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美两国大气科学研究的几点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3期2003年6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 I N E ARTH SCIE NCES

V ol.18 N o.3

Jun.,2003

文章编号:100128166(2003)0320483205

比较中美两国大气科学研究的几点认识Ξ

罗云峰,陆则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北京 100085)

摘 要:通过对中美两国大气科学研究在经费、管理、人才战略等方面的一些简单比较,说明我国大气科学研究,无论在成果、人力物力资源、管理体制和人才战略思想等方面,均与美国有不小的差距。需要我们从管理制度、评价体系、资源信息共享机制、人才战略等方面切实加以改进。

关 键 词:中国—美国;大气科学;简单比较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B

科学基金制是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首先成长起来的,

特征是:“政府拨款、宏观引导、自由申请、民主评审”,在科学研究经费的划拨上引入竞争机制[1]。

美国国家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 oundation, NSF)成立于1950年,是美国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最主要资助机构。50多年以来,科学基金制已卓有成效地推动了美国基础研究的发展,现在已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及一些重要发展中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模式。1986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 oundation of China,NSFC)成立,标志着科学基金制在我国的实施。NSFC现已发展成为支持我国基础研究的重要渠道之一。应该讲,NSFC无论在管理模式还是运行机制上,基本都借鉴了NSF运作30多年后形成的一套相对成熟和完整的经验和机制。

本文主要就NSF和NSFC在大气科学研究,在经费、管理、人才战略等方面进行一些简单的比较,同时也兼顾一些其他方面的比较。因时间仓促,资料收集不全,在此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1 研究成果的比较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孙成权、肖仙桃2002年4月的研究报告《国际及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态势》的数据分析显示①:

(1)1996—2001年近6年SCI论文数量分析显示,国际气象与大气科学研究占地球科学相关主题领域论文的7.85%,在19个地球科学相关学科中,居第5位。而我国上述比例为6.9%,低于国际大气科学平均水平。

(2)根据1991—2001年SCI数据库检索和统计,国际气象与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总论文数为62082篇,我国为1065篇,占全球的1.72%,低于我国整个科学领域在国际上的平均水平(2%)。与地学其他学科比较,低于海洋工程(8.29%)、地质工程(5.96%)、矿物学(3.84%)、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2.88%)、古生物学(2.88%)、遥感(2.37%)地质学(2.26%)、固体地球(2.23%)和水资源(1.97%)研究等领域,在19个地球科学相关学科中,居第10位。在国内的1065篇SCI论文中,中国科学院系统占总数的45.4%。

我国气象与大气科学研究领域成果的数量不仅

Ξ 收稿日期:2002212230;修回日期:20032032281

 作者简介:罗云峰(19662),男,甘肃天水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及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1 E2m ail:luoy f@mail.ns fc.g

 ①孙成权,肖仙桃1国际及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态势(2007年4月数据分析报告)1兰州: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20021

 3本文是在第25届中国气象学会会员代表大会“人才战略论坛”发言稿基础上修改的1

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也落后于国内地球科学的其他一些学科。

如果上述情况更多的表示数量的话,1991—2001年发表并入选300多种ISI地学杂志的论文进行统计后得出的结论,则更侧重于质量:

(1)1991—2001年国际地学领域论文被引用量最多的前25位科学家中,从事大气科学研究的有10位,气候学2位,大气化学6位,大气物理/地球物理学1位,生物气象学1位,地质学、第四纪科学、晶体学/矿物学、生物地球化学、放射性碳测年各1位。25位科学家所代表的10个学科中,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占20人,达到了80%。

(2)SCI来源刊中引用量最多的15种国际地学期刊中,大气科学期刊有5种,包括大气科学在内的其它地球和环境科学综合期刊有5种。15种期刊中,引用量排名第一的是Journal of G eophysical Re2 search:Atm ospheres。

报告结论明确指出:“20世纪90年代,国际地球科学领域的带头学科是大气科学,特别是大气化学。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大气科学作为地球科学的带头学科确实当之无愧。”

(3)我国地球科学研究领域SCI论文被引用次数15267次,居国际第17位,是美国的2.1%;篇均被引用次数3.2次,居国际64位,是美国的1/3;而环境、生态学领域被引用次数6598次,在国际居23位,是美国的1.2%,篇均被引用次数2.77次,在国际居78位。

我国地球、生态、环境整体研究领域成果的质量在国际上处于中等甚至偏下的水平,与美国相比,是一个零头。

报告结论指出,1991—2002年间,中国地学及相关领域科学论文的产出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总的论文绝对数量不多,篇均被引用频次则大大落后。单纯从科学论文数量产出及其被引频次来看,中国既不是地学大国,也不是地学强国。

1991—2001年的国内最有影响的10种地球科学期刊评比中,大气科学领域期刊只有《气象学报》,排列在最后一位;而近3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综合排名中,我国大气科学领域的两个主要学术期刊《大气科学》、

《气象学报》在地学刊物排名中都在10位之后。

国内地球科学论文在国际的影响尚且如此,从气象与大气科学主要期刊在国内地学界的评比不难推测,与国际大气科学在地学中的领导地位相比,我国气象与大气科学的论文质量和影响是较小的。同时,我国大气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又主要在中国科学院,气象部门和高等院校与之相比又有一定的差距。

2 研究队伍的比较

全美国从事气象业务的联邦雇员约1.6万人,是我国的1/4左右。除联邦雇员外,美国许多政府之外的私营气象服务公司,也有不少从事气象与大气科学的业务和科研人员。因此,单从联邦雇员的人数不能客观地比较两国气象与大气科学的从业人员的规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国气象与大气科学总从业人员远较美国多,而研究人员数量又明显少于美国,这可以从两国气象与大气科学领域研究生的培养单位和数量推知。

1959年成立的美国大学大气科学研究协会(U2 C AR,Universities C ooperation of Atm ospheric Research)目前共由66所大学和20个研究机构组成,其成员均是大气科学和相关学科具有博士培养能力的机构。与之相比,目前我国相应的大学和研究所的数量还不到其1/6。

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和NSF公布的数据①,1997年全美国固体地球、大气、海洋领域学士学位获得者4282人,硕士学位获得者1154人,博士学位获得者540人。若按大气科学基本占地球科学人数的1/3估计,1997年全美国大气科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分别为1428、385和180人。同年,我国大气科学相关专业毕业的硕士约120~150人,博士约45~50人,其中出国学习和工作的按1/4保守估算,当年留在国内的硕士不超过100人,博士不超过40人。硕士规模基本是美国的1/4左右,而博士规模较美国的1/4还要少。

事实上,目前作为我国大气科学硕士、博士生培养的一些单位,其学位点,尤其是博士学位点也是近几年才获批准的。多年下来,我国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与美国就相差更多。

另一方面,我国大气科学研究人员绝大部分是气象专业出身,知识背景较为单一,而美国许多知名的气象和大气科学家具有理论物理、力学、数学、化学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或研究背景,尤其在一些新的交叉学科领域,从其他学科转而研究大气的人不少。

484 地球科学进展 第18卷

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网站:http://w w w.ns f.g o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