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考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

人教高考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
人教高考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

人教高考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一些烷烃的燃烧热如下表:

A .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 2H 6(g )+7O 2(g )=4CO 2(g )+6H 2O (g )ΔH =-1560.8kJ·mol -1

B .稳定性:正丁烷>异丁烷

C .正戊烷的燃烧热大于3531.3kJ·mol -1

D .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

【答案】C

【详解】

A .根据乙烷燃烧热的含义:完全燃烧1mol 乙烷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会放出1560.8KJ 的热量,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2C 2H 6(g )+7O 2(g )=4CO 2(g )+6H 2O (l )△H=-3121.6kJ/mol ,故A 错误;

B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异丁烷的燃烧热比正丁烷的燃烧热小,则异丁烷的能量低,即热稳定性为正丁烷<异丁烷,故B 错误;

C .正戊烷和2-甲基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由表格中正丁烷、异丁烷的燃烧热比较可知,则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化合物,支链多的燃烧热小,则正丁烷的燃烧热大于2-甲基丁烷,即正戊烷的燃烧热大约在3540KJ/mol 左右,且大于3531.3KJ/mol ,故C 正确;

D .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热越少,即n 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少,氢的数目越大燃烧放热越多,故D 错误;

故答案为C 。

2.在恒温下的密闭容器中,有可逆反应()()()222NO g O g 2NO g ??→+←??

,下列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 .正反应生成NO 2的速率和逆反应生成O 2的速率

B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C .反应容器中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D .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

【答案】A

【详解】

A.正反应生成NO2的速率和逆反应生成O2的速率之比等于2:1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符合题意,A正确;

B.NO为无色,NO2为红棕色,当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说明NO2的浓度不变,即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不符合题意,B错误;

C.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不相等,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中的压强不断变化,当容器中的压强不再改变时,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不符合题意,C错误;

D.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不相等,气体的质量始终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气体的物质的量不断变化,当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时,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不符合题意,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

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

m

n

气体总质量

(气体总物质的量)

3.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 2(g)+3Y2(g)2Z(g),其中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2 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A.c(Z)=0.5 mol·L-1B.c(Y2)=0.5 mol·L-1

C.c(X2)=0.2 mol·L-1D.c(Y2)=0.6 mol·L-1

【答案】B

【详解】

若反应向正反应进行,假定完全反应,则:

X 2(g)+3Y2(g)2Z(g)

起始量(mol/L) 0.1 0.3 0.2

变化量(mol/L) 0.1 0.3 0.2

平衡量(mol/L) 0 0 0.4

若反应逆反应进行,假定完全反应,则:

X 2(g)+3Y2(g)2Z(g)

起始量(mol/L) 0.1 0.3 0.2

变化量(mol/L) 0.1 0.3 0.2

平衡量(mol/L) 0.2 0.6 0

由于为可逆反应,物质不能完全转化,所以平衡时浓度范围为0<c(X2)<0.2,0<c

(Y2)<0.6,0<c(Z)<0.4,B正确、ACD错误;

答案选B。

【点晴】

化学平衡的建立,既可以从正反应开始,也可以从逆反应开始,或者从正逆反应开始,不论从哪个方向开始,物质都不能完全反应,利用极限法假设完全反应,计算出相应物质的浓度变化量,实际变化量小于极限值,解答的关键是利用可逆反应的不完全性,运用极限

假设法解答。

4.工业合成氨反应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历程及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合成氨的正、逆反应的焓变相同

B.若使用催化剂,生成等量的NH3需要的时间更短

C.在该过程中,N原子和H原子形成了含有非极性键的氨气分子

D.合成氨反应中,反应物断键吸收能量大于生成物形成新键释放的能量

【答案】B

【详解】

A.在可逆反应中,正反应和逆反应的焓变数值相同,但符号相反,A错误;

B,使用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生成等量的NH3需要的时间更短,B正确;

C.N原子和H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形成的是极性键,C错误;

D.根据图示,合成氨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生成物形成键释放的能量,D错误;

答案选B。

5.CaCO3与稀盐酸反应(放热反应)生成CO2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2分钟内平均反应速率最大

B.反应4~6分钟平均反应速率最小

C.反应开始4分钟内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比浓度大

D.反应4分钟后反应速率下降的原因是盐酸浓度逐渐减小

【答案】A

【详解】

A.该曲线斜率表示单位时间内产生二氧化碳的量,即二氧化碳产生速率,由图可知,2~4min内斜率较大,因此2~4min内平均反应速率最大,故A项结论错误;

B.同A项原理可知,反应4~6min平均反应速率最小,故B项结论正确;

C.随反应进行氢离子浓度降低,氢离子浓度变化使反应速率降低,由图象可知,0~2min

反应刚开始,温度较低此时反应速率由氢离子浓度决定,2~4min速率最快,2~4min温度对反应速率起主要作用,开始4min内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比浓度大,故C项结论正确;

D.反应4min后,温度较高,但此时反应速率降低,是因为随反应进行氢离子浓度降低,故D项结论正确;

综上所述,结论错误的是A项,故答案为A。

6.在2L密闭容器中,把2 mol X和2 mol Y混合,发生如下反应:3X(g)+Y(g) nP(g)+2Q(g) ,当反应经2min达到平衡,测得P的浓度为0.8mol/L,Q的浓度为

0.4mol/L,则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n=4 B.X的转化率为60%

C.X的平衡浓度为0.4mol/L D.2 min内Y的平均速率为0.4molL-1min-1【答案】D

【分析】

据题意,可列出三段式:

3X(g)+Y(g)nP(g)+2Q(g)

(mol/L)1100

(mol/L)0.60.20.80.4

(mol/L)0.40.80.80.4

起始浓度

转化浓度

平衡浓度

,据此回答;

【详解】

A. 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转化量之比,则n=4,A正确;

B. 据分析,

(X)

(X)100%

(X)

c

c

α?

=?=60%,B正确;

C. 据分析,X的平衡浓度为0.4mol/L,C正确;

D. 2 min内Y的平均速率为

-1

-11

(Y)0.2mol L

(Y)0.1mol L min

2min

c

v

t

-

??

===??

?

,D不正

确。

答案选D。

7.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B.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C.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D.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

【答案】D

【详解】

A.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属于放热反应,A不合题意;

B.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B不合题意;

C.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属于放热反应,C不合题意;

D.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D符合题意;故选D。

8.锌—空气电池(原理如右图)适宜用作城市电动车的动力电源。该电池放电时Zn转化为ZnO。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在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该电池的负极反应为Zn+H2O-2e-=ZnO+2H+

C.该电池放电时OH-向Zn电极移动

D.若Zn电极消耗6.5 g,外电路转移0.1 mol e-

【答案】C

【详解】

A.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A错误;

B.锌作负极,碱性条件下,负极上电极反应式为:--

2

Zn-2e+2OH=ZnO+H O,故B错误;

C.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即OH-向Zn电极移动,故C正确;D.若Zn电极消耗6.5 g,外电路转移0.2 mol e-,故D错误;

故选:C。

9.反应3A(g)+B(g)═2C(g)在三种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在同一时间内,测得的反应速率用不同的物质表示为:①v A═1mol/(L?min),②v C═0.5 mol/(L?min),③v B═0.5

mol/(L?min),三种情况下该反应速率大小的关系正确的是( )

A.②>③>①B.①>②>③C.③>①>②D.②>①>③

【答案】C

【详解】

都转化为A表示的反应速率来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

①v A=1 mol/(L?min);

②v C=0.5 mol/(L?min),由3A(g)+B(g)═2C(g),则转化为A表示的反应速率v A=0.5

mol/(L?min)×3

2

=0.75 mol/(L?min);

③v B=0.5 mol/(L?min),由3A(g)+B(g)═2C(g),则转化为A表示的反应速率v A=0.5

mol/(L?min)×3=1.5 mol/(L?min);

显然③>①>②,故选C。

10.1mol X气体跟a mol Y气体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 + aY(g)bZ(g),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X的转化率为50% 。而且,在同温同压下还测得反应前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反应后混合气体密度的3/4,则a和b的数值可能是

A.a=l,b=2 B.a=2,b=1 C.a=2,b=2 D.a=3,b=2

【答案】D

【分析】

1mol X气体跟a mol Y气体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a Y(g)?b Z (g)。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X的转化率为50%.而且,在同温同压下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密度之比和气体体积成反比即和气体物质的量成反比,讨论分析判断得到a、b的取值。【详解】

X(g)+a Y(g)?b Z(g)。

起始量(mol) 1 a 0

变化量(mol) 0.5 0.5a 0.5b

平衡量(mol) 0.5 0.5a 0.5b

依据在同温同压下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密度之比和气体体积成反比即和气体物质的量成反

比,在同温同压下测得反应前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反应后混合气体密度的3

4

,即反应后气体

物质的量是反应前气体物质的量3

4

,则得到;(0.5+0.5a+0.5b):(1+a)=3:4,计算得到:

2b=a+1,依据选项中的取值分析判断,a=3,b=2符合计算关系。

故选D。

11.在一定条件下,向某容器中充入N2和H2合成NH3,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减小为零

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最后保持恒定

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

【答案】B

【详解】

A.由于发生是从正反应方向开始的,所以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正确;

B.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逐渐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逐渐增大,因此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的速率逐渐增大,最后当正反应与逆反应的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了平衡,但是不可能减小为零。错误;

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当增大到与正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而最后保持恒定,正确;

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当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正确。

12.H2能在Cl2中燃烧生成 HCl,HCl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为H2和Cl2。图为H2、Cl2和HCl 三者相互转化的微观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 1 放热B.过程 2 吸热C.过程 3 放热D.过程 4 放热

【答案】C

【详解】

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存在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其中键断裂吸热,键形成放热,图中过程1是吸热过程,过程2是放热过程,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是放热过程,而氯化氢的分解是吸热过程,故答案为C。

13.全固态锂硫电池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极a常用掺有石墨烯的S8材料,电池反应为:16Li+xS8=8Li2S x(2≤x≤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工作时,正极可发生反应:2Li2S6+2Li++2e?=3Li2S4

B.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流过0.02 mol电子,负极材料减重0.14 g

C.石墨烯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电极a的导电性

D.电池充电时间越长,电池中Li2S2的量越多

【答案】D

【详解】

A.原电池工作时,Li+向正极移动,则a为正极,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随放电的多少可能发生多种反应,其中可能为2Li2S6+2Li++2e-=3Li2S4,故A正确;B.原电池工作时,转移0.02mol电子时,氧化Li的物质的量为0.02mol,质量为0.14g,故B正确;C.石墨能导电,利用石墨烯作电极,可提高电极a的导电性,故C正确;D.电池充电时间越长,转移电子数越多,生成的Li和S8越多,即电池中Li2S2的量越少,故D错误;答案为D。

14.已知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能量484kJ,且氧气中1mol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kJ,水蒸气中1molH-O键形成时放出能量463kJ,则氢气中1mol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A.920kJ B.557kJ C.436kJ D.188kJ

【答案】C

【详解】

根据题意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能量484kJ,2H2(g)+O2(g)=2H2O(g) ΔH= -484

kJ/mol,设1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x,则ΔH= -484 = 2x + 496 - 463×4,解得x = 436,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睛】

反应热ΔH=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减去生成物成键放出的总能量,若差值小于0,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

15.硝酸工业生产中常用纯碱溶液吸收排出的氮氧化物废气,废气中只含有NO、NO2两种气体。将一定量废气通入到足量的Na2CO3溶液中被完全吸收,溶液中生成的NO3-、NO2-两

种离子的物质的量与废气中NO2的物质的量分数x2

2

n(NO)

[x=]

n(NO)+n(NO)变化关系可用图所示。已知溶液中可发生以下两个反应:

①NO+NO2+Na2CO3=2NaNO2+CO2;

②2NO2+Na2CO3=NaNO2+NaNO3+C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线段a表示NO3-离子

B.随x值增大,溶液中n(NO3-)+n(NO2-)增大

C.x=0.6时,反应中可收集到标准状况下CO2 44.8 L

D.若测得所得溶液中n(NO3-)为0.5 mol,则x值为0.75

【答案】D

【分析】

由方程式和图象可知,NO单独不能被吸收:

①当NO和NO2混合气体被NaOH溶液恰好完全吸收,满足n(NO2):n(NO)=1,即x=0.5,此时只生成NO2-,n(NO3-)=0,n(NO2-)=2mol,所以a曲线表示NO2-离子、b曲线表示NO3-离子;

②当气体只有NO2时,即x=1,发生反应2NO2+Na2CO3═NaNO2+NaNO3+CO2,此时生成

n(NO3-)=n(NO2-)=1mol;

③由x=0.5和x=1可知,一定量废气中n(NO2)≥n(NO),并且n(NO2)+n(NO)=2mol,生成

n(NO3-)+n(NO2-)=2mol;

④反应NO+NO2+Na2CO3═2NaNO2+CO2和2NO2+Na2CO3═NaNO2+NaNO3+CO2均有

n(N)=2n(C),即n(NO2)+n(NO)=2n(CO2)=2mol,所以n(CO2)=1mol;

综上可知:2mol废气通入到足量的Na2CO3溶液中被完全吸收,即n(NO2)≥n(NO),生成

n(NO3-)+n(NO2-)=2mol;n(CO2)=1mol;a曲线表示NO2-离子、b曲线表示NO3-离子。

【详解】

A .当x=0.5时,只发生反应NO+NO 2+Na 2CO 3═2NaNO 2+CO 2,n (NO 3?)=0,n (NO 2?)=2mol ,所以a 曲线表示NO 2?离子、b 曲线表示NO 3?离子,故A 错误;

B .当x=0.5时,只生成NO 2?,n (NO 2?)=2mol ;当x=1只发生反应

2NO 2+Na 2CO 3═NaNO 2+NaNO 3+CO 2,此时生成n (NO 3?)=n (NO 2?)=1mol ,根据N 原子守恒可知混合气体的总的物质的量为2mol ,即溶液中n (NO 3?)+n (NO 2?)不变、始终等于2mol ,故B 错误;

C .由于废气中n (NO 2)?n (NO),并且n (NO 2)+n (NO)=2mol ,根据反应①②可知

n (NO 2)+n (NO)=2n (CO 2)=2mol ,即n (CO 2)=1mol ,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L ,故C 错误; D .设n (NO 2)=a ,n (NO)=b ,则a+b=2mol ,发生反应①余下NO 2的物质的量为(a?b)mol ,发生反应②生成n (NO 3?)=0.5(a?b)=0.5 mol ,即a?b=1mol ,联立方程组解得a=1.5mol ,b=0.5mol ,废气中NO 2的物质的量分数x=

1.5mol 2mol

×100%=75%,故D 正确; 答案选D 。

16.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 (g )+3Y (g )2Z (g ),若 X 、Y 、Z 的起始浓度分别为 c 1、c 2、c 3(均不为 0,单位 mol/L ),达到平衡时,X 、Y 、Z 的浓度分别为 0.1 mol/L 、0.3 mol/L 、0.08mol/L ,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c 1∶c 2=1∶3

B .平衡时 Y 和 Z 的生成速率之比为 3∶2

C .X 、Y 的转化率之比等于 1:3

D .c 2 的取值范围为 0<c 2<0.42 mol/L

【答案】C

【详解】 A.设X 转化的浓度为x ,若从正反应建立平衡,则 123X(g)+3Y(g)=2Z(g)

c c c 320.10.30.08

x x x

起始(mol/L)转化(mol/L)平衡(mol/L),12c 0.1moL /L 1c 30.3mol /L 3x x +==+,若从逆反应建立平衡,则,12c 0.1moL /L-1c 0.3mol /L-33x x ==,故A 正确;

B. 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Y 和Z 的生成速率之比为3:2,故B 正确;

C. 按A 分析,反应前后X 、Y 气体的浓度比为1:3、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3,所以达到平衡状态时,转化率相同,故C 错误;

D. 反应为可逆反应,物质不可能完全转化,如从正反应建立平衡,则消耗X 小于0.04mol ?L ?1、消耗X 小于0.12mol ?L ?1,则c 2<0.12mol ?L ?1+0.3mol ?L ?1=0.42mol ?L ?1,如反应从逆反应建立平衡,按已知条件,0

答案选C 。

17.我国科学家在CO 2电催化还原制乙烯和乙醇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其反应机理如下图所

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第1步中“CO2→*CO"碳氧双键断开需要吸收能量

B.第2步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H→*CHO

C.第3步“*CHO→*OCHCHO*”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原子数目及种类不变

D.第4步产物有乙烯、乙醇和水

【答案】C

【分析】

由图可知:第1步CO2碳氧双键断开形成*CO和O,第2步发生反应*CO+H→*CHO,第3步“*CHO→*OCHCHO*”,第4步为*OCHCHO*脱离催化剂表面生成乙烯和乙醇,据此分析。【详解】

A.断开共价键需要吸收能量,故A正确;

B.观察图,第2步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H→*CHO,故B正确;

C.第3步“*CHO→*OCHCHO*”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原子种类改变,数目增加,故C错误,;D.第4步产物有乙烯、乙醇,根据原子守恒,产物中有水生成,故D正确;

答案选C。

18.一定条件下,物质的量均为 0.3mol 的 X(g)与Y(g)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3Y(g)2Z(g)ΔH=-akJ?mol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达到平衡后,向平衡体系中充入稀有气体,正反应速率不发生变化

B.反应一段时间后,X 与Y 的物质的量之比仍为 1:1

C.达到平衡时,反应放出 0.1akJ 的热量

D.X 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

【答案】A

【详解】

A.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充入稀有气体,X、Y、Z的浓度均不变,则正逆反应速率不变,故A正确;

B.反应起始时X与Y的物质的量相等,但X与Y按物质的量1:3进行反应,则反应一段时间后,X 与Y 的物质的量之比应大于 1:1,故B错误;

C.由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可知,X是过量的,又物质的量与热量成正比,若0.3molY全部参与反应,反应放出 0.1akJ 的热量,而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故达到平衡时,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0.1akJ,故C错误;

D .设任意时刻,X 的转化量为x mol ,可列出三段式:()()

()0.30.30

x 3x 2x

0.3-X g +x 0.3Y g 2Z g 3-3x 2x ,则X 的体积分数为

0.3-x 0.3-x 100%=100%=50%0.3-x+0.3-3x+2x 0.6-2x

??,则X 的体积分数为一定值,始终保持不变,则X 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故D 错误; 故选A 。

19.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0.3 mol A 、0.l mol C 和一定量的B 三种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3A g B g +2C g 0 ΔH<,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t 0~t 1阶段的c (B )变化未画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t 1=15s ,则用A 的浓度变化表示t 0~t 1阶段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04 mol·L -l ·s -1

B .t 1时该反应达到平衡,A 的转化率为60%

C .该容器的容积为2L ,B 的起始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

D .t 0~t 1阶段,此过程中容器与外界的热交换总量为a kJ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13A g B g +2C g H=-50a kJ mol ?? 【答案】B

【详解】 A .t 0~t 1阶段,A 的浓度变化为0.15-0.06=0.09 mol·L -1,t 0~t 1阶段的平均反应速率为-1-10.09mol/L =0.006mol L s 15s

??,A 错误; B .t 1时该反应达到平衡, A 的转化率为=0.09/0.15×100%=60%,B 正确;

C .根据反应()

()()3A g B g +2C g 可知,反应达平衡后,?c(A)=0.09 mol·L -1, ?c(B)=0.03 mol·L -1,由图像可知反应达平衡后,c(B)=0.05 mol·L -1,所以B 的起始的浓度为0.02 mol·L -1,B 的起始的物质的量为0.02mol/L×2L=0.04 mol ,C 错误;

D .t 0~t 1阶段,?c(A)=0.09 mol·L -1,?n(A)=0.09×2 mol =0.18 mol ,此时放热a kJ ,如果有3mol A 完全反应,放热为

50a 3kJ ,即()()()-1503A g B g +2C g H=- a kJ mol 3

??,D 错误;

答案选B 。

20.将CH4设计成燃料电池,其利用率更高,装置如图所示(A、B为多孔性碳棒)持续通入甲烷,在标准状况下,消耗甲烷体积V L。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H-由A端移向B端

B.0<V≤22.4 L时,电池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 +2O2 +KOH=KHCO3 +2H2O

C.22.4 L<V≤44.8 L时,负极电极反应为:CH4 +9CO32-+3H2O-8e-=10HCO3-

D.V=33.6 L时,溶液中阴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CO32-)>c(HCO3-)>c(OH-)

【答案】C

【解析】

【分析】

n(KOH)=2mol/L×1L=2mol,可能先后发生反应①CH4+2O2=CO2+2H2O、

②CO2+2KOH=K2CO3+H2O、③K2CO3+CO2+H2O=2KHCO3。

【详解】

A、燃料电池中,通入CH4的一端为原电池的负极,通入空气的一端为原电池的正极,在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OH-由B端移向A端,故A错误;

B、当0<V≤22.4L时,0<n(CH4)≤1mol,则0<n(CO2)≤1mol,只发生反应①②,且KOH过量,则电池总反应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故B错误;

C、当22.4 L<V≤44.8L,1mol<n(CH4)≤2mol,则1mol<n(CO2)≤2mol,发生反应

①②③,得到K2CO3和KHCO3溶液,则负极反应式为CH4-8e-+9CO32-+3H2O=10HCO3-,故C 正确;

D、当V=33.6L时,n(CH4)=1.5mol,n(CO2)=1.5mol,则电池总反应式为

3CH4+6O2+4KOH=K2CO3+2KHCO3+7H2O,则得到0.5molK2CO3和1molKHCO3的溶液,则c (HCO3-)>c(CO32-)>c(OH-),故D错误;

故选C。

【点晴】

本题考查了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重要考点,计算要求的综合性较强,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要理清思路:燃料电池中,通入燃料的一端为原电池的负极,通入空气的一端为原电池的正极,n(KOH)=2mol/L×1L=2mol,可能先后发生反应①CH4+2O2→CO2+2H2O、

②CO2+2KOH=K2CO3+H2O、③K2CO3+CO2+H2O=2KHCO3;根据甲烷的量计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结合反应方程式判断反应产物及发生的反应。

二、实验题

NaHSO溶液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所用试剂21.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测定KClO3,溶液与3

10mL0.3mol/LNaHSO溶液,所得数据如图所示。已

为10mL0.1mol/LKClO3,溶液和3

知:2334ClO 3HSO Cl 3SO 3H ----+

+=++。

(1)根据实验数据可知,该反应在0~4min 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Cl v -=________()mol /L min ?。

(2)某同学仔细分析实验数据后发现,在反应过程中,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某小组同学针对这一现象进一步探究影响该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具体方法如表示。 方案 假设

实验操作 Ⅰ 该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

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向烧杯中加入10mL0.1mo//L 的3KClO 溶液和10mL0.3mol/L 的3NaHSO 溶液,

Ⅱ 取10mL0.1mo/L 的3KClO 溶液加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少量NaCl 固

体,再加入10mL0.3mol/L 的3NaHSO 溶液

Ⅲ 溶液酸性增强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

分别向a 、b 两只烧杯中加入10mL0.1mol/L 的3KClO 溶液;向烧杯a

中加入1mL 水,向烧杯b 中加入1mL0.2mol/L 的盐酸;再分别向两只

烧杯中加入10mL0.3mol/L 的3NaHSO 溶液

①补全方案Ⅰ中的实验操作:________。

②方案Ⅱ中的假设为________。

③除Ⅰ、Ⅱ、Ⅲ中的假设外,还可以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

④某同学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思考,认为方案Ⅲ中实验操作设计不严谨,请进行改进:________。

⑤反应后期,化学反应速率变慢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0.0025 插入温度计 生成的Cl -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 生成的24SO -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 将1mL 水改为1mL0.2mol/L 的NaCl 溶液 反应物浓度降低

【详解】

(1)根据实验数据可知,该反应在0~4min 内生成氯离子的浓度是0.010mol/L ,所以平均反应速率()()Cl 0.010mol /L 4min 0.0025mol /L min c -

=÷=?;

(2)①由于是假设该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因此需要测量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

②方案I、Ⅱ相比较,Ⅱ中加入了少量氯化钠,所以方案Ⅱ中的假设为生成的Cl 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

③由于反应中还有硫酸根离子生成,则除I、Ⅱ、Ⅲ中的假设外,还可以提出的假设是生成的硫酸根离子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

④为防止氯离子对实验的干扰,则改进措施是将1mL水改为1mL0.2mol/L的NaCl溶液;

⑤反应后期反应物浓度减小,因此化学反应速率变慢。

【点睛】

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

22.为了探究外界条件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分别在试管A、B中加入5mL5%H2O2溶液,各

滴入2滴1mol/LFeCl3溶液。待试管中均有适

量气泡出现时,将试管A放入盛有5℃左右冷

水的烧杯中浸泡;将试管B放入盛有40℃左

右热水的烧杯中浸泡。

试管A中不再产生气泡;

试管B中产生的气泡量增

多。

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mL5%H2O2溶液和

5mL10%H2O2溶液。

两支试管中均未明显见到有

气泡产生。

(1)实验①的目的是其它条件相同时,探究______条件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2)实验②未观察到预期的实验现象,为了帮助该组同学达到实验目的,请你用实验中所提供的几种试剂,对上述操作进行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同学在50mL一定浓度的H2O2溶液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放出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A、B、C三点所表示的瞬时反应速率最慢的是____(填字母代号)。

(4)对于H2O2分解反应,Cu2+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

化效果,该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定性分析:如图甲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性比较得出结论;该实验中将FeCl3溶液改为Fe2(SO4)3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定量分析:用图乙所示装置做对照试验,实验时均以3min时间为准,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已忽略。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所需仪器为_______。(5)通过对上述实验过程的分析,在实验设计时,要考虑_________思想方法的应用。【答案】温度将两支试管同时

....热水的烧杯中,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或

..放入盛有相同温度

向两支试管中同时

..滴入2.滴.1mol/LFeCl3溶液,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 C 溶液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排除Cl?对实验的干扰在同温同压下,反应3min收集气体的体积秒表或计时器控制变量(或对比)

【详解】

(1)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实验①的目的是其它条件相同时,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2)实验②显然是要探究浓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未观察到预期的实验现象,说明在该实验条件下,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太慢,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可以设法加快H2O2分解

速率,因此,对上述操作进行的改进是:将两支试管同时

..放入盛有相同温度

....热水的烧杯

中,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或向两支试管中同时

..滴入2.滴.1mol/LFeCl3溶液,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

(3)由图中信息可知,在C点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的体积达到最大,说明C点反应已完成,则A、B、C三点所表示的瞬时反应速率最慢的是C。

(4)①定性分析:如图甲可通过观察溶液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定性比较得出结论;该实验中将FeCl3溶液改为Fe2(SO4)3溶液的原因是排除Cl?对实验的干扰。

②定量分析:用图乙所示装置做对照试验,实验时均以3min时间为准,其它可能影响实

验的因素均已忽略。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在同温同压下

......,反应3min收集气体的体积。所需仪器为计时仪器,可以是秒表或计时器。

(5)通过对上述实验过程的分析,在实验设计时,要考虑控制变量(或对比)思想方法的应用。

23.原电池及原理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1)事实证明,能设计成原电池的反应通常是放热反应。下列化学反应中在理论上可以设计成原电池的是_______(填序号)。

a.C(s)+H2O(g)=CO(g)+H2(g) ΔH>0

b.CH4(g)+2O2(g)=CO2(g)+2H2O(l) ΔH<0

c.Ba(OH)2(aq) + H2SO4(aq)=BaSO4(s)+2H2O(l) ΔH<0

(2)某同学利用生活或实验室中常用的物品,设计了一个原电池,如图所示。实验原理:Fe +2H+=2

Fe++H2↑

实验用品:电极(铁钉、铜钉)、稀硫酸、烧杯、导线、耳机(或电流表)。

①用原电池两个电极中的一极触碰耳机插头上的一极(注意:触碰的同时耳机的另一极是跟原电池的另一极相连的),这时,可以听见耳机发出“嚓嚓嚓……”的声音。其原因是在原电池中,将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在耳机中又将电能转化为声音这种能量。

②如果将装置中的耳机改为电流表,则铁钉应连接电流表的________极,其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铜钉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该电极上发生了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③反应结束后,测得铁钉质量减轻了 2.8 克,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

【答案】b 电能负 Fe-2e-=Fe2+ 2H++2e-=H2↑还原 0.1 mol

【分析】

(1)只有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才可以设计为原电池;

(2)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在原电池中,活泼的电极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活动性弱的电极为正极,正极上H+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根据Fe是+2价的金属,根据Fe的质量,计算其物质的量,进而可得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

【详解】

(1)a.该反应为吸热的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设计成原电池,a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为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能设计成原电池,b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但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设计成原电池,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①发生该反应,反应产生了电流,说明在原电池中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②在该反应中Fe失去电子变为Fe2+,发生氧化反应,为原电池的负极,该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若将耳机改为电流表,则铁钉应该接电流表的负极;在铜电极上,溶液中的H+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变为H2,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③m(Fe)=2.8g,则n(Fe)=m 2.8g

M56g/mol

==0.05 mol,由于Fe是+2价的金属,每1 mol Fe反

应失去2 mol电子,所以0.05 mol Fe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n(e-)=2n(Fe)=2×0.05

mol=0.1 mol。

【点睛】

本题考查了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掌握原电池构成条件,结合原电池反应中,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根据同一闭合回路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进行分析。

24.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能更好地利用化学反应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1)反应2442Fe H SO FeSO H +=+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该反应为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②如图三个装置中,不能证明“铁与稀硫酸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__。

(2)现有纯铁片、纯铜片、1500mL0.2mol L -?的硫酸溶液、导线和1000mL 量筒设计实验,证明形成原电池可以改变反应速率所用装置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且1000mL 量筒中已充满了水。

①若a 、b 极不用导线相连,则b 极材料为_____(填“纯铁片”或“纯铜片”)。当收集到896mL (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且溶液体积不变)气体时,用时2min ,则用24H SO 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11mol L min --??。

②将a 、b 极(a 极为“纯铁片”,b 极为“纯铜片”)用导线相连,则电子在导线上的流动方向为从_____到(填“a 极”或“b 极”,下同)_____;此时a 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当收集到896mL (已折算为标准状况)气体时,用时1min 。

③根据上述实验所得结论为________。

【答案】放热 Ⅲ 纯铁片 0.04 a 极 b 极 2Fe 2e Fe -+-= 形成原电池能加快反应速率

【详解】

(1)①根据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因此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装置Ⅰ可通过U 形管中红墨水液面的变化判断铁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装置Ⅱ可通过烧杯中是否产生气泡判断铁与稀硫酸的反应放热还是吸热;装置Ⅲ只是一个铁与稀硫酸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水吸收的装置,不能证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故答案为:Ⅲ;

(2)①若a 、b 极不用导线相连,右侧应该产生氢气,则b 极材料为纯铁片。当收集到896mL (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且溶液体积不变)气体时,用时2min ,其中氢气的物质的量是0.896L ÷22.4L /mol =0.04mol ,因此消耗0.04mol 硫酸,则用24H SO 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4mol 0.5L 2min

?=0.0411mol L min --??。 ②将a 、b 极(a 极为“纯铁片”,b 极为“纯铜片”)用导线相连,构成原电池,铁是负极,则电子在导线上的流动方向为从a 极流向b 极;此时a 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Fe 2e Fe -+-=;

③由于②中当收集到896mL (已折算为标准状况)气体时,用时1min ,这说明反应速率加快了,因此根据上述实验所得结论为形成原电池能加快反应速率。

25.为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几套实验装置:

(1)上述3个装置中,不能证明“铜与浓硝酸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的是______。

(2)某同学选用装置A 进行实验实验前U 形管里液面左右相平,在甲试管里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U 形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说明该反应属于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反应中断裂旧键吸收的能量比形成新键释放的能量_______(填“多”或“少”)

(3)为探究固体M 溶于水的热效应,选择装置B 进行实验(反应在甲中进行)。

①若M 为钠,则实验过程中烧杯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②若观察到烧杯里的玻璃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M 可能是_________

【答案】C 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 放热 少 产生气泡,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烧杯里的导管内形成一段液柱 NH 4NO 3等铵盐

【分析】

(1)装置A 和B 都可以分别通过右边装置中液面变化、是否有气泡判断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而装置C 是将生成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无法判断该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

(2)酸碱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放出的热使锥形瓶中气体温度升高,气体体积增大,据此判断U 型管中液面的变化,利用断键吸热,成键放热,利用吸收与释放的热量多少判断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3)根据M溶于水放出热量,使气体体积膨胀,吸收热量,使气体体积减小,在导气管形成一段水柱分析。

【详解】

(1)装置A可通过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的变化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装置B可通过烧杯中是否产生气泡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而装置C只是一个铜与浓硝酸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水吸收的装置,不能证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故合理选项是C;

(2)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该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所以反应放出热量使锥形瓶中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导致U型管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放热反应发生是由于断键吸收热量小于成键释放的热量;

(3)①若M是Na,Na与水会发生化学反应2Na+2H2O=2NaOH+H2↑,反应发生放出氢气,使装置内气体体积增大,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放出热量,又会使气体体积膨胀,导致气体通过导气管中逸出。当温度恢复至室温时,气体体积减小,烧杯内的水在外界大气压强作用下,进入导气管中,而形成一段水柱。因此实验过程中烧杯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开始时产生气泡,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烧杯里的导管内形成一段液柱;

②若观察到烧杯里的玻璃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M溶于水,导致气体压强减小,则M 溶于水后应该使溶液的温度降低,该物质可能是NH4NO3等铵盐。

【点睛】

本题考查了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现象的判断及探究,注意掌握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及气体体积与温度、压强的关系,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综合分析能力,特别是实验的评价和根据实验现象推理的能力。

26.为了探究KI与FeCl3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且有一定的限度,某化学小组进行了两组实验:

(1)请写出KI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

实验I:探究KI与FeCl3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步骤1:设计如下图原电池

...装置,接通灵敏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注:灵敏电流计指针总是偏向电源正极),随着时间进行电流计读数逐渐变小,最后读数变为零。

步骤2:当指针读数变零后,向甲中加入少量FeCl2固体,向乙中加入少量碘固体;

(2)若灵敏电流计出现_________(答现象),则证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实验结论: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3)根据以上实验结论解释步骤1中“最后读数变为零”的原因_______;

(4)加入FeCl2和碘固体后,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

实验II:证明KI与FeCl3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步骤3:取5 mL 0.1 mol/L的KI溶液于试管,滴加0.1 mol/L的FeCl3溶液2 mL,振荡;

步骤4: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向其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充分振荡;

(5)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步骤5: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加0.1 mol/L的AgNO3溶液,振荡,产生黄色沉淀,则证明该反应有一定限度。

(6)但有同学认为步骤5现象不能证明得出的结论,原因是______,修正实验方案后得到结论:该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答案】2Fe3++2I-=2Fe2++I2电流计指针偏向右侧该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I2+2e-=2I-溶液变蓝 I-过量,造成溶液中仍有残留

【分析】

KI溶液与FeCl 3溶液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2Fe3++2I-2Fe2++I2,实验I:为探究KI与FeCl3的反应为可逆反应,设计带盐桥的原电池实验进行验证,改变生成物浓度,看电流计的指针否逆向偏转,如能逆向偏转,随着时间进行电流计读数逐渐变小,最后读数变为零,说明反应是可逆反应;实验II:证明KI与FeCl3的反应有一定限度。取5 mL 0.1 mol/L 的KI溶液于试管,滴加0.1 mol/L的FeCl3溶液2 mL,反应后碘离子过量(5 mL× 0.1 mol·L-1-2×0.1 mol/L×2 mL)=1mmol,要增加FeCl3溶液量,确保铁离子过量,再检验碘离子才正确。

【详解】

(1)KI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2Fe3++2I-=2Fe2++I2;故答案为:2Fe3++2I-

=2Fe2++I2;

(2)当指针读数变零后,向甲中加入少量FeCl2固体,向乙中加入少量碘固体,若灵敏电流计出现电流计指针偏向右侧,说明反应逆向进行,则证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实验结论: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故答案为:电流计指针偏向右侧;

(3)改变亚铁离子浓度后,旧平衡被破坏,平衡逆向移动,步骤1中“最后读数变为零”的原因该反应重新达到了平衡状态;故答案为:该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4)加入FeCl2和碘固体后,平衡逆向进行,负极亚铁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是碘作氧化剂,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I2+2e-=2I-;故答案为:I2+2e-=2I-;

(5)取5 mL 0.1 mol/L的KI溶液于试管,滴加0.1 mol/L的FeCl3溶液2 mL,振荡,发生

2Fe3++2I-=2Fe2++I2,有碘单质生成,遇淀粉溶液变蓝,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蓝;故答案为:溶液变蓝;

(6)步骤3:取5 mL 0.1 mol/L的KI溶液于试管,滴加0.1 mol/L的FeCl3溶液2 mL,反应后碘离子过量(5 mL× 0.1 mol·L-1-2×0.1 mol/L×2 mL)=1mmol,步骤5: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加0.1 mol/L的AgNO3溶液,振荡,产生黄色沉淀,步骤5现象不能得出反应有限度的结论,原因是I-过量,造成溶液中仍有残留,要增加FeCl3溶液量,确保铁离子过量,再检验碘离子才正确,修正实验方案后得到结论:该反应有一定的限度。故答案为:I-过量,造成溶液中仍有残留。

高考化学专题训练06化学反应与能量(详解版)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选择题 1.向4.0 L容器中充入0.70 mol SO2和0.40 mol O2,4 s末测得剩余SO2 0.30 mol,则v(O2)为() A.0.10 mol·L-1·s-1 B.0.025 mol·L-1·s-1 C.0.50 mol·L-1·s-1 D.0.012 5 mol·L-1·s-1 答案:D 【解析】Δn (SO2)=0.7 mol-0.3 mol=0.4 mol 则v(SO2)==0.025 mol·L-1·s-1 故v(O2)=1/2v(SO2)=0.012 5 mol·L-1·s-1。 2.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A.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 B.会产生新的物质 C.必然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 D.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答案:C 【解析】选C。化学反应的实质为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在化学键变化过程中一定会伴随能量的变化和物质的变化,故只有C项错误。 3.下图是一种航天器能量储存系统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系统中只存在3种形式的能量转化 B.装置Y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C.装置X能实现燃料电池的燃料和氧化剂再生 D.装置X、Y形成的子系统能实现物质的零排放,并能实现化学能与电能间的完全转化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电化学知识。A项,在该装置系统中,有四种能量转化的关系,即太阳能、电能、化学能和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B项,装置Y为氢氧燃料电池,负极电极反应为H2 -2e-+ 2OH-= 2H2O;C项,相当于用光能电解水,产生H2和O2,实现燃料(H2)和氧化剂(O2)的再生;D项,在反应过程中,有能量的损耗和热效应的产生,不可能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的完全转化。综上分析可知,本题选C项。 4.下列措施可以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是() ①固体燃料粉碎②液体燃料雾化③煤经气化处理④通入足量的空气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意利用图示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 <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由此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愉悦。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我认为本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轻松的获得知识,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认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含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含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NH ClO为白色晶体,分解时产生大量气体,是复合火箭推进剂的重要成1.高氯酸铵() 44 分。 ()1高氯酸铵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 ()2高氯酸铵在高温条件下分解会产生H() O g和三种单质气体,请写出该分解反应的化 2 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设计如下装置检验高氯酸铵分解的产物。该小组连接好装置后,依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入试剂、通干燥的惰性气体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将导管末端移入盛满水的试管E、通入气体产物。(已知: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氧气) ①装置A、B、C、D中盛放的药品可以依次为__________(选填序号:Ⅰ、Ⅱ或Ⅲ)。 .碱石灰、湿润的淀粉KI试纸、氢氧化钠溶液、Cu Ⅰ .无水硫酸铜、湿润的红色布条、氢氧化钠溶液、Cu Ⅱ .无水硫酸铜、湿润的淀粉KI试纸、饱和食盐水、Cu Ⅲ ②装置E收集到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经查阅资料,该小组利用反应NaClO4(aq)+NH4Cl(aq)90℃=NH4ClO4(aq)+NaCl(aq)在实验室NH ClO,该反应中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 制取44 ①从混合溶液中获得较多粗NH ClO4晶体的实验操作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和过 4 滤、洗涤、干燥。 ②研究小组分析认为,若用氨气和浓盐酸代替NH Cl,则上述反应不需要外界供热就能 4 进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小组通过甲醛法测定所得产品NH4ClO4的质量分数。[已知:NH4ClO4的相对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总结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总结 一、“串联电池”两大题型的解题攻略 原电池和电解池统称为电池,将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综合考查电化学知识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该类题目能够考查考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情况,需要考生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及巧妙的数据处理能力。 这类题目对知识点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电极名称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的描述、溶液中离子的移动、pH的变化、电解后电解质溶液的恢复及运用电子守恒处理相关数据等。正确判断电池种类和灵活运用整个电路中各个电池工作时各电极上转移电子数目相等是解决多池“串联”试题相关问题的关键。 二、“串联”类电池的解题流程 题型一:电解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有外接电源型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根据“电解池串联时阴、阳极交替出现”原则正推电极,也可以通过装置中某极的变化、现象反推电极。 下图装置中a、b、c、d均为Pt电极。电解过程中,电极b和d上没有气体逸出,但质量均增大,且增重b>d。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盐溶液是( )。

选项X Y A MgSO4CuSO4 B AgNO3Pb(NO3)2 C FeSO4Al2(SO4)3 D CuSO4AgNO3 A项中当X为MgSO4时,b极上生成H2,电极质量不增加,错误;C项中,X为FeSO4,Y为Al2(SO4)3,b、d极上均产生气体,错误;D项中,b极上析出Cu,d极上析出Ag,其中d极质量大于b极质量,错误。 B 题型二: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无外接电源型 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但没有外接直流电源,其中一个装置是原电池,装置中两个电极活泼性差异较大的装置为原电池,较活泼的作负极,其余均为电解池。 烧杯甲中盛有0.1 mol·L-1的H2SO4溶液,烧杯乙中盛有0.1 mol·L-1的CuCl2溶液(两种溶液均足量),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甲中Fe极质量减少,C极有气体产生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1)

一、选择题 1.298K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92.4 kJ/mol,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和3 mol H2放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2.4 kJ B.有无催化剂该反应放出的热量都为92.4 kJ C.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 D.若再充入1 mol H2,到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应为92.4 kJ 【答案】C 【解析】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正向不可能进行到底,所以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C正确。 2.下列过程中ΔH小于零的是( ) A.Ba(OH)2与 NH4Cl 固体混合B.氯化铵分解得氨气 C.碳酸钙分解得二氧化碳D.实验室制备氢气 【答案】D 【分析】 根据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金属与酸或水反应、中和反应、铝热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Ba(OH)2?8H2O与氯化铵的反应。 【详解】 ΔH小于零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A.Ba(OH)2?8H2O晶体和NH4Cl混合反应,是吸热反应,选项A不符合; B.氯化铵受热分解得氨气和氯化氢,属于吸热反应,选项B不符合; C.碳酸钙高温受热分解得二氧化碳和碳酸钙,属于吸热反应,选项C不符合; D.实验室制备氢气是利用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属于放热反应,选项D 符合; 答案选D。 3.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A.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则铝制品比铁制品更易锈蚀 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二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更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答案】D 【详解】

全国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

全国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 一、化学反应原理 1.研究+6价铬盐不同条件下微粒存在形式及氧化性,某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Cr2O72-(橙色)+H2O2CrO42-(黄色)+2H+△H=+13.8kJ/mol,+6价铬盐在一定条件下可被还原为Cr3+,Cr3+在水溶液中为绿色。 (1)试管c和b对比,推测试管c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a和b对比,a中溶液橙色加深。甲认为温度也会影响平衡的移动,橙色加深不一定是c(H+)增大影响的结果;乙认为橙色加深一定是c(H+)增大对平衡的影响。你认为是否需要再设计实验证明?__________(“是”或“否”),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试管a、b、c的实验现象,可知pH增大 2- 27 2- 4 c(Cr O) c(CrO) _____(选填“增大”, “减小”,“不变”); (4)分析如图试管c继续滴加KI溶液、过量稀H2SO4的实验现象,说明+6价铬盐氧化性强弱为Cr2O72-__________CrO42-(填“大于”,“小于”,“不确定”);写出此过程中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5)小组同学用电解法处理含Cr2O72-废水,探究不同因素对含Cr2O72-废水处理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Cr2O72-的起始浓度,体积、电压、电解时间均相同)。 实验ⅰⅱⅲⅳ 是否加入 Fe2(SO4)3 否否加入5g否 是否加入H2SO4否加入1mL加入1mL加入1mL 电极材料阴、阳极均为石 墨 阴、阳极均为石 墨 阴、阳极均为石 墨 阴极为石墨, 阳极为铁 Cr2O72-的去除率/%0.92212.720.857.3 ①实验ⅱ中Cr2O72-放电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ⅲ中Fe3+去除Cr2O72-的机理如图所示,结合此机理,解释实验iv中Cr2O72-去除率提高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选择”误差分析案例

“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选择”误差分析案例 [引言] 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从而拉开21世纪初我国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序幕。在千呼万唤中浙江省也将在今年下半年实施新课程标准。传统的高中教学还是把学生限定在教室和习题中,排斥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活动,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题海战”中普遍下降,化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得不到很好体现。取而代之的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不同领域的人才。新课标强调的就是“你需要什么,我给你什么”,而不是“我给你什么,你接受什么”。 [背景] 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三章酸碱中和滴定是中学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定量实验,而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和滴定终点的判断又是做好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根本保证。因此使学生认识指示剂和滴定终点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能上好这堂组内公开课,我事先作了精心准备,考虑到面对的是一批学习成绩优秀的,思维敏捷而发言又很积极的学生,也考虑到中和滴定实验的难度,事先我也作了许多假设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期望按照我的思路上好这堂公开课。[问题提出] 师:在定量分析中,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和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和酸的方法叫酸碱中和滴定。滴定的目的是测定酸或碱的物质的量浓度。据中和反应的实质: H++OH—=H2O 推出:K.c 标.V 标 =c 待 .V 待 即:c 待=K. c 标 .V 标 /V 待 师:酸碱中和滴定所需的仪器(一一展示并简单介绍它们的作用和使用要注意的问题)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等。 (学生认真的听着,不时对新看到的仪器表现出一种好奇心和新鲜感) 师:准确的做好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生:我想,根据上面的公式准确测出V 标 的体积很重要。 师:很好,那么我怎么知道V 待 的体积是多少呢? 生:我认为V 待 的体积事先也应该测好,可以把它放在锥形瓶中 (看来学生事先也作了预习) 师: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有两点: ①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两溶液V标和V待的体积; ②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完全进行,可借助于酸碱指示剂来判断滴定终点; 师:其中强酸与强碱互滴时,可选用酚酞(变色范围8—10)或甲基橙(变色范围3.1—4.4)作指示剂。如果用已知浓度的盐酸去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选用1—2滴酚酞作指示剂和氢氧化钠溶液一起放入锥形瓶中,可以观察到红色现象,在盐酸滴定过程中若刚由粉红色变为无色,恰30秒内不褪色为滴定终点。如果用已知浓度的盐酸去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选用1—2滴甲基橙作指示剂和氢氧化钠溶液一起放入锥形瓶中,可以观察到

高考化学 化学反应与能量 培优练习(含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培优练习(含答案) 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NiCl2是化工合成中最重要的镍源,在实验室中模拟工业上以金属镍废料(含Fe、Al等杂质)为原料生产NiCl2的工艺流程如下: 下表列出了相关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氢氧化物Fe(OH)3Fe(OH)2Al(OH)3Ni(OH)2 开始沉淀的pH 2.1 6.5 3.77.1 沉淀完全的pH 3.39.7 4.79.2 (1)为了提高镍元素的浸出率,在“酸浸”时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2)加入H2O2时发生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3)“调pH”时,控制溶液pH的范围为__________。 (4)“沉镍”过程中,若滤液A中c(Ni2+)=1.0mol/L,欲使100mL该滤液中的Ni2+沉淀完全[即溶液中c(Ni2+)≤1.0×10-5],则需用托盘天平称取Na2CO3固体的质量至少为_____g。(已知K sp(NiCO3)=6.5×10-6,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 (5)流程中由溶液得到NiCl2·6H2O的实验操作步骤依次为______、过滤、洗涤、干燥。 【答案】将镍废料磨成粉末(或搅拌,或适当升高温度,或提高酸的浓度) H2O2+2Fe2++2H+=2Fe3++2H2O 4.7≤pH<7.1或[4.7,7.1) 17.5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解析】 【分析】 根据流程:金属镍废料(含Fe、Al等杂质),加盐酸酸浸后的酸性溶液中主要含有H+、 Ni2+、Fe2+、Al3+,加入过氧化氢氧化亚铁离子为铁离子,反应为: H2O2+2Fe2++2H+=2Fe3++2H2O,加入Na2CO3溶液调节溶液的pH范围4.7≤pH<7.1,使Fe3+、Al3+全部沉淀,滤渣为Fe(OH)3、Al(OH)3,滤液主要含有Ni2+,加入Na2CO3溶液沉淀Ni2+,将得到的NiCO3沉淀用盐酸溶解得到二氧化碳和NiCl2溶液,将NiCl2溶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NiCl2?6H2O,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1)为了提高镍元素的浸出率,在“酸浸”时可采取的措施有将镍废料磨成粉末、搅拌、适当升高温度方法、提高溶液中酸的浓度,都可以提高镍元素的浸出率; (2)H2O2具有氧化性,加入H2O2氧化Fe2+为Fe3+,离子方程式为: H2O2+2Fe2++2H+=2Fe3++2H2O;

第一章 复习 化学反应与能量旋冰讲义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3.了解焓、焓变、反应热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理解反应热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4.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5.理解燃烧热并掌握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6.理解中和热。 {知识结构} 知识点一: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形式较多,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 (1)放热反应:即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 都是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即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H2和I2、S、P等不活泼 的非金属化合,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与NH4Cl的反 应都是吸热反应。 说明:吸热反应特征是大多数反应过程需要持续加热,但有的不需要加热如: 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

放热反应有的开始时需要加热以使反应启动。即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4.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键的断裂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 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 键要 能量。所以一个化学反应是否为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所有断键吸收的总能量 与所有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 中能量的相对大小。 (图示) ∑E (反应物)>∑E (生成物)——化学反应放出能量; ∑E (反应物)<∑E (生成物)——化学反应吸收能量。 化学反应的过程,可以看成是能量的“贮存”或“释放”的过程 小结:能量公式化 E (反应物)=E (生成物)+Q (能量守恒定律) Q>0为放热反应;Q<0为吸热反应 知识点二:反应热(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 热量 。 (2)表示符号: Q 。 (3)单位: (或 )。 (4)计算方法:?H =E (反应物的键能)- E (生成物的键能) ?H =E (生成物的总能量)- E (反应物的总能量) △H<0, 为放热反应; △H>0,为吸热反应。 化学研究表明,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 为热能(同时可能伴随着反应体系体积的改变),而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 反应物总能量 反应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放热 反应 吸热 反应 放热 反应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吸热 能 量

2018年高考化学真题与模拟类编:专题14-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含答案)

1.【2018新课标1卷】采用N2O5为硝化剂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硝化技术,在含能材料、医药等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1840年Devil用干燥的氯气通过干燥的硝酸银,得到N2O5。该反应的氧化产物是一种气体,其分子式为___________。 (2)F.Daniels等曾利用测压法在刚性反应器中研究了25℃时N2O5(g)分解反应: 其中NO2二聚为N2O4的反应可以迅速达到平衡。体系的总压强p随时间t的变化如下表所示(t=∞时,N2O5(g)完全分解): t/min0408016026013001700∞ p/kPa35.840.342.5. 45.949.261.262.363.1 ①已知:2N2O5(g)=2N2O4(g)+O2(g) ΔH1=?4.4kJ·mol?1 2NO2(g)=N2O4(g) ΔH2=?55.3kJ·mol?1 则反应N2O5(g)=2NO2(g)+ 1 2 O2(g)的ΔH=_______ kJ·mol?1。 ②研究表明,N2O5(g)分解的反应速率() 25 31 210?min N O p kPa υ-- =??。t=62min时,测得体系中2 O p p O2=2.9kPa,则此时的 25 N O p=________kPa,v=_______kPa·min?1。 ③若提高反应温度至35℃,则N2O5(g)完全分解后体系压强p∞(35℃)____63.1kPa(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原因是________。 ④25℃时N2O4(g)2NO2(g)反应的平衡常数K p=_______kPa(K p为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计算 结果保留1位小数)。 (3)对于反应2N2O5(g)→4NO2(g)+O2(g),R.A.Ogg提出如下反应历程: 第一步N2O5NO2+NO3快速平衡 第二步NO2+NO3→NO+NO2+O2慢反应 2018年高考试题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 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NiCl2是化工合成中最重要的镍源,在实验室中模拟工业上以金属镍废料(含Fe、Al等杂质)为原料生产NiCl2的工艺流程如下: 下表列出了相关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氢氧化物Fe(OH)3Fe(OH)2Al(OH)3Ni(OH)2 开始沉淀的pH 2.1 6.5 3.77.1 沉淀完全的pH 3.39.7 4.79.2 (1)为了提高镍元素的浸出率,在“酸浸”时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2)加入H2O2时发生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3)“调pH”时,控制溶液pH的范围为__________。 (4)“沉镍”过程中,若滤液A中c(Ni2+)=1.0mol/L,欲使100mL该滤液中的Ni2+沉淀完全[即溶液中c(Ni2+)≤1.0×10-5],则需用托盘天平称取Na2CO3固体的质量至少为_____g。(已知K sp(NiCO3)=6.5×10-6,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 (5)流程中由溶液得到NiCl2·6H2O的实验操作步骤依次为______、过滤、洗涤、干燥。 【答案】将镍废料磨成粉末(或搅拌,或适当升高温度,或提高酸的浓度) H2O2+2Fe2++2H+=2Fe3++2H2O 4.7≤pH<7.1或[4.7,7.1) 17.5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解析】 【分析】 根据流程:金属镍废料(含Fe、Al等杂质),加盐酸酸浸后的酸性溶液中主要含有H+、 Ni2+、Fe2+、Al3+,加入过氧化氢氧化亚铁离子为铁离子,反应为: H2O2+2Fe2++2H+=2Fe3++2H2O,加入Na2CO3溶液调节溶液的pH范围4.7≤pH<7.1,使Fe3+、Al3+全部沉淀,滤渣为Fe(OH)3、Al(OH)3,滤液主要含有Ni2+,加入Na2CO3溶液沉淀Ni2+,将得到的NiCO3沉淀用盐酸溶解得到二氧化碳和NiCl2溶液,将NiCl2溶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NiCl2?6H2O,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1)为了提高镍元素的浸出率,在“酸浸”时可采取的措施有将镍废料磨成粉末、搅拌、适当升高温度方法、提高溶液中酸的浓度,都可以提高镍元素的浸出率; (2)H2O2具有氧化性,加入H2O2氧化Fe2+为Fe3+,离子方程式为: H2O2+2Fe2++2H+=2Fe3++2H2O;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三)讲义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三) 考点五能源 1.概念: 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 2.发展阶段: 柴草时期→化石能源时期→多能源结构时期。 3.分类 (1)化石燃料 ①种类:煤、石油、天然气。②特点:蕴藏量有限,且不能再生。 (2)新能源 ①种类: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等。 ②特点: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没有污染或污染很小。 4.能源问题 (1)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它们的蕴藏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 (2)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5.解决能源问题的措施 (1)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①改善开采、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 ②科学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 一是保证燃烧时有适当过量的空气,如鼓入空气、增大O2浓度等。 二是保证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如将固体粉碎成粉末,使液体喷成雾状等。 (2)开发新的能源 开发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没有污染或污染很小的新能源。 深度思考 1.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是被称作“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下列措施有利于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是() ①回收再利用废弃的塑料、金属、纸制品及玻璃等资源 ②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开发推广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能源,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 用③使用填埋法处理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④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治SO2污染⑤研制开发新型燃料电池汽车,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 A.①②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③④D.③④⑤ 答案 A 解析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使用填埋法处理的措施不仅污染环境,还造成资源浪费,③不正确。 2.能源分类相关图如右图所示,下列四组选项中,全部符合图中阴

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一、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需要吸收外界的能量,化学键的形成会向外界释放出能量,因此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1、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 ①当化学键键能越大,断开时所需的能量就越多,形成时所释放出的能量也越多。 ②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总键能E1)断裂时,吸收能量E1,在形成化学键变成生成物(总键能E2)时,放出能量E2。整个过程中,反应体系从外界吸收的能量为 ΔE=E1-E2 . 2、有的化学反应会吸收能量,有的化学反应会放出能量。 据图可知,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 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总能量 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3、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遵循能量守恒。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化学能转化成热能)或吸热反应(热能转化成化学能)。 (E反:反应物具有的能量;E生:生成物具有的能量): 4、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表现形式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键能变化生成物总键能大于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小于反应物总键能 由1、2联系得键能越大,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反之键能越小,物质能量越高,越不稳定, 图示

5、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注意:有热量放出未必是放热反应,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必须是化学变化。某些常见的热效应:放热:①浓硫酸溶于水②NaOH溶于水③CaO溶于水,其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③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C(s)+H2O(g)△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二、化学反应中化学能除了可以转化为热能,还可以转化为电能,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用于电池中电能的生产源,由此制备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1、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①两种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做原电池的内电路,并参与反应) ③形成闭合回路 ④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完整版)化学反应与能量习题(含答案解析),推荐文档

化学反应与能量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 变化 B.破坏生成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 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时,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生成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总焓时,反应吸热,ΔH>0 D.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无关 【解析】 化学反应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A错误;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键能总和减去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即ΔH<0,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错误;生成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 总焓,该反应需要吸收热量,则ΔH>0,C正确;反应热不仅与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有关,还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D错误。 【答案】 C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条件下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B.常温下,反应2A(s)+B(g)===2C(g)+D(g)不能自发进行, 则该反应的焓变一定大于零 C.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高于反应物的 总能量 D.化学反应中必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其表现形式只有热能 【解析】 ΔH只与反应的始末态有关,与反应的过程无关,A

选项错误;加热的目的只是促进反应发生,与反应吸热放热无关,如 C 燃烧是放热反应,但反应需加热才能发生,C 选项错误;化学反应中 的能量变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光能、热能、电能等,D 选项错误。 【答案】 B 3..某学生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化学反应 X +2Y===2Z 能量变化情况的研究。当往试管中滴加 试剂Y 时,看到试管中甲处下降,乙处上升。下列关 于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生成物的总能量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 ③该反应过程可以看成是“贮存”于X 、Y 内部的能量转化为 热量而释放出来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 .③【解析】 甲处下降,乙处上升,瓶内压强增大,温度升高,说明 反应为放热反应。 【答案】 B 4.(2014·东莞高三质检)已知:①1 mol H 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 需要吸收436 kJ 的能量;②1 mol Cl 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 243 kJ 的能量;③由H 原子和Cl 原子形成1 mol HCl 分子时释放 431 kJ 的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H 2(g) +Cl 2(g)===2HCl(g) B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 氯化氢气体,反应的ΔH = 183

高一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 项 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A 用坩埚钳夹持一片未打磨的薄铝片,在酒精灯火 焰上加热, 铝不能滴落下 来,好像有一层 膜兜着 铝熔点高,没 能熔化 B将H2在充满Cl2的集气瓶中燃烧 集气瓶口上方有 白烟生成 H2、Cl2化合 生成HCl C 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一小片打磨过的铝片,再 分别加入3mL20%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都有气体产生 前者生成氢 气,后者生成 氧气 D 相同温度条件下,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质 量分数为3%和6%的H2O2溶液,再分别加入等量 二氧化锰粉末,比较H2O2的分解速率 6%的H2O2溶液 试管中产生气泡 的速率较快 相同条件浓度 大H2O2分解 速率快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 A.铝不能滴落下来,好像有一层膜兜着并不是因为铝熔点高,而是因为加热时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熔点很高的氧化铝,故A错误; B.生成的HCl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液滴,出现白雾并不是白烟,故B错误;C.铝和盐酸或者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气体均为氢气,故C错误; D.两支试管中只有H2O2溶液的浓度不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6%的H2O2溶液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较快,可以说明相同条件浓度大H2O2分解速率快,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2.如图所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置甲的锌片上和装置乙的铜片上均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B.甲、乙装置中的能量变化均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装置乙中的锌、铜之间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D.装置乙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Zn-2e-===Zn2+ 【答案】B 【详解】 A.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铜片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甲的锌片上和装置乙的铜片上均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故A正确; B.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没有形成原电池,故B错误; C.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所以锌、铜之间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故C正确; D.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锌片的活泼性大于铜片的活泼性,所以锌片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Zn-2e-═Zn2+,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准确理解原电池原理是解题关键,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锌片的活泼性大于铜片的活泼性,所以锌片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铜片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据此分析。 3.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外电路的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 b、d相连时,d极逐渐溶解,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a>b>c>d B.a>c>d>b C.c>a>d>b D.b>d>c>a 【答案】B 【分析】 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金属活泼性,负极强于正极;根据电极反应的反应类型判断金属活泼性,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活泼;根据电流流向判断金属活泼性,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负极活泼。 【详解】 a、b相连时,a为负极,活泼金属作负极,所以金属活动性a>b;c、a相连时,c上产生大量气泡,c上发生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a上发生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金属活动性a>c;c、d相连时,电流由d经导线流向c,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所以c作负极d作正极,金属活动性c>d, b、d相连时,d极逐渐溶解,,即b是正极,d是负极,活泼性d>b,所以a、b、 c、d4块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c>d>b, 故选:B。 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2SO2(g) +O2(g) 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mol/L、0.1 mol/L、0.2 mol/L,当反应达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0.4mol/L

酸碱中和滴定知识点

实验——酸碱中和滴定 【知识点1】酸碱中和滴定的概念及原理 1、概念: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的方法称为酸碱中和滴定。 2、原理:酸提供的H+和碱提供的OH-恰好完全反应 3、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等物质的量反应)。 定量关系:n(H+)=n(OH-) 若是一元酸和一元碱反应,则有n酸=n碱,C酸. V酸= C碱. V碱 【知识点2】酸碱中和滴定管 1、两种滴定管构造上的不同点:上端标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式滴定管---玻璃活塞,用于装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 碱式滴定管---带有玻璃球的橡胶管,用于装_______溶液 2、滴定管的读数方法:0刻度在上,从上往下读,最大量 程有25mL、50mL等,注意与量筒(无0刻度)比较; 3、精确度:0.01ml,取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4.00mL、23.38mL 最后一位是估计值(注意与量筒(0.1ml)比较)。 4、滴定管的洗涤: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标准液(或待测 液)来润洗。 5、滴定管的固定:垂直于桌面,高度以滴定管尖伸入锥形 瓶约1cm为宜。 6、滴定时,左手控制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液体的颜色变化。 7、滴定终点的判断:当最后一滴液体滴下后,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发生变化,且在半分钟内不变色,说明达到滴定终点。 8、再次进行滴定时,一定要将滴定管内液体重新注入至0刻度处,以免滴定时液体不足。 9、实际滴出的溶液体积=滴定后的读数-滴定前的读数 【知识点3】酸碱指示剂的选择 ①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指示剂变色范围的pH 石蕊<5红色5~8________ >8蓝色 甲基橙<3.1______ 3.1~4.4橙色>4.4黄色 酚酞<8无色8~10________ >10____ ②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A、指示剂的pH变色范围尽可能接近中和时的pH B、颜色变化明显。 常用中和滴定指示剂:_______ ________ ③指示剂的用量:________滴 ④滴定终点确定:指示剂的颜色发生突变并且半分钟不变色即达到滴定终点。 【知识点4】酸碱中和滴定操作 1、基本仪器有:滴定管(酸式和碱式)、铁架台(带滴定管夹)、锥形瓶(可装待测液,也可装标准液)、烧杯(盛废液,不能装待测液) 2、酸碱中和滴定操作程序 (1)滴定前的准备 ①.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活塞是否灵活.

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19讲 化学能与热能讲义

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9讲化学能与热能讲义 第19讲化学能与热能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3、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4、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5、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了解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 6、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考点一反应热与焓变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中的两大变化: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2)化学反应中的两大守恒: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热能、光能、电能等。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2、焓变、反应热(1)定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的热效应。(2)符号:ΔH。(3)单位:kJmol-1或kJ/mol。 3、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的角度分析,如图所示。(2)从反应热的量化参数键能的角度分析 (3)记忆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放热反应:①可燃物的燃烧;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化合反应;④金属跟酸的置换反应;⑤物质的缓慢氧化等。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盐的水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③Ba(OH)28H2O与NH4Cl反应;④碳和水蒸气、C和CO2的反应等。 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反应,吸热反应不加热就不能反应。(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有能量的变化。( )(3)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都是化学能和热能间的相互转化。( )(4)吸热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发生。( )(5)C(石墨,s)===C(金刚石,s) ΔH>0,说明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6)NH4NO3固体溶于水时吸热,属于吸热反应。 ( )(7)同温同压下,反应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8)可逆反应的ΔH表示完全反应时的热量变化,与反应是否可逆无关。(

化学反应与能量课件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 步骤一:三组学生各取一套大小相同装置,分别做一个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步骤二:汇总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列表比较。 步骤三: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HNO3+NaOH=NaNO3+H2O,H+ + OH- = H2O HCl+NaOH=NaCl+H2O,H+ + OH- = H2O HCl+KOH=KCl+H2O,H+ + OH- = H2O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 + OH- = H2O。所以,可提出推测,即中和反应都放热。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形成概念──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为向环境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出向环境吸热。 1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决定于E(反应物的总能量)与E(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总结:物质的燃烧一般是化学能转化成热能;但也有些化学反应相反。 2.化学能与电能、光能也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二、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原理与装置 1.当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进行反应时,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才能转化为电能。 2.把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开,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两个不同区域进行。 3.需要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架设桥梁使电子从氧化剂区域流向还原剂区域。 4.考虑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环境,化学物质的选择。 Cu-Zn原电池实验: ① Cu、Zn分别插入稀硫酸中。② Cu、Zn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但不接触。③将Cu、Zn用导线连接起来。 ④在Cu、Zn导线之间接电流表。⑤将Cu、Zn导线互换再接电流表。 [板书] Zn片发生氧化反应, Zn:Zn -2e =Zn2-负极 H+在Cu片上发生还原反应,Cu:2H++ 2e =H2↑正极 师:很好,总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Zn 2+ + 2H+ =Zn2++ H2↑ 2. Zn-Zn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3. Cu-石墨与稀硫酸进行实验。(在短时间内,不考虑氧气的作用) 4. Zn-石墨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5. Fe-Zn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6. Cu-Zn与乙醇进行实验。 7. Cu-Zn与一个西红柿进行实验。 8. Cu-Zn与两个西红柿进行实验 上述实验及现象以表格对比的形式呈现出来。 ①两极材料不同的各种现象。 ②不同溶液的各种现象。 ③电极在同一容器和不同容器中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