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企业管理学科研究的理论前沿与重大问题

当前企业管理学科研究的理论前沿与重大问题

战略管理:以企业竞争优势为核心的理论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从“心理契约”视角展开ﻫ生产管理:追求柔性的模式创新

营销管理:网络营销与关系营销范式

(一)、战略管理:以企业竞争优势为核心的理论创新ﻫ从具体的战略管理理论和思想演变看,一般可以把企业战略理论分为早期战略思想、传统战略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等三个阶段。ﻫ竞争战略理论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波特为代表、以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分析为核心,波特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的产业结构分析模型,建立了“产业结构分析——制定竞争战略-—实施战略--取得竞争优势——企业业绩”的战略分析逻辑。ﻫ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核心能力理论、战略资源理论、企业知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成为以企业竞争优势为核心的战略管理理论创新的主流.

如果把企业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构成企业竞争优势基础的“网络资源”,那么社会资本理论发展也可以纳入到战略管理理论创新中.ﻫ1.企业资源理论

资源理论关注企业资源、持久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资源理论在假定资源要素市场是不完全的、企业是异质的和资源有限流动性的前提下,认为企业是资源的特殊集合体在资源理论中,所谓企业资源是企业控制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质、信息、知识等等,是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效益和效率而用来创造并实施战略的基础。ﻫ巴尼(Barney)认为这些资源可以被分成三类,即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这些资源中对企业持久竞争优势、进而对竞争力起到促进作用的部分被定义为战略性资源。战略性资源首先是有价值的,其次有价值的资源还必须是稀缺的,最后这些有价值的、稀缺的资源还必须是不完全模仿、不完全替代的,否则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不可能长期保持,会由于竞争对手的模仿、复制和寻找其它替代因素而消失。也就是说,只有战略性资源才是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

从战略管理角度分析,产业组织理论给战略管理提供了一个“市场—-结构-—绩效”的分析范式,企业

资源理论为战略管理提供了一个“资源-—战略—-绩效”的分析范式。

柯林斯(D。Collis)、福克纳(Foukner)和鲍曼(Bowman)等人认为,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培育企业在特定行业中独特的战略资源,以及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这种战略资源的能力。企业战略资源和运用这种资源的能力方面的差异,就成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2.企业能力理论ﻫ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虽然广义的资源包括企业能力,但能力理论认为能力与资源不同,能力是以人为载体的,是配置、开发、保护、使用和整合资源的主体能力。ﻫ普拉哈拉德与哈默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ﻫ核心能力的特征:ﻫ(1)稀缺性:是企业所特有的;(2)可延展性: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进入各种相关市场参与竞争;ﻫ(3)价值性:核心能力能够使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

(4)难以模仿性:核心能力应当不会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3.企业知识理论

知识管理理论跳出企业的物理形态,将企业视为知识的集合体,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做出了有益探索。

Zack(1999)认为组织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对组织知识的创造、配置和分享。Bertel 和Savage(1999)也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竞争优势将会来源于知识的有效管理。Schultze(1998)称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商业时代,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有关知识管理的定义很多,我们大致可以从组织、行为和技术三个维度去理解。就组织价值维度而言,主要是强调组织知识资源的利用和组织价值的提升;就组织活动维度而言,主要是强调知识管理是一组发现、生产、获得、存储、转移、转换、开发、转播、使用、保护的综合性活动,同时也包括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活动;就技术维度而言,主要是强调知识管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系统,用来支持和加强由知识生产、典化与转移的过程。ﻫ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知识管理与企业战略、组织内和组织间知识管理活动研究、知识管理活动的阶段性研究、管理对知识管理活动的影响研究、知识型组织的运作规律与管理模式研究、组织内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创造与转化、知识资源的量化等方面。

4.企业社会资本理论ﻫ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社会资本理论步入管理学领域以来,运用该理论的观点和研究方法所进行的管理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外学者正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应用于工作绩效、资源转换、组织创新、组织间合作等管理问题的研究。

Nahapiet和Ghoshal(1998)把社会资本定义为“嵌入在个人和社会个体占有的关系网络中、通过关系网络可获得的、来自于关系网络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ﻫ社会资本的三个基本维度ﻫ一是结构维度,又称为结构性嵌入,是指行动者之间联系的整体模式。该维度强调社会关系网络的非人格化一面,分析的重点在于网络联系和网络结构的特点,即网络联系存在与否、联系的强度、网络的密度、中心与边缘、连接性等。ﻫ二是关系维度,又称为关系性嵌入,是指通过创造关系或由关系手段获得的资产,包括信任与可信度、规范与惩罚、义务和期望以及可辨识的身份。该维度强调社会关系网络人格化的一面,即与社会联系的行动者有关,表现为具体的、进行中的人际关系,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建立的具体关系.三是认知维度,是指提供不同主体间共同理解表达、解释与意义系统的那些资源,如语言、符号和文化习惯,在组织内还包括默会知识等。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研究组织内部默会知识的转移和转化,组织内部冲突,网络环境下组织间的关系,网络治理,战略网络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从“心理契约”视角展开ﻫ在人力资源高速流动、人力资源专有资本特征更加显著的条件下,单纯依靠市场交易手段已很难承担起这项使命。因此,对从心理、情感、关系层面切入,发展组织和员工承诺,培育组织和员工忠诚就有着特殊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心理契约概念的引入恰恰为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Schein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同时指出,虽然心理契约并没有写明,但却是组织中行为的强有力决定因素。Rousseau(1995)进一步强调心理契约除了期望的性质以外,还有对义务的承诺和互惠,将心理契约定义为“个人对自己与组织间承诺的回报或相互义务的信念。”

从作用机理上看,心理契约是以承诺为基础的责任观,违反契约对个人和组织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会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绩效、工作的满意度、对组织情感的投入以及员工的流动率,甚至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并重新评价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目前,心理契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是初步的,可以说仅仅处于概念的发展阶段。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将是概念的实证研究,以及相关具体方法的发展。例如,承诺的影响因素、测量方法研究;员工承诺与行为的关联研究;员工忠诚度的决定因素、测量方法研究;不同行业的心理契约管理研究;网络组织的心理契约问题研究等.同时,值得强调是,心理契约概念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营销领域已经出现相关的探索性研究

(三)、生产管理:追求柔性的模式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世界范围上现代生产管理模式发展看,生产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一是美国企业模式;ﻫ二是日本企业模式;

三是其他模式。

美国企业模式是以最初的订货点法(Economic OrderQuantity,EOQ)的生产管理方法为代表的。订货点法是一种库存量不低于安全库存的库存补充方法。依靠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订货点法进一步发展成为:ﻫ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 ,MRP),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企业外部市场需求和企业内部生产能力、各种资源的变化,在MRP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力计划和执行计划的功能,就发展成为闭环的MRP.闭环的MRP就成为一个完整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ﻫ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闭环MRP的基础上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MRPII)产生了,M RPII不仅涉及物料而且将生产、财务、销售、技术、采购等各个子系统结合成一个一体化的系统,成为一个广泛的物料协调系统。

到了20世纪90年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需求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仅依靠一个企业的资源已经无法实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目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涵盖企业内外所有资源的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ERP)、灵捷制造(AM)、大规模定制生产(MC)等管理模式相继产生。ﻫSCM :Supply Cha in ManagementﻫERP: Enterprise Resources ProductionﻫAM:Agile-—ManufacturingﻫMC: Mass Customization

日本企业模式是以准时生产制(Just In Time, JIT)为代表的。ﻫ准时生产制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60年代创造的采用看板系统和倒流水拉动方式的追求零库存的生产管理模式,保证成品在销售时能准时生产出来并发送、组件能准时送入总装、部件能准时进入组装、零件准时进入部装、原材料准时转为零件.这种模式旨在消除超过生产所绝对必要最少量的设备、材料、零件和工作时间部分。

针对准时生产制的特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者柯瑞福赛克(John krafcik)更广泛地给日本汽车工业生产管理模式命名为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LP)。精益生产指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作方式和市场营销等各方面的改革,使生产系统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适应,并消除冗余无用的损耗浪费,以求企业获得更好的效益。ﻫ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制造业的大公司在探索制造生产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大型自动化生产系统过于复杂、对上下游协作厂商(供货商和销售商)要求高、需要巨额投资等问题,又创新出一种更依存于人、富有灵活性的制造模式—-作业单元生产(Cellp

roduction 或Cellular production)模式或细胞生产方式。所谓“作业单元”是指生产上能独立完成整个产品的全部生产作业的一个组织单位,一个作业站配备有生产一类产品的全套设备和若干全能作业者。该模式采用率较高的行业是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被认为具有缩短提前期、提高品种适应性、减少库存和节省人力等优点。

其他模式是指除上述日本、美国企业模式以外的其他在MRP和JI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管理模式和技术,主要包括

最优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OPT);ﻫ约束理论(Theoryof Co nstraints,TOC)和

世界级制造(WorldClass Manufacturing,WCM)等.

最优生产技术是以色列科学家古德特(Eli Goldratt)博士在70年代发展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它吸收MRP和JIT的长处,是以相应的管理原理和软件系统为支柱,以增加产销率、减少库存和运行为目标的优化生产管理技术。ﻫ约束理论是在最优生产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理论。

世界级制造是对现有优秀跨国企业生产管理经验的总结,这些经验被概括为一系列交互作用的原则,这

些原则被认为将是下一个十年制造业的活动安排程序。

(四)、营销管理:网络营销与关系营销范式ﻫ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营销理论则被认为进入了分化和扩展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营销新概念,营销方法随着营销领域的深化和拓展,趋向多元化发展.ﻫ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尤其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现代市场营销方法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和基础,而且,许多新的营销方法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直接创造的,出现了诸多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市场营销方法,如网络营销、电子销售、客户关系管理、营销决策支持系统和虚拟市场等。随着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营销方法必然会逐渐取代传统的营销方法。ﻫ1.网络营销:基于网络技术的营销方法创新ﻫ网络营销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营销,尤其是专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进行的营销活动.兼备多媒体声光功能,既可以用于展示商品,联结资料库,提供商品信息查询,又可以收集市场信息、进行市场试销和消费者满意度的调查.这种和顾客互动双向沟通的特性使得国际互联网成为一个十分有效的营销工具。

与一般的营销方式相比,网络营销具有诸多特性,这包括:24小时随时随地的提供全球性营销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全面、准确、形象的信息;可以及时、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开发生产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制订消费者满意的价格;节省流通费用,营销成本低;由于可以长期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易形成与消费者的长久信任关系,符合关系营销的要求;具备一对一营销的条件,符合直接营销的未来发展趋势;消费者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具有主动权,满足消费者导向的营销理念要求。

对于网络营销,其营销策略4P组合也有特殊性.ﻫ仅以商品目录为例,Internet商品目录具有传统纸商品目录所不具有的优势:

电子商品目录的信息量,使顾客可以查询到大量的商品信息;传统纸目录的改变费用很高,改变时间周

期长,而电子目录则可以很快的、很低费用的变化;大规模的散发纸目录费用很大;

电子目录可以据具体顾客和地区的需要方便的进行改变;网络目录允许对网络上众多具有特殊爱好的

顾客群进行微观市场营销;电子目录可以有动画、音乐图象;电子目录是交互的、双向交流的;最为重要的

是网络目录是面向全世界的。ﻫ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其优势在于向消费者许诺了一个可以找到最佳价格的世界范围的市场,向销售商许诺了一个以最低费用接近特定顾客或预先确定的顾客的世界市场的进入权。网络营销真正实现了从大规模无差异营销模式向个性化集中营销模式的转变。

2.顾客价值管理:关系范式下的营销变革

营销学中关系范式的出现,掀起了市场营销学界一场革命,被称为“营销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交易营销范式同关系营销范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以产品为中心,采用4Ps营销组合为手段,将交易视为一个离散的状态,关注单次交易活动收益的最大化;而后者以同顾客保持长期关系为导向,注重新价值的创造和交易关系双方的互动作用,将交易视为一个连续的状态,最终目标是通过维持与顾客的长期关系来获得顾客的终身价值。ﻫ营销学研究范式的变化,直接带来研究中心的转移,“顾客价值”成为关系范式下营销研究的中心。

对顾客价值的理解包括两个维度:ﻫ一是经济维度,也称关系价值维度,以顾客盈利率(Customer Profitability)为中心,关注顾客终身价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 CLV),RMF(Recency:最近购买期;Monetary Amount:货币价值;Frequency:购买频率; ),交叉销售(Cross-Selling),增量销售等;

二是情感维度,也称关系质量维度,以顾客忠诚度(Customer Loyalty)为中心,关注顾客满意度(Cu stomer Satisfaction),顾客保留率(Customer Retention),顾客推荐(Custo

mer Referral)等。ﻫ在关系营销范式下,以顾客价值为中心,营销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主要涉及顾客终身价值的管理、顾客的细分、品牌忠诚度的测量、顾客资产质量的分析、企业战略的研究等方面。ﻫ顾客价值管理主要有两条研究路径:ﻫ一是研究的纵向延伸,即在沿着顾客价值经济维度研究和情感维度研究纵深化的同时,进行两个维度的综合研究,进而在经营哲学(企业战略逻辑)层面得到全面体现;ﻫ二是研究的横向扩展,即与服务营销、体验营销等领域链接。下一步的研究问题主要有: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的决定因素及测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不同市场领域顾客管理方式的研究、顾客价值管理与体验营销的研究、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顾客忠诚关系的研究以及顾客价值管理与企业其他职能管理间的关系的研究等。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的几个前沿理论 摘要:20世纪末,国外战略管理学发展迅速,并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因而对国外战略管理的前沿理论作综述,讨 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再造理论、顾客价值理论,指出我国在战略管理前沿问题上研究的不足,有利于对其 进行更为深入的,具有前瞻性的研究. 关键词: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顾客价值 “战略”一词,在20世纪60年代用于企业管理.实践证明:许多企业经营成功与否关键看其是否制定了适合 企业发展的战略.所以企业管理界将战略置于学术研究的前沿地位使其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核心问题.[1] 涉 及战略管理的前沿理论主要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流程再造理论、顾客价值理论等,其发展趋势为:战略重点 —企业外部环境的适应到企业内部能力的关注;战略目标——追求短期利益到寻求长期优势. 1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美国学者哈默尔与普哈拉在1990 年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这一理论解释了成功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原因,也指明一条企业发展的成功之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靡全球.企业核心竞 争力(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 是企业通过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独有的、支撑企业 保持持续核心竞争力的能力.[2]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并得以发展就 必须培育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该理论实际上是一系列具有特定密切联系的

理论的集合体.主要包括“企业资源基础论”(沃纳菲尔特,1984)和“企业能力基础论”(提斯·匹斯安欧和舒 恩,1990; 兰格路易斯,1992) 这两大分支.这些理论的共同之处是:更加强调企业内部条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 决定性作用,认为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1 资源基础理论 该理论把战略管理理论明确地建立在彭罗丝(E.Penrose) 的企业成长极限理论的基础上,接受彭罗丝的 “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每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的认识.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资源被划分为三类: 有形资源(如厂房、资本金)、无形资源(如专利、商标)和知识资源(存在于个人本身、文件、计算器或其他 类似的存储和交流媒介中). 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建立强有力的资源优势远胜于拥有突出的市场位势,企业的核心竞争 力来源于它所具备的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使用效率,企业自身的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尽管资源 的开发过程倾向于使企业灵活性降低,资源基础理论仍然认为开发过程产生的独特资源乃是企业持续核心 竞争力的潜在源泉,并使企业收益达到较高水平;由于各个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状况也 就不可能完全一样,从而导致它们运作效率和盈利率的高低和差别. 1.2 企业能力基础论 该理论强调企业的管理实践重点应该由企业的外部条件转向企业的内部条件,认为“核心竞争力”才是

企业管理学科前沿动态述评

企业管理学科前沿动态述评 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战略竞争理论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Michael E. Porter的《竞争优势》、《竞争战略》两部著作的出版,在管理学界掀起了一股竞争战略研究的热潮。该理论的核心是提出了竞争的五因素模型论,即分析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业进入者的威胁、购买者的议价力量、供应商的议价力量、替代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提出了低成本战略、集聚化战略、差异化战略三大战略。该理论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这一理论与思想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企业再造理论 美国学者迈克尔?海默(M.Hammer)博士与詹姆斯?钱皮(J.Champy在其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 (1993)中提出: 现代企业普遍存在着“大企业病”,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激烈的竞争,要提高企业的运营状况与效率,迫切需要“脱胎换骨”式的革命,只有这样才能回应生存与发展的挑战;企业再造的首要任务是业务流程重组(BPR,它是企业重新获得竞争优势与生存活力的有效途径;BPR的实施需要两大基础,即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素质的人才。用作者的话来讲,该理论的核心是“从头改变,重新设计”。为了能够适应新的世界竞争环境,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式。 3.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 1990年,彼德?圣吉(P.M.Senge所著的《第五项修炼》出版,标志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诞生。这一理论说明: 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正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望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要想建立学习型组织,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共同愿景是必不可少的“修炼”。该书出版不久,即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并于1992 年荣获世界企业管理协会

管理学领域内的科研热点与前沿问题

管理学领域内的科研热点与前沿问题 一、引言 管理学领域自20世纪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学科,其广泛的研究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然而,管理的本质和方法一直都是管理学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关乎企业的运行和成功。 二、管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2.1. 管理组织的创新与变革 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面临着更多和更高的竞争压力,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企业必须进行创新和变革。因此,管理组织的创新与变革是管理学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在这一领域中,研究者探讨如何有效地推进组织的创新和变革,并对管控这一过程的管理方法进行深刻的研究。 2.2.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领域内的长期研究热点,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绩效和效率。在这一领域中,研究者探讨如何在企业中管理、开发人力资源,以及如何对人力资源开展补充和变革,提高企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2.3. 管理决策与战略

管理决策与战略是管理学领域内的重要研究领域。在这一领域中,研究者探讨如何制定高效的战略来应对市场竞争,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企业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这些问题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三、管理学领域的前沿问题 3.1. 科技变革与管理创新 科技变革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发展趋势,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意义举足轻重。管理创新则是企业面临科技变革时会出现的未知挑战,如何利用传统经营模式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关键。 3.2. 企业文化与领导力 企业文化和领导力一直是研究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良好的企业文化与领导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力和工作质量。但企业文化与领导力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适应企业发展新常态。 3.3. 战略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下全球性的重点课题,管理学领域的研究同样不能回避。在了解并尊重其业务目标的基础上,管理人员和投资者将需要制定可持续战略来提高企业的长期稳定性和竞争力。

管理理论前沿

管理理论前沿 一. 核心能力理论 二. 知识管理 三. 动态联盟理论 四. 团队理论 五. 人本管理理论 六. 管理哲学 七. 再造理论 八. 学习型组织 九. 管理创新 十. 供应链管理 十一.企业群落理论 十二.跨文化管理理论 管理理论前沿 一、核心能力理论 (一)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所谓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获取、配臵资源,形成并能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获取各种资源或技术并将其集成、转化为企业技能或产品的能力;二是企业组织、调动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使企业各个环节处于协调统一高效运转的能力。 (二)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企业核心能力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包含多个层面。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和开发能力(R&D)。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是指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创造活动。它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三项。基础研究主要是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其作用是既能扩大人们的科学知识领域,又能为新技术的创造和发明提供理论前提。从长远发展来看,基础研究是技术开发的基础,同时也是科研势力的重要标志和创新的基础。应用研究是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较之基础研究有明确的目的性,是连接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桥梁。技术开发是指利用从研究和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现有知识,或从外部引进的技术和知识,为生产新的材料、产品、装臵,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以及对已生产和建立的上述工作进行实质性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当前企业管理学科研究的理论前沿与重大问题

当前企业管理学科研究的理论前沿与重大问题 战略管理:以企业竞争优势为核心的理论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从“心理契约”视角展开ﻫ生产管理:追求柔性的模式创新 营销管理:网络营销与关系营销范式 (一)、战略管理:以企业竞争优势为核心的理论创新ﻫ从具体的战略管理理论和思想演变看,一般可以把企业战略理论分为早期战略思想、传统战略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等三个阶段。ﻫ竞争战略理论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波特为代表、以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分析为核心,波特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的产业结构分析模型,建立了“产业结构分析——制定竞争战略-—实施战略--取得竞争优势——企业业绩”的战略分析逻辑。ﻫ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核心能力理论、战略资源理论、企业知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成为以企业竞争优势为核心的战略管理理论创新的主流. 如果把企业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构成企业竞争优势基础的“网络资源”,那么社会资本理论发展也可以纳入到战略管理理论创新中.ﻫ1.企业资源理论 资源理论关注企业资源、持久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资源理论在假定资源要素市场是不完全的、企业是异质的和资源有限流动性的前提下,认为企业是资源的特殊集合体在资源理论中,所谓企业资源是企业控制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质、信息、知识等等,是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效益和效率而用来创造并实施战略的基础。ﻫ巴尼(Barney)认为这些资源可以被分成三类,即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这些资源中对企业持久竞争优势、进而对竞争力起到促进作用的部分被定义为战略性资源。战略性资源首先是有价值的,其次有价值的资源还必须是稀缺的,最后这些有价值的、稀缺的资源还必须是不完全模仿、不完全替代的,否则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不可能长期保持,会由于竞争对手的模仿、复制和寻找其它替代因素而消失。也就是说,只有战略性资源才是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 从战略管理角度分析,产业组织理论给战略管理提供了一个“市场—-结构-—绩效”的分析范式,企业 资源理论为战略管理提供了一个“资源-—战略—-绩效”的分析范式。 柯林斯(D。Collis)、福克纳(Foukner)和鲍曼(Bowman)等人认为,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培育企业在特定行业中独特的战略资源,以及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这种战略资源的能力。企业战略资源和运用这种资源的能力方面的差异,就成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2.企业能力理论ﻫ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虽然广义的资源包括企业能力,但能力理论认为能力与资源不同,能力是以人为载体的,是配置、开发、保护、使用和整合资源的主体能力。ﻫ普拉哈拉德与哈默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ﻫ核心能力的特征:ﻫ(1)稀缺性:是企业所特有的;(2)可延展性: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进入各种相关市场参与竞争;ﻫ(3)价值性:核心能力能够使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 (4)难以模仿性:核心能力应当不会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沿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沿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管理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断面临着新的前沿问题。本文将从人才引进、员工激励、灵活就业以及跨国企业管理等几个方面,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沿问题。 一、人才引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国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各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人才引进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首先,在人才引进方面,企业需要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实习、培训等方式提前与潜在人才接触,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同时,企业还需要灵活运用人才引进的渠道,包括社会招聘、校园招聘、猎头引进等,全面发掘和吸纳各类人才。 二、员工激励 员工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激励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引入灵活的薪酬制度是激励员工的一种有效方式。企业可以结合员工的个人表现和企业的绩效目标,采取提成制、股权激励计划等形式,激励员工的工作动力。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晋升机会、丰厚福利等手段,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灵活就业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灵活就业成为了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 个重要趋势。灵活就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员工提供 了更好的工作平衡和发展空间。 首先,企业可以灵活运用弹性工作制度,包括弹性上下班时间、远 程办公等,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此外,企业还可以与各 类自由职业者、兼职人群合作,开展外包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 共赢。 四、跨国企业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企业管理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 重要议题。跨国企业需要更加关注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同时要协调 不同地域的工作需求,确保统一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管理效果。 首先,跨国企业需要注重员工的跨文化培训,提高员工的外语水平 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适应国际化的工作环境。其次,企业还需要制 定统一的人力资源政策和标准,确保各地的员工享有公正的工作待遇 和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沿问题主要包括人才引进、员工激励、灵活就业以及跨国企业管理等多个方面。企业需要积极应对这些问题,通过灵活的管理制度和前瞻性的策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 展能力。

当代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

当代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 当代管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学科,它不仅关注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 组织,还关注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全球竞争的挑战。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当代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以下是我将要探讨的当代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 1.组织变革管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的崛起,组织变革已经成 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管理和引导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变革,是当代管理学的热门问题之一。 解决步骤: - 制定明确的变革目标和策略。 - 建立变革团队,确保团队成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经验。 - 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参与,增加其对变革的理解和接受度。 - 监测和评估变革的进展,并及时调整策略和计划。 2.创新管理:创新是推动组织发展和竞争优势的关键。如何管理和促进创新成 为当代管理学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不断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解决步骤: - 建立创新文化和环境,鼓励员工的创新思维和行为。 - 建立创新团队,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 引入创新管理工具和方法,如设计思维、敏捷开发等。 - 不断与外部合作伙伴和专家进行交流和合作,获取新的创新思路和技术。

3.员工激励和激励机制:员工是组织的核心资产,激励和激励机制对于员工的 工作表现和满意度至关重要。如何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激励机制成为当代管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解决步骤: - 根据员工的需求和动机设计激励政策,如薪酬激励、晋升机会、培训发展等。 - 为员工提供有挑战和发展机会的工作任务。 - 鼓励员工的参与和参与度,例如提供员工反馈机制和参与决策的机会。 - 持续监测和评估激励政策的有效性,并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4.多元化和包容性管理:多元化和包容性管理是当代组织面临的重要问题。如 何理解和应对来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员工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成为当代管理学的一个前沿问题。 解决步骤: - 提供多元化的培训和教育,增强员工的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 建立包容性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的多元化观点和贡献。 - 创建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团队和项目,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 建立有效的冲突管理机制,处理和解决员工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综上所述,当代管理学理论与实践面临着许多前沿问题,包括组织变革管理、 创新管理、员工激励和激励机制以及多元化和包容性管理。面对这些问题,组织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与员工积极合作,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

管理学前沿问题探讨

管理学前沿问题探讨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探讨组织和管理的原理,为实践提供指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涉及到 一系列前沿问题。本文将探讨一些当前管理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包括 新兴技术对管理的影响、多样性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等。 一、新兴技术对管理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的出现,给组织和管理带 来了巨大的变革。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工智能可以自动化招聘、薪资管理和绩效评估等流程,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大 数据分析的应用也使得管理者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市场动向和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决策。新兴技术的应用给管理者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和 工具,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比如数据安全和隐私保 护等。因此,如何合理应用新兴技术,并解决其带来的问题,成为了 当前管理学的前沿问题之一。 二、多样性管理 多样性管理是指如何有效管理不同性别、年龄、种族、文化等背景 的员工,以促进组织的创新和竞争优势。在全球化进程中,企业面临 着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多样性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议题。科 学研究证明,多样性可以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创造力,但同时也会增加 沟通和协调的难度。因此,管理者需要学会如何平衡团队中的差异, 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并创造一个包容和互相尊重的工作环境。多样

性管理需要管理者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并了解和尊重不同背景的员工的习惯和价值观。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多样性管理已经成为了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前沿问题。 三、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承担起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环境问题的突出,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了管理学里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企业不再只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是将社会和环境因素纳入到企业的战略决策中。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投资者。同时,企业社会责任也需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承担更多的成本和责任,这对管理者的能力和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平衡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成为了当前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前沿问题。 结论 管理学前沿问题涉及到管理领域的热点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新兴技术对管理的影响、多样性管理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都在我们日常的管理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管理学前沿问题也将不断产生。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以适应管理学领域的发展和变革。

管理科学前沿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前沿问题的研究 徐绪松吴强马莉莉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其维系和发展必须依赖于管理及其相关科学;而现 代社会的发展又给管理科学提供了更多的现实问题和发展可能。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 进步和组织体系的完善,人们在逐步意识到管理重要性的同时,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管理 在社会实践中所面临的新问题,管理科学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表现出新 的可能。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管理学自身发展的需求。所以对于管理学学者来说,思考管理科学的前沿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管理与管理科学 什么是管理?我们认为管理就是实践。在实践中要讲究科学,要以知识、理论作为基础。 管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动态的性质。现代的管理是将多变的客观环境(宏观、中观、 微观)视为一个复杂系统,为有效地实现系统目标(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提高效率或 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而激活人的智力,优化配置系统中各种资源,并改变资源产出的一系列决策、措施、办法(包括思想、理念、观点、规章、制度、机制、模式等)。管理的作用是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或者说一种好的氛围,使之能激活组织中成员的智力,而使组织跳跃式 发展;或者说管理的作用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或者说将资源从生产 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的领域,产生新的增长。管理的实质是创新的行为,是改变 已有资源创造财富的潜力的行为。简单一点,创新就是改变资源及改变资源的产出。这有三 层意思:改变已有资源;改变已有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改变资源的产出。如在经济行为中,购买力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管理就是获得购买力资源。管理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重要性小在提高一个企业的效益,大在改变一个行业的命运,以至一个国家国民经济 的状况。 管理有两个层次:第一是战略决策,它包括宏观战略决策,如国家区域的规划,宏观政 策的制定等;中观战略决策,如投资项目的选择,大型工程项目的决策等;微观战略决策,如新产品开发决策、企业的营销策略等。第二是职能管理,它又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包括工商管理、工程管理、金融管理、国际贸易(它们属于盈利的),以及公共资源管理、科技管理等(它们属于非盈利的);第二层面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 什么是管理科学?这里说的管理科学是广义的。管理科学是探索人类管理活动规律的一 门科学,是管理的知识,它包括管理的思想、理论、理念,以及管理者制定决策的科学的、富有逻辑的、合理的方法。管理科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 交叉融合。可以说:管理科学=管理的科学+管理的艺术=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我们说管理科学是管理的科学,是因为它应用定量分析的计算方法研究管理的决策问题。包括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项目规划、财务、时序、选址等类问题,这些解决方案的定量计算方法,是研究制定最优化决策的科学方法,如,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决策分析等;是研究改善决策制定的一种合理的、富有逻辑的分析和思维,具有科学性。管理科学定量计 算的基础是:统计学;运筹学(数学优化、组合优化);智能信息处理;复杂科学。 我们说管理科学是管理的艺术,是因为它应用定性判断的思维模式,研究环境及其针对变化的环境,管理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怎样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判断的思维模式来自于管 理的实践,是对经济、技术、人的行为进行分析的结果;是对管理者的经验、智慧、理念进精品文档 行分析、归纳、总结的结果,具有艺术性。定性分析的基础是: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

(新)管理理论前沿

管理理论前沿 管理理论前沿动态一: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 管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方式,有了组织就出现了管理问题。管理理论来源于管理实践,是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一般认为,管理的观念和实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管理理论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形成一门学科。纵观管理理论发展全部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管理理论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在18世纪至19世纪末。在管理史上通常把这一阶段的管理称为传统管理,其主要特点可归纳为:强制性,家长式,无标准,凭经验。 18世纪至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形成,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实践中的经济与管理问题研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早期的西方管理思想,促成了管理理论的萌芽。 管理思想酝酿诞生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查尔斯·巴贝奇、罗伯特·欧文,这些人物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生产管理、人事、工资、成本管理方面。此外这一阶段还有詹姆斯·小瓦特和马修·博尔顿、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尔麦卡勒姆、安德鲁·尤尔等人。 二、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克里德·泰罗、“管理理论之父”——亨利·法约尔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 泰罗的追随者们有弗兰克·吉尔布雷斯与莉莲·吉尔布雷斯夫妇、亨利·甘特和亨利·福特分别进行了动作与工时等效率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古典管理理论被以后的许多管理学者研究和传播,并加以系统化。其中贡献较为突出的是英国的林德尔·厄威克与美国的卢瑟·古利克。此外还有亨利·路易斯、勒·夏特里尔、詹姆斯·道奇、约瑟夫·刘易斯、汉斯·雷诺、哈林顿·埃默森、安德烈·米什林等人。 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经济责任制,统一指挥,标准化,科学培训,优质生产。它不仅指明了管理是有组织的社会的一个特殊的要素,而且还确认了管理的领域,职能和原则这样一些重要的问题,为管理理论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的工作,为管理理论发展打下了实践基础。

工商管理学科演进与前沿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工商管理学科演进与前沿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一、本文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工商管理学科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演进态势。本文旨在通过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全面梳理工商管理学科的演进历程,深入剖析当前的前沿热点,以期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我们将回顾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古典管理理论到现代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业管理等多个分支领域的发展,探究其内在逻辑与演进路径。我们将重点关注当前工商管理学科的前沿热点,如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战略等问题,利用可视化分析工具展示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本文不仅将促进我们对工商管理学科发展的全面理解,还将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可视化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工商管理学科的演进历程与前沿热点。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

价,本文发现,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 在战略管理领域,学者们主要关注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与评估,以及企业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动态竞争环境的加剧,战略柔性、战略适应性和战略网络等概念逐渐受到重视。在市场营销领域,学者们主要研究市场营销策略、消费者行为和市场细分等方面,随着数字化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数字营销和社交媒体营销成为研究热点。 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学者们关注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等环节,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员工满意度等方面的研究也备受关注。在创新创业领域,学者们主要探讨创新创业的驱动因素、过程与结果,以及创新创业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进,创新创业研究成为工商管理学科的重要前沿。 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应用为工商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工商管理学科的进步,也为企业的实际运营和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企业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

企业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 一、企业理论的演进 1、传统企业理论的发展 传统企业理论从20世纪初开始发展,最早的企业理论是弗雷 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其主要思想是通过精细的分工 和工作流程来提高生产效率。这个理论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发展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重点关注了员工的激励和组织文化等问题。 2、现代企业理论的兴起 现代企业理论的兴起主要是在20世纪后半叶,管理科学、决 策科学、系统理论等一系列新兴的管理理论逐渐兴起。这些新兴的理论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倡导科技、专业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方式,旨在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3、战略管理理论的兴起 战略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 种管理理论。它强调企业需要确立长期的目标和计划,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这些目标和计划。战略管理理论主要关注企业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和管理决策等问题,成为了当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理论体系。 4、现代创新管理理论的兴起 现代创新管理理论是在21世纪初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它主要关注企业的创新和创造力问题,提倡企业创造和创新的能力,通过加强企业的研究、开发和学习等方面的工作,来保

持和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 5、复杂性理论的兴起 复杂性理论是近年来涌现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它强调了企业内部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认为企业管理需要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和多样性,采取灵活的、适应性强的管理方式,不断调整和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二、企业理论的最新前沿 1、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 企业社会责任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主要关注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及其影响,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种理念的发展促进了企业在环保、安全、公益等方面的积极作为,成为了21世纪企业管理的新趋势。 2、人力资源创新的管理 人力资源创新是新时期的企业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企业通过创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开展多元化、广泛化的人才培养和发展,促进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升,并通过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推动企业的战略性转型。 3、制度创新的管理 制度创新是企业管理的新领域,通过强调制度创新来构建企业良好的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整体效能。制度创新的核心是建立适应企业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机制,并为人才培养提供多方面

公司治理理论前沿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前沿综述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公司治理理论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研究。本文将对公司治理理论的前沿进行综述,探讨公司治理理论的演变、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公司治理理论主要涉及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旨在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健发展。它通过建立一套制度安排,明确了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责任,从而有效协调各方利益,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业绩表现。 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其进行系统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治理理论逐渐丰富和完善。其中,关键的人物和事件包括: 1、董事会中心主义:这一阶段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认为董事会应该拥有决策权和监督权,并对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 2、股东权益保护:这一阶段于保护股东的权益,认为公司的最终目标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3、利益相关者理论:这一阶段强调除了股东和董事会之外,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客户、供应商等)也应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公司治理理论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1、多元化的治理模式: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公司治理模式不再单一,而是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建立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公司治理模式。 2、董事会制度优化: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当前的研究主要董事会的结构、职能和独立性等方面的优化,以提高董事会在决策和监督中的作用。 3、股东权益保护:在股东权益保护方面,学者们致力于研究如何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以防止大股东滥用权力,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4、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拓展: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近年来得到了持续发展,学者们开始如何将利益相关者纳入公司治理体系,以实现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赢。 公司治理理论的未来趋势可能涉及以下方面:

管理百年的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

管理百年的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 作者:孙小兰 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2年第2期 孙小兰 自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至今已100年。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近日举办了“管理 百年-二—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研讨会,100多位学者及企业家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 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说,100年来西方的管理学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古典管理理 论到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理论,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大批管理学家,如泰罗、梅奥、德 鲁克等,这些管理经验非常值得总结,值得反思。正是由于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世界的生产 力才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生产率有了极大提高。从中国来看,建国60多年来,国有企业创造了有中国特点的管理实践,中国的管理学理论也在不断创新,中国的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 成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企业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 高效益,关键在管理。 中央党校原教育长李兴山指出,100年来管理科学的发展对我们有如下启示:第一,提高 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劳动效率,必须要实现两个革命,即技术革命和管理革命,只有 技术革命,没有管理革命,这个技术不能自然地变为生产力。企业家既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也要管理创新,这是企业家的综合素质。第二,研究管理应抓住的主线是人性假设理论,也就 是要以人为本。第三,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学教授认为:管理学者是管理知识的发现者而非创造者。 管理知识的生产与自然知识科学生产过程有着很大不同,因为管理实践是一个永恒的、动态的、不断演进的过程,所以管理知识的发现也是一个不断演进和不断扬弃的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杨杜教授认为:未来中国的大企业首先要学会做客户,要懂消费。第二要学会做老板,懂得建组织。第三要学会做老师,会宣传,出品牌。第四要学会做裁判,会定规则,提高企业的影响力。企业成长的基本定位模式应是卖规则、卖标准。 中央党校经济学管理教研室副主任李蕾认为,过去的100年中我们解决了生产问题,但没 有解决市场问题,普遍存在过剩。领先的企业管理做得非常好,为什么不能够保持卓越的市场 定位呢?主要原因是外部环境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领先的企业在变动性的环境中并没有具有 先动的优势,反而具有基因上的一些缺陷。在这个不确定性的时代,必须进行持续性的变革: 第一,创造多样性,打破控制为主导的管理方式。第二,保持环境的敏感性。第三,企业要创新。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潘云良教授认为,近百年来管理学大师级的人物全在西方,形成 了全世界公认的各种学派。综合各种观点,每一学派都丰富和深化了对管理的认识,但每一派 都研究了管理的部分问题。潘云良认为,管理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涉及时间、空间、环境、人、组织、目标等多维变量。管理方法随着时间、空间、环境、人、组织、目标的变化而 变化。所以,对“管理”下定义必须能够全面概括管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管理要素的变化。管理概念的一般表述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特定组织变量,它可以是政府、企业、学校、军队、政党。组织性质不同、目标不同,管理的过程和方法手段也不同;二是特定环境变量,它包括 特定时间、空间、特定环境要素(如社会人文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等), 环境不同管理方式方法也不同;三是特定人变量,人的能力、素质不同,管理方式方法也不同;

第一章 企业管理前沿总论

第一章企业管理前沿总论 《企业管理前沿》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系统介绍现代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结合国内外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研究和介绍知识时代来临后的企业管理发展的新特点、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战略联盟、企业信息化、现代生产管理的技术发展与模式创新、电子商务、人本管理理论、组织文化、博弈论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知识管理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现代管理意识、理念,在观念上、行动上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和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与运作方式,熟悉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一、引言:学科发展的历史与主要成就 虽然最早的管理实践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人类文明,但真正企业管理学的形成却源于20世纪初弗雷德里克·泰勒的开创性的贡献。泰勒基于工厂实践创造的“科学管理”本质是“从经验走向科学的思想革命”,这就意味着人类告别长期以来依靠经验,依靠传统行事的行为模式,开始遵循科学的行为规范。与泰勒同时代的亨利·法约尔在探索和总结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于1916年出版了《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该书是建立一种系统的管理理论的最早尝试。以泰勒、法约尔等人为代表,这个时期的管理思想和理论通常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正当科学管理理论为当时的企业界普遍接受时,新的管理思想与理论也正在孕育中,这就是行为科学理论。它的产生源于哈佛大学梅奥教授率领研究小组所进行的“霍桑实验”,梅奥教授在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一书,奠定了该理论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已有的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的基上,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学说,形成了众多学派,这被著名管理学家孔茨(1961)形象地比喻为“管理理论丛林”,也有人以此为标志称企业管理进入了现代管理理论阶段。这些学派主要有:(1)社会系统学派,该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管理,把企业组织及其成员的相互关系看成是一种协作的社会系统,其创始人是巴纳德,他的代表作为《经理人员的职能》;(2)决策理论学派,该学派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因此,管理必须采用一套制定决策的科学方法,要研究科学的决策方法以及合理的决策程序,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

第二章企业战略管理前沿 第一节资源基础理论 一、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View,简称RBV) 1984年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的发表意味着资源基础论的诞生。 资源论的假设是: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资源论的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看成是资源的集合体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的优势和相互间的差异。 二、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源基础理论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概括地讲,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 1、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特殊的异质资源 资源基础论认为,各种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其中又以货币资金为最。企业的经营决策就是指定各种资源的特定用途,且决策一旦实施就不可还原。因此,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企业都会拥有基于先前资源配置基础上进行决策后带来的资源储备,这种资源储备将限制、影响企业下一步的决策,即资源的开发过程倾向于降低企业灵活性。例如,拥有1亿元货币金的企业几乎可能涉足任何产业,但它一旦将这1亿元资金用来购买了化工设备及化工原料,它就只可能从事特定的化工生产。尽管如此,企业仍然热衷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资源的开发增加了资源的专用性,有可能提高产出效率及资源的价值。如果决策得当,上面那家只能从事化工生产的企业也许会从化工生产中赚回2个亿。 2、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资源的不可模仿性 企业竞争优势根源于企业的特殊资源,这种特殊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租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没有获得经济租金的企业肯定会模仿优势企业,其结果则是企业趋同,租金消散。因此,企业竞争优势及经济租金的存在说明优势企业的特殊资源肯定能被其他企业模仿。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他们认为至少有3大因素阻碍了企业之间的互相模仿: (1)因果关系含糊。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企业的日常活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企业的租金是企业所有活动的综合结果,即使是专业的研究人员也很难说出各项活动与企业租金的关系,劣势企业更是不知该模仿什么,不该模仿什么。并且,劣势企业对优势企业的观察是有成本的,劣势企业观察得越全面、越仔细,观察成本就越高,劣势企业即使能够通过模仿获得少量租金,也可能被观察成本所抵消。 (2)路径依赖性。企业可能因为远见或者偶然拥有某种资源,占据某种优势,但这种资源或优势的价值在事前或当时并不被大家所认识,也没有人去模仿。后来环境发生变化,形势日渐明朗,资源或优势的价值日渐显露出来,成为企业追逐的对象。然而,由于时过境迁,其他企业再也不可能获得那种资源或优势,或者再也不可能以那么低的成本获得那种资源或优势,拥有那种资源或优势的企业则可稳定地获得租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