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遵循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原理 具有针对性 贯彻执行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 综合考虑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4、评价标准



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行业规范 地方环境规划 背景或本底值 类比标准 科学研究已经阐明的生态影响阈值
5.评价范围
2、污染的生态效应评价

工程排放的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载污染物对植被的影响 重金属在植被和土壤中的沉积 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生物累积
3、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评价

多维欧氏空间距离法
PW , N (mi bi ) 2
i 1 N
4、土壤污染影响评价

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和污染的趋势预测

工程调查



工程资料的收集;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 工程设计资料; 工程的平面图; 区域规划资料和图件。

工程分析
Fra Baidu bibliotek
(1)拟建主、辅工程简要描述及分析; (2)施工规划; (3)同类工程的调查分析; (4)生态影响源强分析,包括施工人员施工活动、机械 设备使用等使植被、地形地貌改变,使土地和水体生 产能力及利用方向发生改变,以及由于生态因子的变 化使自然资源受到影响等。可定量者给出定量数据如 占地(耕地、湿地、林地)、植被破坏量、淹没面积、 移民数量、水土流失量等。 (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6)替代方案:工程选线、选址的合理性比较


评价级别确定方法的说明

评价级别可作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 超过一级,并需经环保主管部门同意。
荒漠化指标如下:潜在荒漠化的生物量3-4.5 t/ (ha· a),正在发展荒漠化1.5-2.9 t/(ha· a), 强烈发展的荒漠化1.0-1.4 t/(ha· a),严重荒 漠化0.0-0.9 t/(ha· a)。
在影响识别、现状调查与评价基础上进行
要注意全面性,包含全部影响 施工期需特别注重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必要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
1、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将受影响的生态系统的类别 有无特别值得关注的荒地或自然景区 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项目对生态系统的冲击 估计损失的生态系统的总面积 估计生态累积效应和趋势
生态机理分析法


调查环境背景现状 调查植物和动物分布,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 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划分,描述其分布特点、结 构特征和演化等级 识别珍贵物种 根据兴建项目后的环境变化,对照无开发项目 条件下动物、植物和生态系统演替趋势,预测 动物和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响,并预测 生态系统演替方向。
i 1 n

式中p , h为前后环境质量指标

关键是建立环境因子的评价函数曲线
景观生态学方法

空间结构分析

模块的确定 优势度的计算 生物恢复力分析 异质性分析 种群源的持久性和可达性分析 景观组织的开放性分析

功能与稳定性分析



系统发现法



专家咨询法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 综合排序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 灰色关联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HJ 19-2011)

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 义、总则、工程和规划方案调查分析、 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生态影响评价与 预测、生态影响评价与预测方法、生态 影响的防护、恢复及替代方案、结论和 附录(A-E)
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影响例子



物种栖息地被破坏 物种减少、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 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 植被覆盖率减少、植被质量下降 土壤质量退化、生产力下降 湖泊、河流干枯、老化、断流 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葫芦疯长 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完整性、稳定性破坏 外来种入侵(福寿螺、飞机草) 生态灾难:沙尘暴、泥石流、蝗灾、害虫爆发

没有一个具体的原则 对于道路,管线工程,200-400m 对于1、2、3级评价项目以重要评价因子 受影响的方向作为扩展距离,一般要大 于8~30km,2~8km,1~2km。

一般建设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应 包括:



直接作用区 间接作用区 对照区
中国生态影响评价的内容
两类项目:

——需要扎实的生态学知识。
类比法

整体类比 单项类比 一般单项类比比较多。


列表清单法

将实施的开发活动和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 别列于同一张表格的列与行,在表格中用不同 的符号判定每项开发活动与对应的环境因子的 相对影响大小。 方法简便,不能定量表示。

质量指标法
E ( Ehi Epi ) Wi
(2)影响的程度:影响发生的范围大小、剧烈程度,持续 时间的长短,是否影响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因素等。

重要生境识别
2、评价等级
(1)生物群落变化情况 (2)区域环境变化情况 (3)水和土地变化情况 (4)是否敏感区 (5)工程影响范围
评价工作级别
主要生态影响及其变化情况 >50km2 生物群落:生物量减少小于50% 生物量减少大于等于50% 异质性程度降低 相对同质 物种多样性减少小于50% 物种多样性减少大于等于50% 2 1 2 1 2 1 工程影响范围 20-50km2 3 2 3 2 3 2 <20km2 / 3 / 3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 HJ/T 19—1997 适用范围: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 业、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的开发 利用自然资源和海洋及海岸带开发。

2006年进行了修订

修订依据

HJ/T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T130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 行)》 HJ/T 19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试行)》

保护特殊性目标


保护重要生境 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脆弱带 保护生态安全区

西部干旱、沙漠化地区,华北缺水区,广 西、贵州的石漠化区

保护地方性敏感生态目标
2、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

解决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 沙漠化 自然灾害

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 保护生存性资源 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

施工期的工程措施对生态影响途径分析 运行期工程对生态影响途径分析 关键问题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
第三节生态环境调查与现状评价
1、生态环境调查

调查内容



生态系统调查 区域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自然资源调查 区域敏感保护目标调查 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环境规划调查 区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情况、主要生态环境 问题及自然灾害等
珍稀濒危物种消失
区域环境:绿地数量减少,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差 绿地减少1/2以上,分布不均,连通程度极差 水和土地:荒漠化 理化性质改变 理化性质恶化 敏感地区
1
2 1 1 2 1 1
1
3 2 2 3 2 1
1
/ 3 3 / 3 1
对应评价级别确定的几个概念

异质性:一个区域里对一个种或者更高级的生 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在空间或时间 上的变异程度。
1、生态环境调查

调查方法

收集资料 收集相关规定 现场调查
2、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评价层次


生态系统因子层次上的状况评价 生态系统整体结构与环境功能的评价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资源的评价

评价类型

生态系统质量评价 从社会经济的观点评价生态系统
2.1生态系统因子层次上的状况评价



7、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



图形叠置法 生态机理分析法 类比法 列表清单法 质量指标法 景观生态学方法 系统发现法 生产力评价法 数学评价方法
图形叠置法

把两个或更多的环境特征重叠表示在同 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在开发行 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指明被影响的环 境特征及影响相对大小。
概述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等级
生态环境调查与现状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第一节 概述

生态环境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 指导思想与原则要求 评价标准



1、基本概念

环境——人类以外的整个外部世界,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生物圈
生态环境——生物圈 生态影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因子、非生 物因子所产生的任何有益的或有害的作用。根据影响对象可划分 为对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生物因子和气候、土壤、地 形、水文等非生物因子影响;根据影响性质可划分为有利影响和 有害影响;根据影响来源可划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 响 ;根据影响后果可划分为可逆影响和不可逆影响。


直接生态影响
间接生态影响
累积生态影响 生态影响区域


生态监测
特殊生态敏感区 重要生态敏感区 一般生态敏感区
2、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

保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地域分布的连续性 物种多样性 生物组成的协调性 环境条件的匹配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
2、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
生产力评价法

生物生产力 生物量 物种量 非生物学参数
数学评价方法

多元线性回归 多元非线性回归 趋势面方法


生态完整性评价

生态完整性评价是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基础, 开发建设项目的实施会影响到区域生境的生态 完整性,通过评价项目建设前后的生态完整性 的变化,可以识别建设项目对非污染生态的影 响程度。


土壤中农药残留污染预测
污灌土壤中有害金属累积预测
土壤环境容量计算
5、土壤退化评价

土壤侵蚀量计算 土壤酸化 灌溉土壤次生盐渍化


6、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分析与评价

开发建设活动主要影响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组成因子, 影响的性质和程度 生态环境变化对流域或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和生态系统 稳定性的影响 对区域敏感的生态保护目标的影响程度和保护途径 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区域可持续发 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明确改善生态环境的政策取向和技术途径
第六章生态影响评价
——非污染生态影响

生态环境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评定 某区域环境的优劣,作为环境现状评价或环境影 响评价参考标准,或为环境规划或环境建设提供 基本依据。 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 行分析与预测,并提出减少影响或改善生态环境 的策略和措施。
2.2生态系统质量评价


考虑植被覆盖率、群落退化程度、自我恢复能 力、土地适宜性等 按100分制给各特征赋值 生态系统质量按下式计算:
EQ Ai / N
i 1 N

按EQ值将生态系统分为5级:100-70,69-50, 49-30,29-10,9-0
第四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物种评价 确定评价依据或指标 保护价值评价与优先排序



危险序数 保护价值 近似价值
2.1生态系统因子层次上的状况评价

(2)群落评价 群落保护类别评价 植物群落环境功能评价

2.1生态系统因子层次上的状况评价



(3)栖息地(生境)评价 分类法 相对生态评价图法 生态价值评价图法 扩展的生态价值评价法
大型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矿山开采、 大型水电站、港口建设等) 工业建设项目和中小型资源开发项目

第二节生态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等级
1、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影响因素识别—对作用主体即开发建设项目的识别 影响对象识别—对影响受体即自然环境的识别。 影响后果与程度的识别
(1)影响的性质:正负、可逆不可逆、长期短期、累积非 累积

评价级别确定方法的说明

水理化性质改变指水体质量类型在I~III范围内 变化;水理化性质恶化指水体质量类型由I~III 变为IV~V。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比较复杂,土壤理化性质改 变指生产能力在该类型土地生产能力范围内; 理化性质恶化指由上一级别退化为较低的土地 生产能力级别。

3、工程调查与分析
相对同质:自然等级体系中低于景观的等级系 统具有的不同于景观的基本特征,即它是由具 有相似特征的组分或元素组成的系统。

评价级别确定方法的说明

生物量的度量方法对照历史上本系统的量值或 经典文献提供的地球上本系统的平均值进行量 算。 异质性程度变化的量算以历史上本系统的数值 为基础进行估算。 区域环境的变化要度量绿地的数量变化和空间 分布状况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