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企业在华投资特点及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外商投资企业在华投资特点及策略分析
王莹(现任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管理系专业教师)
【中图分类号】F2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5-0017-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中的企业看准国际市场,不再单纯的把国内市场当成实施自己战略的唯一竞争市场,而是通过整合国际范围内最优秀的人力资源、原材料资源进行生产和扩张。
世界上很多著名的跨国企业集团都将海外子公司建立在中国,既能享受到很多由中国政府提出的优惠政策,带动当地的就业,同时又能在中国市场销售他们的产品,促进跨国企业集团的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很多知名企业综合实力的增长,也有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冲出世界。
例如海尔集团,就在美国等国家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不断整合当地文化与企业自身文化,用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与世界其他家电企业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现状
(一)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占世界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呈波动状态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从1983年的9.6亿美元到2002年的527.43亿美元,19年间增长了56.58倍,年均增长率达24%。
1993年起,中国成为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第二大国,2002年成为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中国利用外资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呈波动态势。
从1991年占世界比重的2.26%迅速增加到1994年的13.45%,达到历史最高。
(二)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
由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条件的特殊性和亚洲的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地缘关系,中国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首先从香港开始,随后台湾、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纷纷进入中国,以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华直接投资在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一直占主要地位。
在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占主要部分。
在对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发达国家中,美国、日本、欧盟占主要地位。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三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比重平均20%左右,占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在90%以上,2001年美国、日本、欧盟对中国直接投资占发达国家对华直接投资的93.4%
(三)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成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行业,第三产业利用比重上升,第一产业利用比重下降
在投资流向上,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流入第二产业的工业制造业,第三产业利用外资近年呈不断上升趋势,而第一产业则呈下降趋势。
(四)独资和合资经营方式为主,合作经营方式为辅
在利用外资的方式上,以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为主,中外合作经营为辅。
截止到2002年底,以中外合资经营方式利用的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42.91%,外商独资方式利用的直接投资占全国的36.97%,合作经营方式利用的外资占全国的20.12%。
合资经营方式占的比重较大,因为在中国对外开放初期,国外投资者对中国国内投资环境有一个熟悉和适应过程,希望以合资方式与国内企业联合经营,更有利于在陌生的环境中开展业务。
(五)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20多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区域流向很不平衡,到2001年底,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的项目占全国的82.66%,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87.86%;中部地区利用外资项目占全国的12.39%,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8.96%;西部地区利用外资项目占全国的4.95%,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3.18%。
造成这一严重的不平衡是与中国的区域开放政策、地理区位、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二、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政策特点
(一)主动性与非制度性
回顾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可以发现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一是主动性开放,二是政策性开放。
所谓主动性开放就是指中国对外开放在区域选择、程度控制、政策制定、时序排列上都完全由中国自己决定,较少受到国外因素的影响。
(二)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与WTO有关规定存在冲突
主动性与政策性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必须承认中国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世界范围内的多边贸易与投资规则存在严重冲突,如在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中,对外资企业的出口外销比例、产品地产率、技术转让。
外汇平衡和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区域等都提出种种要求和限制。
(三)优惠政策与限制政策同在,缺少中性政策
30多年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的重要特点是对外资企业的政策优惠和政策歧视同存,缺少内外资企业公平平等的中性政策。
表现为一方面对允许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领域实施在税收、外汇资金、财政信贷资金、物资供应、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优惠,享受超国民待遇。
而另一方面又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外销出口比例、当地产品率、外汇平衡、技术转让和外资比例有严格的限制。
三、吸引外商投资企业的对策
(一)明确发展定位,谋划产业重点、利用外资项目
根据我国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的现有基础,结合我国相关经济圈的功能分工和城市产业布局,明确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和目标,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高层次的思路,谋划一批产业重点利用外资项目,重点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现代市场运作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产业,努力提高产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
(二)创新项目招商方式,由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链招商转变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一般是整个产业链投资,进行群体竞争。
针对产业链招商能够产生许多单个项目招商无法比拟的优势,即产业聚集效应、连锁带动效应和规模化效应。
要瞄准那些产业关联度大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项目,带动配套产业,形成产业联合体系。
同时,加强对已有项目投资公司的联系和服务,吸引其追加投资和“以外引外”,向产业链下游的服务业发展。
(三)优化引资环境,促进相关产业利用外资的健康发展
一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
二是加强软环境建设。
三是关注企业生态环境。
(四)多渠道、多方式引资,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适应跨国公司投资方式调整的新趋势,积极探索采用独资、并购、风险投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多种形式利用外资。
进一步提高证券市场利用外资的力度,推动有条件的产业企业实现境外上市。
政治
对外开放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