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二级建造师学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道路工程
(第1章道路工程的1.3)
重点内容:
1.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基层的内容及要求
2.水泥稳定土基层的内容及要求
3.级配砂砾和级配碎石基层的施工技术
具体内容:
一、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基层
1、原材料
原材料主要包括石灰、粉煤灰,其路用性能应满足相应要求。
2、混合料
混合料应由搅拌厂集中拌制且应符合相应规定。
3、摊铺
(1)混合料在摊铺前其含水量宜为最佳含水量的±2%。
(2)混合料每层最大压实厚度为20cm,且不宜小于10cm。
(3)摊铺中发生粗、细集料离析时,应及时翻拌。
4、养生
(1)混合料基层,应在潮湿状态下养护。养护期视季节而定,常温下不宜少于7d。
(2)采用洒水养护时,应及时洒水,保持混合料湿润;采用喷洒沥青乳液养护时,应及时在乳液面撒嵌丁料。
(3)养护期间宜封闭交通。需通行的机动车辆应限速,严禁履带车辆通行。
二、水泥稳定土类基层
1、原材料
原材料主要是水泥,其路用性能应满足相应要求。
2、集中搅拌水泥稳定土类材料
(1)城镇道路中使用水泥稳定土类材料,宜集中拌制。
(2)集料应过筛,级配符合设计要求。
(3)混合料配合比符合要求,计量准确、含水量符合施工要求、搅拌均匀。
(4)搅拌厂应向现场提供产品合格证及水泥用量、粒料级配、混合料配合比、R7强度标准值。
(5)水泥稳定土类材料运输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水分损失。
3、摊铺
(1)施工前应通过试验确定压实系数。水泥土的压实系数宜为1.53~1.58;水泥稳定砂砾的压实系数宜为1.30~1.35。
(2)宜采用专用摊铺机械摊铺。
(3)水泥稳定土类材料自搅拌至摊铺完成,不得超过3h。应按当班施工长度计算用料量。
(4)分层摊铺时,应在下层养护7d后,方可摊铺上层材料。
4、碾压
(1)应在含水量等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时进行。
(2)宜用12~18t压路机作初步稳定碾压,混合料初步稳定后用大于18t的压路机碾压,至表面平整、无明显轮迹,且达到要求的压实度。
(3)水泥稳定土类材料,宜在水泥初凝时间到达前碾压成活。
(4)当使用振动压路机时,应符合环境保护和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构筑物的安全要求。
5、养护
(1)基层宜采用洒水养护,保持湿润。采用乳化沥青养护,应在其上撒布适量石屑。
(2)养护期间应封闭交通。
(3)常温下成活后应经7d养护,方可在其上铺路面层。
三、级配砂(沙)砾和级配碎石基层
1、级配砂砾及级配砾石
(1)天然砂砾应质地坚硬,含泥量不得大于砂质量(粒径小于5mm)的10%,砾石颗粒中细长及扁平颗粒的含量不得超过20%。
(2)级配砾石作次干路及其以下道路底基层时,级配中最大粒径宜小于53mm,作基层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37.5mm。
2、摊铺
(1)宜采用机械摊铺符合级配要求的厂拌级配碎石或级配碎砾石。
(2)压实系数应通过试验段确定,人工摊铺宜为1.40~1.50;机械摊铺宜为1.25~1.35。每层摊铺虚厚不宜超过30cm。
(3)砂砾应摊铺均匀一致,发生粗、细骨料集中或离析现象时,应及时翻拌均匀。
(4)摊铺长至少一个碾压段30~50m。
(5)摊铺碎石每层应按虚厚一次铺齐,颗粒分布应均匀,厚度一致,不得多次找补。
(6)已摊平的碎石,碾压前应断绝交通,保持摊铺层清洁。
3、碾压成活
(1)碾压前应洒水,洒水量应使全部砂砾湿润,且不导致其层下翻浆。
(2)碾压过程中应保持砂砾湿润。
(3)碾压时应采用12t以上压路机进行,初始碾速宜为25~30m/min,砂砾初步稳定后,碾速宜控制在30—40m/min,碾压至轮迹不大于5mm,砂石表面平整、坚实,无松散和粗、细集料集中等现象。
练习题:
1.下列粒料类基层中,属于嵌锁型的是()。(单选题)
A.填隙碎石
B.级配碎石
C.级配砾石
D.天然砂砾
2.适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和底基层的粒料是()。(单选题)
A.填隙碎石
B.泥结碎石
C.天然砂砾
D.级配碎石
3.用于高速公路的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可以选择()。(单选题)
A.水泥稳定细粒土
B.二灰砂
C.水泥稳定未筛分碎石
D.石灰稳定级配碎石
4.热拌沥青碎石的配合比设计包括()。(单选题)
A.理论油石比计算设计阶段
B.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
C.目标配合比验证阶段
D.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
E.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
5.半刚性基层包括()。(单选题)
A.级配碎石
B.水泥稳定土
C.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
D.石灰稳定土
E.沥青碎石正确答案:1.A 2 D 3.C 4. B D E 5. B C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