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苏联新经济政策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苏联新经济政策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e45ca5bf01dc281e53af0a2.png)
作者简介 : 曲升(9 1 ) 。 17 一 。 山东莱州人 。 男 山东工商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讲师 , 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16 O
维普资讯
为 中心 , 构建 社会 主义 和 谐社会 摆 在更 加 突 出的 把
地 位” 【 。
大 。银行 、 险 、 保 通信 、 草 、 烟 电力 、 民航 等行业 , 工 职 收入高 , 而纺织 、 煤炭 、 械 、 机 农林 、 工等 行业处 境 军 艰难 ,职工 收入 较低 。这 已成 为社会 的一 个普遍 现
问题 。列 宁 曾反复 强调俄 国 国情的特 殊性及 由此 决
定 的发 展道路 的差 别性 。他在俄共 十 大所做 的报告
中 明确 提 出了俄 国的基本 国情 : 农 占大多数 、 济 小 经 文化较 为落后 。他 指 出 :我们 目前正处 于这 样一 种 “ 情况下 ,就是 说 ,我 们俄 国无产 阶级在 政治 制度方 面 ,在 工人政 权 的力量方 面 ,比英 国或 德 国都要先
义市场 经济体 制 日趋 完善 , 社会 主义物 质文 明 、 政治
、
相 似的历史 前提 : 会主义初 级 阶段 社
苏联新 经济政 策与我 国和谐 社会 建设具 有大 致
相似 的历史前 提 ,这就是社 会 主义初级 阶段 。众所
文 明、 神文 明和党 的建设 不 断加强 , 合 国力 大幅 精 综 度提高 ,人 民生活显 著改 善 ,社 会政治 长期保持 稳
第2卷 第 7 8 期
苏联新经济政策对我 国和谐社会建设 的启示
曲 升 张 松 伟 ,
( .山东 工商学 院 社会 科学 教学部 ,山东 烟 台 2 4 0 ; .山东省菜 州市 梁郭 中学 ,山东 莱州 2 1 3 ) I 60 52 64 6
新经济政策提出的背景、意义、成效及其启示
![新经济政策提出的背景、意义、成效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7d5290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f.png)
新经济政策提出的背景、意义、成效及其启示作者:余斌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2期摘要: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从1921年起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而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与俄国当时的国情和世界的世情有很大的关系,是列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解决苏维埃俄国现实问题的成果。
十月革命完成了推翻资产阶级的任务,但是,俄国的资产阶级没有完成否定小私有制的历史任务。
这个历史任务落到了俄国工人阶级的肩上,这是导致新经济政策出现的根本原因。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成效,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启示。
但是,由于今天中国的国情与当年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存在很大的差异,世界局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我们既不能用当年的新经济政策来指导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更不能随便借鉴当年的新经济政策。
不过,我们可以向列宁学习,全面掌握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来应对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苏维埃俄国;列宁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DOI:10.12186/2021.02.001文章编号:2096-9864(2021)02-0001-15“新经济政策是指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从1921年起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而实施的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广泛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立大工业和小农经济之间的联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把商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环节;允许私人经营企业,支持个体小工业企业的发展;以租让制、租赁制等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的资金和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国营企业中坚持经济核算和物质利益原则,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发展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吸引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等等。
”由于新经济政策含有市场经济的内容,很多人常常用新经济政策来说明中国搞市场经济的合理性。
但是,列宁采用新经济政策与俄国当时的国情和世界的世情有很大的关系,该政策是列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解决苏维埃俄国具体现实问题的成果,新经济政策在苏联也没有能够持续很长时间。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4959815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d6.png)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启示列宁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旨在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促使苏联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这一政策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近几十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改革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我们可以从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寻找启示,深入思考我国改革开放的路径和方向。
列宁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在经历革命和内外战争之后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
同我国改革开放的初衷相似,其目标在于实现经济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思想是适应当时的国内外形势,采取灵活的经济手段,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一政策的背景给予我们关于怎样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全球化环境的思考。
我们应该以当时激烈的内外战争对苏联经济的摧毁为警示,不断适应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实施科学的、稳定的改革开放。
列宁新经济政策以发展农业为重点,通过鼓励农民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提高农产品价格,吸引和激励农民生产。
这一思路对我国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我们应该注重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产业信心,鼓励他们发展多种经营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要通过价格调控、贸易自由化等手段,增加农产品的竞争力,使农民能够分享到改革开放的红利。
在工业方面,列宁新经济政策提倡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和经营。
这一政策的推行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们应该鼓励私人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为市场经济提供更多的活力和创新动力。
同时,要加强监管和规范,确保市场的公平和竞争的有序进行。
在吸引外资方面,可以借鉴新经济政策的经验,制定对外开放的政策和法规,并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
列宁新经济政策还注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苏联当时通过与国外合作,引进技术和设备,推动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我们应该明确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浅论苏俄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浅论苏俄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d3fff7a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6f.png)
浅谈苏俄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内容摘要新经济政策是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探索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一个典范是在战时共产主义不再适应新形势的情况下提出的过渡性策略。
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实施为苏俄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等核心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均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市场经济启示AbstractLenins New Economic Policy is to us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nd an example of explore Soviet Union‟s economic construction it is also the War Communis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no longer adapted to the 1 transition strategy proposed.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P not only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oviet Union but also give our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 strong theoretical guidance. Their core idea of Plan and market combined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capitalism socialist construction have some guidance for the establish of a chinese-typ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ory and have an inspiration for solve the three rural issue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tinue to adhere to Improve 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 and opening-up water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average. Key wordsNEP Market-economy Inspiration 一、引言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晚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晶回答了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dcfabb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6.png)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新经济政策(NEP)是列宁在1921年引入苏联的一项政策,目的是为了恢复国家经济并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及对中国的启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列宁引入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
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俄国沦为内战与外敌入侵的混乱时期。
战争与革命严重摧毁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对粮食、原材料等生存必需品的供应也严重短缺。
在这一背景下,列宁意识到苏联需要采取一些灵活的经济政策来恢复经济,维持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取消强制的粮食征集制度,鼓励农民增加粮食产量并自由买卖农产品;在城市恢复市场经济,容许小规模的私营企业以及个体户的经营;对外宣传引进外国投资和技术等措施。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经济矛盾,推动了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NEP的最大启示在于:在推进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实施相对灵活的经济政策。
中国在建国初期就面临着与当时的苏联类似的困境,需要在社会主义事业起步的同时恢复战争和革命摧毁的经济基础。
因此,借鉴NEP的经验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苏关系紧张加剧,对苏联的经济援助几乎中断。
中国需要自主地恢复经济,NEP给出了相对灵活的经济政策的解决方案。
1953年,中国领导层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也采取了一系列进行探索和实验的经济政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58年提出的"大跃进"运动,试图通过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和工业化发展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计划过于冒进,工农业生产出现严重问题,导致了大饥荒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通过对NEP的研究,中国逐渐理解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在深圳特区被提出,这是中国实行经济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
论文:试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启示
![论文:试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574c01b9ec3d5bbfc0a744b.png)
76958 公共政策论文试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启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苏俄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失败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苏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是对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深刻揭示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为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
邓小平曾积极评价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新经济政策是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苏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成功范例,对我国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及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首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重要任务本应该是如何使俄国从资本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然而,苏维埃政权此时却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严峻形势之下,在这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苏维埃政府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论,实施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在流通领域,实行国内贸易国有化,全国消费品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人贸易;在工业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国有化;在社会劳动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苏俄人民的积极性,有效地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战胜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进攻,保卫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大作用。
然而,它对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对农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如果继续推行这一政策,它将会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苏俄经济崩溃瓦解,造成经济危机;农民因利益受到极大“剥削”而发生暴动;工人不满和士兵叛乱等危急情况也会出现,进而导致国内政治动乱,从而对苏维埃政权产生极大的威胁。
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现实启示
![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现实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26b91023c1ec5da50e270b3.png)
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现实启示作者:金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7期摘要:新经济政策是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典范。
揭示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对我国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启示[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1列宁所倡导推行的新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在总结苏俄的历史经验总结其失败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同当时苏俄的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我国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
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邓小平同志也认为只有继承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思想,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赤卫队”攻击资本的时期,把银行、铁路、商船、大型工矿企业收归国有;实行粮食专卖制度,制定余粮收集制实行了余粮收集制以及实行义务劳动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这种“暂时性”政策,体现了列宁“直接过渡”思想。
成功地捍卫了胜利的果实。
但是,却与当时苏俄的具体国情不相符合。
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苏维埃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面对这样混乱的局势,列宁果断地指出:“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深刻反思和苏俄特殊国情的把握,列宁果断地提出废除余粮收集制,采取粮食税制,实行商品交换,恢复商品流通,提出了不同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新经济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在农业方面,用新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促进工农联盟的结合余粮收集制把国家所需要的粮食分摊在各产粮省农民身上,目的是保证前线革命军队和后方工人的物质供应。
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dd5c160ddccda38376baff2.png)
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例如,发达国家已经从煤焦油中分离出220多种产品。
而其中具有某种物质结构和化学性能的产品如萘、蒽、醌等是石油化工无法获得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我国焦油产量从1995年的250万吨开始一直保持小幅增长态势,但产量最大和技术最先进的上海宝钢也仅能分离40多种产品,山西只能提取纯苯、甲苯、粗酚、工业萘、软沥青、粗蒽等十多种产品。
另外,焦化工业仅有不到二成的焦油被回收,近90%煤焦油流失严重。
这些都说明山西在煤炭深加工转化方面任重而道远。
(3)利用山西煤炭价格的优势占领国际市场份额。
wT0规则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允许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发达国家之间对使用国内产品的企业进行补贴,但同时对享受补贴服务的企业的资料有着极其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
也就是说,将来煤炭贸易的开放,必然引起普遍利润率的下降,原因很简单,我国的煤炭价格根本不是市场机制下企业根据各自的成本和利润的换算结果,而是由政府划定的在允许范围内的波动价格,这样,由于管理水平与经营能力的巨大差异,外资企业将迅速击垮国内企业占领市场。
所以我们应在积极要求业务补贴的前提下,迅速取消各级政府对企业不合理的行政收费,以增加企业的价格竞争力,保证企业利润。
我们知道,政府制定的诸多费用除了收取再返还的部分外,至少使山西煤炭出口的平均价格每吨增加了5美元,这部分额外费用企业是无力负担的,只好体现在国际贸易的价格上,迫使企业放弃部分利润以图保住市场,生存已难,何谈赚取外汇?另外,有学者提出以下观点:在自然垄断产业设立普通服务基金,通过招投标的形式,使提供普遍服务的企业获得补偿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利润。
这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但需要说明的是,所有的办法都是短期或暂时实行的保护措施,最后都要在公平统一条件下共同参与竞争,妄图长期保持政策倾斜或得到补贴的想法最后只能得到wT0规则的严惩。
(4)运输和港口条件的改善为山西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港口担负着国际货物运量的90%,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作用。
十月革命后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当代启示
![十月革命后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5bbe168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3.png)
81十月革命后,俄国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但是这并没有能够改变俄国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局面。
同时由于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余粮收集制,在战争结束后并不再适用当时的农民需求,农民不再有能力将多余的粮食上交给国家,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对当时的新政权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农民的紧张局面,促进了农村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的有效发展。
同时中国也是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也是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家,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收官之年,通过学习研究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深入推进我国乡村振兴、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十月革命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所采取的政策已不再适用于当时苏俄发展的路线,列宁认为“好多事件,特别是战争、经济破坏、军队复员以及极端严重的欠收造成的极度贫困引起的事件,好多情况,使得农民处境特别困难、特别紧张,并且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农民的动摇”[1],可见如何对待农民成为当时首要的政治问题。
(一)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提高民众生产积极性从1918年夏至1920年底,随着捷克斯洛伐克军的叛乱和国内战争的爆发,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保证前线粮食能够充足供应,实行余粮收集制让农民交出所需数量的粮食,使得农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因此1921年列宁呼吁:“我们必须立即向广大农民群众改变经济政策,使农民能够感到布尔什维克愿意不惜一切代价马上改善他们不堪忍受的状况。
把征粮制改成实物税”[2]。
实行粮食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同时也使生产力得到了提高。
具体而言,粮食税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列宁认为实施实物税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是无产阶级国家同农民之间有关正常经济关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第二、推行余粮“流转”试验,通过利用交清粮食税后的余粮和利用小工业主要是手工业来发展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流转”,既能够满足工人和农民的需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振兴,提高劳动生产率。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当代启示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740803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2f.png)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二○二○年第三期收稿日期:2020-01-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8BKS008)作者简介:房广顺,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思想研究;关震,男,辽宁营口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思想研究。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当代启示房广顺,关震(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要:列宁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把苏维埃俄国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上进行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开创。
立足新时代,研究和阐释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内容与历史价值,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历史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当代启示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守人民群众立场,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关键词:列宁;新经济政策;历史价值;新时代中图分类号:A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20)03-0001-08列宁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邓小平曾高度评价列宁新经济政策,从中汲取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
毛泽东认为,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攻,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1]。
邓小平也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2]。
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的新特征,列宁新经济政策仍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浅析“苏联模式”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对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
![浅析“苏联模式”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对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36316896529647d27285269.png)
东北石油大学2011-2012学年第1学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浅析“苏联模式”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对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三大改造的全面告捷,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最严峻也是最重要的课题。
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我国曾经选择“苏联模式”和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作为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虽然在“苏联模式”的统领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走过弯路,但是它对于我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经济政策本身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模式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建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第一个把科学社会主义林论变成现实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
建设陆续取得辉煌成就,苏联模式也逐渐形成了,并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渊的影响。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自全面学习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开展的,特别是再改革开放之前面对我们的国家体制社会制度抖颤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化与开展,我国的领导人不断地审时度势,果决地重新判断世界形势,同时基于全面总结20世纪以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本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出当时国际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的历史决定。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当人们仍然困顿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甚至有人已经开始怀疑中国共产党带领的这条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再一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中寻找契合点,他提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cd2bb46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1.png)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引言苏联新经济政策(NEP)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20世纪20年代末和20世纪70年代末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采取的重要措施。
本文旨在比较分析这两个政策的背景、实施过程和效果,探讨它们的异同及对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今后的经济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和启示。
一、背景比较1.1 苏联新经济政策苏联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于1921年提出的一项经济政策,主要的出发点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遭受战争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通过恢复市场机制和私人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政策。
NEP的核心是允许私人土地所有权和私人贸易,并允许农民自由经营和交易,同时逐步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和集体农业。
1.2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78年至1979年提出并开始实施,在对内对外的背景下,中国决定放弃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开放市场经济,吸引外资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的核心是允许私人企业和外资进入市场,促进农村改革和城市工业升级。
二、实施过程比较2.1 苏联新经济政策NEP的实施启动了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逐步恢复了国家经济秩序,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和私人企业家的生产积极性。
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NEP为苏维埃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由于政策执行的复杂性和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矛盾,NEP也导致了部分地区的经济剧烈震荡,使得一些农民和工业家成为了富有的资本家,严重伤害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纯洁性,最终在斯大林领导下被淘汰。
2.2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核心是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在政策实施中,中国先后实施了九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十四届四中全会等一系列决定和措施,在国内外务实推动了贸易和投资的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1ebf6ba65ce05087632139a.png)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个欧洲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成为—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但它的影响还在历史地显现。
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时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定型下来的。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的定型。
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一模式为载体的。
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不可否认,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是保证了苏联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成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使“近似中世纪的国家”的野蛮俄国。
沿着这条道路一步步地向着现代化迈进。
二是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但就长期来看,它的形成是在否定了列宁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通过迂回过渡的办法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否定了渐进的、通过经济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而试图用激进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建设社会主义。
二.苏联模式的特征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
浅谈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关系
![浅谈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e3aa7f4fad6195f302ba6b0.png)
浅谈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关系浅谈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关系浅谈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关系摘要:列宁在具体分析了俄国的国情后,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使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 才开始重新认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也为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指导下, 中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面对的一个艰难课题。
列宁深刻的认识到在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生产力十分落后,俄国的文化程度低,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这些均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
基于上述认识,列宁指出,这种国情决定了“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事情。
” 他还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因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由此不难看出,正确认识国情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是俄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俄国向社会主义过度必须采取迁回的方式。
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实践,列宁和俄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也正是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的深刻反思和对苏俄国情的正确把握,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
一、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及意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第一,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这是新经济政策的第一步,也是最主要的内容。
粮食税额比余粮收集额低。
纳税后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归农民自己支配,可以自由买卖。
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所征收的粮食少得多,这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刺激了播种面积的扩大。
粮食税的实施,肯定了小农这种经济形式,并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鼓励小农独立经营,从而最终实现了工人与农民的巩同联盟。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d1606f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5c.png)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启示1. 引言列宁新经济政策(NEP)是苏联革命后期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旨在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我国改革开放也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的一项重大决策。
本文将就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启示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2. 历史背景列宁新经济政策于1921年提出,当时苏联正面临战争和内部混乱,经济陷入困境。
为了稳定国内局势,保证粮食供应、恢复生产力,并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列宁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灵活的措施。
3.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允许私人土地耕种、私人贸易和小规模工商业发展;引入税收制度;承认外资进入;建立合作社等。
4. 新经济政策对苏联的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逐步恢复,农民和小商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保护。
同时,新经济政策也引入了市场机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5. 新经济政策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启示5.1 灵活措施与稳定大局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出台体现了灵活的思维和务实精神。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况,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改革开放进程中整体稳定。
5.2 市场机制与计划经济相结合新经济政策在苏联引入了市场机制,这为我国改革开放中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借鉴。
我们可以在保留计划经济基础上,逐步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和生产力发展。
5.3 私有制与公有制相结合列宁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土地耕种、私人贸易和小规模工商业发展。
这一做法为我国改革开放中私有制与公有制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提供了参考。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私人经济发展,同时保留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5.4 引入外资与国际合作列宁新经济政策承认外资进入,这为我国改革开放中引入外资和推动国际合作提供了启示。
我们可以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
6. 总结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灵活措施与稳定大局相结合、市场机制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私有制与公有制相结合以及引入外资与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借鉴,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并取得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成果。
苏联(俄)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苏联(俄)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121097c01f69e3143329431.png)
浅析苏联(俄)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关键词:苏联(俄);经济建设;影响本文将从经济的角度,以中苏两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定的三个经济政策和体制为例,分析苏联(俄)对新中国经济建设所产生的影响。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53年,新中国中央政府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这一方针与1925年苏联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在提出背景、实施方式、实施特点,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都极其相似。
首先两国在提出方针时都面临相似的境况:国家政权刚刚建立并巩固,但仍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下,需要加强国防以维护民族独立;由于国家处于农业国阶段,无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保障。
在实施方式上,中苏两国分别在1953年和1928年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一点上中国充分借鉴了苏联“五年计划”的经济发展模式。
以五年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的周期去系统规划国家经济发展的蓝图,减少了经济发展的盲目性。
在工业化的开始阶段,两国都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了重工业上。
但是,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问题在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也体现出来了。
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重工业的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猛增,造成国家财政紧张。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中国农村盲目地开展起来。
类似的运动在苏联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1929年为了配合国家的工业化,苏联在农村推行了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中苏两国先后在农村进行的公有化运动,都是采取自愿与胁迫相结合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全国99%以上农民加入公有化组织。
不仅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而且极度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可以说两国的做法都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334335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a.png)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一、引言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三、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对我国的启示1. 允许一定程度的私人经济和市场机制2. 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并重的原则3.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4. 建立国际经济贸易关系5. 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四、相关案例的分析1. 深圳特区的发展2.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3. 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战略4. 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5.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策略五、结论引言列宁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在20世纪初期试图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次重要转型。
经过多年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内战,苏联逐渐意识到,纯粹的计划经济模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苏联领导层开始探索允许一定程度的私人经济和市场机制等手段,以刺激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这是一次既具有历史意义,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社会经济实践。
在我国的建设和发展中,新经济政策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许多启示。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列宁新经济政策是在苏联1918年内战胜利后实行的,它的背景是社会和经济的动荡不安。
内战期间,苏联经济严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此后,苏联政府不断试图通过全方位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发展,但这种封闭性的经济模式很快陷入了瓶颈。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对我国的启示1.允许一定程度的私人经济和市场机制新经济政策允许一定程度的私人经济和市场机制,以刺激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正在深入开展市场化改革,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比重与日俱增。
政府应该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和形式,需要充分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尊重市场规律,在法规、监管等方面还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2.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并重的原则关注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平衡是新经济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这对我国的经济、产业和社会发展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近代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在一定程度上,重视重工业发展过度,扼杀了轻工业的发展。
再谈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给我们的启示
![再谈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给我们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a540e11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cc.png)
再谈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给我们的启示
李金奎
【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4(000)004
【摘要】<正> 苏维埃俄国的“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3月,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根据当时国内的经济政治形势,果断地中止了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同时宣布实行的。
其主要内容是:从余粮收集制转到征收粮食税;从禁止自由贸易转到有领导的贸易自由;从直接冲击资本主义转到容许国家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对工业体制、企业管理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等等。
【总页数】8页(P1-8)
【作者】李金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列宁关于选拔人才的思想--论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党建思想之四 [J], 马徒
2.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列宁创立新经济政策的启示 [J], 伏秀萍;王印杰
3.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给我们的启示〈上〉 [J], 金雨
4.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给我们的启示(下) [J], 金雨
5.再论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方法论及启示——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 [J], 陶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卢青青左斌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国内外各种尖锐矛盾,布尔什维克党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用行政手段组织生产和分配,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是必要的,它调动了积极性,打退国内外反革命势力,保卫了革命果实。
但是,在和平条件下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多方面的矛盾。
以1921年喀琅施塔得的水兵暴动为导火索,宣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无时效性,国内外出现严重的危机。
于是,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定,认识到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必须迂回渐进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其主要内容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商品交换,支持小农经济,允许私有私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二、新经济政策过早结束的原因(一)受反市场经济思想的影响首先,新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政治危机的产物。
基于消灭剥削、铲除资本主义,布尔什维克领导了十月革命顺利夺得政权。
随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运而生。
然而此政策并不适合小农占多数的俄国国情,直至1921年农工暴动愈演愈烈,苏维埃政权面临最大的政治危机,于是列宁于同年3月提出新经济政策。
列宁说:“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并且毫不隐瞒,新经济政策是一种退却。
”[1](P8)既然是为了摆脱危机的应急措施,那么布尔什维克党就没有做好转变观念的准备,意识形态的核心仍是反市场经济的。
其次,未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列宁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发现小生产占大多数的俄国不能完全排斥市场、商品和货币。
而斯大林时期,受马克思传统观念束缚,教条地说:“恩格斯认为,在这样的国家中,在把一切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同时,还应该消除商品生产。
”[2](P604)“并且也用逐渐过渡的办法使产品交换来代替商品流通,使中央政权或别的什么社会经济中心能够掌握社会生产的全部产品以利于社会。
”[2](P650)致力于使国家成为市场的主体,而非市场秩序的监督者和护卫者。
结果,斯大林慢慢地使苏俄经济步上畸形发展道路。
(二)缺乏对新经济政策的深层解读新经济政策从实施起就被苏共党和领导人就有关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等问题争论着。
党内不少人主张保持共产主义纯洁性,反对开放和退却,抵制市场和贸易自由。
而列宁指出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但是他却始终认为市场经济、商品买卖和自由贸易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并且只把它们看作可利用的形式,没有得到法律和制度的保障。
另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上盲目冒进。
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赶超战略,并把实现全国电气化当作重点。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续执行赶超战略。
为了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党和政府从1926年开始,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9年12月,斯大林表示新经济政策已经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这种脱离实际、急躁冒进的做法无疑是有害的,使人民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
这些认识上的缺陷最终导致新经济政策的夭折。
(三)新经济政策的施行缺乏法律和体制的保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并没有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的意向,反而致力于消灭资本主义。
所以,苏联党和领导人在执行新经济政策的时候具有很大随意性,对政策的认识也没有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就无从谈起对新经济政策的法律保障了。
不健全的民主法制、对法制建设问题的不重视、加之斯大林的独断专行等,使一贯处在行政强制力下的新经济政策不具备实施的持久性。
十月革命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俄国恢复了经济生产,也恢复了政治上的高度中央集权。
但是实施新经济政策后,权力高度集中的现象并没有转变,反而被加强。
强化一党专政并宣布俄国共产党是国内唯一合法政党。
并且对其他政党进行镇压和取缔,取消了政治自由。
国家政权强力干预经济,使经济失去活力,危机频发。
由于没有政治体制外衣的保护,新经济政策最终被取消以期消除经济危机。
三、新经济政策对我国建设的启示(一)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列宁说:“只靠共产党员的双手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幼稚的、十分幼稚的想法。
共产党员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过是人民大海中的一粟而已……而自己能向资产阶级学习,使资产阶级走共产党员要走的道路。
”[1](P96)他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指出:“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苏俄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摘要]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俄国从此踏上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之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等。
虽然新经济政策由于反市场思维、缺乏对新经济政策的深层解读和它的施行缺乏法律和体制保障等的影响而较早结束了,但却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党史8(上接第7页)/党史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3](P225)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必须批判的继承前一阶段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也如此。
一方面它要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和腐朽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继承资本主义一切东西。
1985年,邓小平指出:“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
”[4](P130)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正确判断姓“社”姓“资”问题的新标准,即“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P29)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我们都可以广泛的利用,比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让制和证券制度等。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了赶超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战略,并把实现全国的电气化当作赶超战略的重点。
最初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问题上存在着急于求成和盲目冒进的思想,这种脱离实际、急躁冒进的倾向给社会主义的建设带来一定的危害。
新经济政策的诞生是列宁将马克思的一般原理和俄国具体国情有效结合的产物。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从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直至采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列宁探索了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论,但它不是教条。
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个国家的革命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各国共产党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找出自己的革命道路。
”[4](P27)所以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我国建设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
要想改革就必须开放,开放就必须改革,二者相互促进,互为前提。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改革和开放互相促进,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是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结束了新经济政策,取而代之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
导致后来的苏联只有改革,缺乏对资本主义的开放,使社会主义的改革最终失去活力,苏联也以解体而告终。
1988年5月25日,邓小平表示:“改革开放必须从各国自己的条件出发。
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
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
”[4](P265)“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4](P135)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
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
”[4](P371)我国的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的始终,而决不是权宜之计。
所以改革开放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变。
虽然新经济政策实行的时间不长,但给我国的建设带来宝贵的财富。
正如邓小平所说,“也许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当然我们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给社会主义建设增添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1]列宁全集(第4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斯大林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龚育之.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作者简介]1.卢青青(1986-),女,江苏沭阳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2.左斌(1984-),男,山东临沂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江苏南京210046。
【责任编辑/韦丹丹】七、李汉俊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新时期以来,对李汉俊的研究不断开拓和深化,大家对李汉俊的认识也在持续推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再接再厉。
首先,李汉俊作为中共早期党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对其研究只是零散的一些论文,并没有形成李汉俊研究的专著。
其次,与其他早期重要人物相比,李汉俊的研究明显存在一些空白点,很多方面例如情感世界等很少有人来做。
最后,有一些问题例如李汉俊脱党原因、对李汉俊的评价等学术界并没有达成一致。
[参考文献][1]苗体君,窦春芳.李汉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J].党史纵览,2008,(2).[2]赵魁浩.李汉俊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12).[3]别国庆.李汉俊在建党前夕对马克思主义传播[J].湖北档案, 2007,(6).[4]李毅.李汉俊对组建中国共产党的贡献[J].文史天地,2007,(12).[5]金英豪.试述李汉俊对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贡献[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2,(6).[6]陈绍康.浅论李汉俊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与失误[J].党林,1991,(12).[7]徐云根.建党时期李汉俊思想述论[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2).[8]张玉菡.论李汉俊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J].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8,(4).[9]姚松蛟.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功与过[J].炎黄春秋,1996,(2).[10]张同.李汉俊脱党原因之我见[J].炎黄春秋,1998,(10).[11]徐云根.关于李汉俊的脱党原因及其是非曲直[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1).[12]田子渝.李汉俊与犹太新文学[J].新文学史料,2003,(5).[作者简介]赵惠芬(1988-),女,山东惠民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