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坛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吴忠豪讲座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讲坛: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改革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

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

语文、数学、科学、思品四门学科,语文最低

有近30%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处于基本合格水品

学科合格率

数学 78.3

科学 71

思品 68.3

语文 62.8

建国以来语文课时数的变化

44.6% 47.8% 40.3% 35% 21.3%

总结:语文成绩跟课时数没有多大关系。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存在于课程层面。

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关注的是教学层面的问题,很少从课程层面去反思

一、语文课程的主要问题

1.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001版课程标准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的教学形态——讲读课文

课文——→理解思想内容←——理解表达形式

自本世纪初迄今为止的全部语文教科书,无不是文章的集锦,这似乎已经定型化了。

朱绍禹主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概观》

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感悟思想内容——分析理解(教师)

课文文本

学习语言文字——语文实践(学生)

*语文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结构——阅读与表达失衡

2.教学形态——文本解读分析

3.教学内容——随意、无序、经验化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案例:写作课与阅读课比较

中国:阅读3 作文1

*语文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

2.教学形态——文本解读分析

案例:讲读课文强调“两个来回”

语言符号——思想内容——表达形式

缺点:难以曾雀处理内容与形式关系

语文教学内容无序和碎化

注重理解,忽视学生实践运用

“两个来回”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课例:《呼风唤雨的实际》

第一段:1.质疑提问

第二三段

2.聚焦第一句:比较设问句

3.聚焦第二句:近义词比较发现和发明“

4.体会重复的作用:”除服医疗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

第四段

5.用什么方法表现20世纪科学成就?理解“举例说明”方法

6。比较用词准确(上百年,百万年)

7.小练笔:20世纪,人类——

小结:老师教孩子自己学不会的东西。思想内容,表达方法这样的文章分析是薛恒不会的,年年讲孩子也没有学会分析文章。语文课应该大量时间花在语文实践上。1950年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

1.字词教学重视不够。

2.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和熟练技巧的培养注意不够。

3.分析讲读课文有脱离语言的现象,单纯讲故事情节或抽象地讲述思想内容。

4.不顾学生接受能力,不恰当讲些文学上的抽象概念。

5.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语言教学的关系问题

反思:这些问题现在依然存在。

*美英俄等国课程形态

语言(语言知识与表达)

阅读(文学)

*日本课程形态——板块式

国语:听说、习作、阅读、语言事项

*语文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

3.教学内容——随意、无序、经验化

课例:《家乡的桥》教学内容的选择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爱家乡之情

2.给名词加上合适的动词以组成动宾词组

3.体会课文用词准确

4.品味课文语言

二、转变语文教学观念

转变观念: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从”非本体:到“本体”

从“教过”到“学会”

(一)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课例:于永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一、感情朗读指导

(1)学生读课文

(2)于老师朗课文

(3)学生谈感受

(4)学生练习感情朗读,找伙伴切磋怎样有感情朗读。二、如何写批注

(1)学生批注感动的地方

(2)读读于老师的批注

三、代儿子给父亲写信

(1)学生写信交流

(2)读老师的写的材料

教科文主要特征:

1.以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

2.以文本解读组织教学过程

3.语文教学内容呈碎片状态

教语文主要特征:

1。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

2.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

3.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思想和情感教育

(二)从”非本体“到“本体”

语文教学内容分类:

本体性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独有的,反应课程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

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

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非语文课程本质特征的各科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教育多元文化

课例《将相和》

教学重点:

感受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和宽阔胸襟

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

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过程设计:

1.解课题,引出人物

2.抓不和,寻找原因

3.看相如,智勇双全

4.学廉颇,深明大义

5.寻联系,评价人物

6.抓提升,课后延伸

评价:非语文

“教课文”,造成本体和非本体教学内容错位

课文内容(非本体性):初读——精读——总结

知识、技能、方法

“教语文,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本体性教学内容(知识技能方法):认知——实践——迁移

审美、思维、文化、情感、价值观在语文学习中渗透

课例:《姥姥的剪纸》

1.揭题课题,了解剪纸

2.读姥姥技艺之”神“,学习品读方法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

(1)去掉普普通通读比较

(2)是有意重复还是无意重复?

3.运用品读方法,读祖孙情

4.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写话

5.总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总结:增强语文课程意识

(三)从“教过”到“学会”

特级教师课例:《祖父的园子》

片段一:学习的自主

浏览课文,写出脑海里冒出来的词语,把这些初步感受变为问题

片段二:概括的精准

萧红在园子里干了哪些事,圈出关键词

片段三:读写迁移

认识通过人的神态和对话描写,把一件事写得比较具体

片段四:认识借景抒情

体会“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感受萧红节景物的自由来表达她自由的心境,认识借景抒情。

片段五:句子训练

我愿意(),就()

总结:语文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

例证辨认——规则概括——实践运用

规则辨认——尝试运用——独立运用——规则总结

三、研究语文教学内容

1.重视语言积累

2.强化语言运用

3.知识与方法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