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养老服务设施与城市环境耦合性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城市养老服务设施与城市环境耦合性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1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发展趋势之一。随着近几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加之受到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老年人人口比重不断攀升,未来对养老服

务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强。大城市的人口基数对应的潜在老龄人口数目体量较大,长久以来受我国

传统孝道的影响,老人的赡养被狭义的限制在子女尽孝的范围内,而社会服务设施的重要性未引

起足够重视,城市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养老服务设施匮乏落后等问题,城市中养老服务亟待优化。

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和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关系,能为城市老年人居住环境规划提供很好的启示,且对未来应对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养老设施是国家和社会针对老年人生活而设立的服务型设施。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模式为“居家养老服务是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做支撑”[1]。武汉市现状养老设

施在区域上主要依靠政府设立和私人经办的养老院,下级街道主要依靠社区内的居家养老服务

中心,还包括社区、事业单位配套的老年人活动中心,这三类典型养老服务设施有很强的代表性。此外,老年人群体对城市环境变化较为敏感,要创建良好的老年人生活环境,离不开自然环境、文化氛围、休闲娱乐场所、医疗条件、交通便捷性等因素的协同作用,而这些因素与城市建

成环境之间密切相关联。研究典型养老服务设施与城市建成环境之间在空间上的耦合性,对促进

对大城市优质的现状发展基础高效利用和优化老年人生活环境的资源

配置有重要意义。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国际上共同探讨的话题之一,而人口老龄化趋势也是我国未来必须应对的问题之一。国内外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较多,而这些研究大多从统计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历年经济社会人口数据进行分析构建模型,缺乏从空间角度对老年人生活环境进行耦合性分析;且目前国内对城市老年人服务设施规划布置,过多依赖于决策制定者的主观定性判断[2],缺少针对城市建成环境与老年人生活环境关系的定量评价。

基于此,本文借助大数据和 GIS 技术,对目前武汉市养老设施现状分布状况以及武汉市建成环境的驱动影响力进行评估,通过构建空间相关性分析模型来剖析养老设施和老年人生活的城市环境之间的耦合性,揭示城市综合资源环境对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质量驱动力耦合性的正负、强弱关系,为解决大城市快速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趋势之间的矛盾提供依据。

2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经纬度范围在113.7°-115.09°E、29.96°-31.36°N间,是我国中部长江流域内的典型大城市之一。随着近年来武汉市保持高速经济发展以及落户政策全面放宽,吸引周围发展水平一般城镇的人口大量涌入,加之武汉市中心城区外近郊区域附近小城镇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武汉市总体人口规模呈不断扩张态势。而武汉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滞后等问题,且目前武汉市人口基数体量大,未来潜在老龄人口数目庞大,对养老服务的诉求不断增长,武汉市急需应对这一问题。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百度地图 POI(place of interest)、武汉市 2016 年土地利用矢量数据、武汉市 GDEMDEM 数字高程数据(精度 30 米)、《武汉统计年鉴,12-1 分区户籍人口》(2018)。

2.2技术路线

2.2.1分布评估

利用核密度分布能直观展示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聚集状况。利用 ARCGIS 软件,对收集到的武汉市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分别进行核密度分析(kernel analysis),参数设置为估算每 2 平方公里范围内拥有设施的个数。

2.2.2构建城市建成环境驱动力评价模型

本文研究城市建成环境驱动力评价的因子选取主要包括人居环境以及分区人口比重。老

年人生活环境主要涉及文化氛围、休闲娱乐、交通设施、医疗设施四大方面,而在城市建成环境中分别对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剧院、公园、地铁站、医院(三甲);此外,通过武汉市年鉴获取最新分区人口数据,利用当前人口基数预测未来城市不同区域老龄人口数目。

针对武汉市现状,规定空间单元大小为 300m*300m。将选取的文化、休闲、交通、医疗、

人口要素在 ARCGIS 软件中进行缓冲区分析、距离成本分析、可达性分析等地理处理,并给各因子分别赋权重,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武汉市建成环境驱动力评价栅格图。具体模型构建见表 1:

表 1 城市建成环境驱动力评价模型

编号建成区环境因子典型对象衡量指标分析方法

1 文化氛围剧院设施分布多环缓冲区分析

2 医疗条件三甲级医院可达性成本加权距离

3 交通设施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成本加权距离

4 休闲娱乐公园绿地设施分布多环缓冲区分析

5 人口因素分区人口统计人口基数赋值叠加

引入空间分析能很好弥补传统统计分析的不足。将制作好的养老服务设施核密度分析图以及城市建成环境驱动力评价图进行叠加关联,利用 GEO-DA 软件进行空间上的双变量Moran 指数、双变量局部指数分析,分别得到 Moran's I(莫兰指数)和空间耦合关系栅格图,而Moran's I 可以有效揭示养老服务设施和城市建成环境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关系。

3养老服务设施分布特征及城市环境驱动力评价

3.1养老服务设施分布特征

利用百度地图 API 收集到三类典型养老设施的数据,在 Arcgis 软件中分别对养老院、老年人活动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点状要素进行核密度运算,分析三者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如图 1 所示:

图 1 武汉市养老服务设施核密度分析

3.1.1总体分布特征:整体数目较匮乏,集中聚集在武汉市早期建成区

根据分析结果可知:①武汉市整个市域范围内主要养老服务设施总数为 545 个,核密度最大值为 6.55 个/2km²,其中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的总数分别为217 个、176 个、152 个,核密度最大值分别为 3.11 个/2km²、2.13 个/2km²、1.79 个/2km²,整体上较为缺乏。②从分布上来看,养老服务设施的高密度区域主要集中在二环内,沿长江两岸包括江汉区、武昌区等武汉城市发展较早的区域,早期的建成区对应的生活配套较为成熟,且旧城区的养老问题由于早期就受到武汉市政府重视,在政策和社会因素的共同驱使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武汉城市中心区域之外的郊区养老服务设施分布密度非常低,如武汉市北部的黄陂区和新洲区、西部的新洲区和蔡甸区、南部的江夏区和汉南区等区域,这些偏远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造成郊区街道的养老服务水平相比于中心主城区较差,且养老服务设施在空间上呈单点集中分布在当地各街道办事处驻地。

3.1.2不同类型设施分布格局:空间差异性分布

三类典型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重心与总体分布特征基本一致,都以中心建成区为核心地带集中分布,此外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各自的细部空间特性呈现出差异化:

(1)养老院:呈现西南-东北轴线发展带。在空间上表现为集中沿长江两侧轴向带状分布,长江东西两岸分别以紫阳公园和中山公园区域为养老院高密度聚集核心,且西岸区域养老院设施分布密度明显大于长江以东区域。受城市历史发展进程影响,长江西岸的汉口区域作为武汉“码头文化”的发源地,自古经济发展要好于长江东岸的武昌地区,养老院这类社会服务设施也相对更完善。

(2)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呈现单点集中式分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施的高密度区域集中在居住人口较为密集的社区附近,空间分布不成片状集中,而更多呈点状集中分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施的作用在于号召社会参与,放大政府对养老的扶持力度,这种模式主要以社区为单元,依托社会来补充和配合政府设立的养老院设施。

(3)老年人活动中心:分散式分布。除在江汉路附近成片集中分布外,其余区域老年人活动中心设施分布较为分散,且在一些居家养老中心以及养老院均未能覆盖的偏远地区仍有一定数量的分布。目前武汉市老年人活动中心主要来源于社区、事业单位配套设施,其分布受到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

3.2武汉市建成环境驱动力评价

根据武汉市发展现状以及老年人对生活环境的诉求,选取人口、文化、休闲、交通、医疗五个因子构建城市建成环境驱动力评价模型,分析结果如图 2 所示,结果表明:(1)市中心区域驱动力强势,且驱动力向外围圈层递减。具体来看,北至武汉二七纪念馆、西至古田四路、东至东湖风景区、南至南湖公园之间的区域具有较高的驱动力,该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