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纲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第二讲、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五、自我概念及其结构
• 自我的定义:自我又称自我概念、自我意识,是个体对其 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 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或觉察。 • 主我与宾我:按照詹姆斯的定义,主我即主体的我,是作 为认识者、行动者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宾我是镜像 的我,是一个处在被认识、被观察状态的我,包括一个人 所持有的关于自己的所有知识与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 成分,宾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 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 反思自我。补充:精神分析的自我结构学说。
• 主要著作 :《有效的面谈者 》; 《圆满之道》; 《明日之星——学龄前儿童心智发展与心理健康 》;
• 专题节目:成都交通文艺广播心情加油站-解密梦语
FM91.4兆赫; (每周三晚 22.00-23.00)
第一讲、渊源、对象、流派与方法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二、学科发展渊源
三、派别及其理论特色
第一讲、渊源、对象、流派与方法
第二讲、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六、自我概念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 自我概念发展与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家庭、学校、 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 婴幼儿期(0-3岁) • 学龄前期(3-6岁) • 学龄初期(6-12岁) • 学龄中期(12-16岁) • 学龄晚期(16-24岁) • 成人期(24岁以后)
第二讲、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
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等。 • 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至今,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发展到实 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出现 了瑟斯顿、李科特、谢里夫、莫里诺、勒温等重要的社会心理学家。
第一讲、渊源、对象、流派与方法
七、自尊 • 什么是自尊:自尊是自我概念中的一个自我评价 维度,它是一个人对社会角色的自我评价结果。 自尊是一个人对其所扮演的每一社会角色进行单 独评价的(加权)总和。詹姆斯在1890年提出一 个关于自尊的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 对自尊与自卑的辩证理解 • 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亲子、行为反馈、选择参 与和扬长避短、依据相似性原理进行的社会比较。
◆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实验法;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调查法(访谈法、问卷); 档案法(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大量资料进行收集,进行内容分析和研
究的一种方法,注重对历史资料的分析)。
第一讲、渊源、对象、流派与方法
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渊源
• 哲学思辩期: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人们根据哲学思辩与社会准
01、控制点理论(罗特):内控者与外控者的归因
02、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 03、凯利的三度(协变)归因理论
04、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第三讲、社会知觉、印象管理与归因-04
凯利三度归因理论举例:玛丽为什么对小丑发笑?
条件
1
区别性
一贯性
一致性
归 因
低:她总对小 高:她总是对 低:别人很少 人:玛丽 丑们发笑 他发笑 笑
第三讲、社会知觉、印象管理与归因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心理效应
01、图式及图式加工
02、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03、核心品质理论 04、晕轮效应 05、定势作用 06、巴纳姆效应
第三讲、社会知觉、印象管理与归因
三、印象管理
又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它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 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自我形象的控制。
第一讲、渊源、对象、流派与方法
2、社会交换论
• 理论背景:这个流派形成于20世界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 国社会学家霍曼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关系或“趋利避害” 角度研究社会行为,它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 的一种交换。”社会交换论是综合了操作行为主义、经济学的边际效 用递减理论以及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一些理论而发展起来的。 • 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5个普遍性命题: 成功命题:行为与奖赏; 刺激命题:相同刺激引发相同或相似行为; 价值命题:价值、满足感与行为; 剥夺-满足命题:重复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价值越小; 侵犯-赞同命题: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意外惩罚,会产生 愤怒情绪并出现侵犯,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对个体更有价值;等等。
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教学纲要
向 程
向 程
心理咨询师 精神分析家
• 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首席心理咨询师
•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
• 四川理工学院文学院:文艺心理学学科教授 • 四川省科协技管会:理事;心理咨询专委会副主任 • 成都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
• 专业方向:精神分析;儿童青少年心理;职业指导
•
• •
第二讲、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四、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
• 语言社会化:语言是一种获得共识并进行交流的符号系统, 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掌握语言本 身也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获得知识与交流手段的基础。 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性别、性别意识、性角色、性社交、 性感受体验、性道德。 道德社会化:什么是道德?怎样进行操作性定义?道德情 感与道德行为。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了从他 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发展: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 国家组织系统阶段。影响政治社会化的成长环境因素。
•
•
第二讲、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二、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 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 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社会化的功能是保证了人类社 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留,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 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一个社会如果只允许 社会化而扼杀个性化,这样的社会就可能在一种水平上简 单重复。社会化是个性化的条件,个性化是社会化的基础。 社会化基础:学习潜能及语言;社会经验传递;社会化的 阶段性与连续性;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及个体对社会的适应。
印象管理的策略与方法(部分列举) 01、按照社会常模包装盒管理自己 02、社会面具:隐藏与显现;承认不足与抬高自己。
03、得寸进尺效应
04、门面效应 05、讨好法则
06、恰当的自我表露
第三讲、社会知觉、印象管理与归因
四、归因理论 什么是归因?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或事件 的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归因是人类的普遍需要。 人类行为的原因分类:内因与外因;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 原因;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几种归因理论(略)
则来认识社会行为。代表性的观点有柏拉图的理想国观点,亚里士多 德的人性受生物本能决定、社会源于人的自然属性等观点。中国也有
性善、性恶论思想,诸葛亮有关于“如何识人”的观பைடு நூலகம்。
• 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特点是,在观察基础上,对 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重要学术思潮有:达
•
第二讲、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三、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 角色引导机制:社会角色;角色认同;角色期待;角色冲 突。结论: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看重被社会 接纳承认和恐惧被社会抛弃,直接成为了人们隶属和认同 社会并成为某一社会角色的心理动力。 社会比较机制: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从而 获得明确的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社会比较。 社会学习机制:替代性强化与自我强化。 亚社会认同机制:亚社会也称次级社会,通常指相对于宏 观意义上的大社会而存在的直接社会环境或较小社会背景。
• ◆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第一讲、渊源、对象、流派与方法
◆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领域 • 个体层间:个体的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 社会学习等。 • 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及心理效应。 • 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领导力及社会影响。 • 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三、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1、社会学习论
• 理论背景:这个流派试图通过学习或模仿机制来解释人的行为,其理 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代表性的是桑代克和斯金纳的“刺激——反应理 论”,该理论认为: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都 是有机体在遇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行为并受到强化而构成连接的结 果;而复杂的行为是一系列简单的刺激——反应连接单位的联合。故 也称为联结理论,由桑代克首先提出。 • 学习机制: 联想(经典条件反射);强化(行为与奖赏);模仿(仿同效应) ◆ 关于“正强化”与“负强化”的讨论
高:她没对别 高:她总是对 高:大家都在 刺激物: 的小丑发过笑 他发笑 发笑 小丑 高:他没对别 低:她以前几 低:别人很少 情境/环境 的小丑发过笑 乎没对他发过 发笑 笑
第一讲、渊源、对象、流派与方法
3、符号互动论 • 理论背景: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学者詹姆士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 代。该学派强调群体,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 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和活动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的一 部分,所以,要了解个人必先了解群体。其核心的概念是“符号”,包 括语言、文字、记号,以及个体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 • 符号互动论的一些基本假设与理论观点(例): ——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但个体 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本身。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之间互动的结果。主我是行动 者,客我是通过角色获得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行动 由主我引起,受客我控制,前者是行动的动力,后者是行动的方向。
第一讲、渊源、对象、流派与方法
4、精神分析论 • 理论背景:该流派以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理论为基石,并发展出了包 括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在内的庞大理论体系。弗 洛伊德认为:①人有指向生命的生长的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即生存本 能,同时也有表现为死亡本能。死本能向外表现时就成为破坏、损害 、征服等侵犯倾向,当这种侵犯受到挫折时,就表现为一种向内的自 我谴责、自我惩罚及自罪、自杀等自毁倾向。②人格是由本我、自我 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 平衡发生破坏,就会产生压抑现象,导致变态人格或失常行为。 • 精神分析涉及社会交往与社会行为的理论(举例): 母婴二元关系与想象界 三角关系与俄狄浦斯情结 父亲的功能
第二讲、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一、分化、社会化与个性化 二、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三、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四、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
五、自我概念及其结构
六、自我概念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七、自尊
第二讲、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一、分化、社会化与个性化
• 分化:分化又叫分离,指个体从母体中浮现出来,并形成 区别于母体的独立自我的过程。在内部表现为自我表象与 客体表象之间的区分或分离,在外在关系上表现为开始识 别自己与母亲的界限,开始“自我”与“非我”意识的觉 醒,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个体化形成完整的内在精神结构。 社会化: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 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 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性化:所谓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在实现 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独特的心理行为倾向的过程。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 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 艾尔伍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学科,它以群体生活的心理 学为基础,并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 型的解释为出发点。 • 普遍接受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及群体的心理现 象及行为规律的科学。 ◆ 社会行为函数:B=f(P,E) •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两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客观存在并可观 察的,后者是内隐的、主观的,但两者的主体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人。
第三讲、社会知觉、印象管理与归因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二、人际知觉过程及其心理效应 三、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社会知觉的策略与方法
四、归因理论
第三讲、社会知觉、印象管理与归因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又称人际知觉,它不包括物知觉。包括人际和自我两 方面,即:自我知觉、角色知觉、人际知觉、社会因果知觉、 群体知觉等复杂而多方面的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