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国家与社会
建国后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演变

建国后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演变【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建国后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的演变过程。
在早期,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基本是由政府主导的模式,政府在社会组织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社会组织开始参与政策制定,与政府形成互动关系。
而在现代社会,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更加紧密,公民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的演变趋势将更加多元化和平衡化,需要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努力来推动发展。
这一过程对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促进国家和社会组织间更加良性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建国后、国家、社会组织、关系、演变、引言、背景介绍、研究意义、正文、初期、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发展、参与政策制定、现代、互动、结论、演变趋势、未来发展、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建国后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演变的背景介绍:建国初期,我国各级政府在社会组织管理领域起步较晚,社会组织数量有限,形式单一。
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和政策支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组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也逐渐多样化。
政府开始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努力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变。
政府主导的社会组织发展阶段逐渐过渡至社会组织参与政策制定阶段,国家开始更多地倾听和重视社会组织的声音。
如今,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逐渐成为主流。
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的演变,对于理解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的演变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对于深入了解我国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建国后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的演变,可以揭示我国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过程,帮助我们全面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1.2.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3)实行严格的礼乐制度
■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内容: 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 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
①礼——贵族生活的行为秩序
据史料贵载族:的周“王死可”(避讳)
用九鼎,天诸子侯—用驾七崩鼎, 诸侯—薨天h子ōn用g鼎 诸侯用鼎
卿 三大鼎夫,用彼大五 此夫鼎 不—, 可卒元逾士越用。 士—不禄
6、都城概貌
7、夏朝的灭亡:
夏朝历经400多年,于公元前1600年前 后被汤所灭。最后一个国君是桀[jié]。
概括——夏朝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2.主要成就:世袭制、城堡和宫殿、 国家政权机构的创立
公天下
家天下
3.夏朝后期都城: 二里头 4.末代暴君:桀
1、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1)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前后 2)建立者: 汤 3)灭亡:
D、影响: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奠定了后来 汉字象形、表意的基本特征。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会极其珍贵的 史料。
3)军队和刑法 (夏商周)
目的: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对外征战
甲骨文所见商朝武器和使用情况简表
甲骨文所见商朝刑罚简表
概括——商朝
1.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国君:汤
文明代表:二里头宫殿遗址
奴
建立者:汤(公元前1600年) 末代国王:纣
隶商
青铜铸造业:司母戊鼎
社
文明代表:
特征:可在龟甲兽骨上,已经具备汉字结构
会
甲骨文 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建立者: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
第1单元第2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早期国家与社会

西周
犬戎灭西周
(公元前771年)
环节二
预习与质疑(2)
“上古三代”更迭历程年代尺:
禹建立 夏朝 商汤灭夏 建立商朝 武王伐纣 建立西周 犬戎灭西周
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夏朝、商朝与西周时期,是中华早期国家 产生和发展时期,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请同学们归纳整合教材内容, 举例说明“三代”文明发展或创新体现在哪些 方面?并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其中某方面解读
统 治 阶 级
想一想:周朝时一个人 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 么决定的。 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即以宗法制为基础的 等级制度决定的。 议一议:这与强调平等 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 有什么根本差异。 西周强调社会等级,现 代社会取决于个人学识、 才干和能力,注重平等。
环节三
合作探究与展示(6)
★制度创新之 礼乐制度
环节三
合作探究与展示(2) ◇商朝的都城占 地30平方千米, 城中设有市场, 商业繁荣。
★国家机器之 宫殿和城堡
夏朝都城特色: 以宗庙和宫殿等 大型建筑为中心,布 局严谨,主次分明。
◇西周的城市、 道路交通和邮驿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 系统更为发达。 夏朝都城地位: 朝宫殿平面略呈长 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 方形,面积约10.8 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 万平方米。宫殿区 内已发掘的大型建 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筑基址达9座。
1、以上材料体现了西周的哪些制度?
2、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制度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3、材料一的制度对后来产生了什么不良后果?
环节四
朝 代
课堂总结与反馈
亡国 君主 桀 文化成就 世袭制、 大型宫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早期国家与社会课件北师大版

• 【3】周初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 是( ) •C • A.保护贵族的世袭地位 • B.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 C.巩固刚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 D.扩大西周的统治基础
• 学习思考: • 夏商西周社会是依据什么来确定不 同的等级的? • 当时社会有哪些阶级?
•西周的阶级结构示
• 周王 •诸侯 • 卿大夫 •士 •平 民 •奴 隶
意图
统 • 享有各种 治 阶 特权、兼 级 任各级官 • 是主要 阶 被 员• 劳动者 毫无人 级 统 治 身自由 •
•
奴隶的生活状况
•早期国家与社会
• 第5课
• “烽火戏诸侯” 的故事大家都听 说过吗?这则故 事反映了西周的 诸侯要对周王承 担什么义务?体 现了西周的什么 政治制度?
2
贵族、平民与奴隶 军队、刑罚与礼仪教化 西周的分封制
3
•学习目标
1.了解奴隶社会的阶级结构和不同阶级的社会
地位、社会分工情况。
2.了解奴隶主阶级通过军队、刑罚与礼仪教化 相结合的手段来统治人民,认识礼仪教化对于 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重要意义。 3.掌握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内容和作用。
怎样认识礼仪教化在西周时 期的作用
• 学习思考: •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 了哪些人做了诸侯?分封的诸侯 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 制的效果如何?
• 名师导引:周天子为了巩固统治,把土地和平民、 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 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 通过分封,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
西周的分封制
•
•
内容
作用
• 【1】奴隶社会时期,构成统治阶级的 是( • A ) • ①天子 ②贵族 ③平民 ④奴隶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案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案教案标题: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目标:1. 了解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 掌握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早期国家的概念和特征;2. 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1. 了解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 掌握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 分析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2. 运用历史思维进行问题分析。
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关知识;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3.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提供相关的教材内容,供学生参考;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早期国家的地图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知道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早期国家的概念和特征;2. 详细讲解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 分析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1. 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因素影响?2.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3. 你认为早期国家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四、案例分析(1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早期国家的案例,让他们分析这些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并总结出共同点和差异点。
五、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案例分析,归纳总结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补充。
六、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早期国家与社会的研究成果和争议点,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材分析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材分析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材分析一、单元时段和特点时段:从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主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国家起源,一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社会变革。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070年),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及国家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巨大飞跃,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和礼法制度为代表的灿烂的青铜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新的锐利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地主剥削农民的新型封建生产关系开始确立。
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的繁荣,人们思想大为解放,在思想领域形成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单元内容标准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6、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9、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10、列举古代音乐方面的主要成就:“钟鼓之乐”。
【教学活动建议】(1)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以“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为题,组织讨论会。
三、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夏朝的建立和文明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 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 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夏朝文明:
(1)世袭制 禹死后,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三字经中说“夏传子,家天下”,你是如何理的?
炎帝 黄帝 尧 舜 禅让制 禹 启
禅让制
世袭制
父死子继)
世袭制 (民主选举
(3)实行宗法制 最大的特点:
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土地、 财产和权位的分配与继承。
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分 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层层分封的结果形成了西周怎样的社会秩序?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宗法制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
★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是怎么决定的? 是由其与统治阶层血缘关系的远 近决定的。 ★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 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 西周强调社会等级,现代社会 人们的社会地位要取决于个人 的学识、能力和才干等;在现 代法治社会中,公民拥有平等 的基本权利。
【武王伐纣】
■周朝文明:
(1)建立起强大的军队,制定了严酷的刑法
(2)实行分封制
观察三图,说说三朝在疆域上 有什么不同?
由此可以推断,西周为什 么要实行分封制? 为了巩固统治
■受封的对象:
自己的兄弟和少量的功臣等
西周的分封制
天子
(国家最高统治者)
土 地 和 人 民
■诸侯的义务:
服从国王命令,缴纳贡品,守卫疆土, 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国家 魏 楚 赵 韩 齐 燕
国王 魏文侯 楚悼王 武灵王 韩昭侯 齐威王 燕昭王 秦孝公
措
施
成
效
李悝变法,发展经 济,改革军事 吴起变法,加强中 央集权 学习胡服骑射 申不害改革 邹忌改革 乐毅改革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扰百姓
庄子(战国时期)的思想有哪些?
• 认为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大多
根源于人性的扭曲。做人应该顺 其自然,这样才能返璞归真,社
会才不会乱象环生
3、墨家
创始时间、创始人 •战国前期,墨子
墨子的主要思想 •反对战争(非攻)
•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已,互
2、商朝
建立背景 •(夏)桀:残暴无度,激起平明和奴隶反抗 建立时间、人物
•公元前1600年前后,汤 主要文明成就 ①青铜铸造业发达,使社会
生产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 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 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②甲骨文
为什么叫甲骨文?
•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为什么要在甲骨上刻字?
1、东周王,洛邑 东周可以分为哪两个时期?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自特点? •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 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 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
•战国时期:已不再满足于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 而是要灭掉其他各国,自己统一天下
助友爱(兼爱)
4、兵家
代表人物、著作、思想
•春秋晚期,孙武,《孙子兵法》,世界上最 早的兵书,“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战国时期,孙膑,《孙膑兵法》
5、法家
代表人物及主张 •战国末期:韩非子
•社会形势变化了,就应该“法与时 移”,同时也强调法也不能总是在 变•君主应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 彻执战行国,时以期巩各固国地纷位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 强联化系国当君时权的力社;会同形时势,,为想了一应想对,战为争什,么统法治 者家向在百秦姓国征会收受沉到重的视赋?税,要求百姓服沉重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早期国家与社会》优质课件

第5课 早期国家与社会
一、贵族、平民与奴隶
1、贵族
诸侯、卿大夫、士 隶属于贵族,拥有生产工具和家庭副业, 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
2、平民
3、奴隶
主要来源于战俘和触犯刑法的罪徒,毫无人身
自由,随便被买卖或者杀死,殉葬。
按 血 缘 亲 疏 关 系 区 分 尊 卑 等 级
1.分封制的依据
依据血缘关系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继承权的宗法制,并
以此为原则进行分封。
嫡长子继承制示意图
周天子 其 余 诸 子 和 异 性 贵 族 诸 侯 卿大夫 士 嫡长子 嫡长子 嫡长子 嫡长子 其余 诸子 周天子 诸 侯 卿大夫 士
庶
人
2、周王的分封: 西周的分封制的内容
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
西周分封制
3、诸侯的义务:
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
权利:授民授疆土 周王 定期朝觐、纳贡、服役。 诸侯 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
4、西周分封制的影响(作用) (1)巩固了国家统治,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2)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级身份
的规范,并发展成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 《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你怎样理解
这句话?
• 祭祀的目的大致有三种:
• 一、用祭祀弭灾
• 一个国家里的所谓重大事务,就是祭祀祖宗神灵与战争。 二、用祭祀求福 • 三、用祭祀报谢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天子 诸 侯 大 士 平 奴 民 隶 夫
统 治 阶 级
被 统 治 阶 级
角色扮 演
2.1早期国家与社会

影响
宗法制
想一想,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 位和权力是怎么决定的? 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嫡长子继承制) 议一议,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 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 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主要取 决于个人的学识、能力和才干等;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公民拥有平 等的基本权利。 而当时西周社会只强调社会等级。
西周等级示意图
礼乐制度
目的 内容
有效地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 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有明显 的区别。 礼乐制度是维护社会等级制度和社会秩 序的工具。 天子 崩、驾崩 卒 诸侯 薨
评价
大夫
文士 不禄
史料分析
材料一: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 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材料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 ,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严嫡庶之辨,实行 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诸侯 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 材料三:王公贵族各等层次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 的,所谓“王宫悬(四面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 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哪个布衣百 姓若是挂起四面(宫悬)编钟,会招致杀身之祸的。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社会生产 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重832.84千克, 高133厘米、 口长110厘米、 口宽79厘米,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 最大的青铜器。
早期国家与社会

周 武 王
周武王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夫人 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儿子— —大夫人所生。周王年龄越来越大,不得 不考虑王位的继承人,于是他召集王室成 员商议。可是他的三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 王位。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 们都应该听我的。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 所生,当然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三儿子: 你们都别争了!我最有才能而且是父亲最 疼爱的儿子,应该由我来继承爵位和家 业。”
奴 隶 社 会
时间:公元前1046年 纣王奢侈残暴,修豪华宫苑, 原因: 施炮烙之刑,失去民心 商 条件: 周国强大 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 青铜铸造业: 司母戊大方鼎 ——地位:代最大的青铜器 刻在龟甲兽骨上,已经具备汉字结构 文明代表 特征: 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 价值/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建立者: 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 镐 都城: 分封制 西周 政治制度 礼乐制度 灭亡时间: 前771年
青铜器
司 母 戊 鼎
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 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 ,原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 。出土于河南安阳,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 馆。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重832.84公斤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享誉“ 镇国之宝”的美誉。
四 羊 方 尊
甲骨文
车
光
日
兔
对“死”的称呼
天子 诸侯 大夫 文士 平民
崩、驾崩 薨 卒
不禄
去世
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礼遇
“礼”--贵族生活的行为秩序
礼乐制度的核心,规范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 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 差别。
周公
“乐”
•只有贵族才可以享 受音乐和舞蹈,而不 同等级的贵族其享用 的规格(乐目、乐器、 组合)都不一样,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问题串烧】 1.西周分封制的利弊是什么? (1)利:在西周建立之初,分封制的实施加强了周天子对 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并逐步 构建起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有些诸侯国成为开疆拓土 的重要力量,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
(2)弊:西周的分封制使诸侯享有很大的权力,随着诸侯 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 封制遭到破坏,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
关键词 出现:春秋时期 评价: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5.商鞅铜方量
关键词 事件:商鞅变法 内容:统一度量衡
6.都江堰
关键词 修建: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评价: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反映出我国人民 的智慧
7.孔子
关键词 主张: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 政。教育上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地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真题精选 实战演练答案 ADABD ACACA AC
3.地位: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_年__代__最早、_体__系__较 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商__朝__开始。
考点5 商鞅变法 1.时间、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2.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方面 政治
措施 确立_县__制__,由国君直 接派官吏治理
考点6 都江堰 1.概况: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_李__冰__在成都附近的 岷江中游设计和主持修筑。 2.作用:具有_防__洪__、_灌__溉__、_水__运__等多方面的作用。
3.意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_天__府__之__国__”;两 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民办水 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早期国家与社会

约公元 商朝 前1600年
汤
纣
青铜铸造业、 甲骨文、强大 的军队和严酷 的刑罚
分封制、 礼乐制度
文字成熟、 青铜铸造业 繁荣
公元 西周 前1046年
周武王
制度形成体系
夏朝 建立
商朝 建立
西周 建立
西周 灭亡
约公元 前2070年
约公元 前1600年
公元 前1046年
公元 前771年
庵东初中 熊北溟
卜 辞
1)商朝的甲骨文 也是世界上历史 最悠久、最古老 的文字之一。 2)甲骨文是一种 比较成熟的文字 ,记录和反映了 商朝的政治和经 济情况。 3)我国有文字可 考的历史,就是 从商朝开始的。
你认识十二生肖吗?
猪
猴
羊
兔
蛇
牛
汉 字 的 发 展
马
龙
鸡
虎
狗
鼠
酒 池 肉 林
炮 烙 之 刑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商纣王
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 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 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
得成功。
服 饰 的 等 级 消 失
商 都 复 原 图
商、西周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商都人口约 14万,市场繁荣。西周全国人口300多万,城市、 道路交通和邮驿系统更为发达。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课堂小结
假如你是奴隶你 会起来反抗吗? 面对起来反抗的 奴隶,假如你是 国王,你会怎么 办?
军队与刑法
武官村大墓中殉 葬者有79名
图片反映了商朝 的什么现象?说 明了什么?
这些文字 都与什么 有关?这 说明了什 么?
随着军队和武器的出现, 写形的象形文字也随之出现 了,文字印证了当时社会军 事战争的频繁与武器的先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国家与社会
一、课程标准
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甲骨文、夏的建立)
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
(夏商两朝的年代、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二、教学分析
1、课程分析
本课勾勒了夏商周三代的概况。
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
灿烂的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2、教学设计思路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
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
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他们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分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三代的文明。
合作学习,分析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知道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他们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代代表性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设计
(一)、材料分析,导入新课
出示《三字经》中关于夏商周的内容,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三字经的解读,引导学生对于三代历史的了解
(二)、自主探究,完成表格
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基本状况
朝代建立时间开国君主亡国君主文化成就在中华早期文明
史上的地位
夏朝
商朝
西周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是学生了解三代的历史进程,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归纳能力。
(三)、分组讨论,突出重点
1、讨论主题:三代在生产技术、文字创新、社会制度变革创新的主要成果
2、讨论结果展示:
生产技术:青铜器
文字创新:甲骨文(讲故事、猜字等)
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世袭制、军队和刑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知道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突出重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师引领,突破难点
利用多媒体工具,教师在学生总结基础上对以上内容进行逐一分析,重点突出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度。
设计意图:突破重点与难点。
五、课堂小结
1、总结新课。
2、三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设计意图:体会三代文明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六、板书设计
早期国家和社会
早期国家:夏商周
社会:生产技术:青铜器
文字创新:甲骨文
社会制度:世袭制、军队和刑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设计意图:勾画本课主体框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
七、作业布置
见作业本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听课效率,落实课本知识。
杭州北苑实验中学陈幼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