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本科生科研和毕业论文题目

合集下载

大气科学专业毕业论文标题

大气科学专业毕业论文标题

大气科学专业毕业论文标题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气科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合适标题选择,以及标题对论文的重要性。

首先,文章介绍了大气科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然后,根据不同研究方向,提供了一些适用于大气科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标题示例。

最后,总结了一个好的论文标题应具备的特点及其影响。

1. 引言大气科学是研究地球大气系统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领域。

在大气科学专业中,撰写一篇优质的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选择一个适合的论文标题对于吸引读者注意、传达研究重点和突出研究意义至关重要。

2. 大气科学领域研究背景和意义大气科学领域有广泛的研究课题,包括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学、环境气象学等。

针对不同研究领域,选择一个适宜的论文标题可以准确概括研究内容、突出研究重点和科学意义,有助于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 大气科学专业毕业论文标题示例3.1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世界农业产量的影响研究:以玉米为例"- "全球范围内海洋酸化对水生生物的威胁:基于大气CO2排放的分析"-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以某城市为案例"3.2 大气环境污染- "城市PM2.5污染形成机理研究:基于数值模拟和实测数据分析"- "大气气溶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 "大气污染物输送与扩散模型研究:以某工业区域为例"3.3 大气动力学与天气预报- "风暴季节降水变化趋势研究:基于观测和模式模拟"- "副热带高压对酷暑天气的影响研究"- "天气变化预测模型研究: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探索" 4. 论文标题的特点及其影响一个好的论文标题应具备以下特点:4.1 简明扼要论文标题应简明扼要地概括研究内容,将核心问题和主要研究方法明确传达给读者。

过长或太过抽象的标题会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大气与海洋学科建设简介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大气与海洋学科建设简介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大气与海洋学科建设简介刘磊,叶芳,何宏让,臧增亮,王春明(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江苏南京211101)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大气与海洋科学系(AOS)所属物理科学学院,其教学科研方向包括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温室气体排放,空气污染,臭氧层变化,人工影响天气,局地和全球尺度的中长期天气预报,行星大气层等研究和教学课题。

通过赴UCLA 交流访问,跟踪气象、海洋专业课程,掌握该校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吸取该校学科建设中的优点与长处。

一、课程体系UCLA选课实行的是学分制。

一般来说,一门课1-4个学分,学生一学期修3~5门课也就是9~15个学分。

学分制中的选课形式为主辅修课程并行式学分制。

这种形式将学生应选修的课程划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且必修课所占比例大于选修课。

例如,UCLA规定必修课比例为70%~75%,选修课则为25%~30%。

这是一种专业课与基础课并举的方法,强调低年级学生要通选不同系、专业的基础课程,广泛涉猎,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接受不同思维的训练,反映了其重视基础知识及培养通才的教育理念。

与学分制配套的是,UCLA入学时间具有弹性,最常见的是秋季入学和春季入学。

学校对学生没有严格的年级与班级划分,一般按照所修学分数决定所属年级。

24学分为一年级,25~55学分为二年级,56~89学分为三年级,90学分或以上为四年级。

二、本科教育AOS系的本科专业设有大气与海洋学专业、气候学专业和大气海洋与数学联合专业三个理学学士学位课程,另外还有一个选修专业。

1.大气与海洋学专业。

由于近十年来观测能力的提高,模式的分辨率有了显著提高。

更高的分辨率,以及在模型中引入生物、化学和人类的影响因素,使得现阶段地球大气和海洋的数值模拟系统可以以前所未有的高精度水平来研究大气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针对上述学科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大气与海洋学专业分为三个专业方向:①天气学方向;②海洋学方向;③空气质量和大气化学方向。

《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范文

《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范文

《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篇一一、引言孤立波作为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广泛存在于大气和海洋中。

随着科技的进步,孤立波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研究变得愈加重要。

这两类孤立波不仅对于我们的基础科学理论具有极大的意义,也对诸如天气预报、气候模拟、海洋工程等实际应用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探讨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的研究。

二、大气中的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大气中的非线性孤立波主要指那些在气象系统中,由于大气运动的不稳定性和非线性特性而形成的波动。

其中,Kelvin-Helmholtz(KH)波和内重力波是两种重要的非线性孤立波模型。

KH波是由于风在液面剪切力作用下产生的,是一种非线性的波动现象。

它的产生与大气的稳定性、风速、液面张力等因素有关。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KH波的传播特性进行研究。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气的动力学过程,对气象预报和气候模拟具有重要意义。

内重力波是另一种重要的非线性孤立波模型,它在大气层中广泛存在。

其产生主要源于重力引起的压力差异和风的垂直切变等因素。

对于内重力波的研究,主要关注其传播特性、振幅衰减以及在天气系统中的作用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气的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过程。

三、海洋中的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在海洋中,非线性孤立波主要指的是那些在深水或浅水区域传播的波动,如孤立子(Solitary Waves)和水跃(Water Jumps)等。

孤立子是一种特殊的非线性波动现象,具有独立传播和不易相互干扰的特性。

它的形成与海洋的地形、潮汐等因素密切相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非线性的数学模型对孤立子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其产生和传播的机制。

水跃现象是另一种在海洋中广泛存在的非线性孤立波现象。

它主要是由于水深突然变化导致的流速突变引起的。

水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海水的动力学过程和海流的能量传递机制。

大气科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100个)

大气科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100个)

大气科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城市大气边界层精细化结构垂直探测及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研究青藏高原不同相态云的辐射效应以及降水频率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典型生态系统陆面水热交换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大气边界层高度观测与模式模拟方法的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不同气候区水循环演变特征和机理北京大气水溶性无机盐浓度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对政策响应的研究青藏高原热源和水汽汇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基于CMAQ模式的兰州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预案效果评估与优化研究柴达木盆地夏季极端降水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基于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气候演变特征研究中国东部地区云底高度研究极端气温对东北地区城市人群健康风险的影响研究张弛逼近约束下的雷达资料变分同化技术研究基于数值模式的臭氧及其前体物的非线性响应特征及控制方案GRAPES_Meso 3km模式及云分析系统在西北地区天气预报中的应用评估及水汽方案改进喜马拉雅南北坡地区地表热通量及蒸散发量异同分析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异常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关中盆地PM2.5浓度的模拟和预报青藏高原地区深对流活动分布特征及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机理研究的初探基于CloudSat卫星对地基云雷达反射率因子的校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水汽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排放源清单对天水市颗粒物浓度数值模拟影响的研究北极平流层极涡偏移对对流层内北极涛动的影响兰州市气象环境因子对儿童哮喘影响的研究基于响应曲面模型优化EKMA曲线分析对臭氧生成的研究云辐射日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场的关系研究天水市人为源大气污染排放清单的建立与评估SACOL和SGP站卷云时空变化及其与大尺度气象场的关系中国两类极端低温事件特征及其大气环流成因C波段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数据质量控制研究——以陕西省为例泛中亚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全球典型干旱区的对比利用激光雷达分析东亚地区典型沙尘传输过程粒子滤波同化方法在台风强度的目标观测研究中的应用GPM/DPR联合地面CINRAD估测三维降水结构的算法研究气溶胶对东亚夏季风降水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模拟区城设置对结果的影响基于数值模式的兰州市主城区臭氧前体物减排情景研究利用闪电慢电场阵列对广州地区负地闪过程的初步观测研究基于TRMM PR探测的青藏高原东坡降水结构特征分析ENSO对次年夏季西北太平洋降水的非对称影响新疆天山两侧冰雹外场探测和预报预警指标研究青藏高原吸收性气溶胶的来源及输送机制改进气象场模拟对WRF-Chem模式模拟河谷地形颗粒物浓度影响的研究典型地形下大气边界层演变及其对空气污染的影响亚洲季风区雷暴和闪电活动特征研究气溶胶对城市边界层的影响机制研究弱天气尺度强迫下江淮流域一次飑线的数值模拟及资料同化基于S2S计划模式对2008年初雨雪冰冻事件的次季节预测能力评估单颗粒尺度下二次有机气溶胶对无机盐吸湿性的影响华北露地茄田氮肥减施综合方案的增效减排成效分析2010年6月中旬浙闽赣地区暴雨过程模拟研究同化静止卫星大气运动矢量资料对台风数值预报的影响研究东亚地区重力波动量通量谱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对流层顶的时空分布对UTLS区域大气成分的影响成都地区多层逆温及其环境效应研究青藏高原周边盆地热力特征及其区域影响研究不同纬带大气低频扰动对西南地区持续性异常降水的影响研究青藏高原热状况对东亚-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降水的影响秦巴山区气温、降水要素降尺度研究高原涡多发年与少发年大气环流特征对比研究利用高分辨率探空资料统计中国重力波时空分布特征同化卫星高度计观测对CAS-ESM-C模拟性能的影响及改进基于集合预报资料的我国极端温度中期预报评估研究青藏高原积雪对陆面过程水热输送的影响研究青藏高原深对流活动特征及其对平流层水汽的输送作用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对夏季高温的影响研究“一带一路”源域高温热浪风险评估研究降水邻域集合概率方法格点相关及尺度敏感性研究5月极地/欧亚遥相关型的新界定及其天气影响碳氮通量百年尺度时空演变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太阳辐射对热带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和ENSO的可能影响研究2017年7-8月东北地区三次极端天气过程的诊断成渝城市群冬、夏季热环境特征对比分析影响中国双台风活动及其降水气候特征研究WRF模式云参数方案对一次台风降水个例模拟的验证和改进一次变形场背景下的暴雨诊断及数值模拟基于WRF电耦合模式对四川盆地雷暴天气数值模拟分析FY-3C微波观测资料的全天候同化技术及其在台风预报中的应用WRF模式对热带带状区域的模拟性能评估基于SRM模型的拉萨河流域融雪径流模拟适用性分析北京市黑碳与PM2.5的人群健康效应研究成都市冬季5种空气污染物浓度预报方法研究四川省OMI卫星资料与近地面NO2浓度关系研究成都市西南部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典型个例分析无人机载小型PM2.5传感器对近地面大气污染的观测研究遵义地区循环系统疾病对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预测应用研究北京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生成对前体物的敏感性研究基于多波段光度计和激光雷达探测北京城区气溶胶光学-辐射特性青藏高原土壤温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对高原热力作用的影响草原地下生物量参数化对陆面过程模拟的影响研究我国东西部县域主要气象敏感性疾病变化特征及其医疗费用研究SACOL站冰云微物理特性的反演研究夏季风活动对大气边界层结构的影响及非季风区超厚大气边界层发展的能量机制分析模拟研究太阳辐射管理地球工程对海洋酸化的影响对流尺度模式降水预报评估以及偏差原因分析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降水分布的演变及其环境场影响的机理分析热带云系统非绝热加热结构基于多源土壤湿度数据的中国高敏感区探究气溶胶对海洋暖云及降水影响的卫星观测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背景下大气水循环演变规律研究无人机载折反射式实时全景遥感成像及图像处理技术研究。

《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范文

《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范文

《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物理学、地球科学等领域中,非线性孤立波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非线性孤立波(Nonlinear Solitary Waves)是指在水体、大气等介质中传播的,具有特殊形状和性质的波动现象。

本文将重点研究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的研究,深入分析它们的传播特性和相互影响,以期望对它们的认识更深入。

二、海洋中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的研究(一)研究方法海洋中的非线性孤立波模型主要基于流体力学和波动理论。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可以对海浪的传播、演化等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

其中,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Korteweg-de Vries(KdV)方程、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等。

(二)模型特性海洋中的非线性孤立波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和色散特性。

在传播过程中,波的形状会发生变化,同时波的能量也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

这些特性使得对海洋中非线性孤立波的精确模拟和预测成为一项复杂的任务。

三、大气中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的研究(一)研究方法与海洋中的非线性孤立波类似,大气中的非线性孤立波也依赖于流体力学和波动理论。

对于大气的流动状态,常常使用各种大气流动方程进行建模。

如水平非线性和多模大气模型、经纬度函数投影大气运动方程等,均对分析孤立波特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模型特性大气的非线性孤立波主要表现为极端天气现象,如龙卷风、暴风雪等。

这些天气现象的生成和发展与大气中的流场特性密切相关,而其形成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因子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四、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的比较与探讨(一)比较分析尽管海洋和大气中的非线性孤立波在各自的领域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应用,但它们的形成和传播机制却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海洋中的非线性孤立波主要受水深、海流、海底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而大气的孤立波则受到大气流动性、气压梯度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这两种非线性孤立波的能量传递、形状变化以及在特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都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其异同之处及互动规律。

海洋科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海洋科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海洋科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尊敬的指导教师:我准备以《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缺氧现象研究》为题,进行海洋科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旨在分析和探讨全球海洋中的缺氧现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地球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全球海洋中的缺氧现象日益严重。

缺氧是指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低于生物需求水平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缺氧引起的生态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物质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缺氧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全球重要海域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揭示海洋生态系统中缺氧现象的主要原因和影响机制,为建立缺氧监测和预警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并探讨缺氧治理手段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收集与整理全球重要海洋区域的缺氧相关数据,分析全球缺氧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2. 利用现有的观测和模拟数据,研究缺氧现象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3. 探索缺氧对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渔业资源等生态要素的影响,并研究其生态修复潜力;4. 分析缺氧治理的可行性和效果,探讨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手段。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与技术路线:1. 收集海洋水质监测站点的观测数据,包括溶解氧、营养盐、温盐等关键参数;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统计学分析方法,处理和分析多源数据,重点研究缺氧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3. 结合数值模拟,模拟缺氧发生的机制以及缺氧事件的演变过程;4. 利用实地观测和实验室分析,研究缺氧对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影响;5. 运用评估方法和规划工具,评价缺氧治理措施的效果和可行性。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通过本研究,预期将获得以下成果:1. 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中缺氧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有较为准确的描述,并揭示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2. 研究缺氧对底栖生物和渔业资源等生态要素的影响机制,明确与缺氧相关的生态修复潜力;3. 提出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手段,为缺氧治理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4. 建立缺氧监测与预警体系,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大气科学中的大气环流与海洋环流相互作用

大气科学中的大气环流与海洋环流相互作用

大气科学中的大气环流与海洋环流相互作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大气科学与海洋科学被广泛研究,并且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大气环流与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不仅对天气、气候和水文循环有着重要影响,也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科学中的大气环流与海洋环流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以及这种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

一、大气环流与海洋环流的相互依赖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

大气环流通过传输能量和质量来调节海洋表面的温度和盐度分布,进而影响海洋环流的形成和演变。

同时,海洋环流通过海洋混合过程、热量和盐分的输送,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

首先,大气环流对海洋环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大气环流通过风场对海面产生摩擦力,使得海洋表面产生流动。

风场的强弱和方向决定了海洋水体的流速和流向。

第二,大气环流通过降水和蒸发过程,影响海洋的表层热盐平衡。

大气中的水汽在降水的过程中会带走部分海洋表面的热量和盐分,从而改变海洋的温盐分布。

其次,海洋环流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海洋环流通过海水的混合过程和热量盐分的输送,参与了大气循环系统的运行。

例如,赤道地区的热带海洋环流在接收了大气环流带来的热量后,通过赤道反流向极地,对大气循环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

此外,海洋环流中的暖流和冷流也对大气环流产生显著影响,例如北大西洋暖流的北上运动导致了西欧地区的气候温和。

二、大气环流与海洋环流的具体相互作用机制大气环流与海洋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复杂而多样的,主要包括热力耦合、动力耦合和质量交换等过程。

首先,热力耦合是大气环流与海洋环流相互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热力耦合通过热量的输送和交换来影响海气界面的温度分布和海洋环流的形成。

大气环流在通过风场对海洋表面施加摩擦力时,不仅传输动能,也传输了热能。

这些热能的输送改变了海洋的温度分布,进而影响了大规模的气候系统。

其次,动力耦合是大气环流与海洋环流相互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机制。

写作方法地理学论文大气空间学论文题目专业关键题目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写作方法地理学论文大气空间学论文题目专业关键题目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中国西南典型城市扩展比较及模拟研究 沈阳市大气PM_(2.5)污染规律及其化学组分分布特征研究 西安市交通主干道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 郑州市PM_(2.5)无机组分污染特征及源解析研究 初中生“与生活相关的地理素养”发展水平调查研究 高中世界地理学案的编写策略研究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生“区域认知”培养研究 基于《专业标准》的职前地理教师专业能力评价及提高策略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策略研究 基于中继协作的FSO通信系统模型性能分析 中国沿海GNSS观测站数据质量检核和分析 激光测距中回波光子分布特性研究 阿勒泰市大气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南京市大气PM_(2.5)中重金属元素时空分布、来源及健康风险评价 南京北郊PM_(2.5)中水溶性离子特征在线监测研究 南京北郊PM_(2.5)的理化特性及基于气溶胶粒径分布的来源解析 高功率微波在电离层中传输损耗及散焦特性的研究 大气与积雪中碳质颗粒物测量方法对比及应用 衡阳市城区大气PM_(2.5)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流动性,空间性与可见性:温迪·华瑟斯廷三部曲的女性主义地理学解读 地理学学术论文Geography and Migration Studie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STEM教育理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重庆市PM_(2.5)及化学组分污染特征研究 西安市南郊大气颗粒物PM_(10)和PM_(2.5)中PAHs污染研究及健康风险评价 高校师范生培养与中学地理教师素能需求的衔接研究 基于部分相干光远距离关联成像性质的研究 GNSS在同震电离层扰动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太阳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系统实时控制技术研究 地理教学逻辑假设的提出与验证研究 典型区域大气气溶胶参数特性分析及其测量方法研究 大气粗颗粒物单颗粒性质测定与源解析研究 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及其教学实现策略研究 基于源解析的建筑室内颗粒物污染预测控制方法研究 二氧化硅磨粒结构对单晶硅表面微观去除的影响研究 电离层频高图转换方法及应用研究 燃煤电厂周边环境中汞、铅分布特征及其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郑州、洛阳和平顶山城区PM_(2.5)中含碳组分污染特征及源解析 郑州市大气典型污染过程研究 差分到达角起伏测量大气相干长度的误差分析 复杂环境下的激光成像及传输技术研究 利用光波湍流效应的相关性特征获取风廓线的方法研究 电离层TEC实时估计与预测方法研究 GNSS区域电离层建模及在PPP中的应用研究 GNSS导航电离层模型精化研究 VLBI相位参考中的电离层延迟改正 北斗三频模糊度固定算法研究 北斗三频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研究 相关信道中大气光MIMO系统的性能分析 太阳双层共轭自适应光学系统

《2024年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范文

《2024年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范文

《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线性孤立波作为物理学和海洋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无论是大气中还是海洋中,孤立波模型都展示了其独特的非线性特性。

本文将针对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的孤立波模型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分析其应用价值和存在的问题。

二、大气中的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1. 模型介绍大气中的非线性孤立波通常表现为气旋或反气旋的波动形式,具有显著的能量集中特性。

大气中的非线性孤立波模型主要考虑了空气密度、温度、风速等关键因素,并采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进行描述。

2. 模型应用大气中的非线性孤立波模型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测、风能资源评估等领域。

通过该模型,可以预测气旋或反气旋的传播路径和强度,为气象预报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该模型还可以用于评估风能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为风能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三、海洋中的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1. 模型介绍海洋中的非线性孤立波主要表现为海浪的传播和相互作用。

海洋非线性孤立波模型通常采用基于流体力学原理的偏微分方程进行描述,考虑了水深、波浪高度、波浪传播速度等关键因素。

2. 模型应用海洋中的非线性孤立波模型在海洋工程、海浪能开发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通过该模型,可以预测海浪的传播路径和高度,为海上航行和海洋工程提供安全保障。

此外,该模型还可以用于评估海浪能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为海浪能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四、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的比较与讨论1. 相似之处无论是大气中的非线性孤立波还是海洋中的非线性孤立波,都表现出显著的能量集中特性,具有非线性和相互作用的特点。

同时,这两类模型的建立都依赖于对相关物理现象的深入理解和精确描述。

2. 差异之处尽管这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但它们在具体应用和影响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大气中的非线性孤立波主要受温度、风速等气象因素的影响,而海洋中的非线性孤立波则受水深、波浪高度等海洋环境因素的影响。

此外,这两类模型的求解方法和求解难度也存在差异。

《2024年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范文

《2024年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范文

《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线性孤立波作为物理学和海洋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在地球物理现象中起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大气中还是海洋中,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的研究都为理解自然现象和预测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将重点研究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的孤立波模型,分析其特性、影响因素及研究进展。

二、大气中的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一)模型概述大气中的非线性孤立波通常指的是由风、温度梯度等引起的气象现象。

其中,Kelvin-Helmholtz波(KH波)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孤立波。

KH波模型主要描述了大气层中两个流动速度不同的流体之间的界面处的不稳定波动现象。

(二)KH波模型的特性及影响因素KH波具有高度的非线性和局部性特征,能够传播较长的距离。

其产生与大气的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风速、温度梯度、重力等。

当风切变较大或温度梯度明显时,容易形成KH波。

此外,大气稳定度也会影响KH波的形成和发展。

(三)研究进展近年来,学者们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KH波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KH波的传播机制、演化规律及其与大气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气中的非线性波动现象,为预测气象灾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海洋中的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一)模型概述海洋中的非线性孤立波主要是指海浪、海流等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独立于其他波浪的孤立波形。

其中,最典型的海洋非线性孤立波模型为Perlin型孤立波模型。

该模型描述了海水在不同深度的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高能峰和长波长的波浪形态。

(二)Perlin型孤立波模型的特性及影响因素Perlin型孤立波具有显著的能量聚集效应,能够在海洋中传播较远的距离。

其形成与海洋的深度、海底地形、风力、海流等多种因素有关。

当这些因素满足一定条件时,就会形成明显的孤立波形。

此外,海洋的表面张力也会对孤立波的传播产生影响。

(三)研究进展近年来,学者们通过现场观测、数值模拟等方法对Perlin型孤立波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

《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范文

《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范文

《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篇一一、引言孤立波,作为一种特殊的波动现象,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尤其在大气和海洋等复杂的流体系统中尤为突出。

由于其独特的现象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这两类系统中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的研究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重点。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大气和海洋中的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重要的物理现象。

二、大气中的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在大气系统中,非线性孤立波常常表现为强风场和温度异常等,如气旋、台风等。

针对这一现象,学者们建立了许多非线性孤立波模型,如Korteweg-de Vries(KdV)模型、Boussinesq模型等。

首先,KdV模型是描述一维非线性波动的经典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大气中强风场的传播和演化过程。

该模型在风场预报、气候变化预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大气系统的复杂性,KdV模型往往难以全面反映大气的非线性特征。

因此,研究者们还发展了其他更复杂的模型,如考虑流场和温度异常相互作用的综合模型等。

其次,Boussinesq模型是描述水波传播的经典模型,也被广泛应用于大气中的孤立波研究。

该模型考虑了流体的非线性和色散效应,能够较好地模拟大气中孤立波的传播过程和演变形态。

同时,通过对该模型的改进和扩展,还可以应用于复杂环境下的气象模拟和预报。

三、海洋中的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在海洋系统中,非线性孤立波通常表现为海洋波浪、潮汐等现象。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这一现象,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海洋非线性孤立波模型,如水下流场的精确动力学方程、弱不均匀流体动力模型的二阶形变理论等。

首先,水下流场的精确动力学方程是基于物理实验和理论分析建立的非线性孤立波模型。

该模型考虑了海洋波浪传播过程中各种复杂因素(如流场变化、海面地形变化等),能够较准确地描述波浪的传播过程和演化形态。

此外,该模型还可用于预测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其次,弱不均匀流体动力模型的二阶形变理论是一种较为复杂的非线性孤立波模型。

海洋科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100个)

海洋科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100个)

海洋科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单环刺螠体表黏液的制备与自溶现象的研究山东半岛沿岸海域口虾蛄渔业生物学研究黄河口及附近海域渔业生物多样性与生境研究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生长发育与摄食特性及消化和内分泌生理研究牙鲆肠道固有乳酸杆菌分离鉴定及其粘附定植机制研究荣成天鹅湖解磷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鳗草放氧复合体光失活介导的光合调节机制苯并芘(BaP)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毒性效应的研究中印度洋模态在S2S模式集中模拟及预报的评估寒武系古丈阶和江山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旋回地层学研究中、西太平洋多金属结壳成矿元素的时空富集规律及其古海洋学意义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盐度适应机制初探微藻快速除磷影响因素及除磷途径研究烟台扇贝养殖区水质变化及其对扇贝生长的影响南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初步研究与耐盐相关功能基因筛选低值智利海参的皂苷制备与活性研究南极长城湾海洋沉积物及潮间带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宏基因组学研究茶卡盐湖一株耐盐菌耐盐应答相关转录组和转录因子DAP-seq研究隐藻PC645亚基的分离纯化及其序列差异性分析烟台近海典型生境浮游原生生物群落组成和季节变化研究大叶藻和常春藤非光化学淬灭特性的比较研究大叶藻叶绿体NDH复合体光调节机制的研究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中-上二叠统沉积体系类型及芦草沟组页岩岩相学研究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乐东-宝岛段充填结构及储层差异性南海生物礁滩体系发育演化及其南北陆缘差异——基于XK1和NK1井精细刻画环杭州湾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脆弱性响应舟山市港口物流岛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评价研究基于新型纳米材料传感体系的构建及抗菌性能研究菌胁迫下厚壳贻贝TLR-i基因表达及其对下游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基于小黄鱼重新组装基因组的生长相关基因预估及SNP研究厚壳贻贝IRAKs基因克隆及相关免疫功能探究镉离子胁迫对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生物学特性影响及部分抗氧化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厌氧降解海洋沉积物中高浓度多环芳烃的研究基于InVEST模型的舟山群岛生态系统服务能值研究基于遥感技术的舟山群岛海域悬浮泥沙分布研究溢油影响下沿海水域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普通小球藻强化内源微生物降解研究基于剖面数据和海面信息重构三维温度场海岛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舟山市为例基于高分二号遥感影像面向对象的秀山岛海岸线提取研究台风激发地脉动源区的定位及分析基于人工干预的高纬度红树秋茄幼苗耐寒性能研究链状亚历山大藻藻际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及其新种鉴定研究西地中海特提斯构造区中生界岩相古地理研究孟加拉湾西北部中更新世早期的印度季风记录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安达曼海MIS25期以来浮游有孔虫记录的印度季风演化三株深海真菌生物活性的分析及其发酵工艺的优化江苏射阳河口区域水环境污染特征与评价黄河口凹陷中洼断裂活动对油气运移及富集的影响十字翼型系列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渤黄海湍流混合参数化及混合效应分析渤海湾海河河口不同塑料碎片表面的细菌群落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环境浓度新型全氟和多氟化合物长期暴露下对海洋绿藻和甲藻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Stokes漂流对渤海夏季海洋动力过程的影响海洋环境下的GPS多路径效应研究黄河三角洲铁板砂形成机制研究基于光学频率梳的水体温盐测量方法研究溢油数值模拟在渤海自然资源损害评估中的应用研究富集培养条件下水口水库和象山港海域水体硫酸盐还原细菌的耐氧性特征黄河三角洲典型滨鸟食性特征的时空差异性研究烟台近海半咸水沙隙纤毛虫物种多样性研究黄渤海河口区浮游细菌丰度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刺参肠道源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微生物活性对天鹅湖中硬毛藻分解及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烟台近海周丛类纤毛虫物种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乙醇对神经细胞生存的影响及其初步机制药用菌发酵海带的降血压活性研究微藻膜反应器处理海水养殖废水效能及膜污染特性研究虾壳中蛋白质与甲壳素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的分离纯化、降解及结构鉴定g-C3N4/Cu2O/CF电极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能研究基于优化模型的水热法制备磷酸铁锂及改性研究氧化剂与紫外复合对船舶压载水中微藻的灭活性能研究基于聚己内酯的两亲性聚合物防污涂层制备研究无人机载激光线扫描雷达系统浅滩三维成像研究低共熔双水相体系在C-PC和重组Grx分离中应用三维网状光催化系统构建及对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去除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用于海洋有害微藻的快速检测重金属对藻蓝蛋白光合作用相关功能的毒性作用研究菌丝球培养条件优化及其生物载体特性研究复合菌剂强化MBR工艺处理生活废水效能研究基于Android的海洋油污监测系统研究高抗污油水分离膜制备及分离性能的研究海带渣废弃物吸附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镉胁迫下南极红酵母AN5的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凹凸棒石吸附重金属机理研究中国沿海重要赤潮藻多重PCR检测技术的建立质谱法对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机理的研究聚苯胺和噻吩并吡啶类缓蚀剂的制备及防腐性能荧光金纳米簇的绿色合成及在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人参内生菌的多样性及人参皂苷的发酵制备芳香族酰胺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方法研究两亲性异构化聚酰亚胺亲水改性聚砜分离膜的研究南极嗜冷菌中GST和SOD基因的表达与酶学特性研究根际耐盐促生菌的筛选及其对番茄耐盐性的调控研究海岛水系统弹性研究——以舟山群岛为例重庆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2015-2017年牟平海洋牧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对季节性低氧的响应低氧的响应山东半岛沿海主要虾蟹类资源生物学的研究。

海洋科学毕业论文题目

海洋科学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教务处制表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日海洋科学毕业论文题目本团队专业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仿真编程、数据统计、图表绘制和相关理论分析等。

海洋科学毕业论文题目:海洋平台结构损伤诊断方式研究基于可持续进展的海洋化工企业治理创新机制研究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海洋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湛江霞宝工业城填海工程对海洋环境阻碍的研究我国海洋环境损害民事补偿责任与补偿制度研究海洋大气卫星遥感数据治理与共享中的若干问题探讨海洋波浪的动态可视化研究与实现海洋环境监测和信息系统规范化设计船舶溢油对海洋生态损害评估研究中国海洋权益的现状与保护长江口周围海域海洋地理信息系统整体框架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区晚第四纪沉积地层结构与海洋地质灾害研究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回忆与展望大连沿海公众海洋环境意识调查分析怀胎妇女进食海洋鱼类情形对其机体Hg暴露的阻碍海洋类高校定位问题研究海洋工程地质环境综合信息系统及其在埕岛油田的应用研究浙江省海洋经济产业面局研究:理论、现实、计谋海洋船舶类复杂产品供给链协作机制研究基于ArcEngine的海洋浮标治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三株海洋细菌的多相分类研究An Ecocritical Study of John Steinbeck's the Grapes of Wrath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热应激蛋白及相关蛋白的cDNA克隆与原核表达海洋平台舱室通风系统进气滤清器性能研究基于ArcGIS Engine的南海海洋动力环境应用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初步实现面向海洋机械人的浮子式波浪能发电装置研究实时海洋浮游生物目标智能识别系统设计生态审美视域中的《咱们周围的大海》基于ARM内核μC/OS-Ⅱ操作系统的15ppm舱底水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四角蛤蜊多糖材料学特性及其药物微载体研究OPC技术在海洋环境观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海洋王公司核心员工鼓励体系改良研究海洋沉积物中磷化氢的释放及其对微藻生长阻碍初探具有实时通信功能的新型海洋观测浮标的结构优化与操纵系统研究导管架平台结构构件靠得住度的生活质量指标优化决策温州创业文化和硅谷创业文化的社会交际模式的比较研究海洋热液声学探测的方式研究山东省人工鱼礁建设成效评判深海钢悬链立管的疲劳及随机动力优化分析研究Ag/AgCl全固态海洋电极的工艺与性能研究人类外空活动与外空环境的法律爱惜海洋环境观测数据传输业务化运行关键技术研究辽宁省口岸污染防治地址立法研究海洋平台受限空间火灾特性及初期操纵策略研究水下目标识别中的特点提取与分类研究海洋石油降解菌的挑选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江苏沿海综合助航服务体系的架构设计研究夏日桑沟湾三维水质数值模拟填海工程海洋环境阻碍评判实例研究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广播系统建设项目治理与操纵。

从大气到海洋的环境科学探究

从大气到海洋的环境科学探究

从大气到海洋的环境科学探究自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空气、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受到污染,全球气候不断变化,物种数量不断减少。

如何保护环境成为当下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环境科学领域,大气和海洋是非常重要的领域。

本文将从大气到海洋,探讨环境科学的一些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大气环境科学的研究大气环境科学主要研究大气污染物的来源、性质、传输和作用机理。

主要的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这些污染物来源包括交通排放、工业生产、能源消耗等。

这些污染物有害于人体健康,会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等。

此外,它们还对植物、动物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程度密切相关。

提高车辆燃烧效率、加强工业废气处理和采用清洁能源等措施都可以改善空气质量。

此外,科学家还在研究新的空气质量监测方法和预测技术来改善大气环境。

2. 海洋环境科学的研究海洋环境科学主要研究海洋污染物的来源、种类、走向以及生态环境对海洋污染物的响应和影响。

目前,全球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海水中出现了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氯化物等,这些污染物是直接或间接危害海洋生态系统,还可能危害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科学家采用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如禁止海洋垃圾倾倒、加强海洋污染物排放标准、采用新型环保技术等。

此外,监测、评估、管理和治理海洋污染也是关键的研究方向和措施。

3. 大气和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大气和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两个储存污染物的系统,它们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因此,大气环境研究和海洋环境研究也相互关联。

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汇入海洋,比如雨水、水循环、风向等,而海洋中的部分污染物也可能被大气循环带到陆地上来。

近年来,科学家也开始关注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例如,海雾可以将水汽中的污染物转移到陆地,东亚季风气候的强化与飞沫溅射对东海沿岸的气溶胶污染影响,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本科生科研和毕业论文题目姓名题目要求
付遵涛
fuzt@ 物理大楼北5441.SST的不可逆性特征与机理
会简单编程
2.基于谐波分析的相对湿度年循环结构研究
3.不同年循环背景下的相对湿度涨落多分形强度分析
4.基于蓄水池计算机的数据补差研究
5.强冷暖锋条件下气温的非对称性
6.现在与未来气候背景下的气温变化的非对称性
胡永云
yyhu@ 物理大楼北5581.太阳系外行星的宜居性
2.地球远古气候数值模拟
3.臭氧层恢复和平流层极区变暖趋势
4.全球变暖和大气环流的响应
5.北极海冰融化和北半球中纬度寒潮
李成才
ccli@ 物理大楼北5201.卫星遥感大气气溶胶
熟悉大气物理学基本原
理,熟悉计算机编程应用
2.地基微波辐射计遥感大气温湿廓线
3.激光雷达遥感大气气溶胶
4.激光雷达探测大气混合层高度
李婧
jing-li@ 物理大楼北5481.基于全天空成像仪的气溶胶与云遥感研究
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研
究感兴趣,有简单编程或
Matlab基础
2.气候变化对中国雾霾天气的影响
3.对流层臭氧廓线的遥感反演
4.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云识别方法研究
5.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观测与模拟研究
6.气溶胶与温室气体气候强迫研究
李万彪
lwb@ 物理大楼北5081.双静止气象卫星联合遥测海面温度的研究
熟练计算机编程(读取卫
星资料,编程计算)和绘图
2.客观分析法对热带气象气旋强度的研究
3.卫星分裂窗通道数据遥测云顶高度的研究
林金泰
linjt@ 物理大楼中5021.全球化大气污染机制
每个课题可有多个学生,
不招收单纯作毕业论文的
学生
2.大气输送和贸易活动对空气质量、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PM2.5和气态污染物的卫星遥感
4.大气化学/空气质量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5.基于博弈论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及治理模型
6.气候和环境变化认识的公众调查
刘晓阳
xyl@
物理大楼北507
1.卫星探测降水修过大气探测原理
刘永岗
ygliu@ 物理大楼北5501.大西洋经向环流(AMOC)的变率
2.大西洋经向环流(AMOC)的稳定性
3.沙尘在古气候中的影响
刘征宇
zliu3@ 物理大楼北5461.华北雾霾与天气的关系
只指导本科生科研
2.华北天气与气候的相互作用
3.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
4.东亚气候变迁
5.南海环流及其变迁
6.西太平洋环流及其随气候的变迁
7.深海环流与全球气候变化
孟智勇
zymeng@ 物理大楼北5521.东北冷涡环流内外的强对流系统特征差异
对天气感兴趣,有
Fortran\Linux\Matlab基础
2.中纬度和台风环境下的超级单体特征差异
3.海南岛的龙卷风特征研究
聂绩
jinie@ 物理大楼北5571.季风爆发和消退的年际变化
大二或大三学生;详见:
https://
2.热带对流与大尺度运动的相互作用
3.大气对流对气候的影响
4.极端降雨的动力学研究
王洪庆
hqwang@ 逸夫二楼西连廊西1051.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多红外观测量的相关性统计分析
2.基于静止气象卫星观测数据的大气运动矢量反演及其评估
3.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多红外观测数据的雾区判识(全天候)
4.基于静止气象卫星观测数据的降水估计
5.基于静止气象卫星观测数据的强对流监测预警(对流发展)
闻新宇
xwen@ 物理大楼北5591.LGM以来南极涛动的变化热爱科学,了解气候变化,
会使用NCL
2.稳定氧同位素在年代际尺度上的气候学意义
3.尝试发展“智能气象学助手”
热爱科学,了解机器学习,
精通Python
薛惠文
hxue@ 物理大楼北5181.利用云分辨模式的结果研究暖云中的气溶胶-云相互作用
2.气溶胶做为冰核对深对流系统降水的影响
3.实验室研究冰晶的形成机制及气溶胶对冰晶形成过程的影

杨海军
hjyang@ 物理大楼北5551.青藏高原大地形对ENSO变率的影响
2.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3.青藏高原大地形对Walker环流的影响
4.北美落基山大地形对ENSO变率的影响
5.北美落基山大地形对北半球西风带主轴位置和强度的影响
6.全球变暖停滞机制探究
7.淡水循环在地球能量平衡中的角色
8.全球海洋大输送带及大西洋经圈翻转流
杨军
junyang@ 物理大楼北5401.极地地表增温放大现象及其机制
大二或大三学生,详见:
/
~junyang/
2.近80万年以来太阳辐射分布演变
3.近80万年以来全球季风系统演变
4.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的大气与气候
张宏昇
hsdq@ 物理大楼北5201.华北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与重霾过程的相互作用
2.京津冀地区污染过程大气湍流输送特征
3.稳定边界层大气湍流间歇性特征
4.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
5.干旱半干旱地区陆面过程与能量平衡
张霖
zhanglg@ 1.华北地区PM2.5的来源和减排策略分析
2.农业氨排放对大气污染的综合影响评估
物理大楼北542 3.我国地面臭氧的年际变化和驱动因子
4.近30年来我国氮排放的变化趋势和归宿
5.北京地区大气氨的来源和非农业源贡献
张庆红
qzhang@ 物理大楼北5561.基于墨迹天气的全球智能手机气压数据的时空分布特征、
质量订正及其应用
2.江淮地区夜发对流的触发机制
3.大气气溶胶对冰雹形成的影响机制
4.基于卫星观测的全球冰雹频率和强度的气候分布
5.中国小时极端降水的归因
赵春生
zcs@ 物理大楼北5101.利用光镊测量气溶胶的吸湿增长特性
2.利用照相机雷达观测研究夜间近地边界层的精细结构
3.气溶胶相函数测量系统的研发
赵强
zhqing@ 物理大楼北5611.波-流相互作用与Rossby波产生纬向流的动力学机理研究
2.海气耦合系统非线性振荡与ENSO动力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