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认知偏差与人际交往障碍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论人际交往的障碍

社会心理学:论人际交往的障碍

社会心理学:论人际交往的障碍论人际交往的障碍人际交往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流信息、沟通感情。

相互作用和相互知觉的过程。

在交往过程中,由于交往双方的成长环境、个人需要、个性特征等差异会妨碍交往的正常进行,导致交往不顺利,这就是人际交往障碍。

一.大学生交往障碍形成的原因:1.认知误区认知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以及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三个方面。

过高评价自己,过低评价对方,就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盛气凌人、狂妄自大;过低评价自己,过高评价对方,则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畏畏缩缩、自抑自卑。

对人际交往本身的认识也同样影响交往行为,如对交往的交互性原则认识不足就会导致交往中对某一方利害的过度关注。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常见社会认知因素有以下几种: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2.情绪因素在人际交往之中,情绪反应过于强烈或过分冷漠都会让人感到难以接受。

有时容易凭一时好恶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使得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生各种障碍。

此外,羞怯、嫉妒、自卑等都是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不良情绪因素。

3.个性缺陷人格是指个体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

4.交往能力不足有的人平时只顾埋头做自己的事,很少注意与他们交往沟通,久而久之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就体现出来了。

二.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有:1.因自卑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自卑是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上的某些缺陷或判断力、性格、能力等方面欠佳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情感体验。

自卑感是交往的一大障碍,自卑感容易使人孤立,离群,抑制人的自信心的正常发挥。

有自卑感的人在交往中的表现就是缺乏自信。

因为自卑的人会认为自己能力差,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从而发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上的偏差,导致自卑者感到不如别人而丧失信心。

2.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交往取向引起的人际交往的障碍以自我为中心是指个体自视过高、自负或者目中无人。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只注重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不管不顾他人感受。

社会中的认知与人际交往问题

社会中的认知与人际交往问题

社会中的认知与人际交往问题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着种种认知与人际交往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让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困难,也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现代社会中认知与人际交往方面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虚拟社交的崛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虚拟社交逐渐崛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社交媒体、聊天软件等都提供了不同形式的虚拟社交渠道。

虚拟社交的便捷和快速让人们更加容易形成一种“社交追求即刻性”的心态,但这也使得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交往能力受到影响。

从长远来看,这样的依赖会对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交往和社交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解决方案:对于那些过度依赖虚拟社交的人,可以试着减少对于虚拟社交的依赖,尽可能多地去参加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

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与现实社交的质量和效果。

二、沟通不畅沟通不畅是一个常见的认知和交流问题。

它往往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由于交流方式、语言、表达不清等原因造成的。

沟通不畅不仅会导致误解和磨擦,还有可能因为过度的误会和不确认的信息而使双方人际关系疏远。

解决方案:要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练习或者寻求咨询等方式。

学习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并且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是提高沟通能力的关键。

三、缺乏同理心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常见的人际因素是人们缺乏同理心。

同理心是理解他人情感和价值观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远感和经常的磨擦,同时也会影响人的社交领域和生活。

解决方案:为了加强同理心,可以通过更多地倾听别人的生活、经历和挑战来培养同理心。

参加各种社群和关注他人的需要也是增加同理心的方法。

四、身体语言缺失身体语言是人们交流和交往中非语言元素的一部分,这包括面部表情、手势、姿势和身体移动等等。

它通常会产生一些关于交流者情感和态度的信息。

但是,当人在虚拟社交和其他情境中仅仅使用文本或其他非身体语言时,身体语言就会缺失,使得传达适当的情感和信息变得更加困难。

解决方案:为了减少身体语言的缺失对交流的影响,可以选择利用视频聊天、面对面交流和其他实时交流方式。

举例子说说――认知偏差

举例子说说――认知偏差

请举例说明,在人际交往中,有没有出现认知偏差的情况,并谈谈如何克服认知偏差而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

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出现认知偏差的情况,认知偏差包括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和社会刻板印象,下面就一一举例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这些认知偏差的情况:第一,首因效应。

简单地说,首因效应即是人对他人的第一印象。

江苏卫视有个十分受欢迎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的设置是让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有一次一个男嘉宾上场后由于紧张语无伦次,举止奇怪,惨遭所有女嘉宾灭灯。

他们都是首次见面,女嘉宾根据男嘉宾的表现,判断其猥琐、胆小、窝囊、没气质,最后选择灭灯。

很多人面对上台表现都会感到紧张,一紧张就会混乱,表现得不自然,也许私下里的男嘉宾幽默风趣、大方热情、分度翩翩呢。

还有一个例子,我们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我们初初来到一个班里上课时,都会在新面孔中寻找适合做我们朋友的人,也许恰好就有一个人让你觉得他亲切可爱、热情幽默、善良乐观,你很想和他成为好朋友,可是当你和他相处了一段时间甚至一个学期一年以后,你忽然发现他不是你原来想象的样子,他是个斤斤计较、自私小气、脾气不好的人,这时你才感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啊。

这两个例子都是首因效应使人产生的认知偏差。

我们很容易因为第一印象中,别人表现的好或坏来判断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第二,晕轮效应。

是指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各方面去的印象。

这种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的认知判断,容易对他人造成认知偏差。

我们都听过“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样一句谚语,尤其是有过恋爱经历的人都深有体会。

少男和少女恋爱了,恋爱之初,双方都尽力使自己保持完美形象,以给对方留下个好印象,男女双方也都会因为热恋而忽略对方小小的错误和缺点,也许在他们眼里即使缺点那也是独一无二的,甚至缺点也会变成优点。

而婚后,男方会抱怨女方不像婚前那么温柔漂亮了,女方会数落男方不像婚前那样体贴浪漫了,其实双方都没有变,只是他们婚前被热恋蒙蔽了双眼,只看到对方的优点看不好对方的缺点,认为对方各方面都完美无缺。

如何处理人际交往上的阻碍和障碍

如何处理人际交往上的阻碍和障碍

如何处理人际交往上的阻碍和障碍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每个人都会受到社交圈子内人际关系的影响。

然而,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由于个人性格、经历、教育、文化差异等因素,可能会遇到各种阻碍和障碍。

如何处理这些阻碍和障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技能。

一、认知偏差和成见的克服很多时候,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出现偏见和成见的情况。

比如,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个人的外表、口音、穿着等因素,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从而忽视了其真正的内在价值。

要克服这种偏见,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我认知,尝试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不断进一步了解他人,包容他人的不同和特点,用开放和宽容的心态进行交往。

二、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情绪是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素。

有时候情绪容易在交往过程中失控,从而影响交往结果。

因此,情绪管理也是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我们需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如在紧张的情况下深呼吸、保持冷静和理智,保持亲和力和积极的态度,以及在遭遇挫折时使用积极的自我对话,从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有效的沟通技巧沟通是人际交往的核心技能,它可以建立起长久稳定的人际关系,如同诸如有效的沟通技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交际方面的问题。

比如,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话语,同时发表清晰和简明的话语,以及避免使用歧视性语言,实现有效交流。

四、适度的亲密和距离适度的亲密与距离是维护人际关系的关键。

过度的亲密,可能会让他人感觉到不适,拒绝与我们交往。

过于疏远的距离,则会让他人感到冷淡、漠不关心。

因此,我们需要在交往过程中,保持适度的距离,让对方有足够舒适的空间,但又可以建立积极的关系。

五、多角度的理解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多种角度进行理解和评估人际关系。

例如:我们可以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倾听、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同时保持自己的立场,也要摆出明确的立场和意见,而不需要过于随从来讨好他人。

六、修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修复也是人际交往中应该具备的技能。

焦虑障碍患者认知偏差与社交适应研究

焦虑障碍患者认知偏差与社交适应研究

焦虑障碍患者认知偏差与社交适应研究近年来,焦虑障碍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加,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社交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这种心理障碍使患者在社交场合中存在认知偏差,丧失了对现实的正确评估和判断能力。

本文旨在研究焦虑障碍患者的认知偏差与社交适应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焦虑障碍患者的认知偏差焦虑障碍患者往往对自身情境和他人态度存在认知偏差,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过度关注负面信息:焦虑障碍患者往往对社交情境中的负面信息过度敏感,对自己的表现和他人的评价过于在意,忽视了积极的信息,从而对社交场合抱有消极的预期。

2.自我负向评价:焦虑障碍患者在社交互动中常常对自己的能力和魅力持负向评价,对自身产生了否定和自卑的认知。

这种认知偏差会进一步影响他们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

3.推理扭曲:焦虑障碍患者对信息进行过度推理和解读,往往以消极的方式对待他人的言行,从而误解了他人的意图和态度。

这种认知偏差使他们在社交中缺乏信任感,并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认知偏差对社交适应的影响焦虑障碍患者的认知偏差对其社交适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交回避:由于对社交场合存在消极的预期和对自身产生否定的认知,焦虑障碍患者往往会回避与他人的交流,尽量避免社交活动。

这种回避行为使得他们与他人的接触减少,造成社交孤立和情感孤独。

2.人际关系紧张:焦虑障碍患者的认知偏差使得他们在社交互动中缺乏信任和安全感,对他人抱有怀疑和警惕态度。

这种紧张情绪会影响他们与他人的关系建立和维护,容易引发冲突和误解。

3.自我认同困惑:焦虑障碍患者对自身能力和魅力的负向评价使得他们产生自我认同困惑,难以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这种自我认同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焦虑和社交适应困难。

三、改善焦虑障碍患者的认知偏差针对焦虑障碍患者的认知偏差,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进行干预和改善:1.认知疗法:通过认知疗法,帮助患者纠正对社交情境的负向评价和消极预期,并通过训练他们积极的自我评价和乐观的认知方式,提高其对社交适应的信心和能力。

潜在的文化认知障碍和沟通障碍

潜在的文化认知障碍和沟通障碍

潜在的文化认知障碍和沟通障碍全球化的浪潮下,人们的距离被缩短,交流的频率和广度也随之增加。

这些社会变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融合,同时也引发了潜在的文化认知障碍和沟通障碍。

本文将从文化认知差异、语言障碍和身体语言三个方面,探讨潜在的文化认知障碍和沟通障碍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一、文化认知差异跨文化交流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文化认知差异。

每个国家、地区都有独特的习俗、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不同之处容易导致误解和冲突。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直言不讳是一种表达方式,但在东方文化中,含蓄和委婉表达是更受欢迎的方式。

在面对这种差异时,如果双方对彼此的文化缺乏认知,就很容易出现误解和矛盾。

因此,增加文化了解和认知的重要性体现在于跨文化交流成功的关键。

二、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跨文化交流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虽然英语成为了国际通行的语言,但还是有许多人不掌握英语,因此语言翻译和口译成为了必须的工具。

然而,即使有了翻译,还会出现一些微妙的问题。

例如某些单词和短语的含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会产生偏差,甚至可能引起误解或冲突。

此外,语速、语调、发音和口音等也会造成沟通障碍,甚至可能会导致没法正常交流。

三、身体语言身体语言是跨文化交流中容易被忽视的方面。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身体语言的诠释和理解产生影响。

例如,在西方,伸出对方未知的手是礼节性地表示欢迎,但在中国,握手可能并不是表示欢迎的方式,而是在亲密的关系中才会出现。

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双方对身体语言的理解存在差异,就有可能产生误解或冲突。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也要能够理解对方的身体语言,从而避免因身体语言产生的潜在的沟通障碍。

总结为了解决潜在的文化认知障碍和沟通障碍,我们需要增加对其他文化背景的理解和认知,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接纳多样性,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同时,我们也需要切实关注自身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行为表现,包括对文化挑战的应对能力、身体语言的自我控制、口头表达和语气的适应性等,同时通过对语言的学习和实践,增强对语言障碍的攻克,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成功率。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之一:语言障碍由于人们的语言修养不同、表达能力不同,对同一种观点或事物,有的表达得很清楚,有的则可能词不达意;对同样一种信息,有的听了就能理解,有的则可能不知其所以然。

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多种方言的国度里,用不同的方言表达思想时,就更容易产生语言上的障碍。

大学生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大江南北,人际交往中的语言障碍更是不可避免。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主要是借助语言来进行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没有语言也就无所谓人际交往,不善于运用语言就不可能有成功的人际交往。

在学校里,语言障碍不仅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往的一个屏障,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之二:认知障碍认知障碍是由于错误认知而引起的一种障碍。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嫉妒心理和猜疑心理等形式。

自卑心理的实质在于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过低地估价自己的能力和品格。

有这种自卑心理的学生,缺乏交往的主动性,想与人交往又怕与人交往,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又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

由于大学生的特殊经历,“嫉妒恶魔”很容易缠住一些人。

一般地说,大学生都是中学时的尖子,来到大学后,究竟谁是尖子还需要重新排列。

于是,有的同学对于超过自己的学友不服、不满,对自己的境遇不甘心、不情愿,但又无能为力,于是便迁怒于对方,并企图通过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来缩小或消除自己与他人的势差。

猜疑心理也是一种障碍。

有这种心理的同学,常常会无端地怀疑别人在威胁自己的名誉和地位,把别人的一举一动都与自己联系起来,认为别人是在跟自己过不去。

这种人一般说来心胸比较狭隘,气度比较小,而且过分注意自己的得失。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之三:个性障碍个性障碍是一种由交往双方的个性意向(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等)和个体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的差异而引起的障碍。

认知偏差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机制

认知偏差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机制

认知偏差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机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认知偏差,这个看似晦涩的心理学概念,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人际交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认知偏差呢?简单来说,认知偏差就是人们在认识事物、判断情况和做出决策时,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偏离客观事实的认知倾向。

它就像是我们心灵的“滤镜”,让我们看到的世界并非完全真实和客观。

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有着多种表现形式。

比如,首因效应就是常见的一种。

当我们初次见到一个人时,往往会根据第一印象来对其形成初步的判断。

如果这个人一开始给我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我们就可能会在后续的交往中倾向于看到他的优点;反之,如果第一印象不佳,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放大他的缺点。

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方式,很容易让我们对他人产生片面的看法,从而影响交往的质量。

再比如,近因效应也会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

与首因效应不同,近因效应是指我们在回忆一系列事件时,往往对最近发生的事情记忆更深刻,从而对他人的评价更多地受到近期事件的影响。

这可能导致我们忽略了对方长期以来的优点和努力,仅仅因为最近的一次小失误就对其产生负面的看法。

刻板印象也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偏差。

我们常常会根据一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等特征,对其产生固定的、模式化的看法。

比如,认为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细腻;男性更理性,女性更感性。

这种刻板印象往往是不准确和片面的,会阻碍我们真正去了解一个人的独特个性和特点,从而影响人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

晕轮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

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有了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往往会倾向于将这种印象扩散到其他方面。

例如,觉得一个人长得漂亮,就认为他性格也好、能力也强;或者觉得一个人在某个方面犯了错误,就认为他在其他方面也不行。

这种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很容易让我们对他人产生误解和不公平的评价。

那么,认知偏差是如何对人际交往产生影响的呢?首先,认知偏差会影响我们对他人信息的接收和解读。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偏差及其调试教学文案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偏差及其调试教学文案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偏差及其调试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偏差及其调试【摘要】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但在交往过程中, 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 使得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

本文初探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认知方面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调适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偏差调试作为社会人,我们总是在与其他人或其他群体以及周围的环境进行着互动,在互动中完成我的社会化任务。

作为大学生基本上已经生理成熟,但社会化却并没有完成,而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但在交往过程中, 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 使得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偏差的表现1、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失调。

大学生对自我评价方面的失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高地评价自己;另一种是过低地评价自己。

前者会产生自傲心理,认为自己在任何方面都优越于他人,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总是不自觉地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以居高临下的口吻和心态与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并且有极强的权利欲与自尊心,从不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别人的感受,甚至从不尊重和理解他人。

因此,他们常常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别人,造成了人际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后者会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自己瞧不起自己。

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会自惭形秽,不敢主动与人交流,害怕交往失败。

于是,封闭自我,缩小人际交往圈子。

2、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在与别人交往时,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

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其实,自我关注的实质是想受人关注,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但是当自我关注这种原本是非常自然的需要变得过度时,就容易产生人际关系问题。

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

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

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一、认知偏差的影响按认知心理学的观战所为认知即认识。

人生活在社会中,会产生对自我、对他人及对种种意义关系的认知。

在人际接触中,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偏差,那么就会影响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

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对自我认知的两种偏差。

一是过高评价自己,孤芳自赏:一是自我评价过低。

自轻自贱。

对自我的这两种不正确认识都会影响人际交往。

一般的说,人们大都不满足自己的财富,却很容易欣赏自己的聪明。

孤芳自赏者正是过高评价自己,过分相信自己的聪明从而导致恃才傲物。

对不如己者不屑一顾,恶语相向,以已之长量人之短,以已之聪明衬人之笨拙。

或者对别人的所作所为和喜好漠然置之。

不屑与之交流。

如此待人,谁会与你交往?人们只会避而远之。

你虽处人群却倍感孤单。

高估自己会影响交际,自我贬低亦如此。

看不到自我的价值,自轻自残,与人交往畏畏葸葸,认为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没有主见,看别人眼色行事,见到上级点头哈腰,与同事交往,怕别人笑话,碰着邻里总赔着小心,与朋友相聚,总觉得自己低人一截。

这其实是自卑心理作祟,自卑则无自信,无自信则轻视自己,轻视自己则行为畏畏缩缩。

神情暗淡,一脸小心,言词唯唯诺诺。

这类自轻自残者,其实想以自己的行为来博取人们的同情,可事与愿违。

人们却认为你太贱而不愿与你交往。

对他人的认知偏差一是以貌取人,二是以成见待人,三是从众,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没有个性特色。

这几种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有不同表现。

以貌取人常表现为第一印象。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首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即为第一印象。

这种印象主要是来自对方表情、姿态、身材、以表、年龄。

服装等方面的印象,它在对人认识中有决定性作用。

社会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对初次印象更容易重视,对后来获得的信息往往不大注意或易忽视。

第一印象好对以后的信息就会起到掩饰作用,产生正向优先效应,认为此人样样好,于是喜欢、信任他并与之接近;反之,不好的第一印象在以后的认知中就会更多地注意其缺点,甚至把优点也当作缺点,产生负向优先效应,对他人则样样看不顾限,于是排斥、疏远、嫌弃他。

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以及对其引起的交往障碍的克服

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以及对其引起的交往障碍的克服

浅谈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以及对其引起的交往障碍的克服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以人为对象的一种活动形式。

通过人际交往,人们会建立起各种人际关系。

然而造成人际关系中相容或相斥的原因,除了个人品质和人们相互协调上的影响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际交往中出现的认知偏差。

人际交往中产生的认知偏差及引起的交往障碍的克服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况: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是人们初次对他人形成的印象,是一个人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感知取得对他的内部情感的认识,最终形成关于这个人的印象。

通常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比较深刻的,而且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人们对其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解释。

例如,我们同学之间的关系都有疏密之分,关系好的同学在谈及他们之间的交往时,总会提到“我第一次见他就觉得他是个比较好相处的人,所以跟他比较谈得来......”等等话语,而关系比较疏远的同学也总会提到“刚卡看他第一眼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个难说话的人,感觉很难交流......”等等。

又比如我们很熟悉的一些相亲节目,在男嘉宾或者女嘉宾出场的时候,主持人总是会让大家给他们打“第一印象分”,这个第一印象分就是给他们打分的人在见这些嘉宾第一眼时的所有认识,而他们也可以在这第一眼的认识中就可以说很多关于这个嘉宾的某些特征甚至可以猜测这个人的内部品质。

而且这些认识还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交往和对他人的行为的判断上,然而事实上就是如此吗?并非全部是的。

可以看出,首因效应反映了人对他人的一种外部认识,而不是本质认识,所以仅凭第一印象来评价他人的行为和人格,并将其作为进一步交往的基础是不全面的。

但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又不易改变,所以应当在实践活动中去检验,不要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要带有色眼镜看人,不以貌取人,对人要做出合理的判断。

2.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将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去,也就是说仅从知觉到的某个方面的特征泛化到未知觉的特征,从局部的信息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沟通中的认知偏差消除误解提升沟通效果

沟通中的认知偏差消除误解提升沟通效果

沟通中的认知偏差消除误解提升沟通效果沟通中的认知偏差:消除误解,提升沟通效果在人际交往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认知和理解方式不同,沟通中的认知偏差往往导致误解的产生。

为了提升沟通效果,我们需要认识和了解这些认知偏差,并针对性地消除误解。

本文将重点讨论一些常见的认知偏差,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语言的模糊性误解沟通中,语言的模糊性常常导致误解的产生。

人们对于词语的理解和定义往往存在差异,这就容易引发沟通障碍。

比如,在一个商业会议中,当一方提到“延期”,并没有明确说明延期是指一天、一周还是一个月,而另一方理解为一天,就可能造成沟通的混乱。

为了消除语言模糊性误解,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明确表达意思: 在表达时尽量避免使用模糊的词语,可以选择具体的数据或日期来表达。

如果有可能,最好提供详细的信息,以免给对方留下猜测的空间。

2.核实理解: 在对方表达完观点后,可以使用一些疑问句来核实对方的理解。

比如,“你的意思是延期一天,还是延期一周?”这样可以及时纠正对方的理解偏差,避免误解的发生。

二、情绪偏差的影响情绪偏差是另一个影响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

当人们受到情绪影响时,可能会产生情绪偏差,导致理解力下降,甚至产生冲突。

比如,当一方面带着愤怒的情绪进行沟通时,另一方容易产生戒备心理,从而无法理解对方真实意图。

为了消除情绪偏差的影响,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情绪管理: 在进行沟通之前,首先要保持冷静和平和的心态,尽量将情绪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如果发现自己情绪激动,可以先暂停一下,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再继续交流。

2.倾听与尊重: 在沟通过程中,要尊重对方的感受和意见,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

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积极询问对方,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这样能够有效缓解各方的情绪,提高沟通质量。

三、文化差异的挑战在跨文化沟通中,文化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往往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存在明显差异,从而产生误解和冲突。

社会认知偏差论文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社会认知偏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

社会认知偏差论文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社会认知偏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

社会认知偏差论文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社会认知偏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摘要: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一些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等广泛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交往造成了消极影响。

我们应充分重视社会认知偏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纠正这些社会认知偏差。

关键词:社会认知偏差;大学生人际交往;对策对于处于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但是大学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迈向社会的需要。

然而,在学习生活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

人际交往不畅在大学生中不是无关紧要的问题。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

”[1]139在造成大学生交往障碍的诸多因素中,就心理方面而言,社会认知偏差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社会认知偏差表现形式及其影响“社会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对大学生这一交往主体而言,表现突出且常见。

这是由青年时期交往的特点所决定的。

”[1]140其中影响较大而又十分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主要有:(一)首因效应及其影响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整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先获得的信息即形成的第一印象对社会认知产生的重要影响。

这种认知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如“一见钟情”、“先入为主”等。

首因效应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它会使人际认知具有表面性:第一印象常常是对一个人表面特征的认知,素不相识的人初次接触,彼此会根据对方的外貌、表情、姿态、谈吐,作出一个初步的判断与评价,形成某种印象,这就容易以貌取人,使认知具有表面性。

其次,首因效应使人际认知产生片面性。

初次接触获得的信息,形成的印象对日后的交往影响更大,当对对方一无所知时,自然特别留意其一切未知信息。

社交心理学人际关系中的认知偏差与决策

社交心理学人际关系中的认知偏差与决策

社交心理学人际关系中的认知偏差与决策社交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交交往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的认知偏差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我们的决策。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认知偏差,并分析它们对人际关系决策的影响。

一、确认偏差与人际关系决策确认偏差是指我们倾向于寻找和采纳那些与我们已有信念和假设相符的信息,而忽视那些与之相悖的信息。

在人际关系中,确认偏差可能导致我们对他人的评价不准确,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

例如,当我们对一个人有一种第一印象时,我们往往会寻找与这个印象一致的信息,并忽视那些与之不符的信息。

这可能导致我们对该人的判断有偏差,以致我们在决定是否与该人建立深入的人际关系时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二、选择性注意与人际关系决策选择性注意是指我们倾向于注意、记住和重视与我们兴趣、价值观或目标相关的信息,而忽视那些与之不相关的信息。

在人际关系中,选择性注意可能导致我们对他人的需求、感受或期望产生偏差,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

举例来说,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我们可能会更加关注与我们自身相关的话题或问题,忽视了对方的需求和感受。

这可能造成沟通不畅或结果不如预期的人际关系决策。

三、归因偏差与人际关系决策归因偏差是指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个人特质而忽视外部情境因素的影响。

在人际关系中,归因偏差可能导致我们错误地评估他人的意图和品质,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的朋友在一次聚会上表现冷淡,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不友好或无聊。

然而,我们可能没有考虑到他当天可能遇到了困难或压力导致他的情绪不稳定。

这种归因偏差可能导致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做出错误的决策,甚至可能破坏了原本良好的关系。

结论认知偏差在社交心理学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了解并注意我们的认知偏差,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他人,从而作出更明智的人际关系决策。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对他人的关注与理解,避免确认偏差和选择性注意带来的问题。

社会认知偏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

社会认知偏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

社会认知偏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社会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因为自身经验、文化背景、个人情感等因素产生了主观的、非客观的对外界事物的认知。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由于社会认知偏差的存在,往往会产生种种问题,并对人际交往产生负面的影响。

本文就就该问题探讨其具体表现、原因及针对性解决方案。

1、先入为主。

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往往是带有先入为主的态度。

比如,对于一个陌生的人,可能会根据其穿着、言谈举止等表面特征,而做出评估,产生评价,并决定是不是要与其建立联系。

2、中心性偏差。

有一些大学生会过分关注自己的表现,认为自己的情况是所有人的热点话题,以为别人都对自己很感兴趣,而对别人的话题不够重视和关心。

3、自我确认偏误。

有一些大学生对待自己的态度是否定的,认为自己不好,情绪不稳定,这样会影响到自己的人际交往,使自己难以融入到别人的圈子中去。

4、固定化思维模式。

有一些大学生在认识问题时,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来看待问题,因此容易产生固定化的思维模式,常常难以接受别人的不同看法,更不会主动寻求他人异质性的看法。

二、社会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1、文化、地域、人生经历等背景不同,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受过往长时间的人生经历形成的惯例和习惯,使大学生对某些事物产生了固定的看法或偏见,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偏差。

3、受到家庭、校园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所膨胀,而自我中心性思想的影响则比较大。

三、针对性解决方案1、要从实际出发,摆脱自己的先入为主的思想,多接触不同的人群,学会用多种视角看待同样的问题。

2、多关注自己以外的事物,学会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对方身上,了解他人的想法,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3、塑造自己的自我形象,增强自我肯定感,保持内心的稳定和平静,为自己的社交打好坚实的基础。

4、改变固定化思维习惯,打破自己固有的认知框架,尝试多样的思考方式,以拓宽思考视野,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

人际沟通中的障碍及克服

人际沟通中的障碍及克服

人际沟通中的障碍及克服摘要:高效能的管理活动依赖于行政组织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有效沟通。

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活动就是连续的沟通过程。

只有通过沟通,管理活动才能正常进行,管理目标才能达到。

有效的沟通是组织中信息发送方与信息接受方的共同行为。

因此,双方应遵守一定的共同原则,以保证沟通活动有效运行和沟通渠道顺畅无阻。

沟通的不畅和无效,主要表现在信息来源少、沟通内容繁复冗长、创新速度迟缓、失真程度较高等方面。

主动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和基础,而简化语言是有效沟通的主要手段,利用反馈是有效沟通的检验和保证。

关键词:人际沟通障碍克服一、人际沟通的障碍(一)个人障碍1.自我认知的偏误认知译自英文,即认识,在现在心理学中通常译作认知,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

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认知活动是人对外界信息进行积极加工的过程。

每个人的认知程度水平都是有限的,相对的,很多人都带有偏见,这些偏见开始时是组织内某个或某几个人的说法或者是抱怨,久而久之就行成了一种偏见,造成认知的偏误。

例如人家说同样一个职位,用男职员比用女职员好,这句话是一个偏见。

因为社会学家证明的结果,女人和男人的智慧是差不多的,只有对某些危险的事情,女人的体力差一点,持重的事情女人的精神负担不了,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女人的工作能力。

因此,认知的偏误就形成了沟通的个人障碍。

2.已有经验的影响作为组织内部成员,遇到问题时不能常常说这是我的经验。

什么是经验?哲学上指感觉经验,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而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验是一切认识的起点,但只有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更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指导改造世界。

过去的经验不见得是正确的,也有错误的经验。

过去的经验就常常使我们心里上产生依赖感,而不是根据具体情况,根据事务的发展和变化来进行沟通处理事情,从而造成沟通的障碍。

大学生人际交往常见的心理障碍与调适策略

大学生人际交往常见的心理障碍与调适策略

阅读材料2:仰巴脚效应
心理学家阿龙森等人(1978)的经典研究: 请被试根据主观感觉评价对录像中被访者喜欢的 程度。被访者是大学生,访谈的内容是一样的, 分四种情形:第一位被访者才能杰出,完美无缺; 第二位被访者与第一位大同小异,只是有点紧张 打翻了咖啡杯;第三位被访者表现平平;第四位 被访者与第三位基本相似,又象第二位那样打翻 了咖啡杯。结果发现:大家最喜欢才能出众而且 犯错误的人,其次是才能出众完美无缺的人,最 不喜欢才能平庸而又犯错误的人。
活动1:
故事1、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颇为得意的画后,拿到 画廊里展出,在旁边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他的要求:每 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这画有欠佳之笔,均请在画上标 记号。晚上,画家取回了这幅画,发现整个画都被涂 满了记号,几乎没有一处不被指责。画家决定换一个 方式试试看。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画廊上展出, 不过这次要求与上次不同,他请每位观赏者将他们最 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他再取回画时,他看到 画面又被涂满了记号,原先被指责的地方却都换上赞 美的标记。
• 如何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 SOLER模式
• S(Squarely)表示"坐(或站)要面对别 人";
O(Open)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 L(Lean)表示“身体微微前倾”;
E(Eye)表示“目光接触”; R(Relaxed)表示“放松”
(二)人格障碍
• 1、自卑心理(psychological inferiority) • 2、多疑心理 • 3、孤独心理(psychological solitude) • 4、自负心理 • 5、嫉妒心理(psychological jealousy) • 6、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 inversion)

心理学对人际互动中的认知失调

心理学对人际互动中的认知失调

心理学对人际互动中的认知失调人际互动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交往、沟通和合作。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生活压力的增加,许多人在面对人际关系时感到焦虑、无助和困惑。

心理学认为,这种情况可能是由认知失调引起的。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人际互动中的认知失调的影响和应对方法。

一、认知失调的概念认知失调是指一种心理不适应状态,即一个人拥有矛盾的观念、信仰或价值观,这些观念、信仰或价值观不兼容,无法同时存在。

在人际互动中,认知失调可能表现为对他人的看法、态度和行为的矛盾,导致对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二、认知失调对人际互动的影响1.沟通困难:认知失调会导致人们难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意图和想法,从而影响沟通。

这会导致人们无法传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也无法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想法,从而导致沟通困难。

2.人际关系紧张:认知失调可能导致人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矛盾,从而表现出冷漠、敌视或攻击性的行为。

这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3.自我评价低:认知失调可能导致人们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例如感到无助、无能或不起眼,从而影响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导致人际关系的问题。

三、应对认知失调的方法认知失调的处理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师进行治疗,但也有一些应对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1.认识自己:通过参加心理课程或自我反思,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和想法,从而发现自己的认知失调。

2.调整态度: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失调后,他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想法,特别是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这将有助于缓解紧张和冲突。

3.掌握沟通技巧:人们可以通过参加沟通技巧培训或阅读相关书籍来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

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结论认知失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可能导致人际互动中的问题。

有专业的心理治疗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也有一些应对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调整态度和沟通,从而更好地适应人际关系。

所以,在面对不同的认知失调问题时,人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人际互动中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认知偏差与人际交往障碍摘要:现代社会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人际交往。

但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却往往容易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和质量,因此认清并了解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将有助于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本文分析了影响人认知偏差的五大效应。

这种认知偏差往往不被人所觉察,但它却可能严重地影响到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和人际关系的良好建立,所以了解克服这些认知偏差很重要。

既可以规范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同时也能更好的了解他人减少误会。

关键词:认知偏差人际交往障碍实例分析解决方法1.前言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以人为对象的一种活动形式。

通过人际交往,人们就会建立起各种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人能被周围的人喜欢,甚至仰慕,众人都以与之结交为荣幸和愉快;而有的人却被周围的人所嫌弃和疏远,孤零零地被拒斥在群体的活动圈子之外。

造成这种人际关系中的相容或相斥的原因,除了个人品质和人们相互协调上的影响等因素外,一个重要的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的因素就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

这种认知偏差是对交往对象真实情况的委曲和错觉,反映了人在人际认知中的非理性和主观性,所以如何克服这些认知偏差以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很关键。

2.引起认知偏差的五大效应2.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是人初次对他人形成的印象,往往最为深刻,它是一个人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感知,进而取得对他的动机、情感、意图等方面的认识,最终形成关于这个人的印象。

对某一类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解释,而且对以后的人际知觉会起着指导性作用。

江苏卫视有个比较受欢迎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的设置是让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有一次一个男嘉宾上场后由于紧张语无伦次,举止奇怪,惨遭所有女嘉宾灭灯。

他们都是首次见面,女嘉宾根据男嘉宾的表现,判断其猥琐、胆小、窝囊、没气质,最后选择灭灯。

其实女嘉宾并没有深入的了解男嘉宾,就因为首因效应而把男嘉宾淘汰掉了。

可能男嘉宾在台下是一个风趣幽默,大方的人,只是因为在台上太紧张而已。

2.1.2对首因效应的分析首因效应的产生可能与我们的知觉的恒常性有关。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的范围改变了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它其实是我们的知识经验使得我们得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对人的知觉也是如此,初次与人见面,我们通常是没有其他的有关信息可以参照的,但是以后的交往我们就会自觉地按照过去得到的有关信息,尤其是用初次的印象来解释当前的信息。

可以看出,首因效应反映了人对他人的一种外部的认识,而不是本质的认识。

所以仅凭第一印象来评价他人的行为和人格,并将其作为进一步交往的基础是不全面的。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所以应当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纠正因第一印象而造成的错觉与偏见。

2.2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在知觉过程中,将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不加分析的扩展到其他方面去,只凭一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征就认为他还有其他方面的品质或特征,也就是从所知觉到的特征泛化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仅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又称光环效应。

2.2.1晕轮效应的实例在学生时代,这个效应表现得很明显。

一般家长在谈到别人家的孩子时,只要孩子的成绩好或者拿过什么奖,都会说这是一个好孩子。

然而,孩子的思想品德、是否尊重父母和对同学友善等方面就会被忽略。

晕轮效应的成因与我们知觉上的整体性有关。

我们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晕轮效应的缺点就在于以点盖面,以偏概全。

因为有时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但我们却习惯于以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这样势必会牵强附会的误推出其他特征。

晕轮效应多在所获信息较少,又要做出判断的情况下出现。

只有多方面的了解一个人以后再作判断,才能克服看待他人时以偏概全的偏见。

2.3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就是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即人们对于一个人最后所留下的印象记忆比较深刻,最后的印象会冲淡或盖过以往的印象,对行为发生重大的影响。

主要产生于熟人之间,也称为“新颖效应”。

2.3.1近因效应的实例美国曾有一家很著名的航空公司,为人们提供很好的旅途服务,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然而,由于一次意外的坠机事故,该公司受到了各方面的谴责,很多人都认为如此优秀的航空公司,不应该发生这样的事,并认为是不可原谅的。

不久之后,该公司倒闭了。

人们仅仅只是看到了眼前的事故,然而该公司之前所有的好都被人视而不见了。

2.3.2对近因效应的分析在人与人的交往当中,你可以为人家做很多好事,但如果最后做了一两件错事,那你做的那么多好事估计是白费了,因为这两件错事让人家记住了你的坏,忘记了你对他的好。

可见人际关系的独特与复杂。

或许这是人喜新厌旧,对自己不好的事情反而印象深刻。

2.4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把在头脑中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形成了对某一类人或事物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它会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

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感知某类对象,因而对该类对象逐渐地形成了固定化的印象,刻板印象基于一定的事实,可能产生正确的判断,但很多刻板印象也会歪曲判断。

2.4.1社会刻板印象的实例很明显的就是一般认为东北人豪爽大方不拘小节,上海人机灵聪明却有浓厚的排外思想。

然而如果我们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容易就产生认知偏差。

比如说如果你的生活环境中出现了一个上海人,你却怀着这种认知不去和其交往,可能就会失去一个很好的朋友。

2.4.2对社会刻板印象的分析刻板印象的产生与我们知觉的选择性有关。

当我们面对纷繁多样的客观事物时,不能同时接受所有的信息,而是有选择的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并且会抓住事物最明显或最典型的特征。

同样在人际知觉中,选择性使我们很快对一个人进行分类,判断出他的典型特征。

但是应该看到,这源于种种并不反映人的共性或本质的概念模式,有时仅仅是出于偏见。

我们往往把好的特征归为好人所特有,坏的特征归为坏人所专有。

应当承认,刻板印象有时是人们认识交往对象的一种捷径,节省了认知能量,可以使人迅速快捷的对认知对象做出判断。

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生活背景、经济和文化条件下的人容易产生许多共同特征,但是他们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总有个体差异,有时甚至很大,所以不能以这种刻板印象来看待所有同一类的人。

2.5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中一个人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内在生命中的价值观与情感好恶影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上的心理现象。

实质在于“强加于人”。

2.5.1投射效应的例子一行驾着车去青藏高原考察的,在一望无边的高原上不知道通向目的地的马路是哪个方向,于是就问了一个当地人。

那个当地人随即表示他可以上车帮他们指明方向,于是他就上车了。

其中有一个人就想这个人不纯粹。

后来,在车行驶了两三个小时后,那个当地人说前面没有岔路了直走就可。

这时,那一行说要送他回去。

可那个当地人坚决不让,要知道汽车行了两三个小时,人得走多久啊。

2.5.2投射效应的分析这也许是指人往往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及判断行为,总把自己的行为和观点特征赋予他人身上,总是倾向于假设其他人会做出与自己一样的反应。

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往往会给人际交往带来许多困惑,所以在和他人交往时应当多从对方的立场去考虑,多从交往对象的角度去思考,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信念来处理遇到的情况,否则会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只顾自己愿望、甚至是自私自利的人。

3.生活中其他原因引起的认知偏差当我们看待一件事情时,往往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没有收集足够多的信息。

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旁观者和当事人对事情的解释。

这两者的解释往往不同,就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等。

旁观者往往只看到了一面,而不了解事件发生历史情境。

4.如何克服因认知偏差而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4.1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交往对象及其行为社会认知偏差广泛存在于人际交往活动中,而且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认知偏差产生的情境和条件不同,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如前所述,首因效应是由学生根据交往对象的最初信息(如相貌、言谈、举止等)而形成的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与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是由最后印象引起的。

在这些效应的作用下,人们有可能对交往对象本人及其最新表现作出草率判断,从而最后得出一种静止的、机械的判断结果和结论。

因此,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把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结合起来对人、对事进行感知。

首先,要预防两种效应的消极影响,既不能“先入为主” , 也不能不看过去,只看现在,而应该用动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交往对象与其行为,把对人、事的每一次感知,都当做我们认知事物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避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其次,要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两种效应的积极作用,做事要善始善终,俗语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2用全面的观点来观察交往对象及其行为许多社会认知偏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看待人或事不够全面。

如晕轮效应,是一种明显的从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看全面的认知现象,往往会歪曲一个人的形象,导致不正确的评价。

在它的影响下,在人际交往往往只抓住了交往对象个别特征,而忽略其他,习惯于由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克服晕轮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多了解对方,防止以一当十,以偏概全,自觉消除这类认知偏差的消极影响,做到公正、合理、全面地评价及对待每一位交往对象及其行为。

同时,还应该利用该效应的影响,比如通过优化自己的言谈举止,培养好的外在形象,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等方法,使自己在交往中获得更多的成功。

4.3坚持共性与个性统一的原则,尤其是重视个性的原则如前所述,社会刻板印象有两种作用,积极作用是使认识他人的过程简单化,有助于对某一个人、某一群人作出概括性的反映,借助某一类人的共性,人们可以推测某一个人可能会有的共性,但刻板印象并不一定合乎实际,即使在同一类人中,每个人除了具有类的共性,还有自己的个性,两者是有差异的。

在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大学生往往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体系对不同的人群分类,再将其交往对象及其行为对号入座,这种只重视共性、忽略个性的交往方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人际交往,因此应坚持共性和个性统一的原则,尤其是重视个性的原则,在认识他人时,要作具体观察,尽量避免“贴标签”、模式化,避免用“有色眼镜”去看人。

4.4克服主观心理因素对社会认知偏差产生的影响“从勒温开始,社会心理学家已认定,决定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对世界的主观知觉,而不是对刺激环境的客观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