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都市圈及上海中心城市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发展的阻滞与优势
二、 长三角发展 的优势
( ) 一 上海 “ 头” 用 龙 作
.
综观世界公认的几大城市群 , 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经济活动的辐射带动作用 , 及其综合
服务功能和资源集聚效应 , 是其强大生命力所在。只有 中心城市的影 响力和综合竞争力达 到一定 的能级 , 这个城市群才能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取得发言权 , 才能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举
市长都 出面为松江争取 , 终于把广达 电脑拉 了过去。 目 前政府干预不可能取消, 我们所希望 的就是政府如何 能最大化地发挥正面效应 , 防止 目前考核体制下 的政府短期行政行为。城
市之间不是不能竞争 , 但应 当是 一种 比较公平环境下促进效率 的竞争, 而不 是受到政府干
预, 市场信号扭 曲的竞争。不必担心企业之间会有过多的竞争 , 而应避免地方政府干预造成
维普资讯
世 界 第 六大 城 市 群—— “ 三 角 " 长 发展 的 阻滞 与优 势
其 烀 黄 婷
一
、
长三角发展 的阻滞
( 体制矛盾 一) 以行政 区分割为特征 的体制矛盾 , 是实现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 , 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最
重要 、 也是最根本的障碍, 正因如此 , 长三角城市问大量低层次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恶性竞争
越发突出 , 急需置于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筹划 , 通过与周边地 区的分工合作 , 以实现生态 环境 的保护 , 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 , 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区域 内部合作 的进程看 , 京津冀都市圈明显较长三角弱 , 由于首都效应 , 但 在政策 、 资源配置等方
面却具有长三角无法比拟 的优势 , 这对长三角触动不小 , 压力不小。
都市圈 , 包括北京 、 天津 以及河北 8 ( 皇岛、 市 秦 唐山 、 廊坊 、 保定 、 家庄 、 石 沧州、 张家 口、 承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摘要】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在当前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本文首先介绍了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概念和范围。
接着对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探讨了其定位和路径。
结合关键领域和重点措施,提出了一些示范项目的建议。
展望了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前景,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全面研究和实施,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将更加紧密并有效地推动整个区域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定位、路径、关键领域、重点措施、示范项目、前景展望、政策建议1. 引言1.1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上海大都市圈作为国家重要的城市群之一,对城市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协同发展可以有效促进上海大都市圈内各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
通过城市间的合作与协同,可以实现经济、人口、科技、文化等资源的有序流动,提高整个大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城市协同发展可以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内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和协同创新,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不同城市在产业布局和产业链上的互补性,可以实现产业资源的融合和转移,提高整个大都市圈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
城市协同发展还可以加强上海大都市圈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联动与建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环境。
通过城市间的合作和共建,可以有效解决交通、环保、教育、医疗等领域存在的问题,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服务和更宜居的城市环境。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是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不断深化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必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1.2 上海大都市圈的概念和范围上海大都市圈是指以上海为核心,覆盖周边若干城市的城市群体。
上海大都市圈是东部沿海地区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群,其核心是上海市,周边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镇江、杭州、嘉兴、绍兴、宁波、温州等城市,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
三大城市群
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比较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以及科技水平相对较高,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区,而且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最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大经济区,犹如三个动力强大的引擎,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正发挥着引领全国发展的作用。
一、三大城市群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市圈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和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城镇分布密度极高的地区,在10万平方公里内有大中小城市54个,建制镇1000多个,且城市等级序列十分完善,呈宝塔型特征。
2005年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生产总值达到33963亿元;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263亿美元,占全国的4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等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毗邻国际大都市香港,改革开放以来接受了香港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投入,不仅促进了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结构的重大变化。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广州为枢纽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并正在兴建广珠铁路、广州地铁及轻轨网络、岭澳核电站等一大批重要基础项目,初步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三大具有特色的产业带。
一是珠江三角洲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二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的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三是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广州、佛山、肇庆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产业带。
长三角地区包括哪些城市
长三角地区包括哪些城市长三角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地理区域,以它在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的地理位置为基础,呈现出一个“长”的形状。
根据不同定义,长三角的范围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城市。
1. 上海:上海市位于长江口的东南沿岸,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
上海以其独特的魅力、现代化的城市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2. 南京: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明代的南京城墙、中山陵等。
此外,南京还是中国现代历史的重要见证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政府的首都。
3. 杭州: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也是长三角地区另一个重要的城市中心。
杭州有着美丽的西湖风景区,被誉为“人间天堂”。
杭州还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其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4. 苏州:苏州是江苏省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
苏州以其传统的园林和古典建筑而闻名于世,如著名的拙政园、留园等。
此外,苏州还是中国重要的丝绸和刺绣产地,被誉为“丝绸之府”。
5. 无锡:无锡是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太湖之滨。
无锡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
著名的无锡太湖风景区以湖光山色和古色古香的建筑而吸引了许多游客。
6. 宁波:宁波是浙江省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
宁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海洋文化,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7. 嘉兴:嘉兴是浙江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长江三角洲北部。
嘉兴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而著名,如南湖、西塘等。
嘉兴还是中国著名的水乡旅游胜地之一。
8. 常州:常州是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中心。
常州以其独特的园林和美丽的自然风景而著名,如洞庭湖、中国著名的园林“金钱松园”等。
2023年高考一轮多维练小题-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解析版)
专题19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同时也是我国发育最为成熟的城市群。
下图为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变化模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海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一级中心城市的主导因素是()A.矿产资源B.城市面积C.交通条件D.地理位置2.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体系()A.上海市服务范围最广B.一级中心城市数量最多C.三级中心城市之间均表现为较强联系D.二级中心城市之间均表现为较强联系【答案】1.D 2.A【分析】1.上海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点附近,可联系南北,同时上海又位于长江的入海口,经济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所以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一级中心城市,D正确;上海矿产资源短缺,A错;城市面积与南京等城市相比并不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城市面积的大小并不是决定上海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等级最高的城市),B错;相比于地理位置而言,交通条件并不是主导因素(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交通均较为便利),排除C。
故选D。
2.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体系中,上海为一级中心城市,城市等级最高,服务范围最广,A正确;一级中心城市数量最少,B错;三级中心城市之间多表现为较弱联系,C错。
南京市和杭州市为二级中心城市,图中显示两城市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D错。
故选A。
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
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
下图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
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A.安庆—池州B.合肥—巢湖C.亳州—阜阳D.芜湖—铜陵4.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答案】3.B 4.C【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公路客流量大,反映城市间联系紧密,有利于推进同城化。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150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12期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2018年国家正式公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明确了上海的远景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和任务举措。
上海大都市圈的重磅登场,标志着长三角区域协同进入新阶段。
上海大都市圈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力量加强规划引领,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上海2035”为上海未来近20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上海市连同江苏、浙江两省酝酿出台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将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把握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机遇,并从区域层面构建开放协调的空间格局。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发挥了空间协同规划的引领作用,对区域内各城市总体规划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从而加强了上海大都市圈内各城市功能、交通、环境、设施方面的衔接,最终促进了区域空间协同和一体化发展。
强化战略协同,构筑上海大都市圈发展新优势。
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适应了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机遇,有利于复制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有利于加快推进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更能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从而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聚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助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上海2035”以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推动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其优化了产业布局,推动了产业链深度融合,并通过共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助力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高地。
程善兰(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基金项目: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实证分析”(课题编号:18YJC880150);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需求对接的导向与路径研究”(课题编号:ZYB323);苏州市社科基金“苏州与上海大都市圈协调发展的竞合关系研究”(课题编号:Y2019LX090)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共同打造长三角更优营商环境。
长三角:上海的功能与作用
产业扩 散中心 、技术创新 中心和信息流转 中心。在产 业联动方面 ,积极倡导区域 内产业的联动发展和错位发 展 ,推动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和合作布局 ,并形成梯度分 工 、战略合作 、各展所长的局面 。在城市布局方面 ,紧 密结合城市形态的创新 ,推动长三角的城市网络结构优 化,推进实现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等级体系。在交通
这对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 强 化 上 海 在 长 三 角地 区 的 核 心 城 市 作
方面 ,要充分发挥上海建设航运和航空 “ 两个国际枢纽
港 ”的作 用 。 摘 自 00 月1 日 《 2 1年6 6 解放 日报 》
用。从历史和现实来看 ,在长三 角城市群体系中,上海 可以称之为核心城市 ,但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长 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如何体现 ?关键是 “ 两
系 ,产生 良性的同城响应。 其四 ,要 强化上 海在 长三 角地 区 的发 展平 台作 用。在经济服务平台方面 ,要充分发挥上海的经济优势
其一 ,要 强化上海在长三 角地 区的发展极作用 。
早 在 1 5 年 ,法 国 经 济 学 家佩 鲁 就 提 出 了 “ 展 极 理 90 发
论”。他认为 ,在经济增长 中,由于某些先导部门或有
和各大要素市场的作用 ,在产业培育 、产业研发 、产业
调整 、产业创新 、产业升级等方面服务于长三角地 区产 业的整体合理布局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在金融服 务平
台方 面 , 在 建设 国际 金融 中心的过 程 中 ,为长三 角区 要
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集聚 、发 展而形成为 “ 发展极”,发展极具有生产中心 、贸易中
最新中国人文地理9-长江三角洲地区
➢包括:服装服饰业 、食品和农产品精 深加先进制造业 、包装印刷广告业 、 工艺旅游纪念品业 、 化妆品及清洁洗 涤业
上海都市型产业集群
➢黄浦区的旅游纪念品行业, ➢杨浦区的家用纺织品行业, ➢虹口区的箱包业, ➢长宁区的服装服饰业, ➢闸北区的印刷媒体业, ➢普陀区的包装印刷业, ➢徐汇区的生物制品业
中国人文地理9-长江三角 洲地区
主要内容
• 长江三角洲:概念认识、地域范围 • 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 • 上海:崛起中的全球巨型城市地区 • 发达的制造业基地:江苏 • 发达的私营经济王国:浙江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基本特征
地理区位: 沿海开放带和沿江(长江)产业密集带组
成的 “T”型产业布局的结合部,中国经 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 投资环境最佳、经济内在素质最好的地区 之一。 区域地位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网络
上海都市区1 小时交通圈及 其对外通道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
长江三角洲铁路交通
长江三角洲公路交通图
长江三角洲的交通网络
长三角的Z 字型发展带和杭宁发展带示意图
长江三角洲地 区城镇与产业 空间
长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图
长江三角洲十一五规划发展定位
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 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 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
➢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 正处于较快的调整过程中,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金融保险、通讯、信息和房地产业发展迅速。
区域经济特征
产业链十分齐全。无论重工业的钢铁、汽车、石化、 机械,还是轻工业的纺织、电子、精密仪器,长江 三角洲在全国都有重要地位。区域内纲材、化纤、 汽车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5%、50%和24%。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之沪宁杭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之沪宁杭概况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发展程度较高的经济区域,地理上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省和浙江省并辐射安徽省等周边地区。
因其核心地域是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故名。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圈,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20%,且年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江三角洲的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国第一。
长江三角州城市圈是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由上海市、杭州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南京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台州市、合肥市,马鞍山市、衢州,金华,淮安,盐城组成。
201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把长三角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城市群”作为发展定位。
铁路:京沪铁路、沪昆铁路、沪汉蓉客运专线、沿海铁路、沪宁城际铁路、沪杭城际铁路(待建),宁杭城际铁路(建设中)、宁安城际铁路(建设中)、京沪高速铁路(建设中)、沪昆高速铁路(建设中)、杭甬客运专线(建设中)、萧甬铁路、新长铁路、宁启铁路、沪通铁路等。
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沪青平高速公路、上海外环高速公路、上海郊环高速公路、嘉金高速公路、新卫高速公路、莘奉金高速公路、亭枫高速公路、上海迎宾大道、沪芦高速公路、沪崇苏高速公路、浦东机场高速公路、宁杭高速公路、宁马高速公路、宁合高速公路、常马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沪杭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苏州绕城高速公路、苏昆太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杭州绕城高速公路、杭浦高速公路、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锡澄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上三高速公路、宁波绕城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甬舟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预计将于2012年完工)、沿海高速公路(建设中)。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区域发展 第十三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第1讲 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城市的辐射功能因腹 地条件而异
腹地中具有工业发展优势的城 镇 离中心城市较近,且交通较便 利的城镇
承接中心城市产业链的某部分 而发展为工业中心 有机会发展为中心城市的 “卧城”
4.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因素
影响
地理位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辐射 置 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城市大规模的产业集聚,使得资 资源因
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更远的区域提 件
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人口因 城市的集聚作用对广大区域内的 素 人口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区域 经济发
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高,产 展水
平 业、资金、信息、人口、交通等 经济要素的流动城 市等,往往辐射功能相对较强
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大连发挥沿海港口优势区位,围绕建设海洋强市目标,全力推进
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先进制造基地等的建设,两个城市互补性强,双核
结构有利于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②正确;通过双核结构及其沿线的联
系,可以促进沈阳的辐射功能向辽中南地区延伸,③正确;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应该
是东北地区三个省级行政中心,①错误;沈阳、大连两个核心城市应重点发展高新技
思维点拨1. 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发展成为大都市吗? _不__是__。__不__同__城__市__的__等__级__不__同__,__服__务__范__围__不__同__,__城__市__建__设__要__从__实__际__出__发__,__找__准__城__市__定__位__, _大__、__中__、__小__城__市__要__“扮__”_好__各__自__的__服__务__角__色__。_____ 2. 城市等级与规模均呈正相关关系吗? _城__市__等__级__与__规__模__并__不__一__定__呈__正__相__关__关__系__。__一__般__来__说__,__城__市__规__模__越__大__,__城__市__等__级________ _越__高__,__其__服__务__功__能__越__强__。__有__些__城__市__虽__然__规__模__不__大__,__但__在__某__一__方__面__的__功__能__很__强__,__服__务__范__ _围__远__远__超__出__了__其__所__服__务__的__地__域__。__例__如__,__一__些__旅__游__城__市__的__服__务__范__围__比__同__等__规__模__的__城__市__要__ _广__、__要__多__。__曲__阜__是__山__东__省__的__一__个__县__级__市__,__因__为__是__孔__子__故__里__,__是__我__国__5_A_级__旅__游__景__区__,__服__ _务__的__范__围__覆__盖__全__国__甚__至__全__世__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时代构建上海大都市圈的思考
新时代构建上海大都市圈的思考作者:杨伟唐震来源:《唯实》2020年第02期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城市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首位城市,地处沿海、沿江经济带“T”字形交汇点,是我国最大、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龙头城市。
新时代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对于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现实需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就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而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目前,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57个,但分布极不平衡,高度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5.09%的国土面积集聚了23.73%的人口,创造了39.85%的国内生产总值。
沿海三大城市群,成为我国都市圈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平台载体。
新时代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既是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现实需求。
大都市圈的空间整合,将更好地实现资源要素的科学流动和合理分配,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率,提升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的能力,增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中国四大经济圈-最准确版
中国四大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现状: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它位于长江入海口,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
区域内共有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人口7534万人,占全国的5.9%。
基本特点:1.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强力引领“长三角”经济快速增长。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均呈现出明显的“二、三、一”特征,第二产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主导性表现非常突出,占GDP比重普遍高于50%。
其核心城市上海,目前处于全国最高经济梯度,已基本走过了轻工业、重工业时代,进入到重化工业后期和现代服务业时代。
2.产业集群的成长提升“长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力。
目前“长三角”区域内部的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各城市的产业联系较密切,垂直分工、水平分工紧密,已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如沿沪宁线形成的宁沪信息产业带等集群,不仅吸纳了众多具有国际一流技术的世界500强企业集聚进入,同时完善了“长三角”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及配套能力开发,不断锻造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3.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其他城市错位竞争,共同打造世界级制造业中心。
处于“长三角”区域的苏浙沪三省市正以“区域联动、优势互补、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的思路,致力于打造以上海为龙头、以苏浙两翼的产业现代化和配套能力为支撑的世界级制造业中心。
逐渐把产业的控制部门和高端部门留在中心城市,协作配套业务向周边地区及全国扩散,并借此延伸“长三角”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服务业辐射半径和影响区域,把产业做大,增强服务业扩张的基础和依托。
4.资源、能源瓶颈影响“长三角”产业扩张。
当前煤电油运紧张,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也已经演变成阻碍地区发展的巨大隐患。
资源、能源、土地的紧缺严重地影响了“长三角”地区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
珠三角经济圈现状:珠三角经济圈又称为珠三角都市经济圈或珠三角经济区,是指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区域的9个地级市组成的经济圈,这9个地级市是指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中山市和东莞市。
长三角城市发展优势
长三角城市发展优势长三角城市发展优势2021-7-25一、长三角城市群概况长三角城市群面积10. 0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根据国家“十一五” 规划中的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范围正式扩大为16个地级以上城市,主要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8个城市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7个城市,人口超过756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 2021年长江三角洲城市GDP达到5. 4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7. 9$。
2021-7-25该区域形成沿高速公路展开的三条城市发展轴:第一条是沿沪宁高速和沪宁铁路展开的沪宁城市发展轴,聚集了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京等城市;第二条是沿沪杭高速和沪杭铁路展开的沪杭城市发展轴,聚集了上海、嘉兴、杭州等城市:第三条是沿杭甬高速和杭甬铁路展开的杭甬城市发展轴,聚集了杭州、绍兴、宁波等城市。
三条轴线相互交义共同构成了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副中心的Z字形城市空问格局。
改革开放以來,“长三角”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我国最发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2021-7-25二、长三角地区城市规划思想伴随着长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人发展以及高速公路的密集成网、城际铁路的相继开通,不同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逐渐缩短,经济社会联系日趋紧密,使得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空间结构逐渐突破了单一城市和单个行政区域的范围,正在由城镇密集区、点轴发展和多中心城市向以城市带、网络化和都市圈的形式加速融合,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态势。
1、城市发展带思想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走的是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进而推动城市发展的道路。
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地区通过口下而上的农村工业化运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为大中小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不断扩大吸收外资的规模,积极融人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通过新建各类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以产业发展带动了大城市迅速成长、中小城市较快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城市定位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城市定位□□胡小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作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依托的各城市经济体,必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目前,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布局了多个嵌套型的城市经济圈层战略。
首先是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三省一市共26个地级以上城市;其次是以上海为中心的“1+6”大都市圈规划,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7个城市;第三是以上海为起点的“G60科创走廊”,包括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9个城市;另外还有扬子江城市群、杭州湾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以及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等嵌套形态的区域城市群、都市圈子系统,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既有优势。
多重规划战略,多层级的城市圈层结构,交叉覆盖了几乎所有的长三角区域内的城市,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抓住全球经济重心转移、全球化产业迁移、城市群格局逐渐位移以及技术创新变革的重大战略机遇,是长三角区域内各主要城市经济体的重要使命和现实选择。
以全球化视野定位长三角城市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的城市定位需开阔视野,要以全球化、国际化作为坐标体系。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因此,长三角区域内具有全球经济参与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城市,首先要确立面向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定位。
这种定位不一定依据城市能级,更多的是从产业的全球参与度和竞争力出发,确立自己的城市定位。
总体上,长三角城市群诸城市的国际化定位应该设计三层结构体系。
一是上海的全球门户型城市定位与“头雁功能”的发挥。
按照“上海2035规划”,上海是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高峰,上海将定位为全球门户型城市,导入全球资源,扩散全球影响力。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1. 引言1.1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在于,该区域集聚了大量人口和资源,具有丰富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能够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城市间的协同发展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整个大都市圈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加强城市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不仅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2. 正文2.1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大陆东部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也是全国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
围绕上海这一中心城市,形成了苏浙民商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等多个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之间互相辐射、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构成上海大都市圈。
目前,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城市发展不平衡。
尽管上海是全国经济中心,但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不能与上海相提并论。
这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发展不协调。
产业结构不合理。
城市间产业结构不能有效互补,大都市圈内部存在竞争而非合作的现象。
这不利于整个大都市圈的共同发展。
城市交通瓶颈明显。
大都市圈内部交通资源分散,往往交通拥堵。
这限制了各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环境资源争夺激烈。
传统的资源开发方式导致环境恶化,城市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要实现城市协同发展,需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联动,推动产业互补发展,共同打造繁荣稳定的大都市圈经济。
2.2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是指明每个城市在大都市圈中的定位和发展重点,以实现整体协同发展的目标。
在确定定位时,需要考虑城市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等因素,并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形成互补和合作关系。
上海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上海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一、上海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1. 上海作为国家经济中心上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作为国家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上海在国家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拥有极为便利的水陆空交通条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之一。
2. 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窗口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承载着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
上海自1990年代以来陆续设立了多个自由贸易区,包括浦东新区、洋山深水港等,这些自由贸易区成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和贸易环境。
3. 上海作为文化中心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是我国的文化中心之一,不仅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当今我国的现代文化中心。
上海拥有众多的文化机构、博物馆、艺术团体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为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的文化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上海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1. 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上海作为经济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
上海成功举办了2001年的APEC 峰会和2010年的世博会,这些国际盛会不仅提升了上海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2. 促进国家对外开放上海的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其建设和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贸试验区的改革经验也为全国对外开放探索了新的路径。
3. 投资生态的引领者上海是我国吸引国内外投资的重要城市,作为金融业和外贸的中心,上海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法规和政策体系,为各类投资提供了便利。
上海市政府还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为全国的创新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4.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作为文化中心,上海的文化软实力十分突出。
上海艺术节、文学节、音乐节等各类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观众,提升了上海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为国家的文化输出做出了突出贡献。
必修二高中地理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
必修二高中地理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同步练习含答案卷丨(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 下图为某地区城镇分布模式图,不同符号表示不同级别的城镇,甲为乡村地区。
完(1)图不地区,等级最咼的城镇是()A.①B.②C.③D.④(2)甲区域的居民可以沿图示箭头到达附近城镇寻求日常服务,通常情况下,到达频率最高的城镇是()AZ B.丙 C.T D.戊2. 表是〃商品等级与中心地等级关系表〃,图是“中心地市场区域图〃,读图回答(2)~ (2)题。
(1)关于中心地等级的比较,正确的是()A. A > B > CB.4 V B V CC.A > C > BD.A < C < B (2)图中甲地居民要购买4、5级商品,应去的中心地是()A.B1B.C1C.C6D.A3. 读武汉城市圈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示城市圈中,等级最咼的城市是()A潢石 B.咸宁 C.孝感 D.武汉(2 )有关该城市圈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武汉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其它城市的服务范围②等级低的城市数量多、相距较远③天门市比武汉市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④各级城市间相互独立、互不联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 安徽省地形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
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1.3%,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北部地区);丘陵占29.5%,山地占31.2%,丘陵和山地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南部地区)。
据此并结合安徽省集镇地理分布统计图,完成下列小题。
(1)结合图示可知,安徽省()A. 南部地区的集镇数量较大B. 南部地区的集镇服务范围小C. 北部地区的集镇密度较大D. 北部地区的集镇服务半径大(2)图中数据显示,安徽省山地和丘陵地区的集镇服务范围和服务半径均大于平原地区,其主要原因是()A. 山地和丘陵地区人口分布分散B. 山地和丘陵地区交通不便C. 山地和丘陵地区集镇规模较大D. 山地和丘陵地区物产比较丰富5.通过智能电网数据实时了解一个城市每个功能区的用电负荷曲线,可以推断其用地性质。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1.引言1.1 概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四个省份,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城市群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文将从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两个方面来探讨长三角城市群在中国以及全球的地位。
在经济地位方面,长三角城市群拥有极为发达的经济体系和强大的产业基础。
上海作为该地区的核心城市,不仅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港口,而且还拥有全球一流的经济和科技实力。
与此同时,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份也各具特色,代表着中国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成就。
长三角城市群在国内外投资和贸易方面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和跨国公司前来发展。
因此,长三角城市群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被誉为中国经济的“龙头”。
除了在经济方面的重要地位,长三角城市群在政治地位上也占据着重要位置。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政府高度重视该地区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和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
各级政府积极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也成为政府开展创新试验和深化改革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样板。
综上所述,长三角城市群在中国以及全球的地位不可忽视。
它以其卓越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推动着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繁荣和发展。
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在国内外合作、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等方面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将继续在中国和全球的经济地图上占据重要位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的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布局方式,它决定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地位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在概述部分,可以简要介绍长三角城市群的背景和概况,包括区域范围、经济发展情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都市圈及上海中心城市的地位与作用一、都市圈的概念及界定方法1.都市圈与城市群我国城市化〔1〕过程中出现了都市圈(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现象。
迄今为止,我国官方档中尚无「都市圈」的提法。
而我国学界和媒体类似于「都市圈」的说法,还有「城市圈」、「都市圈经济区」、「都市圈」、「大都市圈」「大都市连绵带」等等。
至于其涵义更是模糊不清,颇有争议,莫衷一是。
都市圈是城市化由聚集阶段发展到聚集与扩散相结合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化客观规律的具体空间表现。
它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心城与周边地区共同组成的、超越城市景观地域、行政地域的城市功能区域概念。
〔2〕都市圈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着众多的大中小层次分明的城镇,又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型城市为「龙头」,构成密集而相互关联的都市圈落。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人口和城镇密集区城,城镇「扎堆」便成「都市圈」。
它是建立在地缘经济基础上的都市圈落,它们在经济、文化、交通、人才、金融、科技等方面形成天然联系;它们以市场为仲介,通过有组织的自觉联系,为经济社会的区域合作与发展创造条件。
只要是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密集地区,都可以称之为「都市圈」。
根据规模的差异,都市圈有大中小之分。
都市圈也有形态的差异,它可以是线状的,也可以是圈状的,或者是其他的形状。
1976年时,美籍法国地理学家J ·戈特曼(Jean Gottmann)提出的中国大陆上「以上海为中心的都市圈」,就不是圈状的,它是包括长江中下游及其三角洲地区的带状+三角形形状的都市圈。
2.「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命题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正如日本《地理学词典》指出的那样:「城市通过对其周边地域辐射中心职能而发展,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的职能地域、结节地域称为都市圈。
都市圈并不仅仅是一种概念上的地域构造,而且是一种具有具体职能的社会实体。
它的范围与都市势力圈相近,内容与日常生活圈、经济圈、商圈也类似,其界限是与相邻城市势力的强弱对比关系的产物。
」都市圈是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自法国学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经济圈(带)」概念〔3〕以来,大都市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准的重要标志。
戈氏认为,大都市圈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标准有五:1. 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2. 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周边地区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3. 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都市区之间没有间隔,且联系密切;4. 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总规模,人口在2500万以上;5. 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二、我国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我国都市圈的分布及其形成过程从中国既有事实来看,都市圈的形成,一般都以直辖市或省会城市为中心。
而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历史渊源不外乎四种:一是源于古都古城或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中心,如郑州-开封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等。
二是源于历史上或近现代的军事要冲,如福州都市圈,沈(阳)大(连)都市圈、徐州都市圈,等等。
三是源于在全国版图上处于南北通行、东西横贯的枢纽地带的城市,如武汉都市圈、长沙都市圈等等。
四是源于濒江、临海,较早开埠通商的海口河口城市,如珠三角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环渤海湾都市圈、胶州湾都市圈,等等。
2.中国都市圈形成和地域分布特点从地理分布上考察,最具活力的都市圈,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沿海地带,如长三角,珠三角。
其原因:一有最早开埠通商的口岸城市——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个通商口岸,如今这些都是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并且以之为中心,形成了一定的城市群或都市圈;二有改革开放的特区或龙头城市牵引;三有优越的海港、空港、铁路枢纽等天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四是不但有1-2个、甚至3-4个经济能量强大的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而且在其周边簇拥着通勤距离很短,铁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增长竞争」十分活跃的大中小层次分明的城镇群落;五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高。
另外,环渤海湾、胶州湾以及由福州-泉州-漳州-厦门连成一线的西海岸城市带等也处在我国东部、南部沿海地带。
三、长三角都市圈的形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逐渐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都市圈,这三个中国最大的都市圈目前竞争力的走向,已经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4〕而形成中的长三角都市圈和中心城市上海的地位及作用经常是人们探讨的问题,所谓长三角作为一个区域空间,在近20年里曾出现过不同范围的指称,有着不同地理位置的划分。
最小的区域空间指称大概是仅包括5个城市的范围。
1982年,当时提出了「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的设想。
这里所说的长三角区域空间仅指上海、南京、宁波、苏州、杭州。
有关长三角最大的区域空间,大概是在1986年时建立的「上海经济区办公室」和「五省一市省市长联席会议」制度。
这时的长三角区域空间扩大到了五省一市,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
这是在中央政府协调下建立的。
这个区域空间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6%,总人口将近全国人口的1/4,GDP比值也非常高,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
现在人们一般所说的「长三角」,是指由江浙沪16个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城市行政区域面积总和,它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长三角都市圈,也就是今天的苏南、浙北和上海。
长三角的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1%,人口7530万,占全国人口的5.9%。
作为中国经济版图上最大「闪光点」的「长三角」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全球眼光」和「国内眼光」。
由于经济高速稳健的发展,长三角都市圈区域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受长三角都市圈区域魅力的吸引,华东地区越来越多的城市正纷纷申请加盟。
2003年8月,浙江省台州市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四次会议上,被正式接纳为第16个城市。
2004年,安徽马鞍山市和浙江金华市,都分别正式申请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希望成为长三角的第17个城市。
连远离上海的安徽省的合肥市也提出了加入长三角经济圈的申请。
四、长三角都市圈快速发展的优势1.经济增长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都市圈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78年到2004 年,长三角16 个城市GDP 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12%,沪苏浙三省市GDP 年平均增长率则为11.70%,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准(增长率为9.39%)高出2.68 个百分点和2.31 个百分点,分别是全国的1.29 倍和1.25 倍(见表1)。
表1 典型时段GDP 年平均增长率(%)注:(1)表中「GDP 年平均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
(2)「指数」是以全国为1 的比值。
资料来源:2005 年国家统计局出版的全国、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统计年鉴和《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统计年鉴》。
〔5〕从发展阶段来看,长三角都市圈经济增长大致以1990 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速度相对较慢,而后一阶段的速度则明显加快。
长三角16 个城市和沪苏浙三省市在1970年代末和整个1980 年代GDP 年平均增长率均小于10%,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准,比大珠三角地区(等同于广东省的地域范围)的12.74%低了约3 个百分点左右。
但是长三角16城市和沪苏浙在1990 年代以来GDP 年平均增长率则分别达到14.29%和13.32%,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准(增长率为9.71%)高出4.6 和3.6 个百分点,与大珠三角地区不相上下。
特别是1990 年代中期以来即1990 年代后半期的五年和进入新世纪的四年,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速度显着大于全国平均水准。
2.人均收入水准的优势由于经济快速增长,长三角都市圈经济发展水准明显提高。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准不完全取决于人均GDP,还取决于产业结构层次等经济构成品质方面的因素,但人均GDP 无疑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准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都市圈典型年份人均GDP 如表2所示。
表2 长三角及其比较区域典型年份人均GDP 及其指数注:1.表中数字是当年价。
2.人民币与美元按8.2768:1 的官方汇率折算。
3.「指数」是以全国为1的相对数。
资料来源:2005 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上海、江苏、浙江年鉴和2005 年出版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特别行政区统计年鉴》。
〔6〕由表2可知,1978 年长三角16 个城市和沪苏浙三省市人均GDP 分别为841 元和607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准的2.24 倍和1.61 倍,到2004 年分别达到35149 元和25364 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准的3.33 倍和2.40 倍。
发展变化的结果是:长三角和沪苏浙都市圈经济发展水准相对于全国提高了,大约提高了48.7 个百分点和49.1 个百分点。
3.长三角都市圈发展水准在世界上的位置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长三角都市圈经济发展水准已经超过了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准。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发展报告,1998 年世界低收入国家人均GDP 的平均水准为520 美元、中低收入国家平均为1740 美元、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2990 美元、中高收入国家为4870 美元、高收入国家平均为25480 美元。
与其相比较,2004 年全国人均GDP 为1276美元,介于低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收入水准之间,约相当于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收入水准的73%。
长三角16 个城市人均GDP 约4250 美元,介于中等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收入水准之间,约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收入水准的142%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收入水准的87%。
沪苏浙三省市人均GDP 约3000 美元,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收入水准。
上海市人均GDP 为6682 美元,已经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收入水准,大约是后者的137%,不过与高收入国家平均收入水准的差距仍然很大,只相当于后者的26%。
江苏省和浙江省人均GDP 分别约为2531 和2890 美元,前者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收入水准的85%,后者则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收入水准的97%。
长三角大都市圈除了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及发展水准等优势外,还具有以下优势。
4.地理区位优势长三角地区临靠东海、黄海和长江,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为两条轴线的「T」字形开发模式受到国家的重视,成为我国国土开发纲要的重要指导思想,而长三角正处于这一交接点的核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