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纤知识与浮纤解决方法探讨
增强塑料制品浮纤现象的产生原因
![增强塑料制品浮纤现象的产生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00238dcf2cc58bd63186bd50.png)
增强塑料制品浮纤现象的产生原因知道了浮纤产生的原因及过程,我们不难制定出解决浮去问题的方案1. 注射温度: 除热敏性塑料外,一般增强塑料的料筒温度均比非增强塑料的温度高出10~30℃,玻纤含量高的,温度应适当提高些,含量低的可略低些. 料筒温度的增加,有利与将低熔体粘度,提高充模性能,改善制品表面光洁度,提高纤维的分散性和减小取向性.料筒温度的提高,对制品的冲击性能影响不大,而对成型收缩率有所影响,趋于降低,同时物料的降解因素增加,色泽变深. 为了减少螺杆对纤维所产生的剪切作用,提高物料的塑化情况,要求料筒加料段温度略高些(比压缩段低),使物料在此阶段预热.2. 注射压力: 注射压力对纤维的充模有着重要影响.注射压力高有利于充模,纤维分散性好,制品收缩率下降,但剪切应力增加,取向性明显,易发生翘取变形,制品脱模困难,并可能导致溢边问题. 注射压力的选择与制品的璧厚,浇口尺寸等因素有关外,还与玻纤含量有关.一般纤维含量高,注射压力大,纤维长度长,注射压力也要求大些.3. 注射速度注射速度的提高有利于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快速充满模腔.在快速注射过程中,一部分纤维沿物料流动方向作快速轴向运动,这对于提高纤维的分散性,减少取向性,改善接缝强度显然是有利的,所得制品的表观光洁度较好,但如果注射速度过快,在喷嘴口和浇口处易发生"喷射"现象,造成制品局部表观的不光洁,在浇口附近有块状鲁思的缺陷,这在选择注射速度时应加以注意.4. 模具温度对玻纤增强塑料而言,采用较高的模具温度可缩小模具与熔体闲的温差,提高熔体的充模能力.防止制品中纤维淤积.鲁思,改善制品表观光洁度,增加熔接痕的熔接缝强度,同时对减少取向,防止制品的变形也有利.但随着模具温度的提高,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成型周期长,生产率下降,和成型收缩率增加等问题. 模具温度除了与树脂品种,模具结构等有关外,还与纤维情况有关,通常纤维含量大,充模有困难的情况下.模具温度应适当提高些.5.螺杆转速与背压在玻璃纤维的增强塑料的塑化过程中,要求螺杆转速不易过高,以免减切作用过大而给玻璃纤维带来伤害,特别是长纤维,易出现长短不均现象,进而使制品不稳定或同一制品各点强度不一. 为使纤维能均匀的分散于熔体中,提高物料的流动性,以得到外观理想,机械物理性能均匀的制品,可用提高螺杆背压的方法,但背压的提高对长纤的剪切作用较大,物料易过热变色降解.这是背压选择时应注意的问题,通常比非增强塑料略高些就行了.纖維種類有許多,如玻璃纖維,碳纖,硼纖,金属纖維等,目的用以補強塑膠的強度,但纖維與塑膠畢竟不是相同材質,他們的流动性存在著差異,對塑膠熔體的融合性便有所差異,所以两相介面間存在著相容性問題.1.質量密度的差異会造成流动充填時,有某種分離的趋势,会造成浮纖现象.2.射出時的磨擦剪力会造成局部黏度的差異,黏度小的地方抓不住纖維時,纖維便会向製品表面逐漸累積,造成浮纖现象.3.成品表面絕大部份是由于噴泉效应所形成,纖維由内部向表面流去,模具面較冷,瞬間冻結流动层,纖維便凝固在表层,若與塑料的結合性不高時,便会有明顯的浮纖现象.玻璃纤维增强制品浮纤现象比较常见,会严重影响制品外观及喷涂作业。
玻纤增强材料表面浮纤表征手段
![玻纤增强材料表面浮纤表征手段](https://img.taocdn.com/s3/m/36f383f5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a.png)
玻纤增强材料表面浮纤表征手段玻纤增强材料(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是一种由纤维增强材料和树脂基体构成的复合材料。
玻纤增强材料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轻质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不过,玻纤增强材料的表面浮纤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应用的难点之一。
表面浮纤指的是玻纤增强材料表面的细小纤维裸露出来,这些浮纤可能会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
针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表面浮纤表征手段,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种方法。
1. 大气激光扫描显微镜(Atmospheric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ALSM)ALSM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显微镜,可以对玻纤增强材料表面进行快速、大面积、无接触的扫描,得到高清晰度的浮纤图像。
该技术在浮纤表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检查材料表面的微小缺陷方面应用更为广泛。
ALSM还可以配合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定量分析,得到浮纤的数量、长度、密度等信息。
2. 感应耦合等离子体(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ICP)ICP是一种对玻纤增强材料表面进行粗糙度分析的手段。
该技术通过将玻纤增强材料置于带有阴极和阳极的溶液中,施加电压使阳极表面产生等离子体,然后检测这些等离子体与玻纤增强材料表面产生的反应。
这种反应可以得出玻纤增强材料表面的纤维尺寸和数量。
3.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SEM是一种能提供高分辨率表面形貌信息的显微镜。
它可以通过聚焦电子束对材料表面进行扫描,得到高清晰度的电子图像。
在玻纤增强材料的浮纤表征中,SEM可以得到浮纤的形态、尺寸和分布情况。
相比其他表面浮纤表征手段,SEM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准确的浮纤信息。
除了以上三种常用的手段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技术用于玻纤增强材料表面浮纤的表征和分析,如激光剥离法、粒子图像测速、红外光谱学等。
塑胶产品表面浮纤处理方法
![塑胶产品表面浮纤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36bce5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1b.png)
塑胶产品表面浮纤处理方法塑胶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表面可能会出现浮纤现象,这不仅影响了产品的美观度,还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因此,对于塑胶产品表面浮纤的处理方法,需要进行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我们需要了解浮纤的成因。
浮纤是由于塑胶材料在注塑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塑胶材料表面出现纤维状物质。
这些纤维状物质会附着在产品表面,影响产品的美观度和质量。
针对浮纤现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方法:1. 机械处理法机械处理法是指通过机械设备对塑胶产品表面进行处理,去除浮纤。
这种方法适用于浮纤较少的情况,可以采用打磨、抛光等方式进行处理。
但是,对于浮纤较多的情况,机械处理法效果不佳。
2. 化学处理法化学处理法是指通过化学药品对塑胶产品表面进行处理,去除浮纤。
这种方法适用于浮纤较多的情况,可以采用溶解、腐蚀等方式进行处理。
但是,化学处理法需要注意药品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以免对产品造成损害。
3. 热处理法热处理法是指通过加热对塑胶产品表面进行处理,去除浮纤。
这种方法适用于浮纤较少的情况,可以采用热风枪、火焰等方式进行处理。
但是,热处理法需要注意温度的控制和操作的安全性。
4. 光学处理法光学处理法是指通过光学设备对塑胶产品表面进行处理,去除浮纤。
这种方法适用于浮纤较少的情况,可以采用激光、光纤等方式进行处理。
但是,光学处理法需要注意设备的选择和操作的安全性。
针对塑胶产品表面浮纤的处理方法,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在生产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控制温度、压力等因素,以减少浮纤的产生。
同时,对于浮纤现象的处理,需要注意安全性和产品质量,以确保产品的美观度和使用寿命。
23节浮纤Glass fiber streaks
![23节浮纤Glass fiber streaks](https://img.taocdn.com/s3/m/8e3296e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d.png)
在模具表面凝结过快,由于流动方向遭到配向影响, 及流动速度与冷却速度的变化,及致玻璃纤维排列 不良,一些竖立,一些斜立,再也不会嵌入到熔体 内,出现玻璃纤维浮出表面的现象。 2.浮纤原因分析:
因料温太低、或模温太低、或困气等因素,两 股料流前锋相遇时,会在交叉的地方导致表面材质 不规则,结果就会形成熔接线与亮面线,影响产品 外观与产品的工程结构。
注塑成型不良 原因分析与改善对策
第二十三节 浮纤Glass fiber streaks
一、浮纤不良品图片(喷射浮纤):
1
一、浮纤不良品图片(伴有熔接线、困气): 2
Hale Waihona Puke 浇口熔接线区域 浮纤明显
一、浮纤不良品图片(晒纹面浮纤):
3
良品
不良品 (填充 末端)
困气处浮纤 明显
二、浮纤不良描述(浮纤产品往往表面泛白) : 4
⑹ 产品壁厚差异大,过渡明显,收缩造成玻纤 刺出树脂界面。
⑺ 产品筋位设计紊乱熔体流向,造成玻纤取向
三、浮纤不良对策:
6
被打乱,形成浮纤,尤其垂直流动方向的筋位设计。 2.工艺条件对策:
⑴ 增加保压及保压时间; ⑵ 减少计量行程,垫量在5-10㎜;
⑶ 提高射出速度;注意困气。 ⑷ 升高料温,检查喷嘴温度是否足够; ⑸ 升高模温;
⑶ 考虑玻璃纤维和基体的相溶性,对玻纤进行 表面处理,如加入一些偶联剂和接枝物;
⑷ 加入润滑剂,润滑剂主要考虑到玻纤的分散 问题,及一些润滑剂本身具有外润滑作用,在成型 时容易跑到产品表面来形成光滑的一层。
三、浮纤不良对策:
8
⑸ 适当加入一定量的水口料,可以减弱浮纤的
玻纤增强PC注塑制品常见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玻纤增强PC注塑制品常见问题以及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d06946767f5acfa1c7cdca.png)
玻纤增强PC注塑制品“浮纤”现象以及解决方案一、玻纤增强聚碳酸酯简介聚碳酸酯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尤其是耐冲击性优异,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压缩强度高;蠕变性小,尺寸稳定;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低温性,但其抗疲劳强度差,容易产生应力开裂,抗溶剂性差,耐磨性欠佳。
所以通过玻璃纤维来改善抗疲劳、抗溶剂性等性能,使更广泛运用于玻璃装配业、汽车工业和电子、电器工业,其次还有工业机械零件、光盘、包装、计算机等办公室设备、医疗及保健、薄膜、休闲和防护器材等。
二、玻纤增强聚碳酸酯“浮纤”现象产生原因增强聚碳酸酯成型生产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包括因熔融粘度大造成的充填困难、因混炼不均造成的性能变化以及制品表面质量、翘曲变形等等。
特别是制品表面质量,对于外观要求越来越高的产品零件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浮纤”现象是玻纤增强PC在注射成型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表面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塑料制品的生产制造。
浮纤浮纤也叫露纤。
在生产加玻纤的原料时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表面外观不良,主要为烧焦、露纤和料花。
而这个里面最主要的、最难解决的就是露纤了。
所谓露纤就是玻璃纤维露在产品表面,比较粗糙,外观上比较难以接受。
浮纤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原因有三种:1.玻璃纤维与聚碳酸酯的相容性玻纤增强聚碳酸酯是由玻璃纤维和聚碳酸酯所构成的复合体,两种材质差异较大,彼此混合后存在相容的问题,为了保证塑料的性能,玻璃纤维要经过表面处理才能与塑料分子产生一定的界面相容性,但偶联剂添加到一定的份量会达到一个相容力的极限,这种相容性是相对的,有限的及不稳定的,状态改变时外因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被破坏,玻璃纤维会因此摆脱束缚。
2.玻璃纤维与基料的比重差异“浮纤”现象是在注射成型过程中出现的,处于粘流状态的聚酯熔体从注射机喷嘴经由模具的浇注系统注入型腔,在这个流动过程中,由于玻璃纤维与聚碳酸酯的比重不同,其流动性也会有差异,使两者形成分离的趋势,当分离作用力大于界面粘结力时便会脱离开,而且密度小的物质浮向表面,密度大的物质沉入里面,因玻璃纤维密度较小,故浮向表层而外露,在制品表面产生白色的痕迹。
“浮纤”原因和解决方法
![“浮纤”原因和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57d825c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07.png)
“浮纤”原因和解决方法浮纤,又称为浮球纤维,指纺织品中出现的细丝状或球状杂质。
浮纤主要由于纤维束破裂或纤维弯折而产生,它不仅会影响纺织品的质量和外观,还可能在织物工艺中堵塞喷水孔、堵塞毛细管或堵塞喷嘴等,严重会导致设备故障和停工,给纺织生产带来一系列问题。
浮纤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纤维工艺设备问题:纤维工艺设备存在异物残留、杂质堵塞等问题,导致纤维束在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损坏和污染。
2.纺纱工艺问题:纤维预处理、纺纱工艺参数不当,尤其是纺纱机速度过快、张力不均匀等因素,容易导致纤维的弯曲和打结,从而产生浮纤。
3.纤维品质问题:原料纤维的质量不良、长度不均、含杂率过高等问题,会增加纤维断裂和弯曲的可能性,从而产生浮纤。
对于浮纤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1.加强设备维护和清洁: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清理设备中的异物和杂质,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减少纤维在生产过程中的损伤和污染。
2.优化纺纱工艺参数:合理设置纺纱工艺参数,控制纺纱机的速度和张力,保持纤维的均匀拉伸,减少纤维的弯曲和打结,降低浮纤的发生率。
3.提高纤维品质:加强对纤维原料的采购和品质控制,选择优质的纤维原料,减少纤维条带中的杂质和断裂纤维,从源头上控制浮纤的发生。
4.加强质量控制和检测: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对纺织品进行严格的检测和筛选,及时发现并处理浮纤问题,确保产品的合格出厂。
5.培训和教育: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纤维品质意识和质量控制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发现和解决浮纤问题。
总之,浮纤问题的解决需要从设备维护、纺纱工艺优化、纤维品质改进以及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只有通过完善和改进纺织生产工艺,提高纤维品质,加强质量控制和员工培训等措施,才能有效地减少浮纤的发生,提高纺织品的质量和合格率,促进纺织工业的健康发展。
玻纤外露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分析
![玻纤外露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9c5af8c8d376eeaeaa31ab.png)
玻纤外露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分析一直以来,为了提高产品的强度和耐温性等性能,使用玻纤来对塑料进行增强改性成了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大量事实也证明了玻纤所带来的良好性能。
但是,玻纤与塑料本身就是两种不同的材料,自然也就产生了二者的相容性问题。
玻纤外露(或叫浮纤)就是二者相容性问题的直接体现。
而玻纤外露也是加纤材料注塑加工过程中经常碰到且困扰诸多朋友们的一个问题。
那么玻纤外露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可能一些朋友没有见过直接的玻纤,简而言之,从玻纤的形态上来说玻纤有长纤和短纤之分,是一束一束的,是白色的(具体的这里就不多讲了)。
加纤料就是将玻纤和树脂共混造粒而成的。
在射胶的时候,料的流动是类似于液体的流动方式。
大家应该看过河流里面,在河流里有一些树枝等杂物时,经常会在沿岸边有一些这类依附河岸而停留。
如果在注塑中,就是玻纤外露。
这是因为玻纤相对于塑料的流动性要差很多,而塑料在模具中的流动是从夹层中间往前流,俩边往外翻动的方式流动的,所以流动性最好的肯定是跑到最前面,而流动性不好的就会停留在模具表面(注:这段话是借用别的朋友的话,在此表示感谢)。
同时,玻纤有促进结晶的作用,而PP、PA都属于结晶性材料。
结晶快冷却就快;冷却快,玻纤就难以被树脂束缚和掩盖住,那么就容易产生玻纤外露。
原因弄清了,那么咱们就该去解决了,对吧?目前通常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材料方面:1、考虑玻璃纤维和基体的相容性,对玻纤进行表面处理,如加入一些偶联剂和接枝物;2、加入润滑剂,润滑剂主要是考虑到玻纤的分散问题以及一些润滑剂本身具有外润滑作用,在成型时候容易跑到制品表面来形成光滑的一层。
3、还有其他一些填充剂也有改善的效果,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二、注塑加工方面:1、提高料温和模温;2、高压高速;3、采用快速冷热成型技术(RHCM)。
因为如果熔融塑料在接触模壁时固化太快,玻璃纤维就无法被完全包覆,即产生表面浮纤现象。
而对于RHCM成型,由于高模温使得型腔界面处玻璃纤维完全可以被塑料熔体包覆,且由于该部位处于熔融状态,使得玻璃纤维的定向趋于一致,保证了收缩均匀性,进而保证了成型品质。
玻纤“浮纤”的原因以及现行的解决方法
![玻纤“浮纤”的原因以及现行的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dac9f3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1.png)
玻纤“浮纤”的原因以及现行的解决方法
韩丽芳;郝建淦
【期刊名称】《塑料助剂》
【年(卷),期】2013(0)2
【摘要】对玻璃纤维(GF)在与树脂成型的过程中出现的“浮纤”现象的原因做了详细介绍,并且提出了几种改善措施.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韩丽芳;郝建淦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塑料研究所,太原,030051;中北大学塑料研究所,太
原,03005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玻纤增强热塑性塑料制品"浮纤"现象改善措施研究 [J], 杨军;张汝英;周姣红;陈志坚;黄代英;杨红;程莉
2.新形势、新格局下的玻纤发展思考——记全国玻纤专业情报信息网第31次年会暨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纤分会会议 [J], 汪辉
3.江苏玻纤玻钢专家、企业家聚会,共商玻纤玻钢持续发展 [J], 姜肇中
4.玻纤增强聚丙烯浮纤问题改善研究 [J], 沈旭渠;陈锐彬;何子豪
5.做专做精探寻玻纤产业差异化发展新路径——记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纤分会暨全国玻纤情报网第34届年会成功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改善浮纤
![如何改善浮纤](https://img.taocdn.com/s3/m/f42975077cd184254b353542.png)
塑件表面“浮纤”现象及其形成原因和改善措施模具试模时,各机构运行基本正常,但制品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外观质量问题,表面产生了放射状的白色痕迹,而且这种白色痕迹随玻纤含量的增加趋于严重,这种现象俗称“浮纤”,是一种玻纤塑料制品易于出现的表面缺陷,这对于外观要求高的汽车塑件是不能接受的。
“浮纤”现象是玻纤外露造成的,白色的玻纤在塑料熔体充模流动过程中浮露于外表,待冷凝成型后便在塑件表面形成放射状的白色痕迹,当塑件为黑色时会因色泽的差异加大而更加明显。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塑料熔体流动过程中,由于玻纤与树脂的流动性有差异,而且质量密度也不同,使两者具有分离的趋势,密度小的玻纤浮向表面,密度大的树脂沉入内里,于是形成了玻纤外露现象;其次,由于塑料熔体在流动过程中受到螺杆、喷嘴、流道及浇口的摩擦剪切力作用,会造成局部粘度的差异,同时又会破坏玻纤表面的界面层,熔体粘度愈小,界面层受损愈严重,玻纤与树脂之间的粘结力也愈小,当粘结力小到一定程度时,玻纤便会摆脱树脂基体的束缚,逐渐向表面累积而外露;再则,塑料熔体注入型腔时,会形成“喷泉”效应,即玻纤会由内部向外表流动,与型腔表面接触,由于模具型面温度较低,质量轻冷凝快的玻璃纤维被瞬間冻结,若不能及时被熔体充分包围,就会外露而形成“浮纤”。
因此,“浮纤”现象的形成,不仅与塑料材料组成和特性有关,而且与成型加工过程有关,有着较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在实际生产中,有各种用于改善“浮纤”现象的措施。
比较传统的方法是在成型材料中加入相容剂、分散剂和润滑剂等添加剂,包括硅烷偶联剂、马来酸酐接枝相容剂、硅酮粉、脂肪酸类润滑剂及一些国产或进口的防玻纤外露剂等,通过这些添加剂来改进玻纤和树脂之间的界面相容性,提高分散相和连续相的均匀性,增加界面粘接强度,减少玻纤与树脂的分离,从而改善玻纤外露现象,其中有的使用效果较好,但是大多价钱不菲,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也会有影响,例如较常用的液体硅烷偶联剂,就存在加入后难以分散,塑料容易结块成团的问题,会造成设备喂料不均匀,玻纤含量分布不均匀,进而导致制品的力学性能不均匀。
玻璃纤维的制备技术及存在问题研究
![玻璃纤维的制备技术及存在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2c1984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d.png)
玻璃纤维的制备技术及存在问题研究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实际,对玻璃纤维的制备技术以及存在问题进行探究。
首先论述了玻璃纤维的内涵,然后在论述玻璃纤维制备技术的同时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问题的处理方式进行了全面探究。
关键词:玻璃纤维;制备技术;问题现状;优化措施引言玻璃纤维制备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玻璃纤维制备的过程中要明确玻璃纤维制备的要求做好技术工艺的控制,如此才能够提高材料的整体质量。
但就当前现状看来在玻璃纤维制备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效果不佳,因此必须要明确玻璃纤维制备技术的应用标准以及重点,提出相关的技术措施改善存在的问题现状。
一、概述玻璃纤维是一种全新的工业材料,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类型,有些场合可以取代金属材料使用。
在玻璃纤维的制作中,单丝是非常细的,直径最小可以达到几微米,为头发丝的1/20左右,每一束的纤维内部都会包含有几百或者几千根单丝集束后形成。
目前来说,玻璃纤维材料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比如绝缘材料、绝热保温材料等,可以应用到强度提升的场合,以满足正常的使用需要。
在玻璃纤维研发到应用到工业领域后,产量不断的增多,生产加工工艺日益完善,材料的规格、型号等方面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在二十世纪的60年代,飞机制造的过程中开始不断的应用玻璃纤维材料,但是最初的玻璃纤维材料制造成本较高,加上工艺不完善,所以使用范围并不广泛,也没有被人们所重视。
在现代工业领域不断发展之下,生产加工工艺和技术水平日益提高,产品质量也在提升,玻璃纤维材料的性能开始不断的提升,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尤其是航天、航空以及军事等领域内,占全部增强纤维材料的2/3以上。
因为玻璃纤维材料的强度比较高,有绝缘性效果,具备耐高温的优势,各种性能比较优越,使用范围极为广泛,对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玻璃纤维的制备(一)玻璃纤维的分类及特点虽然玻璃纤维材料组成的单元比较小,但是其包含的成本却比较多,比如二氧化硅、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铝等,这些材料的综合应用,使其具备独特的性能,完全能够满足很多场合中的应用需要。
浮纤原因和解决方法
![浮纤原因和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68b281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f.png)
浮纤原因和解决方法浮纤是指聚纤维决型过程中發生的纤维浮在纺纱液表面,容易被风吹散或机械作用放在纱线上的现象。
它不仅会影响纤维纺纱质量,还可能给纺纱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找出浮纤的原因并采取解决措施至关重要。
首先,浮纤的原因可以分为纤维自身原因和工艺操作不当原因两类。
纤维自身原因包括纤维长度和粗细不均匀、纤维表面含油脂和杂质、纤维结构松散等。
工艺操作不当原因包括纺纱液黏度过低、纺丝机速度过高、张力不稳定、温湿度控制不当等。
针对浮纤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法:1.优化纤维选择:选择纤维长度和粗细均匀的原料,避免使用表面含油脂和杂质多的纤维,提高纤维结构的紧密性。
同时,通过纤维预处理等方法,提高纤维的质量。
2.调整纺纱液黏度:通过调整纺纱液中添加的黏合剂的浓度和种类,控制纺纱液的黏度,使其适应纺丝机的工艺要求,减少纤维浮在液面的可能性。
3.调整纺丝机参数:适当降低纺丝机的速度,增加纺纱过程中纤维被拉伸的时间,减少纤维浮纤的可能性。
同时,稳定纺纱机张力,避免大幅度的张力变化。
4.控制温湿度:调整纺纱车间的温湿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
过高或过低的温湿度会影响纺纱液的黏度和纤维的表面湿润度,从而导致浮纤问题。
5.设备维护保养:定期对纺纱设备进行检修和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同时,加强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操作技能,减少操作不当造成的浮纤问题。
通过以上综合解决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纺纱过程中出现的浮纤问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纺纱工艺和设备的特点不同,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
因此,纺纱企业应密切关注浮纤问题,进行系统的实验和改进,以提升纤维纺纱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玻纤尼龙出现“浮纤”问题的解决方案
![玻纤尼龙出现“浮纤”问题的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a1a70610661ed9ad51f3c5.png)
玻纤尼龙出现“浮纤”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尼龙中添加玻璃纤维、增韧剂等填料可显著增加材料的力学性能。
但在玻纤增强尼龙注射成型过程中,“浮纤”现象经常出现。
浮纤也叫露纤,即玻璃纤维露在产品表面,比较粗糙。
由于玻纤外露,使得此类产品的应用受到了限制,主要应用于高强度的结构件。
而凡是用加纤材料做外观件的,都是亚光面或蚀纹面(例如电动工具),因为普通加纤料难以做到亮丽的外观。
一.出现“浮纤”现象的原因:1.玻璃纤维与基料的比重差异:在塑料熔体流动过程中,由于玻纤与树脂的流动性有差异,而且质量密度也不同,使两者具有分离的趋势,玻纤浮向表面,树脂沉向内里,于是形成了玻纤外露的现象。
2.玻璃纤维与尼龙的相容性差:由于塑料熔体在流动过程中受到螺杆、喷嘴、流道及浇口的摩擦剪切力作用,会造成局部粘度的差异,同时又会破坏玻纤表面的界面层,熔体粘度愈小,界面层受损愈严重,玻纤与树脂之间的粘结力也愈小,当粘结力小到一定程度时,玻纤便会摆脱树脂基体的束缚,逐渐向表面积累而外露。
3.喷泉效应:尼龙熔体注入型模时,会形成“喷泉”效应,即玻纤会由内部向外表流动,与型腔表面接触,由于模具型面温度较低,质量轻冷凝快的玻纤被瞬间冻结,若不能及时被熔体充分包围,就会外露而形成“浮纤”。
因此,综上所述,“浮纤”现象的形成,不仅与塑料材料组成和特性有关,而且与成型加工过程有关,有着较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二.出现“浮纤”的解决方案1.模具方面:将产品外观面刻意做成亚光面或蚀纹面,减少玻纤外露的视觉反应。
2.改善玻纤与尼龙的相容性:在成型材料中加入相容剂、分散剂和润滑剂等添加剂,包括硅烷偶联剂、马来酸酐接枝相容剂、脂肪酸类润滑剂及一些国产或进口的防玻纤外露剂等,通过这些添加剂来改进玻纤与树脂间的相容性,提高分散的均匀性,增加界面粘结强度,减少玻纤与树脂的分离,从而改善玻纤外露现象。
如研究表明,在基体中添加相容剂,改性后材料玻纤在基体中相容性较未添加材料明显提高。
玻纤增强尼龙(PA)出现“浮纤”影响油漆喷涂怎么办?
![玻纤增强尼龙(PA)出现“浮纤”影响油漆喷涂怎么办?](https://img.taocdn.com/s3/m/1e49f80b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1.png)
玻纤增强尼龙(PA)出现“浮纤”影响油漆喷涂怎么办?在尼龙中添加玻璃纤维、增韧剂等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玻纤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有大幅度的提高,冲击强度则较为复杂,增韧剂加入,材料的韧性大幅度的提高.添加30%~35%的玻纤,8%~12%的增韧剂,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PA66增强尼龙系列:具有优良的耐磨性、耐热性及电性能,机械强度高,能自熄,尺寸稳定性良好,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产品、纺织产品、泵叶轮和一级精密工程部件。
PA6增强尼龙系列: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热性、耐油性及耐化学药品性,还大大降低了原材料的吸水率和收缩率,具有优良的尺寸稳定性及优异的机械强度。
由此增强尼龙用于各大行业,就PA6+GF的应用来看:PA6+GF15%---用于生产汽车散热隔栏、轮饰盖、冷却液壶、蓄电器外壳等;PA6+GF25%---用于生产汽车风扇支架、轮饰盖、油箱盖、门拉手、高位刹车灯等;PA6+GF30%---用于生产汽车组合开关、天线座、空滤外壳、门外拉手、灯体、盖板、发动机隔板等;PA6+GF60%---用于生产汽车高强度部件、倒车镜壳体支架、一般可以替代金属产品等;PA6+GF10%+M20%---用于生产油箱盖、发动机盖板、门外拉手、轮饰盖、耐磨低收缩不不变形部件等;PA6+GF20%+M25%---用于生产汽车电子冷却风扇、门外拉手、小型盖板、发动机外壳等;PA6+M30/35/40%---用于生产汽车加油门小盖、空气滤板、倒车镜壳体、线束固定座等。
关注艾邦高分子,回复“尼龙”或者“玻纤”查看更多增强尼龙成型生产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包括因熔融粘度大造成的充填困难、因混炼不均造成的性能变化以及制品表面烧焦、浮纤、料花、翘曲变形等等。
特别是3C产品表面质量,对于外观要求越来越高。
“浮纤”现象是玻纤增强尼龙在注射成型过和中,经常出现的表面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塑料制品的生产制造。
浮纤浮纤也叫露纤。
浮纤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浮纤的原因和解决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b7afb7648d7c1c708a1452b.png)
浮纤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一、浮纤出现的情况
在生产加玻纤的原料时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表面外观不良,主要为烧焦和露纤,料花。
二、产生浮纤的原因分析:
1、模具方面:在射胶的时候,料的流动是熔体的流动方式。
当玻纤的引入,玻纤相对于塑料的流动性要差很多,而塑料在模具中的流动是从夹层中间往前流,俩边往外翻动的方式流动的,因此流动性好的PP则处于熔体前面,而流动性不好玻纤的就会停留在模具表面。
解决方案:
a、增加射胶速度,减少因粘度差异引起的速差。
高速射胶条件下,慢流动玻纤和快流动塑料所存得相对速度差大幅降低;
b、增高模具温度,减少玻纤和模具的接触阻力,让玻纤和塑料的速度差尽量小。
并且让塑料流动时的中间曾尽量厚,让俩边的壳层尽量薄;
c、降低计量温度,减少溶胶量,塑料和玻纤分离的可能性尽量降低;
2、原料方面:PP、PA等树脂黏度在力学性能许可的范围内尽量选低黏,玻纤尽量用短纤,如PA66的话,加入适量PA6以增加流动性;
3、加工工艺方面:a、适当提高螺杆剪切力;b、注射速度调高,螺杆速度可以调到70%-90%;c、增大注射压力;d、整个螺杆回缩1-2MM,防止浇口浮纤;e、对于复杂制件采取分级注塑。
4、助剂方面:提高玻纤的流动性,增强玻纤与树脂的结合能力,是最有有效的办法,如加些硅酮、分散剂之类的助剂。
以下是一个解决方案仅供参考:
硅酮0.5~0.8%+分散剂0.8%,可以有效增加产品的光度和降低螺杆扭矩。
ABS加30%玻纤表面有浮纤
![ABS加30%玻纤表面有浮纤](https://img.taocdn.com/s3/m/db9d5bd576a20029bd642d26.png)
象,進而使製品不穩定或同一製品各點強度不一.
為使纖維能均勻的分散於熔體中,提高物料的流動性,以得到外觀理想,機械物理性能均勻的製品,可用提高螺桿背壓的方法,但背壓的提高
还有就是你的速度要快.压力大.
成品表面浮纖原因:
纖維種類有許多,如玻璃纖維,碳纖,硼不是相同材質,他們的流動性存在著差異,
對塑膠熔體的融合性便有所差異,所以兩相介面間存在著相容性問題.
1.質量密度的差異會造成流動充填時,有某種分離的趨勢,會造成浮纖現象.
1.注射溫度:
除熱敏性塑膠外,一般增強塑膠的料筒溫度均比非增強塑膠的溫度高出10~30℃,玻纖含量高的,溫度應適當提高些,含量低的可略低些.
料筒溫度的增加,有利與將低熔體粘度,提高充模性能,改善製品表面光潔度,提高纖維的分散性和減小取向性.料筒溫度的提高,對製品的衝
維的分散性,減少取向性,改善接縫強度顯然是有利的,所得製品的表觀光潔度較好,但如果注射速度過快,在噴嘴口和澆口處易發生"噴射"現象,
造成製品局部表觀的不光潔,在澆口附近有塊狀露絲的缺陷,這在選擇注射速度時應加以注意.
4.模具溫度
對玻纖增強塑膠而言,採用較高的模具溫度可縮小模具與熔體閒的溫差,提高熔體的充模能力.防止製品中纖維淤積.露絲,改善製品表觀光
没有好的法子改善呢?目前我们客户希望只喷一层.
高模温、料温,高压快速;
还有你的料填充的是长或短玻纤?
我用的玻纤是短的,
我的模温是100,应该算是很高了,料温是也是比较高拉,可是改善不是很明显,
玻璃纤维的制备技术及存在问题
![玻璃纤维的制备技术及存在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7d8765f3aeaad1f346933f74.png)
中国棉花加工 第 1 期
42
棉副产品综合利用
三、 存在问题 (一) 玻璃析晶问题 高强玻璃由 SiO2、 Al2O3、 MgO 主要玻璃成份组成, 它兼具有高的强度和高的结晶上限温度, 快的晶体生 长速度, 在生产中更易产生结晶而中止生产过程。 目前造成生产中析晶的原因, 主要是玻璃原料 中的杂质、 窑炉和拉丝代铂炉升温过程中在玻璃结 晶温度区停留时间长和拉丝漏板二端区散热大, 温 度低造成漏嘴结晶。 (二) 原丝线密度变化大 高强拉丝工艺是采用手工加料, 一次加料量高 达 1.5 kg 以上, 液面波动大, 静压变化大, 且对电熔 式代铂炉而言, 当大量的冷玻璃加入后, 炉内电力线 分布崎变, 热点下移, 致使流入漏板区的玻璃液温度 提高, 粘度降低, 流量增大, 原丝线密度变大。二者 的综合结果造成原丝线密度变化大。 解决方法有二种: 一种是实现自动加球, 目前已 基本完成该装置的设计、 选型、 加工和调试, 并在 200 孔上试用, 效果较明显。另一种是用漏板恒温控制替 代目前的恒压控制, 提高进入漏嘴区玻璃液温度的控 制精度, 使玻璃流量均匀, 从而确保线密度稳定。 (三) 高强玻璃及纤维成型能耗大 目前高强玻璃耗电约 6 kW/kg, 原丝约 8 kW/kg, 远高于无碱球 (2.75 kW/kg) 和原丝的耗电量。电耗 占高强纤维生产总成本的 20% 左右, 它是高强玻纤 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决办法: (1) 发展 200 孔生产技术及其产品, 可有效降低能耗。 (2) 改用以 SiO2、 Al2O3 化合态的物 质如叶腊石替代单质的石英和氧化铝粉原料配制玻 璃配合料, 提高熔窑的玻璃熔化能力。 (3) 研究解决 无水冷钼电极的保护技术。 (4) 研究选用新的耐火材 料, 既能保证玻璃液质量, 保证纤维强度, 又能免除 冷却砖材的水包, 减少冷却水带走的能耗。 (5) 扩大 熔窑生产能力, 减少单位玻璃的能耗。 四、 结论 玻璃纤维由于具有技术含量高、 生产效率高、 产 品性能独特等特点, 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市场前 景, 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纺织品加工工 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 玻璃纤维起步于 20 世纪 50 年代,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 也有着非 凡的发展。玻纤市场供不应求, 在缠绕和 SMC 等 FRSP 产品生产中, 玻纤缺口量在 20% 左右; 增强塑 料和工程塑料的发展推动 FRTP 的快速发展也使玻 纤供应不足。节能减排的战略决策推动玻璃纤维市 场的发展。相信通过科技创新和工艺改进, 可以逐 步实现我国玻璃纤维高端产品的大规模生产。☆
玻纤的分类及应用(不错)
![玻纤的分类及应用(不错)](https://img.taocdn.com/s3/m/282d5610a300a6c30c229f54.png)
玻纤知识与浮纤解决方法探讨第一部分:玻纤知识:1、玻纤分类从长度分类分可以分连续玻纤、短玻纤(定长玻纤)和长玻纤(LET),连续玻纤是国内目前应用最广的玻纤,就是通常说的“长纤”,代表厂家有巨石,泰山、兴旺等。
定长玻纤就是通常说的“短纤”,一般是外资改性厂与国内部分企业在用,代表厂家有PPG,OCF及国内的CPIC,巨石泰山也有少部分,但质量不如人意。
LET是最近在国内兴起的,代表厂家有PPG,CPIC及巨石,目前国内金发和苏州和昌产量较大,杰事杰及温州俊尔,南京聚隆在开发当中,也有小批量生产从碱金属含量分可分为无碱,低中高,通常改性增强用无碱,也就是E玻纤,国内改性一般使用E玻纤。
2、玻纤的应用:玻纤增强塑料的原理主要是由于玻纤/树脂界面上连接必然是使作用到模塑件上的力传导到玻纤上,因此玻纤的长度被充分利用,起到树脂增强的目的,但玻纤在树脂基体中长度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这就是临界玻纤长度,玻璃纤维的临界纤维长度(即可将力从基材传递给纤维的最小长度)在0.3~0.6mm之间,临界长度只与剪切力与玻纤单丝直径有关,上面的临界长度是指玻纤在最终产品里的长度,如是果是塑料粒子里话,此长就就在0.6~0.8mm之间,从理论上讲,临界长度与玻纤的原始长度没有关系,如果增强产品把玻纤的长度都控制在这个范围的话,此时产品的力学性能与表面外观都是最好的,最平衡的,如果长度过长,力学性能上升,但制品表面会变粗糙与翘曲,如果长度过短,就会导致力学性能不足。
要控制玻纤的长度应该从调整螺杆结构及转速入手,如果玻纤长径控制在400效果最佳。
3、评价玻纤好坏的主要指标:第一个指标:玻纤在拉丝过程中所使用的表面活性处理剂。
表面活性处理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浸润剂,浸润剂主要是偶联剂与成膜剂,另外还有一些润滑剂、抗氧剂、乳化剂、抗静电剂等,成膜剂的成分与其它助剂的种类对玻纤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在选择玻纤时就根据基料与成品要求选择合适的玻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玻纤知识与浮纤解决方法探讨
第一部分:玻纤知识:
1、玻纤分类
从长度分类分可以分连续玻纤、短玻纤(定长玻纤)和长玻纤(LET),连续玻纤是国内目前应用最广的玻纤,就是通常说的“长纤”,代表厂家有巨石,泰山、兴旺等。
定长玻纤就是通常说的“短纤”,一般是外资改性厂与国内部分企业在用,代表厂家有PPG,OCF及国内的CPIC,巨石泰山也有少部分,但质量不如人意。
LET是最近在国内兴起的,代表厂家有PPG,CPIC及巨石,目前国内金发和苏州和昌产量较大,杰事杰及温州俊尔,南京聚隆在开发当中,也有小批量生产
从碱金属含量分可分为无碱,低中高,通常改性增强用无碱,也就是E玻纤,国内改性一般使用E玻纤。
2、玻纤的应用:
玻纤增强塑料的原理主要是由于玻纤/树脂界面上连接必然是使作用到模塑件上的力传导到玻纤上,因此玻纤的长度被充分利用,起到树脂增强的目的,但玻纤在树脂基体中长度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这就是临界玻纤长度,玻璃纤维的临界纤维长度(即可将力从基材传递给纤维的最小长度)在0.3~0.6mm之间,临界长度只与剪切力与玻纤单丝直径有关,上面的临界长度是指玻纤在最终产品里的长度,如是果是塑料粒子里话,此长就就在0.6~0.8mm 之间,从理论上讲,临界长度与玻纤的原始长度没有关系,如果增强产品把玻纤的长度都控制在这个范围的话,此时产品的力学性能与表面外观都是最好的,最平衡的,如果长度过长,力学性能上升,但制品表面会变粗糙与翘曲,如果长度过短,就会导致力学性能不足。
要控制玻纤的长度应该从调整螺杆结构及转速入手,如果玻纤长径控制在400效果最佳。
3、评价玻纤好坏的主要指标:
第一个指标:玻纤在拉丝过程中所使用的表面活性处理剂。
表面活性处理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浸润剂,浸润剂主要是偶联剂与成膜剂,另外还有一些润滑剂、抗氧剂、乳化剂、抗静电剂等,成膜剂的成分与其它助剂的种类对玻纤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在选择玻纤时就根据基料与成品要求选择合适的玻纤。
像PPG、CPIC等公司短纤牌号较多,就是因为表面浸润剂不一样,这样就针对性比较强。
第二个指标:单丝直径。
以前介绍过临界玻纤长度只与剪切力和单丝直径有关,从理论上讲,如果单丝直径越小,产品的力学性能与表面外观越佳。
目前国内玻纤直径一般都在10μm,13μm,像CPIC就有开发7μm的玻纤。
4、浮纤原因分析:
浮纤是增强改性里的一个通病,尤其是PA黑色的产品,前面介绍过如果能在塑料粒子把玻纤长度控制在0.6~0.8mm之前的话,基本不会有浮纤的出现,但由于玻纤质量,树脂的黏度、改性的所用机器及工艺,下游客户的模具及工艺等影响不可避免会出现浮纤。
浮纤是由于玻纤与树脂的流动性不一致及树脂与玻纤结合能力不强所导致的,如果要解决浮纤要从这一原理入手。
5、连续玻纤好还是短玻纤好
有很多人会觉得,连续玻纤经过螺杆剪切不就是短玻纤了吗?效果不是一样的吗?其实从综合性能上讲,短玻纤优于连续玻纤,只是国内改性市场迫于成本压力使用连续玻纤的过多。
[font=黑体]短玻纤与连续性能比较表请阅附件[/font]
总得来说,短玻纤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短纤针对性较强,一般短纤生产的厂家会根据不同用途使用不同的浸润剂,而且短纤在单位体积内浸润剂含量比长纤要多,这样就会保证树脂与玻纤的结合能力。
2、短纤的单丝直径较细,比较好控制玻纤在塑料粒子的长度和分布,从而直接影响产品力学性能与表面外观。
②短纤计量更加准确,短纤一般是通过侧喂料系统与电子秤添加。
③对螺纹块磨损较小,由于短纤已经被原厂剪切好,改性再加工时,就螺杆剪切力大大减弱。
④如果是回料增强的话,可以考虑加短纤,用比较差一点的回料,可以降低成本,如隔热条专用料完全可用此方法。
第二部分:浮纤解决方法(以PA为例)
在此总结一些行业里常用的一些方法,如有不足请大家指正。
前面也说过要从产生浮纤的原理入手解决浮纤问题,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方面:从原料入手,PA黏度在力学性能许可的范围内尽量选低黏,玻纤尽量用短纤,如果是PA66的话,可以考虑加入一些PA6和回料以增加流动性,个人认为,选择玻纤最重要。
第二方面:从工艺入手,适当提高螺杆剪切力;2、注射速度调高,螺杆速度可以调到70% -90%;3、增大注射压力;4、整个螺杆回缩1-2MM,防止浇口浮纤;5、对于复杂制件采取分级注塑。
第三方面:从助剂入手,如果前两种方法都不能解决的话只能考虑从助剂入手。
目前助剂解决浮纤,主要是加强玻纤的流动性,增强玻纤与树脂的结合能力,还一些传为偏门的方法如使用特殊染料把玻纤染黑(只适用于PA黑色),表面而且非常光亮
助剂的种类:硅氧烷(硅酮母料与硅酮粉),改性的酰胺类及聚合物(如TAF,超分散剂等),玻料微珠,相容剂,特殊黑色母(可以把玻纤染黑)。
个人认为只要使用得当,上面的这些助剂都会有比较的效果。
个人经验,仅供大家参考:
①、硅酮0.5~0.8%+分散剂0.8%,效果很不错,还可以增加产品的光度和降低螺杆扭矩。
②、玻璃微珠,一般PA+30%GF体系里添加5%的GB,GB一定要使用进口,这样对力学性能影响较小。
③、PA黑色,添加1%~1.5%特殊黑色母,效果很棒,只是成本较高
把lZ的助剂使用经验的几点补充下:
4. 流动性改性的助剂,或者提高/降低尼龙粘度的助剂
5. 相容剂方面,提高树脂与玻纤的结合力
国外有些关于前锋的理论,即塑料注塑表层流动性不同于内部流动性,表层成为前锋,前锋影响塑料外观。
前锋流动性差、玻纤与塑料相容性不好,会造成塑料带不动玻纤的现象,就是我们俗称的“露纤”。
其实文章中提到各种改变注塑工艺的方法都能适当的调整前锋的情况。
由于小弟是做德固赛公司硅氧烷代理的,所以这里也推荐下我们的改性硅氧烷,硅氧烷由于硅氧官能团表面张力极低、不亲树脂的原因,会富集于前锋中,提高了前锋的流动性,从而改善了玻纤或其他矿物填充所引起的表面缺陷,但是硅氧烷没有亲树脂链段,容易发生喷霜、亮斑、微观自团聚等现象,影响产品外观和后期加工性能,而改性硅氧烷均匀“嵌入”塑料表层,不会影响印刷、喷涂和电镀。
由于炭黑质量和本身性能的问题,前锋中炭黑含量比较少,所以很多制品不容易做得黑
又亮,玻纤外露也有这个原因,前锋里炭黑不足以遮盖白色的玻纤;但是有些特殊染料可以均匀分散在前锋里并且容易把玻纤染黑,这样遮盖了玻纤的颜色,容易做到黑又亮。
另外许多客户在小的样板做试验的时候会发现试验效果不同于客户较大或较复杂制件,因为小色板的前锋的远小于复杂的大制件,所以很难模拟客户情况做实验。
这里我推荐用薄壁的样板做实验,薄壁产品的前锋更接近于大制件的前锋,表观上看到玻纤外露的情况更加明显,但当改善了前锋情况时候效果也更加明显,因此在薄壁试验样板(低于1.8mm厚)做试验,试验效果被放大了,更容易模拟客户情况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