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 期末考试 简答论述题
马克思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什么本质?A. 公平交换B. 阶级对立C. 经济危机D. 社会和谐答案:B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A. 个人与集体的矛盾B.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D.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答案:B3.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指:A. 无产阶级在经济上的领导权B. 无产阶级在政治上的领导权C. 无产阶级在文化上的领导权D. 无产阶级在社会生活上的领导权答案:B4.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 个人英雄B. 社会意识C. 社会存在D. 社会制度答案:C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具有什么性质?A. 自由劳动B. 强制劳动C. 异化劳动D. 创造性劳动答案:C6.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A. 产品过剩B. 消费不足C. 生产过剩D. 资本积累答案:D7.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阶级斗争是:A. 社会发展的动力B. 社会稳定的保障C. 社会和谐的体现D. 社会进步的标志答案:A8.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A. 物质极大丰富B. 阶级完全消失C. 社会完全平等D. 所有制完全公有答案:B9.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什么决定?A. 供求关系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 个人劳动时间D. 资本投入量答案:B10.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哪种现象?A. 个人主义B. 物质主义C. 消费主义D. 商品化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关于“商品二重性”的理论。
答案:马克思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而价值则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论选读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资本论选读试题及其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A.本质B.规律C.运行机制D.全部矛盾【参考答案】A2.资本是不断地在运动中的,它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这种价值增值规律是()。
A.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B.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C.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D.市场经济的根本规律【参考答案】B3.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与此相适应,资本分别采取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
其中,购买阶段的资本职能是()。
A.生产职能B.货币职能C.流通职能D.支付职能【参考答案】B4.资本主义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表明()。
A.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必要条件B.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C.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D.资本主义工资制度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参考答案】ABCD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分析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揭示了()。
A.价值增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资本主义生产规律D.资本主义再生产规律【参考答案】D二、简答题1.简述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参考答案】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则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2.如何理解资本循环是资本运动的一个阶段?【参考答案】资本循环是资本运动的一个阶段,这是因为:第一,资本循环是资本运动的一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资本要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执行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第二,在资本循环中,资本要采取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并分别采取三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即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第三,资本循环顺利实现的条件,也就是资本周转顺利实现的条件。
资本论选读期末考试复习题
《资本论》选读期末考试复习题1、在当代怎样学习研究《资本论》?谈谈自己的体会。
答:《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精力的结晶,是划时代的伟大著作。
它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它为政治经济学阐述第基本原理,指导我们从根基上分析研究当代国内外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
在当代学习研究《资本论》个人的体会应当把握以下三点:(一)运用“钻进去”和“跳出来”的方法。
“钻进去”,读懂和掌握《资本论》的科学原理;“跳出来”,运用《资本论》的科学原理研究现实问题。
(联系实际加以说明)(二)坚持精而管用的原则。
对《资本论》抓重点而求精、求管用,研究其实践意义,发扬勇于探索的精神。
(联系实际加以说明)(三)采取坚持、发掘、发挥、发展的态度。
对《资本论》,坚持其科学原理;发掘过去对其忽视的科学精神;发挥其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的活力;发展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联系实际加以说明)(题型:论述题或简答题;论述题要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2、怎样理解《资本论》的抽象法及其实践意义?答:抽象法是对研究对象做抽象思维活动的科学方法。
《资本论》运用抽象法,一方面从具体到抽象体现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从抽象到具体体现叙述方法。
抽象法的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或科学研究中,要讲究科学研究的方法或叙述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从具体到抽象,才能透过现象抓本质;科学的叙述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才能把研究的问题论述表达得深刻、充分、清楚。
(题型:简答题或辩析题;辩析题要理解,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内容可以出辩析题型。
)3、怎样理解《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及其实践意义?答:《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
现代社会经济运行规律,体现在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在以下必然性上: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
资本论题目
资本论题目考试复习题一、简答题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一)“我要在本书研究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马克思这句话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
对此应该如下理解:第一,《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第四,《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把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单独表述再来。
(二)《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
这些规律体现在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相互关系中,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
第三,资本竞争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阶段过渡。
⒉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一)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提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第一,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第二,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过程”。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
(二)实践意义:这一观点指导我们掌握历史哈特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开始,一直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
从原始社会出发,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历史趋势。
马列原著选读期末考试试题
马列原著选读期末考试试题# 马列原著选读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 C. 资本家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2.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认为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是:- A. 垄断、金融资本、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战争- B. 垄断、金融资本、资本输出、殖民地、战争- C. 垄断、金融资本、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殖民地- D. 垄断、金融资本、资本输出、殖民地、世界市场3.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口号是:- A. “消灭私有制”- B.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C. “无产阶级专政”- D. “阶级斗争”4.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判的是:- A. 黑格尔的辩证法- B. 普鲁东的社会主义- C.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 康德的批判哲学5.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 A. 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B. 无产阶级对农民阶级的专政- C. 无产阶级对一切反动阶级的专政- D. 无产阶级对一切阶级的专政##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阐述。
2.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是如何批判经验批判主义的?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是如何描述共产主义社会的?##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主义的批判及其意义。
2. 论述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中对民粹派的批判及其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请结合马克思的《工资、价格和利润》一文,分析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并讨论工人阶级如何通过斗争改善自己的境遇。
注意:- 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
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
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
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
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
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
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
马克思期末考试试题
马克思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分析了哪种社会形态?A. 封建社会B. 奴隶社会C. 资本主义社会D. 社会主义社会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阶级矛盾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矛盾3. 马克思将商品的二重性定义为:A.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B. 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C. 使用价值和价值D. 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4.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来源是:A. 资本家的投资B. 工人的剩余劳动C. 资本的自我增值D. 市场供求关系5.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A. 个别劳动时间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 劳动者的主观评价D. 商品的稀缺程度6.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阶级斗争是:A.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B. 社会不平等的根源C. 社会和谐的基础D. 社会秩序的保障7.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A. 实现个人自由B. 消灭私有制C. 建立资产阶级专政D. 实现社会公平8.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分析了哪些方面的异化?A. 政治异化B. 经济异化C. 社会异化D. 劳动异化9.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剥削形式是:A. 封建剥削B. 奴隶剥削C. 资本剥削D. 国家剥削10.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A. 资本家如何获取利润B. 工人如何获得工资C. 商品如何定价D. 国家如何征税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2. 解释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二重性”。
3. 马克思如何定义“剩余价值”?4.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对社会变革有何启示?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2.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当代工人阶级的影响是什么?四、案例分析题(每题20分,共20分)请分析以下案例,并结合马克思的理论,讨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异化现象及其可能的解决途径。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
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
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
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
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
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
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2020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2020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的来源是:A. 工人的劳动B. 资本家的管理C. 原材料的投入D. 机器设备的使用答案:A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资本家与无产阶级的矛盾B.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矛盾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的矛盾答案:C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以下哪个因素决定:A. 商品的稀缺性B. 商品的交换价值C. 商品的使用价值D. 商品的劳动时间答案:D4.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A. 资本家的消费不足B. 工人的购买力不足C. 资本的过度积累D. 市场的过度竞争答案:C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是:A. 社会化大生产B. 个体小生产C. 手工作坊式生产D.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社会平均劳动条件下,生产一定数量商品所需要的平均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 阐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理论。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所导致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购买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会导致生产过剩,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这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会周期性地爆发。
3. 马克思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阶级斗争?答案: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不断压榨工人的劳动,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这必然引起工人的反抗。
山东省委党校2013级《《资本论》选读》期末考试
2013级在职研究生班经管专业第1学期期末考试《《资本论》选读》试卷(开卷)(卷面满分为80分)一、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1.资本循环的正常进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为什么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在同样的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3.解析“储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的含义。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是什么关系?5.什么是虚拟资本?它有哪些特征和典型形式?二、判断分析题(先利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题3分,共30分)1.在货币流通规律中,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不同。
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可用公式反映:I(v+m)>IIc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是按产品的最终用途划分的。
5.在土地所有权存在的条件下,不论租种什么等级的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叫绝对地租。
6.《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中没有消费,所以,《资本论》缺少了对消费问题的研究。
7.纸币的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只能从纸币作为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
8.固定资本周转的特点是投人生产的使用价值一次全部消耗,价值全部一次转移到产品中去,随产品流通完成周转。
9.流动资本就是流通资本。
10.流通时间对资本周转速度没有影响。
三、材料分析和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每题答案应在300以上,字数不足者得分不超过6分)1.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论述及其实践意义。
2.试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3.材料分析题北京市曾对行业利润率进行调查。
在7大主要行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相对较高。
如,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达到33. 6%,软件业达到26.8%,制药业达到23%,烟草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达到了18.1%。
资本论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资本论》的作者是:A. 亚当·斯密B. 卡尔·马克思C. 大卫·李嘉图D.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答案:B2. 《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哪种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A. 黄金B. 劳动力C. 石油D. 土地答案:B3.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产生于:A. 商品流通领域B. 生产领域C. 资本流通领域D. 消费领域答案:B4. 下列哪一项不是《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A. 创造使用价值B. 实现价值增殖C. 创造交换价值D. 创造剩余价值答案:A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劳动过程”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工人的劳动B. 劳动对象C. 劳动资料D. 资本家的管理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资本论》中提到的“商品的二重性”是什么?答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到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类某种特定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物质内容,与商品的物质形态不可分割。
价值则是商品作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社会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如何定义“剩余价值”的?答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定义剩余价值为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那部分价值。
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是资本家获得利润的来源。
3. 描述《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积累”的过程。
答案: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规模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的再投资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和阶级矛盾加剧的根本原因。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的分析。
资本论选读期末考试简答论述题
资本论选读期末考试简答论述题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包括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他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其中,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和生产的社会形式,即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广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是指产品的交换关系,包括在广义的生产关系之中。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中包括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是马克思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是联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的对立运动与劳动两重性的关系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二重性。
更多的实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它的价值量可能是同时下降的。
这种对立的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力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它不再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
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但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
因此,能够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增加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力变化,如果缩减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会减少这个增大的总量的价值量。
商品拜物教产生的直接原因、根源及历史性商品的神秘性性质是由商品形式本身所发生的,是因为劳动产品变成商品就会由下述的三个表现形式而引起人们的幻觉:①抽象劳动本身是无差别的,但是他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凝结在一定的物体内,通过价值来表现,使商品本身神秘化了;②劳动产品变成商品后,劳动量就不能知己用劳动时间来计算,而是用价值量来计量,而价值量又不是直接表现出来,而又是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一定量来表现,这一转换使商品本身就神秘化了;③在商品社会里,劳动者互换商品是现象,实质上是交换劳动,使它们互换劳动的关系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要通过物物交换表现出来,这一转换,使得商品看起来就有了神秘性。
资本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资本论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C. 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答案:D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剩余价值的来源是:A. 工人的劳动B. 资本家的投资C. 资本家的技术革新D.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答案:A3. 资本积累的过程是:A. 资本家不断增加资本的过程B. 工人工资不断提高的过程C. 资本家不断获取剩余价值的过程D. 资本家不断减少工人数量的过程答案:C二、多选题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方式包括:A. 土地的掠夺B. 奴隶贸易C. 殖民掠夺D. 封建地租的积累答案:A、B、C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两种形式,它们是:A. 简单再生产B. 扩大再生产C. 资本积累D. 资本消耗答案:A、B三、判断题1.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历史上最进步的生产方式。
答案:正确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的定义。
答案:资本是用于生产过程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是一种生产关系,体现在货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上,通过购买劳动力并将其与生产资料结合,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新价值。
2. 描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进而引发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五、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的看法。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性,它通过提高生产力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资本论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C.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D. 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答案:C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是()。
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B.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C. 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D. 价值形成过程和剩余价值形成过程答案:B3.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出卖的是()。
A. 自己的产品B. 自己的劳动力C. 自己的资本D. 自己的劳动时间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剩余价值的来源包括()。
A. 绝对剩余价值B. 相对剩余价值C. 剥削工人D. 延长工作日答案:A, B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 生产过剩B. 资本积累C. 工人阶级贫困化D.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答案:B, C, D三、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对资本的定义。
答案: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2. 描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的理解。
答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出卖劳动力,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四、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答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
这些矛盾包括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导致生产过剩,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的,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危机的规模和破坏性会不断增大。
2. 论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的看法。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它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资本论选读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资本论选读》试题及参考答案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本题共计 20 分)1、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它的使用过程中()A、能够转移自身的价值B、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C、能够创造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D、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2、资本积聚是指()A、个别资本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扩大资本规模B、个别资本靠吞并其它资本来扩大资本规模C、个别资本靠剥夺小生产者来扩大资本规模D、个别资本靠组织股份公司来扩大资本规模3、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可变资本是()A、资本家腰包里掏出来的B、工人活劳动的吸收器C、工人前一生产过程所创造的D、工人具体劳动转移的4、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产业资本,商品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流通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预付资本5、假定出现Ⅰ(1600V+1600m)>Ⅱ3000C,这时社会资本()A、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B、有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C、既不能进行简单再生产,也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D、再生产只能在萎缩状态中进行6、资本流通的公式是()A、G—GB、W—WC、W—G—WD、G—W—G′7、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在于()A、劳动者B、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C、劳动对象D、生产什么8、在几个社会制度中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是()A、剩余价值规律B、价值规律C、按劳分配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9、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因为它()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B、是劳动的价值C、是劳动力的价值D、是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10、在资本的各种具体形态中,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资本形态是()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C、借贷资本D、农业资本11、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A、剩余价值率的存在为前提B、年剩余价值率的存在为前提C、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D、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1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作是()A、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B、不变资本的产物C、可变资本的产物D、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1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提高为条件A、个别劳动生产率B、社会劳动生产率C、部门劳动生产率D、资本有机构成14、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A、土地经营权的垄断B、土地所有权的垄断C、土地的等级差别D、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15、商业利润是商业职工()A、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剩余价值B、在必要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C、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实现的剩余价值D、在必要劳动时间里实现的价值16、《资本论》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在()A、第一卷B、第四卷C、第三卷D、第二卷17、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商品价值等于()A、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劳动力价值B、旧价值+新价值C、旧价值+剩余价值D、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剩余价值18、下述论断哪个是正确的?()A、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有价值B、有价值的东西都有使用价值C、有价格的东西都必然有价值D、价格的变化都反映价值的变化19、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A、不能比较B、在创造价值的数量上没有区别C、前者可以还原为多倍的后者D、后者可以还原为多倍的前者20、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是指()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工作日D、个别劳动时间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本题共计 10 分)1、《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大学资本论选学考试试题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资本论》选读期末试题一.选择题1.商品的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__,与这一劳动生产率成__(B)A.正比正比B.正比反比C.反比反比D.反比正比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是(A)A.价值尺度流通手段B.价值尺度贮藏手段C.流通手段世界货币D.流通手段贮藏手段3.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C)A.剩余价值B.生产力水平C.资本积累D.剥削手段4.具体劳动生产出的是( D)A.价值B.商品C.劳动产品D.使用价值5.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 A)的转化形式。
A.价值、价格B.价值、使用价值C.价格、使用价值D.价值、质量二、判断题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2.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3.工作日的可变量,工作日的长短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程度(×)4.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普遍提高,超额剩余价值会消失,但所有资本家都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5.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石金银。
(√)三.名词解释1.价值尺度:一切商品都以一定量的货币来表现和衡量自己的价值。
2.具体劳动: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也称为有用劳动。
3.相对剩余价值:我们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地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4.资本有机构成:四.解答题1.货币价值尺度和货币价格标准有什么区别?(1)代表内容不同: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是当作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作为价格标准,货币是当作一个确定的金属重量。
(2)作用不同:作为价值尺度,它把不同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各种价格,转化为想象的金属;作为价格标准,计量这些金的量。
(3)计量的对象不同:价值尺度时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价格标准则是以一个确定的金量为单位来计量表现各种商品价值的不同的金属本身,而不是计量这些不同金量的价值。
资本论课程试题
《资本论》课程试题一、简答题(共10题,任选5题,每题10分,共50分)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经济生活中的资本家的?(第1版序言,第2章,第22章第3节)2、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3章第1节)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指货币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作用。
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价格标准:为了计量商品的价值量,使之可以互相比较和换算,于是,要求把某一固定的金量作为计量单位,并对各种不同的货币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技术规定,这就是价格标准。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货币执行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职能”这句话。
这句话里后面的“货币”实际上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个是指与商品对立的一般意义上的货币,另一个则特指成为货币本身的基本计量单位的那个货币。
不能认为一般意义上的货币都具有价格标准的职能。
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不同:首先,价值尺度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
价格标准不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而是由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的技术性规定。
其次,作为价值尺度,它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商品的数量。
再次,作为价值尺度,它本身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则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
最后,作为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中适应变换的需要自发地产生的;而作为价格标准,通常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3、为什么说流通领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第4章第2节)第一篇的理论表明,商品交换本质上是一种等价交换,无论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还是商品与货币的交换,都是如此。
而资本总公式G—W—G′表明,经过一买一卖,货币增加了,即资本发生了价值增殖。
显然,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
当然,这种矛盾只是从形式上看才存在。
马克思这里说存在着矛盾,那么,显然,这个矛盾完全只是从资本运动形式方面来说才是存在的,因此,它只是一个表面的矛盾,而不是内在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中所发生的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发生的?流通本身又分为等价交换与非等价交换两种情况。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商品的二重性”指的是:A. 使用价值和价值B. 价值和交换价值C. 交换价值和价格D. 价格和价值答案:A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A. 劳动与资本的矛盾B. 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D. 资本的积累与消费的不足答案:C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剩余价值的来源是:A. 工人的劳动B. 资本家的投资C. 资本的积累D. 市场的扩大答案:A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A. 技术进步B. 资本的过度积累C. 工人阶级的贫困化D. 生产过剩答案:D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A.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B. 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例C. 资本的总价值与总产量的比例D. 资本的总产量与总价值的比例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答案: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7. 解释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答案:劳动力商品是指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
其特点包括:(1)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创造新价值的源泉;(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工人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可以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新价值,即剩余价值。
8. 马克思如何论述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系?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发展的动力。
资本积累意味着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规模。
资本积累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最终可能导致经济危机。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
资本论整理考试题
资本论整理考试题一、选择题1、在以下四个选项中,哪一项最能准确地描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A.劳动决定价值,土地决定利润B.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决定利润C.劳动创造价值,土地决定利润D.劳动决定价值,资本决定利润2、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他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的描述是:A.扩大再生产B.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C.剩余价值的生产D.自然经济的瓦解3、下列哪一项不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观点?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B.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C.剩余价值产生于生产领域D.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二、简答题1、请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2、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如何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3、请阐述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应用。
4、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三、论述题1、请结合马克思的《资本论》,阐述你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理解。
2、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在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问题中的重要性。
3、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论述如何理解和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包括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他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其中,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和生产的社会形式,即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广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是指产品的交换关系,包括在广义的生产关系之中。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中包括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是马克思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是联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的对立运动与劳动两重性的关系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二重性。
更多的实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它的价值量可能是同时下降的。
这种对立的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力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它不再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
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但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
因此,能够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增加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力变化,如果缩减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会减少这个增大的总量的价值量。
⚫商品拜物教产生的直接原因、根源及历史性商品的神秘性性质是由商品形式本身所发生的,是因为劳动产品变成商品就会由下述的三个表现形式而引起人们的幻觉:①抽象劳动本身是无差别的,但是他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凝结在一定的物体内,通过价值来表现,使商品本身神秘化了;②劳动产品变成商品后,劳动量就不能知己用劳动时间来计算,而是用价值量来计量,而价值量又不是直接表现出来,而又是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一定量来表现,这一转换使商品本身就神秘化了;③在商品社会里,劳动者互换商品是现象,实质上是交换劳动,使它们互换劳动的关系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要通过物物交换表现出来,这一转换,使得商品看起来就有了神秘性。
(劳动者交换劳动的关系是通过物与物的交换关系来表现的)拜物教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商品生产者矛盾一方面是私人劳动,另一方面是这种私人劳动具有社会性,这种社会性只有在交换中才能表现出来,但在交换中却以物的性质表现出来,人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掩盖。
历史性有商品经济就有拜物教,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拜物教。
送四个阶段论证了拜物教的历史性⚫货币产生的历史过程与本质货币产生的历史过程就是价值形式演进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剩余商品出现,偶然交换产生,一种商品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这种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称为简单价值形式,缺点是具有偶然性。
当一种商品开始和其他一定数量的系列商品进行交换,这些商品都能够证明前者的价值,价值在此处开始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这种交换形式被称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缺点是等价物不固定,不便于交换。
随着价值形式的发展出现一般等价物,将商品转换为一般等价物,劳动被承认,这种交换形式是一般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过程质的飞跃。
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的使用范围扩大,最终在商品世界的价值表现中独占了这个地位,他就成了货币商品,一般等价物形式就转化为货币形式。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金能够作为货币与其他商品对立,是因为他早就作为商品与它们对立。
6.马克思对商品价值量的分析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
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
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7.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内容:1.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这种生产活动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
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称为有用劳动。
⚫制造不同商品的具体劳动必须是不同质的(具体劳动是千差万别的)⚫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形成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具体劳动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具体劳动是形成物质财富的重要源泉,但不是唯一源泉2.形成价值实体的抽象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平均的简单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同种商品的价值量)⚫抽象劳动是反映商品关系的历史范畴⚫劳动生产力越高,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效率越高,在一定时间内使用价值就越多意义: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不同质的具体劳动是形成使用价值的要素,同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来源于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他决定商品具有两个因素。
意义: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8.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前提原理及理论意义前提原理:⚫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第Ⅱ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c+v+m。
c—旧;v+m —新理论意义:⚫批判斯密教条,在理论上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首创,前无古人,意义重大。
9.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和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特点:⚫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还包括个人消费。
一方面,它包含可变资本向劳动力的转换,从而包含劳动力的并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在这里工人是他的商品——劳动力的卖者,资本家是这种商品的买者。
另一方面,商品的出售,包含工人阶级对商品的购买,也就是说,包含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
在这里工人阶级是买者,资本家是向工人出售商品的卖者。
⚫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还包括一般商品流通。
1.资本本身的循环,2.进入个人消费的商品的循环,也就是工人用工资,资本家用剩余价值(或其中的一部分)购买的那些商品的循环。
⚫不仅包括预付资本价值的实现过程,还包括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核心问题: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要从价值补偿和实务补偿两方面考虑。
当我们考察社会总资本及其产品价值时。
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另一部分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这在表现出总资本执行职能的结果的产品价值本身内形成一个运动。
这个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实物补偿。
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
10.马克思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实现条件及意义实现过程:首先,第Ⅰ部类内部的交换。
第Ⅰ部类中的4000c,在实物上是由各种生产资料构成的,在价值上它代表本部类已经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
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生产中消耗了的4000c必须用新的生产资料来补偿,而第Ⅰ部类本身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因此,这部分产品可以通过第Ⅰ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而得到实现。
其次,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
第Ⅱ部类中的产品500v+500m,在实物上是由各种消费资料构成的,在价值上代表本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500v是工人的工资,需要购买消费资料;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500m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也需要购买消费资料,而第Ⅱ部类本身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因此,这部分产品同样可以通过第Ⅱ部类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
再次,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交换,第Ⅰ部类还剩下1000v+1000m的产品,这部分产品在价值上代表本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它是用于第Ⅰ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个人生活消费的消费基金,但这部分产品在实物上都是生产资料,无法在第Ⅰ部类内部实现,而必须与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相交换。
同时,第Ⅱ部类剩下的2000c的产品,它们在价值上代表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需要用生产资料来补偿,但这部分产品的实物却是消费资料,无法在第Ⅱ部类内部实现,必须与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相交换。
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使第Ⅰ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得到了个人消费所需的价值2000的消费资料,而第Ⅱ部类的资本家得到了生产需要的价值2000的生产资料,并使:Ⅰ(1000v十1000m)和Ⅱ2000c两部分产品都得到实现。
实现条件:A.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
用公式表示是:Ⅰ(v+m)=Ⅱc。
这是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这个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即第Ⅰ部类向第Ⅱ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必须与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平衡;第Ⅱ部类向第Ⅰ部类提供消费资料,必须与第Ⅰ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相平衡。
B.第Ⅰ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Ⅰ(c+v+m)=Ⅰc+Ⅱc。
这个实现条件表明,第Ⅰ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应该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平衡。
C.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用公式表示是:Ⅱ(c+v+m)=Ⅰ(v+m)+Ⅱ(v+m)。
这个条件表明,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应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保持平衡。
意义:必要消费资料的生产和奢侈品的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以Ⅱ(v+m)在Ⅱa和Ⅱb之间的分割为条件的,从而也是以Ⅱc在(Ⅱa)c和(Ⅱb)c之间的分割为条件的。
因此,这种分割从根本上影响着生产的性质和数量关系,对生产的总形态来说,是一个本质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