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

①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湄南河平原水网密布,土壤深厚、肥沃;气候高温多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力完成;村庄内传统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为主,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②美国中部平原农场的生活图景: A.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 B.劳动人手不多。C.农业生产主要是机械化作业。 D.人们生活水平较高。③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平原的差异:内容泰国湄南河平原美国中部平原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北美洲中部人口密度密集分散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业生产方式精耕细作机械化作业生活水平较低较高⑵与山为邻P74-77 ①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不同的自然景观:从山麓到山顶依次是荒漠、草地、森林(阔叶林——针叶林)、草地、雪山。P74 ②元阳县发展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 A.元阳县位于哀牢山区,这里一年四季都有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加上元江的水汽蒸腾升空,形成云雨,常年不断的雨水,为水稻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B.合理的引水渠道,使雨水得到了有效利用,灌溉了层层叠叠的梯田。③卢卡索的旅游业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有利方面:A.人们能在家乡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避免了外出打工的辛劳;B.能有较高的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C.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利方面:A.盲目和过度开发旅游资源,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活;B.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影响到该地区长远的发展。⑶傍水而居P78-83 ①太湖流域最初的形成、发展情况:农村百姓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所、货物的集散地——交易的频繁、交易人数的增多、商品的丰富——出现店铺、街道、简单的手工作坊——出现以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为生的人——出现小城镇。②与过去相比,大鱼岛渔村的生产、生活变化情况:生产方面的变化:A.由单一捕捞到人工养殖、耕海牧鱼;B.由木制帆船到机动渔轮;C.由简陋渔具到新式网具;D.由个体打鱼到渔业集团公司的大规模生产E.由对水产单一腌制到冷藏、加工多样化;F.由只能在近海捕捞到中海、远洋捕鱼。生产的变化带来渔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面的变化:A.由低矮的平房到渔民新村;B.由生活的贫穷到幸福美满。③意大利如何因水而生、而兴、而美、而危,如何因水再兴。⑷草原人家P83-86 ①澳大利亚成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原因和表现:原因A.澳大利亚地势平坦、开阔、干旱、草原面积广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前提条件。B自流井多,地下水资源丰富,解决了牲畜的引用水。C动物具有古老性,使羊群缺乏大型野兽的袭击。表现A.羊比人多。羊的数量多年来一直在1亿只以上,澳大利亚全国人口只有1700万,平均每人拥有羊6只以上。B羊毛量大质优。羊毛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居世界前列。②内蒙古草原人家衣、食、住|

行等方面的特色:(略)P84-85 ⑸干旱的宝地P87-89 ①坎儿井的构造及优点:坎儿井的构造:由竖井、暗渠、明渠、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坎儿井的优点:A.减少强烈的水分蒸发,节约水资源; B.深埋地下,避免地表污染,保证水质优良;C.没有阳光暴晒,水温较低,是最佳的“清凉剂”; D.由高向低自流灌溉,不需外加动力。②丝绸之路的荒废对现代绿洲农业的发展的启示:要注意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科技采用滴灌等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③丝路明珠和石油宝库的异同不同点丝路明珠石油宝库位置中国西北部阿拉伯半岛主要特点绿洲农业带来财富石油资源带来财富解决水问题的措施坎儿井修建节水

灌溉设备、海水淡化厂农产品葡萄、哈密瓜、小麦椰枣、小麦、水稻相同点①气候干旱、沙漠多、缺水②积极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成为宝地⑹文明中心——城市P90-95 ①国际大都市应具备的条件应该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交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经济地位;科学技术比较发达;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和良好的国际形象。②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已具备的条件: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处在中国海岸线的中部,东临太平洋,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港口城市,对外贸易和交流极为方便,其远洋运输业连接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上海具备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优越的先天条件;历代上海人民的不懈努力,使上海这座城市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上海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实力有目共睹: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家外资金融机构在此设立办事处,上海是中国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城市。上海证券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日益成熟,上海证券大厦成为我国金融业的标志性建筑。③筑波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城市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为人们的安全、便利着想,要让人们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所以应该千方百计地改善城市的环境,充实城市的文化生活,营造和睦友善的社区氛围等。

④巴黎获得“世界文化艺术之都”美誉的原因:因为巴黎的艺术是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的,漫游巴黎的人随时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无处不在的艺术气息。正是巴黎人对艺术的热爱、欣赏、接纳、传承,才使各种艺术流派在巴黎生根,才使巴黎无论在何时,都能走在世界艺术的前列。⑺来自家乡的报告①描述家乡的基本点:基本自然地理特点,如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等。经济特点:如主要的物产及其分布。人文特点:如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教育科技、著名人物。2.具体事例点拨:事例一: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湄南河平原的自然条件有很多相似之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横卧在长江中下游的两岸,是我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这里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稻田鱼塘遍野,平原表面有一些起伏平缓的山丘。由于地处亚热带,又深受季风影响,雨热同期。(1)如果你是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你会选择种植哪种农作物?为什么?(2)你认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湄南河平原地区的人们有哪些相似之

处?点拨:(1)选择种植水稻。因为这里地处亚热带,又受季风影响,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分充足;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有利于灌溉和排涝;人口密集,有大量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的劳动力。所有这一切,都为水稻的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2)都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生产水平都普遍较低,靠人工劳作来完成,因而人口分布都比较密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能团结互助,互相帮助和协作劳动;民居中的屋顶都是“人”字结构;都以稻米为主食;都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稻作文化”。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世界主要平原的分布(图册P32-33或填充图册P15图4—1) 1、泰国湄南河平原。 特色:精耕细作的水稻种植业;传统民居以木、竹为主,用桩支撑,悬空架设;人们崇尚“谷神”“稻神";人们间能团结互助,关受弱者,共度难关。 成因: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肥沃;传统农业受天气影响大;大量灌溉和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维护等需要全村协作完成.(P74—75) 2、美国中部大平原。 特色: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规模大,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高,商品性农业;人们居住较分散;生活水平较高. 成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地广人稀,便于大规模生产经营;交通运输便利;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为农业提供服务.(P75—77) ①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湄南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这里的气候是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深厚、肥沃;水稻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生产水平普遍较低,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工完成;湄南河平原分布着全国87%的人口;村庄内传统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为主,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祈求神灵保佑。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维护,每年的播种、插秧和收割都需要全村协作完成,人们都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P74-75) ②美国中部平原农场的生活图景:A.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B.劳动人手不多;C。农业生产主要是机械化作业;D.人们生活水平较高.是商品性农业. 1)特点:机械化生产(用机器种庄稼);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 2)为什么美国中部平原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原因?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旱地为主,适合机械化生产;地广人稀,劳动力欠缺;科技水平发达,适合机械化生产3)机械化生产的益处: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高 4)美国中部农业是一种商品性农业有什么特点?表现:地广人稀,机械化生产效率高,产量大,剩余量大,储存条件好,交通发达。 5)商业性农业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人们用大型机械化作业、对劳动力需求不多,农业生产多以家庭为单位,农场面积大、人们居住比较分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公路和铁路网四通八达。(P75—77)

自然环境及其基本要素探讨

自然环境及其基本要素探讨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组织教学活动的最根本的 依据。仔细查阅《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很多内容都与自 然环境相关,如:1-2-2考察本地(县、乡、村或城市社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地在人地关 系方面的主要问题;1-2-9描述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条件,比较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不同等。1992年通过的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也指出学习地理主要有五个核心概念:位置 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并在地方 这个核心概念中提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认识地方 的自然特征和人对环境的态度是理解人和地方的相互关系的基础。由 此可见自然环境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地理知识主要集中在七年级的历史与社会中,但是我们翻阅依据课程 标准而编写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发现是这样编 排的:第二单元的导言中提到自然环境是生活的基本条件,为人类提 供了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对于自然环境这个概念也没有作具体的解释,接着介绍了地形、气候、河湖这三个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在第 三单元就开始引导学生得出“不同区域的人民都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创造着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这一基本观点。在实际教 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其实并未真正理解自然环境的内涵,也不知道自 然环境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因为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 维的发展还不成熟。而自然环境是地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我们知道 概念是进行判断、推理的依据,地理概念则是导出地理结论的逻辑基础,是地理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如果学生没有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概 念的本质,就很难发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判断、推理也 会失去依据,更别提地理学科基本观念、学科思想方法和构建完整的 知识体系了。而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抓住地理学科的基本观念和学科思 想方法这一主线,思考时才能更具有目的性、组织性和灵活性,才能 提升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从而提升学习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_七年级地理教案_模板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_七年级地理教案_模 板 第一课家住平原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认识丰富多样的区域生活,初步学会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 ②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生活特点的方法,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学会尊重、理解异乡人们的文化。 ③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利用《世界地形图》,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分析信息,并会运用多种方式展世界主要平原的景观、生产和生活。 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认识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强化“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观。 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③学生学会理解、尊生并欣赏各个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 人们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比泰国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等差异的主要原因。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以下请下载) 关于2.3“大气的运动”的说课思路(供参考) 一、介绍“我”为什么要选这节课。(主要是介绍这节课的重要性、这节课在教材中的前后联系和本课的教学目标。) 介绍大气的运动在大气环境单元中的地位、和其他大气要素的联系;对其他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大气运动是大气环境这一单元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大气中的热量、水汽的输送、天气的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七上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

稻作文化的印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了解湄南河平原能满足水稻种植的自然环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图片和相关资料,理解水稻生产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会理解、尊重并欣赏各个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教材分析】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为生产核心的文化与生活。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来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农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了满足对粮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不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教学重难点】 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片断。 师:在刚才的视频中,讲到水稻是南方人的主食,除了水稻,那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主食?生:小麦、玉米、青棵······ 师: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水稻会成为我们南方主要的粮食,而不是小麦、玉米、青棵等其他农作物呢?这跟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劳动人民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来。那么,水稻生长需要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呢?今天,我们就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共同来探讨一下水稻生产需要怎样的自然环境,以及水稻生产对当地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 探究一水稻为什么会成为湄南河平原的主要农作物? 环节一:展示亚洲地图,让学生找出中南半岛,并结合教材图4-1,说明湄南河平原的位置。学生:在图上指出,明确大概位置。 【老师总结】湄南河平原位于中南半岛中南部、湄南河中下游 环节二: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水稻会成为湄南河平原的主要农作物?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段,总结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 生: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深厚、肥沃 师:前面我们学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有学到中国南方的主要粮食农作物是水稻。那请同学们根据实际情况,说说什么样的自然环境适合水稻的生长? 1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word教案(1)

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 记》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2—5 通过典型事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 通过典型事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 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图片和各种资料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初步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2、过程和方法:利用各种地图获取有用信息,分析说明一个地区自然环境与人 文环境的基本特征,了解平原地区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人们都在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认识 到人地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教学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答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与教的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快速抢答。老师将逐一展示条件,你们来猜猜这是什么? 【展示】(猜一猜) 条件一:这是一种农作物 条件二:它的生产需要高温、潮温、阳光水分充足的地方 条件三:它需要在平整的土地、肥活的土壤上生产 条件四:是我国南方地区人们的主要粮食 学生抢答指出是水稻

【展示】水稻的图片 【叙述】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交流和学习的内容就是稻作文化的印记。 教师点出课题内容:稻作文化的印记 【板书】稻作文化的印记 问:从刚才的抢答游戏中,你能推算出水稻生产需要哪些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从温度、水分、土壤、日照等角度回答 【归纳】水稻生长需要的条件 【展示】世界地形图 引导学生根据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对照世界地形图,猜想世界的水稻主要产区集中在亚洲的东南部,包括温州,这里的稻谷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叙述】今天我们要考查的就是世界著名的水稻产区,来自泰国中南半岛的湄南河平原。考查活动一:生产情况 问:你能说出湄南河平原在哪里呢? 【展示】世界地形图、湄南河平原地理位置图 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的位置。在《湄南河平原地理位置图》上指出位于中南半岛上的湄南河平原。 问:湄南河平原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区,它的自然环境有何特点?根据《湄南河平原地理位置图》并自习课本P74第一段,提示从纬度、气候、水文和地形、土壤方面回答【展示】《湄南河平原地理位置图》 学生从图中获取关于纬度、气候、水文和地形、土壤方面的有效信息,教师归纳 纬度:地处低纬,阳光充足;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 水文:雨量充沛,水网密布,灌溉方便;地形:冲积平原,地势低平 土壤:土壤肥沃 【展示】水稻生长所需自然条件和湄南河平原的自然条件 学生对照得出:湄南河平原自然条件适宜水稻生长,湄南河平原成为世界重要的水稻产区【叙述】湄南河平原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水稻产区。 【展示】已打乱顺序的水稻生产劳动过程中五幅图片 要求学生辩一辩各图片分别展示的是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哪一环节?理一理水稻生产进程的先后顺序。 【展示】水稻生产环节图

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

①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湄南河平原水网密布,土壤深厚、肥沃;气候高温多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力完成;村庄内传统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为主,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②美国中部平原农场的生活图景: A.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 B.劳动人手不多。C.农业生产主要是机械化作业。 D.人们生活水平较高。③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平原的差异:内容泰国湄南河平原美国中部平原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北美洲中部人口密度密集分散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业生产方式精耕细作机械化作业生活水平较低较高⑵与山为邻P74-77 ①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不同的自然景观:从山麓到山顶依次是荒漠、草地、森林(阔叶林——针叶林)、草地、雪山。P74 ②元阳县发展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 A.元阳县位于哀牢山区,这里一年四季都有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加上元江的水汽蒸腾升空,形成云雨,常年不断的雨水,为水稻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B.合理的引水渠道,使雨水得到了有效利用,灌溉了层层叠叠的梯田。③卢卡索的旅游业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有利方面:A.人们能在家乡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避免了外出打工的辛劳;B.能有较高的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C.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利方面:A.盲目和过度开发旅游资源,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活;B.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影响到该地区长远的发展。⑶傍水而居P78-83 ①太湖流域最初的形成、发展情况:农村百姓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所、货物的集散地——交易的频繁、交易人数的增多、商品的丰富——出现店铺、街道、简单的手工作坊——出现以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为生的人——出现小城镇。②与过去相比,大鱼岛渔村的生产、生活变化情况:生产方面的变化:A.由单一捕捞到人工养殖、耕海牧鱼;B.由木制帆船到机动渔轮;C.由简陋渔具到新式网具;D.由个体打鱼到渔业集团公司的大规模生产E.由对水产单一腌制到冷藏、加工多样化;F.由只能在近海捕捞到中海、远洋捕鱼。生产的变化带来渔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面的变化:A.由低矮的平房到渔民新村;B.由生活的贫穷到幸福美满。③意大利如何因水而生、而兴、而美、而危,如何因水再兴。⑷草原人家P83-86 ①澳大利亚成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原因和表现:原因A.澳大利亚地势平坦、开阔、干旱、草原面积广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前提条件。B自流井多,地下水资源丰富,解决了牲畜的引用水。C动物具有古老性,使羊群缺乏大型野兽的袭击。表现A.羊比人多。羊的数量多年来一直在1亿只以上,澳大利亚全国人口只有1700万,平均每人拥有羊6只以上。B羊毛量大质优。羊毛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居世界前列。②内蒙古草原人家衣、食、住| 行等方面的特色:(略)P84-85 ⑸干旱的宝地P87-89 ①坎儿井的构造及优点:坎儿井的构造:由竖井、暗渠、明渠、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坎儿井的优点:A.减少强烈的水分蒸发,节约水资源; B.深埋地下,避免地表污染,保证水质优良;C.没有阳光暴晒,水温较低,是最佳的“清凉剂”; D.由高向低自流灌溉,不需外加动力。②丝绸之路的荒废对现代绿洲农业的发展的启示:要注意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科技采用滴灌等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③丝路明珠和石油宝库的异同不同点丝路明珠石油宝库位置中国西北部阿拉伯半岛主要特点绿洲农业带来财富石油资源带来财富解决水问题的措施坎儿井修建节水

家住平原

家住平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平原地区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在不同自然环境下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理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学会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了解美国中部平原生产、生活状况,知道商品性农业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个不同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增强分析问题的客观性; 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养 成与人合作,与人相处的习惯。 通过案例剖析,了解因地制宜的观点,认识到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和前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只有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才能创造出美好生活的意识。 体会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人们创造出来或表现出来的文化和人文精神是 不同的,从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建设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美国中部平原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美国中部平原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 新课导入: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你能猜出这五张图片光中的景观分别是属于哪一地形的类型吗? 今天我们现了解一下家住平原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新课教学: 师:老师这里有一则谜语,想请大家来猜一猜它的谜底到底是什么?(谜语——“黄布袋,包银珠,秋天一到满地铺。”)你能猜出这则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吗? 生:稻谷。 师:稻谷有“亚洲的粮食”之称,说明水稻主要在亚洲种植。今天老师就带领我们大家一起到亚洲的一大主要水稻生产地——湄南河平原去作一番考察! 师:提起湄南河平原,可能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还比较陌生,下面我们就先对湄南河的地理位置作一番考察 1、考察活动之一——地理位置 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0第一段,阅读完之后再在这张《东南亚地理、位置图》中找出湄南河平原的大致地理位置。 生:查找湄南河的大致地理位置 师:(总结)湄南河平原位于泰国的中部,中南半岛中南部,湄南河下游,它是湄南河等河流的冲积平原

家住平原

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介绍了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无论是水稻的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农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这实际上体现了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出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2.通过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3.通过类比,让学生简单分析本地农业生产的状况与本地生产条件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之处: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平原地区的生活特色。 四、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美丽的泰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想领略一下泰国风情。今天的课,我们暂且欣赏一下泰国独具风格的风情吧。 PPT显示:《泰国风情》系列图片。 泰国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还是世界著名的水稻产区。被称为“泰国谷仓”的湄南河平原就以泰国香米而闻名世界。 今天我们就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共同探讨一下水稻生产需要怎样的自然环境,以及稻作生产会对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新课教学) 教师: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湄南河平原的位置。 PPT显示:《湄南河平原的位置》 学生:在图上指出,明确大概的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教师: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PPT显示:① 湄南河平原的位置②中南半岛年降水量 学生:在小组内探究,讨论,发言(从气候、水土、人口、光照等不同角度)。 学生完成《探究学习工作单》。 ①冲积平原,土壤肥沃。②水网密布,灌溉方便。③季风影响,雨量充沛。④高温无霜,光照充足。 教师:点拨、启发,总结: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环境。 教师:根据水稻生产所需的自然条件来分析,你认为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比较适合种植水稻? PPT显示:世界地图。 学生:从纬度、气候、土壤等方面,思考,讨论,回答。

3.1.1稻作文化的印记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3.1.1—3.1.2) 【课程标准】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分析】 《家住平原》一课共选取了两个典型案例──稻作文化的湄公河平原和用机器种庄稼的美国中部平原,向学生展示出同为平原地区却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色。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介绍了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农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长,使人口密度不断上升,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压力;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不断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害,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这实际上体现了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用机器种庄稼》一课介绍美国中部平原农业生产的特色即高度机械化,让学生从自然条件角度出发去理解这一特点,并通过与湄公河平原比较,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自然条件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不相同的,从而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明确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但同时人们又都在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2.让学生了解美国中部大平原农业的两大特色──高度机械化和商品性农业,并且熟悉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图景。 能力目标: 1.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出湄公河平原、美国中部大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2.使学生学会在观察、合作、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学习区域知识。 情感目标: 能运用所学方法,剖析教师提供的或自己搜集的新案例,认识到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形成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2.美国中部平原的农业特色。 【教学难点】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一、家住平原P70-73 1、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1)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环境: ①地形:河流冲积平原②土壤:土壤深厚、肥沃; ③气候:位于热带,高温多雨,热量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④水文:湄南河平原水网密布,灌溉方便 (2)水稻生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稻作文化留下了哪些印记?) ①水稻生产影响人口分布②水稻生产影响民居特色 ③水稻生产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 (3)湄公河平原的生产方式:精耕细作 (4)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①生产水平普遍较低,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力完成;②村庄内传统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为主,用木桩支撑,为避免潮湿,避免虫蛇,悬空架设(高脚屋); ③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春耕礼:祭祀谷神、稻母,祈求风调雨顺,牛是主要的劳动帮手,因此对牛特别有感情。) 2、用机器种庄稼: (1)美国大平原的自然环境: ①位置:北美洲中部,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 ②地形和土壤:平原广阔,地广人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③气候:处于中纬度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④水文:美国境内有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灌溉较方便 ⑤适合发展农业:热量、降水不如湄南河平原,耕地类型为旱地,适合种植玉米、大豆和小麦为主 (2)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 ①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的生产方式(特点):机械化生产(用机器种庄稼),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原因:当地主要是旱地,气候是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天比较热,全年降水较少。所以不能种植水稻,只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 ②美国中部平原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原因: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旱地为主;地广人稀,劳动力欠缺,而科技水平发达。 ③机械化生产的益处: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高 ④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是商品性农业:绝大部分农产品是作为商品输出用的。(原因:农业区地广人稀,使用大型机械化作业,效率高,产量大,剩余多,储存条件好,交通发达。)美国中部平原农场的生活图景:A.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B.劳动人手不多。C.农业生产主要是机械化作业。D.人们生活水平较高。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教案人教版

《家住平原》 一、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6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梳理知识的复习方法。 2、通过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掌握区域间对比的复习方法。 3、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4、通过例题的讲解,掌握做题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2.难点: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有没有玩过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呢?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这个有趣的游戏。 一、【复习方法介绍】 【游戏一】大家来找茬 时间:5分钟 形式:4人小组合作找茬

要求:从给出材料中找出表述有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看谁找的最快、最多、做全面!!! 湄南河平原 湄南河平原,位于东南亚山东半岛的泰国境内,濒临波斯湾,经纬度位置大概在南纬14度~17度,西经99度~103度之间。 湄南河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均为旱地。湄南河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大豆。因为这里的人口较为稠密,同时人力资源充足,所以湄南河平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多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由于当地潮湿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设均为平房和低矮的楼房。当地人民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人们团结互助,邻里关系融洽。 师:同学们。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茬呀? 生(预设):山东半岛-->中南半岛;南纬-->北纬;西经-->东经;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旱地-->水田;小麦、玉米和大豆-->水稻;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人工耕种;平房和低矮的楼房-->高脚屋。 师:看来同学们对之前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不错。从以上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复习回顾一个地区的相关知识需要从哪些要素入手呢? 生(预设):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等。 师:一个地区的要素有很多,所以需要我们同学进行合理的归纳,这就是我们复习的第一种方法:要素归纳法。在归纳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环节目的:此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找茬的方式进行回顾性复习,引出复习的第一种方法--要素归纳法。 【过渡】刚刚的游戏同学们玩的过瘾吗?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称叫做“对对碰”。什么碰什么呢?湄南河平原碰美国大平原,看看他们之间会不会碰出火花来呢? 【游戏二】对对碰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湄公河平原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湄公河平原湄公河平原是中国、缅甸、老挝、泰国和越南五国的交界地带,甚至还涉及柬埔寨。它的面积达到了3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 最大的河口平原之一。在湄公河平原上,雨水丰足,气候温和, 土地肥沃,是东南亚重要的农业和林业基地,同时也拥有多种自 然资源。 一、湄公河源流 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东部的岷山山脉,河长4200公里,流域面积约达81.5万平方公里。它自流经中国云南省、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最终注入南中国海。 二、地理特征 湄公河平原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缅甸东北部、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的交界地带,是湄公河流域最大的平原。湄公河平 原面积约为30.5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云南省约有12.7万平方公里。它北起泸沽湖,南至湄公河河口,自西向东横跨云南、缅甸、

老挝、泰国和柬埔寨的广阔地区。湄公河平原南北长约1800公里,东西宽度约200至400公里。 湄公河平原是一个气候温和、水土肥沃的地区。夏季多雨,雨 量集中于6月至9月,最高月均降雨量超过500毫米,年降雨量 可达1500至1800毫米。冬季较干燥,降雨量很少。 三、经济特征 湄公河平原是一个重要的农业、林业和渔业基地,也是亚洲一 个富含自然资源的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特别是越南和老挝的热 带森林。河道水质好,各种鱼类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淡水鱼产地。同时,该地区还富含天然气、石油、煤炭等资源,资源丰富潜力 巨大,眼下正成为中南半岛崛起的战略平台。 四、地区文化特征 湄公河平原地区多民族聚居,多年以来就保持着高度的文化交 流与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风貌。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特色的 习俗和传统文化,如老挝的泼水节、漂流盛会,中国云南的傈僳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要求 1.利用各种地图和图表,获取有用信息,分析说明一个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案例学习,了解平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3.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说明它们在景观、生产和生活方面的不同之处,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4.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剖析,理解因地制宜的观点,认识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结构分析 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各具特色,这是因为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无论人们生活在哪里,都在积极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自然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区域生活大都刻上了这个地区自然环境的烙印。所以,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区域特色,是本课教学的主线。 课文中的两个案例同为平原地区,但由于气候、环境、人口等其他方面的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区域特色。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产具有典型性。水稻生产是当地人民的生活核心,由此产生了当地特色鲜明的“稻作文化”。课文从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展示了稻作文化的内容。 教学评价建议

第一课家住平原

第一课家住平原 课程标准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要求 1.利用各种地图和图表,获取有用信息,分析说明一个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案例学习,了解平原地区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3.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西部平原,说明它们在景观、生产和生活方面的不同之处。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4.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剖析,理解因地制宜的观点,认识到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结构分析 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各具特色,这是因为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无论人们生活在哪里,都在积极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自然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区域生活大都刻上了这个地区自然环境的烙印。所以,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区域特色,是本课教学的主线。 课文中的两个案例同为平原地区,但由于气候、环境、人口等其他方面的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区域特色。这表明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从而使区域特点更加鲜明。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农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力。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长,同时也使人口密度不断上升,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 用机器种庄稼--重点是以大机器为核心的农庄文化与生活。面积广大和机械化作业是大农场经营的两大特点。美国中西部平原地域广大,地势平坦,非常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同时,作为新大陆,这里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远远比不上旧大陆。家庭农场是这里的主要经营方式,一个农场拥有几百公顷的土地,这是旧大陆农耕区所不可想象的,惟有高度机械化的耕作才能完成全部生产过程。机械代替手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人均粮食占有率,也使农业生产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即从自给自足的农业向商品性农业的转变,从而构成以大农场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特色。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安排教学2课时。

第一课家住平原2课时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第一课家住平原(2课时) 课题稻作文化的印记本学期第课时 教学目标①.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出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②.通过对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 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 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 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③.能运用所学方法,剖析教师提供的或自己搜集的新案例,确立因地制 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核心提问【提问】水稻生产需要有哪些条件? 核心练习 核心板书 湄南河平原稻作生产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 人工劳作人口分布密集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无论是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还是身居祖国或漂泊异乡,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有一些明显的 差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实际上,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积极地利用 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来领略 区域生活的特色,感受各地人民的情感,从而拓展我们生活的视野。 【叙述】世界上有许多人口都居住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都由河流冲积而成。平原的自然景观各不相同:有的一马平川,有的 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那么,在不同的平原上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就先来欣赏一些民居图片。 【展示】西双版纳竹楼、东北的木屋、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瓦房、湄南河民居等民居图片。【提问】大家说一说这些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些地方的民居情况? 学生分析回答:“竹楼"是西双版纳傣族人居住的;“木屋”是东北人(如朝鲜族) 居住的;四合院是北京人居住的;瓦房是江南人居住的。而学生对湄南河民居情况 不熟悉,教师可由此引入。 【叙述】对,这些民居特色无不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来领略一下居住在湄南河平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新课教学) 【叙述】在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有许多由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泰国境内的湄南河平原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有着传统的水稻种植业,它是世界上重要的水稻生产区 之一。 【展示】水稻标本图片。 【提问】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是什么?在我国,这种作物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 学生讨论后回答。 【提问】那么,世界上的水稻主要生产区集中在哪里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总结】由此可见,全世界水稻的主要生产区集中在亚洲东南部,这里的水稻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其中又以中国为最多。水稻作物有着十分悠久的栽培历史, 早在7000多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先民,就已开始种植水稻。悠久的栽培历史 发展过程中,也积淀了深厚的稻作文化。那么在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上泰国境内的 湄南河平原,人们的水稻生产情况怎样呢? 【展示】湄南河平原的位置图。 【提问】水稻生产需要有哪些条件? 【板书】水稻生产条件 学生从需要有充足的水、深厚而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等方面分析,教师加以总结。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分析这里生产水稻符合哪些良好的条件? 学生从需要有平原——提供广阔的肥沃的田地,有河流——提供充足的水分,气 候——夏季风会带来丰沛的降水,位置——低纬度有充足的光照和温度等方面加以分析。

初一地理平原地貌环境特征解析

初一地理平原地貌环境特征解析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和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学科。地貌是 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点。不同 地区的地貌特征各异,而平原地貌是其中的一种。本文将解析初一地 理平原地貌的环境特征。 一、平原地貌的定义 平原地貌是地理学中指地表地势平坦、无明显高低起伏的地区。它 与山地、丘陵地貌等形成机制有所不同。平原地区广阔开阔,地势平坦,没有太多的地形变化。它是自然界中最广泛的地貌类型之一。 二、平原地貌的形成 平原地貌的形成通常是由于沉积作用造成的。沉积作用是指由河流、湖泊等水体所携带的沉积物在地表上沉积下来,经过长时间的堆积形 成平坦的地表。此外,冰川作用和风蚀作用也可能对平原地貌的形成 产生一定影响。 三、平原地貌的环境特征 1. 地势平坦 平原地貌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地势平坦。平原地区一片开阔,没有太 多的高低起伏。这使得平原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定居。 2. 土壤肥沃

由于河流冲积等沉积作用的影响,平原地区的土壤通常较为肥沃。这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使得平原地区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区域。 3. 水文条件优越 平原地区常常有丰富的水文资源。由于地势平坦,水流容易在平原地带形成河流和湖泊。这为农田的灌溉和水源的供应提供了便利。 4. 生态环境丰富 平原地带的生态环境丰富多样。由于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水文条件优越,各类植物和动物都能够找到适宜的生存环境。平原地区也是许多鸟类和候鸟的栖息地。 四、平原地貌的利用 1. 农业生产 平原地区通常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土壤肥沃、水文条件优越为农作物的种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像稻谷、小麦等作物在平原地带种植效果较好。 2. 人类定居 平原地貌对人类的定居有着重要的意义。平坦的地势便于建造房屋和交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很多大城市都建在平原地区。 3. 工业发展

初一历史教材 初一历史教材分析(四篇)

初一历史教材初一历史教材分析(四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大全、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方案大全、心得体会、祝福语、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 comprehensive report,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plans, experiences, blessings, essay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pay attention!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1家住平原教案

3.1第一课家住平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资料、图片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分析出水稻生产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3。积极参与,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分析比较、联系实际的方法.热爱稻作文化,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和谐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水稻生产区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真谛。本地属长江三角洲,今天,我们讨论一下本地这方水土是如何养育我们的?家住平原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 二、从生活中学

1.说一说: (1)本地的自然条件以及适合哪种农作物生长? 学生回答:土壤肥沃的平原、高温多雨的气候、水网密布的灌溉条件。特别适合水稻的生长. (2)请同学描述一下稻田景观(略) 教师:我们以大米为主食是因为本地适合水稻生产。大米主要产自平原地区。展示图1——水稻种植 2。想一想:(1)大家知道大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吗?展示图2—-水稻请出生农村的同学边讲解边表演水稻的生产过程。 水稻生产在水田中进行,具体步骤是: 1)播种育秧(先平整好一块田,在上面播种,等秧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再移植到另外的田中);2)插秧(插秧前,土地要平整、灌水);3)田间管理(为了保证秧苗的生长,还需除杂草、除虫、施肥);4)收割(把成熟的稻杆割下)5)丰收(脱粒晒干)。 教师对学生的讲解和表演进行点评及补充:现在有的地方采用直播法,减少了育秧这个环节。请同学们再观看一下水稻的生产流程, 加深理解。展示 图3—1 播种育秧图3—2插秧图3—3 田间管理图3-4 收割图3-5 丰收 (2)水稻生产需要很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所以,水稻生产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还需要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大量劳动力。 教师补充:精耕细作是这里的农业特色,也因此有较高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