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几个问题
浅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几个问题

[ 关键词] 附带民事诉讼 ; 损害赔偿 ; 赔偿 范围 [ 中图分类号]D T [ F 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7 — 50 20 )3 05 0 6 2 10 (06 0 — 08— 3
附带 民事诉讼 , 指在刑 事诉 讼过 程 中 , 害人 是 被
第3 期
高
原: 浅析 刑事附带 民事诉讼 中的几个问题
5 9
附带 民事诉 讼 被告 是 指 因犯罪 行 为而 造成 被害
通则 》 有关 行政 法 规 、 及 司法 解 释 的规 定 , 某 些 法 在
人损失的刑事被告人以及其他依法应当对刑事被告 人的行为负有赔偿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关于附带民
无充 足 的法律 依 据 。另 外 , 民检 察 院在 通 过 民事 人
、
附带 民事诉讼当事人
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是指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
和被 告 。审 查和确 定 附带 民事 诉讼 当事 人应 当注 意
以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些 问题 :
( ) 一 附带 民事诉讼 原告
最高人 民法院《 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 关 的解释》 8 第 4条规定 :人 民法 院受理刑事案件后 , “
讼原 告 的经济损 失 。除 此 之 外 , 有 被 追 究 刑 事责 没
的经营的活动承担 民事责任 。 第 1 1 ” 2 条规定 , 国 “ 家机关或 国家机关工作 人员在执行 职务 中侵犯公
民 、 人的 合 法 权 利 造 成 损 害 的 . 当 承 担 民事 责 法 应 任 。此 外根 据 有 关 行 政 法 规 、 ” 司法 解 释 的规 定 , 个
S p ., 0 e t 20 6 Vo . 9 No. 11 3
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不合法现象

的, 以法释 ( 0 】0 关于审 理人 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 所 2 32 号《 0
第二款 的规定: 在本解释公 布施行之前 已经 生效施行 的司法解释 ,
事 案件 紧密 相连 , 而且 这种 民事赔 偿在司法 实践 中又 往往与 被告 干 问题 的解释》 也应 在所适用 之列 。 , 那么按 照该解释 第三十六条 人 所承担 的刑 事责任 相连 。
关于刑事 附带 民事诉讼 中的不合法现象
范
摘 要
红
本文 就刑 事附 带民事诉对 相 关司法 问题 的解 决有 所助 益。
关键词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被害人
刑事责任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9 5221)31 1 10- 9(000. 4 0 4
定第 一条第 一款把刑 事附 带民事赔 偿 的范 围限定在物 质损失 , 第 讼 原告人 除不 能请求 精神 损害抚 慰金 之 外,依 据最 高人 民法院
一
关于 审理人 身损害赔偿 案件适 用法律 若干 问题 的解释》 的规定 , 条 的第 二款 对于 因犯 罪行 为遭 受精 神损失 的 附带 民事 诉讼排 《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析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析近年来,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备受关注。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因被告人犯罪给受害人造成精神上的痛苦或者心理损伤而赔偿的经济损失。
尽管我国已经开展了一些行动来解决这一问题,但仍有一些挑战需要面对。
首先,我国法律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计算并不统一。
在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时,法官时常采用一些标准化的指标作为基础,如医疗费、住院护理费和误工费等来计算赔偿金额。
但是,在实践中,受害人的精神损害程度往往因人而异,因此精神损害的程度计算也缺少统一的标准。
其次,一些案件中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难以得到充分赔偿。
例如,在某些案件中,法官往往不会认真考虑受害人的感受,而只是照单全收地根据一些固定的指标来计算赔偿金额。
这种做法会导致受害人无法得到充分的赔偿,从而对受害人的精神上的伤害加倍。
最后,还存在一些状况,例如受害人和被告人的和解,这种情况下,精神损害赔偿也会变得复杂起来,很难确定赔偿金额。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行动来改善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
首先,需要统一计算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有需要对标准进行细化和完善。
其次,应该为法官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计算精神损害赔偿。
最后,应该加强对精神损害赔偿的监管,确保受害人能够得到公正和充分的赔偿。
以下是三个案例:1.2018年1月,河南南阳市某餐厅女服务员小陈,在餐厅工作时,被一个男子刺伤后死亡。
小陈家属起诉男子赔偿经济损失15余万元,并要求精神损害赔偿100余万元。
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赔偿经济损失126万元,精神损害赔偿20万元;二审维持一审判决。
对于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法院主要依据心理评估报告及过失致死罪的刑事判决书,对赔偿金额进行了细致计算。
2.2015年5月,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接到报案:一位女士在健身房内被人用针扎伤。
警方迅速展开调查,最终查获犯罪嫌疑人。
这位女士因受到严重的精神打击,索要精神损害赔偿270万元。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若干问题之评析

中 图分类 号 : 9 5 D 2
弗兰克 曾经说,人们将 ‘ “ 我希望如此 ’ ‘ 与 实际上如此 ’ 相提并论, 原 因之一就 是害怕直面现 实。 这种 ‘ 希望假 设’ 是人们希望 实现 , 但也 许 难 以实 现 的东 西 。 回避 这 种 害 怕 , 使 人 产 生 教条 主 义 思 想 , 会 固执 地将 ‘ 希望假设 ’ 当作 ‘ 存在假设 ’并坚信希望 已 自证地变为现实 。 , 总 之 , 们 将 幻 想 般 的实 践 。 刑 事 附带 民事 诉 讼 作 为 我 国一 项 重 要 的 人 法律制度 , 在我 国司法实践 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 。但是 , 随着司法实 践 出现 “ 判 ” “ 行 难 ” 诸 多 问题 , 国刑 事 附带 民事 诉 讼 制 度 却 空 、执 等 我
那么刑事诉讼必须终 结, 原告人 已经提起 在 不 能替代 民事赔偿 既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为特殊 的民事诉讼 , 么 中如果犯罪嫌疑人死亡 , 那 应 如果 对 已死 亡 犯 罪 嫌 就 应 遵 循 民 事诉 讼 基本 运 作机 理— — 平 等 主 体 之 间 公平 对 抗 。在 我 附带 民事 诉 讼 的 情 况 下 , 当 移 交 民庭 来 处 理 。 国现 行 体 制 中 , 、 告 之 间 夹 杂着 代 表 国家 公权 力 的检 察 机 关 , 么 疑 人 继 承 人 的确 定 有 争 议 , 原 被 那 尚待 通 过 法 律 手 段 进 一 步 查 明 的情 形 时 , 0 诉讼 结构必然 出现 不平衡 的形态 。 而且在证据规则 方面 , 如何将两种 则 需 要 中 止 附 带 民事 诉 讼 。 三 、 事 附 带 民 事 诉 讼 赔 偿 范 围 刑 规 则 和 标 准 在 一 套 程 序 中兼 顾 是 件 复 杂 而 琐 碎 的工 程 。 而 易 见 , 显 我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处理机制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处理机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日益增多,刑事案件中涉及民事赔偿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如何处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已成为司法实践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本文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处理机制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相关法律规定,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一些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处理机制;法律规定;案例;改进建议正文: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在处理刑事案件时,涉及到被害人的损害赔偿问题,需要同时进行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一种诉讼形式。
它的特点是统一审理、并案处理、主副关系和交叉影响。
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规定刑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犯罪造成的损害,应当依法赔偿。
刑事判决认定犯罪事实后,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也可以向执行机关申请强制执行。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涉及民事赔偿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以上规定清晰地表明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依据和原则,为有关部门的处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例分析案例1:小张因犯罪被判刑,同时应该赔偿小明60000元经济损失。
小张不服判决向法院提出刑事上诉,小明也向法院提起了附带民事诉讼。
法院受理了他们的诉讼请求,并将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一并审理,最终判决小张的上诉不成立,应赔偿小明经济损失60000元。
案例2:王某因涉嫌盗窃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审理过程中,发现该案涉及赔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
王某在刑事案件审理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被判决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十万元。
四、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处理机制和建议1、完善刑法和民事诉讼法相关法条,明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处理原则和程序。
2、建立刑事审判和民事审判的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调解协商等工作。
3、依据案件不同性质、事实不同、责任不同,适用不同的处理办法,发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效益。
5、加强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研究和评估,总结经验,提出更为科学的处理机制和方法。
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执行难的问题及对策

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执行难的问题及对策添加时间:[2012/2/27] 作者:[胡海鹏胡清文] 点击数:428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受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执行案件主要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等刑事犯罪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此类案件赔偿的数额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几十万。
笔者对某法院近三年来53件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执行案件的执行情况调查,发现此类案件执行到位的仅5件,不足10%。
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属)拿不到赔偿的问题,极易产生上访、缠诉,严重影响司法“定争止纷”功能的发挥,已严重损害了法律权威和司法公信力,甚至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
此类案件已经成为人民法院执行难的难点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
一、造成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执行案件执行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对被告人财产没有进行财产保全是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执行案件执行难最主要的原因。
我国目前的刑事司法体系是以犯罪人为中心,司法机关及其相关人员多重视对罪犯的惩罚问题,对被害人的求偿权保护不够,即对被告人财产没有进行财产保全。
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更注重刑事案件的侦破和有关犯罪构成要件的证据收集,对被告人所有的财产一般没有进行财产保全,不采取扣押、查封措施。
人民法院多注重审理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和犯罪给被害人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忽视了对被告人财产状况和财产线索的查证,一般在执行过程中,才对被告人的财产采取扣押、查封措施。
从刑事案件立案侦查、提起公诉、被害人及其家属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审判、到申请执行立案的几个月时间里,被告人家属或相关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转移、隐藏、变卖被告人的财产,致使很多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能够得到执行的案件因司法机关未对被告人的财产进行财产保全而执行不能。
在监狱服刑期间,监狱部门也没有将附带民事执行与否作为被执行人予以减刑、假释的一个条件,也使部分有偿还能力的被告人或者家属不去执行或者代为执行已经生效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判决书。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其家属得不到分 精神抚慰金, 文 而一条狗被 撞死, 人却 其主 第6 条规定 :因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 , 2 “ 已经得到退赔而仍不 被杀,
家公共利益占据话语权 、 个人权利处于退让境地的时代背景下,
这种将私权的实现寄托于刑事诉讼的附带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有 历史局限性, 随着民事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 现行附带民事诉讼
的规定与民事法律制度存在矛盾的问题 目 益凸显”¨ 此外 , 定 :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 。 由 “ 对犯罪分子除 于我国没有刑事缺席审判制度, 检察机关不能对外逃贪官提起 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 , 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这一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 有权提起 质迥异) 。构建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 目的在于追究被告人刑事 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
责任的同时解决因犯罪行为引起的民事侵权纠纷, 从而不仅实 附带民事诉讼”即只要是造成物质损失的刑事案件均可以提起 , 现刑事诉讼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 目的, 还一并维护附带 附带民事诉讼。但在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
第 8期
N8 o
宜宾学院学报
Jun l f ii nvrt o ra o YbnU i s y ei
A gs20 u ut 0 9 .
3 9
刑 事 附带 民事 诉 讼 制 度 的缺 陷 与 完善
肖乾 利 , 国 建 2,代 松 2
(. 1 宜宾学 院 法学系 , 四川 宜宾 6 4 0 2 宜宾市人民检察院 , 4 00;. 四川 宜 宾 64 0 ) 4 0 2
中图 分 类 号 : 9 5 2 D 2.4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56 2 0 0 0 3 17 3 5f09)8— 0 9—0 5
浅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浅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
但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民事实体法与刑事程序法的矛盾,适用出现不平等,不利于当事人在诉讼活动中得到公平的待遇,损害了司法公正,也有违立法的初衷。
既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权利,也不利于惩罚犯罪分子。
一、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现状从课堂上讲解的“全国首例贞操损害赔偿案”来看,被告人犯强奸罪、,所实施的犯罪行为侵犯了被害人的贞操权、隐私权,给被害人及其近亲属造成严重的心理痛苦及精神伤害。
但是当事人诉讼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却均被人民法院驳回。
这显然有违公平正义之理念。
我国《刑法》第36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在此并没有提到精神损害赔偿。
《刑事诉讼法》第77条第一款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此条也没有对精神损害赔偿做出规定。
因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都认为对刑事案件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
2000年12月19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
其第一条规定:“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质损失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二条规定:“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物质损失,是指被害人因犯罪行为已经遭受的实际损失和必然遭受的损失。
”2002年7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规定,“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几个问题

1 — 6
根据 《 刑法 》和 《 事诉 讼法 》 的规 定 ,凡是 因被 告 人 的犯罪 行 为而遭 受 物质 损 失 的人 以及 人 民 刑 检 察 院 ,在 刑事 诉讼 中提 出赔 偿请 求 的 ,便可 成 为 附带 民事诉 讼 的原 告人 。刑 事 附带 民事 诉讼 的原 告 人 一般 应 是刑事 案件 的被 告 人 ,但 是 《 于执 行 ( 关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刑 事诉 讼 )若干 问题 的解 释 》第 8 4
权利 ,人 民法 院应 当准诉 ,其 后可 对其 请求 做 出受 理 决定 。如继 承顺 序 在先 的人 ,不 愿放 弃诉 讼权 利 ,
并提起 附带 民事诉 讼请 求 ,人 民法 院对 此应 做 出立 案决 定 ,并通 知 先行 提 出附 带 民事 诉 讼之 人 。其诉 讼请 求法 院 不予 受理 或裁 定驳 回其诉 讼 。但 如 果继 承顺 序 在 先之 人接 到 法 院通知 后 ,既不提 出放弃 , 也不 提 出附带 民事 诉讼 , 时对 继承 顺序 在后 之 人 的诉讼 请 求 能否受 理 呢 ?按照 最 高人 民法 院的解 释 , 这 继承 权利 是 否放弃 ,应 以其 他继 承人 明确 表 示放 弃为 依据 。如 前述 ,他 不 明确表 示放 弃 ,是 一种 沉默 , 那就 应理 解 为一种 接 受继承 ,至于 他是 否提 出附带 民事诉 讼 ,这只 是他 是否 愿 意行使 这 一权 利 ,是否 愿 意对这 一债 权行 使追 偿权 而 已。故此 时继 承顺 序在 后之 人 的诉 讼 请求 法 院 同样 不 能受 理 。 ( )其他 因犯 罪行 为遭 受损 失 的公 民 、法人 和 其他 组织 也 可作 为 原告人 向被告 人提 出附带 民事诉 3 讼 。法律 规 定他们 因犯 罪行 为遭 受 到物 质损 失可 以提 起 附 带 民事诉 讼 ,但 引起 争论 的是 曾为被害 人承 担 了丧 葬费 、医疗 费 、保 险费 等 的公 民 、法 人和 其他 组 织 能不 能 向被告 人提 起 附带 民事 诉讼 。从 严格 意义 上讲 他们 不应 该 是刑事 案件 的被害 人 ,他 的损 失是 因刑 事 案件 被害 人 的损 失而 引起 的 。这是 一种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反诉问题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反诉问题一、現行法律关于民事诉讼中的反诉的规定反诉是一种民事诉讼诉,是与本诉相对的一种诉求。
简而言之,本诉是由原告提起的一种诉;而反诉则是本诉被告在诉讼进行中,以原告为被告,向本诉受理方人民法院提出与本诉存在牵连关系的,旨在对原告诉讼请求予以吞并或抵消的一种独立反请求。
国内民事诉讼法现行版本对反诉制度予以明确规定,其中与反诉内容直接关联的条文共有两点,首先是第51条明确指出“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其次是第140条规定,人民法院可合并审理原告额外诉讼、被告反诉以及第三方针对本案所提出的相关诉讼请求。
与反诉内容存在间接关联的内容则包括:第59条中诉讼代理人特别授权委托的相关规定以及第143条中在无正当理由情况下,原告经传票传唤而拒不到庭者,或者中途未经许可而退庭者,均可视作撤诉;而同等情况下的被告反诉,则可给予缺席判决。
最高法院出台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指出,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原告额外诉讼、被告反诉以及第三方针对本案所提出的相关诉讼在结束法庭辩论前均可合并审理者,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合并审理。
”由此可见,我国反诉制度的立法,条文规定比较少,内容不够具体。
二、反诉制度在民事诉讼中的意义当前世界范围内,不少国家民事诉讼法中均已对反诉制度予以确认,例如日本、德国民事诉讼法都明确规定了反诉制度。
各国法律对反诉制度的确立旨在节省劳力、费用和时间,同时放置本诉与反诉之间出现裁判矛盾。
国内民事诉讼法现行版本也明确规定了反诉制度。
就反诉制度固有立法本意而言,反诉制度旨在为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全面保护,确保诉讼当事人(包括原告与被告)在其诉讼权利行使过程中具有对等的地位,共同享有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并达实现诉讼经济目的。
在民事诉讼法内容构成中,反诉制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可视为一种情况特殊的诉,一项完整、成熟的诉讼制度中必然包括反诉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法释[2000]47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法释[2000]47号](https://img.taocdn.com/s3/m/db585cc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e.png)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正文:---------------------------------------------------------------------------------------------------------------------------------------------------- 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已于2000年12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48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0年12月19日起施行。
2000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2000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48次会议通过)法释〔2000〕47号根据刑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六十四条和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的有关规定,现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问题规定如下:第一条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质损失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二条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物质损失,是指被害人因犯罪行为已经遭受的实际损失和必然遭受的损失。
第三条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依法判决后,查明被告人确实没有财产可供执行的,应当裁定中止或者终结执行。
第四条被告人已经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第五条犯罪分子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而使其遭受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
被追缴、退赔的情况,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经过追缴或者退赔仍不能弥补损失,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
——结束——。
《刑事诉讼法》关于附带民事诉讼的相关规定

《刑事诉讼法》关于附带民事诉讼的相关规定《刑事诉讼法》关于附带民事诉讼的相关规定《刑事诉讼法》第七章附带民事诉讼第⼀百零⼀条被害⼈由于被告⼈的犯罪⾏为⽽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被害⼈死亡或者丧失⾏为能⼒的,被害⼈的法定代理⼈、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第⼀百零⼆条⼈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保全措施,查封、扣押或者冻结被告⼈的财产。
附带民事诉讼原告⼈或者⼈民检察院可以申请⼈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
⼈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适⽤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第⼀百零三条⼈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可以进⾏调解,或者根据物质损失情况作出判决、裁定。
第⼀百零四条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同刑事案件⼀并审判,只有为了防⽌刑事案件审判的过分迟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后,由同⼀审判组织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
相关知识:《最⾼⼈民法院关于执⾏《中华⼈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问题的解释》第六章附带民事诉讼第⼀百三⼗⼋条被害⼈因⼈⾝权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财物被犯罪分⼦毁坏⽽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死亡或者丧失⾏为能⼒的,其法定代理⼈、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精神损失的,⼈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百三⼗九条被告⼈⾮法占有、处置被害⼈财产的,应当依法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
被害⼈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民法院不予受理。
追缴、退赔的情况,可以作为量刑情节考虑。
第⼀百四⼗条国家机关⼯作⼈员在⾏使职权时,侵犯他⼈⼈⾝、财产权利构成犯罪,被害⼈或者其法定代理⼈、近亲属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应当告知其可以依法申请国家赔偿。
第⼀百四⼗⼀条⼈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后,对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九⼗九条和本解释第⼀百三⼗⼋条第⼀款规定的,可以告知被害⼈或者其法定代理⼈、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问题

刑 事附带 民事诉讼 的法律 问题
蔡 国芹
( 广东嘉应学院 , 广东 梅州 54 1) 1 5 0
摘要: 不能固为 民事诉讼 问题 附带于刑 事诉讼过程 解决就 忽视 民事诉讼 的应有奉质。一味 坚持 先刑 后 氏 原 则可能阻碍被害人 的利 益保 护 。 察机 关作为原告 人提起 附 带民事诉讼难 以找到法理依 据。附带 民事诉讼被 害 检
t gr v hudic d o 0l nt r a r l t o p r n e i d u I y ea b a r i t
Ke od : e m p cei s ni n l i l r ed g ;h  ̄ee ; a r l a ae m r yw rst i r edn c e t v o ei s te g vd m t a dm g ; o l h di o g i d a c ip c n a e i a
O e e a Q et n nt g l us o hl i
i teC i n l n h r a mi
P o e d n sI cd n a vlP o e d n s r c e ig n i e t lCii r c e i g
G4 IG o—q n u ig
收稿 E期 :0 1 0—1 l 20 —1 8
在理论上 , 普遍认为刑事 附带 民事诉讼是 一种特 殊 人们 的 民事诉讼制度 。不过 , 特殊 性应 当有客 观的认识。过 对其 分强调特殊 , 则有否定其 民事诉 讼个性 的 可能 , 而把刑 事 进 附带 民事诉讼拔高成 一种 独立的诉讼类 型。其实 , 附带 民事 诉讼 是解央犯 罪行 为人对 被害人 所 承担 的 民事责任 问题 。 犯 罪行为人实施一个犯罪 行为却同 时承担两 种性质迥异 的 法 律责任 , 是法律责任竞合使然 。假若行为人 身份属 国家工 作 人员 , 实施一个犯 罪行 为, 同时承 担刑事责任 、 民事责任和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主体认定若干问题探讨

一
、
最 高人 民法院 《 于刑事 附带 民事诉讼 范 围的规 定》 关 根据 《 刑
法》 3 第 6条 、 3 条 、 6 条和 《 第 7 第 4 刑事 诉讼 法》 7 条 对刑 事 附 带 民事诉讼 主体 的模 糊性 , 第 7 使得 在认 定附带 民事诉讼 主体 的法律 带 民事 诉讼 范 围规 定 : 1 因人身 权利 受 到犯 罪侵 犯而遭 受 物质 适 用 时, 然会 出现诸 多 的法 律冲突 、 体认 定的恣 意 、 理精神 () 必 主 法 损 失或者 财物被 犯罪分 子毁坏 而遭受 物质损 失 的 , 以提起 附带 的违 背等 问题 , 而使 附 带 民事 诉讼主 体的正 当合法 权利得 不到 可 从 民事 诉讼 ;2 被害人 因犯罪行 为遭受 的物 质损 失 , 指被 害人 因 () 是 应 有 的保 障 , 尤其 是被 害 人 的合法权 益不能得 到及 时、 全面 、 有效 犯 罪行 为 已经遭 受 的实际损 失和必 然遭 受 的损 失 ;3 人 民法 院 的救 济 , 而 使我 国的刑 事 附带 民事诉 讼制度 倍受 置疑 。 () 进 审 理 附带 民事诉讼 案件 , 依法 判决 后 , 明被 告人 确实 没有 财产 查
未 成 年刑 事被 告人 的监 护人 ; 已被 执 行死 刑 的 罪犯 的遗 产继 承 为 民事 主 体 ( 自然 人 、 人 和其 他组 织) 独有 的私 权力 。 民检 法 所 人 人 : 同犯罪 案件 中, 共 案件审 结前 已死亡 的被 告人 的遗产 继承人 :
位 和个 人 ” 。
其 他对 刑 事被 告人 的犯 罪行 为依 法应 当承 担 民事 赔偿 责 任 的单 损 失 , 受损 失的 单位 未 提起 附带 民事诉 讼 时, 对受 损 失的单 位提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点归纳【附两个答复】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点归纳【附两个答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点归纳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其实是两个诉讼,一个是刑事诉讼;一个是民事诉讼。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必须要建立在刑事诉讼成立的基础之上,这是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前提。
一方面,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要以刑事诉讼的成立为前提,另一方面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裁判要以刑事诉讼的裁判为基础。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可以“先刑后民”(即可以先审理刑事部分,后审理民事部分),但不可以“先民后刑”(即不可以先审理民事部分,后审理刑事部分)。
与民事诉讼相同的部分,本文基本不涉及。
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1、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有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权人(原告)。
能够成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权人(原告)的人有:(1)被害人(2)被害人的近亲属(如被害人已经死亡,则由被害人的近亲属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此处的近亲属指的是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3)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如果被害人丧失了行为能力)(4)检察院(在国家、集体受损,没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情况) 2、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以刑事诉讼的成立为前提。
即刑事案件只有进入到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程序中,才有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可能。
如果刑事案件在立案阶段没有立案、或者刑事案件在侦查阶段被撤销案件了、或者刑事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被决定不起诉了,那么刑事案件也就没有了。
此时,法院就无须再单独审理附带的民事赔偿问题。
被害人或者有资格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主体应当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如果刑事案件最终进入了审判阶段,被告人应当被宣告无罪。
同时,法院认为刑事案件的被告应当向被害人进行赔偿的话,法院应当把刑事部分与附带的民事赔偿部分一并处理:附带民事赔偿部分能调解的,可以调解;附带的民事赔偿部分调解不成的,法院应当将附带的民事赔偿部分与刑事部分一并依法作出判决。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共同侵权问题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共同侵权问题常超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该规定为在刑事案件中遭受损害的一方提供了权利救济的渠道。
设立该制度初衷是借助国家公权力在维护国家的公共秩序时,更好的保障公民因犯罪行为而的遭受的民事权利的损失。
实践中,司法机关往往重视对犯罪的打击,忽视了被害人民事权利的保护。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规定,为在刑事案件中遭受损害的一方提供了权利救济的渠道。
实务中,附带民事诉讼中民事诉讼程序规则不断萎缩,民事诉讼的独立价值渐渐消失。
是否存在刑事犯罪行为成为决定行为人是否承担民事责任的唯一要素,很多法院在审判此类案件时,所附带的民事诉讼也会因行为人不成立犯罪,而对其民事违法行为视而不见,进而驳回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诉讼请求。
现象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共同犯罪行为和共同侵权行为更是存在着广泛的交叉现象。
如何确定这些共同行为人的民事责任成为一大难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理清共同侵权和共同犯罪的关系。
二者分别属于民法和刑法的范畴,在主体、主观方面有共性,也有区别。
当然二者在责任性质、归责基础、责任形式等方面的区别是明显的。
一、共同犯罪中的共同侵权(一)简单共同犯罪中的共同侵权。
简单共同犯罪指两个以上行为人共同故意且直接执行某项具体犯罪客观要件的行为的共同犯罪。
每个行为人都属于实行犯。
在国外刑法研究中被称为共同正犯。
数行为人须共同实施了刑法条文中上的某一项具体的犯罪实行行为。
可以是行为人针对相同的犯罪对象实施相同的行为;行为人针对不同的犯罪对象实施相同行为;行为人实施的行为符合某一犯罪的客观要件,实行行为却不相同。
各行为人需有共同实行犯罪的故意。
此种情形下,共同犯罪的共犯对他们的共同侵权行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各共同犯罪人应按照共同侵权行为的规则对被害人承担连带的民事赔偿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2-10-20作者简介:刘玮(1963-),女,辽宁辽阳人,辽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经济法研究。
2012年第6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62012(总84期)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84浅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几个问题刘玮1孙晔2(1、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111004;2、辽阳白塔区人民法院,辽宁辽阳111004)摘要:在各类执行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占有一定的比例。
因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在执行中,被执行人的身份特殊(即都是在押人犯),所以往往较其他执行案件难度大。
附带民事诉讼部分的审理耗费法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案件的审判周期,在一定程度上为刑事案件的审理造成迟延。
原本刑事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可当庭宣判的,有时只得对刑事部分先行宣判,之后再对附带民事部分进行审理。
分审后,刑事法官的角色也转换成了民事法官。
如何采取措施,既能有效地防止刑事法官过多地陷入审理民事赔偿案件的困境,又能保障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质量,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执行;对策中图分类号:DF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12)06—0134—04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确认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被告人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通过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在依法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不仅实现刑法保护机能和保障机能的统一,而且节约了司法资源,提高了诉讼效率。
由于现行法律的规定过于笼统、粗疏,使得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实际执行中遇到诸多困难和难题,效果不尽如人意。
与此同时,在人民法院的三大诉讼活动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自始呈现一种非主流诉讼状态,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多把对这一制度的视角停留在“附带”上,将其视为刑事诉讼捎带的诉讼活动。
在审判实践中,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工作部署疏于研究少有提及,甚至许多法官将其视为刑事审判的累赘,使得这一制度被边缘化。
因此,如何看待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挥其制度功效,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审理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审理中存在的问题1、审理难度增大,受案范围过宽,从而影响了审判的效率。
由于现行刑诉法只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而没有更多的限制,从而造成司法实践中由于民事部分送达和按期开庭困难以及法律关系复杂等问题,影响刑事部分审理效率,这样就增加了审理难度的问题,而且尤为突出。
2、起诉时间过宽,造成大部分案件审理周期过长。
现行《刑诉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附带民事诉讼立案的具体时间只原则规定:“应当在刑事案件立案以后,第一审判决宣告以前提起。
”但在审判实践中往往有的当事人在刑事案件庭审结束后,甚至法官已在制作判决书时才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法院只得再次开庭审理民事部分。
有的开庭前突然追加附带民事诉讼被告,法院只能休庭,重新通知新的被告按期开庭。
这样不仅造成刑事部分早已审理完毕,民事部分仍在审理的问题,而且使法院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造成审理周期的延长。
除了少数案件在审限期内审结之外,大多数案件的审理周期均在两个月以上,有的甚至需要多次报延才能审结,这样严重地影响了审判效率,甚至造成审限计算的混乱。
3、法官工作量增大,工作繁琐,审理难度较大。
最高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规定的负有赔偿责任的主体范围过宽。
在司法实践中,原告为了尽可能得到赔偿,就会将许多或多或少与案件有关的自然人和单位牵扯到诉讼中,从而造成审判成本增加,效率低下。
有的案件由于当事人众多或远在外地,还造成了文书送达难的问题。
这在交通肇事案中尤为突出。
另外,许多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由于对相关法律规定知之甚少,对法院判决的期望值过高,既要求满足其对被告人的严厉处罚,又要求满足其提出的不切实际的赔偿。
一旦不能达到目的,便到处上访,增加了审理难度。
·431·(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1、执行到位率低,空判现象严重。
司法实践中,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被告人通常自身经济能力有限,其亲属也往往不愿代为赔偿,高额判决成为“空判”,造成对亟待执行款抚慰救助的受害人再一次伤害,严重损害了法律公信力和法院权威性。
此类问题还带来其他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是因被害人得不到救济而转化为犯罪人的不断增多;二是当事人极端信访的案件增多,带来了一系列社会不稳定因素。
2、双方情绪对立,法院压力较大。
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不愿承担赔偿责任,隐匿和转移被执行财产,造成双方对立情绪严重,利益冲突尖锐。
这一切矛盾最终聚集在法院执行部门,给其带来巨大压力。
3、申请人请求数额高,与被执行人赔偿能力悬殊大。
最高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民事赔偿除物质损害赔偿金,还增加了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附带民事诉讼赔偿总额的大幅度提高与多数被告人偿付能力差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执行难状况。
通过大量案件反映: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是否能够调解,既取决于被告人能否悔罪和有无能力,也取决于原告人主张赔偿的项目和数额均符合实际损失情况和法律规定。
如果申请执行人向法院请求执行数额过高,而与被执行人赔偿能力相差过大,无疑难以实现。
4、被执行人履行能力受限,制度障碍导致难执行。
抛开被执行人是农民或无业人员,其本人收入低或无收入而无法履行等情况,如被监禁限制人身自由或被剥夺生命,则不可能再创造财富或难以用创造的财富履行,附带民事判决只能是一纸空文。
因此,这种缺乏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的制度障碍,导致被执行人即使有赔偿意愿也难以自身力量赔偿。
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审理难与执行难产生的原因(一)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缺乏明确的立案管理体制在司法实践中,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由承办该刑事案件的法官负责,因为此类案件依附于刑事案件上,在案号上无法辨别该案件是刑事案件还是附带民事案件。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附带民事部分也可以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进行。
所以案件移送至法院后,是否附带民事诉讼只有承办该案件的法官了解情况,立案庭很难掌握案件的准确信息。
想了解该案件情况只能向刑庭法官咨询,这就形成了一些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在立案庭只有结案,没有立案的现象。
(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调解率低,影响了刑事部分的及时审理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调解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
有的刑事庭法官为了避开民事部分的审判,也是为了使赔偿款及时到位,对案件进行积极的调解工作。
有的法官害怕麻烦,就不做调解工作了,只是在庭审中走一下调解程序直接进行宣判,这样的做法为后续的执行工作无疑带来了影响。
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被害人因为自身的损害,身心受到影响,情绪很难平复,对被告人的仇恨也加重了。
在诉讼请求中的要求过高,远远超出实际的损失额度,也超出了被告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同时也增加了赔偿难度,这样的调解工作很难进行。
案件的审判都是有期限限制的,对附带民事部分的调解会占用审理期限,等到对被告人审理刑事部分时,可能审限快到了,只有草草结束审判。
(三)立法不完善,司法制度不健全1、公、检、法机关很难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被告人的财产采取强制措施,根据刑诉法第114条、第117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扣押犯罪嫌疑人的财物和孳息。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为了节约办案经费,通常只有在侦查犯罪、搜集相关犯罪证据的情形下才对犯罪嫌疑人的财产采取限制措施。
2、普通的民事诉讼案件在诉讼程序和执行程序中都是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在规定上也是充分注意两者的衔接性。
但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却不相同,诉讼程序除刑事诉讼法有特别规定参照民事诉讼法的以外,其余均应适用刑事诉讼法。
目前我国民事法律与刑事法律在规定上不具有衔接性,这直接导致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诉讼环节与执行相脱节。
另外,我国的刑事立法缺乏对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自觉履行判决的鼓励措施。
入狱服刑的罪犯一般都希望尽可能缩短刑期,尽早重新获得人身自由。
为督促罪犯自觉遵守监规,认真服法,积极进行劳动改造,我国刑事法律法规设立减刑、假释制度。
然而,刑事立法机关在对减刑、假释条件设计时却疏忽了附带民事诉讼部分的执行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附带民事诉讼执行人(即被告人)履行判决的自觉性。
(四)刑事庭法官对民事法律的掌握相对薄弱虽然我国刑事法官在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上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是多数附带民事诉讼都有一定程度的争议,难于应对。
为了不过分延迟刑事部分的审理,往往需要先审理刑事部分后审理民事部分,这样,刑事庭的法官转变成了民事案件的法官。
在法官专业化分工日趋细化的情况下,有的法官对判决没有把握,希望通过调节的方式结案,如果调解不成,判决的案件质量就令人堪忧了。
(五)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主体具有特殊性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被告人可能被羁押,·531·也有可能被取保候审。
这类案件的被执行人在主观上缺乏对被害人进行赔偿的诚意。
被告人往往只认一头不认两头,即判了刑我就不赔,赔了就不能判刑,大多采取认判不认赔的态度。
如果被判了刑,经济上受到重创又被限制了人身自由,一定产生对立和抵触情绪。
刑满释放后有的当事人下落不明或者无财产可供执行等情况均是案件执行难的因素。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人民法院在执行这类案件上必然存在难度。
三、解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审理难与执行难应采取的对策(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立案时立案庭应严格把关在立案审查上,立案庭的法官的审查工作应做到全面、细致,这样刑事庭的法官就不会在案件的立案审查上耗费时间。
在审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立案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1、适当限制当事人程序选择权。
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为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如果被告人有刑事案件的案外人,应当告知其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在案件立案审查时,刑事被告人与负责赔偿的责任人应为同一人。
没有其他应对受害人负赔偿责任的当事人,如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共同致害人、应共同承担赔偿责任的在逃犯罪嫌疑人、案件审结前已死亡的共同犯罪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等。
如有刑事案件被告人以外的赔偿义务人,告知原告人作为民事案件另行诉讼,不按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审理。
2、提出诉讼的时间要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