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珍稀特有鱼类最后的栖息地告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珍稀特有鱼类最后的栖息地告急!

(2011-02-24 13:52:50)

转载

长江珍稀特有鱼类最后的栖息地告急!

2011年新年伊始,自然之友、大自然保护协会等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就打响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家园保卫战”,为留住上百种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的家园而努力。其起因是国家环保部公示称“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申请已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此项公示信息在环境保护组织中引起轩然大波,环保组织认为,评审委员会的这一决定与前期大量的相关研究的结论直接矛盾,同时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的相关法规相抵触,一旦上报国务院并获批准,将对公众的环境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再加上国家环保部所谓的公示流于形式,只公示了最终结果,对于调整的前因和博弈过程却讳莫如深,更是引发了如潮的猜测和质疑。

那么,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究竟为什么要调整呢?环境保护组织又为什么会如此强烈地反对其调整呢?

保护区的前世今生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4个省、市域的宜宾县、重庆市巴南区、习水县等25个县市区,是我国唯一一个跨越多个省级行政区并专门以珍稀特有鱼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保护区,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型自然保护区,范围包括长江上游部分干流以及赤水河、岷江等一些长江支流江段,河流总长度为

l162.7 km,其中长江干流江段长355.0 km,保护区面积为33 174.2公顷。

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白鲟、达氏鲟、胭脂鱼、岩原鲤等70多种珍稀特有鱼类及其栖息生境,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白鲟和达氏鲟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胭脂鱼、大鲵和水獭3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名录的有3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的有2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录(1998)的有9种,列入相关省市保护鱼类名录的有15种。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4年,其前身是宜宾市珍稀鱼类保护区和泸州市珍稀鱼类保护区,这两个保护区于2000年合并,并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名为“长江上游合江至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的建立是为了补救因水电工程建设和经济建设等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及时拯救长江上游濒危鱼类。

但是,2005年,为了给金沙江流域水电开发即溪洛渡和向家坝两个水电站让路,该保护区的边界被迫做出调整。溪洛渡和向家坝两个水电站的坝址都位于当时的“长江上游合江至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32条明确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最终,在保护与开

发的博弈中,开发占了上风,为了使溪洛渡和向家坝两个水电站的修建合法,保护区被迫让步,保护范围大幅减少。调整后的保护区更名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从这个保护区变更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长江鱼类生存环境的变化。20年来,为了满足水电开发的需要,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的栖息地被迫从葛洲坝退到三峡,从三峡退到溪洛渡,从溪洛渡退到小南海。专家认为,该保护区已经成为平衡长江保护与开发的最后底线,是长江鱼类最后的栖息地和庇护所。

长江珍稀特有鱼类最后的家园再遭水电开发威胁

根据媒体报道,2005年保护区调整后,国家领导人对此曾有过批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更名一定要慎重,这次调整后就不要再动了。

但是,2009年,保护区调整再次被提出。这一次,是为了给小南海水电站让路。

小南海水电工程规划建在重庆市巴南区小南海江段,预选坝址位于珞璜镇下游1.5km

的巴南区鱼洞镇中坝岛,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保护区范围内。这就意味着,要使小南海水电站合法,势必要调整自然保护区。

2009年10月底,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称:“力促此工程上马的重庆市政府,甚至已按照11月保护区调整报告上报国家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作为目标,倒计时安排了从6月至11月的工作计划表。照这个时间表,8月31日农业部就已经向环保部提出自然保护区的调整申请了;为了保证顺利通过11月环保部的评审关,重庆市发改委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市主要领导出面请环保部主要领导支持保护区调整意见’的要求。”

但是,该保护区调整并没有出现在2009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会议上。这和2009年环境保护组织采取的行动不无关系。2009年8月,环保组织致信重庆市政府,希望重庆市能够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对生态环境负责的原则,放弃经济效益有限而环境影响巨大的小南海水电工程,并和三峡建设总公司在既有的水电开发范围内协调利益分配和生态补偿,解决重庆市电力短缺的问题;2009年10月,环保组织发出公开信,呼吁参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的专家守住学术良心的底线,本着对今世后代负责的原则,投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庄严一票;2009年11月9日,国内6家环保组织向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提出要求:由每家组织各派一位代表,旁听将在当月召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的年度会议。最终被告知,当次的会议不会出现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内容,建议环保组织不要旁听。

此后,关于该保护区调整的事情“沉寂”下来。公众无从得知任何消息。直到2010年11月底,才知道该保护区的调整已经获得2010年评审委员会会议的通过。

而从环保部公告 2011年第1号所公示的信息来看,保护区重庆辖区内范围将被缩小,将松溉镇至马桑溪大桥水域调整为非保护区水域,调出长度22.50km;将石门镇至地维大桥由缓冲区调整为实验区,长度73.30km。而拟建小南海水电站的坝址恰好位于此次调整为非

保护区水域的江段,而其水库影响范围也恰好与此次调整为实验区的范围重合。这也印证了调整保护区是为了给小南海水电站让路的说法。

现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一事只剩下国务院这一关,一旦国务院审批通过其调整申请,则保护区继掐头之后再遭去尾,名存实亡。

调整保护区的不良影响

与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的栖息地不断缩小相伴随的,是长江鱼类资源的全面衰退。白鲟的活体已极为罕见,中华鲟、达氏鲟等珍稀鱼类的野外记录也越来越少,就连最常见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的鱼苗发生量也大幅度减少。由此不难看出,人类活动对长江鱼类的生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里所说的人类活动不仅仅是指水电开发,还包括过度捕捞、航运、污染等。

如果此次保护区调整申请获审批通过,那么,受保护的区域将大大缩小。人类在被调整为非保护区域的河段上所进行的各类开发活动将失去约束,这对于长江鱼类保护是极为不利的。

保护区调整也会为小南海水电站的上马扫清道路。而小南海水电站一旦修建,将会给长江鱼类的生存造成致命的威胁。

小南海大坝的截流和水库蓄水,淹没区域涉及目前保护区的实验区和缓冲区,将使保护区内51.98公里的缓冲区和20.52公里的实验区原有功能发生改变。根据调查统计,小南海工程建成后,水库将淹没7处原有的珍稀特有鱼类产卵场,导致这7处产卵场彻底丧失功能,其中綦江和长江干流交汇处是保护区下游胭脂鱼的重要产卵场之一。淹没区的静水环境也导致喜欢流水鱼类的生境范围缩小,栖息地进一步破碎化。保护区内分布的珍稀特有鱼类,绝大多数需要在流水生境中栖息,如岩原鲤、圆口铜鱼等喜栖息于快速流淌、含氧量较高的水体,形成水库后,在静水中则会因溶解氧不足而死亡。小南海大坝将成为一道巨大的物理屏障,阻隔鱼类在大坝上下游江段间的洄游和交流,使许多珍稀特有鱼类难以完成生活史,将加剧这些物种的濒危程度,甚至导致其灭绝。

中科院水生所曹文宣院士曾在他的学术报告中强调,“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下段即小南海江段是保护区内珍稀、特有鱼类和三峡水库的四大家鱼等经济鱼类完成生活史过程,必须经过这里上上下下的通道,我们称之为‘生态通道’”。他指出,这段生态通道是“关系到上游保护区内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存和三峡水库渔业资源增殖的至关重要的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不应当在这里修建任何水利工程。这样的生态通道也是修建鱼道或其他任何过鱼设施所不能取代的。”

因此,单纯出于保护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的考虑,保护区调整申请也不应该获得审批通过。更何况,如果此次保护区调整获批准,还将产生更深层次的不良影响。

首先,是保护区调整的“示坏”作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需经过多学科专家组长期的现场调研和一系列的论证,以及多部委的审批。这是一项非常严谨和科学的制度安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