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儒家文化与做人修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摘要 (1)

1 儒家修身养性的内容 (1)

2 儒家克己修身的现代价值 (2)

2.1儒家克己修身观价值追求的现代启示 (2)

2.2儒家克己修身的现代实践价值 (3)

参考文献 (4)

论儒家文化与做人修养

摘要: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

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人格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显出的行为,二是指个人的真实自我。人们往往以人格的高低来综合评价人的道德品质。这种评价包括三个方面:即个人处世的态度是否公平, 对自己的态度是否正直诚实, 待人的态度是否忠实信义等。而儒家文化对人格的修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从功能角度的定义:它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以儒家思想的“仁”为核心,包括对道德伦理的认识和实践,即“知”和“行”。科学合理地继承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中的积极因素,对于审视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现状,从而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高尚的现代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的修养问题,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即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襟怀、有涵养,让人敬爱、受人尊重、使人敬佩的人的问题。一个人如果拥有健康而有益的为人处事哲学,平和稳健的心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怀,举重若轻的超然就是一份深厚的修养。一个人不必伟大,但却可以高尚;不必轰轰烈烈,但却可以有崇高的精神;不必惊天动地,但却可以在默默之中感天地泣鬼神。

关键词:仁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儒家修身养性的内容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观以儒家的“仁”为核心,以“圣人”“君子”为最高理想人格,主张通过博学慎思、笃行践履等修养方法,最终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传统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仁义礼智信”是儒家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这儒家“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仁者“爱人”:“仁”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孔子“仁”的基本思想就是“爱人”,并要求将“仁”行于天下,细化为“恭”“宽”“信”“敏”“惠”。见利思义:孔子主张用“义”来规范求利的行为,他认为“义”在人生价值中最为重要,反对唯利是取,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克己复礼: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礼”是礼仪形式中的社会道德,并且要求通过周礼的重拾而达到仁德目标。知者不惑:孔子将认识自我作为有道德的君子的前提,将理解认识他人的言语作为认识理解他人的前提。孔子将“智”“仁”“勇”作为人的三美德,“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言必信,行必果:孔子将“信”作为教育学生的四大任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信”要求人们恪守做人的基本原则,其内涵就是诚实守信。

儒家的道德修养的方法。传统道德以“圣贤”、“君子”、“慎独”三种境界为修养目标,强调通过修身养性,确定理想人格,成就“内贤外王”。其修养方法散落在各大家的言语中,大致可综合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博学慎思。如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学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混;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等;《墨子》首篇《亲士》中的“士”就是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墨子》中的《尚贤》折射出学习对贤才培养的重要性。二是存养励志。儒家强调自强不息的精神,把励志放在修养的重要位置,儒墨两家都主张人要有志。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认为,“仁”的境界并非高不可攀,只要能励志、行志、守志,对“仁”有执著的追求,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达到“仁”的精神境界。孟子进一步指出,“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人最重要的就是立志,否则将一事无成。三是反省自律。反省是自我修养的起点和前提,是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孔子与弟子有一段关于自省的论述:“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还教导学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他将反省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一个标准。自律就是对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是躬行践履。传统道德修养中主张的自我修养,并非是一种脱离实践的闭门思过,而是崇尚力行,在躬行践履中完善人格。孔子一贯注重“行”,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要求学生“言必信,行必果”、“力行近乎仁”。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力行”思想,强调要想获得卓越的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就必须自觉接受各种严酷环境的磨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传统道德修养观的局限性。以儒、墨两家为代表的传统道德修养观非常丰富,它所提供的道德修养的理想性原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铸造与礼仪之邦的构建功不可没,但其历史局限也不可否认。这一方面表现为修养目标的局限性。传统道德修养观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是按封建伦理纲常的模式设计的,其最终落脚点是为封建统治服务。它强调主体自觉性,但忽视了主体的自愿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自由,造成了修身行为与修身结果的矛盾。另一方面表现为修养方法的局限性。传统道德修养方法中的“内省”、“励志”、“慎独”等都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始终没有跳出自我圈子,没有很好地体现个人修身与社会的联系以及社会因素对个人修养的影响。

2儒家克己修身的现代价值

2.1儒家克己修身观价值追求的现代启示

第一,为现代伦理道德建设提供了美德资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仁、义、礼、智、信”是家克己修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传统道德修养中,人们追求一种“止于至善”的理想人格,具备这样人格的人就是坚持“仁”,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则提倡克己慎独,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中国传统道德修养观强调“行己有耻”、“慎独”、“良心”等,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性、知行统一和道德自律。

第二,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奠定了理论基础。荣辱观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传统道德修养观强调“仁、义、礼、智、信”,主张依靠个人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行为,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传统道德修养要求人们反省自律,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各项要求就是为人们的自律提供规范。传统道德修养要求人们做到知行统一,注重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在实践中得到深化。

2.2儒家克己修身的现代实践价值

第一,有利于培养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和升华,是民族优良传统的结晶,也是民族延续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孔子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杀身以成仁”,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明他们都对道德修养高度重视,主张养成一种浩然正气,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当今社会应该大力倡导民族精神,引导每一个社会成员培养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在挫折中磨练自我,在逆境中成就自我,从而使整个民族在自立自强的精神感召下越来越强大。

第二,有利于学习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博学慎思”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基本方法。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身边的人和事学起,不要舍近求远,更不要好高骛远。此外,道德修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公民讲公德,有君子风度,为人要诚恳,互帮互助。传统道德修养中的仁爱、孝悌是主体道德修养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的核心;忠信智勇是为人处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礼让、和善是主体道德修养、立身行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准则。

第三,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律意识和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人是社会的人,人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