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est ecology: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中乔木树种之间、乔木树种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Ecological factors:即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O2、CO2等。
冷害:又称寒害,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
原因:0摄氏度以上,低温造成植物代谢紊乱,膜透性改变和根系吸收力降低等。
冻害:指冰点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原因:细胞间隙形成冰晶,导致细胞失水而死亡
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存活曲线:指借助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地年龄死亡率,它通过把特定年龄组成的个体数量相对年龄作图得到。一般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lgnX)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
内禀增长率:rm,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不变的年龄结构的种群在环境无限(空间、食物量不受限制,天敌影响排除)时具有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及规律
五方面:(1)综合性,1.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都必然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如光增加,引起大气和土壤湿度、温度的改变;2.同种强度的生态因子,由于与它相配合的其他因子的性质不一样,作用不同;3.不同生态因子的配合下,可产生相同生态效果,但由于生境的不同,对森林植物的作用仍旧是不一样的
(2)非等价性(或主导因子作用),诸多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并非是等价的,总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1.起主导作用的因子,主导因子;2.主导因子随空间和时间而发生变化的;3.控制环境条件的主导因子是调节森林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可补偿性),生态因子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对生物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因子缺失会造成生物的死亡,这是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其他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或补偿,结果仍可以得到相似的生态效应,这叫生态因子的可补偿性。
(4)限定性(阶段性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是有阶段性的。
(5)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生态因子是直接作用于生物,如生物之间的寄生、共生、植物根系之间的接触,间接生态因子间接作用于生物体,如地形起伏程度。
.举例说明种群的存活曲线类型P82
I型:曲线凸型,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即几乎所有个体都能达到生理寿命。如大型兽类和人的存活曲线;藤壶、一些耐荫的阔叶树种的存活曲线接近这一类。II型:曲线呈对角型,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各年龄死亡数相等,死亡率基本是固定的。许多鸟类、中性树种和一些耐荫树种的存活曲线接近这一类型。
III型:曲线凹形,幼年期死亡率较高。如鱼卵、真菌的孢子、喜光树种的存活曲线属于这一类型。
.简述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
随机分布:每个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才产生随机分布。
均匀分布:种群内的个体在空间的分布上呈等距离分布格局,引起均匀分布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成群分布:种群的个体在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成块状或成簇成群分布。
简述种群的基本特征(本子)
(1)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
(2)数量特征:每个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及变动;
(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个体在遗传上有差异,基因组也在变动中。
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有机体之间相互作用,整个呈现组织结构特征;
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发育阶段(年龄不同)同意生长阶段
举例说明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
(1)竞争:1.种内竞争(A.邻接效应或密度效应,其表示方法有a.最后产量法则;b.-3/2自疏法则。B.生态型,a.气候生态型,b.土壤生态型,c.生物生态型。C.他感作用)
2.种间竞争(A.干扰性竞争和利用性竞争;B.竞争排斥原理;C.竞争的理论模型;D.生态位理论与利用)
(2)捕食作用:A.捕食者与猎物(a.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b.捕食者-猎物模型;c.自然界中捕食者对猎物种群大小的影响;d.猎物密度影响—功能反应)B.食草作用(a.食草动物对植物的危害及植物的补偿作用;b.植物的防卫反应;c.植物和食草动物的协同进化;
d.植物与食草动物种群的相互动态)
(3)寄生与共生:A.寄生;B.共生(a.偏利共生,b.互利共生:连体互利共生、非连体互利共生和防御性互利共生)
(4)种间协同进化
{种间关系三类:1.中性作用;2.正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偏利共生、原始协作和互利共生三类;3.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等}
论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构成。其中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环境包括a.太阳辐射能、气候或其它物理条件,b.无机物质(C、N、P、CO2、O2等),c.有机物质(蛋白质、糖类、脂类等);
(2)功能特征:消费者和分解者与它们的自下而上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以及信息传递,产生的能量、物质和信息在系统中流动和传递,从而保持着生态系统的运转,并发挥其功能;
(3)动态特征:生态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到稳定,最终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4)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特征:生物和非生物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
(5)对外开放的特征:生态系统不是一个密闭的整体,而是呈对外开放的状态;
(6)稳定平衡的特征:在一定范围内,正常干扰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变,如正负反馈,负反馈为主。
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
(1)陆地:大气二氧化碳经陆生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体内,经过食物网内各级生物的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