夜间惊醒10余次,烘热汗出。

来诊时心情抑郁,精神紧张,恶风寒,左侧偏头痛、牙痛,心烦,口干口苦,心慌,耳鸣,乏力,两小腿发凉,纳差,二便调,舌淡红苔白根腻,脉弦。

3年来体重下降30余斤。

辨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

辨方证:柴胡加龙骨牡蛎去大黄铅丹加花粉远志菖蒲汤证。

方药:柴胡12克,黄芩10克,姜半夏15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生龙牡各15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天花粉10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7剂,水煎服,日1剂,并嘱停服西药。

10月17日二诊:服上药后失眠明显好转,已停服安眠药,每晚能睡5~6小时,耳鸣减,足凉已,口苦已,但仍心悸,口干,左侧偏头痛,尿频,夜尿1~2次;舌红苔白根腻,脉细。

上方加苍术15克,增姜半夏为30克,7剂,水煎服,日1剂。

10月31日三诊:眠可,心悸减,口干已,夜尿1次,尿频不明显,左侧偏头痛较前减轻,枕骨处自觉鸣响,纳少,舌自感灼热,夜间明显,汗出不多。

舌暗苔白腻脉细。

上方去姜半夏,加清半夏15克,白芍10克,吴茱萸10克,生石膏45克。

7剂,水煎服,日1剂。

后随访,继服前方7剂,诸证已不明显。

【按】:本案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初诊根据患者恶风寒、烘热汗出、头痛,此为太阳表证。

耳鸣之辨,或为少阳郁热或为水气上冲;结合纳差,牙痛,心烦,口干口苦,当为半表半里的阳证,即少阳病之小柴胡汤证。

结合乏力、腿凉,心慌可辨为太阳太阴、外邪里饮之苓桂术甘汤证。

失眠、焦虑、抑郁、烘热汗出,此为太阳阳明合病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加花粉清热止渴,针对阳明热;加菖蒲、郁金安神定志解郁,故辨方证为柴胡加龙骨牡蛎去大黄铅丹加花粉远志菖蒲汤证。

嘱停服西药,一则防止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汤药疗效;二者西药安眠药副作用颇多,药物依赖后更难入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冯世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是已故中医学家胡希恕先生的高徒。

冯先生教学、临床近半个世纪,学验具丰。

他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早为海内外人士所肯定。

笔者有幸待诊于左右,受益匪浅。

先生不但教给我诊治疾病的方法,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体会病人的疾苦和怎样做人,这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今仅就先生辨证风格,谈一下他对经方的认识和运用。

1.真武汤 真武汤,又名玄武汤。

先生认为本方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

其中茯苓淡渗利水,主治心下动悸。

白术健脾去湿,主治小便不利。

附子辛温燥热,可以温通十二经络,有振奋元阳,除痹止痛的作用。

生姜止呕散饮,祛寒健胃。

白芍可以滋阴利水,和营除痹。

这五味药互相配伍,互相监制,不但可以协同发挥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而且相互之间避免了彼此的副作用。

先生曾对真武汤的适应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也就是说,临床上无论见到什么样的疾病,只要符合上述真武汤的适应症,就可以大胆运用。

起初由于听起来很新鲜,所以对老师的话将信将疑。

后来经过先生的不断教导以及自己在临床上小心谨慎的验证,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先生临证中所积累的宝贵心得。

一、肾下垂治疗后遗症 张某,男,48岁,司机。

有腰痛史近二十年。

久经中西医治疗,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去年公出,在哈尔滨医大二院确诊为肾下垂伴肾积水,经过腰穿注射硬化剂奎宁,病情一度得到缓解。

但是,三个月前,由于过度劳累,腰痛再次复发。

刚开始可以通过休息,使腰痛得以减轻。

到后来就需借助止痛药来缓解病情了。

诊时证见:腰酸腰痛,自觉腰部肿胀、发热,而又怕冷。

无头晕目眩,但常于起立时眼前发黑。

心悸纳少,胃脘恶寒。

左足背上有手指肚大一块麻木而失知觉。

大便时结时溏,小便有时可见血尿。

口干不思饮,舌淡胖,苔白润。

切腹呈心下痞状态,切脉沉弦。

证属阳虚停饮,治以温阳化饮,予真武汤化裁: 炮附子10克、白芍15克、茯苓30克、苍术15克、生姜10克、阿胶10克、白术15克、茜草10克 结果:服上药七剂后,已经看不到血尿,腰痛也大为减轻,肿胀失,局部发热感无。

只是劳动或久坐后,腰部仍然酸痛。

自言过去常有遗精。

经上次穿刺治疗后,对性生活毫无兴趣。

继以上方加枸杞子、蛇床子、生龙牡填精益肾,加减服至月余,腰痛再未复发。

体会:肾下垂一病,中医没有记载。

但久经中西医治疗,没能治愈,说明没有抓住本质。

从中医角度来看,似属虚证,所以许多中医一开始就用了大量滋腻的补肾药,如熟地、首乌、黄精之属。

不但无效,反因药味甘甜碍脾恋隔,致生他变。

其实,本例病人证属虚实夹杂,先因脾肾阳虚,后有寒饮内停。

从腰痛、腰部肿胀、足背麻木、心悸、脉沉弦等证来看,正是真武汤的方证。

所以按证治疗,效如桴鼓。

提到方证,冯世纶老师曾经跟我讲过他的经历,他说起初他也不懂什么叫方证。

后来在老师胡希恕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渐渐知道辨方证是不同于一般辨证的。

它源于《伤寒杂病论》,如书中所述的桂枝汤证、柴胡汤证等皆属此类。

它是一种朴素的、对应性很强的辨证方法,有一定的特征性。

凡是疾病的表现与原文的记载相符和的,就可以选用原文所举的方剂进行治疗。

这种通过审查、核对,以期找到更适于病情的方剂的过程,就是辨方证。

而一般常用的脏腑五行,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是后世历代医家对中医药的补充,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臆断和揣测。

至于如何辨好方证,冯世纶老师早有论述,详细情况可见于先生的著作--《经方传真》及《经方传灯》等书,这里不在赘述。

二、低血压 王某,女,42岁。

因痔疮引起低血压已七年。

服过许多中药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人参养荣丸等,效果都不明显。

无奈病作时,只能静点葡萄糖以及能量合剂。

对中医已无多大信心。

这次是在儿女强力劝说下,抱着试试的态度前来诊病的。

当时证见头晕心悸、面色萎黄、纳少胸满、身疲乏力、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并自言最近明显气短。

用手抚按胃脘部,觉得心下痞硬,此刻患者更加气短。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根据上述表现先生辨为胃弱血虚,水饮内停。

他说此时服用滋腻药以补气生血,反而会使脾胃失和,阻碍了气血的生成。

先予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健脾利湿,养血祛饮。

茯苓20克、白术15克、党参15克、陈皮20克、生姜15克、枳实10克、当归15克、泽泻15克、白芍10克 二诊,上方七剂后,头晕心悸减,大便转常,食纳增加,用手抚按胃脘,已不觉短气。

详细询问得知,该患一直怕冷,尤其是一到冬季,痔疮发作就更加频繁。

结合当前的脉沉细弦等症,先生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胃弱血虚,导致水饮内停,日久寒饮伤阳,水邪上犯,所以畏寒怕冷、头晕心悸诸证蜂起。

当主以真武汤。

茯苓20克、白术15克、生姜15克、白芍15克、党参20克、黑附片15克、桂枝10克、陈皮20克、炙甘草10克 结果:一直以真武汤为基础方,并据证合用过苓桂术甘汤、当归芍药散、茯苓饮、桂枝茯苓丸等调血化饮的方剂。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最终获愈。

体会:低血压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同时也是一个症状。

用中药治疗一定要辨方证。

否则即使用了大量的补气、补血药,因不对“证”,也不会有效。

这例病人的头晕心悸等证,不完全是气血虚衰,而是由于阳虚停饮、导致水邪上犯所引起的。

初诊时根据纳少胸满、头晕心悸、心下痞硬、面黄气短等证,用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消痞化饮、调和气血。

二诊时,因有阳虚畏寒、头晕目眩、小便不利、舌淡、脉沉弦等证,所以辨为胃虚停水,寒饮上犯,予真武汤加党参、陈皮、桂枝、甘草,温阳建胃、下气化饮。

因药与证符,故收效颇捷。

先生常说:“治病,尤其是治疗一些久治不愈的疾病。

一定要落实到大经大法上,先分清病在六经中的哪一经。

疾病是在表、在里、在阴、在阳,还是属热、属寒、属虚、属实。

这样六经即定,八纲已明,才可以进一步辨该病是六经中哪一个方的方证。

”比如本病最后辨为少阴虚寒症,但并不是说少阴经中每一个方子都可以用,还须进一步辨方证。

最后认为本病既不是少阴热化的黄连阿胶汤证,也不是外寒内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而是阳虚水停的真武汤证。

三、偏头痛 姜某,女,32岁。

头痛发作数月,偏于左颞侧。

痛时欲以手击头部。

自言今夏天气炎热,常常暴饮冰水后于背阴处纳凉,致使入秋之后便发生头痛。

起初因病情较轻,并未在意,后来即使服用镇痛药也很难缓解。

今日慕名求先生一诊。

现证见:左头痛,伴眉棱骨疼痛,晨起有恶心感。

手脚发凉,面色恍白,精神不振,容易气短。

口干少饮,小便清频,有时腹痛,伴有腹泻。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弦。

根据上证,先生辨为少阴寒虚,里饮内停。

予真武汤温阳健脾,蠲痛除饮: 黑附片15克、茯苓30克、白术20克、白芍药20克、苍术15克、生姜15克 结果:服药仅三剂头痛便止。

因手足不温继以真武汤加当归、细辛、吴茱萸等又服了三包,诸病方痊。

四、高血压 周某,男,57岁,脑血栓后遗症三年多。

现证头晕,走路不稳,呈“振振欲僻地”状。

血压22.5/16.3千帕斯卡,一直服用尼群地平等西药维持。

舌淡嫩,苔薄白,脉沉弦。

与柴胡龙骨牡蛎汤通达少阳,降逆除饮: 柴胡15克、党参15克、黄芩10克、清夏10克、生姜15克、茯苓20克、桂枝10克、大枣5个、龙骨20克、牡蛎20克、大黄5克、钩藤15克 上药服七剂,头晕减轻,但仍行路不稳,血压如前。

追问得知其人平素常有畏寒怕冷,小便不利,但无鼻塞发热,脉浮身痛等表证。

再结合舌淡脉沉弦,“振振欲僻地”诸症,先生认为本病不属肝风内动引起饮邪上犯,而是由于少阴虚寒,坐镇失权,导致水邪肆虐,上串下扰。

此时当温阳化饮,与真武汤。

黑附片10克、茯苓30克、白术25克、生龙骨20克、白芍20克、生姜15克、生牡蛎20克 结果:服上方加减近四十剂,诸证皆平。

体会:高血压一病,临床用热药的机会很少。

而这例病人却前后用附子近一公斤,未见不良反应。

可见“有是证,用是药”,是有一定道理的。

五、先天性心脏病 王某,女,46岁。

有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性心脏病。

曾做过两次大手术,但仍不能根本解决病痛。

在旁人的介绍下,找我诊治。

现证见:浮肿,心悸,每日需服用利尿、强心药来维持。

畏寒怕冷,纳食较差,精神萎靡,言语低微,睡眠不佳,面色黎黑,口唇紫绀,舌上有淤点,小便不利,大便稀溏,脉沉细,按之无力。

根据老师的教导。

这正是真武汤证,所以先予真武汤一试。

制附片15克、党参20克、茯苓25克、炙甘草15克、白术25克、陈皮30克、木防己15克、白芍20克、生姜10克 七剂后,仍然浮肿,但已不需要西药双氢克尿塞等品。

纳食增加,小便畅利,精神转佳,但心悸气短、畏寒怕冷如前。

继以真武汤与服。

结果:这例病人一直以真武汤为主,前后服用近一年。

虽然没有达到根治的效果,但却因为服用中药,而停服了所有的利尿、强心类西药。

至今仍然保持比较良好的健康状态。

总结:真武汤主要的作用是温阳健脾,利水除饮。

它是少阴虚寒兼有停饮的主方。

在诊治疾病的时候,只要符合虚寒停饮的病因病机,就可以按证应用真武汤。

例如姜某的偏头痛,根据病史,有过热天贪凉暴饮的经历,再结合秋天病作、手脚发凉、面色恍白、溲清气短、腹痛腹泻、口干少饮、舌淡脉沉等证,辨为脾弱阳虚、寒饮中停。

由于病因、方证、药证想吻合,所以只服了三包药,偏头痛就再没有发作。

因手足不温,测知其素体阳虚,又与原方三剂加当归、吴茱萸等味温阳调血,防其复发。

本文所指的素体,就是素来的体质、平素的体质,他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或者后天由于大病、久病等原因造成的特有的体格类型。

比如病例二、三、四、五都具有久治不愈,耗伤阳气(阳气,指人体细胞的活力。

由于病久不愈,势必耗伤这种“活力”)的病机病势存在。

所以从体质上讲,应该属于阳虚体质。

这样体质的病人,大多适应于服用附子类配方。

但要权衡主次,比如这几位病人在体质虚寒没被改善的情况下,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饮内停。

所以选用真武汤散寒除湿,温阳化饮是此时最好不过的治剂。

但亦应结合仲景原书对真武汤方证的记载: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或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等。

我在临床上也曾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如慢性胃炎、肠炎、腹膜炎、肾炎、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脑血栓后遗症等,都收到过满意的疗效。

2、当归散 当归散原是一张调和妇女妊娠期气血的好方子。

全方由当归、川芎、芍药、黄芩、白术五味药组成,具有养血安胎、健脾清热的作用。

本方也可以看作当归芍药散的变局。

临床可以加减用来治疗许多疾病。

一、胎动下血 刘某,女,26岁。

结婚二年曾流产三胎。

现在又怀孕近七十天,昨天抱柴禾,因脚踩石块险些跌倒。

当夜就发现阴道中有少量流血,伴腰酸、气短。

今晨上证加重,前来诊治。

现证见:面色萎黄、乏力气短、腰酸、腹部隐痛、大便偏干、小便略黄、舌淡苔薄白、脉弦、阴道流血呈淡红色,夹有小血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