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第四章试题及答案
![学前心理学第四章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d11526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6.png)
学前心理学第四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A. 0-3岁B. 3-6岁C. 6-12岁D. 12-18岁答案:B2.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的阶段是:A. 婴儿期B. 学步期C. 学前期D. 学龄期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A. 好奇心强B. 模仿能力强C. 思维发展迅速D. 情绪稳定性高答案:D二、填空题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_______阶段,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答案:关键期2. 学前儿童在_______中,通过模仿和实践,逐步形成自我意识。
答案:社会互动3.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_______的发展。
答案:语言三、简答题1.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包括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思维发展迅速、情绪易变等。
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未知事物;模仿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思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情绪表达直接且多变,易受外界影响。
2. 学前儿童如何通过游戏进行心理发展?答案:游戏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社会规则、发展语言能力、锻炼身体协调性、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游戏还能帮助儿童建立自我意识,提高社交技能。
四、论述题1. 论述家长和教师如何促进学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答案: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学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首先,提供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满足儿童的基本需求;其次,鼓励儿童探索和尝试,支持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再次,通过游戏和日常活动,引导儿童学习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此外,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情感支持和正面反馈;最后,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结束语: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和特点,以及家长和教师在促进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希望每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能运用所学知识,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六个方面的发展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六个方面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c7f9d1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f.png)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六个方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的六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感知和认知、语言和沟通、情绪和社会发展、自我意识和性别认同、道德发展以及动机和学习。
1. 感知和认知发展:学前儿童通过感官系统探索和理解世界,发展对于颜色、形状、大小、空间关系等的感知能力。
他们开始发展记忆和注意力,能够理解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2. 语言和沟通发展:学前儿童开始发展语言技能,能够听懂和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意思。
他们通过模仿和与他人交流来发展语言和社交技能。
3. 情绪和社会发展:学前儿童在情绪和社会发展方面经历了许多变化。
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情绪,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前儿童也开始与他人互动,并发展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4. 自我意识和性别认同:学前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认识自己的名字、年龄和性别。
他们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认知,并逐渐意识到性别差异。
5. 道德发展:学前儿童开始发展出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他们能够分辨对错,理解和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和道德准则。
6. 动机和学习:学前儿童开始展示出对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开始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和探索。
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并逐渐发展出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些方面的发展在学前阶段对于儿童的整体发展和学习能力具
有重要意义。
通过支持和促进这些方面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良
好的心理基础,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ppt课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b97c31856a561253d36f72.png)
• 三种形式: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 a.消退抑制: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不再受到非条件刺激
的强化,其信号作用就会逐渐丧失,而不再引起反射 行为。
例如:出生后严格按照作息制度生活的婴儿对喂奶时间 已经形成了条件发射,一到喂奶时间,便会产生食欲, 如果换个环境,每到吃奶时间,儿童吃不到奶,那么原
儿童就自动摆手。
(三)条件反射建立方式的变化
4、言语强化的方式。 言语强化的方式总是和成人的表情、动作等其他因素 共同起作用。
例如,当儿童摇手表示再见时,成人常常高兴地 夸他“好宝宝”、“真聪明”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条件定向反射——对新生儿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当新刺激(如大的声音和鲜艳的物体)出 现时,儿童会把头朝向它,或停止正在进行的活 动,好像在探究“这是什么?”
三、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 抓握反射
例如,用手指或小棍碰触新生儿的手心,儿 童的手就会立即紧握不放,力量之大,甚至 可以将身体吊起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主讲人:陈凯莉
课程主要内容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 第三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 第四章 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 第五章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 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 第七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 第八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课程主要内容
• 第九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 第十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龄期
第二节 关键期
第四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de3c880e16fc700abb68fc16.png)
(二)内部压力
是指学前儿童的身心需要未能满足,产生了挫折感,形成 一种内部压力,影响到情绪和行为。 在生理需要上,学前儿童需要一定时间的睡眠和休息,需 要合理营养,需要适当的运动。 在心理需要上,学前儿童需要一定的安全感,需要成人的 保护; 在情感上,需要亲情和友爱,需要自尊,需要独立,需要 独立。
在实施游戏治疗时治疗者必须遵循以下八项 原则:
第一,治疗者必须与儿童建立亲近、友善的关系 第二,治疗者必须接纳儿童真实的一面 第三,治疗者应宽容儿童使儿童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四,治疗者要善于识别儿童所表达的感受,并以能让儿 童领悟自己行为的方式把这些感受反馈给儿童; 第五,治疗者要尊重儿童解决自己自己问题的能力以及做 出选择和着手改变的行为; 第六,治疗者不要知道儿童的行为或谈话; 第七,治疗者不要急于治疗的进度; 第八,治疗者只能规定一些必要的限制,这些限制为的是 治疗符合真实生活,以及让儿童认识自己在治疗过程中应 付的责任。
(三)自我强度
是指个体应对内外压力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学前儿童的身 心素质有关。 如有的学前儿童动作灵活,行动果断,对周围环境刺激敏 感,并能很快做出反应;另一些学前儿童行动迟缓,反应 慢,沉默寡言,或是注意广度和持久度低,易分心,很难 适应环境。
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关注心理健康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心理健康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玲玲患的是儿童恐惧症 儿童期恐惧,是学前儿童中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 恐惧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某些具体的事物,另一类 是某些抽象的概念。 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容易对具体事物产生恐惧。 对儿童恐惧症常用的方法是示范治疗法和行为脱敏法,采 用这些方法可以消除或减轻儿童的某些过分的恐惧情绪。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小学教育本科2017年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小学教育本科2017年](https://img.taocdn.com/s3/m/9c34bb9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d.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5011008 课程名称:儿童发展心理学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课程内容以儿童心理发展特征为主。
在先修《心理学概论》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全面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 特征,同时对儿童心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加深理解,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以及将来从事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该课程涉及的内容多,条理性差,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要求学生结合见习,加深对儿 童心理各个领域发展及特点的认识。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 .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2 .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 .掌握儿童认知过程、情绪、语言及个性的基本特点和规律;4 .掌握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相关理论,熟悉重要的几个理论问题及争论。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师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要求先修《心理学概论》。
四、学时分配本课程学分为2学分,建议开设32学时。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学 分:2五、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主要参考书: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鲁道夫•谢弗著、王莉译《儿童心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
4.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年。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地位。
通过本课程理论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特点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上要求借助多媒体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闭卷考试。
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ppt课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dde28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1.png)
佛洛依德认为人格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自我和
超我。
意识
与外界接触
前意识 超我
自我
潜意识
本我
第一章绪论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
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五个渐次阶段
第一章绪论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及方法
(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1
❖ 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2
❖ 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3
❖ 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
1.口腔期(出生-1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6岁) 4.潜伏期(6-11岁) 5.两性期(12岁以后)
第一章绪论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也称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生理成熟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
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第一章绪论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三、研究意义
(一)为辨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为一切从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实际工作者提供
(学前卫生学课件)第四章学前儿童的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
![(学前卫生学课件)第四章学前儿童的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248bb9e6c8d376eeaeaa31dc.png)
•
பைடு நூலகம்
(三)睡行症(夜游症、梦游症 )
• 表现:一般发生在上半夜的深睡眠阶段。发作时, 患儿意识不清醒,但可做一些比较复杂的事情, 如穿衣、开门、翻东西、走动等。发作时一般都 叫不醒,第二天患儿对夜间所发生的事情没有记 忆。 • 原因:幼儿大脑皮质发育不全、大脑抑制能力差; 躯体疾病;遗传。 • 发作时应予以保护:睡行症发生 时,患儿没有意识,容易导致意 外事故。
(三)暴怒发作
• 表 现:儿童在个人要求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 或受到挫折时,就哭闹、尖叫、在地上打滚、用 头撞墙、撕东西、扯头发等过火行为 • 原因:通过学习而产生:儿童发作(遭受挫 折)——大人让步 (结局强化了行为);其他儿 童模仿获得这种行为 • 防治:(1)从小培养儿童讲道理、懂道理。第一 次发作时,家长不要妥协 • (2)培养儿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 (3)严重者给予行为治疗
(六)社会因素中的媒体因素
• 媒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暴力 行为、学习与想象力、消费行为等方面。 • 电视中的暴力行为,大量的食品和商品广 告导致儿童问题行为的增多;长时问看电 视使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阅读能力下降; 优秀电视节目则促进儿童社会性和认知发 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及预防
• 家庭对儿童提供低支持,父母对孩子高度关注,问题行为产生的 可能性会随之提高(Maccoby,1992)。 • 父母对儿童拒绝、惩罚越多,儿童外显和内隐的问题行为越多; 父母对儿童的保护和担忧越多,儿童的外显问题行为越多;父母 对儿童的接受性和鼓励独立性越高,儿童的问题行为越少(王利 燕,2003)。
(二)梦魇
• 指做内容可怕的梦并引起焦虑、恐惧发作, 多见于5~7岁的儿童。 • 表现:一般发生在深夜,儿童因做噩梦而 被吓醒。梦的内容大多是遇到妖怪、野兽、 坏人等。儿童从噩梦中醒来多伴有紧张、 害怕、呼吸和心跳加快、出汗,并能清醒 地讲述梦中内容,需要大人安抚才能平静, 很长时间不能入睡。
《学前教育学》作业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
![《学前教育学》作业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798ce8628ea81c758f5786a.png)
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学前心理学P1关键期P7危机期P8年龄特征P9自然实验法P16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P5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P6、4、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P15第二章新生儿心理的发生1、名词解释:无条件反射P26条件反射P282、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类型P263、儿童心理发生的标志P304、“教育应从0岁开始”的含义P30第三章婴儿心理的发展1、婴儿条件反射形成的方式P362、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规律P393、婴儿手眼协调动作发展的阶段P42第四章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1、名词解释:第一信号系统P56第二信号系统P562、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P64第五章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1、幼儿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P742、幼儿游戏的种类P75补充3、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P824、小班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P835、中班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P866、大班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P87第六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P902、儿童方位知觉发展的一般规律P1103、学前儿童形状知觉发展的一般规律P113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发展的一般规律P1165、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P1186、学前儿童观察力培养的方法P1207、影响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P123第七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1、名词解释:无意注意P132有意注意P1352、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P1333、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P1354、学前儿童有意注意形成的经历阶段P1325、注意品质的内容P1386、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P1407、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注意问题P141第八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1、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P1452、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P1543、幼儿记忆力的培养方法P161第九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1、名词解释:想象P167无意想象P172有意想象P174再造想象P175创造想象P1762、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特点P1713、培养幼儿创造性想象的方法P179、P1814、幼儿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的原因P181第十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名词解释:思维P184直觉行动思维P190具体形象思维P192抽象逻辑思维P195守恒P2052、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P1903、幼儿概念掌握的方式P1984、幼儿判断能力发展的表现P2095、幼儿推理活动的特点P2136、幼儿理解能力发展的过程P219第十一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幼儿言语发生的标志P2272、造成幼儿口吃的原因P2503、防止和矫正幼儿口吃的方法P250第十二章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1、婴儿的情绪反应具有的突出特点P2612、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体现P264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社会的发展略第十四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1、名词解释:个性P319气质P322性格P329能力P334智力P3362、婴儿的气质包括的类型P3273、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P3304、儿童智商计算的方法P341第十五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P3512、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P355。
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婴儿的认知发展
![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婴儿的认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e42787f27284b73f2425068.png)
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认知过程与认知活动●广义的认知●狭义的认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婴儿记忆、思维与言语的发展●婴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一、感觉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一)感觉运动及其子阶段●反射性反应阶段(0-1个月)●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二级循环反应的协调(8-12个月)●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心理表征阶段(18-24个月)●(二)前运算阶段(2-7岁)●象征性思考阶段(2-4岁):前概念阶段●标志:象征性游戏●直觉思维阶段(4-7岁):●借助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和知觉来思考●3岁前是思维、认知、智力萌芽、产生的阶段。
皮亚杰将思维(think-ing)、认知(cognition)和智力(或智)(intelligence)看作是同义语。
●3岁前儿童主要的智慧特点是它的感知运动(sensori-motor)协调性。
也就是说,3岁前,儿童依靠感知到的信息对外在世界做出反应,协调感知和动作来"解决问题",在动作的进行中思考,这时,婴儿只能考虑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只能在动作中思考,而不能在动作之外进行思考,更不能考虑自己的动作、计划自己的动作以及预计动作的后果。
一、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理论●皮亚杰在《儿童智慧的起源》(1936,1953)、《儿童心理学〉(1969)等著作中,都详细地介绍了有关感知运动阶段(或感觉动作期)并将这一阶段分成六个时期:●1.原始感觉动作图式的练习(0~1个月),像吸吮、定向注意等动作,都是遗传的反射练习过程。
●2.初级循环反应(1~4.5个月)●初级循环反应时期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适应。
这个时期是从机体到智慧之间的过渡。
●皮亚杰采用习惯(habit)这个名词,来指明习得行为的形成以及这种习得行为形成后变为自动化的动作。
《学前心理学》第4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
![《学前心理学》第4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a353851cf84b9d528ea7a4d.png)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痛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 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振动等方面的感觉。 ◈ 触觉不但在学前儿童认识物体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 在儿童人际关系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母乳喂养, 不仅是营养问题,也通过和母亲接触满足情感需要。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 力。
明度:颜色的亮度,即深浅、明暗的变化。 色调:能确切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 饱和度:颜色的纯净程度,即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 的比例。
◈ 研究表明:3个月的婴儿已经初步具备辨色力,不但 能够根据名都辨别颜色,而且能够根据色调辨别颜色。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 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 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一)视觉敏度发展的年龄特点
◈ 1、出生6个月以内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如 果出现发育异常,会引起视力丧失。 ◈ 2、新生儿最佳视距在20厘米左右(视觉集中)。 ◈ 3、生后4个星期的婴儿,其视力为20/100,即在20英 尺处才能看见正常视力的成人在100英尺处看见的东 西。 ◈ 4、生后8个星期的婴儿,视力已达20/60。 ◈ 5、生后5-6个月,视力可达20/20,即成人的正常视 力。 注:1英尺=30.48cm。
红绿色盲:不能区别红绿色,能区别蓝和黄色。
红绿色弱:颜色深而鲜明时,能区别红绿色;视角小 或颜色不饱和时,不能区分。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听觉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通过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得到美育熏陶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件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0abc4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17.png)
注意与学习的关系
注意是学前儿童学习知识 、掌握技能的基础,良好 的注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 习效果。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与注意的关系
感知觉对注意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注意能力,如视觉和听觉 的敏锐度有助于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感知觉的发展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具有重要影响,是他们认识世界和理 解事物的关键。
感知觉发展阶段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经历了多个阶 段,从简单的感觉到复杂的知觉,逐 渐形成对周围事物的整体认识。
学前儿童的注意发展
01
02
03
注意概念
注意是指学前儿童在一定 时间内集中精力关注某一 事物的能力。
注意发展的特点
2023
PART 04
学前儿童情感与社会性的 发展
REPORTING
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
情感表达
01
学前儿童开始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高兴、生气、伤心等,
并能够通过表情和语言来表达。
情感理解
02
学前儿童逐渐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并能够根据他人的情感做
出相应的反应,如安慰他人或分享自己的快乐。
情感调节
性别角色
学前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开始模仿和学习与自己性别 相关的行为和角色。
学前儿童的情感与社会性的关系
情感表达与社会交往
学前儿童的情感表达是他们社交技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感,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 立关系和互动。
情感理解与社会交往
学前儿童的情感理解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 图和情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 关系。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665558a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b.png)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是指针对3至6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呈现出的一些普遍特点和发展规律。
下面将详细解释这些特点和规律,并结合实际情境进行描述,以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1. 自我意识的形成:学前儿童开始逐渐认识自己,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会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来指代自己,例如“我”,并开始对自己的外貌、性别等进行思考。
2. 语言能力的快速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急剧提高,他们能够理解和使用越来越复杂的语言。
他们开始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3. 想象力的丰富:学前儿童的想象力非常活跃,他们能够通过想象创造出各种角色和情节。
他们喜欢进行角色扮演和幻想游戏,这有助于他们发展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社会认知的发展:学前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成员,并开始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
他们能够理解和遵守一些简单的社会规则,例如分享和等待轮流。
5. 情绪的表达和调节:学前儿童的情绪表达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能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情感,并开始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他们可能会经历情绪起伏较大的时期,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支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1. 渐进性发展: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逐渐而有序的,不同领域的发展相互影响和促进。
他们在语言、认知、社会情绪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积累。
2. 个体差异:每个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都有差异,有些儿童在某个方面的发展较快,而在另一个方面的发展较慢。
这是由于遗传、环境和个体经验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
3. 学习与发展: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与他们的学习经历密切相关。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探索,他们能够积累知识和经验,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 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支持。
成年人应该提供适当的环境和经验,以促进儿童的各个方面的发展。
以上就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1、第一信号系统 是以现实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暂时 性神经联系系统。 婴儿期发展起来
2020/5/20
2、第二信号系统 以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暂时性 神经联系系统 词是一种“信号的信号” 只有人类才有
2020/5/20
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形成 的,而且总是与第一信号系统联系在一起。人 的心理现象也是以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为 基础的。
2020/5/20
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阶段 第一阶段: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第二阶段: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第三阶段: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第四阶段: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2020/5/20
第二节 先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动作增多、熟练和复杂化 走、跑、跳、爬高、越过小障碍
2020/5/20
一、走、跑、跳
思维出现
实物活动是儿童思维的真正源泉
2020/5/20
二、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言语真正形成 实物活动使得原来的母子间的身体接触、表情等交际工
具显得不适用了,言语交际的优越性凸显。
2020/5/20
(二)思维能力出现 形象思维,直观性
2020/5/20
(三)自我意识的萌芽 1、自我意识萌芽的标志:代词“我” 2、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闹独立”
1岁左右,开始练习走路,还走不稳,头向前,前脚掌着 地,走的特别快,常跌跤。
讨论?
1岁半,可以走上楼梯 2岁,双脚原地跳、跑和攀登
2020/5/20
二、手的灵活动作
1岁半以后,拿物体当“工具”使用 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进行动作 第二阶段: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 第三阶段:能有意地重复有效动作,不再是等待有效动作的偶然出
2020/5/20
如何进行教育 1、好动、爱做事——怎么办? 220
2020/5/20
第四章 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2020/5/20
“独立性需要”的产生
“第一个转折期” “第一个反抗期” “第一个危机期”
2020/5/20
第一节 先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的发育 1、身高、体重 身高平均每年增长8-10厘米,2岁时约达 85厘米,3岁时可达93厘米,比出生时增 加了近1倍; 体重增长更可观,3岁时可达13公斤,是 出生时的4倍。
教育是关键,适当满足孩子独立性的需要,掌握适宜 的教育方式方法。
2020/5/20
教学重点
1、先学前儿童第二信号系统形成和发展阶段; 2、学用工具动作的发展阶段及实物活动的意义; 3、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转折期的教育。
教学难点
先学前儿童第二信号系统形成和发展
2020/5/20
主要内容
先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先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现 第四阶段:能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根据使用时的客观
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2020/5/20
倒退现象
2020/5/20
2020/5/20
第三节 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亲子交往由直接交往变为间接交往 中介活动——成人指导儿童或与儿童共同从事实 物活动
2020/5/20
一、实物活动在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 的意义 实物活动: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 儿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两种途径: 一是通过语言传递(间接途径) 二是亲身实践(直接途径)
2020/5/20
2、骨骼肌肉系统 继续骨化,弹性大、易弯曲 大肌肉已经发展,但耐力很差,易疲 劳。小肌肉远未发展
2020/5/20
3、内脏器官 3岁时心率已下降到每分钟100次以下 不宜剧烈运动
2020/5/20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皮质抑制(内抑制)机能的发展 内抑制相继发展,有可能从事某种活动, 但抑制过程远远弱于兴奋过程
上节回顾
1、婴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2、婴儿动作发展有什么规律? 3、手眼协调动作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是什么? 4、母子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意义?
2020/5/2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1-3岁称为先学前期, 2、重点掌握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3、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帮助孩子度过人生第一个转折期,
2020/5/20
不同年龄的儿童所使用的方式不同 对学前儿童,尤其是先学前儿童,亲身实践更为重要
2020/5/20
为什么通过实物活动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呢?
平端至嘴边
倒满水
取杯子
稍微倾斜
喝到口中
玻璃的属性 杯子的用途 水的性质
2020/5/20
思维的获得
摆弄物体 有时拼合,有时分开 分析、综合、分类、 概括、发现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始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