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阿多诺的音乐美学思想初探

合集下载

美学救赎:阿多诺音乐哲学研究

美学救赎:阿多诺音乐哲学研究

内容摘要
黑格尔的音乐美学理论,是他在哲学领域的独特见解,体现了其“绝对精神” 的哲学理念。他以音乐作为“绝对精神”的表现途径,进一步阐述了哲学、宗教、 伦理等角度对“绝对精神”的主导作用。本次演示旨在深入探讨黑格尔音乐美学 中的“情感论”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音乐的本质是 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体现。在黑格尔看来,音乐的价值在于它 所包涵的人的“精神”或“内心”,通过心理作用而表现出来的就是平时所见的 各种“情感”“情绪”。
内容摘要
然而,《新音乐的哲学》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观点。例如,阿多诺将新音 乐视为哲学的化身,认为新音乐体现了哲学的客观规律。这种观点或许过于极端, 因为虽然音乐确实具有强烈的哲学意味,但将其视为哲学的化身则可能忽视了音 乐的其他重要特性。此外,阿多诺在书中对新音乐的定义和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局 限性,这可能与其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过度强调有关。
内容摘要
在哲学与音乐美学方面,爱德华·李普曼独树一帜。他强调音乐美学的哲学 基础,将其看作是哲学与音乐之间的桥梁。他认为音乐美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 括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音乐与历史等多个方面。
内容摘要
在音乐美学的定义和性质方面,爱德华·李普曼认为音乐美学是一种跨学科 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为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美学特征。这些特征既包括音乐的 声音、结构、形式等物理方面,也包括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意义和精神等心 理方面。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哲学思辨、历史研究、心理学分析等。
阿多诺音乐哲学的思想内核
最后,阿多诺提出了“非同一性”的音乐哲学观。他认为,音乐不应该被视 为一种单纯的、统一的艺术形式,而应该是一种多样化的、具有差异性的艺术表 达方式。这种“非同一性”的音乐哲学观为音乐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向。

论阿多诺音乐社会学的艺术自律观

论阿多诺音乐社会学的艺术自律观

论阿多诺音乐社会学的艺术自律观马卫星;刘畅;袁慧【摘要】阿多诺提出了艺术(音乐)的自律性问题,即技术的“形式”决定程序、原则、组织结构、文(语)法;所谓艺术的“先进形式”即自觉自足的艺术,有艺术生命的艺术(是保持着一种正常的与社会的有机联系)的一种艺术形式(这形式是足以成为优秀艺术的一切程式规则的总和).阿多诺所说的艺术“先进形式”如同艺术品的构造素,它是统领形式与内容的最高形式——艺术之道.因此,充满艺术生命力,又充满艺术魅力的、自律的,有内在规定性的艺术品,才是历史生活中的精神力量,是不朽的、超越的、强大有力的.同时,艺术批判是艺术生命内核的一种天然倾向,一种自律的天然本性.艺术自律拒绝社会的干涉,是社会中独立的力量;音乐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整体,其高级特质在于精神性以及形式内在性与自律性形成的机制.阿多诺在艺术本质的研究上提出了人类学的内在尺度、内在程序、内在规定性的“类”特性的研究视野,值得借鉴和思考.【期刊名称】《艺术百家》【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5页(P126-129,199)【关键词】艺术学理论;阿多诺;音乐社会学;艺术自律;社会性【作者】马卫星;刘畅;袁慧【作者单位】哈尔滨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28;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哈尔滨师范大学档案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Adorno,1903-1969),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历史学派的音乐美学家,被誉为“仅次于卢卡奇的当代美学大师”。

阿多诺自觉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建构马克思主义音乐社会学,是开拓马克思主义音乐社会学的先行者。

古今中外的美学、文艺学研究为人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著述,但是几千年的研究仍然没有得出一个关于什么是艺术、什么是非艺术的令人一致首肯的答案。

阿多诺论流行音乐

阿多诺论流行音乐

论流行音乐(上)阿多诺辛普森著;李强译阿多诺(TheodorW.Adorno),著名德国哲学家、音乐理论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杰出代表,著有《启蒙的辩证法》(1947)、《最低的道德:对被损害的生活的反思》(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去世后出版)等。

1938年,为了躲避希特勒政权的迫害,阿多诺来到纽约,接受传播学大师拉扎斯菲尔德为他提供的在纽瓦克大学研究中心的“广播研究项目”。

在美国期间,阿多诺亲身经历了大众文化的兴起,流行音乐和大众传媒成为了阿多诺的思考对象,他提出的“文化工业”概念已经成为了当代西方文化批评理论中的一个经典概念。

1941年,阿多诺在助手的协助下发表论文《论流行音乐》。

文中提出三个著名观点:一,流行音乐的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特征;二,流行音乐刺激的是被动消费;三,流行音乐是社会的黏合剂。

60多年过去了,在中国大众文化勃兴的今天,阿多诺对流行音乐的分析仍有振聋发聩之影响。

该论文在国内学者的论述中时常被提及,但目前尚无全文翻译。

此次是该论文第一次在中国大陆被译介。

本刊分两次发表。

一、音乐素材1、音乐的两个范畴与流行音乐相关的因素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流行音乐与严肃音乐的不同点通常被看作是前者的特征。

他们之间的不同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层次上的不同,而人们已为这种不同下了确切定义,以致大多数人认为两者彼此独立,没有内在关联。

然而我们认为首先必须把所谓“层次上的不同”转换成精确的音乐或社会术语,这样不仅能够明确地定义这两种范畴而且可以使人们更了解两种音乐范畴的背景。

明确分析流行音乐和严肃音乐的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对音乐制作过程中两者的划分和两者的根源进行历史性的分析。

然而,既然目前的研究与现行流行音乐的实际功能有关,那么采取描述现时特征的方法比追述它的根源更为可取。

这种方法也更有据可依,因为早在美国流行音乐产生前很久,在欧洲已产生对这两种音乐范畴的划分。

美国音乐从开始产生就已接受这种划分为已知事实,因此划分的历史背景只间接适用美国音乐。

阿多诺美学思想研究——以“文化工业”为例

阿多诺美学思想研究——以“文化工业”为例
◎美学技术 ◎
阿 多 诺 美 学 思 想 研 究
— —
以“ 文化工业” 为 例
邓 雪 萍
( 华中师范大学 美术学 院, 湖北 武汉 摘 要: 阿 多诺作 为法 兰克福 学派的著名关学家, 其 美学思 想体 现 了对人 性 的 关怀 和 对 人 格 缺 失 的 忧 虑 , 并无情地揭 露 了 资 本 主 义 大众 文化 的 弊 端 。他 认 为 文 化 工 业 生产 的 文 化 不 是 真 正意义上的“ 文化 ” , 而 是按 照 商 业运 行 模 式 进 行 的 文 化 工 业 生 产, 具有 商品化、 技术化、 标准化 的特征 , 与真正的 艺术作品距 离 甚远 。 关键词 : 阿 多诺 ; 文化工业 ; 关学 ; 审 美救 赎 西奥多 ・ 路德 维希 ・ 维森格 伦特——阿 多诺是 法兰 克福 学派的代表人物 , 成 长于一个艺术 氛围浓厚的家庭 中。从 学生 时代就是个 富有激进的现代精神 的音乐评论家 。“ 这个 引人注 目的人一生都拒绝在哲学 与音乐之间作职 业上的抉择 , 他非常 清楚 , 自己要在这两个彼此不 同的领域 中并驾齐 驱。他 的辩证 性思想方向与社会 、 历 史哲 学倾 向同他对 音乐的酷爱交 织在一 起。 ” 在其生活的时代 , 西 方世界发 生了剧 烈动荡 。两 次世界 大战、 社会主义 国家的诞生 、 法西 斯的残暴统 治 、 美 国文化在全 世界 的推广 , 都深深地 影响 了他 的哲 学思想和艺 术理论 。加上 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 奠定 了他 的强烈厌恶 “ 随大流 的同一性 ” 的心理基础 , 使得他毕生都倾力于非同一性哲学的研究。“ 文化 工业 ” 理 论 的提 出 , 即是 建立 在 非 同一 一 性 哲学 的思 想 基 础 上 的 。
பைடு நூலகம்

阿多诺的美学艺术观2013

阿多诺的美学艺术观2013

阿多诺的美学艺术观美妙的音乐来源于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是人类长期反复遴选、提炼的天才创造,尽情展示了人类精神文化的本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人类的社会文化和文明程度的不断完善,音乐文化显现出极强的社会性质,充溢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和理想情感,使音乐创作者和音乐接受者深深感受到社会的影响。

阿多诺对音乐的社会功能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0世纪初和中叶,人类先后经历了两次灾难性的世界大战,严重损害了人类社会文化和文明建设,也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尤其是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总爆发,失业人数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西方各国人民陷入贫困和饥饿的境地,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对现实持有否定和怀疑的态度。

在这种客观环境中,滋生了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和否定性的哲学思想,其共同倾向是否定各种传统形式和与之相关的思想感情习惯,其中阿多诺以其否定性的哲学思想而独树一帜。

但阿多诺在其理论研究中也获得了积极的成果,在他的音乐社会学著作中深入探讨了音乐的功能、听众分类学以及现代音乐生活的课题等诸多问题。

下面将分章节加以分别阐述。

第一节形式的艺术社会学一、音乐社会学的社会批判指向阿多诺在音乐社会学中的社会批判指向,即他认为音乐是在社会批判中的否定的精神力量。

他指出现代工业社会普遍出现了使人失望的病变,即失去了生活的真实内容:一方向是人们在现实生活物化的机械性劳动中丧失了生命自然,另一方面却是通过逃向个人内心幻觉获得精神鸦片似的满足。

许多人面对这样的现实生活产生了绝望和烦恼,因此阿多诺称这种双重生活的观念为“职业生命和个人生命的资产阶级式的险恶分割”⑴。

他把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体制看成是压仰人、操纵人、欺骗人的社会镣铐,这样的文化越让人“自由”地拥有,人就越丧失自由。

⑵阿多诺基于这种理论认识,他认为艺术应该是站在社会的反面批判社会的,“艺术只有具有抵抗社会的力量才能存活下去。

”⑶艺术不是社会的附庸,不是在“他律”的支配之下,相反,艺术是异化于社会的,它的社会就包含在它对社会的否定性。

作为音乐评论家的阿多诺新音乐理论研究历史与现状

作为音乐评论家的阿多诺新音乐理论研究历史与现状

学攻读哲学 , 时兼 修音乐 学 、 会 学 与心理 学 , 同 社 并
且 继 续 他 的作 曲 与 钢 琴 课 程 学 习 。 在 此 期 间 , 与 他
哲学 家 、 国第 一位 社 会 哲 学 教 授 霍 克 海 默 ( 德 M.
Ma r h i r 结 成 朋 友 , 随 本 雅 明 ( l r x Ho k eme ) 并 Wat e
黄钟( 国 ・武 汉 音 乐 学 院 学报)0l年 第3 中 2 1 期
HUANGZ NG(o ra o h nCo s rao yo scChn ) HO J un l f Wu a n ev tr f Mu i, ia
文 章 编 号 :0 3 7 2 2 t ) 3 0 6 5 1 0 — 7 1(O 1 0 —0 6 —0
理论 中 最具 特 色 的 。 正 是 这 一 点 , 多 诺 赢 得 哲 学 阿
家 、 学 家 、 会 学 家 、 曲 家 的 广 泛 称 誉 。他 的 众 美 社 作
多研 究成 果 , 表 明 出 阿 多 诺 其 实 还 是 一 位 重 要 的 还 音乐 评论 学 家 。 阿 多诺 其 人 出 生 于一 个 富 裕 的 家 庭 , 亲 是 一 母
个 为 宫廷 服 务 的 职 业 歌 唱 家 , 亲 是 一 个 犹 太 人 酒 父 商 。 良好 的家 庭 为 他 的成 长 营 造 了一 个 学 习 音 乐 的 氛 围 与社 会 环 境 。8岁 时 学 习 钢 琴 、 提 琴 和 作 曲 。 小
1 6岁 时 , 多诺 开 始 随 法 兰 克 福 音 乐 学 院 理 论 作 曲 阿 系教 授 塞 克 勒 斯 ( r h r e ls 学 习 作 曲 , 约 Ben a dS ke ) 随 恩 ( d adJ n ) 习 钢 琴 。1 E u r u g 学 9岁 进 入 法 兰 克 福 大

当塞壬遭遇奥德修斯——论阿多诺的音乐美学

当塞壬遭遇奥德修斯——论阿多诺的音乐美学
逻辑 )的奥 德修 斯之 时 ,也 就是 它 的消亡 之 的是 ,阿多诺 的音 乐哲 学建 立在 他早期 音 乐 时 。这 实 际上是 阿多诺 以及 整个 批判 理论 的 创作 实践 的基 础上 。 阿多诺 的一 生都 与音 乐
曼 核心美学观点 。正 ̄ B rs i l ent n l e 所说 , “ 对第一 结下 了不 解之缘 ,托马斯 ・ 曾经这样评 价阿 终其 一生 ,这 位不 同 寻常 的知识 分 代 批判 理论 而言 ,美学 问题 实 际上是 一个关 多诺 : “ 于现代 启蒙 理性 形成 的 问题 ……在批 判理论 子都 拒绝 在哲 学 与音乐 这两 种职 业 间做 出选 中 ,哲 学美学只与理性相关 。” 怍 为第一代 择 。他实 际上 是在 这两 个完 全不 同 的领域 中 批 判理 论 的代 表人 物 ,阿 多诺 的音乐 美学是 寻求 共 同的东 西 。他 的思维 的辩 证倾 向 、对
曲。但正如马克斯 ・ 帕迪生所说 , “ 不管阿多 基代表 退步 ?阿多诺 指 出 , “ 真理 ,还是 是 诺停止 作 曲的理 由是 什 么 ,可 以肯定 的是 , 谬误 ( 是勋伯 格 ,还 是斯 特拉文斯 基 ),不 阿多诺 作为作 曲家 的早期 经验对 他的音乐 理 能决定 于诸如 无调性 、十二音技 法或者 新古 论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_ 6 典主义 这样一 些范 畴的讨 论 ,而 决定于 这些 在 《 现代 音乐哲 学 》中 ,阿多诺 将勋 伯 范畴在 音乐 自身结 构 中的具体结 晶。”[ 阿 3 格 和斯 特拉 文斯基 视为 现代音乐 的两 面—— 多诺认 为 ,从 音乐 技法 的层面看 ,勋伯 格 的 勋 伯 格代 表 进 步 ,而斯 特 拉 文 斯 基 代 表 退 重要 贡献是 瓦解 了传统音 乐 的调 性体 系 ,确 步 。阿 多 诺认 为 ,勋 伯 格 和斯 特 拉 文 斯 基 立 了无 调性 ( tn lt )原则 。 由于传 统音 ao aiy 是现 代音乐 发展 的两个极 端 ,只有在这 种对 乐满 足于非 常有 限的调性 组合 ,已经成 为现 立 的两极 中 ,才能 发现 现代音乐 的本质 。阿 代音乐 发展 的束缚 力量 。在勋伯 格 的 “ 无调 多诺 的这种 思路显 然受 到了本雅 明 的影 响 。 性 ”音 乐 中 , “ 性选择 的所有 限制都 被抛 调

阿多诺美学研究综述

阿多诺美学研究综述

阿多诺美学研究综述作者:李弢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第02期摘要:本文拟对国内外阿多诺美学研究作一综述,包括国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阿多诺美学研究的情况以及英语和其它语种世界对其的研究状况。

本文同时具体涉及阿多诺《美学理论》的文本研究问题和个人所持的解读方式。

关键词:阿多诺美学;研究综述;《关学理论》中图分类号:B51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2-0007-07美国评论家弗雷德里克。

杰姆逊在《晚期马克思主义——阿多诺、或辩证法的持续》中曾试图细读阿多诺的文本,让他的《启蒙辩证法》、《否定的辩证法》和《美学理论》等代表著作共时地“围坐在大英博物馆的桌旁”,使一个单一系统的不同部分得以展现。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这三本著作都是抛向大海的“漂流瓶”(马丁·杰语),等待人们来启封。

《启蒙辩证法》始作于二战期间的1942年,于1947年出版,有趣的是,它在上世纪60年代欧洲学生运动中曾经扮演过一时的畅销书角色,但是适时大众对之的趋之若鹜是依托于文化造反的热势,同时披着欧洲末世论的阴影,由此很难说对其内蕴的深意有多大兴会。

《否定的辩证法》长期以来只是作为一个简化的口号而被看作是某种倾向的代名词,其芜杂的文本则被人弃置一旁。

《美学理论》作为阿多诺身后(1970年)出版的一部美学力作,对其研究的开启工作相应较晚。

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阿多诺关于文化批判和现代艺术的问题,似乎不太关心其美学本身的问题,这可能与阿多诺本人更多地立足于当代的艺术批判有关。

对阿多诺美学思想的研究,在国内应该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学界从批判的社会理论角度来引入评介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学派的美学思想开始受到关注,较早的有冯宪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是将法兰克福学派归于浪漫主义之下来研究“阿道尔诺(阿多诺)的《美学理论》”,以反艺术、对现代主义的辩护和模仿禁忌为要点,说明其否定现代文明的虚无主义倾向,其依据的《美学理论》是德文本。

阿多诺美学原理

阿多诺美学原理

阿多诺美学原理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是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社会批评家、音乐学家和音乐理论家。

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之一,对美学和文化批判领域有重要贡献。

阿多诺提出的美学原理主要包括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批判、对文化工业的分析以及美的社会价值的探讨。

首先,阿多诺对传统美学观念进行了批判。

传统美学主要关注艺术作品本身的形式美,忽视了艺术作品中所隐含的社会、历史和政治批判。

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应该超越单纯的审美享受,要反映社会现实并引起观众的思考。

他强调艺术应当具有批判性和解放性,通过揭示社会矛盾和压迫来促使社会进步。

其次,阿多诺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文化工业是指现代社会中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的文化产品,如音乐、电影、广告等。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存在破坏了原创性和个性化,使艺术变得商业化和娱乐化。

他指出,文化工业通过大众化的方式,满足了人们的瞬时需求,使他们对真正艺术的欣赏能力逐渐丧失。

阿多诺警告说,文化工业产生了标准化的文化产品,剥夺了人们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文化工业的被动消费者。

最后,阿多诺探讨了美的社会价值。

他认为,美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上,还包括作品所传达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观。

艺术作品应当引发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激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

阿多诺坚信,艺术的自由性和多样性能够为人们提供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具有解放人们意识的潜力。

他主张,艺术家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并利用艺术创作来表现真实和美好的生活。

总结来说,阿多诺的美学原理着重强调了艺术作品的社会性和批判性,批判了传统美学观念的片面性,警示了大众文化工业化对艺术的破坏,并强调了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解放作用。

他的思想对于理解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阿多诺美学原理

阿多诺美学原理

阿多诺美学原理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其美学原理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审美理论》中。

本文将从阿多诺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论点出发,继而探讨他对大众文化、艺术以及审美经验的观点,最后结合一些批判与评价对阿多诺的美学思想进行评述。

阿多诺的美学原理阿多诺的美学原理主要体现在他于1959年出版的《审美理论》这本书中。

他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对于艺术、美学和文化的新颖观点。

他对美学的关注主要聚焦在现代文化条件下的审美经验,探讨了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工业社会对艺术的影响。

阿多诺认为,社会现实和艺术经验紧密相连。

他认为艺术作为审美经验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主动的人类行为,它触动人的情感和思考方式,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传达对社会和人类存在的批判和思考。

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阿多诺对于大众文化持有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

他认为大众文化将人类的审美经验商业化,并通过大众媒体对人的感官和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指代现代社会中的大众文化生产和传播机制。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的本质,将艺术产品变成了商品,并将人类的审美经验标准化和商业化。

他认为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和标准化,导致了人们对艺术和美学的真实理解和体验的缺失。

阿多诺对艺术的观点阿多诺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一种独立的、自由的、非功利性的表达形式。

他主张艺术应该追求独特的表达和探索,而不是为了满足市场和大众需求而降低艺术的水平。

阿多诺强调艺术的自由性和自我批判性,认为艺术应该追求创新和挑战现有的审美观念和规范。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具有对社会和现实的敏感性和批判性,通过艺术表达来揭示社会不正义和不公平的现象。

阿多诺对审美经验的观点阿多诺关注审美经验的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认为艺术既有个体的心理和情感表达,又有对现实世界和社会问题的批判。

他认为审美经验包含了对美的感知和理解,以及对社会问题和人的存在的反思。

论阿多诺的审美主体观与主体间性问题

论阿多诺的审美主体观与主体间性问题
1 0l
阅 江 学 刊 :2 1 0 1年 第 2期
首先 , 启蒙辩 证法 的悖谬 致 使技 术 理性 渗透 、
操 控社会 文化 领 域 , 为 其 典 型 表现 的文 化 _ 作 T业
种优 越 的极 权 观 念 , 控诉 了作 为 人 类 中心 主义 还
另一 种特 殊 形 态 的男 权 中心 主 义 。阿 多诺 指 出 :
迷 恋“ 主体 性 关 学” “ 象学本 体 论 ” “ 体 间性 关 学” 尽 管这 种 审 美主体 观 仍 是 一 种语 言 、现 或 主 ,
本 身的虚 构 , 它提 供 的 只是抽 象的主体 , 它带给 我们 的理 论 想 象是 不 能漠视 的 。 但
关键词 :阿 多诺 ; 美主体 ; 审 中介 ; 体 间性 主
种社 会生 活 新 变 化 的 内在 机 制 的 指认 , 克 海 默 霍 喻之 为 “ 名 的 上 帝 ” 马尔 库 塞 称 之 为 “ 制 的 无 , 控
新 形 式 ” 弗 洛 姆 提 出 “ 名权 威 ” , 匿 的概 念 , 阿 多 而
诺 更 有 “ 会 水泥 ” “ 管 理 的世 界 ” “ 板 一块 社 、被 、铁
收 稿 日期 :2 1 ~1 ~2 00 0 0
基金项 目:安徽 省教 育厅人 文社科 一般 项 目“ 现代 性 语境 中的 阿多诺 美 学思想研 究” 2 0 s2 5 (0 9k 1 )
作者简介:陈士部 , 江 苏东海人 , 男, 博士 , 淮北师范 大学文 学院副教授 , 主要从 事 美学、 文艺学研 究。
许诺 并没有 得 到 实 际 的兑 现 , 仅 是 让 顾 客 画饼 仅 充饥 而 已” 。 阿多诺认 为 , 娱乐 工业 中欢 笑 只 在 是 骗取幸福 的工 具 , 种 花 钱 买来 的欢 笑 只 能 代 这 替 现实 中陶醉 和 禁 欲 的 痛苦 , 乐 消 遣 在 晚 期 资 娱 本 主义社 会 中 只是 劳 动 的 另 一种 延 续 。所 以 , 他 断言: 消费 者只是 文化 工业 的对象 , 实 际上 , 乐 “ 享 是一 种逃避 , 是 不 像 人 们所 主 张 的逃 避 恶 劣 的 但

艺述:阿多诺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艺述:阿多诺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艺述:阿多诺论音乐的社会“功能”注:文中视频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马库斯·史坦兹/荷兰广播爱乐)全曲)引言:阿多诺的音乐理论是建立在其美学基础上的,而其美学则以其哲学为前提。

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否定性认识,这在于艺术不是对于已经存在的把握,而是对于那尚不存在的追求。

在此基础上,他指出艺术的特性为非实在性与异在性、非模仿性和非反映性、精神化和无概念性、不确定性和难解性,等等。

阿多诺强调艺术对于现实的批判性。

他认为现代世界和人是分裂的碎片,而唯有艺术才能够拯救它们。

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导论》是其美学理论在音乐领域中的具体化。

其主要内容包括了音乐类型的分析和对于音乐接受的分析。

这也就是贯穿了音乐和社会这一音乐社会学的基本主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阿多诺强调了自己研究的自发性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

正如阿.恩.索霍尔、尤.弗.卡普斯汀所说:阿多诺在自己的著作《新音乐的哲学》、《音乐社会学导论》研究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听众类型、现代音乐日常生活问题、社会阶级结构在音乐中的反映问题、内容的特性和某些体裁的历史进化、音乐创作的民族特征,对资产阶级的“大众文化”的批评尤为重视。

就是这种尖锐的批评,使阿多诺同经过精选的艺术形式的捍卫者的观点沟通起来了。

音乐被看成众多艺术中的一种,至少对今天而言依然鲜活,它扩展了审美独立性的要求。

把音乐视为娱乐的人很少关心审美自律,那么这意味着我们精神生活有相当一部分不同于按它本身的意义所必须具有的另一种社会功能,即音乐的功能只是娱乐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缺乏有关影响和重新组合所有音乐要素的知识,实际上保存了那些音乐要素的某些意义。

听众实际上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的无知,他们只理解意义综合体的一些碎片。

为今天音乐消费的传统曲目划定界线的“调性”这个语就是这样,它与全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消费者的语言一致。

如果说人们未能理解在这种语言中说出了什么,也就是音乐作品的特殊内容,那么他们却熟悉作品的表面联系,如果传统用语已经自动地确立起那种联系的话。

文化工业下的音乐(一)——阿多诺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文化工业下的音乐(一)——阿多诺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于大众 文 化 。于 是 , 可 以看 到 景下 的精 神 生产 能 力 以及精 神 产 品 . 其 中包括 一 切 社 会 意识形 态 。对 于 法兰 克福 学 派来 讲 。 人 类 的一 切 活 动都 可 以归类 为 文 化 的活 动 。所 以 , 文 学 和艺 术 等 人文 产 品都是 与文化 紧 密相关 的 。而哲 学家 都把 文
出来 的文 化都 具有 一种 隐蔽的麻 痹性 。当大众 做 出消 费 选 择 时 ,他 们 以为是 出于 自 己的 意愿 而做 出的 决 定, 但 提供 其 选 择 的都 是 披 着 “ 未标 准 化 ” 的外 衣 , 实 质 却是 同一 反 复与 大规 模生 产 的复 制 品 , 这 种 自以为 是 的选 择是 阿 多诺 提 出其具 有一 种 “ 假 个体 主体 ” 的
的著作 中 , 这 两个 词 语并 没 有 被交替 着使用 。而 它们 两 者最 大 的区别 在于 主体 与客体 的变 换 。在 大众 文化 中, 创 作者 是 大 众 人 民 , 内容 与 主 题都 是 与大 众 最 切
合、 最有 联 系 的。这 时 , 大众 是 真正 意 义上 的 主体 , 到 了文化 工 业 中 , 创作 者 却 变 成 了少 数 的 极 权 者 , 文 化 要表 达什 么都不 再 与大众 有关 。大众 变成 了单纯 的消 费者 , 同时也从 主体 转变 成为 了客体 。于是 , 文化 白一 F 而上 的沦为 了被 市 场所 左 右 , 即考 察利 润 动机 与交 换
特 定 情 况 。从 表 面 上看 是 大 众 消 费着 自主选 择 的 文
价值 的商 品。 这不仅 是 抹 杀主 体 的创 作过 程 , 更 是 主 体走 向消 亡 的结果 。它是一 种延续 与 维护工 具理 性 的

流行音乐:阿多诺

流行音乐:阿多诺

批判的声音
• 两个致命的缺点:它没有为自己的理论提供经验上的证据; 用来表达其观念的语言晦涩艰深。
• 精英统治论。精选的和给人启迪的少数人,通过从事他们 的智力活动和文化活动,能够使他们自己与大众的世俗活 动相隔绝,并由此抵抗文化工业的力量。因此,根据西方 古典音乐和先锋音乐的标准,可以判断和发现不够格的其 他类型的音乐。 • 受众理论:研究表明,通俗文化的受众们在他们所消费的 对象方面,比大众文化理论或文化工业所估计的更有辨别 力和批判性。如美国60年代西海岸的摇滚乐。
阿多诺《论流行音乐》
• 社会粘合剂Vs.社会批判 • 音乐的自主性被一种单纯的社会心理功能所取代。如今, 音乐成了一种大型的社会黏合剂。
• 节奏服从型 :机器时代的幻灭与人性的摒弃
• 情感型:从精神的“净化”到本能的“宣泄”(快感原则) • 煽情:感伤音乐的实际效用在于,它使人认识到自己理想 的破灭并从中获得一时的精神宣泄。
• 2)模仿。最成功的音乐类型,元素之间的比率会被模仿, 标准具体化中这一过程达到高潮。
• 3)资本。资本主义的绝对权力使真理变成意识形态。
阿多诺《论流行音乐》
• 伪个性化(pseudo-individuation) • 既要达到激情灵感又要求自然平实的这种矛盾,解释了标 准化自身的双重特性。符合某种特定的结构框架只是标准 化的一个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个性的保留,无论是假象 或是现实都是必须的。个性的保留基于物质现实本身。 • 与音乐标准化有必然联系的是伪个性化。伪个性主义意味 着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赋予文化的大众生产以自由选择和开 放市场的光环。 • 细节与潜在设计公然保持联系 ;即兴创作仅仅作为润色 品被接受。
• 从凝神关注到精神涣散:通过让大众积极参与对它的接受 和欣赏,艺术的机械复制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反应。

现代性:短暂性与永恒性的辩证法——阿多诺的审美现代性观念

现代性:短暂性与永恒性的辩证法——阿多诺的审美现代性观念

现代性:短暂性与永恒性的辩证法——阿多诺的审美现代性观念王晓升【摘要】现代性是艺术中的短暂性和过渡性.阿多诺从艺术既服从于资本主义又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的矛盾关系来说明,艺术既具有真理性又具有意识形态性的特点.由于艺术的独立性使艺术类似于单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但是这个实体又是人为建构的.这又使艺术既具有动态性又具有静态性,既具有过程性又具有实体的那种稳定性.正是由于艺术与现代社会的这种关系也使艺术具有短暂性和永恒性这种矛盾关系,它表达了艺术的表象性与对这种表象性的超越.它是无表象的表象.由于艺术用一种形式的方法把不可和解的东西加以和解,因此艺术必然是有局限性的,艺术自身必须超越这种局限性.【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艺术;审美现代性;阿多诺;短暂性与永恒性的辩证法【作者】王晓升【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1波德莱尔指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1]现代性所凸显的是艺术的短暂性和过渡性。

而现代艺术中永恒性和短暂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这两者究竟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波德莱尔对此却语焉不详。

作为一位哲学家,阿多诺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马克思在描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时指出:“生产中经常不断的变革,一切社会关系的接连不断的震荡,恒久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各个时代的地方。

一切陈旧生锈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见解和观点,都垮了;而一切新产生的关系,也都等不到固定下来就变为陈旧了。

[2]这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的描述。

它表明,现代社会本身就像现代艺术一样具有短暂和过渡的特性。

艺术中的现代性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是密切相关的。

艺术中的现代性是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上的把握。

阿多诺美学研究综述

阿多诺美学研究综述

阿多诺美学研究综述
阿多诺美学研究是指对意大利人阿多诺(Giambattista Vico)的思想进行研究的一个学术领域。

阿多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新科学(La Scienza Nuova)上,其中他提出了历史知识论、真理论、不可逆性、文化多样性、社会意义论等许多重要思想。

回顾阿多诺研究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 19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初期,即1860年至1900年间,这段时间内的阿多诺研究是由意大利的学者所引领的。

他们将他的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着重研究他的《新科学》。

在这段时期,阿多诺的思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意大利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中期,即1920年至1950年。

在这段时期,阿多诺研究已经从意大利蔓延到欧洲各国,并形成了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学术研究模式。

在这段时期,诸如海明威、李普希尔和斯坦福等学者将阿多诺的思想融入了他们自己的学术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

在这段时期,阿多诺研究不再局限于欧洲,而是蔓延到世界各地,以及美国和加拿大等英语国家。

阿多诺的思想也已经被赋予新
的含义,被视为许多现代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此外,学者们也借鉴阿多诺的思想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对他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总之,阿多诺研究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学术领域,其发展历史也是漫长而多元的。

从19世纪中期到21世纪初,阿多诺思想不断进化,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学者们也不断借鉴阿多诺的思想,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进而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论阿多诺的美学思想

论阿多诺的美学思想

论阿多诺的美学思想
1关于阿多诺的美学思想
阿多诺(Umberto Eco)是一位出色的意大利语言文字学家,他的美学理论在欧洲和美洲文学界中备受尊崇。

他所著作的《美学历史论》在欧洲文学界极具影响力,其内容被公认业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文学语言的精神风格。

阿多诺的美学思想是基于他认为文学中的意义、象征与语言本身必须以一种共同拥有语境的方式进行创造和阐释。

他认为,要想创作一篇文学作品,必须具有一个共同的语境,这个共同的语境以一种语言来表述它的意义和形式,而这种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表达的方式和之前的一致,这便是他所谓的“美学叙事联系”。

这种叙事联系是一种用语言作为象征性叙事的解释方法,赋予了文学作品意义和结构。

这样就可以深入地探寻文学和文本之间的美学地位,并通过这种叙事联系奠定语言文学形式的基础。

阿多诺也为“文字本体论”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想法。

文字本体论旨在让人们可以从文字本身中发掘思想结构和话语修辞的技巧,以便有效地深入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和结构。

该理论尤其关注对文字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究文字本身是如何构成文字作品的意义。

此外,阿多诺还强调,艺术家在改写传统民俗文学时可以使用他所提出的文字上的逻辑结构和美学联想,以便更好地理解文字的意义和文学的意涵。

总的来说,阿多诺的美学思想非常重要,因为他重新思考了文学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文本的形式、语言的表现力以及文字的本身的意义与美学联想。

它的重要性影响到现代文学研究的很多方面,促进了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也为文学家们提供了深入理解文学文本构成意义的关键。

阿多诺 美学原理

阿多诺 美学原理

阿多诺美学原理的基本原理1. 客观性原则阿多诺认为,美学研究应当追求客观性,即对艺术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他反对将美学归结为主观感受或个人喜好,而主张通过客观的标准来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

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是独立于个人感受的存在,它们具有自己的内在结构和逻辑。

2. 自律性原则阿多诺强调艺术作品的自律性,即艺术作品应当遵循自身的内在规律和要求。

他反对将艺术作品视为一种工具或媒介来传递某种目的或意义,而主张艺术应该是自由创造和表达的结果。

阿多诺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结构,并通过这些形式和结构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3. 真实性原则阿多诺认为,真实性是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而不是逃避现实或刻意追求虚幻和幻想。

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应当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相联系,能够反映出人类生活的真实面貌,并对现实进行批判和反思。

4. 无用性原则阿多诺强调艺术作品的无用性,即艺术作品不应该被用于满足某种功利或实用的目的。

他认为,艺术作品应当超越功利性的需求,成为一种纯粹的自由创造和表达。

阿多诺主张将艺术与日常生活区分开来,在艺术领域中追求无用性和自由性。

5. 独特性原则阿多诺认为,每个艺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

他强调每个艺术作品都应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而不是被简单归类或概括。

阿多诺主张通过对每个具体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来探索其独特之处。

6. 历史性原则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是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相联系的。

他主张通过了解和研究艺术作品所处的历史环境,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们反映出不同时期和文化的特点和思潮。

7. 整体性原则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具有整体性,即它们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他主张通过对艺术作品整体结构的分析和理解,来揭示其内在联系和意义。

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应当被视为一个有机体,每个部分都对整体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阿多诺“否定辩证法”中理解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

从阿多诺“否定辩证法”中理解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

从阿多诺“否定辩证法”中理解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阿多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否定辩证法”这一概念,对于当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阿多诺的思想启发下,勋伯格创作了“无调性音乐”,这一音乐形式迥异于传统的调性音乐,体现了阿多诺思想的深刻内涵。

本文将从阿多诺“否定辩证法”出发,探讨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旨在深入理解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内涵。

我们需要了解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

阿多诺主张,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传统文化的崩溃和否定。

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传统,而是将传统的合理和有益的元素重新整合和超越。

他强调了艺术家和思想家的重要性,因为他们有能力打破既定的形式和规则,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思想框架。

在这一理论背景下,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可以被视为对传统音乐形式的否定,并寄托了对新音乐形式的探索和创造。

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是20世纪音乐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

在传统的调性音乐中,音乐创作基于音乐的调性结构,即音乐的基本音符组成了一个音阶,音阶又组成了不同的调式,调性结构决定了音乐的和谐和发展。

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摒弃了这一传统的调性结构,音乐中不再有明显的调性线索,音乐的和声和旋律变得复杂多变,给人一种不稳定和混沌的感觉。

这种音乐形式与传统的调性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一种全新的音乐美学。

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可以被视作阿多诺思想的艺术表达。

阿多诺强调对传统的否定,并在否定之中寻求超越。

勋伯格的音乐作品恰恰体现了这一精神。

通过否定传统的调性结构和和谐规律,他试图打破传统音乐形式的约束,探索全新的音乐语言和美学观念。

这种音乐形式并非简单的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否定之中寻找新的可能性,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音乐审美。

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也是对传统音乐的批判。

阿多诺认为传统文化的崩溃和否定是当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勋伯格的音乐作品可以被看作是对传统音乐的一种批判和反叛,他试图逃离传统音乐的束缚,探索出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

阿多诺论流行音乐(节选)

阿多诺论流行音乐(节选)

阿多诺:《论流行音乐》(节选)1941年,阿多诺在助手的协助下发表论文《论流行音乐》。

文中提出三个著名观点:一,流行音乐的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特征;二,流行音乐刺激的是被动消费;三,流行音乐是社会的黏合剂。

二、关于听者的理论1.流行音乐和“休闲时间”为了理解为什么整个这类音乐(这里指普遍意义上的流行音乐)能够拥有广大的听者人群,思考是适当的。

思维被流行音乐所吸引,接受,继续加强,同时也是一个忽略减弱的过程。

听者通过这种不需要费神的消遣忘却了现实的对自己的要求。

“分神”的概念只有在社会背景下,而不是在个人心理学本身固有的术语中,才可以解释清楚。

这种调式的产品,蕴涵着对失业的恐惧和焦虑,遗失金钱,战争中丧失亲人的痛苦,它和娱乐休闲有着非生产性的联系,即所谓的无需费神的消遣。

人们需要娱乐。

需要全神贯注才能欣赏的艺术,那些生活没有压力,处在休闲时间的人们才可能集中精神欣赏,全神贯注于艺术作品使他们从无聊和摆脱无聊的努力中解脱出来。

整个廉价的商业娱乐反映了这种双重需求。

它们可以促使人们放松下来,因为有预先设好的固定的模式。

由于被预先设定好,它在心理上主宰大众去分享它们。

另一方面,它们提供的刺激物能使大众逃离机械化劳动的枯燥。

商业性娱乐的制造者们认为自己是对的,因为他们给了大众他们所要的。

这是商业目的所特有的理论:人们越是不加选择,就有可能兜售更多的文化商品。

这种对既定利益的空论可不容易被驱散。

不能完全否定,大众的意识被生产代理商们左右,仅仅是因为人们“就好这一口”。

但是,为什么他们就喜欢这样的呢?在当今的社会里,大众由于艺术作品物质化潜入生活,他们被同样模式的产品所操控。

音乐娱乐产品的消费者本身就是目标,或者说他们是真正的同一种机械过程的产物,而这一过程决定流行音乐的生产。

他们的空闲时间只不过是为了延续其工作能力。

休息只是途径而不是目的。

生产过程的威力延续到看上去是“自由”的时间段里。

人们需要标准化的伪个性化的商品,因为他们的休闲是逃离工作,同时又要受到工作时间里没有的心理观念的锻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w·阿多诺的音乐美学思想初探诬安音乐学院硕二卜论文摘要AbstractTheodor Adorno’s aesthet i cs of mus i c i s negat i Ve.Adorno thought that the expressioni stic music manifested hi s negative aesthetic.AtonaI i sticseIf—decipl ined style conveyed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soci ety inthe express i on i st i c mus i c wh i ch can be ca l I ed the perfect negat i ve art.The e×press i on i st i c aesthet i c emphas i zed non—i dent i ty aga i nst i dent i ty.At the same time,Adorno thought.that the Twelve—Tone musjcwas the result of the express j on i st i c mus i c.When i twas estab l i shed at the ear l y stage。

theTweIve—Tone was revoIutionary.But it emphasi zed the identity agai n.when it wascontroI led by the “fundamental structure’’or“row”.Adorno’s musica aestheti cs i s i ron i c.I rony i s thb rhetor i c i n h i s aesthet i cs of modern mus i cand the resu l t of negat i ve aesthet i c.Adorno’s mus i ca I aesthet i c i s h i stor i c,-—~、◆because Adorno bel ieved that musicaI hi story was the hi story of the }.一“mater i a I ’’and9nceas i门g l y negate aga i nst aff i rmat i on.because aff i rmat i onmeans to the identity.so th9 art should be IeveI—headed in the face ofsociety.Therefore.what Adorno shouted for was a new aesthet i cs the modenart.akind of negative aesthetics.Key words:negativity.irony.self—reflection.the expressionistic music.the Twelve—Tone musicY 9 l乏B 5 l6西安音乐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成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专业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并提供过帮助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本人均己在论文中做出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生.立日期:,,汐6.勿西安音乐学院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送交西安音乐学院的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予以保存。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出在保密期内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西安音乐学院科研处办理。

研究生签名:壁莹导师签名;日期:莎6~.西安音乐学院申请坝二I:论文第一章T·w·阿多谢学术背景简介第一章泰奥多尔·维森格伦特·阿多诺学术背景简介T·W·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o 1903一1969)是具有犹太血统的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音乐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

而法兰克福学派}警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

’第一节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十九世纪中后期,可称为马克思、恩格斯时期即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这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强调社会经济的首要地位,把它当作人类精利1活动的最终基础和根源。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可称为列宁主义时期,其显著标志是俄国革命。

这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强调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第三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至现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阵营产生了极大的分化,大致分为两大阵营: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包括苏联与东欧)和“西方马克思主义”。

1930年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科尔施断言在共产国际内部出现了一个硒方共产主义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是科尔施和卢卡契等。

1955年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梅洛一庞蒂,明确使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并把科尔施和卢卡契定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④。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流派及代表人物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契、御洛赫、科尔施、葛兰西等均为人本主义新马克思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新马克思主义分化为科学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人本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但是人本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仍然占主导地位。

它发端于30年代,鼎盛于60年代,包括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等人为核心的法兰克福学派:列斐伏尔的闩常生活批判;萨特和梅洛一庞蒂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卜一& 马克思主义:赖西的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科学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兴起于二o’马一J-·杰磐胡湘译《法兰克桶学派的_铆1j一一阿多诺》IM】湖南湖1白人民m岖礼l L)88。

农俊卿等薯《20山=纪的文化批判一州方马克心主义们深层m¥i卖》lMl:IL柬tll央编i币版n!1)113 lJ==;IlI战之后,代表人物是以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著称的意大利理论家德拉一沃尔佩及其学生科莱蒂和以结构主义著称的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

20世纪80年代哈贝马斯与后现代文化展丌对话,产生了以德里达、吉登斯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

k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流派来看它是以西方人本主义为基础的,它使马克思主义囊从政治学和经济学转向哲学、社会学领域,以文化转向为其理论定位分别是:文化’革命和文化批判。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在阶级的意识形态上强调意识革命和争夺文化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而二战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逐步把批判的视野从阶'级的意识形态转向全社会普遍的文化境遇上。

:li由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功利性,在提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的问题中,倾向于艺术应为现实服务。

而对于艺术如何为现实服务,艺术怎样实现它的现实功能的问题上,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几乎完全不同。

东方马克思主义者强调的是艺术对现实的服从和服务,直言之是艺术对政治的服从。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更注重的是艺术的独立性和对现实的批判作用。

第二节法兰克福学派在此我们主要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以文化批判为理论定位的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因其主要成员均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成员而得名。

60年代是其鼎盛时期,70年代后衰退。

该学派以其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在哲学、政治一社会学、美学等领域里对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一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这一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的宗旨是促使现代人自觉地反抗全面的文化危机和物化,为人的自山和主体性的健全发展提供合理的条件山。

这一派的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和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表述㈦。

在法兰克福学派中,阿多诺的思想来源是多元的,但主要受到霍克海默和本雅f!J{l的影uI句。

m农俊卿等薯《20唑纪的义化批判一ijLi方马兜心主义的深层自*读》:l匕京中火编译版}l:20I)3眄7‘9州.I:l’58霍克海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批判理论的界定规定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方向和批判主体。

霍克海默在他的批判理论中解释了“批判”的哲学含义:“就批判而言,我们指- 的是一种理智的、最终注重实效的努力,即不满足于接受流行的观点、行为,不满●足于不假思索地、只凭习惯而接受社会状况的那种努力;批判指的是那种目的在于’协调社会生活中个体间的关系,‘协调它们与普通的观念和时代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的那种努力,指的是在上述东西的发展中去追根溯源的努力,是区分现象和本质的努力,是考察事物的基础的努力,简言之,是真正认识上述各种事物的努力。

”①批判不在于简单的责难,而“在于为人类的现存和未来之间建立起一种超越的维度,形成人类发展的内在自我意识”④。

也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理论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解释代表接受,改变代表反思。

而这个世界霍克海默认为是需要批判性反思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就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这种批判贯穿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始终,艺术服务于现实的方式。

因此正确地理解批判的含义对我们更好的理解法兰克福学派和阿多诺的批判思维是相当重要的。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基础和法兰克福学派自身的社会批判的影响下,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理论也是一种批判的具有否定性的美学,在这里,艺术使美学和社会学结合产生了一种社会学美学。

它强调艺术的形式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否定的社会力量,马尔库塞说:“艺术的批判功能,它对解放斗争的贡献,寓于美学形式之中。

一件艺术品真实与否,不看它的内容,也不看它的‘纯’形式,而要看内容是。

否已经变成了形式。

”由于这种艺术形式具有自律性和社会性双重性质,艺术的自律性使得它能够站在社会反面批判社会,同时其社会性又能够保持它形而下的存在方式。

因此它是唤醒批判意识的最佳社会力量。

它能够在社会中生存同时又保有不被社会所同化的自律性,即在接受意识形态的同时又在不断地批判它。

因此,在这个以总体性为核心的社会中,艺术要保持自律性,就要反对同·性和总体性,这也正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精神所在。

也正是因为反总体、反同一,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真正具有批判意识和进步意义的艺术作品是非同一的、非大众的精英艺术,而与之对应的大众文化(平assor low—brow culture)则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