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高中语文作文《捕捉动情点》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选修《捕捉动情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文本出发,从自身阅读感受出发,体会什么是动情点,引导学生进入自然的思考状态。
2. 了解“动情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学会适时地抓住“动情点”。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和敏锐的感受力,学习写作运思的技巧。
学情分析:
1.从例文出发,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在学生发言结束后作总结时完成知识小结的任务。
2.分析讲评习作时,最好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根据自己的感受分析作者的“动情点”、篇章结构的目的及优缺点,然后让作者自己做答辩式讲解,谈谈大家的发言对他有没有启发,有什么启发。
3.最后老师谈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主要教学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捕捉自己的“动情点”
重点难点:
1、怎样自觉地、有意识地捕捉自己的“动情点”
2、理解“动情点”与文章结构的关系。
3、通过具体写作练习,进行实践体验,在体验中加深对写作原理的领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白居易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英国诗人塞•柯尔律治也说过类似的道理:“只有动情写成的作品才能动人以情。”同样的话在狄德罗那里也可以见到:“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罗丹说:“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见,作者的“动情点”恰恰就是阅读者的共鸣点。
【活动一】
1、从自身阅读感受出发,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自己想想、说说在生活中曾经出现过的动情点。
2、学生齐读名家语录:文学家乔治•桑说:“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永远存在于只要我们伸出手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
感悟:何为“动情点”
1、播放视频,触动心弦
2、组织讨论,《噪音的世界》这篇文章,作者的动情点在哪里?动的是什么情?你从哪些字句中感受到动情点?
3、问:何为“动情点”?(“动情点”:情感的触发点。)例:《噪音的世界》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是:明确:在于外界环境对心情所产生的影响,即由工地的闹而引发一系列的感受和感想。具体内容是对现实生活中充斥着钢筋水泥的纷乱嘈杂感到烦躁,转而向往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清凉。
4、“5•12”地震图集,强化“学生对动情点”。的直观感知。说明:或触动你的心灵,或牵动你的情思,或引发你的思考,或启迪你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在生活的某一时刻打动了你的内心,牵动了你的情思的人、事、物。它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根白发,一句话语;也可能是一排大雁,一座高山,一条小河,一间老屋,一朵鲜花;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甚至是一个极微不足道的细节……古人见柳思离别、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绪,在那一刻,柳、月、秋、水就是诗人的“动情点”。总之,它能触动你的心灵,牵动你的情思,引发你的思考,启迪你的(写作)智慧,使你久久不能忘怀,甚至成为你刻骨铭心的记忆。
【活动二】
1、观看视频,叙说内心的感动
2、阅读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动情点”?作者的动情点在哪里?动的是什么情?你从哪些字句中感受到动情点?
3、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寻找资料,要特别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要把它挖掘出来。
探究:如何抓住“动情点”
1、导:化用罗丹的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动情点”,而是缺少发现“动情点”的眼睛。初中时我们学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都会被感动,尤其是看到身材臃肿、动作蹒跚的父亲翻过铁道去买橘子的片段,眼眶都会觉得湿润了。为什么呢?——作者抓住了“动情点”。到底如何抓住“动情点”,下面,我们再以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散文《冬天》为例,体会作者的技巧。以朱自清散文《冬天》为例,探究、提出问题:①概括作者选取的三个冬天的生活场景。
②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形容三个片段的共同点。
2、讲解:横断面、纵断面P43知识导引:第六段
3、文章总结:人的一生都是先和大家庭生活在一起,然后拥有宝贵的友情,然后寻找到真挚的爱情,然后也体会到当年父母之于自己的那分爱,因为自己也为人父母了。生活就是这样,有爱就有温暖,藏在温暖背后的爱就是作者的动情之本。作者正是善于感受生活,调动记忆,选取了生活中的片段,即“横断面”,巧妙安排素材,按照人生的逻辑顺序,巧用“纵断面”。这样,作者完美地抓住并演绎了“动情点”——温暖。
4、方法点拨:让自己的心灵敏感起来,让自己的人生丰富起来(前提)挖掘生活的点滴,截取生活“横断面”,思考人生的真谛(方法)巧妙安排素材,按照人生逻辑顺序,巧用“纵断面”。(方法)
【活动三】
1、学生阅读《冬天》。
思考:1)、请概括作者选取的三个冬天的生活场景。
2)、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形容三个片段的共同点。
明确:一个是小时侯和爸爸、兄弟们在一起吃煮豆腐的情景;一个是和朋友在冬日西湖划船聊天的情景;一个是妻子、孩子在台州生活的情景。共同点:“温暖”,所有这些温暖的感受就是他的动情点。
2、探讨如何“抓住”“动情点”的方法。理解、把握“横断面”“纵断面”两个文学概念的内涵。
深入探究:如何再现“动情点”①分组讨论,再次回到《冬天》文本,思考如何再现“动情点”的方法②教师归纳再现“动情点”的方法:精彩细致的描写——打开词语,细化描写多一些精确的描绘词,少一些抽象的概括词。
多一些个性化的修辞,少一些大众化的叙述。多一些合理的想象,少一些古板的记事。
【活动四】
分组讨论,分组派代表汇总并将结论进行展示五、讨论“动情点”与文章结构有什么关系?
1、“动情点”与文章结构有什么关系?
2、如果只有一个集中的动情点,应放在文章的什么位置?动情点是乐曲的最强音,最强音形成高潮,高潮要在全曲尾部出现才能余音缭绕,例如《冬天》。
3、教师归纳: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更好地凸显“动情点”,增强文章的力度。
1)。精心剪裁,巧设高潮,凸显“动情点”。“动情点”决定着全文的高潮,牵动着全文的结构,所以在写作运思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来使情感厚重感人;也可以通过调动各种不同的叙述顺序,加强细节描写等方式来“浓缩”文章的结构,使情感更加集中、动人。
2)。集中渲染,画龙点睛,凸显“动情点”。人的七情六欲是相通的,能令你动情的内容,往往也能使别人动情。然而令人动情的,不一定是事物或物件的整体或整个过程,往往是事物的某个部位或事件的某一细节。因此作文不能只写事物的轮廓,而应抓住最让人动情的内容渲染之、凸现之,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自己的文章更有力量。
3)。细化情景,虚实相生,凸显“动情点”“动情点”只是一个触发点,要想让读者从心底里涌动起喜怒哀乐,产生情感的共鸣,还需要注意生活情景的真实情感。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活动五】
学生阅读:P45《回家》找出文章的三个“动情点”
1)期盼与失落
2)照片的前后变化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