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氏家族族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氏家族族谱
仲低的始祖仲子,根基较深。

仲氏族风之好,名扬千古!民众感恩,帝王赞誉。

历代皇帝祭孔也同时祭仲。

仲子后裔一直享受加封进级,免除赋役等国恩。

一、族源族根仲氏家族是怎么来的,它的根在哪里?简单地说,就是寻根。

据《通志氏族略回》上记载,高辛氏才子八人,仲堪、仲熊是其中的二子;仲虺为汤左相,其后并为仲氏;又鲁公子庆父曰其中,亦为仲氏、仲孙氏。

卫人仲由是孔子大弟子。

经查,仲姓源出多支:①出自黄帝曾孙高辛氏(帝喾)之后。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号“八元”,其中仲堪、仲熊兄弟二人的后代有的就以仲为姓了(见《姓篆》通志略等)。

②出自商朝开国君王汤的左相仲虺的后代,周朝樊侯仲山甫是其后人。

后世子孙就以仲为姓了(见《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③出自春秋时鲁国公子庆父,字共仲,乱鲁遭责,其子孙因避仇就以他的字为姓了(见《史记·鲁国世家第三》)。

④出自春秋时宋庄公子名之城,字仲子,其孙名江,为宋司马,他便以祖的字“仲”为姓了,他的儿子仲几,孙名仲佗(《姓氏考略》)。

本支始祖,仲由,字子路,鲁国卞邑(今山东平邑村)人,生于周朝景王三年(公元前542 年),九岁崇孔学孔。

《论语》中有40 多处提及到子路,但多处注释有误。

他为人耿直,文武双全,一生忠孔,德高望重。

孔子对其评价极高:“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可备大臣之数,并道:“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见《史记》)。

子路仕鲁期间,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的合作者。

他曾做过鲁国的季氏宰,又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以政事著称。

他跟随孔子40 余年,其中周游列国14 年,诚笃忠信,办事认真,是孔子的一名得意门生。

63 岁时,卫国发生宫廷政变,他仍然忠于孔悝,在和敌人搏斗中英勇献身。

从古到今,人们对仲由都非常敬仰。

卫人为他建墓三处:濮阳墓葬遗骸,长恒墓葬衣冠,清丰墓葬魂魄。

汉唐期间,官方也为其修建了两处词字。

明清两代都对仲庙进行了整修。

据了解,泗水的一座仲庙已废,地产被地方政府安排他用。

济宁仲庙(在山东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由唐朝任城贺之章拨款所建。

历经1000 多年,几经兴发,1983 年国家拨款360 万元重建,气势壮观雄伟。

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的始祖仲由,集忠、孝、仁、勇、礼、义、信、刚于一身,民众拥戴,帝王祭祀追封。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 年),东巡祭孔,同时祭仲。

此后,历代皇帝效法,并对其加封。

唐高宗亲临祭祀,并留下四言诗纪念。

唐宗开元廿一年(公元739 年)追封仲子为卫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 年)加封河内公。

度宗咸淳二年(公元1266 年)追封卫公。

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 年)追称先贤仲子。

清康熙二十八年至五十三年(公元1689 年至1714年),康熙先后四次拜谒仲庙,钦赐《勇行贻范》和《圣门之哲》匾额。

雍正三年(公元1725 年)钦赐《圣道千城》匾额。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 年)祭祀时,除赐“贤诣升堂”匾额,还书赠了对联:“三德达身修,勇故不怠;四科从政事,果则无难。

” 据史料记载,我们的始祖仲由,一直为后人所尊重,被称为“圣门十二哲” 之一。

在曲阜孔庙大成殿有其塑像。

南京夫子庙也有其汉白玉塑像。

当今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历史优秀文化。

江泽民同志在职时了曾到仲浅村拜渴仲庙。

上述可见,仲氏家庭乃圣门之后、贤人之后,根基之深,其他姓氏少有。

二、后裔族人仲氏始祖的大宗后裔,人才荟萃。

23 代臬,任东晋尚书。

25 代庆,任北魏中尉。

28 代晋昭,任南朝齐太守。

29 代浩,任梁刺史。

45 代简,任北宋官刑部郎。

60 代九卿,从明万历廿四年到清朝顺治三年一直任翰林院、翰国史院五经博士,官加二级。

仲氏家族把他称为中兴祖。

以后数代直到71 代宗子肇香止均袭任翰博。

其后任“征北郎”、“高林郎”等职衔。

仲氏家族地位、待遇,都与孟柯、颜回、鲁参后裔同。

自唐朝起,他们都享有朝廷赐予的祭田,并享受免除一切差役的照顾。

小宗后裔,人才蔚起。

65 代孙永檀(耀),字乐园,乾隆三年(公元1736 年)考取进士,后因编修有功,升为晋察御史、签都史,事迹载入清史名臣传。

71 代孙肇如,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 年)翰林院五经博士,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 年)任北洋政府内务部奉祀官世,后在南京政府继任。

新中国成立后,被山东省凫山县政府定为开明士绅。

74 代后裔曦东,原名崇兴,中学
时期就参加革命活动。

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带兵打仗,战功显赫。

全国解放后先后任捷克斯拉法克、坦桑尼亚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非友好协会会长。

并著有论文集。

过去和现在仲子后裔在中央机关和部委工作的还有恩荣(原名跻煦),其玉、伟志、本崇、哲明、崇湖、伟生等都是副部级和正司级干部。

在各省市县担任处级以上干部的数以百计,科级干部更是比比皆是。

在仲氏家族中,专家、学者和名人也不少。

就我们东台来说也是如此。

说明我们仲氏家族同样是人才济济。

大家都在各种不同的岗位上为振兴中华、为实现“两个率先”出力流汗,贡献才智。

三、家谱族风仲了家谱,共24 卷,记载了子路前八代后七十六代字辈、名字。

现珍藏在黑龙江省讷河市档案馆,由74 代孙仲崇义所献。

仲氏家族从63 代祖仲承述,字麟舟择吉字以来,解决了族人繁多、散居四方,字辈不统一无法识别尊卑的问题,后来仲肇瑶等又作了补充,形成了五十个字的统一字辈:蕴、耀、振、贻、绪、统、延、肇、跻、伟、崇、惟、昭、光、辉、怀、如、敦、恒、循、封、典、锡、恩、广、令、德、毓、贤、吉吉、昌、旺、胜、明、皇、荣、茂、超、清、香、国、祚、享、祯、利、乾、坤、乐、泰、康。

这五十个吉字是经过仲氏家族的几代博士研究出来的,每个字都有它的特定含义,不能乱改乱用,现在有些青年人很随便,根本不了解“吉”字的统一之重要和“吉”字含义之深厚,改了一个字就可能乱了辈份,如“伟”字与“惟”字就相差两代,也就是说不是爹爹变成孙子,就是孙子变成爹爹。

“肇” 与“昭”则讹错五代。

还有“跻”字常常有人把它写成离开谱的“计”、“记”、“继”、“季”、“济”字,就这么随便一写,意思就大不同,更谈不到“吉”字的原义了。

先贤规定仲氏家谱的“吉” 字,不仅是统一化、规范化的需要,而且有吉利、吉祥的意义,并注意到忌讳,防止别族重用。

所以,我们在给孩子取名时要注意。

宗谱规定,若不以此字排名,你就不能入谱。

这一点,大家千万要记住。

仲子家史是一部反映先贤始祖生前行事,身后崇荣的家史,它与孔氏《阙里志》、颜氏《陋巷志》、孟氏《三迁志》并垂不朽。

《仲里志》经过多次复修,已由69 代祖仲统岚最后审定。

共6 卷,卷1 为国像志,卷2 为礼乐志,卷3 为世家志,卷4 为恩典志,卷5 卷6 为艺文志。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是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

仲氏族风,由于始祖性格的遗传,世代有德、有才、有识之士的熏陶,以及谱志的广泛传播,在仲氏族人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族风,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族谊深厚之风。

数千年来,一直是天下无二仲。

由于谱系完整,支派虽广,但世次昭然。

凡仲氏族人纵隔千里,或偶一闻名,或偶一见面,都蔼然相亲。

非祖德留贻之厚,何能如此。

恩祖宗之培植,联一脉之真情,一展卷而尊祖敬宗之风将继续弘扬光大。

勤劳敬业之风。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往今来,仲氏族人不论是耕耘、是从军、是科研,还是在党政和各行各业任职,都能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一不畏难,二不怕苦,立志创业创新创优报国,言必行,行必果,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忠心为民之风。

始祖子路见义勇为,见危必拯忘,闻过则喜,闻善则拜,不慕名利,不鄙卑贱,一视同仁,爱憎分明。

始终与老百姓站在一起,为老百姓谋福利。

这些优秀品质在仲氏家族中得到了广泛的继承和发扬。

正直敢言之风。

忠诚正直,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刚直不阿,这也是仲氏家庭独有的性格和作风。

始祖子路,二代祖崔、启,廿一代祖时誉,三十一代祖远,六十五代祖永檀等都为我们后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我们坚信,这些优良的族风在我们以及后辈中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荣辱观融为一体,以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关于仲氏族人的分布和我们这里族人的来历。

据有关资料介绍,仲氏族人约有25 万,分布在全国25 个省、市、区,100多个县,250 多个村庄。

我们这里的仲氏族人是56 世祖子宣携弟子华为躲避兵乱的杀戮,于800 多年前从苏州吴江阊门过来的,子宣一家迁居富东东海边,子华落户梁垛。

子宣生子文汉、文和、文实、文渊、文潮、文源、文洋。

57 世祖文汉、文实迁居如皋西场崔家楼、戚家庄,文和迁居唐洋和海安大公镇搭界的七灶,文潮居唐洋和大公连界的十四灶。

文汉生子时质、时明、时新、时用,定居海安。

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东台、海安这一带的族人都是48 代祖大
宗洁的后代,他的次子益奄(基)以武功授高邮判,南宋建炎戍申年(公元1128年)偕胞弟白奄、履奄随衍圣公孔端友扈华而南,遂藉吴江,以台州知府秘书院学士诰封中宪大夫。

与妻张氏、王氏合葬吴江小圩口。

兴化宝应族人可能与我们同宗。

通过对照我们56 代祖子宣、子华,的确是从苏州阊门迁过来的,57 代祖就是文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