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的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长远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深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实施多种策略,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针对现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方案,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冯伟老师主持申报的县级课题《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课题组成员由数学组冯伟、岳党爱、张俊玲、王丽丽和杨艳丽五位教师组成的。在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们认真制定研究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文献资料和有关教学理论,制订课题管理实施意见。第二阶段主要开展调查、随堂听课、收集整理原始资料、并初步归纳一些低效教学的现象及原因。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优化课堂结构的研究:

(一)优化开讲艺术;

(二)优化课堂讲授艺术;

(三)优化课堂提问艺术;

(四)优化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艺术;优化课堂教学反馈艺术。

实施两个阶段以来,围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实验,现将实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认识

课题组成员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方式,学习有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书籍和别人写的相关论文。认识到什么才是有效的课堂,影响教学有效性有哪些因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哪些途径,动手实践的具体范畴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等。为课题的研究积累了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

二、对低效教学的理性反思与追因分析。

课堂教学的有效情况,显然包括负效、无效、低效、高效这几个层面。根据对全校近几年课堂教学的观察,我们感到有许多课堂属于低效教学的范畴。

现象是:1.对教学目标理解模糊或表述不清;

2.教学内容把握不够精当;

3.教学结构呈现过度的教师主导特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4.缺乏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学生的学习空间比较狭窄;

5.课堂评价浮于表面,缺乏评价的策略研究;

6.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究其原因:

1.学校教研氛围平淡。尽管教研活动正常进行,但研究的圈子较小,研究内容常浮于表面,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坚持力。

2.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学行为缺乏适当的理论指导。

3.教研的要点和抓手十分模糊。部分教师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主动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但缺乏方法的推敲和策略的研究,特别是对学情估计不足,以致课改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三、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有效的备课策略研究

在备课时,我们一定要做到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在忠于教材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学习者策略,设计各种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有效。同时明确开展活动的流程,知道每一环节该做什么,怎么做,使学生获得什么知识?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我们采取的具体措施一是在全校推行了校级领导随堂听课制度。由教导处每周统一安排校级领导和中层分组听课,对被听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摸底、指导。对优课教师加以表彰和鼓励,对差课教师继续跟踪指导,以听课来促进教师认真备课。二是在课题组改进了备课的设计和过程。首先是改变备课的格式,在教案的内容栏里增设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这样两块。其次,以往的教研活动常常是执教者独立备课,呈现的是一种个人的努力。为了加强指导,进一步提高研究课的质量,我们实施了合作备课。由一名课题组骨干成员和一名一般组员组合成对,提前对教材和教法进行切磋指导。举行了“说课、上课、评课”三课一课的教研活动形式。

二)有效的上课策略研究

同时为了使研讨课真正获得研讨的价值。我们采用了专题研讨、一课多教、同课异教等研究的策略。

①主题研讨。课题研讨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研讨的价值。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教师普通关注的问题入手,然后加以提炼而成。如“优化课堂提问题的设计”、“有效的作业设计”、“有效的评价策略”“有效的情境创设”等。主题的设定者可以是课题主持人,也可以是参与老师。我们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开展“主题对话活动”开出几堂研讨课,从而使教师对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积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经验。

②一课多教。一般来说,我们要求研讨课都有一个试教的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设计,然后才能推出比较成熟的课。如王丽丽老师执教的数学研讨课《统计》,就试教了三次。

这种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体现了我们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也有力地提升了我们对教材及课堂的把握能力。

③同课异教。同一篇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来教,称为同课异教。如冯伟和张俊玲老师,师徒俩对《9加几》的同课异教也得到了大家的赞许。她们对教材共同钻研,又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执教,体现了她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体现了她们对教学个性和学生特点的正确把握。

(三)活用教材,优化课堂情境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在新教材中,编者煞费苦心在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并从中选取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再根据班级、教学目的为儿童学习数学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因此,充分利用教材:

1.改进加工教材。

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并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进行改进加工。

2.丰富教材。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隐含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拓展和引伸。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不是“照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发教材。就是突破教材

的束缚,抛弃教材中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景,根据教学要求重新设计教学情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作为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的研读和感悟是第一步。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内分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了新课程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如岳党爱老师执教的《比例尺的复习》公开课,就从挖掘数学文化的独特视角,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创设情境,巧妙设计课堂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