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f1c252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24.png)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大全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都是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考点1 分子1.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3)分子在不停运动。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5)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内部结构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⑵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考点2 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Fe、铜Cu、金Au等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S、磷P、硅Si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等考点3 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⑴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⑵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⒉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⑴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⑵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⒊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衣服晾晒、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的运动(2)三态变化、温度计原理是因为分子(原子)的间隔考点4 原子的构成⒈构成原子的粒子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原子不显电性。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5d2925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66.png)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规律以及能量转化的学科。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化学与能源的关系、化学反应的速率以及化学平衡。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化学与能源的关系1.能量是驱动化学反应进行的动力来源。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包括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化学反应中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有热能、化学能、电能、光能等。
其中,热能是最常见的能量形式,可以通过测量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放热或吸热。
3.化学能是各种化学物质所固有的能量,燃烧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其能量转化形式为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4.利用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方向,如利用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热能发电,或者利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供给电子设备等。
二、化学反应的速率1.化学反应的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量。
速率的大小取决于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
2.反应速率的测量可以采用确定反应物浓度变化、观察生成物产生、测量反应物质量减少等方法。
3.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存在关系,通常情况下,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4.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也会增加。
5.催化剂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速反应速率,但催化剂本身并不参与反应。
三、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反应物质量和生成物质量保持恒定的状态。
在化学平衡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值称为平衡常数。
2.平衡常数与反应物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物浓度简化计算。
3.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反映反应的偏向性。
当平衡常数大于1时,反应偏向生成物;当平衡常数小于1时,反应偏向反应物。
4.平衡反应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压力和浓度等条件来实现反应偏向某一方向的转移。
5.平衡反应也可以分为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
正向反应是指从反应物转变为生成物的过程,逆向反应是指从生成物转变为反应物的过程。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e6f3b1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1.png)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本文旨在概括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帮助同学们更好
地复和理解相关内容。
1. 元素与化合物
- 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物质,可通过化学符号表示,如氧
气(O2)。
-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可通过化
学公式表示,如水(H2O)。
2. 电子结构
-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
电子绕核运动。
- 原子的电子结构可用壳层、子壳层和轨道描述,如2层、2s
子壳层和2s轨道。
- 电子的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阜里不同原理和洪特规则。
3.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元素性质等规律排列。
- 周期表分为周期、族和区块,包含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等。
4. 化学键
- 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的离子吸引而成,如氯化钠(NaCl)。
- 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如氢气(H2)。
-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间的电子云共享,如铜(Cu)。
5. 化学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 方程式左边为反应物,右边为生成物。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守恒,即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总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研究和复,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概念和原理,为进一步研究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f77560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b.png)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可太有趣啦。
分子啊,就像一个个超级小的精灵,小到你根本想象不到。
它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呢。
就好比你能闻到花香,那可不是花故意把香味送到你鼻子跟前的,是那些构成香味的分子在空气中乱跑,然后钻进了你的鼻子里。
而且分子之间还有间隔,最直观的就是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啦,就像分子之间有小缝隙,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互相挤一挤,就占的地方小了。
原子呢,那可是化学里的小祖宗,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还特别小,小得可怜。
原子也在不断运动,它可不像个安静的小家伙。
原子有自己的结构,中间是原子核,就像个小硬核,外面还有电子在围着它转圈圈,就像地球围着太阳转一样。
二、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里还有质子和中子呢。
质子也是带正电的,中子不带电。
这里面有个小秘密哦,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这样整个原子才不显电性。
要是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等,那就变成离子啦。
就像一个本来很平衡的小世界,突然多了或者少了点东西,就不平衡了,要变成另外一种状态了。
三、相对原子质量这个相对原子质量也挺好玩的。
它可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因为原子质量实在是太小了,写起来不方便。
所以科学家们就想了个聪明的办法,用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这个标准比,得出来的就是相对原子质量啦。
这个数值在计算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可有用了呢。
四、元素元素就像化学里的大家族。
世界上的物质千千万万,但是元素就那么多。
一种元素就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就像姓一样,同一姓氏的原子就属于同一个元素家族。
元素符号就像是每个家族的标志,可不能写错哦。
我们周围有很多东西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比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五、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可神奇了。
就像一张大地图,把元素们都规规矩矩地放在上面。
同一横行的元素原子电子层数相同,同一纵行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这就像是给元素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座位,每个座位都有自己的特点。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ea6b527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0.png)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结构,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大类。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比如氧气、氢气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组成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新的化学性质,比如水、二氧化碳等。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各自保留其原有的性质,比如空气、海水等。
第二节元素的基本性质。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具有一些基本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固有的、不会改变物质本质的性质,比如颜色、硬度、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性、氧化性等。
第三节化合物的性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组成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化合物通常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固定的化学性质,比如水的化学组成是氢氧元素按照2:1的比例结合而成,因此水具有独特的性质,比如能溶解许多物质、能导电等。
第四节混合物的性质。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各自保留其原有的性质,因此混合物的性质比较复杂多样。
混合物的性质取决于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性质,比如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混合而成,因此空气的性质具有各种气体的性质。
第五节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
物理方法是指通过物质的物理性质进行分离和提纯,比如过滤、蒸馏、结晶等。
化学方法是指通过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离和提纯,比如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第六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包括生成新物质、释放能量、吸收能量等。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物理条件下发生的变化,不会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比如溶解、升华、凝固等。
结语。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元素的基本性质、化合物的性质、混合物的性质、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等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66928a1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7.png)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水的组成:通过电解水实验,可以知道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实验现象是,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少,是氧气;与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二者的体积比约为1:2。
这个实验也证明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被分解成原子,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原子中,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这也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分子和离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而原子可以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
另一方面,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它们可以通过离子键结合成离子化合物。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来考虑。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而化学性质则涉及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如可燃性、稳定性等。
常见的化学物质:在这一单元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包括氢气、氧气、水等。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具有可燃性。
氧气则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具有助燃性。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
以上就是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在学习这些知识时,要注重理解其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验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bfe2d64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f.png)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
1. 分子。
- 分子就像一个个超级小的小精灵,小到你用肉眼根本看不见它们。
比如说,你能闻到花香,这就是因为有香味的分子在空气中跑来跑去,然后钻进了你的鼻子里。
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永不停歇。
- 分子之间还有间隔呢。
你看,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在一起,总体积可不是100毫升,而是小于100毫升,这就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互相钻进了对方的间隔里。
-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特别小。
如果把一个水分子放大到像乒乓球那么大,按照相同比例,乒乓球就得变得像地球那么大,你说分子得多小啊。
2. 原子。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可以把原子想象成分子的小零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比如水分子(H₂O)就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 原子也在不停地运动,不过原子可不像分子那样能随便组合或者拆分(在化学变化中),它就像一个很稳定的小积木块。
- 原子的结构也很有趣。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就像原子的心脏,很小但很重,而且带正电;核外电子就像在原子核周围飞舞的小蜜蜂,带负电。
- 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就像男生和女生人数一样多的时候,这个班级就没有性别偏向啦。
二、原子的结构。
1. 原子核。
-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它里面有质子和中子(氢原子比较特殊,一般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它们紧紧地挤在原子核这个小天地里。
- 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不同的原子质子数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质子数为1的就是氢原子,质子数为8的就是氧原子。
2. 核外电子。
- 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分层排布,就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
第一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这是初中阶段要掌握的)。
- 原子的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可大了。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就像一个慷慨的人把自己的东西送出去;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就像一个贪心的小财迷想多拿点东西;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原子,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就像一个已经很满足的人,不想再和别人交换东西了。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f9a562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76.png)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的第3章主要讲述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状态变化、热量传递、化学反应速率以及酸碱解析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近,分子之间有规律排列,分子间吸引力强。
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近,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气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远,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或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熔化热或融化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固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热或蒸发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液化热;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吸收的热量称为升华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华热。
二、热量传递热量传递发生在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之间,热量会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
热量传递存在三种方式:传导、传热和对流。
传导是指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传热方式,常见于固体物体。
传导过程中,热量由高温区的分子传递给低温区的分子。
传热是指通过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传递热量的方式。
例如,太阳辐射的热量经过大气层传热到地面。
对流是指物质通过自然或外力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量。
常见的例子是水的循环,热水上升,冷水下沉,形成对流循环。
三、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生成的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表面积和催化剂等。
温度的升高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温度的增加会提高分子的平均能量,从而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
浓度的增加也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浓度的增加会增加反应物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反应发生的机会。
压力的增加对气体反应的速率有影响,当压力增加时,气体分子的密度增加,碰撞概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加。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03d66f5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d.png)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本文档总结了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知识要点,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1. 原子和分子
- 原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合而成的粒子。
2. 元素和化合物
- 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不同元素组合而成的纯物质。
3. 化学式
- 化学式是化合物组成的简写方式。
-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通常由C、H、O等元素符号组成。
4. 反应式和反应类型
- 反应式:描述化学反应所发生的变化。
-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电解反应等。
5. 离子和离子反应
-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由原子组成的粒子。
- 离子反应:以离子为反应物的化学反应。
6. 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
- 摩尔质量: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质量(克)。
7. 配制溶液
- 配制溶液的步骤:称取溶质、溶解溶质、加水并充分搅拌。
8. 酸碱中和反应
- 酸碱中和反应: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知识总结要点。
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三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26d412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1.png)
九年级化学三章知识点总结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九年级化学课程中,学生学习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包括物质的性质、化学方程式、酸碱中和等。
本文将对九年级化学三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化学的学习内容。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所具有的固有特征,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种。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例如颜色、形状、密度、硬度等。
物理性质通常可用来对物质进行分类和鉴别。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例如燃烧、腐蚀等。
化学性质与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成分有关。
二、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符号表示方法,由反应物、产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位于箭头的左边,产物位于箭头的右边。
1. 反应物和产物:反应物是参与化学反应的起始物质,产物是化学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产物通常用化学式或化学式的简化形式表示。
2. 原子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必须满足原子守恒定律,即反应物中的原子数目必须等于产物中原子数目。
因此,在化学方程式中,必要时需要增加系数来平衡反应物和产物的原子数目。
三、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之间的反应过程,其产物是盐和水。
1. 酸的性质:酸是一种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
酸具有酸味、具有导电性、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等性质。
2. 碱的性质:碱是一种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碱具有苦味、具有导电性、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等性质。
3. 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会生成盐和水。
在中和反应中,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出热。
四、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一种用来测试物质酸碱性质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溴酚蓝等。
1. 酸性指示剂:酸性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或橙色。
2. 碱性指示剂:碱性指示剂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或绿色。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20aede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5.png)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
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篇1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1、水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水电解实验:化学反应:产生位置负极正极体积比2:1质量比:1:8“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2、水的净化(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盛滤液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滤液烧杯。
滤纸与漏斗内壁间有气泡:影响过滤速度。
过滤两次不干净原因:滤纸破损;滤液高于滤纸;接滤液烧杯不干净。
玻璃棒作用:引流。
(3)硬水与软水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3、氢气h2(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水(排水法)(2)、化学性质:①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点燃前,要验纯(方法?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3)原理:装置:固液不加热型(与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装置相同)收集方法:向下排气法:排水法:(4)、氢能源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了解}4、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a、水污染物来源: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f14163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2.png)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神奇而有趣的学科,初三化学的第三单元为我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这个单元的重要知识点吧!一、原子的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体积很小,但却集中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围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
电子带负电荷,其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二、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目前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但组成的物质却有几千万种。
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特定符号。
书写元素符号时要注意“一大二小”,即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在元素周期表中,横行称为周期,纵行称为族。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离子原子得失电子会形成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后,质子数大于电子数,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质子数小于电子数,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氯化钠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四、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每种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表示每种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化学式不仅能表示物质的组成,还能反映物质的构成。
例如,水的化学式为 H₂O,它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五、化合价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记住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对于正确书写化学式非常重要。
六、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初中化学 第三单元必背知识点
![初中化学 第三单元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7901006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e.png)
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有:(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之间有间隔;(3)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分子或物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为新的分子。
5、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种类不变(填“变”或“不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变(填“变”或“不变”)。
二、原子的结构6、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7、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8、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可省略不写);原子实际质量单位为:kg。
9、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0、在多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离核越远,电子能量越高。
11、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氦有2个电子),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少于4个,在化学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一般都等于或多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2、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3、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14、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15、离子符号的含义:(1)Na+:一个钠离子、每个钠离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16、“3Mg2+”中的“3”表示三个镁离子;“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三、元素17、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8、从宏观上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从微观上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19、(1)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08c658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4.png)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的组成物质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单位。
例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氧原子和氢原子是化学元素的最基本的单位。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来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化学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根据物理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 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单一物质。
元素是物质中最基本的单位,无法再分解成其他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其中92种是自然界中已知的元素,剩下的是人工合成的元素。
4.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元素化学结合而成的物质。
例如,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第二节原子结构1.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原子的结构又是构成原子的基本单位。
在20世纪初,人们用量子力学理论成功解释了原子的结构。
根据这个理论,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2. 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具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中所有的正电荷都集中在质子上。
3. 电子电子是围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荷的粒子。
电子的质量很小,在原子核外围的轨道上运动着。
4. 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原子的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个数。
第三节元素的周期律1. 元素周期律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依次排列成周期表,其中横向为周期,纵向为族。
根据元素周期律,各周期或族的元素在性质上有一定的规律性。
2. 钠和氯的性质钠和氯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特殊的周期。
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非常活泼,易氧化;而氯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对人体有害。
3. 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中,每横向相邻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加1,其原子结构的外层电子数增加1。
因此,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性质也会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四节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性质1. 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其原子的结构。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简单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简单](https://img.taocdn.com/s3/m/7d71ff8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d.png)
会依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那么书写化学式即可。
记忆常见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可采纳口诀:
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钙镁钡锌氧
三价铝,四价硅,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微观意义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假如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适当的数字,那么一般只有微观意义。
看到一种元素的名称就应想到这种元素的符号,看到一种元素符号就应想到这种元素的名称。
单质与化合物的根本区分是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同,共同点是它们都不是混合物。不要把化合物当作混合物。
元素影响人体安康,在人体内哪种元素的含量过多或缺,都不利于身体的安康,所以要合理膳食,均衡养分,不要偏食,不要挑食
2、驾驭技巧学习化学
初三学生学习化学要留意总结一些学习技巧,比方大家在记忆化学元素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顺口溜或者口诀歌记忆,记化学反响方程式的时候可以留意总结酸碱盐反响的规律等等。
另外大家还应当高度重视化学试验,化学试验许多细微环节都可能是考试的考点,只有将这些小细微环节都留意到,考试的时候才可能得高分。
依据原子不显电性和原子内粒子的带电状况不难得出这个关系。
正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必须要理解这种分子的构成。
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学问导学
在对元素的理解中,必须要强调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指的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一样的一类原子。从而体会到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重点。
分子很小,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个分子是不能表达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状态等物理性质的,物质的物理性质是该物质大量分子的聚集体共同表现出来的。一个水分子可以表达水的化学性质,在表达水的化学性质时是不行再分的,再分就不是水的分子了,也就不能表达水的化学性质了。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95b940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d.png)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随着初三学业的逐渐推进,化学课程的难度也逐渐加大。
在第三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很多与化学反应有关的知识。
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中会发生粒子(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结合和分离,导致原有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
2.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化学反应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性质与反应物不同;- 反应过程中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反应过程中伴随着各种化学性质的变化,如颜色、气味、酸碱性等。
3.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转化关系的简化表达。
化学方程式由化学式和反应条件组成。
4.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表示方法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通过化学式进行表示。
化学式是用一定的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的种类和数量的方法。
化学式中的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下标表示原子数量,化学式中的数字表示分子或离子的数量。
5. 反应类型的分类化学反应可以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的变化,被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物质;- 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多个新的物质;- 取代反应:一个元素或离子被另一个元素或离子取代,形成新的物质;- 电离反应:离子在溶液中解离为自由移动的离子。
6. 反应的能量变化在化学反应中,一般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根据能量变化的方向,反应可以分为:- 吸热反应:反应过程中吸收了外界的热量,温度升高;- 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释放了热量,温度升高。
7.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变化量。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 温度: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浓度: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催化剂: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表面积:反应物的表面积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a09e854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3.png)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存在形态和转化1. 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存在的形态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
在这三种形态中,固态的分子间相互吸引力最强,分子排列紧密;液态的分子排列紧密但自由度较高;气态的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较小,距离较远。
2. 物质的转化与性质改变物质的转化是指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主要有物态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形式。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分子结构和组成的情况下,仅改变物质的形态,例如固态变为液态、液态变为气态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组成发生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二、溶液与溶剂1.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指能够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组成比例可以用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等表示。
2. 溶解过程和溶解度溶解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质被溶解在溶剂中的过程。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3. 浓度和稀释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可以用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表示。
稀释是指向溶液中加入溶剂以减少溶质浓度的过程。
三、溶液的电离和电导性1. 电离的概念电离是指在水溶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从中解离出来的过程。
当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中的水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时,形成溶液中的溶质离子。
2.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的物质,例如强酸、强碱、盐等;弱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只部分电离的物质,例如弱酸、弱碱等。
3. 电导性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电导性是指溶液导电的能力,其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直接关系。
当溶液中存在较多离子时,电导性较强;当离子浓度较低时,电导性较弱。
四、溶液的中和反应1. 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中和反应中,酸的H+离子与碱的OH-离子结合生成水。
2. 酸和碱的性质及常见的酸碱指示剂酸具有酸味、能够腐蚀金属、变红蓝色石蕊试纸等性质;碱具有苦味、有碱洁的滑润感、变蓝红色石蕊试纸等性质。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32592e2ff00bed5b8f31df2.png)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定义性质联系紧密联系区别1.2.3.4.5.6.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原子核。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氢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包含的。
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高,遇冷时缩小。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点出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一种基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光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备注二、鉴别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非常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急速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氯气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基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氢原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错开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这类发生变化,有全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包含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直接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核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4565918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13.png)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篇一」(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篇二」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篇三」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
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59c6e5a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6c.png)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大全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内容,欢迎使用学习!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1) 地球:水占地球表面积的3/4(以海水为主),地层内部也都有水存在。
(2) 大气: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含有少量的水蒸气(3) 生物体: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2/3;鱼体内含水量要高于人体;某些植物体内含水量甚至超过90%。
知识点二:水的应用(1) 农业: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以上(2) 工业:用于溶解、洗涤、冷却和用做化工原料等(3) 生命活动:动植物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成人每人平均需要补充2.5L左右的水知识点三:水的组成(1) 实验名称:电解水实验(2) 实验装置(3) 实验现象:与电源相连的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少,与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较多,体积比约为1: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该气体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唯一生成物是水,可推出该气体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推知是氧气。
由此可见,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说明水中含氢、氧两种元素,既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知识点四:水的性质(1) 物理性质:色、态、味:通常情况下呈液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熔、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100℃,凝固点是0℃密度:4℃时,密度最大,为1g/cm³,水凝固成冰时,密度变小重要性质: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2) 化学性质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知识点五:氢气简介(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微粒构成物质
1.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 、原子 、离子 ;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 构成,氧气由 氧分子 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金刚石、石墨由 碳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 构成。
3.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 单位正 电荷.
(1)原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分层排布,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 电荷.
(2)核电荷数= 质子数 = 电子数 = 原子序数
(3)电子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4.结构示意图
5.水加热时产生水蒸气,此变化是物理变化,理由是水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是分子间的间隔 。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理由是水分子变成氢分子、氧分子。
6.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7.元素的种类由 核电荷数 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由核内 质子数和中子数 之和来决定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元素,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元素 ,前四位是氧、硅、铝、铁。
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9. 物 质
(混合物)
金属 单质:Mg 、Zn 、Fe 、Cu (单质 ) 非金属 单质:O 2、N 2、S 、P 、H 2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分类 稀有气体 单质:He 、Ne 、Ar 氧化物 酸
(纯净物) (化合物 ) 碱
盐 依据物质
种类不同 依据元素的种类不同
10.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是 B 、C ,表示化合物的是D ,表示单质的是 A 。
11.符号和数字表示含义
H 氢元素 、一个氢原子、 Fe 铁元素 、 一个铁原子 、铁单质。
2H 两个氢原子 、 2H +
两个氢离子 Mg 2+ 一个镁离子 、 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12.下表中的信息有: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最高、最低化合价。
原子序数与原子的质子数 在数值上相等。
请帮助他再找出两条规律:
①同一横行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②同一纵行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
③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在数值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
④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 ;
13. 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
从该图获取的信息是:
A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3
B .该元素的符号 Al
C .该元素名称 铝
D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6.98 14.科学家用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1)列举出2种由分子构成的单质的化学式O 2 、 H 2 ,化合物的化学式H 2O 、C O 2 。
(2)有人说:“要计算每一勺水里的分子的数量,就像用勺子计算大西洋的水一样。
”这句话说明分子具有的特征是分子很小。
(3)氨水可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按右图实验,
烧杯A 烧杯B 烧杯C
现象 溶液变红 无变化 无变化
A B C D
13 Al 铝 26.98
原因 浓氨水有挥发性,分子不停运动 酚酞难挥发 作用: 作对比
(4)酒精跟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它们的体积之和,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
等质量的同一物质的固、液、气体积不同因为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
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受热 增大 遇冷 缩小 的缘故。
15.小琦在家做糖溶于水的实验时,观察到如右图所示的现象,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1)糖块怎么没有了?分子不停地运动。
(2)刚加糖时,液面上升;
糖溶解后,液面为何降低?分子间有间隔
16.原子结构与元素种类的联系
17.氧元素和硫元素是不同元素,原因是质子数不同。
氧元素的原子和硫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水蒸气和水的化学性质相同,原因是分子相同。
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分子不同。
18.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由此证明蜡烛的组成:一定含有 碳元素和氢元素 ,可
能含有 氧元素 。
原因:在反应过程中元素的种类不变,有氧气参加反应,所以蜡烛不一定含氧元素。
19.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试判断碳酸的组成:一定含有由 碳元素、氢元素 、氧元素 。
原因:该反应为分解反应,且在反应过程中元素的种类不变
20.下图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
在化学反应前后
一定不变的是(微观)原子种类 、原子数目 、原子质量 、(宏观)元素种类 。
种类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在化学反应中 小结 金属元素
< 4 易 失 电子,形成 阳 离子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最外层电子数。
非金属元素
> 4 易 得 电子,形成 阴 离子 稀有气体元素 8 (氦为2个) 稳定
一定变化的是(微观)分子种类、(宏观)物质种类。
可能变化的是分子数目、化合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